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 3512—2020).pdf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 3512—2020).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1127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 3512—2020).pdf

5部面各测点的声速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公路工程基柱检测技术规程(ITG/T3512—2020)

当C.<0.015时 当0.015≤C,≤0.045时 当C.>0.045时

式中:Vo 削面各测点声速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 条文说明 当声测管倾斜时,声测管弯曲部分各测点测距将偏离在桩头的测量值,导致声速值偏 混凝土声速正常取值,一般这种变化沿深度方向有一定规律,表现为仅有声速值有规律地 离(高或低)混凝土正常取值,此时一般采用曲线拟合等方法对各条测线测距作合理修正 然后重新计算各测点的声速。 如果不对声测管倾斜进行合理的修正,将严重影响声速的临界值的合理取值,因此本 条规定声测管倾斜时可作测距修正。但是,对于各测点声速值的偏离沿深度方向无变化规 律的,不得随意修正。因堵管导致数据不全建筑幕墙节能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只能对有效检测范围内的桩身进行评判,不 得进行整根桩的完整性评判,此时一般采用钻孔取芯法、低应变反射波法等其他适用的方 法进行检测和评判。 在正常情况下其剖面各测点的声速测试值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规律。但是,由于桩身混 凝土在成型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响或人为过失的影响或测试系统的误差等都将会导致n个 测试值中的某些值偏离正态分布规律,在计算某一剖面声速临界值时,剔除偏离正态分布 的测点,然后对剩余的服从正态分布规律的测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计算剖面声速临界值时采用了“双边剔除法”。一方面,桩身混凝土硬化条件复杂、混 凝土粗细骨料不均匀、桩身缺陷、声测管耦合状况的变化、测距的变异性(将桩顶面的测 距设定为整个检测剖面的测距)、首波判读的误差等因素可能导致某些测点的声速值向小值 方向偏离正态分布。另一方面,混凝土离析造成的局部粗骨料集中、声测管的耦合状况的 变化、测距的变异、首波判读的误差、以及部分测点可能存在声波沿环向钢筋的绕射等因 素也可能导致某些测点声速测值向大值方向偏离正态分布,这也属于非正常情况,在声速 临界值的计算时也需要剔除,否则两边的数据不对称,加剧剩余数据偏离正态分布,影响 正态分布特征参数V和S的推定。 双剔法是按照下列顺序逐一剔除:(1)异常小,(2)异常大,(3)异常小,......,每 次统计计算后只剔一个,每次异常值的误判次数均为1,没有改变原规范的概率控制条件

10.4.7剖面的声速临界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应根据预留同条件混凝土试件或钻孔取芯法获取的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与声速对比 试验,结合本地区经验,分别确定桩身混凝土声速的低限值V和平均值Vp。 2 当VL

概率法考察的只是各测点声速与相应检测剖面内所有测点声速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管倾斜或桩身存在多个缺陷时,同一检测剖面内各条声测线声速值离散很大,这些 实际上已严重偏离了正态分布规律,此时,不能将概率法临界值V作为该检测面各 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V。,式(10.4.7)就是对概率法判据值作合理的限定。 同一桩型是指施工工艺相同、工程地质条件相近、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配合比相同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4波换研的身元整性尖 银据各闻的可疑缺文的分、可缺文域 参量偏离正常值的程度和接收波形变化情况,结合桩型、地质情况、成桩工艺等因 表10.4.11的特征进行评判。

表10.4.11桩身完整性判定表

综合考虑桩身缺陷的分布(深度及径向尺寸大小)、声参量偏离正常值的程度、接收波 形的变化,对桩身完整性类别进行判定,体现了超声波法的定性研究成果的特点。其中空 间分布范围大小的判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缺陷的几何尺寸与桩径、桩长等几何参数相 比较的结果。声参量偏离程度也是和该桩所用原材料、配合比、管距、检测设备类似的无 缺陷桩的声参量相比较,因此经验数据的统计,对于评判被检桩十分重要。 结合桩型、地质情况和成桩工艺等因素综合判定,目的使检测的结果更能符合表3.5.1 的要求,同时对归类于IⅢ类桩、IV类桩,充分考虑其现状是否能满足设计的要求,避免过 严或过松。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1.1钻孔取芯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淀厚度 陷及其位置、桩端岩土性状,

