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535.1-2020 绿色公路建设指南-高速公路 第1册 勘察设计指南

DB36/T 535.1-2020 绿色公路建设指南-高速公路 第1册 勘察设计指南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1456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6/T 535.1-2020 绿色公路建设指南-高速公路 第1册 勘察设计指南

文化等特点融入景观设计;绿化设计应以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结构生态系统为目标,优先选择少维护、 耐候性强的乡土植物,植物配置突出安全提示、碳汇、降噪等新功能。 3.1.8公路建设项目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节能评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与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评估等节能环保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环保景观专项设计

13.2生态保护与恢复

13.2.1在满足公路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避绕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生 物物种资源分布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如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红树林、重要 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洞游通道、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的建设方案。 13.2.2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路线确需穿越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的,应选择影 响范围小的通过方案TB/T 3355-2014 轨道几何状态动态检测及评定,并针对其保护对象特点及保护要求,开展生态保护专项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工 程对敏感区域及其保护对象的扰动、阻隔及干扰影响。 13.2.3在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出没路段,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根据需要设置 符合动物生态习性的通道。 13.2.4强化原生植被的保护性设计,林地路段应严格控制用地范围内林木的砍伐数量,不得砍伐公路 用地范围之外不影响行车安全的林木。 3.2.5开展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古树名木就地保护与移植异地保护方 案的比选及设计,在不影响公路行车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就地保护方案。 13.2.6因地制宜选择绿化物种,多种植易生长、抗逆性强的本地优势物种,外来物种的引入应出具论 证方案。

13.3.1针对公路穿(跨)越的饮用水源地及保护区、ⅡI类以上水体等水环境敏感路段,开展路面径流 文集与处置系统设计。其排水设施自成系统,不与地方灌渠、河流直接相连,通过沉淀池、人工湿地等 处治合格后,方可接入地方水系。 13.3.2涉及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等水环境极度敏感路段,宜采用浅碟形植草边沟、快速 土壤渗滤系统边沟等生态边沟,建设危化品运输车辆事故监视、监测及预警系统等手段,构建集危化品 运输车辆行车安全保障、路面径流收集与处置、水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水环境敏感区域危 险化学品运输事故污染风险防范系统,提升水环境风险事故应急能力。 13.3.3强化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与管养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计,宜采用污水再生利用工艺,实现污 水资源化。鼓励采用景观化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及美化环境。 13.3.4桥梁设置沉淀池等构筑物宜布置在防洪堤堤内桥下,须布置在堤外时其出水口标高山区河流应 天于等于1/20水位,平原河流应大于等于1/50水位。特大桥梁须在河(湖)申设置沉淀池时,其出水 口标高应大于等于1/100水位。沉淀池应设置围栏。 13.3.5沉淀池最小储存容量应满足发生危险品车辆意外泄漏时路面冲洗的储存容量量要求。

DB36/T535.12020

13.4.4冬季除冰雪采用环境友好型高 传统氯盐型融雪剂

13.5.1宜采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避免或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13.5.2材料设计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热拌减排沥青混合料等减排技术,降低沥青烟、硫氧化合物等 有毒气体的排放量。

13.6.1声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有绿化降噪林带、声屏障等。 13.6.2结合各声环境敏感点与公路的空间位置关系(距离和高差)、保护对象平面分布和可能影响户 数等实际情况,按规范要求对学校、医院、疗养院、城乡居民聚集区和有特殊要求的地区采取设置声屏 章等措施。 13.6.3公路中心线距居民聚集区小于100m,距学校、医院、疗养院小于200m的应设置声屏障;当大 于上述距离时,应根据道路与建筑高差进行计算确定。 13.6.4公路声屏障设计应结合沿线环境进行总体设计,除满足声环境功能外,还应按照透景、障景原 则进行设计。桥梁段声屏障应采用透明形式。 13.6.5声屏障屏体可采用吸、隔声构造及其组合,屏体材料应满足耐久性、耐火性、耐湿性、高强度 低眩,其表面应减少对光波反射。 13.6.6因地制宜控制照明设施的照度,不干扰道路沿线生态环境及居民正常生活,

