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29-219-2013 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DB/T29-219-2013 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T29-219-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4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01797
下载资源

DB/T29-219-2013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T29-219-2013 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2管段浮运、系泊阶段的横向稳定性验算 管段处于水*状态时,管段的重力重心G和浮力重心F都位于

管段处于水*状态时,管段的重力重心G和浮力重心F都位于

管段几何对称轴上,一般重力重心在下,浮力重心在上。当管段倾 斜时,管段绕重力重心G旋转了很小的一个角度,此时新的浮力重 心F”偏离管段的对称轴,故浮力矢量与管段倾斜的对称轴相交,交 点称为定倾中心M,定倾中心与重力重心G之间的距离称为定倾高 度,见图4.5.2。为了保证管段在浮运和系泊状态下的稳定性需验 算管段的定倾高度。如果定倾高度为正,则管段*衡保持稳定,若 为负则表示管段不稳定。定倾高度只适用于管段小倾角的稳定性 评价,对于牵引、锚拉、横向水流、风压或其它原因而产生大于等于 10°倾角的状态,则必须按船舶工程的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验算

图4.5.2浮体的*衡状态

1于值是衡量管段起浮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GB/T 19472.1-2019 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 第1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材,千值过小 会增加浮运过程中的风险,而干值越大则管段沉人水中需要克服 的浮力越大。根据以往工程经验,一般牺装完成后的浮运干值控

制在10cm~20cm左右较合适,这样有利于减少管段沉放到位后需 要的永久压舱重量,提高管内空间利用率。 2管段抗浮验算 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管段抗浮验算还需要考虑以下各类不利 因素的影响: 1)管段沉放时,由于江河中水的重度一般会随深度而逐渐增 ,因此管段在沉放过程中所受的浮力也会逐渐增加,此时还需要 注意由此带来的管段“负浮力损失”现象。 2)管段在沉放和对接施工期间,施工范围内无船舶通行。但在 对接完成后航道范围内会有船舶通过隧道上方,当船舶较大时,会 对管段造成一定的上升吸力。国外有资料表明,实测吸力最大可达 000kN。设计时需考虑该工况的不利影响。 3)采用砂流法或注浆法进行基础处理时,会对管段产生浮托 力,为了防止浮托力造成管段复浮,应对浮托力的大小进行控制。 4)水体重度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施工阶段应考虑 水体重度的变化对管段抗浮能力的影响。应加强施工过程中对水 重度的监测。 根据国内已施工的几条沉管隧道经验,管段远期永久抗浮主要 依靠管段自身重量,抗浮安全系数通常取1.10,若经过可靠论证后 可适当放宽,但不应小于1.06。 4.5.5沉管隧道为了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在管段上设置了 端封门、系缆柱、测量塔、拉合座、吊点、鼻托及底部支撑千斤顶等工 艺构件,这部分构件很重要,局部受力复杂并且受力很大,为了保证 工程安全,需要对这部分构件进行特殊的局部计算。为了保证计算

4.6 结构形式与构造要求

4.6.1 沉管隧道单节管段的长度应结合河道条件、水流、隧道级

坡、施工工艺及水*综合确定,表4.6.1列出了国内外部分已建隧道 单节管段的最大长度,大多在130m以下,仅个别达140m,故单节管 段的长度建议不大于130为宜。

表4.6.1国内外典型沉管隧道管段长度统计表

4.6.2目前国内已建的沉管隧道均采用钢端壳做为GINA带安装 及对接面,从施工情况来看,每延米1mm的施工误差实现难度太大, 般均在5mm左右,也均实现管段对接止水要求,考虑到施工钢端 壳的重要性,暂按钢端壳的端面*整度要求均为:面不*整度小于 3.0mm,每延米内面不*整度小于1.0mm;横向垂直度小于0.02%; 竖向倾斜度小于0.02%。若端面采用混凝土结构时,可在综合论证 后进行对端头施工*整度适当放宽,但不宜超过5.0mm,

