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153-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6/T 1153-2019 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用机制砂生产与应用技术规程表5国内标准机制砂石粉含量的限值
另外,编制组研究了机制砂中不同岩石的石粉以及不同矿物成分的泥粉对MB值的影响,试验结果 见表6和表7。由表6和表7可知,石粉含量的变化对MB值的影响较小,而泥粉含量的变化对MB值的 影响较大,且不同种类泥粉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某种机制砂而言,机制砂MB值主要是由机 制砂的石粉中混有的泥粉数量、种类所决定。
表6不同岩性石粉对机制砂MB值的影响
GB/T 40241-2021 户外重组竹表7不同矿物组分的泥粉对机制砂MB值的影响
表8国内外规范中机制砂坚固性规定
6.3公路工程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质量要求
6. 3. 2 技术要求
7.1.1~7.1.3规定了机制砂检验内容,包括生 工艺效果检验两种过程
8机制砂混凝土性能要求
8.1.1工作性如何不仅关系到混凝主是否满足施工要求,而且对混凝主的匀质性、力学性能、抗裂和耐 久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 3.1.2~8.1.5这些条文的规定是工程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执行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自密实混凝土的扩展度的控制指标略大于国外标准550mm的指标,比较适合于我国的工程实际情况。 3.1.7机制砂混凝土适量引气,不仅有利于提升拌合物流动性、粘聚性、可泵性,且可显著改善混凝土 抗渗、抗冻、抗氯离子渗透等耐久性能。混凝土中含气量超过4.0%时,对混凝土强度有比较明显的影 响,且混凝土强度离散性会增大。因此,对于无抗冻要求的一般环境条件,混凝土含气量宜不超过4.0%。
9机制砂普通混凝士配合比设计
9.2原材料与选用要求
9. 2. 2 矿物掺合料
9. 2. 3 粗集料
9. 2. 3 粗集料
~9.2.4.3当机制砂和特细砂中粒径大于4.75mm的颗粒量小于5%时,即β(机)小于0.05,β(河)
机制砂与特细砂的混合比例,宜使混合砂控制在中砂范围。混合砂的混合方式,按常规预拌泵送工 艺进行生产应用,一般混凝土拌合站的一条生产线配置不少于四个集料仓,我们选两种砂(河砂与机制 ),两种石子(5~10mm、10~20mm)分别盛于四个集料仓,四种集料分别通过皮带单独配料计量。所以 昆合砂是在分别单独计量,通过皮带输送进入搅拌机后才混合的,在搅拌机中与其它原材料混合搅拌, 在规定的搅拌时间内搅拌均匀。如果石子为三级配,则需在拌合站建设时设置五个集料仓。
9.2.5.1~9.2.5.6公路与水运工程混凝土常用的外加剂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减水剂、泵送剂、引气剂、 缓凝剂、速凝剂、防水剂、膨胀剂等,各种外加剂的特性和在混凝土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在使用时必须 按照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9.2.5.7受到生产设备以及母岩材质的影响,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偏大(一般在3.0以上),而且颗粒级 配进场不合理,粗颗粒(>2.36mm)和细颗粒(<小于0.15mm)偏多,中间颗粒,尤其是粒径在0.3~ 1.18mm之间的颗粒较少,导致机制砂配制的泵送混凝土拌和物极易出现离析、泌水及包裹性不良;石 粉含量高又增加了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粘度和重度感;机制砂中的“泥粉”对外加剂吸附量大,造成 混凝土减水剂用量大及落度损失大等问题。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对混凝土减水剂的综合性能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与天然砂相比,聚羧酸减水剂在机制砂混凝土中表现出了更高的敏感性,混凝土中聚羧酸 减水剂的掺量、单方用水量稍高,其拌合物就容易出现泌水、分层现象。可以通过复配不同功能特点的 聚羧酸母液,并在聚羧酸母液中复合一定量的引气剂、增稠保水剂或降粘剂等,可以有效降低聚羧酸的 敏感性问题,提高聚羧酸减水剂的适用性。 9.2.5.8本标准提供了一种砂浆扩展度及经时损失试验方法,适用于高效减水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 剂和泵送剂与胶凝材料、机制砂和其他外加剂的相容性试验。砂浆扩展度试验结果与混凝主落度关系 较为一致。
9.3.1配合比设计参数选取
9.3.1.1在原材料相同及水胶比相同情况下,由于机制砂颗粒表面粗糙且含有一定的右粉,通常机制砭 混凝土强度高于河砂混凝土。因此,在配制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机制砂混凝土的水胶比可比天然 沙混凝土增大0.01~0.02。 9.3.1.2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最大特点,表现为单位用水量的确定。由于机制砂颗粒表面粗糙及 含有较大量石粉,需水量大,导致配制同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势落度基本上小于河砂 混凝主。据此,目前一些有关机制砂混凝主的地方标准中提出:在配制相同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时, 在水胶比不变的情况下,机制砂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宜在天然砂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的基础上适当提 高20kg/m左右,或单位用水量应适当增加5~10kgkg/m,均是单一采用增加胶凝材料浆体体积的方法。 本标准提出,为消除机制砂比表面积大造成的机制砂混凝土落度小或粘性大的影响,应协同采用适当