13.7.1绿化设计内容包括路基上、下边坡,取、弃土场,中分带、碎落台、护坡道、互通区 场区、服务区、停车区、隧道进、出口、观景台等。 13.7.2公路绿化常用物种应根据气候、土壤、防治污染的要求等立地条件和功能要求进行选 要求有:

a 优先采用乡土物种; b 具有较强的抗污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具有生长快、耐旱强、根系发达、能迅速稳定边坡的能力; d 易繁殖、移植和管理,抗病虫害能力强; 能与附近的植被和景观协调; 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景观效果。 13.7.3路基上边坡坡面植物配置应遵循适地适草、灌、乔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坡面稳定的前提下力求 通过生态防护恢复坡面植被,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从 13.7.4对于一般岩质路堑边坡,以及点锚或导管注浆加固的岩质边坡,宜采用基材客土喷播护坡技术 防护。应根据不同坡率、岩性风化程度、节理发育情况,宜采用厚层、中层、薄层(不能有乔木种)基 材客土喷播等生态护坡类型,必须进行现场逐坡调查确定防护类型。 a) 坡率为(1:0.5)~(1:1)的稳定弱、中风化岩质边坡,或多级边坡的一、二级边坡,宜采 用10cm厚层基材挂网客土喷播护坡形式; b 坡率为(1:0.75)~(1:1.25)的稳定中、强风化岩质边坡,或多级边坡的中部各级边坡, 宜采用8cm中层基材挂网客土喷播护坡形式; 坡率小于1:1.25的稳定全风化岩质边坡及贫土(砂)质边坡,或多级边坡的顶部边坡以及 1~2级边坡的坡面,宜采用5cm薄层基材客土喷播护坡形式

DB36/T535.12020

d 对于框格锚杆、大导管注浆砼支撑梁进行工程加固的边坡,框架内岩质边坡,宜采用BAG植生 护坡; 对于挡土墙、桩板墙、浆砌片石护面墙等护坡,宜采用坡面上下设计种植槽,种植爬藤、垂吊 植物,进行绿色遮挡处理; f 完整、稳定的边坡裸露岩石,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予以保留。 3.7.5土质路堑边坡绿化一般宜采用喷播植生、贴草植灌防护。坡率小于1:1.5,坡高小于4m的土 质边坡,宜采用草、灌、乔结合的绿化方式。草、灌、乔、花应合理配置,液态喷播方式为主,人工种 为辅,前期以草、花覆盖为主,后期以灌、乔(要求小乔及深根系)覆盖为主,以实现恢复生态植被 要求

植物全面覆盖。骨架防护类型且填料为石料的宜采用普通喷播方式绿化,填料为土料的宜采厂 植物选择以深根系为主。桥梁锥坡绿化以藤蔓植物为主,如防护面材为植草砖则可根据立地 环境选择适宜草种,

3.7.7取弃土(渣)场绿化设计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应结合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综合治理, 主要采取坡面防护、防洪排水、覆土造林或复耕等措施。取土场取土前应清除表土,取土完后返还,宜 沐造林、宜耕还耕。植物种植时,地势较平坦处可采用撒播草、灌种子并种植适量乔木的方式恢复植被 并提升景观效果,采用造林模式时要选择适应性强易于管护的乡土树种。取弃土(渣)场边坡处理可参 照边坡防护措施。

