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033-2021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pdf

DB53/T 1033-2021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53/T 1033-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84333
下载资源

DB53/T 1033-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3/T 1033-2021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pdf

DB53/T10332021

6.2.3洞外观察应记录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地表变形、地表开裂、边(仰)坡稳定状态、植被、 水系状况,同时还应对地表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6.2.4应保留洞内、外观察获取的影像资料

6.3.1拱下沉可采用水准仪、全站仪或激光测距权进行监测。 6.3.2采用水准仪时,应在隧道拱顶中线附近布置测点,预埋件宜与洞壁垂直,且不应固定在 架上,外露部分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2。 6.3.3采用全站仪时,测点可采用反射片作为靶标,靶标粘附在预埋件上,预埋件埋设见6.3.2 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3。

6.3.1拱顶下沉可采用水准仪、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6.3.2采用水准仪时,应在隧道拱顶中线附近布置测点,预埋件宜与洞壁垂直,且不应固定在钢 架上,外露部分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2。 6.3.3采用全站仪时,测点可采用反射片作为靶标,靶标粘附在预埋件上,预埋件埋设见6.3.2, 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3。 6.3.4采用激光测距仪监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优于±2mm; 测距仪固定在基座上,反射端设置反射片或靶标等DB43/T 1030-2015标准下载,进行实测精度符合性检查,并进行 3次独立观测,且3次独立观测较差应小于标称精度的2倍; C 观测结果取3次独立观测读数的平均值。 6.3.5拱顶下沉监测断面间距应符合表8的规定

6.3.4采用激光测距仪监测时应符合以下规

表8拱顶下沉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6.3.6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应符合以下规负

双车道及以下隧道每个断面拱顶布置1个~2个测点、三车道及以上隧道每个断面拱顶 布置2个~3个测点,中间点宜位于拱顶中线上,在拱顶中线两侧2m~3m各布置1个 测点; b)采用分部开挖法时,每开挖分部拱部应至少布置1个测点; 拱顶下沉监测断面测点布置参见图1。

DB53/T1033202

6.4.1周边位移可采用收敛计、全站

b)观测时施加收敛尺标定时的拉力,观测结果取3次独立观测读数的平均值: C 观测结果进行温度修正,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4。 6.4.3 采用全站仪监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采用固定设站或自由设站,并在测线两端固定小棱镜或设置反射片; b 按盘左、盘右两个盘位观测,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3。 6.4.4 采用激光测距仪监测时,应符合6.3.4的规定。 6.4.5 周边位移测点宜与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断面间距应符合表8的规定。 6.4.6周边位移以水平测线为主,同一断面测点宜对称布置,测线可按表9和图1布置

DB53/T10332021

表9周边位移量测测线数

6. 5 地表下沉监测

6.5.1地表下沉监测可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监测。 6.5.2地表下沉监测可采用相对高程系统。 6.5.3地表下沉监测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50026的规定。 6.5.4隧道洞口及洞身浅埋段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下沉测点。测点纵向间距可按表10的 求布置。

10地表下沉断面纵向间距

6.5.5当隧道为长距离浅埋时,地表下沉监测纵向范围为掌子面前方(H+Ho)范围,监测纵向 范围如图2所示。

6.5.6地表下沉测点横向布设宜符合以下规定:

图2地表下沉纵向监测范围

a 隧道中线两侧测量范围及测点布置如图3所示; b) 间距宜为2~5m,远离隧道中线的测点间距可逐渐增大,并根据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进 行调整; 建(构)筑物对地表下沉有特殊要求时,应根据要求加密测点间距,加宽量测范围:

DB53/T1033202

d)连拱、分离式隧道轴线上方应各设一个测点

6.7边(仰)坡位移监测

6.7.1隧道洞口边(仰)坡位移监测宜采用全站仪,也可采用GNSS等进行监测。 6.7.2边(仰)坡位移监测可采用绝对坐标系统,也可采用相对坐标系统。当采用相对坐标系统 时应设置不少于两个基准点,全站仪宜采用固定设站。 6.7.3边(仰)坡位移监测断面间距可按表10选择,测点间距宜为2m~5m;当边(仰)坡分 台阶放坡施工时,每级台阶均应布设监测点。

