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34-2013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SL 34-2013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34-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16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198341
下载资源

SL 34-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34-2013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9.0.3水质站网规划前应充分调查并收集本流域或区域的有关 基本资料和相关专业规划。水质站网规划应以水功能区划为基 础,综合考虑与相关站网的协调。

9.0.3水质站网规划前应充分调查并收集本流域或区域

JR/T 0123.5-2018 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设施检测规范 第5部分:数字电视支付9.0.4地表水水质站应布设在以下区域或位置:

1重要或较大河流的上游或接近源头处,未受人为直接污 染的天然水域。 2重要江河的干支流控制河段、较大支流汇入口上游、大 型或重要湖泊(水库)出入口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 3重要或较大河流、湖泊(水库)的跨国境、省级行政区 的分界处,重要水功能区及水生态保护区。有需要的市、县级行 政区分界处。 4跨流域(水系)或地区调水工程的重要区段及其省级行 政区界处。有需要的市、县级行政区分界处。 5重要供水水源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与具 有水生态功能的河流、湖泊(水库)。 6重要入河(库、湖)排污口。 9.0.5地下水水质站网规划应在地下水类型区划和开采利用程 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水质站应布设在以下

9.0.5地下水水质站网规划应在地下水类型区划和开采利用程 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水质站应布设在以下 区域或位置处: 1不同水文地质区、植被区、土壤盐碱化区、泉水丰富区,

10.0.1情站是监测土壤含水量的水文测站。规划的情监测 站网应能完整收集土壤情信息,以满足抗旱减灾,水资源管 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水利建设规划、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 需要。 10.0.2摘情站网的布设密度应根据历史上旱情和旱作农业、牧 业的分布情况及耕作面积确定,或按行政区划确定。 1按耕作面积规划的情站网,最低布设密度可按下列规 定控制:山丘区,单站控制耕作面积不大于30000hm;丘陵区, 单站控制耕作面积不大于50000hm:平原区,单站控制耕作面 积不大于90000hm。国家粮食主产区和易旱地区,情站网密 度应在上述同类型地区情站网最低布设密度指标基础上适当 加密。 2按行政区划规划的情站网,最低布设密度为:国家粮 食主产区和易旱地区,3~5站/县,一般地区,2~3站/县。 10.0.3情站应区别考虑灌溉耕地(或牧场)和非灌溉耕地 (或牧场)的摘情监测。情站宜均匀分布,位置应相对稳定, 以保持情监测资料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10.0.4进行情监测代表性地块的选择应考虑地貌、土壤、气 象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种植作物的代表性。 山丘区代表性地块应设在坡面比降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地块 中;平原区代表性地块应设在平整且不易积水的地块。 10.0.5在情站出现脱摘及其他特殊情况下,可临时根据土 囊、水文地质条件、作物种类代表性、皇情轻重等情况选定代表 性地块进行监测。 艺品立网必动通

10.0.1情站是监测土壤含水量的水文测站。规划的情监测 站网应能完整收集土壤情信息,以满足抗旱减灾、水资源管 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水利建设规划、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 需要。

配套。 10.0.7情站失去代表性或站网密度不能满足要求的,应及时 进行调整。

摘情站失去代表性或站网密度不能满足要求的,应及时 用救

11.0.1实验站按研究目的可分下列四类:

11.01实验站按研究自的可分下列四类: ,.1基础理论研究类实验站。为发展水文科学基础理论和探 系某些综合性问题而设立的实验基地。如为研究某些水文要素的 形成与转化机制而设立的径流、蒸发、水平衡、三水转化、泥沙 或泥石流等实验站。 2特定水体研究类实验站。为研究某类水体的水文规律而 设立的水库、湖泊、沼泽、河口、河道、冰川和冰情等实验站。 3特定环境研究类实验站。为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定量 水文效应而设立的森林、牧区、城镇、灌区、水土保持和河床演 变等实验站。 4测验技术研究类实验站。为完善或改进某种仪器设备或 测验方法而设立的水文测验方法实验站。 11.0.2对各类实验站应进行统一规划。 1按水文气象条件及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变化,划分大实验 区。在分区内再进行分类。 2在每个分区或分类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河流、地点或对象, 规划设立实验站。 11.0.3测验技术研究类实验站的规划应与相关类水文站网相结合。 11.0.4在同一个分区或分类单元内,不宜重复设立具有相同功 能的实验站。 11.0.5根据工作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应以流域为单元,及时 增加、补充实验站。 达到设站目的,且不再具备继续开展研究价值的实验站,应 及时撤销。 因下垫面、气候环境等条件明显改变,实验站已无法满足设 站目的时,应及时迁移或撤销。