13.7.8中央分隔带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a)中央分隔带植物种植高度一般路段不低于1.6m,凹曲线路段不低于1.8m以行车路面为参照), 同时枝下高不宜高于0.4m,如大于此高度则需种植低矮灌木形成复层结构,同时注意简洁。 单排种植的植物株距为冠幅的2倍~3倍,双排种植的植物株距为冠幅的3倍~5倍; b 中央分隔带采用新泽西护栏并填充种植土时,宜种植低矮灌木。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3m的路 段在防眩的前提下可进行复合种植; C 布局要注意乔灌结合,形成层次,尽量密植形成良好的防眩效果; d 应选择常绿、抗性强、耐干旱、耐薄、耐修剪和窄冠幅的树种,并以直立型冠幅树种为主。 相近色彩和树形的树种连续栽植长度宜控制在4km以内。 3.7.9 碎落台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碎落台绿化首先要满足交通安全和生态防护等要求,碎落台的绿化设计不得影响排水功能。宽 度小于3m的碎落台上不得选择大乔木植物; 6 坡脚碎落台,一般情况可选择小乔木与灌木相结合方式种植,以丰富立面效果,防护与造景相 兼顾。坡脚碎落台立地条件好,可进行多样化的植物种植; C 坡脚石质碎落台绿化设计可采用种植池(槽)绿化,种植土厚度要满足所选植物的要求,同时 种植池(槽)的设计要满足排水要求; d 对于场地较大的局部区域可进一步丰富植物类型,营造小景点,提升路域景观; e 植物选择宜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低矮或有匍旬茎的多年生乡土植物,并按碎 落台宽度不同进行不同的配置模式; f 碎落台以浅根系小乔木及灌草类为主,在绿化的同时防止根系对道路的破坏。坡脚石质碎落台 植物选择可采用小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

13.7.10护坡道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a)路基两侧的护坡道绿化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 b)护坡道绿化设计宜采用乔木与喷灌草相结合,以达到固土护坡及形成景观通道的目的; c护坡道排水沟外侧与隔离栅之间宜采用攀沿植物种植

DB36/T535.12020

,7.11互通区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a)互通立交绿化设计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的,并与区域环境协调; 平面布局上可采取群落式或片式的布局; C 主线下穿的互通立交类型中,绿化设计在平面布局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垂直面绿化的效果; d 在地形处理上对有条件的互通立交需要进行换土或微地形的处理,适时造景; e 在匝道三角区须保证安全行车视距要求,应以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为主; f 在面积较大、条件较好的互通区,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林苗一体化”模式: g 互通立交绿化植物选择应充分利用本土植物资源构建植物群落,以粗放型、低养护的乔木为主 互通立交桥墩,可利用蔓藤植物形成多层次立体绿化,桥墩5m内不得栽植乔木; 在过水互通区宜采用人工湿地营造景观效应及保障排水畅通。 7.12服务区景观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兼顾司乘人员休息、赏景需求,设计要结合庭园景观绿化的手法,景观绿化配置中要注意与 建筑的呼应。并需安排休闲、遮荫、避雨设施或形成林下空地。其绿化率应按建筑总体规划要 求执行; 景观设计应符合建筑总体布置要求,按分区功能进行景观配置。植物配置需采用乔灌结合、常 绿落叶兼顾方式; 场区周边种植乔木形成围合空间,靠高速公路主线边界要求提高绿化植物种植密度,以达到较 好的减噪、防尘效果,营造良好的场区环境。进场区绿化以带状绿地形式或高大养术为主,以 起到提示作用。出场区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d 停车区应设置遮荫、休闲设施; e 服务区综合楼前根据建筑分区功能,可以依据当地人文设置雕塑、园林小品。种植养灌木宜采 用树池,以增加景观效果和提供室外休闲设施; f 服务区绿化树种选择应以遮荫效果好,具有良好观花、观叶、观型效果的树木进行植物造景, 突出季相变化,并尽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停车区分隔带应以大养木为主,花灌木点缀。加油站 附近绿化种植应以防火植物为主。 7.13临时停车区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合场地内车辆流向及停车区间,行车道附近以诱导栽植为主,停车区要以乔木为主,提供良 好的遮阴效果; b 结合周边自然环境,以自然式种植为主要布局方式; c)绿化树种应以耐干旱、耐薄、易管护的乔灌木为主, 7.14收费站(所)管养工区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收费站、管养工区景观绿化设计应考虑隔音、减噪、美化、防护、休闲、健身等功能要求,其 绿化率应按建筑总体规划要求执行; 景观绿化设计应根据建筑总体布置的功能为前提,以植物造景为主,并根据站(所)规模大小 适当安排休闲空间、户外健身设施和空间。场区内可考虑营造微地形或人工湿地。可以根据功 能区划分情况,设置游步道、置石、廊亭等园林小品; c)树种选择考虑乔、灌、草、花、果相结合,突出季相变化,宜选择与周边环境协调的乡土树种 7.15隧道口景观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隧道口绿化设计需因地制宜,选择与原环境相协调的树种进行造景。绿化设计应考虑行车视觉 明暗变化; D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可适当考虑融入当地人文元素。削竹式隧道口绿化以自然式种植为主,端墙 式隧道口绿化仰坡部分以植被恢复为辅助。分离式隧道分隔带应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群落式种 植,营造自然景观:

