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033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docx风沙地区的公路病害主要是沙埋和风蚀,两者之中又以沙埋为主。沙埋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风 沙流通过路基时, 由于风速减弱,导致沙粒沉落、堆积、掩埋路基; 其二是由于沙丘移动而掩埋路基。
风蚀是路基在风沙的直接吹蚀下,路基上的沙粒或土粒被风吹走,出现路基削低、掏空和坍塌等现象,
从而引起路基的宽度和高度减小。风蚀的程度与风力、风向、路基形式、填料组成及防护措施有关。因 此, 为防治沙埋0504 某文化艺术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应根据风沙地貌的特点、风沙运动的特征、风向、风力、路线与风向的交角等选择合 理的路基横断面形式。流沙地区,无论路堤或路堑多由松散沙筑成,应采取措施对路肩、边坡坡面和平
台进行全面的工程或生物防护以防止风蚀。
3 我国沙漠类型复杂,风沙地区应根据不同区域气候和沙漠类型及特点设防,在风沙流比较严重的 过干沙漠或流动沙漠地区,为根治沙害,除对路基本身进行防护外, 还应在路侧建立完善的防沙体系, 包括整平带、防护带、和植被保护带等; 对于水汽条件稍好的干旱沙漠或半固定沙漠地区, 应该采用工 程和生物防沙相结合的措施方法,逐步过渡,最终实现生物防治;对于水汽条件好的微湿和半干旱沙地
或固定沙漠地区应采用生物防治措施,恢复当地生态,保证道路畅通。
4 综合防沙设计是沙漠地区路基设计的重点, 主要包括: 总体防沙布置、路基横断面设计、路基和 路侧防沙设计等内容,但同时也应注意路基填料问题, 沙漠地区风积沙材料丰富,但是如果风积沙中粉 粘粒含量过大,超过 30%,其强度会聚减,另外由于其粘聚性差,设计时需要考虑通过工程或化学加固 的方法来满足其整体强度和稳定性问题, 同时沙漠公路后期养护费用和难度较大, 设计时还应考虑今后
养护维修和管理方便等问题。
5 干旱和过干旱的流动沙漠地区,因降水稀少,沙的渗水性较好且边沟或涵洞容易被沙埋起不到作 用, 所以一般可不设路基边沟和涵洞等其它排水设施。但在润干及半干旱的风沙地区,应根据降雨情况 需要设置边沟及其它排水设施时,其形式宜设计成流线型宽浅形式以增加运动气流上升力,有利于风沙
流顺利通过,减轻边沟等排水设施内积沙程度。桥涵宜设置成大孔径桥涵, 以便养护清沙。
6 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公路修筑时应注重保护路基两侧地表原有植被和地表硬壳,不得随
意破坏当地生态,取弃土不得随意堆放, 防治形成公路沙埋或风蚀。
7.12.2 填方路基
1 路堤上的风向、风速变化与路堤高度、边坡坡度以及风向和路线的交角大小有关。当路线与风向 正交时,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 增速作用十分明显。因此,较高的路堤一般不至于遭受风沙流的沙埋危 害。当路堤与风向平行时,由于路堤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光滑的表面,路基顶面风速较两侧沙地表面风速 大, 所以一般不会积沙。零填挖或近于零填挖的路基, 不论路基与风向的关系如何,均易于积沙。但过 高的路堤, 风蚀程度又会增加, 所以对于一般路堤既需有一定的高度, 又不易过高,一般以 1m 左右为 易, 对于高大复合型沙垄或复合型沙丘链地段,综合考虑纵坡和工程数量和防沙体系等因素,路基高度
2 低路堤的边坡可视路侧地形、地势情况,采用缓坡和流线型的路基横断面,以利于风沙流平顺通 过公路,为保持横断面平顺利于输沙,中央分隔带、路缘带应与路面齐平,路肩、坡脚、坡顶等有棱角
部位宜设成圆弧形, 高速、一级公路可采用分离式路基。
生长及防沙要求,路堤宜采用 1:3 的边坡。
4 长期试验观测表明,纯风积沙水稳性好、整体抗压强度高,是良好的筑路材料,但无粘聚力,难 以成型,可采用土工布等材料进行加固修筑路基。根据其特性可采用振动压路机和履带拖拉机分层碾压,
对水源缺乏地区的沙基可采用振动干压实技术达到要求。
5 为利于防沙,取土应尽量取自挖方断面的上风侧沙丘, 以挖作填, 并使挖方断面敞开,使气流顺 畅。当纵向调运较远, 采用路侧取土时, 取土坑设置应避免其遭受风蚀, 因此宜设在背风侧路基坡脚 5m 以外;当必须两侧取土时,迎风侧的取土坑应予封闭或摊平; 当采用机械施工时,取土坑应挖成弧 形的浅槽(宽深比为 10—25)并与路基顺滑衔接, 以利于风沙流通过。平沙地取土会扰动沙地引起沙
害,所以一般路基两侧平沙地不取土为宜。
路部门有条件时,可应用这类新材料,但选用的格栅应具有良好的抗风化和抗老化性能。
7.12.3 挖方路基
1 路堑内的风向、风速变化与路堑边坡坡度、路堑深度以及风向与路线交角的大小有关。路线与风 向正交时,堑内风速降低且边坡坡度越陡,路堑深度越深,风速降低越多,由于背风侧的降低程度更大, 故堑内积沙一般从背风侧坡脚开始, 逐渐向迎风坡坡脚延伸, 严重时, 路堑下部可被积沙堆满; 路线与
风向平行时,由于路堑有聚风作用, 故堑内一般无积沙。
路堑边坡陡于 1:4 时, 将在路堑内出现顺路堑方向的风流(俗称拉沟风)。路堑短时,沙粒在顺沟
风力的作用下, 被带至堑外堆积,路堑长时则堆积于堑内。
路堑过深时,积沙虽然可以通过养护清理,但如果采用很缓的挖方边坡,在工程上不够经济。因此,
应尽量避免采用较长和较深的路堑,无法避免时应敞开路基或增加积沙台宽度,以利于防沙和养护清沙。
