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4/T 1026-2012 城镇公共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pdf3.1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定义。根据待修复管道破坏程度的不同,选择的非开挖修复技术也不同。 本标准按照管段缺陷密度选择局部修复和整体修复。 3.2螺旋缠绕法是将带锁扣的PVC、PE或UPVC条带在待修复管道内部或检查井中螺旋地缠绕成管 道形状,随后在缠绕管与待修复管道之间的环形间隙注浆,从而实现管道修复目的的方法。为增强条 带的刚度,条带上可加有“T”形肋骨突起,缠绕后成为内衬管的外表面。螺旋缠绕法施工过程中,允 许管道中有低速液体通过,而不用抽排或分流。由于在缠绕时还没有注浆,地下水可能沿外部的T形 肋进入检查井。因此,需在检查井中将内衬管和待修复管道密封住,而且支管处也应密封。 3.3穿插法是在待修复的管道中拖入或顶推入内衬管,然后在两管间注浆稳固的非开挖修复方法。这 种方法是使用较早且方便经济的一种管道修复方法。穿插法施工中所用的内衬管可以是由聚乙烯管预 先对焊而成的连续长管,也可以是一节一节的短塑料管等,在工作坑中连接后送入待修复管内。目前 由于PE管材的大量使用,也使得穿插法应用更为广泛。穿插法与其它非开挖管道修复方法相比较,这 种方法有较大的断面损失。 3.4缩径法是在待修复管道清洗之后,通过机械作用使内衬管(主要是塑料管道)的断面产生变形,如 缩小直径或改变形状,然后将内衬管送入待修复管道内,最后通过加热、加压或靠自然作用使其恢复 到原来的形状和尺寸,从而与待修复管形成紧密贴合。缩径法利用了中密度或高密度聚乙烯的聚合链
DB44/T1026—2012
结构在没有达到屈服点之前结构的临时性变化并不影响其性能这一特点,使衬管的直径临时性地缩小, 达到在待修复管中形成内衬的目的。 3.5折叠法管道修复是使用一种外径与待修复管道内径相等或稍小的内衬管(通常为PE管),经折 叠压缩装置将PE管按设计要求折叠变形以暂时减少横截面积,经牵引机将变形后的PE管拉入清洗除 垢后的管道内,然后利用气压将折叠的内衬管打开,稳压一段时间后,使内衬管折叠处尽量充分打开, 慢慢恢复并与待修复管道内壁贴合在一起,达到防腐和提高待修复管道承压能力、延长使用寿命的目 的。内衬管特别是薄壁PE管可通过压力使其从折叠状态复原为圆形,用这种方法施工的内衬不需使用 整圆装置进行处理。内衬管可以在工厂折叠好,缠绕到滚筒上运到工地。到工地后通过卷扬机穿过待 修复管道。在工厂折叠好的PE内衬管的管径可达450mm,若管径再大可考虑在工地折叠。据报道, 在工地用折叠内衬管法修复的管道口径可达1600mm。在现场用折叠机将薄壁PE管折成U形或C形 的同时将其推入到待修复管道中,形状的保持通过临时绑带实现,就位后通过养护水的高压将其绷断。 薄壁PE内衬管的内衬长度可达1000m,而且可穿过弯头部分。在使用热变形PVC内衬管时,通常需 要预加热以增加其柔韧性,在拖拉到位后还需通入高压蒸汽并在120℃下维持一段时间,当U型管道 的记忆状态消失后,停止蒸汽加热。 3.6原位固化法目前已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是现今所用非开挖管道修复工艺中使用最 广泛的方法。实施中根据软管置入原有管道的方式不同分为翻转式原位固化法和拉入式原位固化法。 翻转法常采用有防渗膜的纤维增强软管、编织软管或无纺毡等作衬里材料,浸透热固性树脂、聚酯或 环氧树脂,将浸有树脂的软管一端翻转并用夹具固定在待修复管道的入口处,然后利用水压或气压使 软衬管浸有树脂的内层翻转到外面并与待修复管的内壁紧贴,再选用热水、蒸汽、紫外线等方式使树 脂固化,形成一层紧贴待修复管内壁的具有防腐、防渗功能的坚硬衬里。修复后构建了一种紧密贴合 的管中管复合结构,软管的树脂面贴附在待修复管道内壁,隔水膜成为内衬管的内壁。待修复管道成 为内衬管的外保护层,复合管道共同承受荷载。 3.7气动裂管工艺和静液压裂管工艺为裂管法的不同施工工艺。实际工程中,裂管法的施工工艺还有 很多,如吃管工艺、回拉扩孔工艺等,根据工程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裂管工艺,对应选择参考本标准的 相关规定。 3.8~3.11不锈钢发泡胶卷筒法、管片法和点状原位固化法均属于局部修复法的一种。不同施工方法 的修复效果、使用设备及管材等均不相同,应根据管道的缺陷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待修复管道周围环 境采用不同局部修复方法。 3.12~3.13参考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mericanSocietyforTestingandMaterials,ASTM)标准中关 于部分缺陷管道(partiallydeterioratedpipe)和完全缺陷管道(fullydeterioratedpipe)的定义,提出适 合于广东省的“半结构性修复”和“结构性修复”定义。根据管道检测结果把排水管段结构性缺陷分 为轻微缺陷、中等缺陷、严重缺陷、重大缺陷四种级别。一般而言,半结构性修复适用于中等缺陷和 严重缺陷,结构性修复适用于严重缺陷和重大缺陷。 3.14根据GB/T50125和GB50268,工作井可以作为给排水检查井建造,也可只作为临时竖井使用, 竣工后废弃。 3.15非开挖修复大多采用内衬管道的方法对待修复管道进行修复施工,如缠绕法中采用的塑料带状型 材缠绕形成的管道,穿插法、缩径法、折叠法采用的塑料管道以及原位固化法中软衬管固化后形成的 管道,统称内衬管。裂管法除外,采用的是更换待修复管道的新管。