钻孔取芯法是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成桩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受场地条件的制约,特 别适用于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成桩质量检测。钻孔取芯法的主要目的有五个。 1验证施工记录的桩长是否真实。 2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桩底沉淀厚度是否符合设计或规范的要求。 4桩身的缺陷长度及其位置。 5桩端持力层的岩土性状和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但若被检桩长径比较大时,成桩垂直度和钻孔取芯的垂直度都很难控制,钻芯孔容易 离桩身,故要求受检灌注桩桩径不宜小于800mm,长径比不宜大于40。

钻孔取芯法是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成桩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受场地条件的制约,特 列适用于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成桩质量检测。钻孔取芯法的主要目的有五个。 1验证施工记录的桩长是否真实。 2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桩底沉淀厚度是否符合设计或规范的要求。 4桩身的缺陷长度及其位置。 5桩端持力层的岩土性状和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但若被检桩长径比较大时,成桩垂直度和钻孔取芯的垂直度都很难控制,钻芯孔容易 高离桩身,故要求受检灌注桩桩径不宜小于800mm,长径比不宜大于40。

1.2.1钻孔取芯应采用液压操纵的钻机。钻机设备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额定最高转速不低于790r/min。 2转速调节范围不少于4档。 3额定配用压力不低于1.5MPa。 4水泵的排水量应选用50~160L/min,泵压应为1.0~2.0MPa。

软渣样的钻具。钻杆应顺直,直径宜为50mm

钻芯设备应具有产品合格证。钻机应采用岩芯钻探用的液压钻机,并配有相应的钻 固的底座、机械技术性能良好,不得使用立轴旷动过大的钻机。

孔口管、扩孔器、卡黄、扶正稳定器、及可捞取松散渣样的钻具等根据需要选用。桩 较长时,需使用扶正稳定器确保钻芯孔的垂直度。 11.2.3钻头应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选用合适粒度、浓度、胎体硬度的金刚石钻头,且 外径不宜小于100mm,当被检桩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小于30mm时,可选用外径为91mm的钻 头;不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可选用外径为76mm的钻头。钻头胎体不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纹 缺边、少角、倾斜及喇叭口变形

为确保芯样质量,除采用符合要求的钻机外,还需采用合适的钻头。开孔一般用合金 慢速钻进,正常钻进一般采用金刚石钻头,保证快速切割,减少对芯样的扰动。 芯样试件直径一般不小于混凝土骨料表观最大粒径的3倍,在任何情况下不小于骨料 最大粒径的2倍,否则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离散性会较大,不利于混凝土强度的评判。一 般选用外径为101mm和110mm的钻头。

2.4锯切芯样试件用的锯切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牢固夹紧芯样的装置,配套使用的 有足够的刚度。

条文说明 为了把芯样加工成符合试验要求的试件,一般采用锯切方法,芯样需用夹紧装置固定。 锯切用的圆锯片,也要采用金刚石锯片

条文说明 芯样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时,对端面平整度及垂直度有很高的要求,需采用专用的 补平器和磨平机。

11.3.1被检桩的钻芯孔数、钻孔位置和钻入桩底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径小于1200mm的桩不应少于1孔,桩径1200~1600mm的桩不应少于2孔,桩径大于 600mm的桩不宜少于3孔;仅为确定桩身混凝土强度、桩长、桩端持力层、桩底沉淀时,可 为1孔。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2当钻孔取芯为1孔时,宜在距桩中心100~150mm的位置开孔;当钻孔取芯为2孔或2 以上时,开孔位置宜在距桩中心0.15~0.25d内均匀对称布置。 3对桩端持力层评判的钻探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有明确规定时,1孔进入桩 持力层深度不宜小于3倍桩径,其余钻孔应进入桩端持力层不小于0.5m。 条文说明 对于验证桩身混凝土强度、桩长、桩端持力层、桩底沉淀的检测,钻芯孔数能满足需 要即可;对缺陷桩的验证,一般不能少于规定的孔数。 同时考虑到成桩垂直度和钻芯孔垂直度很难控制,规程给出了钻芯取样的孔位布置。 钻芯孔位置要考虑混凝土桩在浇筑时浇捣不均匀、不同深度或同一深度的不同位置混凝土 尧捣质量可能不同、水下浇筑的混凝土在导管附近的混凝土质量相对较差不具有代表性等 情况,需合理布置孔位,才能客观反映桩身混凝土的实际情况。对于验证检测的桩,宜开 孔在有疑问的部位。单孔钻芯检测发现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时,需在同一基桩增加钻孔验 证。 为准确确定桩的中心点,保证开孔位置,桩头一般开挖裸露,来不及开挖或不便开挖 的桩,由全站仪测定桩位中心。 对设计未有明确桩端持力层的钻孔深度,本规程规定有1孔取样深度不宜小于3倍桩 径,主要考虑岩溶、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条件设计的端承桩,验证基桩桩端持力层情况 对于摩擦桩,钻孔深度进入桩端不小于0.5m即可。

