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125-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5/T 2125-2020 岩溶区公路隧道技术规范.pdfa 收集施工方案、勘察报告、工程周边环境调查报告以及施工中形成的相关资料; b 收集和分析工程检测、监测和观测资料: C 充分利用施工开挖面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 d 根据工程地质问题的复杂程度、已有的勘察工作和场地条件等确定施工勘察的方法和工作量; 施工勘察可主要采取掌子面观测、超前钻孔、物探等手段; 针对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供所需的岩土参数,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6.1.1隧道设计应树立全寿命周期的设计理念,保护土地及水资源,减小隧道建设对生态环境和群众 生产生活的影响。 6.1.2隧道设计应建立“以避为主、防治结合”的设计理念,优先避开岩溶强发育地段。当需要穿越 溶发育区时,应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 6.1.3通风、照明、消防、供配电等相关土建附属设施宜避免设置在岩溶处治难度大或削弱隧道主体 结构的地段。 6.1.4隧道设计应考虑施工组织和交通组织条件,长及特长隧道宜避免将隧道口布设在地形陡峭,施 工及交通组织困难地段。 6.1.5岩溶发育区应加强衬砌结构、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岩溶不良地质处治预案设计,并在施 工前应对岩溶发育区设计情况进行详实的技术交底。 6.1.6隧道设计应进行岩溶处治预案设计,宜结合勘察资料、工程类比、地区经验考虑工程措施费用 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相关配套费用
6.2.1隧道选线应综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溶发育程度、处治成本等条件合理设置隧道位置,并 符合以下规定: a) 隧道选线宜以地质选线为主,综合各专业意见合理确定线位,岩溶强发育区长、特长隧道宜作 为路线的控制点; 隧道选线宜符合“选短不选长”的原则,尽可能以隧道群、中短隧道的形式穿越山体:
DB45/T21252020
C 隧道平面布设宜避免直接从岩溶洼地、地面瑜陷分布密集区、主*分布区下穿,应选择岩溶发 育微弱、范围窄、层数少、顶板稳固、受岩溶水影响小的地带通过: d 隧道应优先选用高线位,路面标高应高于水平径流带最高水位,不宜低于季节变动带最高水位; e) 隧道布线应充分利用区域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CECS 485-2017-T 数据中心网络布线技术规程,分析岩溶水的富集及排泄情况,避开突水涌泥 高风险区。 5.2.2 岩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极为复杂时,宜增加比选方案,加强地质勘察及工程方案分析,选择 岩溶风险及成本可控的方案通过。
为通风、照明、消防、监
4.5岩溶强发育区可结合岩溶不良地质发育、运营期残留风险情况,适当加大隧道内轮廓净空 值宜综合分析确定。横向跨越溶*时,隧道横断面可进行加宽,加宽断面应保障拱脚基础落在稳 上。 4.6横通道设置位置宜避开岩溶发育区,在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后,可设置在岩溶发育区
DB45/T21252020
DB45/T 21252020
7.1.1岩溶区隧道衬砌结构的类型和尺寸应根据使用要求、围岩级别、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隧 道埋置深度、结构受力、施工条件、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 7.1.2岩溶发育段宜设置仰拱,拱荷载较小、地下水不发育、边墙底板围岩整体性及稳定性好时可 采取无仰拱形式。 7.1.3岩溶加强段衬砌宜向非加强段落延伸10m~20m,设置抗水压衬砌时,抗水压衬砌与非抗水压 砌接头部,宜加厚端部形成堵头。 7.1.4复合式衬砌由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及防水层组合而成,复合式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及理论分 进行设计。 7.1.5抗水压复合式衬砌宜将管道堵水、注浆堵水、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防排水系统等进行综合考 虑,系统设计。 7.1.6围岩侧向抗力不均匀、溶*发育形态不利、*壁稳定性较差,基础存在不均匀变形风险时,宜 米用加强支护。 7.1.7隧道顶部存在无法填满的空腔时,宜加强二次衬砌结构,并在拱部设置一定厚度的缓冲层