4.1关于设计、施工单位及人员的要求。 4.2关于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作主要内容的规定。 4.3 关于非开挖修复施工开始前复检的规定。 4.4 关于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施工安全等规定。 4.5 关于非开挖修复施工过程遵守国家地方相关法规等的规定。 4.6排水管道修复工程所使用的管材、管道附件及其它材料的品种类型较多、产品规格不统一,产品 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管道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及环境保护。为此,管材、管件及其它材料必须符合国家、 行业和广东省有关的产品标准。 4.7当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除应通过技术鉴定和工程实践检验到达技术可行的要求外
DB35/T 1804-2018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应用规范4.1关于设计、施工单位及人员的要求。
DB44/T1026—2012
还应执行国家、行业和广东省等的相关要求,如前建设部印发的《“采用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核准”行政许可实施细则》等。 4.8关于管材、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在运输、保管和施工过程中的要求,避免造成施工危害和经 济损失。 4.9关于施工所用管材、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的要求和规定。 4.11裂管法及工作井的开挖可能对临近的管线及建(构)筑物产生扰动和损坏,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 行保护。
5.1.1关于待修复管道现状调查的规定
施工设计前应掌握待修复管道周围环境条件。待修复管道的类型包括:待修复管道的管径、管材 等;破损情况即管道的物理状态;现场环境包括:待修复管道所处土层的性质、地下水位、附近和地 下建(构)筑物等因素。施工条件为进场条件、允许使用的最大作业空间、商业和居民交通情况、作 业时间的限定等。 5.1.2关于管道检测评估的规定。
业时间的限定等。 5.1.2关于管道检测评估的规定。 检测评估中,把排水管道分为轻微缺陷、中等缺陷、严重缺陷、重大缺陷四种级别。将管道的缺 陷分为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两种类型。本标准对管道修复设计做出初步建议。设计人员应结合国 家现行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依据国内外施工成功案例以及相应的理论试验研究,针对排水管道结构性 缺陷不同等级和类型对施工方案进行进一步比选,满足管道修复成本、效益以及施工质量等各项要求。 本标准所指的管道评估方法,适用于依据检测资料对被检测的管道进行评估。管道评估工作宜采用计 算机软件进行。当缺陷沿管道纵向的尺寸不大于1m时,长度按1m计算。管道纵向1m范围内两个以上 缺陷同时出现时,分值叠加计算,当叠加计算的结果超过10分时按10分计。管道评估以管段为最小评 估单位。对多个管段或区域管道进行检测时,应列出各评估等级管段数量占全部管段数量的比例。连 续检测长度超过5km的,还应作总体评估。
5.1.2关于管道检测评估的规定
5.1.6关于非开挖修复方法选择的规定
本条对管道的局部修复或整体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建议。管段缺陷达到中等缺陷或缺陷密度指数 达到0.5以上时,采用整体修复方法,局部修复方式难以达到技术要求,整体修复的方法经济,施工简 易。缺陷评估等级为轻微缺陷,且缺陷密度较小时,采用局部修复可完成待修复管道的修复工作。
5.2 内衬管壁厚计算
5.2.2采用穿插法、缩径法、折叠法和原位固化法对半结构性修复的重力流待修复管道进行修复时, 内衬管壁厚应符合的相关规定。内衬层只设计用于抵抗地下水的静液压荷载,因为土压力和活荷载仍 由待修复管道承担。 在进行管道半结构性修复壁厚设计时,应保证所设计的管道具有足够的承受外部荷载的性能要求 (如强度、刚度等)。为达到设计的合理性,要选用能代表现场条件的各参数的数值。 本标准中重力流管道即为无压管道,根据GB50268中的相关规定,压力管道为工作压力大于或等 0.1MPa的排水管道,无压管道为工作压力小于0.1MPa的排水管道。 管道缺陷等级分类应符合表J.1的规定。缺陷等级为中等缺陷或轻微缺陷时,重力流待修复管道为 部分破坏管道。待修复管道中存在接头错位、裂纹或腐蚀等现象,但是管道结构仍能够承受所受的土