6.8.1隧底隆起可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监测。 6.8.2隧底隆起应根据隆起部位、长度、范围等布置测点

DB53/T10332021

,9.1爆破振动监测可采用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 9.2振动监测传感器的安装应与被测对象之间刚性粘结,并应使传感器的定位方向与所测量的 艮动方向一致。传感器可采用以下方法固定: a 被测对象为混凝土或坚硬岩石时,宜采用环氧砂浆、环氧树脂胶、石膏或其他高强度粘 合剂将传感器固定在混凝土或坚硬岩石表面,也可预埋固定螺栓,将传感器底面与预埋 螺栓紧固相连: b) 被测对象为土体时,可先将表面松土夯实,再将传感器直接埋入夯实土体中,并使传感 器与土体紧密接触。 9.3仪器安装和连接后应进行监测系统的测试,监测期内整个监测系统应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6.10.1结构内力监测包括钢架内力、喷射混凝土应力、二次衬砌内力等,其中二次衬内力监 测分为二次衬砌钢筋应力、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等,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5。 6.10.2钢架内力监测可采用钢筋计、应变计进行量测,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钢筋计、应变计成对埋设在钢架的内、外侧: 型钢钢架内力量测时,应变计焊接在型钢钢架翼缘位置; C 格栅拱架内力量测时,应采用钢筋计置换截断的主筋,钢筋计直径与主筋直径相匹配。 6.10.3喷射混凝土应力、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监测可采用混凝土应变计进行量测,并应符合以 下规定: ) 应变计沿环向受力方向安装: b 喷射混凝土中应变计安装在喷层中间,二次衬砌中应变计安装在同一截面位置混凝土衬 砌内、外侧; 内嵌式应变计宜采用安装基座固定,并被混凝土包裹;外贴式应变计宜采用安装基座固 定在混凝土表面。 6.10.4 二次衬砌钢筋应力监测宜采用钢筋计进行量测,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钢筋计环向安装; b) 钢筋计沿内、外侧主筋成对布设; 钢筋计置换截断的主筋,钢筋计直径与主筋直径相匹配。 6.10.5 传感器安装过程中应采用降温冷却措施或采用间歇焊接法。 6.10.6选测项目断面选择及测点布置可按表11的要求确定,并根据现场需求调整

表11选测项目断面选择及测点布置

DB53/T1033202

6. 11接触压力监测

图4单根锚杆测点布置示意图

6.13.1围岩内部位移可采用单点位移计、多点位移计进行监测。 6.13.2 洞口及浅埋段可采用地表埋设的方法,并应在洞内开挖影响前布置测点,及时获取初始 读数。 6.13.3 深埋地段可采用洞内埋设的方法,并尽可能靠近掌子面布置测点,及时获取初始读数。 6.13.4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断面布置应符合6.10.6的规定。

6.14孔隙水压力、水流量监测

DB53/T10332021

6.14.1孔隙水压力可采用渗压计进行监测,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申的表A.8。 6.14.2渗压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孔隙水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 2倍。 6.14.3渗压计埋设前,传感器透水石应在清水中浸泡饱和,并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埋设时渗 压计应直接与水接触。 6.14.4水流量可采用三角堰或流量计进行监测,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9。 6.14.5孔隙水压力、水流量监测断面布置应符合6.10.6的规定。

6.15小净距、连拱隧道监测

6.15.1小净距、连拱隧道根据监测项目选择本章对应监测方法。 6.15.2小净距隧道后行洞开挖时,对先行洞相应断面前后1倍隧道开挖宽度范围进行重点监 测,同时加强对中夹岩的监测。 6.15.3连拱隧道应对先行洞掌子面至后行洞二次衬砌范围进行重点监测,同时加强对中墙顶部 和底部水平位移的监测。