式中: P水压力荷载标准值(kPa):
DB45/T2125—2020H作用水头(m);B.折减系数。表10水压力折减系数岩溶出水形态围岩破碎程度堵水加固圈折减系数完整或加固后隔水岩盘>8m0~0. 2岩溶地下水主管道离隧道较完整及较完整完整或加固后隔水岩盘<8m0.2~0. 4远,呈现溶孔涌流、裂隙节加固后堵水圜8m0.2~0. 4理渗流状态较破碎破辞极破碎加固后堵水圈0. 4~0. 6整或加固后隔水碧盘岩溶主管道离隧道较远,支完整及校完整0.2~0. 4管道离隧道较近或与隧道相完整或加固后隔水岩盘28m0. 4~0. 6加固或堵塞后堵水圈0. 4~0.6交,地下水呈现涌流状态较破碎、破砖极破碎有效堵水圈8m0. 6~0.8加固或堵塞后堵水圈>m0.7~0.9岩溶地下水过水主通道或大君浴填充物充有效堵水圈5m0.9~1. 0型溶*涌水无岩溶填充物或局部岩溶充填物充填1. 0注1:没有采取加固措施的管道流折减系数售取士0注2:水文条件较为复杂时,宜结合流场务折综合确定:7.2.12隧道衬砌设置深部泄水子时,可对抗水压衬砌段的水压荷载进行按式(13)、(14)计算。poBy.H(13)式中:β。—计入渗水量的水压折减系数Q隧道建成后渗水孔设计流量峰值,该值应小于隧道排水系统最大排水能力;Q——开挖后**状态下的实测流量峰值。7.2.13隧道顶部存在干溶*时,宜者虑落石荷载,落石荷载的所取的落石大小宜结合实际情况及工程经验确定,计算方法可参照附录!7.3结构计算7.3.1隧道支护结构在稳定*室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且外部荷载明确时,可采用荷载结构模型进行内力及变形计算,岩土参数可靠、工序明确时也可采用地层结构法计算内力及变形。7.3.2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隧道内力和变形时应通过考虑弹性抗力等体现围岩对衬砌变形的约束作用,采用有限元计算时,可采用仅受压弹簧单元进行计算。按式(15)计算。(15)式中:弹性抗力强度(MPa);k一围岩弹性抗力系数(kN/m);13
DB45/T 21252020
S一一衬砌朝向围岩的变形值(m),变形朝向*内时可取为0。 7.3.3采用荷载结构法进行计算时,未完全回填的溶腔不应考虑弹性抗力,溶腔周边弹性抗力宜适当 折减。 7.3.4岩溶发育复杂段落宜采用荷载结构法、地层结构法两种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并取其最不利结果 进行截面强度验算。 7.3.5隧道穿越溶*应力集中区时宜结合工程经验、地层结构分析法综合分析围岩对结构的影响
7.4抗水压复合式衬砌
7.4.1隧道位于存在压力水头的段落时,隧道衬砌应按抗水压复合式衬砌设计,抗水压衬砌段宜优化 隧道内轮廓,选择扁平率较大的断面形式。 7.4.2抗水压复合式衬砌的支护参数应根据施工及运营期间的最不利工况确定。 7.4.3抗水压复合式衬砌局部设置时,宜在两端设置端头段,端头段宜采取封隔岩溶水及防窜水的工 程措施,使得水压荷载集中作用在抗水压衬砌段。抗水压衬砌两端宜设置过渡段,过渡段二衬宜采用有 仰拱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7.4.4当岩溶水压力荷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时,抗水压复合式应适当增加二次衬砌的安全储备,并 宜设置长期的水压监测系统。 7.4.5抗水压衬砌段不宜设置预留*室、风机设备等可能削弱衬砌抗水压能力的附属设施
7.5支护结构的耐久性设讯
7.5.1地下水富集程度随季节变化的岩溶富水区,应结合工程及水文地质、地下水腐蚀性等条件,分 斤环境对衬砌结构的侵蚀性。 7.5.2环境对衬砌无侵蚀作用或侵蚀作用较小时,可由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共同承担荷载;环境对衬 砌结构侵蚀作用明显时,宜对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均进行防腐蚀结构设计,并适当提高二次衬砌的荷载 比例。 7.5.3 隧道衬砌的防腐蚀设计应合理区分环境对混凝土及型钢及钢筋的腐蚀作用,对受腐蚀严重的承 重构件,应研究采取有效的防腐蚀措施。 7.5.4钢筋混凝土衬砌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地下水丰富的岩溶强发育区衬砌裂缝宽度宜≤0.15 mm W