DB44/T10262012
压力等外部荷载。这种条件下,待修复管道可为内衬管道提供结构性支撑。内衬管壁厚设计可假定管 道周围只承受均匀的静水压力。但是为安全考虑,设计时没有假定内衬管与待修复管之间有任何的连 接或胶结现象。
表J.I缺陷等级分类表
由于土层和待修复管道的支撑而增强的系数K反映土或待修复管道外界条件对内衬管的影响 7.0为推荐的最小值,已充分考虑外界环境对内衬管的作用 安全系数是水工建筑物、结构或构件的抗破环强度与设计荷载效应组合的比值,它是建筑物、结 构或构件的安全储备的指标。通常,非开挖管道修复方法的安全系数取值为2.0。但是在大管径的管道 修复中,由于人工可进入管道进行测量,相关数据如椭圆度、地表水压力值等都比较准确,安全系数 可以取值为1.5。 泊松比是反映材料横向变形的弹性常数。定义为材料在单向受拉或受压时,横向正应变与轴向正 应变的绝对值的比值 地下水位变化到管顶高程以下时,静水压力值为0,无法使用约束屈曲方程即公式(1)进行计算, 采用管道标准尺寸比SDR(内衬管外径Do与最小壁厚t之间的比值)对管道壁厚进行设计,根据经验: 原位固化法内衬管的SDR值最大取值100,即t≥Do/100;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或聚氯乙烯管(PVC) SDR值最大取值为42,即t≥Do/42 本条只规定了管道尺寸比的取值范围,根据国外相关文献,11、17.6、26为排水管道内衬管标准尺 寸比常用值。超出本标准表规定的范围,应经过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后方可实施。 附录C列出部分壁厚在一定条件下的计算值,若实际情况与之对应,可参照取值 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内衬管的长期弹性模量E,通常为使用预计年限后的剩余模量值,一般可取 短期弹性模量的50%。高密度聚乙烯(HDPE)推荐150MPa,聚氯乙烯(PVC)推荐175MPa,原位固化内衬 管弹性模量一般在86MPa172MPa之间。 设计时如果要修复的管道中存在一定的椭圆度,在计算管道壁厚时应加以考虑,以确保设计的管 道有足够的壁厚。美国ASTM为计算管道椭圆度修正系数C,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D一一待修复管道的平均内径(mm); Dmin一 一待修复管道的最小内径(mm): Dmax一待修复管道的最大内径(mm); 一待修复管道椭圆度(%)。 计算时选用准确的管道尺寸参数,若要修复的管道没有或者无法进行尺寸测量,通常椭圆度按照 2%进行计算。对于可进入的大管径管道,采用实际测量的方法获得椭圆度的准确数值。对应椭圆度q 设置管道的椭圆修正系数。椭圆度9。与管道椭圆度修正系数C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J.2椭圆度修正系数C与椭圆度g.对应表
DB44/T10262012
要求掌握的资料和条件主要包括:施工区域内现场地形、地貌及地下管线与构(建)筑物状况等 资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气象资料;工程用地、交通运输,施工供水、供电、排水及环境条 件;交通疏导、通讯条件;工程资料及施工机械供应条件;待修复管道内部缺陷位置、状况。
6.4关于管道疏通、清洗的规定
管道疏通、清洗是保证管道内衬安装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可防止衬(牵)入过程中内衬管的划 伤,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降低管道修复更换施工难度。按照已有的规范进行操作,对沉积、尖锐突起 以及严重的错位现象等进行处理,达到不影响内衬管与待修复管道紧密贴合的要求,方可进行内衬施 L 原位固化法对待修复管道的清洁程度要求较为严格,若待修复管道漏水严重,还需提前对漏水点 进行止水或隔水措施。
关于管道临时排水的规负
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临时排水措施,保证施工的正常操作不受待修复管道内水流的影响, 并保证排水用户不受修复施工的影响,可以正常排水。本管段维修完成后,恢复排水。如此反复,直 到整个管网完成。 6.8~6.10工作井的开挖应根据审批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施工方案中注明挖掘位置、大小、支撑方 法、降水,邻近设施和交通控制等。工作空间应满足各种设备、材料的操作要求,并可进行安全的拖 拉和顶进作业。穿插法、缩径法、折叠法、裂管法的工作始发坑应足够长,使内衬管弯曲而不损坏。 工作井长度所采用的公式综合施工单位多年经验得出,以保护管道、节省占地及保证施工等因素为前 提进行确定。考虑待修复管道必须伸出工作井壁等因素,坑长可适量增加。穿插法工作井的设置和现 场的布置可参照附录D进行。当地下水位影响到作业实施时,工作井应进行降水。 6.11连续内衬法可以采用薄壁或者厚壁内衬管材。高密度聚乙烯管道可以在地面进行热熔连接或焊接 连接,然后连续衬入待修复管道。确保连接无渗漏,从而保证管道的工作效率
