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993-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2/T 2993-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勘察规范a)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小桥可列表说明其工程地质条件;特大桥、大桥、中桥、工程地质条件较 复杂和复杂的小桥应按工点编写文字说明和图表 文字说明:应对桥位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应进行桥 基强度评价,黄土场地湿陷性评价;应分析岸坡、河(沟)床的稳定性;应阐明各类不良地质 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对桥梁的影响,并提出桥梁基础类型的建议和地基承载力等设计参数, 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等; C 图表资料:1:10000桥位区域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 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原位测试图表; 岩土测试资料、湿陷性评价资料、水质分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2.9桥梁详勘资料应在符合8.2.8条的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修正、补充,对于深水、大跨桥梁应 编制墩、台部位1:200工程地质断面图
3.3.1涵洞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涵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黄土地层结构特征、黄土陷穴、滑坡、 崩塌、落水洞、水文地质条件及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重点调查范围一般为沟道及坡面上游不小于50m, 下游不小于30m,排水涵洞需适当增加黄土冲沟上游段黄土陷穴、落水洞的调绘范围。 8.3.2黄土地区涵洞勘探应以挖探为主,原则上每座涵洞应有一个勘探测试点;同一地貌单元,地层 单一均匀,涵洞间距不大于50m时可作代表性勘探;地形变化大的山区,横向地层变化大的长涵洞, 左、右线距离远且地质条件差异大的地区,应增加勘探点数量,有多个勘探点时应沿涵洞轴向布置。 8.3.3黄土地区涵洞的勘探深度,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至基底以下10m或非湿陷性土层;在自 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基底下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时,勘探深度不应小于15m。 3.3.4黄土地区涵洞地基可结合岩土体性质,按照5.11节的原则确定土体地基承载力。
涵洞初勘可列表说明工点工程地质条件, 当列表不能说明时,应编写文字说明和图表; 文字说明:应对工点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基底存在软弱层时,应评价地基产生过量沉降 和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有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发育时,应对不良地质的类型、规模、发育规律 等进行说明GB 51038-2015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重点进行地基强度评价、黄土场地湿陷性评价、阐明黄土
DB62/T 29932019
的工程地质条件,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提出涵洞基础类型的建议和地基承载力等设计参数, 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等; 图表资料: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 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土测试资料、湿陷性评价资料、水质分析资料、 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3.3.6涵洞详勘资料应在符合8.3.5条的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修正、补充
9.2.3黄土地区隧道
9.2.4对于上部黄土覆盖
DB62/T29932019
表17黄土隧道勘探点布设数量表
9.2.7详勘阶段应对初勘成果进行复核,在初勘基础上依据隧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复 杂程度补充勘探与测试,进一步查明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9.2.8隧道洞口段应设有勘探点(宜采用挖探,深度较大或下部有基岩时宜采用钻孔),勘探点位置 应设置在洞口内10m50m范围内。若隧道洞口浅埋段落较长,对埋深小于60m的段落宜加大勘探密 度与深度。 9.2.9隧道洞身以上10m至钻孔设计深度,必须采用干钻钻进,并采取原状试样,洞身段上部每组间 距宜为2m~3m,洞身段每组间距宣为1m~2m,应对黄土成因类型、含水率、密实程度、湿陷性、抗 剪强度、承载力及水土腐蚀性等进行测试和评价,满足围岩分级的需要。 9.2.10原状土样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钻探取样应使用专用黄土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