4.7.2在管段设置外包防水层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可通

4.7.2在管段设置外包防水层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可通过专项论

证,最终决定是否采用外包防水层。 4.7.5GINA橡胶止水带的材质主要为两大类,天然橡胶主要适用 于地震区域,其余区域可采用天然橡胶与丁苯橡胶的混炼胶 4.7.7GINA橡胶止水带主要采用卡箍固定方式或穿孔固定方式。 卡箍方式即采用焊接于钢端壳上的压块和压板,卡住安装到位的 GINA橡胶止水带两侧的凸缘,起到固定就位的作用。优点是GINA 橡胶止水带本身不破坏,安装便利。但若管段接头受到强烈的外力 作用(如地震),止水带有从卡箍装置中脱落出来的可能性。穿孔方 式即在GINA橡胶止水带生产过程中,于其两侧凸缘间隔一定距离 预留螺孔,安装时螺栓穿过凸缘,最后固定于钢端壳上。其优点是 止水带固定牢固,不会脱落。但安装时,螺孔对位精度要求较高,施 工不便,且需在钢端壳上开孔,降低了钢端壳的整体防水与防腐蚀 性能。对多地震地区,采用穿孔固定方式更为保险。 4.7.8GINA橡胶止水带沉放后的压缩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压缩量 过小会导致管段接头无法承受相应的水压,造成渗漏。压缩量过大 则会对GINA橡胶止水带本体造成损伤,因此压缩量应在合理的范 围内。 4.7.9对管段混凝土采用的全包防水层材质做出说明,钢板是管 段混凝土较常采用的一种外防水层方式,因此需对钢板的防腐措施 提出要求

证,最终决定是否采用外包防水层,

4.7.8GINA橡胶止水带沉放后的压缩量应满足设计要*

4.7.9对管段混凝土采用的全包防水层材质做出说明,钢板是管 段混凝土较常采用的一种外防水层方式,因此需对钢板的防腐措施 提出要求

4.7.10全包外防水层设计

3相对于管段水*施工缝,管段横向施工缝较易受到混凝土 温差收缩与十燥收缩的影响,接缝存在轻微变形的可能性大于水* 施工缝,因此横向施工缝采用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而水*施工

4.7.11管段最终接头及管段与岸边段接头防水

2管段最终接头与岸边段的连接有刚性与柔性两类,分别采 用不同的防水材料。 3由于受管段沉放精度、地基沉降的局限性,管段与岸边段之 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实测高差,为了使OMEGA橡胶止水带安装后,起 到应有的防水功效,需在管段底板的原有钢端壳上加焊一道钢构 件,以便为OMEGA橡胶止水带提供同一高度的安装工作面。

用不同的防水材料。 3由于受管段沉放精度、地基沉降的局限性,管段与岸边段之 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实测高差,为了使OMEGA橡胶止水带安装后,起 到应有的防水功效,需在管段底板的原有钢端壳上加焊一道钢构 件,以便为OMEGA橡胶止水带提供同一高度的安装工作面。 4.8管段基础垫层 4.8.2管段基础垫层处理方式应综合考虑管段结构选型、隧址处 地质条件、通航情况、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自前国内共建成了6条 内河沉管隧道,另有4条在建,表4.8.2列出了各条隧道所采用的基 础处理形式。

自 段结构选型、隧遮处 地质条件、通航情况、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自前国内共建成了6条 内河沉管隧道,另有4条在建,表4.8.2列出了各条隧道所采用的基 础处理形式。

8.2国内已建(在建)沉管隧道基础处

4.9.2基槽底部较沉管底部单侧宽1.5~3m,主要是为了避免边 坡塌或淤积物堆积于管底,影响管段沉放。宽度富余量大小视土 质情况、开挖深度、基槽敲留时间以及水流速度而定。 4.9.5回填材料可分两类:→类为砂砾、碎石及混合岩碴(稳定性 较好的),该类材料可作为对沉管法隧道影响较大的管体周围回填 料,锁定回填应尽量采用该类材料回填;另一类为普通砂土或基槽 开挖后的细砂,可作为对沉管法隧道影响较小、离管体较远的基槽 回填料。管顶覆盖可采用块石、混凝土块、混凝土软体排等可防冲 刷的材料,其厚度和宽度应能保证水流冲刷时不致影响沉管周围的 回填料及管体稳定,必要时可通过试验加以确定