7.1.1关于螺旋缠绕法内
7.1.1关于螺旋缠绕法内衬修复适用范 螺旋缠绕法发明于澳大利亚,是利用聚氯乙烯(PVC)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成的带T型筋 和边缘公母扣的板带,用安装在井内的制管机将板带卷成螺旋形圆管并送入管内,通过压制卡口不断 前进形成内衬管。内衬管内壁光滑,过水能力有所增加,目前应用范围较广。根据国内外施工经验, 螺旋缠绕法对小于3000mm已损坏的排水管道修复,效果良好。本标准对螺旋缠绕法中扩张工艺和固定 口径工艺的施工过程进行规定。据施工经验,小于800mm的排水管道修复一般采用螺旋缠绕扩张工艺, 大于800mm的排水管道的修复一般采用螺旋缠绕固定口径工艺。
螺旋缠绕法对小于3000mm已损坏的排水管道修复,效果良好。本标准对螺旋缠绕法中扩张工艺和固定 口径工艺的施工过程进行规定。据施工经验,小于800mm的排水管道修复一般采用螺旋缠绕扩张工艺 大于800mm的排水管道的修复一般采用螺旋缠绕固定口径工艺。 7.1.2关于不适宜采用螺旋缠绕法进行修复的条件规定。 施工中气温低时,PVC板材变硬,压卡口易脱扣,施工困难。温度适宜范围,应依据管材出厂说 明书,或咨询厂商。 排水管道所处地下基础不稳定时,易产生脱扣现象,影响管道修复后使用安全。
施工中气温低时,PVC板材变硬,压卡口易脱扣,施工困难。温度适宜范围,应依据管 明书,或咨询厂商。 排水管道所处地下基础不稳定时,易产生脱扣现象,影响管道修复后使用安全。
由于管材厚度的影响,在待修复 内衬管口径肯定缩小。但是,由于更新 后管道内表面光滑,粗糙系数低,管道整体过流能力损失不大或略有增加。在修复方案设计阶段,可 初步按下面的经验做法估算是否可用缠绕法修复:若待修复管道内径小于等于500mm,则考虑修复后 的管道外径缩小不宜超过待修复管道的10%;当待修复管道内径在500mm以上时,管道外径的减少不 应超过待修复管道的5%
DB44/T10262012
成分的剥落的危险性最小。
7.3.2关于内衬管扩张的规定。 润滑密封剂是具有伸缩性的粘结剂,在型材生产中被涂在母扣上,可防止内衬管在缠绕过程中过 早地扩张。 缠绕管形成后,缠绕机停止工作,采取措施使得内衬管在扩张过程不产生旋转,一般工程经验: 在缠绕管终端对称钻两个孔,并插入钢筋。 7.3.3关于环状间隙注浆的规定。 注浆材料理论上应注满整个环状空隙。 在管端留排气孔,另一端留注浆管;如注浆效果不佳,在两端分别留排气孔和塑料注浆管,注浆 效果要优于单侧注浆。 采用连续注浆,施工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注浆压力,防止注浆压力过大超过内衬管的承受能力,注 浆压力合理值应咨询生产商。 采用分步注浆可防止缠绕管漂浮,水泥浆的密度比水大,使用分段注浆的方法可防止缠绕管漂浮。 先注浆至环状间隙的50%左右,12h后注入另一半空间。注入过程中预留放气孔,通过它监测注浆的充 盈情况。第一步注浆完成后,水泥浆产生粘合作用帮助缠绕管固定在母管的底部。继续注浆,用量仍 然是轻于缠绕管内部淹没用水的重量。同样的程序不断重复,直到将环状空间注满。通过观察泥浆压 力表确认环状空间是否完全被水泥浆灌满。 分步注浆中应严格控制注浆量,根据注浆段实际长度计算理论注浆量,注浆量应略大于理论计算 量,保证环状间隙完全充满。可通过观测观察孔是否冒浆,作为注浆量是否达到要求的控制标准。观 察注浆管两端的排气及冒浆情况,连续冒出水泥浓浆后方可安装堵头。水泥浆从内衬管另一端管顶流 出,水泥搅拌器上压力表显示压力升高,则水泥浆完全灌满,注浆应立即结束以防止损坏已经安装好 的缠绕管。
7.3.2关于内衬管扩张的规定
穿插法,又称传统内衬法、内插法、穿插内衬法。指在待修复管道中直接拖入内衬管,并在内衬 管与待修复管的环向空隙中注浆稳固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较早且方便经济。穿插法施工中所用的内 衬管可以用塑料管,预先对接成所需长度的连续长管,从工作井中送入到待修复管道内。目前,穿插 去包括牵引工艺和顶推工 具体施 二方式分别如图D.1和图D.2所示 8.1.2穿插法用来修复污水管道,应对待修复管道的过流能力进行详细核算,由于过流面积减少导致 管道过流能力的降低,采用内壁光滑的内衬管,可减小对修复后过流能力的影响。单次穿插长度受作 业空间、回拖设备能力、管材强度限制。 8.1.3关于内衬管道管径限制的规定 内衬管的外径不大于待修复管内径的90%,保留10%待修复管道内径树脂的环状间隙,可便于内衬 管的穿插,大管径排水管道,内衬管外径比待修复管内径小很多,会出现浮动、滚动等问题,给穿插
8.1.3关于内衬管道 内衬管的外径不大于待修复管内径的90%,保留10%待修复管道内径树脂的环状间隙,可便于内衬 管的穿插,大管径排水管道,内衬管外径比待修复管内径小很多,会出现浮动、滚动等问题,给穿插 工作带来不便,
3.2.1内衬管宜采用光滑、内摩擦系数小的管材,以减少管径损失对管道过流能力的影响。当内衬管 外径比待修复管道内径小10%时,能够满足间隙要求,确保安装工作顺利进行,并可使待修复管道过 流能力损失小于25%。为降低管道的横截面面积,应尽量减小或避免管道之间的接头以保证管道的光 骨连接。聚乙烯、聚氯乙烯等管材均满足上述要求,其它管材经工程检验合格后可采用。 3.2.3关于材料和运输及存放的要求。通常对于管道材料,应有下列永久性标志:环刚度等级、公称尺 寸、生产设备、生产厂名和(或)商标和生产日期等。
