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边坡治理概念设计

岩体边坡治理概念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7.16 K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40582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岩体边坡治理概念设计

岩体边坡治理的概念设计是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估和改善的初步规划,旨在通过科学方法确保边坡安全、经济合理及环境友好。概念设计通常基于地质勘察、边坡形态分析和潜在失稳机制的研究,综合考虑地形、岩性、水文条件及外部荷载等因素。

首先,明确边坡的主要问题,如滑坡风险、风化剥落或渗流破坏等,并确定治理目标(如稳定性提升、生态保护或景观美化)。其次,根据边坡特性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包括工程加固(如锚杆、抗滑桩、格构梁)、排水系统优化(如截水沟、渗排水管)以及植被恢复等生态手段。此外,还需结合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在概念设计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施工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方案,为后续详细设计提供指导依据,确保岩体边坡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

t/cspstc 55-2020 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估暨综合治理概念设计

1 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估

1.1 岩体边坡评估目的、任务

对现在的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估,预测其稳定发展趋势,以及岩体边坡对本场地内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保证工程建设环境稳定及未来居住安全。

(1)调查了解岩体边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现有边坡的稳定性;

(2)调查场地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其对岩体边坡稳定性影响;

(3)调查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有边坡的影响,提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安全的边坡综合治理方案建议

1.2.1 在现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岩体边坡的岩体类型;

1.2.2 分析确定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

1.2.3 确定边坡的安全等级;

1.2.4 预测边坡的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设的危险性影响,提出整治建议。

1.3.1 资料收集和研究

收集已有范围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以及水文气象和地震资料等已有成果,并进行综合研究和二次开发;

采用不同时期的航片进行解译,了解边坡环境条件改变进程;

掌握评估区内地形地貌、植被分布和发育特征,重点调查边坡的危险趋势,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边坡危害及其对地质地貌景观的影响。

上述工作能够满足现有边坡不稳定结论,从而提出综合治理建议。

2 岩质边坡综合治理设计初步方案

山体边坡是人工采石场遗弃的工作面,坡面大体近于直立,近南北走向。坡面高度最大高度约40米,边坡长度约250米。

裸露的岩石为中奥陶系石灰岩,并伴生断层裂隙和褶皱裂隙破碎带,使岩石变形破碎,从整体形态看,可分为两个部分:

(1)沿整个山体开采坡面的顶部,为成弧形展布的岩石风化影响带,由于采石爆破和残留较多的裂隙和险石,显得非常危险。这是边坡不稳定的关键,需要彻底治理。

(2)在山体开采坡面的中下部有大面积的较完整的岩石坡面。此坡面基本稳定,局部需处理。

2.2 综合治理的具体思路

(1)坡面岩石爆破处理

采用预裂爆破方式,清除清除松动、危险的大块岩石和凸出的山体,形成较为平滑的岩石边坡。边坡坡度1:0.3~1:0.5。

(2)坡面防护—采用植被混凝土绿化技术

施工顺序见上图,从而使边坡成为小区重要景观。

1)登山台阶即截洪沟设置:在距离山体坡面顶部1.5~2.0米处设置一道截洪沟,将截洪沟开挖时应挖至岩石,并做成登山台阶状,下雨后排洪,平常作为登山台阶。深度0.3~0.5米,宽度0.5~0.8米,沟内岩石裂隙、缝隙采用水泥砂浆充填,防止雨水顺岩石裂隙下渗侵蚀山体边坡。

挡水墙:在截洪沟的外侧设置一道挡水墙,挡水墙高0.5米,底脚宽度0.5米,上口宽度0.2m,断面形状为直角梯形。挡水墙采用毛石、块石砌筑,底部应与山体岩石相接。

安全防护栏杆:在挡水墙上设置安全防护栏杆,栏杆高度不小于1.2米。

对于局部存在有断层裂隙和褶皱裂隙破碎地段图书馆建设项目混凝土施工方案,采用喷射砼方式对裂隙进行封闭、固结。

1)围绕现场整治,将坡根部彻底清理,沿小区消防通路开凿人工河。建议考虑小区中水处理能力,利用小区中水构造人工河水,形成边坡防护的第二道屏障;

根据山体边坡坡脚情况,在山体边坡坡脚处,建议设置挡土墙,可根据楼群的设计、山坡的走向随机设置挡土墙,加强山体边坡的第二道保护屏障。

3 山体治理与景观相统一的设计建议

(1)上部区域绿化后,在坡顶登山台阶外房产大厦工程(水电)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具体地形,结合爆破清理过程,经专业设计,设置亭台楼阁,提供居民休憩场所;

(2)上部爆破区域与下部稳定区域交界处,可设置登山台阶和休憩场所,由植被混凝土绿化技术绿化,同时考虑园林建筑小品,设置防护设施。

(3)坡脚处人工河或挡土墙两侧植树绿化,构造优美环境。(见示意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