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T+1453—2023综合客运枢纽设计规范.pdfication of multimodal passenger tral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发布
宁夏某选煤厂机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总体设计: ··.5 一体化设计·. ·.6 分类型枢纽设计 16 8服务设施. 9信息化系统 21 附录A(规范性)无障碍设施类别及配建要求 24 附录B(规范性)标识类别及设置要求 2 参考文献
JT/T 1453—2023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客运枢纽的基本规定、总体设计、一体化设计、分类型枢纽设计、服务设施和信 系统。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区域、公共空间及配套服务设施等的设计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GB/T15720中国盲文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507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GB50016一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8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T51223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 GB51309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 GB/T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GB5134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T51402一2021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标准 GB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GB5502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 GB55036消防设施通用规范 JT/T980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总体技术要求 JT/T1112一2017综合客运枢纽分类分级 JT/T1117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信息交换技术规范 TB10063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合客运枢纽multimodalpassengertransportatio
JT/T 1453—2023
换乘流线transferroute 综合客运枢纽内旅客换乘过程的流动路线。 [来源:JT/T1065—2016,2.3] 3.12 换乘大厅transferhall 供旅客在综合客运枢纽内换乘集散的室内场所。 [来源:JT/T1065—2016,2.6] 3.13 换乘通道transfercorridor 供旅客在综合客运枢纽内换乘的通道。 [来源:JT/T1065—2016,2.7,有修改] 3.14 换乘区域transferzone 供旅客在综合客运枢纽内换乘集散的场所。 [来源:JT/T1065—2016,2.4] 3.15 枢纽区域开发regionaldevelopmentofpassenger transferhub 在保证枢纽交通功能和运营安全的前期下,以站城融合、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TOD)等 理念为指引,在枢纽及毗邻地区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开发。 注:开发内容包括城市公共服务、商业、办公、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
在客运枢纽形成过程中,受特定工程建设条件及建设标准限制,辐射影响范围较广、对其他交通 起主要约束影响作用的某一种交通方式
4.1综合客运枢纽分类
根据主导交通方式不同,综合客运枢纽(以下简称枢纽)应符合JT/T1112一2017的规定,划分为四 种类型,见表1
表1综合客运枢纽划分类型
4.2综合客运枢纽分级
表2综合客运枢纽级别划分
来源:JT/T1112—2017,有修改
4.3.1 枢纽客流预测应包括枢纽客流总量预测、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及各种运输方式间换乘客流量 预测。 4.3.2 枢纽客流预测应与主导交通方式保持一致,可分初期、近期、远期, 4.3.3 枢纽客流分析应包括常态客流、特殊客流、客流敏感性及超高峰系数分析等。 4.3.4枢纽主体功能客流预测与枢纽核心区综合开发的客流预测应综合研判。
4.4.1根据枢纽级别与规模、枢纽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以及用地权属,合理划分枢纽区 域开发范围和层级。 4.4.2一级、二级综合客运枢纽,区域开发层级由内向外可划分为核心区、扩展区、影响区;三级、四级 客运枢纽,区域开发层级由内向外可划分为核心区、影响区。一级、二级综合客运枢纽开发圈层见示意
4.4.3枢纽区域开发圈层划分界线应在广泛