关于牵引装置所应提供的牵引力范围的规定。
8.2.4关于牵引装置所应提供的牵引力范
DB44/T10262012
穿插法主要施工过程:管材连接>牵引(顶推)设备安装>村入待修复管道>内衬管复原今端口 处理→撤出设备→验收→完工恢复 3.3.4管道穿描时。牵引端和操作端应有可靠的通讯方式,联合操作,控制牵引速度使内衬管匀速入 管。速度过大容易导致管道的张力增大,影响管材的寿命。 8.3.5设计管段应一次穿插成功,因断电、施工操作、清理、管材破裂等原因造成的管道穿插过程中 断,将导致整个穿插过程的失败,内衬管留置于待修复管道之中,整个管段会报废,
9.1.1关于缩径法的适用范围的规定。 缩径法,又称紧(密)配合法,也称改进内衬法。是改良穿插法的一种,通过机械作用使内衬管 管径缩小,顺利送入待修复管后,经加热、加压或靠自然作用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尺寸,达到与 待修复管紧密配合的修复技术。但要求待修复管道顺直无弯曲。待修复管道的变形和偏移将对施工造 成很大影响。
9.1.1关于缩径法的适用范围的规定
内衬管缩径可采用模锻的方法进行,即使用缩径模具,牵拉塑料管强行通过,使塑料管的长分子 链重新组合,管径减少。使用新聚乙烯管的外径比待修复管道的内径略大,缩径后的聚乙烯管能顺利 通过卷扬机穿插进入待修复管道。管径的减少量取决于中密度或高密度聚乙烯管对聚合链结构的记忆 功能,通常,大于600mm的内衬管管径,管径的减少量可为10%~15%,小于600mm内衬管管径减少 量可取值20%。衬入管道后,依靠塑料分子链对原始结构的记忆能力,使其管径逐渐自然恢复,直到 与待修复管道形状和尺寸相同,并形成紧密贴合为止。建议使用滚轮缩径机,控制缩径机的缩小范围 在10%~20%之间。缩径法利用中密度或高密度聚乙烯的聚合链结构在没有达到屈服点之前,结构的临 时性变化不影响其性能这一特点,使内衬管的管径临时性缩小,达到在待修复管道中形成修补内衬管 的目的。
缩径法所采用材料的相关规定应符合穿插法中材料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设备应根据供应商提供的 参数,核对是否可以达到工程所应采用的强度和性能
缩径法主要施工过程:管材连接>缩径机安装→>缩径衬入待修复管道→内衬管复原→端口处理头 撤出设备之验收之完工恢复,
9.3.2关于牵引力的规定。
牵引力的大小按管材的 定。牵拉的速度也影响管壁上的应力,因为牵 I速度决定了管材在模具中停留的时间、应变速率及塑 性应变的程度。因此,应采用合适的牵引速度取得理论的弹性恢复率。根据经验,壁厚越大,所需的 牵引力越大,恢复的程度越高。弹性恢复率与模具内部的倾角及缩径比有关。当模具内倾角越大、则 缩径比增大,弹性恢复率也随之增加 9.3.39.3.4聚乙烯是粘弹性材料,应变滞后于应力,当外力消失后应变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在自 然恢复的条件下需24h,采用加温或加压等辅助手段时,可以缩短应变恢复的时间。 9.3.5裂纹会降低外部管道的承压能力,使管道外部破裂,
10.1.1关于折叠法内衬修复施工的适用范围规定。 折叠法可用于结构性和非构性的管道修复,是改进插入法内衬,一般预先将管道折叠为U形,运用 于国内市场的主要为U形折叠内衬管,利用材料的形状记忆特性将内衬管预先折登成U型,并使用绞车 将U型内衬管牵引进待修复的管道,最后用压缩空气或蒸汽、紫外线的方法使之复原并紧贴待修复管道。 按折叠方式可分为工厂预制成型和现场成型两种。目前国内较多的采用现场成型的方法,原因是现场 成型设备已趋成熟,施工工艺简单,相对施工成本也低。 10.1.2关于折叠法的缩径范围的规定。
。若内衬管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出现裂片、窄裂纹、 龟裂或碎裂痕迹的现象,则说明内衬管已存在质量问题,不能用于管道的内衬修复, 10.2.5使用缠绕带,是为了防止管道在运输过程或未达到待修复管道指定位置前,提前复原,从而造 成内衬失败。
折叠法主要施工过程:管材连接→>机械压制成U型→缠绕带定型稳固→衬入待修复管道→U型管道 复原→端口处理→撤出设备→验收→完工恢复。 10.3.3关于内衬管压制成型的规定。 内衬管折登开口过大时,影响管道断面的减少,且易发生复原,影响管道的衬入。一般采用链式 紧绳器将开口缩紧,调整左右压辊的间距, 减少U型折叠管的开口, 内衬管衬入过程中,绑扎缠绕带,为了防止内衬管在到达待修复指定位置前发生复原变形,影响 管道的拖入。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缠绕带崩断,内衬管提前复原。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由二待修 复管道存在纵横弯曲的现象(处于施 二允许的折角范围),缠绕带与待修复管道内壁发生摩擦产生断 裂,为了减轻摩擦对缠绕带的伤害, 一般在机械缠绕后,操作人员每隔50~100cm进行人工补缠缠绕带。 10.3.4在拖入内衬管前,若环境温度较低,按照管材说明要求,对其进行预加热,使管材的柔韧性增 加,减轻内衬管折损。