4.9.5回填材料可分两类:+类为砂砾、碎石及混合岩石

4.10.2管段浮运前应在干坞内进行管段试漏,通常分三步进行: 管段底板、水箱高度范围的管段侧墙、端封墙底部;管内水箱试漏及 玉载水箱进排水系统试运行:管段顶板、侧墙端封墙及水密门。试 漏水位最终淹没管段顶板面的高度不宜小于2.0m。试漏时管段不

得起浮,每一步管段的静止浸水时间不宜少于24h。 4.10.3沉管隧道管段常用的浮运方案有拖轮浮运半潜驳、拖轮浮 运、绞车拖运与拖轮顶推组合等。 拖轮浮运半潜驳方案即采用一艘拖轮对半潜驳提供浮运主动 力,用两艘拖轮分别在半潜驳两侧与半潜驳连接在一起提供转向动 力及前进助力,用一艘尾拖作为备用拖轮兼调节管段运动方向。该 方案通常在利用半潜驳预制管段的情况下采用。具有在航行过程 中比管段吃水深度小,对航道深度要求低;浮运过程中水流不直接 作用于管段;浮运速度快、航道占用时间短等优点。

图4.10.31 拖轮浮运半潜驳示意图

拖轮浮运方案即采用一艘拖轮对管段提供浮运主动力,其余三 ~四艘均作为提供顶潮力和控制管段运动方向。该方案通常在长 距离运输管段的情况下采用。具有易于操作控制,长距离浮运受风 力影响小等优点;但占用航道水域较宽,管段拖运速度较慢,拖航受 水流影响因素大。

绞车拖运管段、拖轮顶推组合方案即在管段前方安装一台液压 绞车作为管段前进的主动力,管段尾安装两台绞车作为管段的制动

力,管段两侧设置三艘拖轮顶潮协助施工。该方案主要在短距离运 输管段的情况下采用。具有短距离浮运施工速度快、占用航道时间 短、工序交替简单等优点。

而对于轴线干坞等邻*基槽预制管段的情况,往往直接采用绞 车拖运管段即可。 4.10.7沉管隧道常用的的沉放方案有双驳船吊挂沉放、自抬式* 台吊挂沉放、起重船吊挂沉放等,其中双驳船吊挂沉放方案又分为 双驳船扛吊沉放方案和双浮驳骑吊沉放方案。 双驳船扛吊沉放方案即采用两艘较长的驳船布置在管段两侧, 驳船之间通过大型钢梁作为吊放的承力梁。其优点是:受力明确 管段稳定性好,施工操作简单。缺点是管段越宽吊梁越大。

双浮驳骑吊沉放方案即在管段两端布置两个浮驳,每个浮驳设 置两个吊点,在浮驳上设置同步卷扬机吊放管段逐渐下沉。该方案

工艺成熟、施工难度低。缺点是浮驳重量大并座落在管段顶部,要 求管段二次晒装前有较大的十

起重船吊挂沉放方案即在管段两端设置吊点,采用起重船

放。其优点是工序简单,有现成的施工设备可以租用,施工费用低, 缺点是沉放的稳定性较差,不适于尺寸较大的管段

4.11.6采用惯性力法计算地震反应时,可按弹性地基上的*面框 架结构计算水*地震作用的地震反应,计算简图如图4.11.6-1所

图中Si的计算式为:Si=K。amaxm;,Kc为修正系数,具体取值应 根据实际土层条件、结构埋深和结构断面尺寸确定;ax为地面峰值 加速度,与地震设防烈度有关;m:为与该结点相连各构件质量总和

4.11.8沉管隧道作为浅埋水底隧道有必要进行总体抗震分析,以 分析地震作用造成的沉管变形特别是接头部位的变形,并分析地震 作用下的接头部位应力水*。 目前我国共建的几条大型沉管隧道中,广州珠江隧道和外环隧

4.11.8沉管隧道作为浅理水底隧道有必要进行总体抗震分析,以 分析地震作用造成的沉管变形特别是接头部位的变形,并分析地震 乍用下的接头部位应力水*。 目前我国共建的几条大型沉管隧道中,广州珠江隧道和外环隧