11.0.2对各类实验站应进行统一

1按水文气象条件及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变化,划分大实验 区。在分区内再进行分类。 2在每个分区或分类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河流、地点或对象, 规划设立实验站。 11.0.3测验技术研究类实验站的规划应与相关类水文站网相结合。 11.0.4在同一个分区或分类单元内,不宜重复设立具有相同功 能的实验站。

达到设站目的,且不再具备继续开展研究价值的实验站,应 及时撤销。 因下垫面、气候环境等条件明显改变,实验站已无法满足设 站目的时,应及时迁移或撤销。

12.0.1:专用站按监测项目可分为流量站(通常称作水文站)、 水位站、泥沙站、降水量站、地下水站、水质站、情站和水生 态站等。

水位站、泥沙站、降水量站、地下水站、水质站、情站和水生 态站等。 12.0.2:涉水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规划设计单位应根据拟建工程 的规模、作用、位置和运用方式,结合流域、区域防汛抗旱、水 资源管理与水量调度的要求等,同步开展涉水工程区域内的专用 站规划工作。在涉水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应根据需要和可能, 设立专用水文测站。 12.0.3专用水文测站不应与基本水文测站重合,其观测项目可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2.0.4符合下列条件,宜设立专用水文测站。 1大型水利枢纽建设期间,宜在枢纽上下游设站;建成运 行期间,宜在入库、出库处设站。 2跨流域调水工程宜在入口、出口处及重要控制节点设站。 3大型灌区、重要或大型引水工程宜在引水、退水口门处 设站。 4其他涉水工程建设、运行期间,宜在水文情势或水环境 发生重大变化或可能发生变化的区域设站。 12.0.5:为水利枢纽、交通、航运、环境保护等工程服务的专用 水文测站应由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负责建设。专用站应接受流域管 理机构或省级水文机构的行业管理。 12.0.6当涉水工程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可视具体情况对专用测 站进行相应调整;当专用站收集的资料已满足工程运行需要或相 关工程停止运行时,可按照“水文站网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 撤销

12.0.2:涉水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规划设计单位应根据拟建工

的规模、作用、位置和运用方式,结合流域、区域防汛抗旱、水 资源管理与水量调度的要求等,同步开展涉水工程区域内的专用 钻规划工作。在涉水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应根据需要和可能, 设立专用水文测站。

12.0.3专用水文测站不应与基本水文测站重合,其观测项目可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2.0.3专用水文测站不应与基本水文测站重合,其观测项目

..1.大型水利枢纽建设期间,宜在枢纽上下游设站;建成运 行期间,宜在入库、出库处设站。 2跨流域调水工程宜在入口、出口处及重要控制节点设站。 3大型灌区、重要或大型引水工程宜在引水、退水口门处 设站。 4其他涉水工程建设、运行期间,宜在水文情势或水环境 发生重大变化或可能发生变化的区域设站。 12.0.5:为水利枢纽、交通、航运、环境保护等工程服务的专用 水文测站应由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负责建设。专用站应接受流域管

进行相应调整;当专用站收集的资料已满足工程运行需要或相 关工程停止运行时,可按照《水文站网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 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342013 条文说明

总则 1 2 基本规定 3 流量站网 6 4 水位站网· 12 5 泥沙站网· 13 6 降水量站网 15 17 7 水面蒸发站网· 8 地下水站网· 18 9 水质站网· 19 10 情站网 22 11 实验站 23 12 专用站 24

2.1.1水文测站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观测项目划分是水 文传统的划分方法,也是基本的划分方法,

2.1.1水文测站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观测项目划分是水 文传统的划分方法,也是基本的划分方法。 2.1.2基准站是为监测长周期气候演变引起的水文效应和分析 人为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的基本水文站,多设立在自然地理景

人为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的基本水文站,多设立在自然地理 观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流域内,且应配备较好的仪器设备,长 观测。

方便、费用低等特点,因此要求流量站一般要同时观测水位。计 算蒸发量要有降水量,因此规定水面蒸发站要同时观测降水量。 进行泥沙测验的站要有流量资料才能算出输沙量,因此规定泥沙 站要进行流量测验。