7控制基准及数据分析反馈

.1.1监控量测项目控制基准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 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且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7.1.2监控量测应建立预警管理制度,包括监测预警等级、预警标准、警情报送对象、时间和方 武等。 7.1.3监控量测预警等级和预警标准应根据工程特点、监测项目控制基准、施工经验等综合确定 7.1.4监控量测数据应及时校对和整理,信息传递渠道通畅,反馈及时有效。 7.1.5宜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和反馈。

7.2.1隧道周边位移、拱顶下沉、拱脚位移等变形控制基准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当设计未明确 给定时,可参考表12选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的积累进行修正。

表12隧道变形控制基准

2.2地表下沉及边(仰)坡位移控制基准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隧道开挖影响范围内存在建(构)筑物时,地表下沉控制基准根据周围建(构)筑物的 安全要求确定:

DB53/T1033—2021放坡施工地段边(仰)坡水平及竖向位移控制基准可按边(仰)坡开挖高度的1/500或20mm,以及速率连续3d大于2mm/d确定7. 2. 3隧底隆起控制基准应根据设计文件,并结合隆起原因、施工方法等综合确定。7.2. 4爆破振动控制基准应符合表13的规定,表13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速安全允许振速V(cm/s)序号保护对象类别J≤10Hz10Hz<≤50Hzf > 50Hz1土窑洞、土坏房、毛石房屋0.15~0.450.45~0.90.9~1.52一般民用建筑物1.5~2.02.0~2.52.5~3.03工业和商用建筑物2.5~3.53.5~4.54.2~5.04般古建筑与古迹0.2~0.30.3~0.55运行中的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室设爱部0.5060.6~0.70.7~0.96水工隧洞8~1010~157交通隧道12~1515~208矿山巷道15~188~2520~309永久性岩石高边坡1210~15新浇大体积混凝土(C20)龄期:初凝~3d2.52.5~3.010龄期:3d~7d.05.0~7.0龄期:7d28d0.010.0~12.0注:表列频率为主振频率,频率F考下列数据选取:洞室爆破<20Hz;地下深孔爆破30浅孔爆破607. 2.5隧道周边建(构)筑物监准以a)建筑物监测项目控制基07的有b)桥梁监测项目控制基准应合的有关规高速公路监测项目控制基c)JTG5142的关规定;d)既有铁路线路结构及轨道儿阿形位的监测项目控制准应行合TB10413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线路维修的要求;e)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结构及道儿何形益测项目制基准应符合GB50157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线路维修的要求7.2. 6选测项目控制基准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服务平台7. 3数据分析7. 3. 1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根据量测值绘制量测数据一时间(空间)曲线图;b)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c)对支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7.3.2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可采用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公式可参考附录B。7. 4监控量测预警14

DB53/T10332021

7.4.1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分析结 全性,并给出应对措施建议 7.4.2洞内外观察结果预警等级 K

表14洞内外观察结果预警等级及应对措施

表15位移监控量测结果预警等级及应对措施

7.4.4典型变形时态曲线与围岩稳定性趋势关系宜按表16判断。

表16变形时态曲线与围岩稳定性趋势关系

DB53/T1033202

7.5.1信息反馈应以变形反馈为主

7.5.4信息反馈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5监控量测反馈流程框图

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报告,日报应在 当日监测工作完成后12h内报送,预警信息应在发现警情后2h内报送。 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 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设计与施工。