11.3.2钻机设备安装应平稳牢固,底座水平。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天车前沿切点) 与孔口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钻机在钻芯过程中不得发生倾斜、移位,钻孔垂直度偏差不 应大于0.5%。当桩顶面混凝土与钻机底座的距离较大时,应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应垂直且牢 固。 条文说明 钻机设备安装后,进行试运行,在确认钻进正常后方能开钻。桩顶面与钻机塔座距离大 于2m时,一般要安装孔口管,开孔一般采用合金钻头、开孔深度为0.3~0.5m,后安装孔口管 孔口管安装时应严格测量垂直度,然后固定。

11.3.2钻机设备安装应平稳牢固,底座水平。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天车 与孔口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钻机在钻芯过程中不得发生倾斜、移位,钻孔垂直 应大于0.5%。当桩顶面混凝土与钻机底座的距离较大时,应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应 固。

钻机设备安装后,进行试运行,在确认钻进正常后方能开钻。桩顶面与钻机塔 于2m时,一般要安装孔口管,开孔一般采用合金钻头、开孔深度为0.3~0.5m,后安 孔口管安装时应严格测量垂直度,然后固定。

11.3.3钻进过程中,钻孔内循环水流不得中断,应根据回水含砂量及颜色调整 和钻进速度。

11.3.4每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5m内,钻至缺陷处,或下钻速度快的地方,应及时测量钻利 深度,确定缺陷位置;钻至桩底时,应采取适宜的钻芯方法和工艺钻取沉淀、测定沉淀厚度 并对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进行鉴别;提钻卸取芯样时,应确保芯样完整, 条文说明 钻至桩身缺陷位置时,为检测桩身缺陷位置及程度,采用减压、慢速钻进,若遇钻具 突降,立即停钻,及时测量机上余尺,准确记录孔深及有关情况;钻至桩底时,为检测桩 底沉淀厚度或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层或土层时,一般采用干钻等适宜的钻芯方法和工艺 钻取沉淀并测量厚度,对桩端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岩石时,将桩底0.5m左右的混凝土芯样 与0.5m左右的持力层以及沉淀纳入同一个回次。对缺陷部位的验证取芯,一般取至缺陷位 置下不少于1.0m。 对中、微风化岩层的桩端持力层,直接钻取芯样鉴别;对强风化岩层或土层,采用动 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鉴别,试验一般在距桩底0.5m内进行。

11.3.5钻孔取芯的芯样应按进尺深度由上而下按回次顺序放进芯样箱中,芯样侧面上应清 析标明回次数、块号、本回次总块数,并应按本规范附录D的格式及时记录钻进情况和钻孔 异常情况,应对芯样质量做初步描述。钻芯过程中,应对芯样、桩底沉淀及持力层做详细的 编录。

析标明回次数、块号、本回次总块数,并应按本规范附录D的格式及时记录钻进情况和钻子 异常情况,应对芯样质量做初步描述。钻芯过程中,应对芯样、桩底沉淀及持力层做详细 编录。 条文说明 芯样取出后,自上而下按回次顺序排放,芯样侧面应清晰标明回次数、块号、本回次 总块数,及时记录孔号、回次数、起止深度、块数、总块数、芯样质量的初步描述及钻进 异常情况。 对桩身混凝土芯样、桩底沉淀及桩端持力层需做详细的编录,对桩身混凝土芯样的描 述包括混凝土钻进深度、芯样连续性、完整性、胶结情况、表面光滑情况、端口吻合程度 芯样是否为柱状、骨料大小及分布情况,气孔、蜂窝、麻面、沟槽、离析、破碎、夹泥、 松散的情况,以及取样编号及位置。 对持力层的描述包括持力层的钻进深度,岩土名称、岩芯颜色、结构构造、裂隙发育 程度、坚硬及风化程度,以及取样编号及取样位置,或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位置及结 果。岩性分层需分层描述。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条文说明 截取芯样试件之前,先对芯样及标识牌拍照。标识牌一般标有工程名称、取芯地点(里 程桩号、桥名)、桩号、钻芯孔号、桩长、钻孔孔深、取芯日期、检测机构名称等内容。后 截取芯样试件,取样完毕后,剩余的芯样一般移交委托单位保管,