尤其对于工厂管道压制时,更应该进行预加热。 10.3.5关于牵引力的规定 安装内衬管的最大牵引力不得超过安全许可应力。最大的牵引力等于内衬摩擦阻力及管道弯曲产 生的弯曲应力之和。在牵引过程中,需要监控牵引力的变化,预防拉力过大。牵引过程中需要注意内 衬管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拉伸强度的时间依赖,聚乙烯内衬管耐短期载荷能力强,而耐长期荷载能力相 对要低,在安装过程中应考虑管道内衬对牵引力的耐久性。在牵引过程中,内村管的拉伸强度随牵引 时间而降低,安全的牵引应力是时间的函数。不考虑修复管道实际情况,选用超大功率的牵引机,盲 目的超长距离牵引衬入是不可取的,这种方法容易磨损聚乙烯管材,大幅降低聚乙烯管的承压等级, 影响施工质量。因此,以一次衬入长度来评价施工能力和水平不科学。 10.3.6关于内衬施工速度的规定。 10.3.8关于内衬管复原的规定。 使用撑管器将折叠管的端口撑圆才可进行加压、加温复原。复原压力应确保变形管完全膨胀,与
安装内衬管的最大牵引力不得超过安全 最大的牵引力等于内衬摩擦阻力及管道 的弯曲应力之和。在牵引过程中,需要监控牵引 引力的变化,预防拉力过大。牵引过程中需要 管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拉伸强度的时间依赖,聚乙烯内衬管耐短期载荷能力强,而耐长期荷载 要低,在安装过程中应考虑管道内衬对牵引力的耐久性。在牵引过程中,内村管的拉伸强度 间而降低,安全的牵引应力是时间的函数。不考患修复管道实际情况,选用超天功率的牵引 的超长距离牵引衬入是不可取的,这种方法容易磨损聚乙烯管材,大幅降低聚乙烯管的承压 同施工质量。因此,以一次村入长度来评价施工能力和水平不科学。 36关干内衬施工速度的规定
10.3.8关于内衬管复原的规定。 使用撑管器将折叠管的端口撑圆才可进行加压、加温复原。复原压力应确保变形管完全膨胀,与 待修复管道紧密贴合。
[11.1.1关于原位固化法的适用范用的规定
根据国际已有的修复经验,原位固化法宜修复管径为75mm~2700mm的满足要求的各种污水、雨 水、雨污合流重力管道。在我国,排水管道设计管径一般均为200mm以上,因此本标准适于排水管道 管径为200mm2500mm,更大管径的管道需经过试验验证。 原位固化法,又称软衬法、袜简法、原位修复法等。原位固化法采用具有防渗膜的纤维增强软管、 编织软管或无纺毡等作衬里材料,浸透热固性树脂、聚酯或环氧树脂,将浸有树脂的软管利用水压或 气压使软衬管翻转或拉入与待修复管的内壁紧贴,继而使用热水、蒸汽、紫外线等方式使树脂固化, 形成一层紧贴待修复管内壁的具有防腐防渗功能的坚硬衬里。
DB44/T1026—2012
原位固化法衬入待修复管道内的方法有翻转法、拉入法。固化的方法有热水固化、蒸汽固化、紫 外线固化等。本标准分别对不同的衬入和固化方法进行规定。
原位固化技术是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和重视的管道修复技术。实施时需要对管道修复工程的质量 加以控制,对施工技术严格要求。在修复过程中,如果质量控制不严,可能会出现针孔与缺口、起皱、 起泡、软弱带、隆起、白斑、内衬管开裂、内衬管脱离待修复管等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由于工 法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质量控制的缺失。美国ASTM为各种非开挖修复技术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借 鉴ASTM标准中的弯曲性能检测、抗拉强度、泄漏检测、剥离强度测试和抗化学腐蚀检测,对施工成 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2关于内衬管材选择的规定
原位固化法主要材料是柔性塑料管和热固化性树脂。树脂材料通常有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树脂 和环氧树脂三类。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较高的耐化学腐蚀性、优良的物理性能、作业性能好、经济可 行性高,最早且广泛应用于原位固化法管道修复技术中。乙烯树脂和环氧树脂主要用于工业管道和压 力管道,应用于市政管道工程费用较高。 11.2.311.2.4关于复合材料和胶粘剂的搬运和运输及储存所应注意事项的规定。
原位固化法主要施工过程:固定翻转台(翻转法)>安装翻转设备或牵引设备→衬入辅助套管或 垫层→衬入浸有树脂的软衬管→固化养护→端口处理→撤出设备→验收→完工恢复 11.3.2关于软管浸渍树脂量的规定。 考虑到树脂的聚合作用及渗入待修复管道缝隙和连接部位的可能性,还应增加5%~10%的余量。 保证内衬软管被树脂完全饱和,使其达到所设计的性能要求。 11.3.3关于浸渍树脂后外观的规定。 软衬管厚度是否均等、有无褶皱,软管内是否有气泡,反映浸渍与碾压的施工技术水平及其工艺 和设备的先进性。软衬管外观检查是对软衬管半成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软衬管浸渍结束后,应对其不同断面进行厚度检测,确定是否均匀,一般每10米取一测量点,小 于30米的软衬管段取三个测量点。 