a)圈层中心点一般可取为客运枢纽主要进出站口、换乘集散中心等。 b)铁路枢纽的核心区按照中心点到边界0.5km~1.0km(或步行5min~10min)、扩展区按照 中心点到边界1.0km~1.5km(或步行10min~15min)影响区按照中心点到边界1.5km 2.0km(或步行15min~20min)确定;航空枢纽的核心区按照步行5min~15min、扩展区按 照车行3min~5min、影响区按照车行5min~10min确定;公路枢纽、水运枢纽的核心区按照 中心点到边界0.3km~0.5km(或步行3min~5min)、扩展区按照中心点到边界0.5km 0.8km(或步行5min~10min)、影响区按照中心点到边界0.8km~1.5km(或步行10min~ 15min)确定。 c)对于包括多种对外交通方式的一级、二级综合客运枢纽,各圈层界线取值按照相应交通方式 界线取值进行叠加和调整后确定。
d) 对于枢纽级别较低、开发用地受限的三级、四级综合客运枢纽,可在以上规定的基础上折减 60%~80%
级、二级综合客运枢纽开发圈层示意
注1:本图以铁路主导型综合客运枢纽为例,航空主导型、水运主导型综合客运枢纽一般仅限于空港陆侧或港口岸侧 的开发。 注2:枢纽区域开发圈层与枢纽在城市中的地理区位密切相关。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枢纽,开发圈层更为明晰, 4.4枢纽区域开发圈层划分界线应综合考虑枢纽区域内各种自然及人工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形 市政条件.经优化调整后确定。
5.1.1 枢纽总体规划应满足统筹融合、协同发展、功能完善、绿色共享、智慧便捷的战略目标导向。 5.1.2 枢纽设计应符合交通顺畅、高效换乘、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经济适用、安全发展的总体要求。 5.1.3枢纽规划布局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区位条件、空间资源、综合交通体系、枢纽分级分类
血发计应付口文通快防尚双庆不、年完发对球已账赖红价适用女主发震的感件女小 5.1.3枢纽规划布局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区位条件、空间资源、综合交通体系、枢纽分级分类 等条件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枢纽选址符合城市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形态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相协调; b)统筹枢纽机场、铁路客站、客运码头等各类场站,合理确定枢纽港站层次、类型与功能; c)综合考量人口分布及集聚趋势、旅游资源条件及客运中转需求,合理确定枢纽港站规模; d)具备良好的集疏运条件,与城市道路网、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等有效衔接; e)遵循整体目标导向原则,同步实现综合服务、中转集散、内外辐射等基本功能; f)做好用地开发及规模控制,兼顾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5.1.4枢纽基地应符合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具有良好的供排水、供电、通信 燃气、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要符合净空高度、噪音限制等标准规定。一一 5.1.5应保障枢纽地理空间安全、枢纽服务安全(防疫、人员聚集及疏散、应急避险等)以及枢纽能源 使用安全。 5.1.6应一体化考虑绿色低碳设计,优化资源利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降低综合枢纽建筑全生 命周期阶段的资源支出与建筑能耗。 1.7板纽其地高程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应满早城市防洪防港标准
等条件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5.1.8枢纽综合开发的设施规模和交通组织应与主体功能区域协调,并适度开发。 5.1.9枢纽内换乘区域应以旅客集散、换乘的交通功能为主,其他功能设施宜相对独立、集中布置,合 理控制商业设施规模,满足防火疏散的条件
5.2.1枢纽交通系统规划应包括枢纽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并通过专项设计保障枢纽内外交通系统 的完整性、高效性。 5.2.2枢纽交通组织,应遵循公交优先、便捷换乘的原则,推动落实安检互认。 5.2.3枢纽宜优先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根据换乘交通方式比例设置相应站点,实现枢纽至中心城区 30min可达率90%;对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航空枢纽,可通过增设市域(郊)铁路、机场快线等,实现 30min可达。 5.2.4枢纽换乘区域应优先保证公共交通换乘,并优先布置公共汽电车、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 租汽车等专用停车场地,上客点应靠近主导交通方式的到达区。 5.2.5枢纽核心区应构建安全、畅通和便捷的全天候慢行系统,并与城市慢行系统相衔接,
