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DB45/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5/T 1958-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1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02392
下载资源

DB45/T 1958-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5/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6.4.4洞内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的相对变形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升挖面的距离,可由初 期支护极限相对变形U按表13要求确定。

表13相对变形控制基准U(%)

6.4.5地表变形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按照GB50007的相关规定 分别确定,取最小值。地表变形控制基准应考虑测前损失,制定符合本工程的控制基准。 6.4.6连拱隧道中隔墙下沉控制基准应按照洞内拱顶下沉控制标准确定。连拱隧道中隔墙倾斜(即中 隔墙两侧墙顶测点沉降差与两测点间距的比值)控制基准应按照GB50007中建筑物地基变形充许局部 项斜值及现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可按0.2%控制。 6.4.7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分阶段评估阶段变形对总变形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指导意见。 6.4.8钢架应力、喷混凝土应力、二次衬砌应力、锚杆应力、围岩压力、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控制基 准应满足JTGD70的相关规定。

Q/CR 469-2015 高速铁路CRTS I 型板式无砟轨道用水泥乳化沥青砂浆表14爆破振动安全充许振速

注2:表列频率为主振频率,振速为监测的质点振动速度三个分量中的最大值。又 注3:频率范围可根据现场实测波形选取,缺乏资料时可参考下列数据:碉石爆破<20Hz,露天深孔爆破10Hz~60 Hz;露天浅孔爆破40Hz~100Hz;地下深孔爆破30Hz~100Hz;地下浅孔爆破60Hz~300HZz。 注4:有特殊要求的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

10洞口及洞身浅理段地表建(构)筑物的变形、裂缝控制基准应按GB50982及JGJ8的相关 照建(构)筑物类型的不同取值,取最小值。洞身浅埋段地表建(构)筑物的变形、裂缝控制基 虑测前损失,制定符合本工程的控制基准。

6.4.11施工地质灾害处治措施施作后进行的变形、应力应变、接触压力等监测工作的控制基准应参考 相邻段落的情况确定。 6.4.12洞内二次衬砌裂缝宽度控制基准应满足JTGD70的相关规定取值,隧道底鼓控制基准可按洞内 拱顶下沉变形基准值进行控制,详见6.4.4。

6.5.3对隧道洞身地表受影响居民区内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水位监测精度应不低于土2cm

6.5.4对地表建(构)筑物监测爆破振动监测的测设精度同洞内爆破振动监测,详见6.5.1表16;变 形监测同洞内必测项目,详见6.5.1表15;裂缝长度、宽度监测的测设精度要求同洞内二次衬砌裂缝 监测,如表18所示

6.5.4对地表建(构)筑物监测爆破振动监测的测设精度同洞内爆破振动监测,详见6.5.1表16;变

表18洞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

DB45/T 19582019

6.5.5施工地质灾害专项监测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处治措施等综合确定各监测项目的精度。 6.5.6洞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的测设精度要求如表18所示。 6.5.7隧道底鼓监测的测设精度与洞内必测项目,详见表15。

7.1.1现场监控量测应根据已批准的监控量测实施大纲进行测点埋设、日常量测和数据处理,及时反 贵信息,并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和施工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计划。 7.1.2现场监控量测方法应简单、可靠、经济、实用。 7.1.3现场监控量测实施,应保证监控量测人员的安全,在判定存在如突水涌泥中重大安全隐患地段 应编制专项方案,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实施。

7.2.1洞内洞外观察

7.2.1.1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

7.2.1.2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a)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记录开挖工作面的桩号、施工方法、支护参数、稳 定状况等,并保留开挖工作面的影像资料; b)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状态。 7.2.1.3对初期支护效果观察包括:喷层的平整度、喷层有无裂缝,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 深度,喷层是否把钢支撑全部覆盖,是否存在底鼓,是否有渗漏水等。 7.2.1.4对二次衬砌状态观察包括:二次衬砌是否有裂缝、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深度, 是否有钢筋外露等。 7.2.1.5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地面建(构)筑物变形开 裂情况、地表水分布情况等。

7.2.2.1变形监控量测包括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地表变形、中隔墙变形、底鼓及围岩内 部变形等。拱顶下沉、净空收敛量测数据可参照附录A、B进行记录。 7.2.2.2围岩外部变形(包括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地表变形、中隔墙变形、底鼓)可采 用接触量测和非接触量测方法。接触量测主要使用钢钢尺和水准仪、收敛计等进行量测,非接触量测方 法主要使用全站仪等进行量测。