c)隧道前广场的植物选择宜以乔灌草复合式种植为主,以耐干旱、耐薄、易于管护的乔灌木为 主。隧道口植物在坚持适地适树 1边坡绿化树种进行选择。

13. 8 景观设计

13.8.1景观设计充分挖掘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将沿线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域文化等特点,使自 然景观与公路工程构造物线相协调,建立完整的景观系统。 3.8.2景观设计应把公路的功能性原则放在首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意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的 和谐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特征,注意地域性原则。 3.8.3公路景观展现上应结合当地的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合理制定公路设计主题。绿化景观时,树 种配应置合理、色彩丰富,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相互结合的方式。 3.8.4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设计时应能诱导司乘人员的视线并应满足视觉景观的要求。公路路线应尽 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儿何设计时平、纵、横各要求应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 跃等景观缺陷。做到线条流畅、视线诱导、自然、美观。 3.8.5结构物是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其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还要有新颖、 优美的外观,还要与沿线建筑风格、风土人情协调一致,无突元感和分离感。 3.8.6路基路面的景观设计考虑采用合理的路基立面和断面造型,使公路结构更好地与自然地形、现 有地带的地貌相适应,与绿化相适应。要保证路面主车道与路肩的合理比例,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路面 料来分别修筑路肩、行车道和分隔带,加强公路的修饰性,提供良好的视觉诱导。 3.8.7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的景观设计应综合建筑形式、地形特点、当地人文特点及园林布局 等方面总体规划,全线各立交

绿化设计及景观设计时植物的选择可参考附录

4.1.1服务与管理区设计,应体现使用方便、功能合理、安全舒适、环境优美的服务理念,充分考虑 绿色建筑理念,体现服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14.1.2应根据与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和主线关系,设置和布置服务与管理区。 14.1.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结合人文景观和绿化设施,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4.1.4服务与管理区设计应充分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景观绿化和服务功能等因素 14.1.5服务与管理区设计应满足国家、地方和交通行业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标准。

14.2.1根据交通量、交通流的性质,结合路网布局规划,合理确定项目服务区和停车区的总体设置间 距;根据服务与管理区所在路段的交通区位、交通性质、场地特征、环境影响等因素确定服务区的具体 建设位置,选择有利于节能的地形条件并节约土地。 14.2.2场地应与主线联系紧密,并应考虑扩建需求。 14.2.3宜靠近城镇、避开村庄,并具备水源、电源、通信、消防疏散及排污等基础条件,优选使用自 来水。

14.2.1根据交通量、交通流的性质,结合路网布局规划,合理确定项目服务区和停车区的总体设置间

DB36/T 535. 12020

14.2.4鼓励服务区在配置车辆服务、人员服务、附属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拓展旅游服务功 能,配置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 14.2.5服务区内设施的布置应因地制宜,力求紧凑,科学分配各功能区的位置和建筑面积,优化设计, 提高土地利用率。