2.2.1、2.2.2水文分区的目的是从空间上揭示水文特性的相似 与差异、共性与个性,以便科学合理地布设水文站网。 在气候与下垫面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河流,其水文要素必然受 到双重影响。由于气候随地理坐标呈均匀连续变化,而不同的下 垫面在交界处又往往存在不均匀的突变,因此,依据气候、水文 特性和自然条件划分的水文分区,在一个分区内,水文要素呈均 习渐变,在分区交界处则出现不均匀突变。 水文分区与自然地理分区的边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吻 合的。但有些自然分区边界处的水文要素的空间变化,并没有显 著差别,这些相邻的分区应概化合并为一个水文分区。在同一水 文分区,进行水文要素的地理内插,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结果, 但在不同分区之间内插,就会导致较大的内插误差。

2.1.1水文测站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观测项目划分是水 文传统的划分方法,也是基本的划分方法,

2.1.1水文测站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观测项目划分是水 文传统的划分方法,也是基本的划分方法。 2.1.2基准站是为监测长周期气候演变引起的水文效应和分析 人为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的基本水文站,多设立在自然地理景

人为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的基本水文站,多设立在自然地理 观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流域内,且应配备较好的仪器设备,长 观测。

方便、费用低等特点,因此要求流量站一般要同时观测水位。计 算蒸发量要有降水量,因此规定水面蒸发站要同时观测降水量。 进行泥沙测验的站要有流量资料才能算出输沙量,因此规定泥沙 站要进行流量测验。

2.2.1、2.2.2水文分区的目的是从空间上揭示水文特性的相似 与差异、共性与个性,以便科学合理地布设水文站网。 在气候与下垫面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河流,其水文要素必然受 到双重影响。由于气候随地理坐标呈均匀连续变化,而不同的下 垫面在交界处又往往存在不均匀的突变,因此,依据气候、水文 特性和自然条件划分的水文分区,在一个分区内,水文要素呈均 习渐变,在分区交界处则出现不均匀突变。 水文分区与自然地理分区的边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吻 合的。但有些自然分区边界处的水文要素的空间变化,并没有显 著差别,这些相邻的分区应概化合并为一个水文分区。在同一水 文分区,进行水文要素的地理内插,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结果, 但在不同分区之间内插,就会导致较大的内插误差。

用水文资料作水文分区,有单因子分区和综合分区两种。根 据某一项水文特征值或某一有明确物理概念并具有分区特性的水 文模型参数作出的分区,称为单因子分区用若干个单因子分区 重叠在一起可作出能概括各个单因子集总属性的综合分区。单因 子分区常用于地理内插或解决水文资料的移用问题,综合分区则 用于站网的规划

2.3.1水文站网规划、布局、调整是水文的基础工作。水文站 网对整个水文工作起重大作用,水文站网的布局就成为水文工作 的战略问题。

行分析和调整。水文站网调整的目的是优化水文站网结构,满足 不同方面对水文的要求。,水文站网的调整优化是一项经常性的 工作。

2.3.4水文站网调整时水文测站变动是多方面的,明确变化范 围是必要的,

2.3.4水文站网调整时水文测站变动是多方面的,明确变化

前,要进行前期分析论证,使水文站网调整达到系统化、规范 化,使站网逐步完善,协调发展。

3.1.1径流是水循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河流搬运其 也物质的载体。为收集径流资料的流量站网,不仅为防汛和水资 源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也是连接其他项目站网的纽带,流量 站网规划满足本条要求是水文站网整体功能的具体体现。 31.2河道分为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渠道站从河道、水库、 湖泊等水体引出,没有集水面积, 但其数量呈增加趋势,且在水

31.2河道分为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渠道站从河道、水月

湖泊等水体引出,没有集水面积,但其数量呈增加趋势,且在水 资源管理、工农业生产,跨流域调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 根据其作用和重要性决定是否纳入基本站管理。

3.1.3本条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有关“容许最稀站网”的指标

容许最稀站网是一个与国家或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基本相称,并能 在防汛抗旱以及水资源开发和管理上避免严重缺陷的站网。 从2008年全国站网普查成果来看,全国基本水文站网密度 为3202km²/站或3.6站/万km,其中,东部密度为1163km²/ 站(9.1站/万km),中部密度为1761km²/站(6.1站/万 km),均高于全国平均密度。西部地区密度大大低于全国平均 值,为6117km²/站(2.1站/万km²)。从我国站网的现状看, 东,中部密度虽然已达到最稀站网密度的上限和中等程度,但幅 员辽阔的西部地区站网密度尚有待提高。因此,该条根据我国 东、中、西部站网现状和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的差异,提出流量站 网布站密度不足地区站网规划的参考标准。