3拱顶下沉可采用钢钢尺和精密水准仪或全站

a 采用钢钢尺和精密水准仪时,应在隧道拱顶中线附近通过钻孔预理测点,测点应与隧道外量测 基准点进行联测。预埋件深入围岩不应小于20cm,并与洞壁垂直,不应焊接在钢支撑上,预 埋件外露部分应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 b) 采用全站仪时,测点应采用发射膜作为靶标,靶标粘附在预埋件上;预埋件应采用钻孔埋设, 设置方法同采用钢钢尺和精密水准仪时。量测方法包括自由设站和固定设站两种方式。 7.2.2.4 隧道净空收敛量测可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进行: a) 采用收敛计量测时,测点应采用钻孔预埋,设置方法同拱顶下沉,各分部或各台阶在边墙处的 净空收敛测点宜设置在开挖面上1.5m~2.0m高度处:

b)采用全站仪时,测点设置及量测方法同拱下沉量测。 7.2.2.5拱脚变形包括拱脚下沉和拱脚水平收敛量测。拱脚变形测点应焊接在拱脚钢架的架立钢板上。 拱脚下沉量测方法同拱顶下沉量测,拱脚水平收敛量测方法同净空收敛量测;无拱架段可不测。 7.2.2.6地表变形中地表沉降监控量测可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钢钢尺进行,测点和基准点采用地表钻孔 埋设,测点四周用水泥砂浆固定。地表位移或地表沉降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手段出现困难时,可采用全站 仪量测。 7.2.2.7连拱隧道中隔墙变形量测宜采用全站仪量测,并在两侧主洞分别设站联测。

a)测站距离反射膜片距离控制在100m以内,同时还应不小于断面的开挖跨度B; b 1次设站无法满足要求时 回进行转站,但转站次数不宜超过3次;同一断面的变形监测设站 次数应控制在2次以内; 测量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洞内粉尘浓度 d) 反射膜片尺寸寸来用20mm×20mm 或40mX40ml 条件允许情况下宜增加反射膜片尺寸。

7.3.1.5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光纤光栅解调仪获得读数,换算出相应量测参量值

7.3.1.6钢架应力量测可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传感器应成对埋设在钢架的内、外侧: a)采用振弦式钢筋计进行型钢应力或应变量测时,应把传感器焊接在钢架翼缘内测点位置; b 采用振弦式钢筋计进行格栅钢架应力量测时,应将格栅主筋截断并把钢筋计对焊在截断部位; C) 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型钢或格栅钢架应力量测时,应把光纤光栅传感器焊接(氩弧焊)或 粘贴在相应测点位置。 7.3.1.7喷砼、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应变量测可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传感器应固 定于混凝土结构内的相应测点位置,应在拱、墙衬砌内、外两侧进行布置;必要时,在仰拱上布置测点:

DB45/T 19582019

a)喷砼、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变量测可采用理入式应变计; b)二次衬砌钢筋应力量测可采用振弦式钢筋计或光纤光栅传感器,采用振弦式钢筋计时,应把二 次衬砌钢筋主筋截断并把钢筋计对焊在截断部位,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时,应把光纤光栅传感 器焊接(氩弧焊)或粘贴在二次衬砌钢筋相应测点位置。 7.3.1.8锚杆应力量测可采用电阻式传感器和振弦式传感器: a) 采用电阻法进行锚杆应力量测时,应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锚杆轴线测点上作为应变传感元件; b 采用机械法进行镭杆应力量测时,可将钢管内固定长度不等的细长变形传递杆或锚杆应力计固 定在锚杆的测点位置作为应变传感元件。 7.3.1.9将振弦式传感器焊接到结构上进行应力、应变监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仪器温度过高而 损坏。 7.3.1.10初期支护内力监测元器件应靠近开挖上作面安设,应在开挖结束24h及下次开挖前完成安 装并读取初读数,宜在工作面开挖后12h以内完成安装、测读初读数的相关工作。二次衬砌内力监测 元器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理设,并宜在混凝土降至常温状态后测取初读数。 7.3.1.11在量测过程中,每次测试均应测读不少于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当次应力量测值,应及 过处理数据,绘制应力一时间曲线图,预测支护结构远期内力发展趋垫

7.3.1.10初期支护内力监测元器件应靠近开挖工作面安设,应在开挖结束24h及下次开挖 装并读取初读数,宜在工作面开挖后12h以内完成安装、测读初读数的相关工作。二次衬砌P 元器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埋设,并宜在混凝土降至常温状态后测取初读数。 7.3.1.11在量测过程中,每次测试均应测读不少于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当次应力量测 时处理数据,绘制应力一时间曲线图,预测支护结构远期内力发展趋势。