用”为核心的海绵系统。 14.3.3宜采用下沉式景观绿地,与透水地面铺装和雨水收集系统等协调统一达到雨水资源化的目的 宜采用人工湿地作为污水处理工艺,实现污水再生化和景观提升,人工湿地应与绿地统筹布置, 4.3.4场地绿化应满足第13章的要求,应选用乡土植物绿化,并充分考虑江西省南北地区差异。 14.3.5应利用连廊、庭院、绿化、水景、小品等元素提升景观品质,为驾乘人员营造宜人的休憩空间

14.4.1服务与管理区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GB50016和DB36/T698的有关规定。 14.4.2消防安全标志设置应符合GB15630的要求,综合楼内的装修材料应符合GB50222的有关规定。 4.4.3停车场应按GB50016和GB50067设置室外消火栓,并设置适用于扑灭汽油、柴油、燃气等易 然物质燃烧的消防设施,体积超过5000m的综合楼应设室内消防给水,设计应符合GB50974的有关规 定。 14.4.4单层面积超过1500m或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m的休息室、餐厅、超市和易发生火灾的用房等, 应按GB50016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具有消防联动功能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 象应设置消防控制室。 4.4.5服务与管理区宜按DB36/T1087的要求设置微型消防站。 44击用湾

14.4.5服务与管理区宜按DB36/T1087的要求设置微型消防站。

14.5.1按照GB50176及GB50189的规定开展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及管理中心等设施的节能减排 设计。 4.5.2服务与管理区设计,室外环境避免产生光污染,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置、建筑物的平面布置 应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 4.5.3建筑物的主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由高效 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 4.5.4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上,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 计,合理设置停车场所,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4.5.5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上,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 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 两足植物生长需求,公共建筑鼓励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 14.5.6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并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上 相关要求如下:

DB36/T 535.12020

DB36/T535.12020

14.6.5推行智慧服务区设计,相关要求如下:

15.1.1根据省内高速公路管理的现状,监控系统宜采用省级监控通信收费中心一区域监控通信收费中 心一隧道/桥梁管理所(如有)一监控外场四级管理体制,收费系统宜采用省级监控通信收费中心一区 或监控通信收费中心一管理所一收费站四级管理体制,通信系统宜采用省级监控通信收费中心一区域监 控通信收费中心一通信站三级管理体制。

DB36/T 535.12020

15.3.1通信系统应根据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进网要求,保证已建和在建高速 公路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 5.3.2开展4G/5G及北斗技术在公路信息传输中应用,形成公路“无线通信走廊”,为车路协同、车 车通信等提供传输通道,提升应急通信水平。开展可视化应急调度技术应用。 15.3.3通信系统设计应满足JTGD80、JTGD70/2等要求。

DB36/T535.12020

A.1多路径高速公路指路标志的设置

设计对家。 A.1.2多路径高速公路应按以下先后顺序优先选择路径: a)路线距离最短,其距离以高速公路里程桩号传递的距离为准,取整公里计; b)距离相等时,设计速度最高; c)设计速度相等时,高速公路所在区域的路网功能和定位,道路服务水平高。 A.1.3多路径路线途经一个城市的不同方位(如城东、城西)时,应根据各路径到达城市的不同位置 (以绕城高速公路为界),按照上述2条确定的优先路径分别设置指路信息,并在指路预告信息中区分 到达城市的位置。 A.1.4多路径高速公路指路标志宜采用图形化标志。 A.1.5多路径高速公路指路标志宜预告中间控制性信息,按2款确定的优先路径方向应预告多路径高速 公路的终点信息,非优先路径方向不预告多路径高速公路的终点信息。 A.1.6多路径高速公路指路标志主要设置于供驾驶员进行路径选择的枢纽互通。 A.1.7多路径高速公路宜进行3km、2km、1km、500m及0m出口预告。 A.1.8多路径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宜选用门架式结构,