道都曾采用简化方法进行过地震响应分析。简化方法将沉管隧道 抽象为地基土中的弹性地基梁,地震时随地基土一起变形,沉管隧 道和地基土被简化成一个由质量、弹簧和阻尼器所组成的动力体系 并行地震响应分析。该方法首先对隧道周围的地基进行切片分析, 计算各切片的自振特性,并根据其自振特性采用等效质量一弹簧系 统来模拟,隧道用梁单元模拟,地基土切片模拟成等效质点,等效质 点与梁单元和基岩之间通过弹簧相互联结,代表各段沉管管段的梁 单元之间采用伸缩、剪切和扭转弹簧来模拟接头特性。该方法的特 点是力学模式清晰、计算规模小、速度快,特别适用于设计方案比选 阶段的总体抗震分析,但该方法无法得出接头细部构造的受力和变 形情况。自前,国内已经开展了采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沉管隧道地 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的研究,该方法对于计算的软硬件环境要求 很高,而且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4.12.1×护岸结构型式与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周边建(构)筑物、堤 防等有关。地质条件较好,堤防等级不高,且周围没有重要建筑物 时,采用轻型支挡结构;地质条件较差,且周围有重要建筑物时,采 用自稳性强、刚度大的支挡结构。 国内外已建的沉管隧道护岸形式统计如表4.12.1所示

表4.12.1国内外已建的沉管隧道护岸形式统计表

4.12.4与既有堤岸结合的护岸结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既有 堤岸防洪标准,其它护岸结构防洪标准可结合当地内河情况综合确 定。护岸结构的变形控制值应根据周边环境要求等因素确定,特殊 情况除外,护岸结构设计的最大水*位移控制值按下表规定

表4.12.4护岸结构设计的最大水*位移控制值

4.12.5接口段侧壁围护结构与管段结构之间的净距应满足潜水 员水下作业空间要求,珠江隧道设置为1.5m,现场施工较困难,之后 的多条隧道均改为了2.5米,因此本条也建议取不宜小于2.5m。 4.12.6接口段端头围护结构在岸上段施工时应保证岸上基坑的 安全,后期在沉管段与岸上段对接前又需要进行拆除,因此,要求它 同时应具有较好的可拆除性。国内常用的接口段端头围护结构形 式比较如表4.12.6所示

表4.12.6接口段端头围护结构形式比较表

4.13.2固定干坞主要指在陆地上预制管段的干坞;移动干坞主要 指在驳船上预制管段的干坞;工厂化干坞主要指在工厂内流水化作 业预制管段的干坞。国内已建或在建沉管隧道干坞形式统计见表 413.2.

4.13.2固定干坞主要指在陆地上预制管段的干坞;移动干坞主要 指在驳船上预制管段的干坞;工厂化干坞主要指在工厂内流水化作 业预制管段的干坞。国内已建或在建沉管隧道干坞形式统计见表 4.13.2。

国内已建或在建沉管隧道干坞形式纟

4.13.7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与干坞进、排水有一定关系,根据有关 参考文献(毛昶熙,渗流计算与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 9月第2版,P569~P570),当水位下降速度V<0.1m/d,可称为慢 降,不必考虑水位下降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当水位下降速度> 50m/d时可作为骤降考虑,对干坞边坡影响很大,这是实际中不可能 发生的。一般应控制V<0.5m/d以避免滑坡,否则必须进行干坞边 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4.13.13移动于坞测量的基本原理:管段在驳船上进行预制,由于 波浪的作用,驳船可能会发生晃动,常规的测量方法不再适合,需要 建立独立的测量参照系统。此测量系统必须建立在驳船上,并且随 着管段的预制进程及时进行测量修正,以克服船体变形带来的不利 影响。