DB53/T10332021

8.1.1监测成果应包括现场监测资料、计算分析资料、照片、文字报告等。 8.1.2监测报告可分为日报、预警报告、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 8.1.3 监测日报宜包括下列内容: a 现场巡查情况; b) 监测数据。 8.1.4 预警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a) 警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况描述、严重程度、施工工况等; b) 现场巡查信息:巡查照片、记录等: c) 监测数据图表:监测项目累计变化值、变化速率值、监测点平面位置图; d) 原因初步分析; e) 处理措施建议。 8.1.5 阶段报告(周报、月报)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施工进度; b) 现场巡查信息:巡查照片、记录等; c) 监测完成工作量,实际断面布置情况; d) 监测数据图表:监测项目累计变化值、变化速率值、时程曲线、监测点平面位置图等; e) 监测数据、巡查信息的分析与说明; f) 结论与建议。 8.1.6 总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概况及施工、监测总体情况; b) 监测目的、监测项目和监测依据; c) 监测采用的仪器型号、规格和传感器标定资料: d) 监测数据采集和观测方法; e) 现场巡查信息:巡查照片、记录等; f) 监测数据图表:监测值、累计变化值、变化速率值、时程曲线、监测点平面位置图等; 名 监测数据、巡查信息的分析与说明; h结论与建议

8.1.6总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8.1.6 a) 工程概况及施工、监测总体情况; b) 监测目的、监测项目和监测依据; c) 监测采用的仪器型号、规格和传感器标定资料: d) 监测数据采集和观测方法; e) 现场巡查信息:巡查照片、记录等; f) 监测数据图表:监测值、累计变化值、变化速率值、时程曲线、监测点平面位置图等; 名 监测数据、巡查信息的分析与说明; h) 结论与建议。

DB53/T 10332021

表A.1洞内外观察记录表

DB53/T1033—2021隧道拱项下沉监测记录见表A.2。表A.2隧道拱顶下沉监测记录表(水准仪)第页共页工程名称监测依据里程施工方法施工部位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量时间观测值测量时间观测值测点第二次测点编号温度第一次第三次平均值编号温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年/月/日时年/月/日时mmmm℃mmmm监测人员:复核人员:19

DB53/T1033202

位移监测记录见表A.3

表A.3位移监测记录表(全站仪

DB53/T1033—2021遂道周边位移监测记录见表A.4。表A.4隧道周边位移监测记录表(收敛计)第页共页工程名称监测依据里程施工方法施工部位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量时间观测值测量时间观测值测线温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测线温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编号年/月/日时编号年/月/日时℃mmmmmmmm℃mmmmmmmm监测人员:复核人员:21

DB53/T1033202

表A.5内力监测记录表

DB53/T1033—2021接触压力监测记录见表A.6。表A. 6接触压力监测记录表第页共页工程名称仪器设备/编号设备管理号监测依据环境条件理设里程埋设日期编号频率(Hz)传感器埋设位置图日期备注监测人员:复核人员:23

DB53/T1033202

锚杆轴力、锚索拉力监测记录见表A.7。

表A.7 铺杆轴力、锚索拉力监测记录表

表A.7 铺杆轴力、锚索拉力监测记录表

乱膜水压力监测记录见表A.8

DB53/T10332021

表A.8孔脱水压力监测记录表

DB53/T10332021

水流量监测记录见表A.

水流量监测记录见表A.9。

表A.9水流量监测记录表

DB53/T10332021

(资料性附录) 监控量测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对位移监控量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终值及影响范围,以评估结构 或建(构)筑物的安全状况,必要时据此优化施工方法。常用的回归函数有以下几类: 1..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回归分析一般采用如下模型: 指数模型:

变形值(或应力值); AJTG F80-1-2017标准下载,B一回归参数; to一初次观测时间(d); t一观测时间(d)。 2.地表纵向沉降回归分析:由于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纵向沉降受开挖工作面的时空效应的影 向,多数情况下单个曲线进行回归时不能全面反映沉降历程,通常采用以拐点为对称的两条分段 承数进行回旧分析

A,B一回归参数; X一距开挖面的距离; S一距开挖面x处的地表下沉; Xo,U拐点x处的沉降值Uo。 3.地表下沉模向分布规律采用Peck公式

+ U. (x>Xo) = B(x=Xo) X≤Xo)

S(x) = Smve 2

HG/T 5651-2019标准下载DB53/T1033202

DB53/T1033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