3.2.1大河控制站的重要任务是为江河治理、防洪减灾、大规 模开发规划及重大水工程的兴建,系统地收集水文资料。大河控 制站是整个站网的骨架,居首要地位,规划的工作重点是确定布

站数目和选定设站位置。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用的直线原则,经数十年的实践 险验,证明是适用的。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按照直线原则的 基本概念和沿河长方向的内插精度要求,推导出布设控制站的 上、下限计算公式,并给出递变率和内插允许误差标准。 本条第1款*递变率”的定义:设Q和分别为上、下 游两相邻测站的某种水文特征值,则比值(+一Q)/Q称为 弟变率。考虑到各地河流的差异性,本款估算布站数目的上限给 出了10%~15%的区间,具体计算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一具体上限值。

3.3.1布设区域代表站的目的是为推算分区内其他河流流量 证值提供依据,故本条提出了布设的区域代表站应能控制流量 征值的空间分布的要求。

3.3.2在站网建设初期,一般根据气候与下垫面条件的相似性

3.3.2在站网建设初期,一般根据气候与下垫面条件的相似

3.3.2在站网建设初期,

与差异性进行水文分区,随着站网的发展,水文资料的不断积 累,可采用水文模型分区法、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以及改进的卡拉 谢夫法等分区方法。 以往布设区域代表站的传统步骤是:在一个水文分区内,把 中等河流的面积分为若于级,再从每个面积级的河流中选择有代 表性的河流布站。如果在一个分区内同级河流的属性仍有差别, 则要对河流分类,其分级和分类数乘积就是分区内的布站数目。

款中强调了设站河流的代表性,目的是保证该河段所设测站的 水文特征值不出现突变,能为推算同一分区内不同河流的水文特 征值提供可靠依据

简易、投资低,可以灵活地在不同地类上设站,用以探索水文因 子随下垫面条件的变化规律,研制与使用流域水文数学模型,提 供不同地类的水文参数。

3.4.5为满足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中小河流治理的需要

可以在200~3000km:的中小河流中设置测站,其测验方式(驻 测或巡测)和管理方式(基本站或专用站)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 面定。

3.4.6为研究小流域降水径流关系,大多小河站配套布设有降

3.5.1平原区天然河流与人工水体相互贯通,:用集水流域集总 测量办法,已不能有效地探清水文规律。平原区设站目的是满足 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需求。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平原河网区 摸索出以水平衡区为观测对象,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本工具,对 进出水平衡区的水量进行测验,研究水平衡要素的变化规律。为 平原区工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也为平原区 水文站网布设与水文资料的收集工作,开辟了一条可行的技术 途径。

水,使得平原区河网体系更加复杂:区内水流流向顺逆不定:水 量交换频繁,难以找到一个周界线封闭、面积较小的水平衡区 (代表片)。 在北方,可以按水资源供需平衡区作为水量平衡大区。大区 面积过大时可以划分为若干小区,均以能算清水量进行三水(降 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分析研究为依据。

为以驻测为主的站。一条周界线上可在主要河道口门上布设若于 个以驻测为主的站,所控制的进(出)水量应占全水平衡区总进 (出) 水量的 50%~70%以上。

在一些进(出)水量较小的口门上可布设巡测站,用于配合 以驻测为主站网的水量监测。巡测站可利用已建的堰、闸、抽水 站等水工建筑物或新型流量测验仪器设备进行流量测验,也可借 助于与以驻测为主的站建立的相关关系来简化流量测验。通过布 设巡测站,并与以驻测为主的站网相结合,所控制水平衡区进 (出)水量应占全水平衡区进(出)总水量的85%以上。 通过布设以巡测为主的站,以及与以驻测为主的站间相结 合,建立二者之间的流量相关关系,据此控制平衡区内的总进 (出)水水量。一般情况下,以巡测为主的站的布设比较容易, 日常监测比较灵活,可通过优化巡测线路等途径,对需要控制的 平衡区进(出)水口门进行科学设置和严密控制。 3.5.6本条中所提到的“测算结合途径实现水量平衡计算”,是 指借用邻区或用代表片的实测资料求得的产、汇流参数,推算水 平衡区单一方向的进出水量,从而实现水平衡区的水量平衡 计算。