4.14.6沉管隧道管段连接支撑装置包括剪切键、PC拉索装置以

4.14.6沉管隧道管段连接支撑装置包括剪切键、PC拉索装置以 及用于安装止水带的钢端壳等。 1管段接头PC拉索钢绞线的防腐在以往工程中主要采用可 申缩的橡胶管对接头钢绞线进行防腐蚀处理。该防腐装置由可伸 缩橡胶管、热缩管、热缩带以及连接法兰等组成,利用了可伸缩橡胶 管能适应接头钢绞线位移的特性;防腐装置将接头钢绞线的外露部 分完全包裹,管腔内注入防锈油脂以防钢绞线锈蚀。 随着防腐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前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钢绞线防 涂层。此技术采用熔融结合环氧粉末涂料作为其防腐涂层,生产 工艺流程为:钢绞线预热后,静电喷涂环氧粉末涂料,待涂层固化后

强制冷却。 2以往沉管隧道的剪切键和钢端壳的防腐措施主要是采用环 氧云铁或环氧富锌底漆与厚膜型环氧沥青面漆结合涂刷的方式。 且一般环氧类涂层的防腐年限为15年左右,且现场涂装道数较多 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因此在使用上存在其局限性。随着防腐技术的 发展,现推荐采用电弧喷涂与喷涂型聚脲涂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 腐处理。 电弧喷涂防腐即是利用电弧喷涂设备,对两根带电的金属丝 如锌、铝等)进行加热、熔融、雾化、喷涂形成防腐涂层,在此基础上 喷涂聚脲涂料作为有机涂层封闭,从而形成长效的防腐复合涂层 这种涂层的显著特点是:a.具有较长的耐腐蚀寿命,在30年使用期 内无须其他任何防腐维护;b.电弧喷涂涂层与金属基体具有优良的 除层结合力,在弯曲、冲击或碰撞下也能确保防腐涂层不脱落、不起 皮、结合牢固、防腐长久有效;C.电弧喷涂锌、铝涂层为阴极保护,在 窝蚀环境下,即使防腐涂层局部破损,仍具有牺牲自已保护钢铁基 体的效果。

5.1.2管段预制纵向应分段进行,分段长度宜取16m~20m。横断

5.1.2管段预制纵向应分段进行,分段长度宜取16m~20m。横断 面竖向浇筑工艺主要分为整体浇筑和分层浇筑。分层浇筑时,侧墙 宜理设冷却水管,以减少管段浇筑初期温度收缩裂缝,确保管段防 水、耐久性等功能要求。 7

5.3.5钢端壳一般采用H型钢与面板焊接而成,分布在管段的两 端头位置,与管段混凝土预制成一体,构成管段之间对接时GINA止 水带的安装及承压面。GINA带压缩后的水密性,受钢端壳的平整 度、倾斜度等质量影响。 钢端壳制作与安装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制作几何尺寸、安装精 度、面板安装精度、空腔注浆、止水带安装压件构件精度以及防腐 等。

5.5.1有通航要求的河面、海面上进行基槽开挖时,应提前办理相 关海事许可手续,并在海事部门协同管理下,确保基槽开挖期间的 航道安全。

为选定合理的开挖施工方法和工作参数,应根据现场的土质、 工况条件和挖泥船本身的性能,进行隧道基槽开挖试验

5.5.4接口段端头围护结构一般包括止水幕、混凝土挡墙、锁口

5.5.4接口段端头围护结构一般包括止水惟幕、混凝土挡

钢管桩等结构形式。应根据具体结构形式,选择合理的破除方式 确保接口位置清理干净,无浅点。

5.6.3浮运及沉放应做下列技术准备:

1为保证管节浮运与沉放的顺利进行,施工前应收集气象、水 文等基础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管节沉放期间的天气预报包括:天气、风向、风力、温度、风 速、相对湿度等; 2)水文资料包括:历史最高与最低水位,百年一遇洪水推算水 位,最高与最低潮位; 3)流速包括:涨急与落急最大、最小断面流速,涨急与落急平均 断面流速; 4)涨急平均流向; 5)江(河、海)水重度; 6)绘制典型日水位过程线

5.8.2管段沉放前对基槽有害回淤沉积物进行清除是非常必要 的,但对沉积物的特性、厚度、是否有害及检测数据的可靠性等方 面,却有很大的争议,为此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