11.3.4当翻转施工的起始检查并井深大于施工翻转压力所需水头高度或采用泵压等其他方式加压翻 转时,软管制作长度应按具体施工情况确定。拉入法中h为0。 11.3.6原位固化法修复管道时,采用水力翻转法、压缩气体翻转法或拉入法对浸渍树脂的软衬管进行 安装的规定: a)关于水力翻转时,水头压力的规定。 保证足够的压力水头,且对软衬管不造成破坏。翻转水头应具有足够压力使软衬管从检查井翻转 置入管内至下一个检查井或间断点。但压力不得大于材料的破坏应力,避免产生纵向的拉伸损失,使 软管与被修复(防腐)管内壁贴合,防止产生皱褶。加入润滑剂是为了降低软管翻转置入时的摩擦力, 加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润滑剂施涂在软管上;另一种是将润滑剂倒入翻转用的水中。 b)压缩空气翻转法的规定。 一般采用塑料膜附件连接并密封软管和导管。 需要有足够的空气压力能保证软管翻转至终点,使其与待修复管道内壁贴合。应小心置入软管, 其压力不得超过材料的破坏应力,防止软管发生皱褶现象。 c)关于拉入法安装软衬管的规定。 同时将牵引绳从下井口拉至上井口,为牵引修复材料做准备。在物料装车前宜在内衬管两端各安 装一套内、外温度传感器,内部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铂金层与保护塑料层之间;外部温度传感器安装在 待修管道与铂金层之间。 利用绞盘车牵引,将内衬材料由待修复管道的上游检查井拉到下游检查井,拉入速度控制在4m/ min。当修复段存在中间检查井时,需观察牵引情况是否正常,避免牵引扎头通过中间检查井时出现异 常情况。 137关王采用热水蒸汽紫外线对树脂进行固化的相关规定
1.3.7关于采用热水、蒸汽、紫外线对树脂进行固化的相关规定。
a)关于采用热水对树脂固化的规定。 热水固化法是内衬法修复使用的最老的一种方法。施工过程中能够对固化工艺进行记录并对固化 水温进行连续记录和调节,以确保软衬管的正确固化。 热水循环设备应确保热水输送至整个被修复区域,且循环热水的平均温度需达到树脂固化所需温 度,在该温度下需要维持一段时间。平均水温的合理值根据施工条件和外气温等确定或由事先的试验 结果来决定。供热设施应持续工作,确保整个软管的固化。 冷却过程即将冷水引至内衬管内,通过置换原用于固化的循环热水来实现。内衬管缓慢降温,避 免因降温过快而导致的内衬管发生裂缝现象 b关于采用蒸汽对树脂固化的规定 使热蒸汽缓慢升温并达到使树脂固化所需的温度。固化所需的温度和时间应咨询树脂材料生产商。 蒸汽发生装置应具有合适的监控器以精确测量蒸汽的温度。应对软衬管固化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测量和 监控。通过温度感应器监测的树脂放热曲线判定树脂固化的状况。 蒸汽的供应控制对整个施工起决定性作用,蒸汽的供应过多容易导致内衬管过热,或者冷却速度 过快,会增加内衬管的内应力 固化过程中利用内衬管中的压力与外部大气压之间的压差排出冷凝水,确保固化温度均匀。由于 在利用蒸汽加热过程中,随着蒸汽温度的降低,会有大量的冷凝水生成,聚集在物料底部,会使底部 温度相对较低,影响树脂的固化。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利用外部压差将底部积水及时排除管外,可保 证整体材料固化的顺利完成。 c)关于采用紫外线对树脂固化的规定。 在紫外线固化过程中,随着紫外线光源逐渐地向前移动,内衬的冷却也随后连续发生,从而降低 了内衬管道的内应力。 11.3.8关于内衬管管端处理的规定。 内衬管端部与待修复管道内壁之间的空隙,采用灰浆或环氧树脂类快速密封材料或树脂混合物等 进行填充、压实,防止漏水,形成光滑的、无缝内衬管道。
[12. 1 一般规定
2..1关于使用袋官法对管道进行更换道用范询的规处 裂管法主要依靠前端的钢制锥形头在气动锤或牵引机的作用下击碎待修复的管道,内衬塑料管跟 着锥形头前进,最后完成替换待修管道的施工。该法施工前对管道清洗要求不高,是唯一一种更新后 管道管径可以比原管径大的修复技术,缺点是需要开挖较长的工作井,主要适用于小型管道,施工所 产生的土壤扰动,可能损坏临近地下管道。裂管法的施工工艺有很多,本章为常用的气动裂管工艺、 静液压裂管工艺对待修复管道施工的相关规定。裂管法适合于替代刚性的、易碎的管道,如混凝土、 铸铁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等,对于柔性管材的替换效果较差。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土层移动,即使是进行等管径更换,也会因裂管头的管径比待修复管道 略大而导致土层的移动。采用裂管法更换修复排水管道时,应评估其对周边建(构)筑物及其它地下 管线设施的影响。经过实验验证,铺设在岩石槽内、混凝土回填的沟槽、镶在其它材料内部或管道埋 深较浅等情况的管道不适于采用裂管法对其施工。