指借用邻区或用代表片的实测资料求得的产、汇流参数,推算水 平衡区单一方向的进出水量,从而实现水平衡区的水量平衡 计算。

3.6.4作为区域代表站的水库水文站,可参照下列条件选择: (1)选择库形系数小的水库,一般库面为湖泊形,库区周边 规则。对于库面形状不规则的水库,应满足公式(1)的要求:

式中一库形系数; Q一一正常高水位时,水库边线的长度,km; f一一水库水面面积,km。 (2)选择库面比小的水库,应满足公式(2)的要求

F一一水库集水面积,km。 (3)水库流域内,要求水工程的影响小。 (4)水库区地质条件和大坝施工质量较好,没有严重的漏水

现象。这是为了避免因水库漏水使水量计算出现较大系统误差。 水库漏水量中的明流部分可以实测,坝基漏水、库周漏水无法实 测,但可在枯水季节进出流情况单纯时,通过查勘,用水量平衡 法反推水库漏水量。漏水量超过年径流量的10%~15%的水库 站,一般不选作代表站。 (5)库容曲线比较稳定,泥沙淤积量较小,年淤积量不大于 兴利库容的2%~3%。 本条规定的作为区域代表站的水库水文站选择条件,是根据 湖南、河南、山东等省的水库实验资料的分析论证成果而制定 的。其结论是:凡库面比和库形系数较小的水库都具有坝前水位 代表性好,动库容量较小和出库洪水变形较小的特点

水文情报预报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文要系统积累水文资料, 研究水文规律和资料内插移用,发挥河道基本水文站网的作用。 水库建成后对河流水文情势和水文状况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 影响和变化。为了研究水库地区水文站网布设问题,原水电部水 文局曾在19771985年间组织了专题研究。本专题共收集了全 国各地20多座无严重淤积的大型水库水文资料,分析年径流 500余站年、月径流5000余站月和200余次洪水径流资料。对 水库设立基本水文站问题,建库前后水文规律向题,做了较为全 面的分析论证。 初步结论是:月、年径流资料,基本上能与建库前的河道资 料衔接起来,等同使用。入库洪水和项址洪水的洪峰流量,需经 过适当修正还原,方能应用。证实了在有条件的水库设立基本水 文站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3.7.1流量站按观测年限,分为短期站和长期站。长期站应系 统收集长系列样本,探索水文要素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短期站 能依靠与邻近长期站同步系列间的相关关系,或者依靠与长系列

资料建立转换模型,展延自身的系列。可通过有计划地转移短期 站的位置,逐步提高站网密度,实现对基本水文要素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全面控制。 水文测站设站年限估算,不能仅以观测水文系列样本资料代 表性和精度要求计算出的年数为依据。确定水文测站的设站年 限,主要审查其对站网整体功能的影响,并综合考虑设站目的、 资料系列的代表性、样本统计量的精度要求、水文资料的经济效 益和受水工程影响的程度。经对上述各方面的分析论证,再结合 测站的测验条件、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才可对测站的撤留作出 决策。

决定测站是否撤销,应审查它对站网整体功能的影响

3.7.2决定测站是否撤销,

要分析资料系列是否达到要求,要顾及其他观测项目的需要。如 流量站应考虑计算泥沙、水质等输移量的需要;配套降水量站、 蒸发站应与相应的流量站并行观测等。

受到破坏情况决定,在借鉴有关单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全 国水文站网普查与评价报告有关内容,制定了相关条款。

量关系等水文特性的改变,测站年际径流量、输沙量变化较小, 也可根据需要调整为巡测站或采用简化测验来满足工作需要。

4.0.1流量站中的水位观测项目一般可以控制水位的沿程变化。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河流影响的加大,或经济社会发展对水位信 息要求的提高,需要在流量站之间增加水位站点,以加密水位站 网,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的需求。 4.0.4通过闸坝泄流曲线和闸坝上下游水位差值来推算闸坝流 量是闻坝推流的典型方式。为满足“水量测算”需要,本条提出 了可在闻坝上(前)、下(后)分别布设水位站。 4.0.7平原河网区用于控制水平衡区内水量平衡计算所布设的 水位站网。