3灌砂顺序主要考虑应有利于将残余回淤沉积物依序挤出管 底; 5基础灌砂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最终形成的砂盘半径和充满 度。自前尚无可靠的检测手段来检测水下管底的砂盘半径和充满 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根据灌砂模型试验以及灌砂施工经验,持续

若十时间保持较高的灌砂压力,有利于保证质量但也存在将管段抬 升的极大风险,因此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判断是合理和安全的,其中 主要指标依次是灌砂压力、实际灌砂量及潜水员探摸结果;另外实 际灌砂量的比较应应同时考虑单孔以及多孔灌砂总量

2沉管基础注浆具有流量大、压力较高等特点,而且浆液中含 有较大粒径的细集料,对注浆设备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要求很高,目 前国内并无专用的沉管基础注浆设备。天津海河隧道及舟山沈家 门港沉管法隧道的基础灌浆设备采用混凝土地泵(车载泵),注浆过 程顺利,效果好,但其流量及压力均高出要求,注浆时应注意控制。 注浆设备的相关参数为模型试验和施工经验所得。

5.10.1管段回填分为锁定回填、一般回填、保护层回填。

次性等特点,为减少安全隐患,宜根据工程特点引入独立第三方检 测与监测,以保障沉管法隧道安全和质量。根据沉管法隧道工程水 下施工的特点,应根据沉管法隧道工程水下施工的特点,采用不同 的水下检测与监测方法,以确保检测与监测的数据可靠性, 6.1.5本条是检测与监测工作应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实际检测 与监测过程中,由于不可预知的原因,如委托要求的变化、现场施工 情况的变化,或出现明显质量问题等,都可能使原检测方案中的检 测内容、检测手段、检测数量发生变化。因此,检测方案并非一成不 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x 验测与监测工作前应尽可能详尽的了解和搜集有关技术资料, 以准确地对沉管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价,如:工程概况、待检测部位的 设计断面、标高等。 检测所用设备仪器应送至法定检定单位进行定期检定,使用时 需在检定的有效期内。由于本章检测方法及所用仪器设备多非常 规计量器具,无法定检定程序,此类仪器设备应加强检测前的检查 调试或模拟测试

6.1.6如检测结果异常为人为误操作、设备仪器故障等,应及时分

原因,组织重新检测。如施工单位进行了自检,第三方检测结果

应与施工单位自检结果进行对比,如差异较大,应分析原因,必 应进行复检

应进行复检。 6.1.8水下声纳检测目的是扫测水下地形,判断航道、基坑或基槽 的尺寸、标高、边坡稳定性及坡比等,并判断有无凸起及深坑。水下 声纳检测,宜采用单波束或多波束声纳扫测的方法。断面剖面图应 包括典型断面,其他断面间隔宜为5m~10m。检测范围除特别规定 外,应为检测设计区域线及以外20m。检测内容应包括检测区域长 觅范围、标高、平整度、边坡坡比及边坡稳定性等。 水下录像检测由潜水员手持水下录像设备(包括浑水、清水水 下录像设备)实施水下潜水录像,图像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输 到监视设备,由潜水指挥判断检测结果,并对潜水员进行指挥。全 部录像必须存储,并作为检测报告的一部分提交。潜水作业应严格 遵守相关行业标准 水下探摸检测根据检测现场水深、水质、流速等水文条件的不 同,由潜水员穿干式或湿式潜水服潜水,于指定位置探摸。通过潜 水员的触感和观感判断检测物表面状况,或淤泥淤积深度等。检测 淤积深度时,可携带钢尺进行测量。 水下倾斜度检测为潜水员手持水下倾斜仪实施检测,其检测频 度纵向与横向均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检测倾斜度。 水下淤泥检测方案的制定应能充分反应检测区域内的淤泥游 积情况,宜与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各方共同确定取样点和探摸 点。一般宜每100m取一点,每次检测取样不少于三点,检测区域 情况复杂时,应适当加密取样点。检测内容应包括检测区域上部游 泥淤积厚度、每0.05m深度梯度平均比重等;沉淀厚度量测应在检