2.1本条规定了裂管法的适用管材。采用不同的管材,所采用的裂管工艺也有所不同。 2.2本条规定了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润滑是为了降低内衬管与待修复管道的摩擦阻力,减少铺设内衬管所需要的拉力和推力。清洁剂 可作为黏土层加湿剂,降低转矩处理剂可用于扩径时的辅助润滑作用并能保持地层稳定。漏失控制剂 有助于降低泥浆漏失,并能避免地层涌水。润滑泥浆的供给需要参考地层条件和待修复管道周围的环 境,确定泥浆混合成分、掺加比例以及混合步骤,并添加合适的处理剂使泥浆达到润滑自的。使用添 加剂对管道更换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DB44/T10262012
裂管法主要施工过程:管材连接→特定工艺设备安装>更新待修复管道→端口处 验收之完工恢复。
气动裂管工艺的裂管头有裂管头组合、裂管头和管道导向器组合、裂管头和背置牵引器组合、裂 管头和全体扩孔器组合。脆性管道为陶土管、混凝土管、铸铁管、聚氯乙烯管。 在180次/min~580次/min的频率下工作的气动裂管工艺,气动锤的每次敲击会对待修复的管道产生 些破碎,通过持续的冲击,可完成整个待修复管道的破坏工作。 根据国内外施工的成功案例,目前采用气动裂管工艺更换管线最长可达到300m,300m以内均属于 安全施工范围,大于300m的管线长度,需要进行施工安全的分析。
2.3.3管道推力或拉力的规定。
推力或拉力陡增,会导致管道破碎。在不同的土质和情况下,选用合适类型的破碎头对 管道进行施工,将减少推进力和拉力陡增现象,若裂管头打造的环型区域较小,内衬管无法 擦力增加,待修复的管道将被挤碎
13.1.1本条规定了本章使用的局部修复工艺范围。 局部修复包括不锈钢发泡卷筒、管片内衬、点状原位固化等多种修复工艺,是在管道局部裂缝、 渗漏、破损的情况下,因管道局部破损而需要紧急抢修时,可用局部内衬修复技术对管道进行修复。 尤其适用于管径小于800mm的管道。
13.2不锈钢发泡胶卷筒法
13.2.1本条规定了采用不锈钢发泡胶卷筒法施工的修复范围及缺陷类型
13.2.1本条规定了采用不锈钢发泡胶卷筒法施工的修复范围及缺陷类型
管筒的材料是采用聚氯乙烯制造,一般由六片弧形组件组成,上下两片主件加上两边两套合页。 每片组件两边都有槽式接口用于固定管筒。 13.3.5一般采用聚酯胶和水泥胶浆填充聚氯乙烯套筒与管道之间的环形间隙。聚酯胶用来填充聚氯乙 烯管筒与管道之间的环形间隙,以保证被修补管道的韧性。当不需要保证管道的韧性时,可用水泥胶 浆替代聚酯胶。
13.4点状原位固化法
13.4.2本条规定了点状原位固化的材料及要求 加强型复合筒材料,由三层材料组成,一般内衬管上下两层应为玻璃纤维编织粗纱,中 为聚酯层。
3.4.3本条规定了点状原位固化法浸渍要求。
编织内衬管的浸泡可在现场进行,或者预先在工厂浸泡好后在运送至现场。现场浸泡时,谨慎操 作。混合浸泡时,若混入空气过多,固化后树脂会含有比较多的孔隙。但完全避免空气混入也是不可 能的,尤其是使用粘稠树脂时,因此有些修复工艺会采用真空浸泡技术。 复合筒中狭带空气GB/T 29475-2012 移动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会使树脂的质量,性能变差。 温度过早升高,可能使固化过早进行,在内衬管未到位前材料已经硬化,修复失败。树脂材料 经混合,就放热固化,材料温度会加剧升高。浸泡后应立即拖拉到位,并即刻进行滚筒膨胀作业。 13.4.4为使施工时气囊与管道之间形成一层隔离层,使用聚乙烯(PE)保护膜捆扎气囊,方便施工完 成后气囊容易与树脂复合筒脱离。应将复合筒牢牢地捆绑在带滚轮的气囊上,以防止气囊在送至检查 井或在管道内前进的过程中滑动或掉落。
13.4.5滚筒一般是弹性材料(如橡胶等),内压使滚筒膨胀,将复合筒挤压在待修复管壁上。大多常 温固化系统形成膨胀作用,使用的是压缩空气。加热固化系统使用混合空气和蒸汽,或使用热水,加 热介质在滚筒和地面上的加热设备间往复循环。对于热水膨胀系统,滚筒既受到静水压,还受到泵压 作用。
14.2.2排水管道的非开挖修复方法中,有些方法可以不进行闭水、闭气试验,如局部修复法修复。局 部修复法修复的排水管道缺陷密度小,缺陷程度较弱,修复后基本可以达到设计使用要求,且,局部修 复一般为管道内部某一段的施工,渗漏试验操作困难,结果准确度低。因此,排水管道的局部修复可 以免除渗漏试验。满足使用规格的塑料管道一次性穿插修复中,内衬管光滑无接口,排水管段渗漏检 验作用效果不明显,因此可以免除。
14.3.7管道非开挖修复中附属工程的规定。 附属工程包括工作井的修复或建设。穿插法、缩径法、折登法等修复技术根据施工特点,适当开 挖工作井。修复结束后,应对回填的工作井、检查井、跌水井、闸槽井、沉泥井等建构筑物验收。 不网海工之注大不同证工除印按名自对成站
14.3.7管道非开挖修复中附属工程的规定。
附属工程包括工作井的修复或建设。穿插法、缩径法、折登法等修复技术根据施工特点,适当开 挖工作井。修复结束后,应对回填的工作井、检查井、跌水井、闸槽井、沉泥井等建构筑物验收。 不同施工方法在不同施工阶段,按各自对应的检验方法完成验收工作,除符合本标准的相关规定 外,还应满足国家、行业、广东省现行相关法规、标准以确保施工正常顺利的进行RISN-TG041-2022 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评价导则及条文说明.pdf,保证修复后的管 道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并能安全投入使用。
DB44/T102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