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50363-2018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pdf系统喷灌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85
灌系统喷灌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85。 7.4.5喷灌系统日运行时间宜为12h~18h,最天不宜超过21h, 7.4.6喷灌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的规定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的规定
5.5微灌工程首部过滤器下游的管道应采用塑料管材,铺设 表的管道不应透光GB_50089-2018_标准下载,
7.5.6采取滴灌时,是否覆膜应综合分析覆膜对作物生
量、降雨利用率以及环境等影响,论证确定。采用膜下滴灌时,应 采取措施回收地膜。
7.5.7微灌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的规定。
7.6.1注水灌应符合下列规定
尔推口 1应有可靠水源和取水、运水设备,注水灌设备和供水量应 满足作物在最佳时期内播种和苗期灌水的要求,且灌水均匀: 2水源的控制面积应按每次灌水量不少于75m/hm计算 7.6.2水稻控制灌溉应符合下列规定:
7.6.2水稻控制灌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插秧至返青期应浅水勤灌不脱水,由面保持薄水; 2 分葉前期应浅、湿、干交替灌溉,田面保持湿润; 3分藥后期落干晒田,阴雨天、地肥、苗势旺、黏性土壤及低 洼田应重晒,高位、沙质土田应轻晒; 4拔节孕穗期及时灌溉,田面保持浅水层; 5黄熟期湿润落干,遇雨及时排除田面积水
1 插秧至返青期应浅水勤灌不脱水,由面保持薄水; 2 分葉前期应浅、湿、干交替灌溉,田面保持湿润; 3分后期落干晒田,阴雨天、地肥、苗势旺、黏性土壤及低 洼田应重晒,高位、沙质土田应轻晒; 4拔节孕穗期及时灌溉,田面保持浅水层; 5黄熟期湿润落干,遇雨及时排除田面积水
省工等综合效益。效益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增产效益应按已发生年份的实际增产量或增产值计算 衣业技术措施基本相同时,主产品与副产品的增产值应等于有、无 节水灌溉工程相比所增加的产值,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0.1) 计算。农业技术措施不同时,增产值的计算应在公式(B.0.1)中 乘以工程效益分摊系数,其值可参考类似地区的已有成果或依据 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资料时,可按0.2~0.6进行估算,丰水年 取小值,枯水年取大值。 2节水效益应按项目实施前后灌溉用水量间的差值进行分 析计算,表述为节水量或节水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0.2) 计算。 3节地效益应按项自实施前后减少由间渠系占地情况进行 分析计算,表述为节地面积或节地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 (B.0.3)计算。 4省工效益应按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与实施前的用工量差 直进行分析计算,表述为省工量或省工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 式(B.0.5)计算。 5节水灌溉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时,各项效益间应不重复
8.0.4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受益区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应明显
8.0.4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受益区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应提高15%以上或水分生产率提 以上。
8.0.5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正常运行一年后,应对工程进
评价指标宜包括增产、节水、节地、节能、省工效果及农业生 变化,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标准附录B的规定
9.0.1 应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掌握工程运行智 护技能
1地表水灌区应建立符合要求的量水网点;计收水费应以斗 口实测水量为依据,有条件的灌区宜计量到农口。 2地下水灌区应以并为单位配备量水设施,宜采用射频卡量 测控制技术。 3测量允许误差士5%。 9.0.3存在次生盐碱化或其潜在威胁的地区,应建立必要的水盐 动太监测系统控制地 电 弱地区的节水灌溉
动态监测系统,控制地下水埋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节 工程应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提供保护工程范围内生态 需水量。
9.0.4大型灌区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灌溉试验规
定开展灌溉试验;中、小型灌区和集中连片的地下水灌区, 进行田间用水观测:水资源紧缺地区应进行非充分灌溉试
9.0.5利用地下水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时,应配备地下水位、水量 监测设施。
10.0.1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且节水、增产效益指标达到本标准规 定,可认定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1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1节、第 7.2节的相关规定; 2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1节、第7.3 节的相关规定; 3喷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1节、第7.4节的相关 规定; 4微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1节、第7.5节的相关 规定。 10.0.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认定为节水灌溉措施面积: 1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喷灌工程、微 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7章的规定,但不完全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 规定或灌溉设计保证率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 计规范》GB50288的规定; 2 田间地面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7.1.1条的规定: 3 注水灌符合本标准第7.6.1条的规定; 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4.0.5条的规定; 5 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7.3.4条的规定。 10.0.3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与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
附录A有关参数的测定计算方法
.1朱道刀 1动水测定法。应根据渠道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中间 无分支、有代表性的渠段,观测上下游两个断面同一时段通过的水 量,其差值即为损失水量。动水法测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验应在选定的上下两个观测断面上进行流量测定; 2)观测期间流量稳定,中间无分流; 3)测验段前、后断面观测条件、观测仪器一致; 4观测断面应选择在渠道的顺直段,其长度不小于10倍渠 宽,水流均匀,无漩涡和回流。 2静水测定法。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渠段,长度为50m~ 100m,两端堵死,渠道中间设置水位标志,然后向渠中充水,进行 恒水位、变水位的观测,同时进行降雨量和蒸发量观测。根据水位 的变化可计算出损失水量和渠道水利用系数。 A.0.2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A.0.2并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按下式