A.2枢纽型互通立交交通标志的综合设置

A.2.1枢纽型互通立交指路标志应重点提供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转换信息,使驾驶员能够顺利进行不 同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转换。 A.2.2枢纽型互通立交指路标志应避免信息过载。 A.2.3枢纽型互通立交指路标志应包含相交高速公路的编号信息及地点信息。 A.2.4 枢纽型互通立交指路标志的地点信息宜选择相交高速公路的中间控制性信息或远程控制性信 息。 A.2.5 枢纽型互通立交指路标志的地点信息若需选择通过其他高速公路间接到达的地点信息,则应在 地点信息前增加相应的道路编号信息。 A.2.6 枢纽型互通立交指路标志中的互通立交桥型图案应清晰明确,避免驾驶员误解。 A.2.7 枢纽型互通立交的出口编号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单出口枢纽型互通立交出口预告系列标志的出口编号为单一编号,进入匝道后在出口编号后加 A、B等字母进行区分。车道较多的路段,可分车道进行指示; 双出口枢纽型互通立交出口编号为两个编号,即XXXA和XXXB。当出口方向比较明确时,应预 告方向信息。车道较多的路段,可分车道进行指示。 A.2.8 枢纽型互通立交宜进行3km、2km、1km、500m及0m出口预告。 A.2.9 枢纽型互通立交出口预告标志宜选用门架式结构

DB36/T 535.12020

A.3.1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绕城高速公路所在区域的路网条件及绕城高速公路的 功能和定位 A.3.2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 A.3.3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过境需求、城市组团间的交通需求及出入城区需求 并应加强对大型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等的指引。 A.3.4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时应对绕城高速公路控制性信息、互通出口信息、城区重要地点信 息、大型交通枢纽信息、放射线信息等进行统一梳理。

A.3.3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过境需求、城市组团间的交通需求及出入城区需求, 并应加强对大型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等的指引。 A.3.4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时应对绕城高速公路控制性信息、互通出口信息、城区重要地点信 息、大型交通纽信息、放射线信息等进行统一梳理。 A.3.5出口预告标志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绕城高速公路上一般互通出口预告标志信息应包含所连接道路的编号信息及互通服务范围内 城区重要地点信息; b 绕城高速公路上枢纽互通出口预告标志信息应包含相交高速公路的编号信息及相交高速公路 的控制性信息; C 放射线上的出口预告标志信息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绕城高速公路编号信息、相邻的放射线信 息、绕城高速公路主要控制性信息、城区的重要地点信息或重要交通枢纽信息。 A.3.6 地点距离标志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地点距离标志的信息以绕城高速公路控制性信息及放射线信息为主; 6 地点距离标志的第一行信息宜选择下一个互通的出口信息,第二行及第三行信息宜选择下一互 通之后的放射线高速公路编号信息及其控制性信息或绕城高速公路控制性信息; 有多个出口可达市区时,可采用城区出口组预告标志代替地点距离标志。 A.3.7命名编号标志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命名编号标志下方应附着辅助标志标明前行方向信息; 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共线段的命名编号标志应包含每条共线高速公路的编号信息,标志排列以其 他高速公路编号标志在上,绕城高速公路编号标志在下的方式。 A.3.8入口预告标志的信息宜包含相邻的放射线信息、相邻放射线连接的城区重要地点信息及大型交 通枢纽信息。 A.3.9绕城高速公路指路标志设计,宜以绕城高速公路为主,保证绕城高速公路的整体性;由放射线 进入绕城高速公路时,宜明确城市中心区的方向,并预告城市著名地点或城市重要干线;绕城高速公路

A.3.5出口预告标志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4收费站路段交通标志和标线的综合设置

A.4.1收费站路段交通标志应避免过量设置,且应避免遮挡,且与标线应配合设置。 A.4.2收费站标志前60m左右适当位置宜设置收费站限速标志。 A.4.3采用计重收费的收费站在收费站标志后适当位置应设置计重收费标志。 A.4.4收费岛前适当位置可设置收费站停车领卡标志。 A.4.5专用的收费通道宜设置收费岛岛头标志。收费岛岛头标志可单独设置单柱式标志,也可附着在 原岛头标志立柱上。