2 浅路堑内顺路线方向的风力较小, 在边坡坡度陡于 1:4 时堑内积沙严重;当边坡缓于 1:4 时, 气流平顺通过路堑, 可将大部分挟沙输送至路堑以外, 因此, 浅路堑宜采用敞开式横断面。深路堑若采 用敞开式横断面,工程上不经济,而且由于顺沟风力较大,堑内积沙并不严重, 因此, 对深路堑可采用
一般缓边坡路基横断面形式,但坡脚应设置积沙平台,以便于养护。
对于水汽条件好的微湿、半干旱沙地或固定沙漠地区的高速和一级公路,路堤采用 1:3-1:6 的
边坡, 更利于恢复生态植被。
3 路线与风向正交时, 堑内会有不同程度的积沙, 路堑越深积沙越严重。对浅路堑,采用敞开式路 基横断面可减少积沙,对深路堑采用敞开式路基横断面虽不够经济,但当路堑顶宽与深度之比介于 20~
30 时,同样具有缓坡路堑的优点。
4 半填半挖路基在上路风和下路风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路面积沙和路肩风蚀,对上下两侧边坡宜采 用缓边坡, 边坡变坡点处宜设成圆弧形, 保持气流顺利通过, 同时应将挖方侧路基适当加宽,做成积沙
平台, 以利于清沙, 另外对上下边坡进行加固,防止风蚀。
7.12.4 路侧防沙工程
1 路侧防沙工程可概括地分为固、阻、输、导四种类型, 可以是工程或生物措施。各种措施可以单 独采用,也可以几种措施配合使用。为了使各种措施经济有效,必须有总体的布置,使路侧各种防沙措
施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防护系统, 综合防护体系的宽度和耐久性应根据公路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确定.
2 植物固沙是防治沙害的根本措施,不仅可以减低风速,削弱和抑制风沙流活动,而且由于沙生植 物具有发达的根系, 还能固结其周围的沙粒, 加之枯枝落叶的堆积,有利于有机质的聚积, 促进沙的成 土作用,改变沙地性质, 使沙流趋向固定。植物起到全面固沙作用后, 比任何工程防护措施都更为优越
有效, 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 无条件时可采用各种工程措施固沙。
3 立式沙障是一种有效的固沙措施, 具有较好的阻沙作用,有条件时可种植乔、灌木, 形成植物沙 障。立式沙障距路基应有一定距离, 不宜太靠近路基, 靠近路基的地带一般采用砾石、粘质土或其他材
料平铺于沙面上,以防风蚀。两种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效果较好。
4 阻沙措施在于拦截风沙和限制积沙移动。阻沙沙障一般可分为墙式、堤式、栅式、带式和防风林 五类, 适用于沙源极为丰富的流沙地区, 须布置在距路基迎风侧 100m 以外,一般栽于沙丘顶部。沙障 越高间距越大, 与主导风向正交时, 阻沙效果越好,有条件时, 应栽种乔、灌结合的密集防风林,形成
5 输沙措施的作用在于通过增强风力或改变地表性质, 使过境流沙顺利通过路基而不产生堆积。输 沙设计主要包括浅槽和风力堤输沙、浅槽输沙、聚风板输沙等,。各种输沙措施的设计可参考公路设计
6 当路线与主导风向为 25。—30。斜交时,风沙容易在路基附近堆积,为了让沙堆积到对路基无危害
的地方,可在路基迎风侧采用导沙的措施借助风力作用,改变风沙流或沙丘的移动方向,导沙设施可采
用工程设施也可采用乔、灌结合的密集防风林。
7 整平带是路侧防沙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路线与主导风向成 45。—90。相交的流动和
半固定沙丘地带,在路基两侧 20—30m 范围内设置整平带可有利于流沙顺利通过路基, 避免积沙危害。
8 综合植物防护带系统的形成, 需要一定的条件, 管理也比较困难,又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 宜 与当地治沙规划相结合, 要依靠当地群众积极性和农林部门密切协作。防护林带的结构与防风固沙作用 密切相关, 应乔灌草结合,对公路防沙, 最好将紧密林带布置在靠近路基的两侧, 在其外缘布置稀疏林
9 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地段, 为保护防护带植物自然繁殖、生长, 应在防护带之外设置植被保护 带并可作为禁界。植被保护带的宽度:流动沙丘地段,迎风侧宜为 400—600m。背风侧宜为 201—300m;
半固定沙丘地段,迎风侧宜为 300—400m山西地标12N9.pdf,背风侧宜为 100—201m。
在固定沙丘地段,可直接在路基两侧设置植被保护带,其迎风宽度宜为 300—500m。背风侧宜为 100
植被保护带内植物应严加保护, 禁止伐垦和放牧, 以通过自然繁殖逐步改善原有植被状况。
10 植物防沙要求条件较多,特别是植物立地条件,植物种类选择,合理的植物结构搭配和种植方 式,灌溉措施和管理方法等都是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结合当地条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后,
才能确定能否采用, 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进行防护, 但应在试验验证可行的前提下方可使用。
7.13 雪害地段路基
DL/T 804-2002 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使用导则.pdf7.13.1 一般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