2.7详勘阶段应对初勘成果进行复核,在初勘基础上依据隧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 程度补充勘探与测试,进一步查明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2.8隧道洞口段应设有勘探点(宜采用挖探,深度较大或下部有基岩时宜采用钻孔),勘探点 设置在洞口内10m~50m范围内。若隧道洞口浅埋段落较长,对埋深小于60m的段落宜加大勘 与深度。
距宜为2m~3m,洞身段每组间距宜为1m~2m,应对黄土成因类型、含水率、密实程度、湿陷性、抗 剪强度、承载力及水土腐蚀性等进行测试和评价,满足围岩分级的需要。 9.2.10原状土样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钻探取样应使用专用黄土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 或重锤少击法取样,并应有一定数量的挖探取样与钻探取样进行校核。 9.2.11挖探或钻探完成后,应采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恢复原地貌形态
9.3.1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应以时代成因为基础,结合土体状态、塑性指数、含水率、节理裂隙发育程 度以及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状态等指标综合划分,并根据地下水、隧道埋深、断面尺寸等因素进行修正。 9.3.2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宜根据以下原则进行:Q3、Q4黄土一般划分为V级围岩,当土体呈软塑~流 望状时划分为VI级围岩:QI黄土一般划分为IV级围岩,埋深小于20m时不宜划分为IV级围岩;Q2 黄土塑性指数大于10,以坚硬~硬塑为主,土层相对较稳定且节理发育程度不高,围岩弹性纵波波速 个于1.5km/s3.0km/s时,一般情况下宜划分为IV级围岩,当埋深小于30m时不宜划分为IV级围岩; Q2黄土塑性指数小于10,或以可塑~软塑为主,层位稳定性差且节理较发育时,宜划分为V级围岩, 9.3.3(特)大跨度、浅埋地段以及受地下水影响的黄土隧道,宜结合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适当降低围 岩级别。
9.4.1隧道初勘应提供下列资料:
文字说明:应对隧道工程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分段评价划分隧道的 围岩等级;分析隧道进出口地段边坡的稳定性及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析评估围岩 大变形的可能性;对傍山隧道产生偏压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分析隧道产生突水、突泥、塌方的 可能性;对隧道的地下水涌水量进行分析计算;评价黄土陷穴、落水洞、滑坡、错落等不良地 质的发展趋势及对隧道的影响:分析评估冲沟沟床的稳定性、区域地表汇水对冲沟的侵蚀程度
DB62/T 29932019
及冲沟下切发展趋势对隧道的影响;评估隧道工程建设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隧道 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等; b) 图表资料:1:10000隧址区域水文地质平面图;1:10000隧址区域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隧 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1:2000隧道洞口工程地质平面 图、1:100~1:200隧道洞口工程地质断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土、水 测试资料;水文地质测试资料、测井、物探资料;原位测试、地应力测量资料;地温测试资料; 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表18沿线设施勘探点间距参考表
DB62/T29932019
以下可靠持力层3m~5m;采用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应大于地基处理深度;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 地,控制性取样勘探点宜穿透湿陷性土层并大 于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
表19勘探点深度参考表
10.2.5场地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应接地貌单元、土体类型分别统计分析和评价,若钻孔试样与 探井试样测试成果相差较大,应以探井试样测试成果为准。 10.2.6沿线设施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 写,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相关条款的规定
11.1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