4.2收费站标志前60m左右适当位置宜设置收费站限速标志。 4.3采用计重收费的收费站在收费站标志后适当位置应设置计重收费标志。 4.4收费岛前适当位置可设置收费站停车领卡标志。 V 4.5专用的收费通道宜设置收费岛岛头标志。收费岛岛头标志可单独设置单柱式标志,也可附着在 岛头标志立柱上。 4.6ETC车道及无感支付车道相关标志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收费广场渐变段起点前300m处宜设置ETC车道或无感支付车道指示标志。交通量大、路幅宽 度较宽的收费站宜采用门架式结构,较小的收费站可采用单悬臂式结构; b 收费广场前适当位置宜设置ETC及无感支付车辆靠左(右)标志,大型收费站、主线站该标志 宜适当提前。标志结构宜采用单悬臂式结构或单柱式结构; ETC车道或无感支付车道收费天棚可附着相应车道标志,如“ETC专用” “支付宝支付”等

a 收费广场渐变段起点前300m处宜设置ETC车道或无感支付车道指示标志。交通量大、路幅宽 度较宽的收费站宜采用门架式结构,较小的收费站可采用单悬臂式结构: b 收费广场前适当位置宜设置ETC及无感支付车辆靠左(右)标志,大型收费站、主线站该标志 宜适当提前。标志结构宜采用单悬臂式结构或单柱式结构; C ETC车道或无感支付车道收费天棚可附着相应车道标志,如“ETC专用” “支付宝支付”等:

DB36/T535.12020

d)入口组合禁令标志:高速公路入口前适当位置宜设置入口组合禁令标志,入口组合禁令标志宜 采用双柱式或单悬臂式结构。 A.4.7收费站减速标线应按GB5768及JTGD82的要求设置。 A.4.8收费岛头标线颜色应为黄黑相间,收费岛头标线应向行车方向倾斜。 A.4.9收费岛两侧应根据行车方向设置导流标线。 A.4.10应设置包括ETC及无感支付车道边缘线、ETC及无感支付车道限速标线、ETC及无感支付车道减 速让行线等。 A.4.11在省界超限检测站应设置超限检测标志、标线

A.5长大纵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的综合设置

A.5.1连续长大下坡上游路段交通标志的i

连续长人下坡上游路授文通标芯的设直安求 a) 进入连续长大下坡前的车辆停车检修、休憩区域,如刹车检查站、服务区、停车区、降温池等 内部适当位置宜设置长大下坡路况告知牌;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起点前1000m及500m和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起点宜设置连续长大下坡预告标 志。连续长大下坡预告标志可采用告示标志的形式,也可采用警告标志与辅助标志联合设置的 形式

A.5.2连续长大下坡中间路段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

/ 式,也可采用警告标志与辅助标志联合设置的形式;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起点后2km处宜设置一处限速标志,限速值与一般路段相同。 A.5.3 连续长大下坡终止路段根据坡顶应设置禁止超车等标志,应设置相应的解除禁止超车等标志。 A.5.4 连续长大下坡事故多发路段应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标志。 A.5.5车辆加水站、车辆检修站等服务设施前方应设置预告标志,引导驾驶员驶入服务设施。 A.5.6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在避险车道前3km处可设置连续避险车道(如有)预告标志。避险车道前2km 1km、500m、0m及匝道三角端宜设置避险车道预告及告知标志,在避险车道前400m和避险车道减速车道 终点位置宜设置“禁止停车”标志。

A.5.7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交通标线的设置

a 长大下坡急弯路段车行道边缘线可设置振动标线: b) 视距不良路段车行道分界线宜设置实线; C) 长大下坡急弯路段或坡底路段可根据需要设置路面彩色铺装; d) 长大下坡路段可根据需要设置振动型横向减速标线。 e)事故多发路段可设置隆声带

