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 CCTAS城市道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pdf施工临时用电与运营永久用电统筹考虑,做到10kV、20kV或35kV外部电源一次建设到位,减少7 必要的重复建设。
及中断供电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 确定。城市道路水下隧道用电负 26的规定
表26隧道用电负荷分级
12.6.3隧道供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某建筑框剪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 环; b)对于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除双重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供电:应
12.6.3隧道供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T/CCTASXX2022
12.7.1附属用房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2.7.2交通监控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隧道交通监控设施设计内容应包括交通监测设施、交通控制及诱导设施的设计 通监控设施应使管理者能及时掌握交通信息,有效地管理交通; b)交通监测设施应具备检测隧道内交通信息、车辆运行状况,监视隧道交通运营 的功能; c)交通控制及诱导设施应具备收集和处理交通信息,并传送给中央控制室计算机 时接收中央控制室计算机传来的有关信息或指令,实现交通控制与诱导的功能;
2公安及消防用无线信号的设置宜根据当地政策有针对性的设置。部分城市现已规定公安及消防用的 无线信号使用专用传输通道将信号直接传至就近的交警大队或交警部门。 3前期与民用移动通信信号对接设置的需求及要求,在设计时预留设备的安装位置及设备所需的供电 回路,施工时设备的安装由运营商自行完成。
12.7.5火灾探测报警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火灾探测报警设施设计内容应包括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火灾探测器、手动 报警按钮、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声光警报器的设计等: b)城市道路水下超长、特长、长隧道应同时采用线型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和点型红外 火焰探测器(或图像型火灾探测器);其他隧道应根据自身条件采用至少一种火灾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的设计原则应符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016)的规定; c)设置火灾探测器且未设置有线广播的隧道应设置火灾声光警报器;同时设置火灾探 测器和有线广播的隧道宜设置火灾声光警报器; d)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应设有交流电源和蓄电池备用电源。蓄电池备用电源宜采用专用 蓄电池或集中设置的蓄电池,其电池维持供电时间不应小于3h。采用集中设置的蓄电池时 火灾报警控制器应采用单独的供电回路,并应保证在系统处于最大负载状态下不影响火灾报 警控制器的正常工作
12.7.6隧道标志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2.7.7UPS供电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附属用房设施、交通监控设施、设备监控设施、紧急呼叫设施、无线通讯设施、火 灾探测报警设施、隧道标志设施应为特别重要负荷; b)特别重要负荷由两路独立电源供电的同时应设置不间断电源(UPS)作为应急电源。 不间断电源(UPS)的供电时间应按照60min考虑。
T/CCTASXX2022
13消防安全与应急疏散
道的防灾疏散设计应按隧道全线同一时间内发生
表27火灾热释放速率
在城市地下道路防火设计中,应根据地 通行车辆构成以及车种比例,确定一个合适的车 辆火灾热释放率,作为防灾设计依据。世界各国对车辆火灾热释放功率规定不一,本条主要参考&城市地 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221规定。
13.2隧道及其附属设施防火
13.2.1城市单孔和双孔隧道应按其封闭段长度和交通情况分为一、二、三、四类,并应符 合表28的规定。
表28单孔和双孔隧道分类
3.2.2隧道行车道、电缆廊道及横通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29的规定,特长、 长隧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应采用RABT标准升温曲线,中、短隧道承载结构体的耐火极 限应采用HC标准升温曲线。
表29隧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要求