“需要”主要是指技术上的和测验自的上的需要,“可能”主 要是指技术上能够满足、经济上具备条件、工作中可以实现。 5.0.4有关侵蚀程度指标,各地区(流域)可在国家土壤侵蚀 强度分级标准基础上,根据河流特性、生态状况和当地经济开发 情况确定。国家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见表1。

表1国家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8/cm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重新 计算。

5.0.7水库冲淤变量测验可采用断面法或地形法,或断面法与 也形法相结合。冲淤变量测验的范围,以能满足水库运用对修改 库容曲线的要求为准。测次安排,对于重要水库,一般每5~10 年,或当正常高水位下的库容变化超过3%时开展一次:对于 般水库,一般每10~20年,或当正常高水位下的库容变化超过 5%时开展一次。 在水库运用初期,尤其是多沙河流上的水库,可根据需要与 可能,每年开展1~2次的淤积测量。

5.0.8河床演变观测包括河道冲淤变化和河势变化观测等。

“需要”主要是指技术上的和测验自的上的需要,“可能”主 要是指技术上能够满足、经济上具备条件、工作中可以实现。 5.0.4有关侵蚀程度指标,各地区(流域)可在国家土壤侵蚀 强度分级标准基础上,根据河流特性、生态状况和当地经济开发 情况确定。国家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见表1。

表1国家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8/cm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重新 计算。

5.0.7水库冲淤变量测验可采用断面法或地形法,或断面法与 也形法相结合。冲淤变量测验的范围,以能满足水库运用对修改 库容曲线的要求为准。测次安排,对于重要水库,一般每5~10 年,或当正常高水位下的库容变化超过3%时开展一次:对于 般水库,一般每10~20年,或当正常高水位下的库容变化超过 5%时开展一次。 在水库运用初期,尤其是多沙河流上的水库,可根据需要与 可能,每年开展1~2次的淤积测量。

5.0.8河床演变观测包括河道冲淤变化和河势变化观测等。

.U.1降水量是水量平衡方程式中的重要项目,是形成径流, 发生侵蚀的主要因素。通常,收集降水量资料的方法比较简单, 投入较少,因此,常把降水量作为已知数参加水量平衡计算或充 当水文模型的输入,借以推算不容易收集的成本昂贵的其他项目 水文资料。 规划降水量站网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合理的站点布局,以最 少的投入、最大限度收集满足精度要求的降水量资料。 我国最早按均匀分布的原则,布设降水量站网。随着降水径 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流域水文模型技术 广泛应用于生产建设,就把降水量站划分为面降水量站和配套降 水量站。前者的密度较小,仅作为降水量站网中的骨干,保持长 期相对稳定,以探索降水量在空间上长期演变规律;后者密度较 高,为研究降水径流变化规律积累资料。 6.0.3降水量站网密度分析指标选用见表2。

表2隆水量站网密度分析指标选用表

6.0.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服务于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加, 降水量站网的规划也应考虑向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拓展。 6.0.6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先进的仪器、技术广泛应用 于降水量观测中,尤其测雨雷达提供的中尺度降水信息,对于补 充地面站的不足十分有效,配合地面降水量站的实时校正,满足 雷达测雨的精度要求。

7.0.1蒸发是水量平衡三大要素之一,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大

7.U.1蒸友是水量平衡 氏经价建设有单人 意义。蒸发的观测项目有陆上水面蒸发,湖泊、水库库面等大型 水体蒸发,土壤蒸发,潜水蒸发等。本标准中的蒸发站网仅指陆 上水面蒸发站网,其布设目的是为满足在每个蒸发站所代表的区 域内的流域蒸发计算的需求。

法,是在有关省级水文部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水面蒸 发观测技术水平综合而成的。

能需求越来越多,规划站网应考虑向功能性服务需求方面拓展, 包括满足区域内水量转换平衡计算的需要,以及满足水资源管理 调度、水量平衡分析计算的精度需求等。 由于人类对大自然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土壤蒸、散发量在 水文循环中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土壤蒸、散发量的计算,在 商情预报、降水径流计算及水资源评价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 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土壤蒸、散发和植物蒸、散发的观测提供了 定的技术支持,因而可以考虑在有条件和需要的地区设立相关 项目的蒸发观测站。