8.1.1岩溶的处治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动态调整”的原则,避免施工及运营期发生岩溶病 害。 8.1.2溶*的处治应结合溶*的发育形态、规模、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壁围岩、地下水、落石、 塌可能性等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治措施。 3.1.3隧道施工中发现的溶*,应结合*底岩溶填充物、水潭、溶*形状综合考虑处治措施,未有可 靠处治措施之前,不应封堵。当溶*处治施工严重影响隧道掘进施工时,可采用导*绕避溶*后进行隧 道掘进施工。 8.1.4岩溶发育区应分析评估地基承载力、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对隧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影响较大时 应采取工程措施。
DB45/T21252020
8.1.5工程规模巨大、工程措施效果不理想时,经安全、经济、技术可行性等比较后,可采用局部改 线的方案绕避溶*。 8.1.6岩溶处治段的支护应分析支护耐久性的不利影响,耐久性差的辅助施工措施可不考虑其对支护 能力及结构的永久安全影响。
8.2中小型干溶*处治设计
DB45/T 21252020
8.5岩溶水处治设讯
3.5.2隧道穿越暗河或隧道影响区存在隐伏暗河时,宜根据暗河与隧道的位置关系,采取以下措施: a 隧道穿越岩溶暗河时,可采用桥跨、涵*方案。隧道范围内暗河地下洪水位高于设计标高或对 桥跨结构冲击力过大时,宜增设排水隧道等排水措施分流地下暗河水流,降低暗河洪水位; b 隧道上跨地下暗河支道,可采用梁板或桥跨结构跨越。洪水期隧道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宜封 堵地下水,并米取抗水压衬砌; 地下暗河处于隧道底部以下时,宜保障隧道底板完整厚度≥8m,暗河洪水期水压较大时,宜 增设仰拱、抗浮钢筋混凝土板,并采取排水降压措施。 3.5.3 隧道范围内存在岩溶涌水口和排水口,可将过水涵将涌水口和消水口连接,恢复过水通道 .5.4 存在较为密集的岩溶裂隙管道时,可采用全环注浆降低地下水渗漏
.6.2超前支护可采用长管棚、短管棚、注浆导管、锚杆等,施工时应结合溶*形态、规模、填充物 及地质等情况综合选用,并符合以下规定: a)隧道穿越岩溶填充物时宜采用管棚支护,岩溶填充物纵向范围较大时可采用长管棚支护,岩溶 填充物纵向范围较小时可采用短管棚支护,局部岩溶填充物段落也可采用双层注浆小导管支 护; b 超前长管棚轴线与水平面角度宜为0.5°~5°,管棚工作室宜在完整的围岩中扩挖形成,超 前长管棚宜穿过溶*支撑于完整的基岩上或具有较长的支撑段,支撑长度宜≥3m,长管棚加 固段钢架及管棚间宜增设垫块,形成综合受力体系; 超前短管棚应多循环施工,每循环搭接长度宜≥3m。超前短管棚长度宜<15m,轴线与水平面 角度宜为5°~10°,并宜采用注浆小导管对围岩进行注浆; d) 岩溶填充物性质较为均匀,钻孔不易成孔的岩溶发育段落可采用超前水平旋喷桩、插板法等超 前支护; 隧道埋深较浅的地表岩溶填充物区,可采用地表注浆进行加固围岩,加固深度在隧道范围内宜 至拱顶,在隧道范围外宜深入破裂角内≥1m; f 超前加固的岩溶发育区揭露后,应检查加固效果,局部效果不理想的区域可采用注浆小导管等 措施进行补强。 .6.3 岩溶发育区支护发生较大变形时,应分析施工安全性,优先撤离人员、设备,并符合以下规定: a 支护变形过快,可采用回填反压措施,并宜采用10cm~20cm厚喷射混凝土及时封闭反压体外 露面; b 初期支护后持续变形,宜增设临时仰拱或支撑,及时稳定围岩,支撑可采用横撑、斜撑、扇形 支撑; C) 岩溶填充物段初期支护快速下沉时,除了增设仰拱外,可采用加强型钢拱脚整体性、长锁脚钢 管等抑制下沉的工程措施。 3.6.4施工溶腔段时宜对溶腔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存在安全风险时,应采取稳定溶腔的措施,并符合
DB45/T21252020
b)开挖过程中可能造成溶*塌段,宜采用素混 70%后反开挖; c)采取扰动小的爆破方案,避免溶腔塌及落石。 定mRA