7.3.2 接触压力监测

7.3.2.1接触压力量测包括围岩压力、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的量测。 7.3.2.2接触压力量测可采用振弦式传感器,传感器类型的选择应与围岩和支护相适应,宜采用振弦 式压力盒,传感器应与接触面要求紧密接触。 7.3.2.3围岩压力量测时,宜在测点处的围岩中开挖深度40cm、直径略大于压力盒直径的埋设孔,孔 底应先用砂浆找平,安装好压力盒后,孔内应用砂浆填塞密实。 7.3.2.4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量测时,应先将测点处初期支护表面锤平并用砂浆抹平,待砂浆凝固达 到一定强度后方可在初支表面安装固定压力盒。 7.3.2.5围岩压力量测压力盒应在靠近开挖工作面安设,应在开挖结束24h及下次开挖前完成安装并 卖取初读数,宜在工作面开挖后12h以内完成安装、测读初读数的相关工作。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量 测压力盒应在二次衬砌混凝土浇筑前埋设,并宜在混凝土降至常温状态后测取初读数。 7.3.2.6在量测过程中,每次测试均应测读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当次接触压力量测值,应及 时处理数据,应及时处理数据,绘制接触压力一时间曲线图和接触压力一与开挖面距离曲线图,预测支 护结构所承受的远期接触压力发展趋势

7.3.3爆破振动监测

7.3.3.1洞内爆破振动监测宜采用振动速度传感器以及相应的数据采集设备。 7.3.3.2振动速度传感器宜固定在预埋件上,通过爆破振动记录仪自动记录爆破振动速度,分析振动 波形和振动衰减规律。 7.3.3.3每次测读时应量测测点处三个方向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以其最大振动速度分量作为评估结 构安全性的依据。

7.3.4孔隙水压力监测

7.3.4.1孔隙水压力监测可采用孔隙水压计进行。孔隙水压力计的类型,应根据工程测试的目的、岩 土层的渗透性质和测试期的长短以及仪器的精度、灵敏度、量测要求确定。 7.3.4.2孔隙水压计安装前应在测点处钻孔和刻槽,钻孔孔径或刻槽高宽宜为110mm~130mm;在浅 埋段或其它松散不稳定土层中,应下套管护孔,钻孔完成后应将孔内沉淤和稠浆清理干净。

7.3.4.3孔隙水压计安放前应先排除孔隙水压力计内及管路内的空气,安放好后其四周应回填透水填 料,透水填料宜选择干净的中粗砂,孔口应用隔水填料封严以防止地表水渗入。 7.3.4.4应采取措施确保水压计直接与水接触。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得各测点读数,并换算出相应孔 隙水压力值。 7.3.4.5每次测读时应测读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当次孔隙水压力量测值

7.3. 5 水量监测

7.4.2.2地表建(构)筑物监测变形、裂缝测点应在本工程开工前布设,并测读初读数。 7.4.2.3地表建(构)筑物爆破振动速度监测方法同洞内爆破振动监测,详见7.3.3。 7.4.2.4地表建(构)筑物监测包括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及倾斜,其监测方法同洞内变形监 测,详见7.2.2。 7.4.2.5地表建(构)筑物裂缝监测包括裂缝的长度、宽度,必要时还要量测裂缝的深度,裂缝监测 同洞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详见7.4.4。 7.4.2.6对重要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时,推荐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

7.4.3地质灾害监测

7.4.3.2根据设计阶段地质资料、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开挖面揭露围岩状况,预判洞内可能出现大塌 方或突水浦泥风险前,宜在靠近可能出现塌方或突水涌泥位置的安全地段及时布设视频监控设备,对可 能出现的塌方或突水浦泥位置处的围岩岩性、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地下水状态以及塌方或突水浦泥的规 模、形式、发展趋势进行实时监测。 7.4.3.3洞内出现突水涌泥后,可采用三角堰法估算涌水量的流量大小,可用孔隙水压力计量测水压, 量测方法分别详见7.3.5和7.3.4。 7.4.3.4地质灾害处治措施实施后,应对处治后的围岩和支护结构状态进行监测,包括拱顶下沉、拱 脚变形、净空收敛、地表变形等,必要时,还应进行支护结构应力、应变监测,验证地质灾害处治措施 的有效性。

4.4二次衬砌裂缝监测

7.4.4.1洞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包括裂缝的长度、宽度,必要时还应量测裂缝的深度。 7.4.4.2裂缝长度监测可用钢尺或其它机械式测试仪器直接量测。 7.4.4.3裂缝宽度较大时,可用千分尺、游标卡尺、裂缝宽度检验卡等直接量测;裂缝宽度小于1m 时,应使用电测仪器法观测。 7.4.4.4需监测裂缝两侧两点位移的变化时可用结构裂缝监测传感器,传感器包括振弦式测缝计、应 变式裂缝计或光纤类位移计,传感器的量程应大于裂缝的预警宽度,传感器测量方向应与裂缝走向垂直 7.4.4.5裂缝深度量测可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 7.4.4.6每次监测宜测读不少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当次裂缝量测长度、宽度值。