11.1.1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应查明其分布形态、大小、密度、深度、莲通性、延伸方向、发展趋势等 特征,以及其与路基、桥梁桩基、隧道洞身的位置关系。 11.1.2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的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对路线上边坡一侧200m、下边坡一侧100m范 围进行调查,下边坡陷穴有出水口时应道索陷穴进水源头,上边坡陷穴有进水口时应查明出水口位置。 若陷穴处于发展期,且具备良好的发育条件,应再向两侧扩大调查范围各不小于50m。 11.1.3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勘察应以测量、调查(访查)为主要手段,暗穴、防空洞、采砂洞等埋藏 于地下或难以通过调绘手段调查清楚,宜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地震面波等物探方法或烟探 法,并辅以钎探、洛阳铲、挖探或钻探等验证。 11.1.4当黄土陷穴、人工坑洞呈片状或条带状分布时,物探线宜按网格状布设,勘探验证点宜布设在 物探异常中心位置,深度应达到异常位置底部不小于2m~5m。 11.1.5桥梁桩基应避免设置于黄土陷穴密集发育的斜坡区,隧道浅埋段应避开陷穴密集区
11.2.1黄土滑坡应在搜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滑坡要素,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地表水体分 布和地下水(泉)情况,当地滑坡处治经验等,查明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规模、范围、性质、变形历 史、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滑坡绕避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应符合《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G/ 3334)中黄土滑坡勘察要点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布和地下水(泉)情况,当地滑坡处治经验等,查明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规模、范围、性质、变形历 史、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滑坡绕避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应符合《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G/T 3334)中黄土滑坡勘察要点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11.2.2黄土滑坡勘察宜应采用遥感解译、地质调绘、钻探、挖探(包括坑、槽、并探等)、物探等综 合勘察方法,必要时可采用洞探。对正在活动或危害性较严重的大型复杂滑坡,必要时可采用滑坡监测 手段。
1.2.2黄土滑坡勘察宜应采用遥感解译、地质调绘、钻探、挖探(包括坑、槽、并探等)、物探等综 合勘察方法,必要时可采用洞探。对正在活动或危害性较严重的大型复杂滑坡,必要时可采用滑坡监测 手段。
DB62/T 29932019
11.3欠稳定黄土斜坡
11.3.1欠稳定黄土斜坡应收集边坡所在地的气象、水文、工程活动资料及已有斜坡的变形破坏情况与 防治措施等资料,查明斜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评价欠稳定 斜坡对公路构筑物的影响。 11.3.2欠稳定黄土斜坡勘察应采取调查测绘、钻探、挖探为主的方法,必要时辅以槽探、物探等方法, 同时应采取原状样测试边坡岩土体的含水率、密度、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参数。
DB62/T29932019
11.3.3勘探点、线的布置以查明边坡岩土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为原则,勘探线宜沿垂直边坡走向或平 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依据边坡规模控制主轴断面。勘探线上物探点间距以15m~30m为宜,勘探点间 距以20m~50m为宜,每条勘探线上一般不能少于2个勘探点。 1.3.4均质黄土边坡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推测最深滑动面以下3m5m;黄土一泥岩顺层边坡勘探点深 度应进入泥岩中不应少于3m;黄土一泥岩切层边坡勘探点深度应进入可能发生深层变形位置以下不应 小于3m,且应有1孔深度达到坡底或路基面以下不小于3m。
11.4.1黄土崩塌应查明崩塌源的位置、范围、形态、裂缝状态、规模,评价预测崩塌进一步发展趋势。 1.4.2黄土崩塌应查明崩塌体规模、位移特征、发展过程、形成机制、地层特征、崩塌范围与体量等, 结合当地黄土崩塌防治经验,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并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1.4.3黄土崩塌勘察应以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要手段,当崩塌体厚度不明确或需要取样测试时,宜辅以 物探、钻探、挖探等综合勘探方法。 1.4.4勘探点深度应穿过崩塌体至下伏稳定地层不小于2m,以取样测试为目的的勘探点,其深度宣 揭露崩体全部岩土层