5.3.1应根据地形条件和枢纽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5.3.2应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结合周边土地开发与城市功能,统筹布置综合开发区域 与枢纽主体功能区域,以圈层为导向合理确定开发强度。 5.3.3应同步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并具备有机更新、功能弹性置换的条件,同时应综合考虑市政管线 与交通枢纽间相互联系。 5.3.4应遵循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布局的原则,城市轨道交通站、公交站点等宜与枢纽主导交通运输 方式的站场临近布置。 5.3.5枢纽的绿地系统宜结合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布置,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整体
5.4.1枢纽应采用集约化空间布局,并遵循城市功能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特征。 5.4.2枢纽各交通运输方式的功能区应以换乘区域为核心,集中设置,紧密结合,减少旅客步行距离 优先立体换乘 5.4.3枢纽换乘区域布置应以旅客换乘流线为主导,优化空间布局,优先满足便捷换乘的需求。 5.4.4枢纽换乘区域应设置旅客停留区,并配备卫生间、饮水区等必要的保障供给。 5.4.5应根据各类空间对于噪声、振动的敏感程度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动静分区。 5.4.6枢纽换乘区域宜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城市客厅)、城市通廊、公共绿地等进行布设
6.1.2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协同管理”原则,发挥主导交通运输方式在枢纽功能布 局、换乘换装设施设备配置、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技术交底范本_墙面水刷石,推进枢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集疏运体系、连接 系统一体融合发展。
1.4 枢纽区域开发与规划遵从圈层分布原则,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各圈层功能定位与建设规 中枢纽圈层开发的核心区优先考虑与枢纽进行功能与空间的融合,扩展区与影响区尽量与周围城 发相协调。 1.5枢纽区域宜采用混合功能布局,形成以枢纽为中心的复合功能和集约型开发建设模式。
6.2.1.1枢纽交通系统一体化设计应包含内部交通设施布置及交通组织、外部交通组织及枢纽与城 市交通体系的衔接等内容。 6.2.1.2枢纽交通系统一体化设计应以主导交通方式和换乘量最大的交通方式为主导因素,其他交 通方式与其协调布局。 6.2.1.3枢纽客流交通流线应避免与城市日常交通相互干扰,并与枢纽综合开发产生的诱增交通适 度分离。 6.2.1.4枢纽应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和交通组织专项设计,一级、二级综合客运枢纽评价范围至少包括 周边1.5km范围内主要集疏运通道,以保障枢纽内外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衔接。枢纽交通组织设计 应包括高峰期间应急出入口设计及应急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内容。 6.2.1.5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一级、二级客运枢纽宜进行内部车流及人流仿真,交通组织复杂的出入 口应进行车流仿真,枢纽交通系统设计应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优化
6.2.2.1枢纽内部道路系统应结合枢纽规模、等级以及主导交通方式合理设置。其中大城市及特大 城市的一级、二级综合客运枢纽宜设置联通主要出人口的循环路、联系主要功能分区的联系路,结合内 部停车区域或场站设施布置场区道路
日 公共汽(电)车、长途汽车宜分别设置车辆上下客临时停车区和夜间停车区;临时停车区应与 换乘区域相邻,夜间停车区不宜与主要换乘区域相邻。在枢纽用地受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夜 间停车场站分离布置。 b)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宜分别设置上下客区与蓄车区,上下客区应与换乘区域 相邻。 C) 社会车辆和租赁车停车场宜与枢纽内部办公或勤务人员的停车场分开设置,其规模应结合枢 纽总客流量及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换乘客流量预测结果确定,并应按不低于总停车位数量的 15%配置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条件。社会车辆停车区域也宜设置上客区。 d)进出枢纽的社会车、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等车辆上下客区车道边设计通行能力 应符合GB/T51402规定。 11 一 2 e) 非机动车(含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车场地宜结合旅客出人口、换乘通道及广场附近分散设 置,并加强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设计和停车引导。停车场地优先考虑设置在地面,当设于地 下时,宜具备骑行出入的条件。
则,并与城市慢行系统有机衔接。
JT/T14532023
6.2.2.5枢纽内车行流线应综合考虑外部接送、内部办公、后勤保障等不同需求并以公交优先为原则 进行组织JC/T2555-2019 用于3D打印的木塑复合材料.pdf,主要流线应避免迁回、交叉,进出流线宜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