7. 5. 1 一般规定

重地推行自动监测技术,安全、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减少 对施工的干扰,并自动化分析数据及预报隧道施工可能出现的险情。 7.5.1.2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安全风险高、现场监测工作量大及对监控量测要求高的隧道或地段宜 采用自动监测技术。 7.5.1.3变形监测可采用测量机器人,实现快速获取变形监测数据。 7.5.1.4地质灾害专项监测项目宜优先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24h常态化监测, 7.5.1.5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宜优先采用自动化分析和预警软件,快速、准确地进行监测数据获取、分 析及预警操作。

7.5.2.1测量机器人一般由智能全站仪、目标棱镜、PC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等组成,核心部件 仪由坐标系统、操纵器、换能器、计算机和控制器、闭路控制传感器、图像分析系统、目标捕 及集成传感器等八大部分组成。

7.5.2.1测量机器人一般由智能全站仪、目标棱镜、PC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等组成,核心部件智能全站 义由坐标系统、操纵器、换能器、计算机和控制器、闭路控制传感器、图像分析系统、目标捕获系统以 及集成传感器等八大部分组成。 7.5.2.2根据操纵器的位置,可分为固定位置测量机器人和车载测量机器人两类。 7.5.2.3采用测量机器人进行变形监测时,宜定时对监测成果进行人工审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 对测量系统进行校准,确保监控量测系统的准确性

2.2根据操纵器的位置,可分为固定位置测量机器人和车载测量机器人两类。 2.3采用测量机器人进行变形监测时,宜定时对监测成果进行人工审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日 量系统进行校准,确保监控量测系统的准确性。

7.5.3监测数据自动分析和预警系统

数据自动分析和预警系统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分

7.5.3.3数据分析阶段利用内置的回归方程实现动态地回归分析和远期值预测。 7.5.3.4监测数据远期值不收敛、 急剧扩大或超过预警值时,可及时地发出预警 7.5.3.5监测数据预警值设置应根据各隧道的围岩条件、施工方法、支护参数等综合确定

8.3.2隧道工程可根据监控量测实测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实测支护结构内力大小以及爆破振动振 速、地表建(构)筑物的变形及裂缝、隧道洞身地表地下水位变动等监测参数大小进行安全性及环境影 响分级管理,并针对各级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表19所示,

表19隧道工程安全性及环境影响分级及其相应的应对措施

DB45/T 19582019

图10隧道工程安全及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表20按实测累计变形量U划分的隧道工程安全性分级

21按当前实测变形速率V划分的隧道工程安:

DB45/T 19582019

2支护结构接触压力和应力应变值超过预警值而未处理到位: 3)初期支护检测发现的问题未处理到位; 4)初支背后、初期与二次衬砌之间的防排水措施未施作完成。 6)对浅埋、软弱、大变形围岩等特殊地段,

9.1当监控量测发现异常时,应口头汇报并提供紧急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当日施工情况:

DB45/T 1958201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隧道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

隧道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见表A.1

表A.1隧道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

DB45/T 1958201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隧道净空收敛量测记录表

DB45/T 19582019

遂道发生涌水地质灾害后,常常需要对涌水量的大小进行量测,以便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在对 涌水量量测精度要求不是非常高时,可在施工现场可利用现有条件,采用下列的三角堰法对涌水量大小 进行估算: a)根据水流速度和水量大小在涌水位置前方的洞内地面上做出一个平行水道。平行水道沟壁和沟 底可利用现场土石砌筑,高度应略大于薄壁三角堰直角高度,并尽可能使沟内平整。当沟内壁 土体较为软弱时,为防止沟壁土体被水流带走,可用塑料薄膜垫在沟底和沟壁上; b 在平行水道靠近尽头位置放上薄壁直角三角堰并固定好,三角堰要求竖直放置,使水流方向与 三角堰竖直面垂直,并使三角堰水沟位置基本处于直角位置上:

图C.1薄壁直角三角堰示意图

水流清澈,水流基本稳定后,测量直角位置处的最大水流高度h,即可按照下述公式估算水 量大小Q。

待水流清澈,水流基本稳定后,测量直角位置处的最大水流高度h,即可按照下述公式估算水 流量大小Q。

GB/T 41979.4-2022 搅拌摩擦点焊 铝及铝合金 第4部分: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pdfDB45/T 19582019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方法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方法

DB45/T 19582019

U() (t): A+Bt U() (t) = A (1 + bt)

U(+ (t) =U( (t) t=t;

DB35/T 1826-2019 人造石材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通用技术条件用迭代法求解上述问题!

可采用送代法求解上还问题。 P.1.2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地表变形可进行变形一与开挖面距离回归分析:

a)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可采用指数函数模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