11.3.7当单桩质量评判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0.5~1.0MPa压力,从钻芯孔孔底往上用水 泥浆回灌封闭,否则应封存钻芯孔口,留待处理

11.4芯样截取与抗压试验

11.4.1截取混凝土抗压芯样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桩长小于10m时,每孔应取2组芯样;当桩长在10~30m时,每孔应取3组芯样;当 长大于30m时,每孔不应少于4组芯样。 2上部芯样位置距桩顶设计高程不宜大于1倍桩径或2.0m,需接桩时,则距开孔高程 宜大于1倍桩径或2.0m;下部芯样位置距桩底不宜大于1倍桩径或2.0m,中间芯样宜等间距 取。 3缺陷位置取样时,每个缺陷位置应截取1组芯样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4当同一根基桩的钻芯孔数大于1孔,其中1孔在某深度存在缺陷时,应在其他孔的该 度处截取芯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5每组芯样应制作3个抗压强度试件。 条文说明 以概率论为基础,用可靠性指标度量基桩的可靠度是比较科学的评判基桩强度的方法 即在钻孔取芯法被检桩的芯样中截取一批芯样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判断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难度,一是基桩施工的特殊情况 评判单根被检桩的混凝土强度比评判整个基桩工程的混凝土强度更合理,二是混凝土桩应 作为受力构件考虑,薄弱部位的强度(结构承载力)能否满足使用要求,直接关系到结构 安全。综合多种因素考虑,规定按上中下截取芯样试件的原则,同时对缺陷和多孔取样做 了规定。

4.2当桩端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岩层且岩芯可制作成试件、设计文件要求验证持力 度时,应在接近桩底部位截取1组岩石芯样。遇岩性分层时,宜分层取样。 说明 为保证岩石的原始性质,选取的岩石及时封样,避免芯样受损。

当桩端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岩层且岩芯可制作成试件、设计文件要求验证持力层岩 应在接近桩底部位截取1组岩石芯样。遇岩性分层时,宜分层取样

1在磨平机上磨平。 2用水泥砂浆(水泥净浆)或硫磺胶泥等材料在专用补平装置上补平。补平层应与芯 结合牢固,受压时补平层与芯样的结合面不得提前破坏。 条文说明 芯样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加工机械、加工人员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芯样断面的平整 度和垂直度有时不能满足抗压试验的要求,需采用专门的机具磨平或补平。补平的厚度对 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补平层越薄,对强度影响越小。

11.4.4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前,应对芯样几何尺寸进行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均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中部,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取其两次测量的算 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 2芯样高度: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精确至0.5mm。 3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精确至0.1°。 4平整度:用钢板尺或角尺紧靠在芯样端面上,转动钢板尺,同时用塞尺测量与芯样端 面间的缝隙

11.4.4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前,应对芯样儿何尺寸进行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均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中部,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取其两次测量的算 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 2芯样高度: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精确至0.5mm。 3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精确至0.1°。 4平整度:用钢板尺或角尺紧靠在芯样端面上,转动钢板尺,同时用塞尺测量与芯样端 面间的缝障

11.4.5芯样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工后的芯样,高度应为0.95~1.05d(d为芯样平均直径)。 2沿芯样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应小于2mm。 3芯样端面平整度的可允许偏差为土0.1mm。 4芯样端面与轴线垂直度的可允许偏差为土2.0°。 5试件不得有裂缝或其他较大缺陷,且不得含有纵向钢筋 6 芯样试件平均直径宜大于3倍表观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最低不应小于2倍。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芯样试件的直径、高度、垂直度、平整度均会对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产生影响,进行抗 压强度试验之前,对芯样几何尺寸进行测量,符合相应精度和偏差范围的方能进行抗压强 度试验。 为了避免在对芯样试件高径比进行修正,规定有效芯样试件的高度在0.95~1.05d(d为 芯样平均直径)。 为了避免芯样试件强度离散性偏大,观察芯样侧面的情况,要求所选芯样试件不能有 裂缝或有其他较大缺陷,芯样试件内不得含有钢筋;同时尽量确保芯样试件平均直径大于3 倍表观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