13.2.3采用集中排烟的城市道路水下隧道,排烟道内隧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及判定标准 同行车道隧道承重结构体,火灾升温曲线可采用模拟火灾升温曲线:烟道板结构耐火极限不 小于2.0h,行车道侧火灾升温曲线采用RABT标准升温曲线,排烟道侧火灾升温曲线可采 用模拟火灾升温曲线,耐火极限判定标准采用《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 求》GB/T9978.1的规定,由其承载能力判定
烟道板直接暴露于行车空间,火灾时将和行车空间管片一样,直接受到火灾作用,因此烟道板的火灾 升温曲线可和管片一样采用RABT火灾升温曲线: 相对于管片,烟道板的结构重要性较低,且易于维修更换,火灾时只要不垮塌从而影响人员安全、造 成交通堵塞,可以允许较大变形和局部损伤。因此,烟道板的耐火极限可较管片低,耐火极限判定标准亦 可较管片的低。烟道板为受弯构件,主要承受自重及风机的重量,无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因此其耐火极
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控制和减小火灾烟气对人的毒性作用也是隧道防火面临的主要
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控制和减小火灾烟气对人的毒性作用也是隧道防火面临的主要间题,要严格 空制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及其发烟量,特别是可能产
13.2.5隧道内防火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防火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防火门应为钢质A类隔热防火门,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h; b)防火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防火门,应能在门两侧开启,且应能自动关闭; 中间廊道空间受限,防火门设置在人行横通道口时,应向横通道内开启; c)用于人行横通道和专用疏散通道的防火门,应为常闭防火门,防火门应具有信号反 馈的功能。
TCCTASXX2022
3.2.6车行横通道应设置防火卷帘,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防火卷帘应为常闭钢制防火、防烟卷帘,且耐火极限不低于3.0h; b)防火卷帘两侧应设置启闭装置,并应具有就地和远程控制功能。
13.2.7设置在隧道行车道旁的电缆沟,其侧沿结构应能够不渗透液体,且其顶部高于路面 距离不应小于200mm。 13.2.8城市道路水下隧道、地下附属设备用房、风井、消防出入口的耐火等级为一级,地 面重要的设备用房、运营管理中心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它地面附属用房的耐火等级为 二级。
其他地面附属 用房,主要包括收费站、道口检查亭、管理用房等。隧道内及地面保障隧道日常运行的各类设备用房、管 里用房等基础设施以及消防救援专用口、临时避难间,在火灾情况下担负着灭火救援的重要作用,需确保 这些用房的防火安全
13.3.1隧道人行横通道应根据隧道施工方法进行设置,具体形式如下:
a)双孔沉管法、钻爆法及围堰法隧道应设置人行横通道; b)双孔盾构法隧道应设置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设置横通道难度较大时,应采 用车道层下方的疏散通道进行纵向疏散; c)上、下行车的双层隧道可采用上下互为疏散的方式进行人员疏散,且上、下层隧道 需采用封闭楼梯间和甲级防火门进行防火分隔。
注: 水下盾构法隧道有条件时宜设置横通道,当设置横通道对隧道结构安全影响较大时,如结构失稳、渗 漏水风险较大,可以进行消防专项论证取消横通道,可采用行车道层下方安全通道进行纵向疏散 13.3.6人行横通道的净高度不应小于2.1m,净宽度不应小于1.2m;盾构法隧道采用纵向 疏散时,疏散楼梯净宽度不应小于0.8m,坡度不应大于60°。 生 地下道路应设置相应安全疏散设施用于应急情况下的人员逃生疏散。安全疏散是指从一个车道孔疏散 至另一个车道孔或安全通道。城市地下道路安全疏散设施包括:横向人行通道(或直接安全口)、人行疏散 通道(安全通道)、逃生滑梯、上下层楼梯、至地面楼梯及避难室等。安全疏散设施也可兼做救援使用,兼 用时应满足救援车辆的尺寸要求,人行区与车行区宜设置分隔措施, 13.3.7人行横通道应具备应急照明、安全标志等设施。 13.3.8坡度大于5%的人行横通道应设置踏步台阶,且应在人行横通道边墙两侧设置高度 为0.9m的扶手。 13.3.9人行横通道设置数量可根据表30进行设置:
13.3.6人行横通道的净高度不应小于2.1m,净宽度不应小于1.2m;盾构法隧道采用纵向 琉散时,疏散楼梯净宽度不应小于0.8m,坡度不应大于60°。
13.3.7人行横通道应具备应急照明、安全标志等设施 13.3.8坡度大于5%的人行横通道应设置踏步台阶,且应在人行横通道边墙两侧设置高度 为0.9m的扶手。 0—行继通送况盟数且可相损主2进标设照
表30人行横通道设置数量
13.3.10车行横通道的净高度不应小于4.5m,净宽度不应小于4.0m,应在 设置甲级防火卷帘。 13.3.11车行横通道的纵坡应小于5%,并且在两端设置凸镜和警示标志, 13.3.12车行横通道设置数量可根据表31进行设置
表31车行横通道设置
13.3.13盾构法隧道采用疏散滑梯进行疏散时,间距宜为80m,且疏散滑梯应能满足每分钟 通行28人;采用疏散楼梯进行疏散时,间距宜为80m~120m,且疏散楼梯应能满足每分钟 通行38人。 13.3.14疏散口逃生盖板应能承受行车荷载且易开启,并具备手动及电动开启功能 13.3.15疏散楼梯及疏散滑梯侧的墙壁上应设置应急照明灯具和指示标志,并有打开逃生口 盖板的指示标志 13.3.16纵向疏散通道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设施,纵向疏散通道与隧道行车道之间的 压差应为30Pa~50Pa