11.5.1黄土泥流应重点调查搜集沟谷地貌形态、流域特征、当地气象与水文等资料,查明泥流物质来 源与储量、规模、物质组成、发生时间与频率,以及泥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等特征,评价泥流对 公路构筑物的危害性。 1.5.2黄土泥流应查明其类型、分布、规模、成因及堆积物的范围和体量等,结合当地黄土泥流防治 经验,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并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1.5.3黄土泥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调绘、测绘和物探测试为主,在泥流厚度较大或需要取样测试的地 段,宜辅以钻探、挖探、剥土等方法进行综合勘探。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泥流堆 积体厚度及构筑物类型、规模确定。 1.5.4勘探点深度应穿过泥流堆积体至构筑物基底以下稳定地层不小于2m,泥流流体密度、颗粒分 析试验宜在现场进行。
12沿线料场与取弃土场勘察
12.1沿线筑路材料料场
沿线混凝土、路面工程采用的砂砾石、碎石、石灰、工程用水等的勘察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 察规范》(JTGC20)的规定。
2.2.1取土场勘察应查明料场区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和材料的类别、分布、储量、质量,调查料场的 十采和运输条件,评价其适用性以及料场开采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2.2.2取土场的选址应结合路线及土方调配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由近及远、分 集中开采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选择岩土性质单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无重大不良地质且不受洪水影响的突出黄土 梁、等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且便于开采和运输:
2.2.1取土场勘察应查明料场区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和材料的类别、分布、储量、质量,调查料场的 十采和运输条件,评价其适用性以及料场开采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2.2.2取土场的选址应结合路线及土方调配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由近及远、分 集中开采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选择岩土性质单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无重大不良地质且不受洪水影响的突出黄土 梁、等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且便于开采和运输:
12.2.2取土场的选址应结合路线及土方调配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由近及远、分
DB62/T 29932019
b)取主场的开采应不影响路线方案和构筑物的布置和安全;不会对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交通 运输及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不会形成新的地质灾害或加剧周边地质环境的恶化; C 取土场严禁设置在风景名胜区、文化古迹及考古区,各类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禁垦区、基本 农田保护区以及有特殊防洪、防震、防爆要求的国家、民用及国防重要设施附近。 2.2.3取土场应进行工程地质调绘,一般中小型场地调绘比例为1:2000,大型场地调绘比例为 :5000~1:10000;调绘范围应包括取土场占地范围及周边不小于200m的区域。 2.2.4取土场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调绘结果,采用钻探、挖探等方法进行勘探,必要时可以辅以物探
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勘探点应根据场地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分在、勘察阶段、林料的需求量等沿代表性地质断面或 网格状布置; b) 各勘察阶段对于简色地大应少于1条断面,较复杂或复杂场地不应少于2条断面; c) 每个代表性断面应育解探点控制对单场地点打勘阶段不属少于2个对较复杂或复 杂场地初勘阶不愿于3个。听的段意寿们斯资科进行核卖, 必要时应补充勘探; d) 勘探点揭露的生具 应进行分层描递 并应鑫5.6.3条;对开有影响的地下水,应查明 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风化土 应描述器的地层 性、风化程度等 12.2.5勘探点所据露的 土层均应分层联 美层厚度校大时室 1m~3m取组。场地其他部位取样 应具有代表性,并 据试验项目要求分别装最相应程数量 12.2.6土料应视上性 选择进行颗粒分析、 液限、塑限、密度、击实、承载比(CBR)、有机 质含量、易溶盐含量等武验,试验应按现行《公路或验规程》(JTGE40) 的要求进行。 12.2.7取土场的储量根据所确定的开采范围地质横断面探与试验成果确定的有用层,采用平均 厚度法、平行断面 星角形法进行计算 12.2.8取土场的 维应根据材料的质 储量、工程地质、变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并结合开采、 运输条件和经济指标素,进行综合评价。 