11.4.6芯样试件制作完毕后,宜在20±5℃C的清水中浸泡40~48h,从水中取出芯样试件后 应按现行《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的有关规定及时进行抗压强月 试验。 条文说明 公路工程基桩所处环境复杂,芯样试件抗压状态理论上根据所处环境决定,但操作不 便。规定要求芯样试件宜浸泡在20士5℃的清水中40~48h,主要是为了使芯样试件中的含水 量达到饱和,是从最不利角度考虑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性能,从而确保安全。芯样试件抗压 强度试验对压力机和承压板的精度要求和试验步骤与圆柱体标准试件相同,按现行行业标 准《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中圆柱体试件抗压强度试验的有关 规定热行,

11.4.6芯样试件制作完毕后,宜在20±5°C的清水中浸泡40~48h,从水中取出芯样试件后, 应按现行《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的有关规定及时进行抗压强度 试验,

4.7抗压强度试验后,当发现芯样试件平均直径小于2倍试件内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 件的强度值不得参与统计平均

11.4.7抗压强度试验后,当发现芯样试件平均直径小于2倍试件内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 该试件的强度值不得参与统计平均。 条文说明 芯样试件的强度值不等于在施工现场取样、成型、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抗压强度,也不 等于标准养护28天的试块抗压强度。当排除龄期和养护条件差异时,尽管普遍认同芯样强 度低于立方体试块强度,尤其在桩身混凝土中钻芯更是如此,但目前还不能采用一个统一 的折算系数来反映芯样强度和立方体强度的差异。从安全角度考虑,本规范不采用一个折 算系数来对芯样强度进行提高修正。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相关试验,提出地方折算系数。

11.4.8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fe 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MPa),精确至0.1MPa; 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极限荷载(N) 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mm)。

4.9桩底岩芯取样及岩芯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可按现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 G3363)、《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的规定执行

JTG3363)、《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的规定执行

11.5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

11.5.1被检桩混凝土芯样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1取一组3块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为该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的代表值。 2同一根被检桩同一深度范围有2组或2组以上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时,取其 平均值为该深度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 3被检桩不同深度位置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为该桩混凝土芯 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 条文说明 在桩身受力过程中,桩身承载力受最薄弱位置部位的混凝土强度控制。因此,取被检 中不同深度位置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作为该桩混凝土芯样试件 抗压强度代表值是符合桩基实际情况

在桩身受力过程中,桩身承载力受最薄弱位置部位的混凝土强度控制。因此,取被 不同深度位置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作为该桩混凝土芯样试 强度代表值是符合桩基实际情况。

11.5.2桩端岩土性状应根据芯样特征、岩芯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值来综合评判。

桩端岩土性状的描述、判定由工程地质专业人员参与,并符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 范》(JTG C20)的有关规定。

11.5.3桩身完整性类别应根据钻芯扎数、现场混凝主心样特征、心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结 果,按表11.5.3的规定进行评判。

果,按表11.5.3的规定进行评判。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表11.5.3桩身完整性识

杀文说明 按芯样特征进行桩身完整性类别的确定和通过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判定桩身强度是 否满足设计要求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但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易出现分层现象,一般截取 分层部位的芯样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判为I类;抗压强度不 满足设计要求或未能制作成芯样试件的,判为IV类。取芯孔多于3孔的桩身完整性判定参 照3孔。除桩身裂隙外,根据芯样描述,不论哪种类型缺陷,都指明或相对表明桩身混凝 土局部质量差,即存在低强区这一共性。