8.0.1地下水站网规划目的是为国土整治、流域规划、生态环 竞保护、地下水动态预测、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 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止因地下水持续升降而引起的海(咸)水入 侵、水质恶化、次生盐渍化及地面沉降等不良环境或地质问题,

8.0.2地下水类型区划分为基本类型区和特殊类型区两种,是 地下水监测站网规划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

采水平相似的同一开采强度分区内,选择一组或两组有代表性的 站,对所选择的站分别进行开采量监测,有利于提高平均单站开 采量的监测精度。开采量监测站可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1)特殊类型区内的地下水站可选作开采量监测站。 (2)在基本类型区内的各开采强度分区,一般要分别选择 组或两组有代表性的站,布设开采量监测站;每组地下水站的分 布面积一般控制在510km,开采量监测站数一般不少于5个。

9.0.1水质站是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和提供水体的物理、化学和 生物等信息的基本单元。水质站在自然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唯 性,在监测目的、对象和内容方面可具有单一或多种监测目的、 对象和内容。

9.0.7水生态是指水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水

的适应。开展水生态调查与监测的主要内容可包括:水文要素、 水质、沉积物、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情况等。

9.0.8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是影响流域或区域的水质站

设立与否和代表性优劣的重要因素,当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FZ/T 14046-2019 涤纶氨纶弹力印染布,势 必影响水质站的代表性或重要程度,应适时进行调整或增减相应 的水质站。 水质站的代表性是该站设立的基础,是代表一个河段或一个 区域或一个空间等整体水质情况,当水质站的代表性发生变化, 如河流上下游有新的污染源加入、地表或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影响 水体的水质代表性等情况,原来测站的代表意义就将失去,应及 时进行测站调整,保持其代表性。

水质站的运行无法继续实施,或极不方便实施,但有既方便 实施文能保持其代表性的地点,如采样条件发生变化且不具备别 的采样条件,附近有较好采样条件且能保持其代表性、排污口改 道或取消的,可适时进行调整。

10.0.2单站控制耕作面积是指灌溉耕地面积、非灌溉耕地面 积、牧场面积的总和。以县(市、区)为统计单元。以水稻田为 主的南方耕作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站网密度可适当放宽,但 一个县(市、区)不能少于1个监测站;以旱作物为主的北方耕 作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重点抗旱县(市、区),站网密度应 适当加密。 第一条为国家级摘情站网密度,具体规划时,是采用行政区 划或是采用行政区划内的耕作面积,由各地自行确定。 10.0.4山丘区代表性地块的面积一般应大于0.067hm;平原 区代表性地块面积一般应大于0.667hm。土壤含水量采样点应 布置在距离代表性地块边缘、路边10m以上且平整的地块中, 应避开低洼易积水的地方,且同沟漕和供水渠道保持20m以上 的距离,避免沟渠水侧渗对士壤含水量产生影响。

11.0.1除基础理论研究类实验站外,随着气候变化对冰川销蚀 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和下垫面影响的日趋复杂,以及经济 社会发展对水文变化规律研究需求的提高,需要规划布设水库, 胡泊、河口、冰川等特定水体研究类实验站和城市、森林、牧区 等特定环境研究类实验站。随看科学技术的进步,水文测验技术 的发展,测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所有这些最新成果都需要 通过规划设立测验技术研究类实验站开展实验研究。 各实验站的实验项目应结合研究对象(某水体或地域环境) 的实际,根据设站目的确定。在实验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本地 区或其他地区同类别实验站已有的资料成果,并加强对实验资料 的分析研究,合理确定实验站的设站年限。 11.0.4一般情况下,在同一个流域单元内,一个实验站具有 个或几个特定功能,其实验研究成果在本流域单元具有代表性。 因此,在规划布设实验站时,同一类别的实验站一般不宜重复设 立,实验项目也不应有重复。对于水情复杂的流域,可考虑首先 按下垫面等条件进行分区或分类,在每一个分区或分类内按“不 宜重复设立同一类别实验站”的原则规划布设实验站。

12.0.2~12.0.6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基本站网的有 效补充和为专用目的设立的各类专用水文测站也得到了快速发 展,数量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并在整个站网体系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为规范专用测站的规划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文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制定本条款

12.0.2~12.0.6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基本站网的有 效补充和为专用目的设立的各类专用水文测站也得到了快速发 展,数量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并在整个站网体系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为规范专用测站的规划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文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YC/T 574-2018 打叶复烤 原烟接收入库规范,制定本条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