12.2.9取土场可列 表镜烟场地工程地厂 件及适宜性分析评催等内容。图包括/1:2000~1:5000工 D 试验汇总表;附图、附和片等。 12.3弃土场 12.3.1 沿线弃土场选址应充焱查研究,宜选择荒沟、凹地、友毛沟等集中堆放,不宜设在流量较大 的沟道,严禁在不良地质、不稳定斜坡、湿软土发育以及极易引起水上流失区域弃土。 12.3.2沿线弃土场的勘察应充分利用既有资料,通过调查、勘探、试验,查明弃土场的地形地貌、气 象水文、地层结构、湿陷特征及不良地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12.3.3弃土场应进行1:2000的工程地质调绘,调绘范围应包括弃土占地范围及周边不小于100m的 区域。对大型弃土场(50万m3以上)或利用大型沟谷弃土,应进行1:5000~1:10000区域工程地质调 绘。 12.3.4弃土场勘探宣采用钻探、挖探、物探、原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应根据弃土场地貌类 型、地层结构,弃土范围,结合拦挡构筑物位置,确定代表性勘探断面。每条勘探断面勘探点数量,在 励察各阶段,简单场地不应少于1个;较复杂及复杂场地不应少于2个。当地质条件复杂或设计有特殊 要求时,可适当加密
12.3.2沿线弃土场的勘察应充分利用既有资料,通过调查、翻探、试验,查明弃土场的地形地貌、 象水文、地层结构、湿陷特征及不良地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12.3.3弃土场应进行1:2000的工程地质调绘,调绘范围应包括弃土占地范围及周边不小于100m的 区域。对大型弃土场(50方m²以上)或利用大型沟谷弃土,应进行1:5000~1:10000区域工程地质调 绘。 12.3.4弃土场勘探宜采用钻探、挖探、物探、原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应根据弃土场地貌类 型、地层结构,弃土范围,结合拦挡构筑物位置,确定代表性勘探断面。每条勘探断面勘探点数量,在 勘察各阶段,简单场地不应少于1个;较复杂及复杂场地不应少于2个。当地质条件复杂或设计有特殊 要求时,可适当加密。
DB62/T29932019
12.3.5利用沟谷弃土,当沟谷存在影响场地稳定的泥石流、滑坡、错落、崩塌等不良地质时,应进行 相应的专项勘察与测试。对拟设挡构造物的弃土场,应符合支挡工程勘探的有关规定。 12.3.6勘探测点的深度,应大于地基压缩层深度,满足地基稳定性评价要求,并符合沿线设施勘察中 表19的规定。当基底以下存在可能滑动软弱层时,应至软弱层以下不小于3m。 12.3.7弃土场勘探取样及测试内容应符合高路堤的有关规定。 12.3.8弃土场场地评价应包括自然地貌形态、地层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基稳定性及对环境的 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 12.3.9弃土场可列表说明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等内容,当列表不能说明工程地质条件时,应编 写文字说明和图表。图表包括1:2000~1:5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1:2000工程地质断面图; 1:50~1:200(钻探)挖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水质分析资料及相关物探解释成果等。
DB62/T2993201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甘肃省湿陷性黄士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图B.1依托工程分布图
DB62/T29932019
表B4甘肃华池南梁通用机场黄士物理力学参数
DB62/T29932019
表B.11兰州市兰泰快速路黄土物理力学参数
DB62/T29932019
研究重点通常为覆盖在地表的、时代最新的、成岩作用最浅的、湿陷性最大的晚更新世(Q3)黄土和全 新世各种成因的次生黄土,在深度方向上通常涉及地表下10m~30m范围内黄土层,局部可达50m~ 80m 时代成因对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起控制作用,勘察过程中对黄土时代成因进行准确划分,对评价黄 土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条结合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实践经验,规定了黄土地区公路勘察地层划 分标准,规范了勘察报告对黄土的划分及定名。 5.1.4黄土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涉及各种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 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及场地的湿陷类型和地基的湿陷等级等。 “地形起伏很大”指相对高度大于120m;“地形平缓"指相对高度小于20m;“地形起伏较大"介于两 者之间。“地貌、地层复杂”指有两种以上地貌类型,地层分布多,组合复杂;“地貌、地层简单”是指地 貌类型及地层单一;“地貌、地层较复杂介于两者之间。 黄土地区的不良地质主要包括:滑坡(错落)、崩塌、陷穴、泥石流、地裂缝及坑洞等。“不良地质 广泛发育”指上述一种或多种类型不良地质分布范围广、密度大、发育强烈,对工程安全有直接影响, 处治难度大;“局部有不良地质发育”指上述一种或多种类型不良地质仅在局部范围发育,对工程的影响 不严重,处治难度不大。