13.4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13.4.1隧道内应设置ABC类灭火器,并满足下列规定: a)特长隧道、长隧道和设置3条及以上车道的中短隧道,在隧道两侧应交错设置灭火 器,每个设置点不应少于4具,单侧纵向间距不应大于45m; b)其他隧道,可在隧道一侧设置灭火器,每个设置点不应少于2具; C)逃生通道、工作井紧急疏散楼梯应设置灭火器。
引发悠道内火灾的王要部位有 广季或货物和客车的旅客座位等 k灾类型一般为A、B类混合,部分火灾可能因隧道内的电器设备、配电线路引起。因此,在隧道内要合
13.4.2隧道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a)隧道内应设置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若当市政给水管网连续供水且供水量满足消防 要求时,消防给水系统可采用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 b)隧道内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发生一处火灾考虑; c)特长、长隧道内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20L/s,隧道外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30L/s, 系统持续供水时间不应小于3.0h;中隧道内、外的消火栓系统用水量分别为10L/s和20L/s 系统持续供水时间不应小于2.0h; d)管道内的消防供水压力应保证用水量达到最大时,消火栓栓口处的出水压力应为 0.3MPa~0.7MPa,超过0.7MPa后应设置减压设施:
T/CCTASXX2022
e)隧道内消火栓给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并通过检修阀分隔成若干独立段,每段内消 火栓箱的数量不宜超过5个; f)环状管网的消防干管及向环状管网输水的输水管均不应少于2条,当其中一条发生 故障时,其余的干管应仍能通过消防用水总量 g)消火栓箱应安装在隧道侧壁上,采用双开门暗装消火栓箱,间距不应大于50m,其 箱底距路面高度应为1.1m,且应设置明显的消防安全标志; h)单洞双向隧道或单洞单向隧道大于3车道时,应在隧道两侧间隔设置消火栓
当城市自来水的供水量能满足地 下道路的生产 活和消防用水的要求,而供水求压力不能满足消防片 (压力时,应与当地消防及市政部门协商增设消防泵和稳压装置,可不设消防水池。当城市自来水的供水 和供水压力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而不能满足消防用水量的要求时,则应设消防泵、稳压装置和消防水 按现行国家标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要求,对消火栓栓口的动压作了规定
GB/T 40071-2021标准下载13.4.3泡沫消火栓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3.4.4水喷雾设施可以用于防护冷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喷雾强度不应小于6.0L/(min*m²),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0.2MPa, 喷雾持续时间不应小于4.0h; b)水喷雾系统用于防护冷却时,响应时间不应大于300s,保护平面面积不宜大于600m² c)水喷雾设施设计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13.5隧道火灾防排烟
13.5.1隧道应根据隧道断面、长度、曲率、坡度,并结合交通量、交通组成、救援疏散及 火灾规模等因素进行防烟与排烟设计。 13.5.2隧道进行火灾防烟与排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火灾规模等因素进行防烟与排烟设计。 3.5.2隧道进行火灾防烟与排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隧道长度不大于3000m时可采用纵向排烟方式,单洞单向隧道长度大于3000m 时宜采用分段纵向排烟方式或重点排烟方式,单洞双向隧道宜采用重点排烟方式; b)应利于人员安全疏散,避免火灾隧道的烟气侵入人行与车行横通道、相邻隧道以及 付属用房等; c)应能有效控制火场烟气的扩散,且利于救援、灭火
教的级尚通风控制调流动,可煤证水爽上游受阻落 三内人员撤离环境不受烟气影响,且纵向控烟与正常及阻滞通风形式保持一致,有利于工程实施。同时 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哈大客运专线长春西站钢筋工程施工方案, 长度大于3000m的隧道采用纵向分段排烟。又 经常发生交通阻滞的隧道,当高峰期阻滞车流队列中发生火灾时,由于着火点前方车辆不能快速撤离随 ,采用级向通风排烟不能保证火灾源下游司乘人员的蔬散环境,因此,需采用重点排烟方式,以尽可能同日 保障火源两侧人员撤离环境。
13.5.3隧道火灾排烟设计应结合逃生避难设施和通风控制统一考虑。 13.5.4隧道附属设备用房应设置防排烟设施。 13.5.5当隧道采用纵向排烟时,纵向排烟风速应大于临界风速,临界风速可按照下式计算
gH,Oh V。= K,K, PoC,A,T, T, = Qh + T。 PoC,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