测样品完全静止沉淀不少于30分钟后测试;重度测试应在样品充分 摇匀后测试。 水体重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管段所受浮力的大小。因此,在施工 过程中应通过水重度检测尽量准确地掌握水体重度的变化情况,以 评估是否需调整压载水。水重度检测时应尽量缩短取样与重度测 定的时间间隔,以尽量减小试样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各项检测工作均应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以提高检测 结果的可信度。比如,风浪过大时进行水下声纳扫测,由于作业平 台起伏较大,测量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同时,恶劣的环境条件对 检测人员的安全也会构成威胁

6.2.1基槽浚挖前QX/T 491-2019 地基电离层闪烁观测规范,应对拟浚挖范围的原河床面进行水

.2.1握槽浚挖刚 进1小下声纳检位 测,以确定基槽浚挖前的标高地形,为下一步确定浚挖工程量和组 织浚挖工作提供依据。 基槽试挖前应根据试挖方案编制基槽试挖检测与监测方案,对 基槽试挖槽段的不同坡比边坡进行间隔水下声纳检测与监测,间隔 时间不宜少于3天,以确定不同坡比与边坡稳定情况,为最终确定基 槽升挖边坡坡比提供依据。 如临时航道需要蔬浚,在浚挖完成后,应对临时航道进行水下 声纳检测,以确定临时航道是否满足临时通航要求。 水下爆破基槽前,可对土石分界面实施水下声纳扫测,为下一 步确定水下爆破工程量和组织水下爆破工作提供依据 基槽精挖后,在沉管管段浮运前或基槽碎石基础垫层施工前进

行水下声纳扫测,目的是确定基槽底是否存在高点或深坑,坡比是 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塌方等。另外,由于水流的搬运作用,基槽底 会产生淤泥淤积,应进行水下淤泥检测检查淤积情况。如检测结果 不符合管段浮运或基槽碎石基础垫层施工要求,应采取相应措施

6.4.1当管段需分批次进行预制时,需要将预制完成的管段浮运 至一个指定的区域进行临时寄放,这个区域称作寄放区,通常寄放 区设置在隧道轴线附近,在寄放区内管段可以完成沉放前的所有牺 装工作。当一批次就可预制完成所有管段时,管段在干坞内就可以 完成寄放工作,此时,一般仅需检测寄放区的回淤及完成管段寄放 姿态监测即可。

6.5.1沉管隧道基础处理的方法有先铺法与后填法两大类,国内

.5.1沉官隧 自前应用最多的都是后填法,对于先铺法还没有完整的工程案例 因此,本节内容主要针对后填法的砂流法与注浆法 灌砂(浆)基础施工过程中,应对灌砂(浆)效果进行实时效果监 测,包括灌砂(浆)施工中冲击坑充填的监测。监测结果可作为该区 或停止施工的依据。每节管段基础完成后,应对全管段基础进行灌 砂(浆)基础效果检测,作为沉管灌砂(浆)基础验收和评定的依据 灌砂(浆)基础效果监测与检测宜采用面波法、冲击映像法等无损检 测手段。 灌砂(浆)基础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上抬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管段的姿态,所以灌砂(浆)基础施工过程中,应监测施工管段管首 和管尾的垂直位移和横向水平位移

6.6.1管段沉放对接前、沉放对接过程中,均应对沉放管段范围水 本进行水重度检测,以及时调整管段压载水。水重度检测与监测宜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距管底1m~2m,距管壁不大于1m范围内,管 段四个角附近分别取样测试水重度,检测频率可根据需要确定,每

体进行水重度检测,以及时调整管段压载水。水重度检测与监测宜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距管底1m~2m,距管壁不大于1m范围内,管 段四个角附近分别取样测试水重度,检测频率可根据需要确定,每 节管段沉放对接过程中不宜少于3次。 6.7最终接头 6.7.1本节内容主要适用于水下最终接头,对于岸上最终接头DB/T 79-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是 在干式环境下的常规作业,暂不作规定。 6.10隧道健康监测 6.10.1应在管段预制前完成运营监测方案的编制,以方便在建造 过程中根据监测方案理设器件或预留空间。隧道运营监测是一个 长期连续的过程,应考虑监测设施的可更换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