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涉及各种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划分工 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时,应同时考虑多种因素综合分析,一般应同时具备各种场地类型中所列两种及两 种以上主要条件,宜按不利条件确定。 5.2.2黄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干燥坚硬、遇水软化变形”的湿陷性及“能够形成陡直边坡和坑洞”的直 立性,公路工程勘察应针对其特殊性查明其物理、力学特性,发现和预测不良地质体的发育情况。本条 基于这一考虑,规定了黄土地区勘察的重点内容,即首先确定路线走廊带黄土的分布特征、时代成因, 明晰黄土分布及地貌类型,划分路线通过土体主要地层为离石黄土(Q2)、马兰黄土(Q3)还是新近堆 积黄土(Q4),以初步判定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湿陷性;其次确定黄土的地层结构、湿陷特性,查明 土体呈基底平缓的稳定分布还是基底起伏的披肩式分布,土层相对均匀单一还是多期沉积,下伏地层性 状如何,湿陷性强烈程度等;进而查明黄土不良地质体的发育情况:黄土地区不良地质问题都与水分入 渗改变土体结构及强度有关,黄土湿陷特性及特定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发现 和预测这些问题是黄土地区勘累的重要内容;针对黄土遇水性状变异大的特点,勘察还应重点查明地表 水和地下水发育特征,为防排水设计提供详实准确资料。 5.3甘肃省黄土分布面积广,受成因类型、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条件等的影响,黄土厚度、湿陷性、承 载力、水敏感性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对公路构筑物的危害程度各不相同, 工程勘察应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国内学者对黄土工程地质分区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其中地学界的分区主要以黄土分布特征、地 形地貌、湿陷性等自身固有属性进行区划,建筑工程行业的分区则基于黄土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考虑了 工程使用要求,综合考虑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注重了建筑工程的实用性。 公路工程作为一种线性工程,路基构筑物与建筑工程有较大差别,地基受力及反作用情况均有很大 差异,其分区要求能够很好地体现区域上黄土特性的变化,着重考虑黄土的地貌特征、物理组成及湿陷 生,同时考虑黄土对目然气候条件的敏感性。依据甘肃省黄土地区近20条公路的勘察测试成果,对不 同区域、不同地貌单元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参考《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分区及指 标体系研究》、《甘肃黄土分类分区与公路区划研究》、《甘肃省湿陷性黄土的分类与区域评价》、《陇东地 区黄土工程地质分区和变形特性研究》等研究成果,将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公路工程地质分区划分为4个 级分区、9个二级分区、14个三级分区(工程地质分区图及各分区对照表见附录A),并总结了各分
DB62/T 29932019
DB62/T29932019
DB62/T 29932019
6.2.3湿陷性黄土本身是一种工程性能较差的特殊土类,水敏感性强,路线应尽量选择工程地质条件简 单、排水条件好的位置通过,以减少工程病害。长大干渠的渗漏可引起附近黄土含水量大幅提高,力学 性质变差,进一步导致地基、边坡、隧道变形破坏,因此要避免路线与长大干渠平行布设或渠道在隧道 顶部通过。 6.2.4黄土塬、梁、筛及丘陵地区,可能出现表层溜、滑坡、错落、崩塌等山坡变形破坏,坡体稳定 性是公路地质选线的重点,不(欠)稳定山坡都应列为选线慎重考虑的地段,同时还应考虑工程建设对 其稳定性的影响。 6.2.7黄土隧道洞身要绕避陷穴发育区、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同时不宜黄土与粘土、黄土与基岩、黄
土与砂砾(卵石)的分界面或其它含水层的分界处通过。
DB62/T29932019
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地基持力层地层岩性、均匀程度、分层承载力、黄土层及场 度和等级,工程地质勘察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填挖方与桥涵布设情况,分段进行勘 评价工作。
DB62/T 29932019
DB62/T29932019
附表8.2.6桩侧平均负摩阻力特征值
关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负摩阻中性点位置,大量研究资科表明《建筑基技术规范》(JGJ94 2008)规定的自重湿陷性黄土中性点深度比过大,负摩阻力实际发挥范围为0m~18m,大多集中在0m~ 2m之间,少数湿陷性强烈土层可达15m~18m,而桩顶施加荷载后中性点位置明显上移,随着桩土相 对位移减小负摩阻力逐渐减小直至消失。考虑测试研究工况均为场地长期饱水(部分施打了渗水孔)土 层充分湿陷变形的极端情况,而桥梁基一般不会处于此类极端情况,位于黄土梁筛地段桥梁桩基渗水 深度一般都不会超过1m。同时,依据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某场地浸水试验成果,浸水35d后浸润面约 达到地面下13.5m处,结合负摩阻力按5m12m考虑的黄土地区已建成运营桥梁病害检测成果,未出 现因桩基承载力不足或桩基下沉过大造成的桥梁病害。因此,本规范提出依据桩基可能遭受的浸湿条件 和土层湿陷程度在不同情况下取不同的值。 8.3.4黄土地区公路沿线涵洞数量众多,布设位置地质条件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路 基填筑高度等确定勘探测试点的位置、数量和深度。黄土地区公路涵洞多采用护大基础,勘探深度应综 合考虑涵洞基础埋深、压缩层厚度、临近路基勘探点布设情况等因素,要查明地基的地层结构、承载力, 以及是否存在下伏软弱层。结合路基勘探点布设情况,本条规定了黄土地区涵洞勘察应查明的重点内容, 调绘范围,勘探测试点布置原则、勘探深度、测试要求等