.3配合比的计算、试配、调整与确定
9.3.3.1机制砂混凝土采用假定表观密度法计算配合比较为简易和准确,若采用绝对体积法计算配合 比,则有关材料的密度需经专门试验加以确定,时间通常不能保证,若直接采用经验密度值等作为计 算参数,则有可能计算误差较大。配合比计算中集料以干燥状态为基准,干燥状态集料指机制砂含水 率小于0.5%和粗集料含水率小于0.2%的状态。 .3.3.2机制砂表观密度一般较天然砂大,导致机制砂混凝主拌合物的表观密度高。编制组对不同岩性 的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大量表观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假定表观密度法进行配合比设计计算时, 机制砂混凝土的假定表观密度一般比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天然河砂混凝土的高约20~50kg/m,以供 更用者参考。 9.3.3.4本标准推荐砂率的选取宜按“五点法”通过试验进行砂率优选,即在砂率范围内每间隔2%选 取一个砂率进行拌和物和易性试验,以和易性达到最佳为合理砂率,
1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0.1.2本条规定了公路水运工程结构中宜使用高性能混凝 土的范围。高性能混凝土强调通过采用优质 原材料及其控制技术、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掺用技术、合理的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等配合比优化技术、 混凝主性能控制技术、以及绿色生产施工和质量检验措施,实现混凝主强度指标、施工性能、长期性和 耐久性等综合性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与我国现行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相协调。经 理论预测分析,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公路工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主体结构,其使用寿命完全可 以达到100年以上。对于腐蚀环境下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水运工程的水位变动区由于干 湿交替加剧了腐蚀行为,为保证工程耐久性,这些结构更应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10.1.3本条提出了高性能混凝主配合比设计的总体目标。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将耐久性能指标和 长期性能指标作为控制目标是本标准的重要举措。 10.1.4混凝土服役寿命与实际服役的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密切相关,不同服役环境对机制砂高性能混 疑土的耐久性具有不同的劣化作用。在进行机制砂高性能混凝主配合比设计时,应基于环境特征进行针 对性的配合比设计, 10.1.9配合比设计是一门试验技术,试验才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关键,计算是为试验服务的,具有 近似性,目的是将试验工作压缩到一个较小的合理范围,使试验工作更为简捷、准确和减少试验量。
10.2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划分
10.4原材料选用与要求
10. 4. 1 水泥
10. 4. 1 水泥
L0.4.2矿物掺合料
10.4.2.1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合料复掺的方法,可以发挥矿物掺合料各自的特性,而且往往 具有叠加效应,表现出比单掺某一种掺合料更好的工作性或活性或其他方面的性能。 10.4.2.2 a)C类粉煤灰属高钙灰,氧化钙含量一般大于10%,并有一部分以游离态存在,早期水化反应剧烈, 不能有效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且可能存在体积安定性不良问题,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安定性和掺量。 现行标准对此有严格规定。首先C类粉煤灰中的游离氧化钙含量应不大于4%,其次按照30%取代水泥量 进行沸煮安定性试验,两者都合格后方可使用。出于对C类粉煤灰体积安定性的担忧,本标准规定C 类粉煤灰不得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 b)IⅢI级粉煤灰因品质差且质量不稳定,掺入混凝土中不能起到改善性能的作用,不适于制备高性 能混凝土。 10.4.2.3
少,原生面多,导致与浆体的粘结力弱,不适于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配制。但在C50以下混凝土中使用, 通过使用高效减水剂和降低水胶比,碎卵石与浆体的界面粘结力显著增强,可以满足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10.4.3.2~10.4.3.3高性能混凝土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过大,一般较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最大粒 经小一个规格,良好的颗粒级配有利于提升混凝土工作性与密实性。 0.4.3.4粗集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性能,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集料的质量要求均高于普通 混凝土的,实现从严控制、提高混凝土性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L0. 4. 4 机制砂