c)采取扰动小的爆破方案,避免溶腔塌及落石。 8.6.5岩溶高压富水区,应综合采用释能降压、预留止水完整岩盘、惟幕注浆等手段降低施工安全风 险,并符合以下规定: a) 岩溶强发育区可采取加深炮眼或超前钻孔设备探测富水情况; b 施工突水涌泥高风险段落前宜保留完整的岩盘,并在岩盘的保护下,采取加固、止水措施,无 完整岩盘时宜进行止水幕注浆或其他稳定措施; 富水岩溶发育区可采取超前钻孔排水、超前导坑排水或其他释能降压的方法,降低施工安全风 险; 浅埋岩溶漏斗富水段, 需要降低地下水位时,可采取井点降水 8.6.6 岩溶灾害处治段应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并符合以下规 a) 遵循“超前加固 短进尺、 小断面、 强支护”的原则 并宜在早季进行处治; b 突水涌泥等重大岩溶灸害发生后。 。应收集好水文和地质基础资料待处治方案议定后,方可进 行处治施工, 期 难以解 决可采取迁回处治 的措施; C 岩溶处治段 爆破宜 用松动弱爆破, 施工方法可结合岩溶发育情 青况菜用台阶、预留核心土、侧 壁导坑、双侧壁导坑、 CRD等 8.7 逃生与救援 川 8.7.1 隧道施工前应编制 急预 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 方 配备应急物资,并应定 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 ?: 风险情况以及 术交底。 8.7.3岩溶高风险区应设置监控系统报警系统、 逃生设备 临时急救 器械和应急生活保障品等。 8.7.4逃生通道随开挖进尺不断前进 其刚度、 强度及抗冲击能力应满 青足安全要求,逃生通道内径宜 1m。 8.7.5隧道施工应配备应急救援机械设备 监测仪器 堵漏和清洗消毒材料 交通工具、个体防护设 备、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和救援物资等, 应进行定期检查、 维护 和更新。 9 防水与排水 9.1 一般规定 9.1.1 隧道防排水应综合考虑生态 环境 村落生产生活、水文地质条 件等影响因素,遵循“防、排、 堵、截相结合,因地制宜, 合治理 的原则
9.1.2隧道的防排水宜形成完整、顺畅、便于维护的防排水系统。 9.1.3施工中应对*内的出水部位、水量大小、涌水情况、变化规律、补给来源等做好观测和记录。 9.1.4施工期间排水应做好*外衔接工作,*口排水系统必须保证畅通,并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源。 9.1.5施工期间发现高风险的突水涌泥隧道段时,宜评估突水涌泥对附近村落的影响,对于*口及排 水下游民房存在安全隐患时,宜提前疏散。
DB45/T21252020
DB45/T21252020
的防水系统。 9.2.2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应设置无纺布及防水卷材,抗水压衬砌段及岩溶地下水发育区宜采用 自粘防水卷材。 9.2.3隧道防水要求差异大时,视需要分区设置防水系统,并做好不同分区之间的防水衔接 9.2.4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宜低于P8,抗水压区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宜低于P10。 9.2.5高水压段落宜采用惟幕及其他注浆措施降低围岩渗水量,补给源明确时也可采用疏导、封堵等 减小下渗的措施。 9.2.6应尽可能减少施工缝的设置数量,变形缝应根据需要设置,变形缝、纵向施工缝、环向施工缝 均应采取防水措施,抗水压衬砌段不宜设置变形缝,抗水压段应加强施工缝防水措施,
9.3.1岩溶发育区应具有完善的防排水系统,并适当加密环向排水盲管,隧道排水系统应便于检查、 维修、疏通,应设置必要的沉砂池、检查井。 9.3.2岩溶区隧道路面下纵向排水沟宜采用矩形沟,矩形沟的尺寸应根据涌水量、岩溶地下水补给情 况、岩溶富水区、施工条件等综合考虑,矩形沟实际排水不宜低于计算所需排水能力的2倍。 9.3.3岩溶水携带大量粉细沙时,宜优先设置排水隧道引排岩溶水。条件不允许时,可利用沉沙洞室 对岩溶水进行沉沙,并将沉沙后的岩溶水引入隧道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宜设置反滤措施。 9.3.4岩溶洼地洪涝水位较高时,宜通过抬高隧道线位标高、采取专用引排措施等减小洼地洪水位影 问的措施,不应利用隧道作为过水通道。 9.3.5岩溶区长、特长隧道路面基层下宜设置以无砂大孔砼、纵横管网等方式形成的排水功能层,排 水功能层应与洞外排水系统衔接。 9.3.6隧道路面下排水沟设置于车道范围内时,排水沟盖板应考虑车辆荷载的作用,盖板顶上的路面 结构宜采取加强整体性的措施。 9.3.7隧道洞口低于洞外路基时,路线、路基、桥梁、隧道等相关专业宜协同设计排水系统。 9.3.8路面下纵向排水沟应引出隧道外,并在隧道外设置检查井,并通过检查井埋管引出路基外,埋 设的引出管的排水能力不应低于隧道内路面下纵向排水沟。 9.3.9桥隧相接路段,洞内引出水应根据需要设置急流槽、跌井、改沟等排水设施,引排洞内水。 9.3.10抗水压衬砌段落及相邻段落需加强完善排水系统,根据地下水情况可设置长、短引排水孔,并 加密环向盲管,