9.1.3隧道勘察是根据公路基本建设程序的不同阶段对地质资料的深度要求分阶段进行,一般采用资料 收集与研究、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及各种测试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详细查明隧址 区的地质条件,确定隧道围岩级别,为隧道支护与衬砌类型设计、施工布置、各段洞身掘进方法与工序 安排提供详实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9.2.1隧道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安全、质量与造价,勘察过程中应重视隧址区工程地质 调绘,尤其是洞口的地形地质调绘,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9.2.2黄土隧道地质条件评价主要包括进出口山坡和洞身围岩地质条件评价。围绕黄土隧道工程地质条 件评价内容,同时考虑隧址区不良地质、隧道埋深、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本条强调了黄土隧道的勘察 原则和方法。 9.2.5黄土隧道勘探的目的是了解隧道洞身通过的地层及其围岩性质。若勘探点布设于隧道洞顶上方, 必然会导致集水恶化隧道施工条件及洞身稳定性,因此规定勘探点布设于洞壁外不少于5m的安全距离 位置。 9.2.6隧道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勘探点布设应有针对性。以往的勘察工作中,出现过采用等间距布设隧 道勘探点,导致一些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因此,黄土隧道勘探点布设应考虑 隧道长度、隧址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确定。结合黄土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经验,本条确定了 不同条件黄土隧道勘探点布设原则,并给出了钻孔布设数量参考表。 9.2.8隧道洞口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且处于浅埋段落,围岩自稳能力差,是黄土隧道建设中工程问题突 出部位,勘察、设计、施工均应加强重视。黄土隧道洞口段一般不同程度存在崩坡积物、溜塌等,应尽
DB62/T 29932019
量采用探并查明岩性分界点及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为隧道支护及掘进工艺提供依据。结合黄土地区公路 隧道勘察与施工经验,本条还规定了隧道进出口布设勘探点的要求。 9.2.9隧道洞身范围内岩土体湿度状态、密实度、强度等是评价隧道围岩性质的重要因素,勘探过程应 持别注意接近洞身段的钻进工艺与取样测试工作,力求取得与洞身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接近的勘探测 式成果,为围岩划分提供真实可靠依据: 9.3.3受沉积时代固结影响GB/T 41894.3-2022 船舶与海上技术 通过测量轴变形量确定船舶推进系统轴功率 第3部分:弹性振动法.pdf,地层年代对黄土工程地质性质影响明显。已建成公路黄土隧道证明:Q1黄 土隧道施工安全、稳定性较好;Q3、Q4黄土土体疏松、大孔隙和柱状节理发育、渗透性强,对洞身稳定 生影响较大,施工中经常出现变形、开裂等破环现象:黄主性质介于两者之间。结合隧道洞身土体塑
(穴),受其分布不连续、不均匀、随机性强的特点,应以物探为主要勘察手段,直接勘探作为验证手 段。 1.2.1在公路路线及其附近,黄土山坡呈明显的圈椅状地貌、有较陡的后壁、双沟同源、坡面不顺直呈 台阶状、前缘呈舌状凸出等滑坡地貌特征时,应按滑坡考虑并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调绘与勘察工作,查 明黄土滑坡形态、形成条件、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其危害性。对规模大、性质复杂、稳定性差、处治 困难的(古)滑坡(群)地段,应进行绕避;对规模小、处治可行的中小型滑坡,应选择有利滑坡稳定 的安全部位通过,且不得开挖坡脚,不应在滑坡体上方堆载或以填方形式通过
DB62/T29932019
GB 50077-2017 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DB62/T 29932019
12沿线料场与取弃土场勘察
12.2.9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弃土,弃土场作为线外附属工程,在勘察设计和施工 过程通常重视度不高。近年来,工程项目中由于弃土场选址及措施不当而导致的失稳、滑坡、泥石流等 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弃土场的勘察设计工作无为重要,其中选址、场地稳定性、环境影响分析与 平价等地质勘察内容又是首要的基础工作。基于此,规定了弃土场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调绘、勘探取样、 测试及工程地质评价等内容,并对应提供的资料做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