0.4.4.1机制砂的颗粒级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和MB值是机制砂应用的重要指标,用于配制高性能 昆凝土的机制砂应尽量选用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低的II区中砂。 04.4.2已有研究结果及编制组的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的MB值是影响混凝土性能尤其是工作性与耐 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当MB值在1.4以上时,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抗裂性能急剧下降;MB值大于1.1时, 东融破坏速度显著加快,耐磨性下降显著。对混凝土性能不产生明显劣化的机制砂MB临界值约为1.4。 因此,为了保证机制砂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机制砂混凝土工程的寿命,应控制机制砂的MB值。配制 自密实混凝土、长距离或高程泵送高强混凝土时,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高,如果机制砂中有5~10% 的右粉的存在,且这些右粉洁净、对外加剂的吸附性小,流动度比高于95%时,则可以利用这些石粉 的增粘、润滑和填充效应,有助于减少胶凝材料用量。石粉的流动度比不仅与其母岩矿物成分有关,也 与所含粘土量有关。沉积岩石粉中所含碳酸盐矿物吸水性较低,火成岩石粉所含长石、云母矿物的吸水 性较高,石粉中所含粘土矿物较多也会提高需水性。编制组对机制砂MB值和石粉含量的相关性试验研 究表明,将MB值降低至1.0时,机制砂的细粉主要是与母岩成分相同的石粉,含泥量低,即使石粉含
.4.5.1减水剂是现代混凝土发展不可获取的重要组分,混凝土材料通过使用减水剂降低了水用
提高了密实性,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混凝土毛细管负压增大,驱动了收缩增加,因此需要对减 水剂的收缩比进行限制,保障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
混凝主的水化产物只有在碱性 存在,所用拌合水如果酸性较强不利于水化产物的稳 定,所以本条将高性能混凝土
10.5.1配合比参数限值
10. 5. 1. 8
11机制砂混凝土生产与施工
11.1.5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尤为重要,是含有较多矿物掺合料的胶凝材料水化反应以及较低水 胶比特性混凝土硬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有效养护才 能保证浇筑后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发展。高性能 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之一是加强早期养护,如果混 初凝之前进行早期保湿养护(覆盖塑料薄膜、喷 雾、养护剂等),不仅可以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损失,而且对减少自收缩和干操收缩有一定作用,是控 制高性能混凝土裂缝最有效技术措施之一。机制砂混凝土中粉体含量较高,早期收缩较大,因此应注意 浇筑后的及时保湿养护,且养护龄期应比天然砂混凝土延长2d~3d
11. 2 配合比调整
1.2.3原材料的品质在合格的基础上发生波动,指的是水泥矿物组成、细度、水泥中混合材料、减水 减水率、粉煤灰和矿粉等掺合料需水量、集料级配、含泥量等技术指标发生了变化,但指标义符合标 隹的要求。此时,为了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应在维持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的 水胶比不变前提下,对混凝土减水剂的掺量、粗集料分级比例、砂率等进行适当调整。混凝土配合比调 整的原则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混凝土拌合物落度小于设计要求或较为粗涩时,可通过增加减水剂掺量进行调整,这是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的最常用的方法。减水剂的增加量,一般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0.3%。有时还需调 整粗集料分级搭配比例或适当降低砂率。 (2)落度明显大于设计要求,宜适量减少用水量或减水剂掺量。 (3)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即砂浆不足,应保持粗、细集料总用量不变,适量提高砂率,反之降 低砂率。 (4)混凝主拌合物势落度损失快,应查明到底是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的问题还是粗、细集料含 尼量过高的原因所致。夏季高温混凝土施工,应选用缓凝时间长、保塑性好的超缓凝型聚羧酸减水剂, 以补偿因气温升高对凝结和落度的不利。 (5)当原材料品质波动较大,微调配合比已不能满足施工技术要求时,施工单位试验室技术人员 应报监理批准,根据原材料实际情况依据科学理论或试验依据,重新调整施工配合比,重新开具施工配 合比通知单,并形成记录备案。
3.3结合机制砂湿法生产的产品状况及混凝 水率。当机制砂的含水率过高时,机制砂料堆 易出现含水率分层较为严重的现象,即底部含水率 于顶部,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影响较 响混凝土质量