9.4.1注浆堵水方案可综合采用止水惟幕、超前预注浆、全环注浆等手段。存在岩溶管道水时,注券 堵水方案应结合管道堵水方案综合考虑。 9.4.2围岩较为松散,存在突水涌泥风险时,宜采用超前止水惟幕进行注浆处理。围岩完整性较好 渗漏水位置主要为结构面、节理面时,可采用垂直于结构面的注浆堵水。 台 9.4.3注浆堵水材料宜根据岩溶水流速、结构面缝隙宽度等情况综合选用, a) 地下水流速大时,可采用水泥一水玻璃双液浆等早强浆液; b)结构、节理面缝隙较小,普通水泥浆难注进时,可采用超细水泥浆液。 9.4.4注浆堵水施工前应进行工艺性验证,确定合适的注浆材料、注浆压力等注浆参数。 9.4.5高风险的岩溶段注浆施工前应撤离非施工人员,完成释能降压措施。
DB45/T21252020
9.4.6注浆过程中发生异常,可采取降低注浆压力,间歇注浆,调整注浆材料等手段进行施工。注浆 结束后宜采取钻孔取芯法等方法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检查孔应封填密实。 9.4.7注浆堵水宜考虑注浆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加强水源取样等检查工作。
0.2.1岩溶区隧道应进行监控量测,监控量测包括必测项目及选测项目,必要时可进行专项监 .2.2隧道监控量测应包含开挖后观测、监测点及监测元件的理设、数据收集及分析,隧道的监 方案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岩溶发育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DB45/T 21252020
10.2.4洞壁稳定性较差的大型溶腔,宜增设监控量测点。监控量测应包含位移监测、表面应变监测 10.2.5存在隐伏溶洞的段落,施工期间应监测隐伏溶洞段的围岩变形情况
10.3.1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宜结合勘察等级采用多种措施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可综合采用跟踪地质调 查、物探、超前探孔等手段。 0.3.2岩溶区超前地质预报应综合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 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宜采用探孔补充验证。 0.3.3超前地质预报探孔可采用超前地质钻孔、加深炮眼、孔内摄影等,物探可采用地质雷达、地震 皮反射法、红外探测、高分辨直流电法等。 10.3.4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安全风险较大的隧道,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采用平行导洞或超前导坑进 行超前地质预报。 0.3.5超前地质预报应查明掌子面前方岩溶不良地质规模、范围、溶洞填充性、富水情况,宜查明随 道底板下及拱腰的隐伏溶洞。
10.4.1每个掌子面的超前探孔应不小于3个,可根据岩溶的发育情况采用不同的外插角,探孔施工过 程中应记录钻进速度、孔内流水、填充物等数据。 10.4.2超前探孔揭示存在岩溶异常现象时,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增加超前探孔数量。 10.4.3在已揭示的岩溶发育区,宜布置适量的向下的探孔,探测隧底隐伏溶洞,其他未发现隐伏溶洞 路段宜每隔50m~100m布置两个向下的探孔。 10.4.4施工探孔可根据探测目的的不同采用风钻、潜孔钻、地质钻等设备,有需要时可利用钻孔进行 孔内CT,孔内波速等补充探测。 10.4.5岩溶发育区物探或探孔揭示有隐伏溶洞时,宜加大探测范围及探孔数量,进进一步查明隐伏溶 洞的发育范围及规模。 10.4.6隐伏溶洞顶板有效厚度不满足要求时,应做好临时安全措施,避免岩溶顶板塌陷导致安全事故。
的支护参数、辅助施工措施、施工开挖方法,进行信息化修正设计。隧道施工中的信息化修正设计,应 贯穿于隧道的整个施工过程中。 10.5.2隧道开挖后,围岩比预计的差、喷射混凝土裂缝不断扩展、位移计收敛异常时可适当加强初期 支护。 10.5.3岩溶强发育段、初期支护未收敛、初期支护偏弱段可加强二次衬砌。 10.5.4监控量测及地质资料表明已施工段落存在安全隐患时,宜进行专项研究。