A.5.8连续长大上坡路段交通标志的设置

a)连续长大上坡路段起点前可设置连续长大上坡告示标志; 事故多发路段宜设置行车安全提醒警示标志; 连续长大上坡路段宜设置限速标志,限速标志每3km设置一处: d 客车和货车混行引发较多事故的路段宜设置大型车靠右标志。 5.9 连续长大上坡路段交通标线的设置 a 实行客货分行的路段宜设置相应标线。 b事故多发路段可设置彩色防滑标线、振动标线等标线

A.5.9连续长大上坡路段交通标线的设置

A.6隧道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的综合设置

A.6.1隧道入口路段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

遂道入口路段交通标志的

A.6.1 a 长度大于500m的隧道入口前50m~100m处宜设置隧道名称标志,长度小于500m的隧道入口前 宜设置隧道开车灯标志; 隧道入口前适当位置应设置隧道限速标志和禁止超车标志,根据需要设置隧道开车灯标志; C 隧道入口前可设置可变信息标志,用作隧道速度控制、车道控制、隧道道路状况告知或其它 容的显示等。 A.6.2 隧道入口路段交通标线的设置要求: a 隧道入口应设置立面标记。立面标记设置高度应为2.5m,立面标记的底衬材料宜为0.5mm厚 铝合金板,用铆钉将其固定在隧道洞口的壁面上: b 隧道洞口段宜设置彩色防滑标线,隧道洞口前宜铺设100m至150m彩色沥青薄层铺装。 隧道入口前100m长度的硬路肩应设置导流线, A.6.3 隧道内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 2 隧道内交通标志根据隧道内环境情况可采用电光标志、外部照明等; b 长度超过3000m的隧道应设置隧道出口距离预告标志。 A.6.4 隧道内交通标线的设置要求: 隧道内同向车行道分界线宜采用实线,车道边缘线宜采用振动标线: b) 隧道内突起路标应设置双向反光突起路标,条件允许时可设置双向有源自发光突起路标。 A.6.5 隧道出口路段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 a) 隧道出口路段宜设置解除禁止超车标志: b 隧道出口路段宜设置解除限速标志,或设置新的正常路段限速标志。 A.6.6 隧道出口路段交通标线的设置要求: a) 隧道出口路段内外路面材料不一致时宜设置彩色防滑标线; b) 隧道出口后100m长度的硬路肩可设置导流线,

DB36/T535.1—2020附录B(资料性附录)植物配置表B. 1植物配置见表B.1。表 B.1植物配置表路域类型植物中名植物学名科名习性备注龙柏Sabina chinensis“Kaizuka'柏科常绿乔木塔柏Sabina chinensis“Pyramidalis"柏科常绿乔木圆柏Sabina chinensis柏科常绿乔木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柏科常绿乔木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千屈菜科落叶乔木木槿Hibiscus syriacus锦葵科落叶乔木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Red Robin蔷薇科常绿灌木中央分隔带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杜鹃花科常绿灌木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海桐花科常绿灌木石楠Photinia serrulata蔷薇科常绿灌木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禾本科草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禾本科草本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石蒜科草本韭兰 Zephyranthes grandiflora石蒜科草本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松科常绿乔木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松科常绿乔木木荷Schima superba山茶科常绿乔木小蜡Ligustrum sinense木犀科常绿灌木黄子Gardenia jasminoides茜草科常绿灌木边坡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豆科落叶灌木伞房决明Cassia corymbosa豆科落叶灌木马棘Indigofera kirilowii豆科落叶灌木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豆科落叶灌木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na豆科落叶灌木36

表B.1植物配置表(续)

DB36/T535.12020

GB/T 42166-2022 充气服装表B.1植物配置表(续)

表B.1植物配置表(续

DB36/T535.12020

表B.1植物配置表(续)

表B.1植物配置表(续)

DB36/T535.12020

表B. 1植物配置表(续)

DB36/T 535.12020

DB37/T 3362-2018 压力分散型悬锚式挡土墙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表B. 1植物配置表(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