1.4.3鉴于机制砂颗粒表面粘附有5%14%含量的石粉颗粒,为将其充分分散,提高机制砂砂混凝土拌 合物的匀质性,保证混凝土质量,生产机制砂混凝土时应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或振动搅拌机。振动 觉拌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强制式搅拌机,振动搅拌具有降低物料间内摩擦力、减少用水量、 争化粗集料、改善传统搅拌低效区、让水泥水化更充分等优点。采用振动搅拌方式,更有利于保证机制 沙混凝土各组分混合均匀,同等水胶比下混凝土工作性更好、强度更高。 金于机制砂颗粒表面粗糙、多棱角,颗粒级配波动较大,机制砂申的石粉易粘聚成团块状,其混凝 土搅拌开始时粘稠度较大,粘结成团的石粉分散较困难,因此,应在天然砂混凝土搅拌时间基础上,适 当延长搅拌时间,以提高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在拌合时间控制上,由于混凝土原材料性能与 主产条件差异较大,生产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到适宜的搅拌时间,保证拌合均匀。 1.4.4本条规定了机制砂混凝土生产时拌合物工作性能的主要控制点,以供使用者参考。工程实践表 明,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受用水量、减水剂用量的波动及砂的细度模数、级配的波动比天然砂
混凝土更为敏感,一旦机制砂级配不良、砂率不当、用水量偏高、外加剂过量,极易造成机制砂混凝土 半合物在出机卸料过程中离析、振后泌水,在配合比设计和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应加强 计量精度的控制和机制砂的性能和含水率的检测频率。本条根据编制组的试验结果,提供了机制砂细度 模数和石粉含量变化范围超过一定限值范围,则需调整砂率,
11. 6 混凝土浇筑
本条规定了混凝土浇筑布料时应防止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离析,为常规的施工工艺控制措施。
11.7混凝土振捣与终饰
11.7.5混凝土振捣时,应根据施工对象及拌合物性质等选择适当的振捣时间。振揭捣应保证将混凝土振 岛密实,有序合理振揭,防止漏振、欠振和过振。机制砂中含有石粉,使得配制的混凝土浆体相对较多, 比同等落度条件下的河砂混凝土在振捣作用下更易于液化,故机制砂混凝土要比同落度的河砂混凝 土适当缩短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无其是对势落度、水胶比较大的机制砂混凝土拌和物振揭,应采取合 理方式,控制其振捣时间,防止混凝土过振泌水,浆体上浮导致表面浮浆过厚。 1.7.7鉴于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塑性收缩较大,在终凝以前采用机械或人工多次抹压可保证混凝土质 量。抹压后应及时采取保湿措施,避免出现早期干缩裂缝 1.7.8本条规定了桥面等大面积机制砂混凝土施工时预防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工艺措施。控制重点是: 机制砂混凝土应在振捣完毕后,立即采用提浆整平机平整混凝土,当宏观平整度符合要求后,立即用塑 料薄膜严密覆盖,防止水分蒸发,稍后立即覆盖土工布等材料防晒,而不宜进行二次抹面、使用机械抹 平机等方法而长时间大面积裸露混凝土表面,以避免上、下层混凝土因湿度不同、温差过大,尤其是高 温干燥天气情况下的混凝土表面层会因养护、防晒不及时而发生过快失水,表面层日间吸热温度高、夜 间快速散热温度低形成日夜温度差,而出现塑性收缩裂纹、干燥收缩裂缝或温度裂缝。
11.8.1养护是指混凝土在浇筑成型后的规定期限内,为混凝土中的水泥(或胶凝材料)的水化硬化提 共的适当的温度和温度条件,以及为减弱混凝土内外的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养护是 获得高质量混凝土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性能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含有较多矿物掺合料与具有低 水胶比特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尤为重要。温度、湿度、养护起始时间及养护延续的时间是现代高性能混凝 土养护的四大要素。只有有效养护才能保证浇筑后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发展。加强早期养护不仅是减少 收缩、控制高性能混凝土裂缝最有效技术措施之二,也是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和抗渗性的关键性措施。大
NB/T 10333-2019 水电工程场内交通道路设计规范12机制砂混凝士质量检验与评定
12.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
12.1.1、12.2.2本条规定了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检验项目、检验地点和检验频率及技术
12.2硬化混凝土性能检验
.2.1、12.2.2本条规定了硬化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检验项目、检验频率及拉
GB/T 40488-2021 漆树育苗技术规程12.3混凝土工程质量评定
.3.1、12.3.2本条规定了公路工程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及工程质量评定(验收)依据。 ,3.3本条规定了水运工程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及工程质量评定(验收)依据 .3.5、12.3.6本条规定了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检验方法和评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