11.5.4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6节规定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钻芯设备情况。 2检测桩数、钻孔数量、混凝土芯样进尺、岩芯进尺、总进尺、混凝土芯样试件组数 岩石芯样试件组数等内容。 3取芯开孔的准确位置布置图,编制每孔的柱状图。 4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5芯样全长照片和缺陷部位的特写照片,并进行相应准确位置说明。 6异常情况说明。 7桩身完整性类别评判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A.0.1基桩内力测试可用于混凝土预制桩、钢桩、组合型桩,也可用于桩身断面尺寸基本 直定或已知的混凝土灌注桩。 A.0.2对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可得到桩侧各土层的分层抗压摩阻力和桩端支承力;对竖 抗拨静荷载试验桩,可得到桩侧土的分层抗拨摩阻力;对水平静荷载试验桩,可求得桩身 矩分布,最大弯矩位置等;对打入式预制混凝土桩和钢桩,可得到沉桩过程中桩身各部位 锤击压应力、锤击拉应力。 A.0.3基桩内力测试宜根据测试目的及要求、试验桩型及施工工艺等选用电阻应变式传感 、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式应变传感器或滑动测微计。 A.0.4传感器设置位置及数量宜符合下列规定: 1传感器宜放在两种不同性质土层的界面处,以测量桩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层摩阻力。在 面处(或以上)应设置一个测量断面作为传感器标定断面。传感器理设断面距桩顶和桩底 距离不宜小于1倍桩径。 2在同一断面处可对称设置2~4个传感器,当桩径较大或试验要求较高时应取高值。 A.0.5传感器可视下列情况采用不同安装方法: 1对钢桩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之一: 1)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用粘贴剂直接粘贴在钢桩的桩身; 2)振弦式和光纤式传感器可采用焊接固定在桩身上。 2对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可采用焊接或绑焊工艺将传感器固定在钢筋笼上;对采用 汽养护或高压蒸养的混凝土预制桩,应选用耐高温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粘结剂和导线, 3带有接长杆的振弦式传感器宜焊接在主筋上。 A.0.6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及其连接电缆均应有可靠的防潮绝缘防护措施;正式试验前传感 及电缆的系统绝缘电阻不应低于200MQ。 A.0.7电阻应变测量所用的电阻应变仪宜具有多点自动测量功能,仪器的分辨力应优于或 于1u8,并有存储和打印功能, A.0.8振弦式传感器宜按主筋直径大小选择,并采用与之匹配的频率仪进行测量,频率仪 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1Hz,仪器的可测频率范围应大于桩在最大加载时的频率的1.2倍。使 前应对钢筋计逐个标定,得出压力(拉力)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A.0.9滑动测微计测管的理设应确保测标同桩身位移协调一致,并保持测标清洁。测管安 装宜根据不同桩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1对钢桩,可通过安装在测管上的测标与钢桩的焊接,并将测管固定在钢桩内壁, 2对非高温养护的混凝土预制桩,可将测管预理在预制桩中;混凝土管桩可在沉管后将 测管放入中心孔中,用含膨润土的水泥浆充填测管与桩壁间的空隙。 3对于灌注桩,可在下笼前将测管绑扎在钢筋笼的主筋上,并采取防止钢筋笼扭曲的措 施。 A.0.10滑动测微计测试前后,都应进行仪器标定,以获得仪器零点和标定系数。 A.0.11当同时进行桩身位移测量时,桩身内力和位移测试应同步。 A.0.12 测试数据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r/R) ='×(1+2r /R

8=8'×(1+r/R)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e一 初始测试仪器读数修正值。 4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应将零漂大、变化无规律的测点删除,求出同一断面有效测点的 应变平均值,并按下式计算该断面处桩身轴力:

0 =8,×E, ×A

., =E, X8.

Es 钢筋弹性模量(kPa); 6. 桩身第i断面处的钢筋应变。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B.0.1加固前应先凿除桩顶部的浮浆和破碎混凝土,凿除范围以部露出新鲜混凝土为准。 B.0.2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且所有主筋应位于同一高程, B.0.3制作桩帽时,在顶下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加强箍筋Q320582 ZD018-2017预应力混凝土方桩(螺锁式连接、焊接连接).pdf,间距宜小于100mm;桩顶下 00~700mm范围内应铺设3~5层钢筋网片,间距60~100mm,桩顶钢筋网片保护层厚度为 0mm,并宜在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用3~5mm钢板围裹。 B.0.4接桩时钢筋的接头焊缝应连续饱满。 B.0.5浇筑前应做好两次浇筑搭接面处接桩措施,采用比桩身高1~2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制作帽。 B.0.6 处理后的被检桩桩顶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中轴线应重合。 B.0.7 测点处的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截面尺寸相同。 度后可进行检洲

附录 C静载试验记录表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

附录 D 钻孔取芯法检测记录表

D钻孔取芯法检测记录表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

锚杆、外脚架、后张法施工工艺表D.0.1钻孔取芯法检测现场记录表

表D.0.2钻孔取芯法检测芯样编录表

1本规程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下列写法: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 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 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引用标准的用语采用下列写法: 1)在标准总则中表述与相关标准的关系时,采用“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 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在标准条文及其他规定中,当引用的标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表述为“应 符合《××××××》(×××)的有关规定”。 3)当引用本标准中的其他规定时,表述为“应符合本规程第×章的有关规定”、“应符 合本规程第×.×节的有关规定”、“应符合本规程第×.×.×条的有关规定"或“应按本规程第 x.×,×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