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植筋技术规范为保证植筋质量,相关规范要求严格控制钻孔直径、深度及间距,同时进行拉拔试验以检测锚固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此外,植筋技术还应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避免在极端低温或高温条件下施工,以确保胶体性能稳定。
植筋技术因其高效性和经济性,在新建工程和既有建筑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需遵循国家或行业标准,如《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等,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14.1.1本章的植筋技术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对素混凝土结构和最小配筋 百分率不符合构造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植筋应按锚栓计算方法进行设计(见本 规范第15章)。 14.1.2采用植筋技术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改造时,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应按现场检测结果确定。 当采用HRB335级钢筋种植时,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当采用 HIRB400级钢筋种值时,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注:若需采用HPB235级钢筋种植时,其钢筋直径不得大于12mm: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导低于C20。 14.1.3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中,植筋使用的粘结剂分为两类: 1以水泥为主成份,与微膨胀剂等组成的普通粘结剂: 2以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或乙烯基酯甲基丙烯酸酯,或改性环氧树脂等为主成 份,与水泥、石英砂等组成的高性能粘结剂。 14.1.4当被植筋的混凝土结构可提供足够的锚固长度,且仅受静力作用时,上 述两类粘结剂均可使用:若被植筋的混凝土结构受有动荷载作用,或其构造上难以增 大锚固长度而又要求所植钢筋不致发生脆性粘结破坏时,应选用高性能粘结剂。 14.1.5承重结构植筋使用的粘结剂,除应按本规范第2章的规定检验其安全性 能外,尚应具有耐久性及冻融循环试验验证合格的证书。 14.1.6当采用高性能粘结剂植筋时,其植筋构造及错固长度应按本规范的规定 进行设计计算;若采用普通粘结剂植筋,其基本锚固长度,应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钢筋的锚固”一节确定。 14.1.7当采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植筋进行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时,被植筋的钢 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抗裂度和稳定性的验算可按整体构件进行。
14.2.1当采用高性能粘结剂进行植筋时,其受拉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中:N一轴向拉力设计值: f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一钢筋的截面面积。 此时,钢筋的设计锚固长度应大于基本锚 14.2.2基本锚固长度应按下列公式 lb=afy 式中,系数α按表14.2.2确定。
式中:N一轴向拉力设计值: f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一钢筋的截面面积。 此时,钢筋的设计锚固长度应大于基本锚固长度。 14.2.2基本锚固长度,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b=afy (14.2.2) 式中,系数α按表14.2.2确定。
表14.2.2系数α(mm²/N)
图14.3.2 钢筋搭接示意图
表14.3.2 钢筋受拉搭接时的放大系数值
注:d为所植钢施直径
14.3.3新植钢筋与原有钢筋在搭接部位的净间距51及52,应符合下列构造要 求(图14.3.2): 2 1 s1=maz2d;20mm; 2 52≤4d 若净间距4d
14.4.1植筋前的钻孔如何编写施工方案,应使用专门的电钻和钻头。钻头直径的充许公差应符合 表14.4.1的规定。钻孔直径D应与植筋直径d匹配,最佳的匹配值如表14.4.2所 示
14.4.1植筋前的钻孔,应使用专门的电钻和钻头。钻头直径的充许公差应符合 表14.4.1的规定。钻孔直径D应与植筋直径d匹配,最佳的匹配值如表14.4.2所 示
表14.4.2 植筋直径与对应的最佳钻孔直径
14.4.2植筋的孔洞应消理十净;孔内应十燥、无积水。 14.4.3植筋用粘结剂,应使用专门的灌注器或注射器进行灌注,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灌注的方式应不妨碍孔洞中的空气排出; 2灌注的剂量应以植人钢筋后有少许粘结剂溢出为宜。 14.4.4粘结剂完全固化前,不得触动所植钢筋。 粘结剂固化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应按产品说明书确定。
基本锚固长度一在轴向拉力作用下,使被植钢筋达到屈服强度的最小埋深。 最小锚固长度一构造上要求的植筋最小埋深。当计算所需埋深小于构造最小埋深 要求时,敢构造最小埋深作为锚固长度。 固化时间一一定温度下,植筋胶与固化剂充分反应,使所植钢筋可以完全承受设计 荷载作需最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