10.6.1工程及水文地质极为复杂的岩溶区隧道段落,宜根据项目工程特点,选择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 平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及采取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 0.6.2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搜集并分析施工组织、施工工序、监控量测数据、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探孔 等相关情况,并建立有效沟通方式,针对可能的施工安全风险及时响应
DB45/T21252020
10.6.3经专项风险评估达到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应采取完善的专项施工方 案、开展施工监测与预警、提高现场防护条件、加强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和危险告知等措施,防止重大险 情或事故发生
DB45/T21252020
岩溶地貌的主要组合类型见表A.1。
表A.1岩溶地貌的主要形态组合类型
地、岩溶断块山地 浴蚀一侵蚀 峰丛谷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溶丘(残丘)阶地 岩溶高山峡谷、岩溶中山峡谷、岩溶低山河谷、岩溶高原(山原)峡 溶蚀一侵蚀一构造 谷、岩溶高原干谷、溶丘干谷 注1:平原是指地面比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7°,起伏高差一般<30m 注2:台地是指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7°),台坡高度>30m。其中台坡高度<100m的 为低台地,>100m的为高台地, 注3:丘陵是指有一定坡度(一般>7°),高差<200m的形态。<100m的为低丘陵,100m~200m的为高丘陵。 注4:山地是指高差>200m,具有一定坡度(一般>10°)的形态。山地按海拔高度划分为:低山,<1000m;中山, 1000m~3500m;高山,3500m~5000m;极高山,>5000m。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岩溶影响修正系数K
DB45/T21252020
DB45/T 2125202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深埋围岩松散压力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深埋围岩松散压力
式中: 垂直均布压力(kPa); 厂 宽度影响系数,; S一围岩级别; B一隧道宽度(m); i——i参照JTG3370.1第6.2.2条取值; y一围岩重度(kN/m); 折减系数,一般情况取1,深厚岩溶填充物处在拱顶宽度范围内,溶洞壁达到IV级及更好围
式中: 垂直均布压力(kPa); 宽度影响系数,; S一围岩级别; B隧道宽度(m); i——i参照JTG3370.1第6.2.2条取值; —围岩重度(kN/m); S 折减系数,一般情况取1,深厚岩溶填充物处在拱顶宽度范围内,溶洞壁达到IV级及更好围
DB45/T21252020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岩溶填充物浅埋荷载
DB45/T 21252020
图D.1竖向压力计算图
取 =0,Φ≤Φ则T极限最大阻力时,按式(D.7~D.9)计算: d(tan β)
同理,按式(D.10~D.12)计算
GB 51289-2018 煤炭工业露天矿边坡工程设计标准DB45/T21252020
DB45/T 21252020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溶洞落石冲击荷载
E.1.1落石荷载的计算应结合隧道顶部缓冲层的厚度、可能的落石高度进行,落石可取50cm的圆形石 块。 E.1.2落石计算仅适用于小规模局部掉块的情况,当溶洞不稳定或大范围落石时本附录不适用。 E.1.3落石冲击荷载可按式(E.1~E.4)计算。
式中: P—冲击荷载标准值(kN); Q落石重量(kN); 一重力加速度(m/s"); V——冲击速度(m/s²); T冲击持续时间(s); ——系数,与溶洞形态有关的系数,一般情况下宜取1; 准信息 缓冲层厚度(m); 压缩波往复速度(m/s); 缓冲层泊松比; 缓冲层弹性模量(kPa); 缓冲层密度(kg/m)。
DB1310/T 248-2021 美丽乡村 生活垃圾管理规范.pdfP : Qt (E. g
DB45/T212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