mz=(n.W+n.W.)/W
式中:1元 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井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 W 地下水用量(m3); 7 渠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 W. 地表水用量(m); W 井渠结合灌区总用水量W=W十W。(m)。 A.0.3 间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量计算: 1 平均法。
式中:n 田间水利用系数; m一一某次灌水后计划湿润层增加的水量(m²/hm²); A一一末级固定渠道控制的实灌面积(hm?); W一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m)。 2实测法。在灌区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通过实测灌水 前后(1d~3d)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计算净灌水定额 算出田间水利用系数:
式中:P132 土重的百分数表示); 一土的干容重(t/m3); H一一计划湿润深度(m)。 A.0.4节水灌溉项自效益费用比可采用有无项自的增量费用与 增量效益分析,应按下式计算:
增量效益分析,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 效益费用比; B, 节水灌溉工程第t年的增产值(万元); C 节水灌溉工程第t年的运行费(万元); 0 资金年利率(%); n 节水灌溉工程使用年限(年); t 计算年。
附录B效益指标计算方法
式中B, 第年灌区内的增产值(元): A 工程建成前灌区第i种作物的种植面积(hm): Y,Y' 工程建成后,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产量(kg/hm): Yoi,Yoi 工程建成前,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产量(kg/hm?); P;,P 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单价(元/kg); 2 作物种类序号; n 该区种植作物种类数。 B02节水率 业出 水量的百
B.0.2节水率应以工程实施后的省水量占原灌溉用水量的百分 比表示,宜按下式计算:
B.0.2节水率应以工程实施后的省水量占原灌溉用水量的百分
式中:Rsh 一节水率(%); M.一一工程建成前年毛总用水量(m/年); M一工程实施后年毛总用水量(m3/年)。 B.0.3节地率应以原田间渠系占地面积和节水灌溉系统占地面 积的差与工程控制面积之比表示,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Rid 节地率(%); A. 田间渠系占地面积(hm); A. 节水灌溉系统占地面积(hm);
A一一工程控制的总面积(hm)。 节能率应以工程实施后的省电量占原灌溉用电量的百分 宜按下式计算:
一工程控制的总面积(hm)。
式中:Rm 节能率(%); E。一工程建成前年总用电量(kW·h/年); E一工程实施后年总用电量(kW·h/年)。 B.0.5省工率应以工程实施后的节省的年用工数占原灌溉用工
U 省工率以 程买施启的省的年用工数百原耀概用工 总数的百分比表示,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Rm 省工率(%) G——工程建成前年用工总数(工日/年); Gg—工程建成后年用工总数(工日/年)。 B.0.6灌溉成本变化值宜按下式计算:
B.0.6灌溉成本变化值宜按下式
式中:Cg 灌溉成本变化值(元): PE 当地灌溉用电电价【元/(kW·h); Pa 当地灌溉用工成本(元/hm)。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 《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 《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 《灌溉试验规范》SL13 《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范》SL5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50363一2018,经住房城乡建 设部2018年3月16日以第25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 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 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自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 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 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50363一2018,经住房城乡建 设部2018年3月16日以第25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 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 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自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 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 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31) 规划与设计 (32) 3.1规划 (32 3.2工程设计 (32) 灌溉水源 (33) 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 (34) 灌溉水的利用系数 (35) 6.1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要求 (35 6.27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 (35) 技术要求 (36) 7. 1 一般规定 (36) 7.2 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 (36 7. 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 (36) 7. 4 喷灌工程 (37) 7.5 微灌工程 (37 7. 6 其他 (37) 效益与评价 (38) 管 理 (39)
1.0.1、1.0.2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为保证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灌溉是用 水大户,是节水的重点。为指导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统一节 水灌溉的技术要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新建、扩建 或改建的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等有 章可循,在原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后形成本标准。 1.0.4工程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鉴于不少地方依然不同程度地 汽在工程法行管理蒲强的现象必须强调节水滋油工程应配务
存在工程运行管理薄弱的现象,必须强调节水灌溉工程应配备 定的管理设施,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
3.1.2节水灌溉工程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水利保障的技术措施,因
此工程规划应与当地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农业水利等规划相切 调,适应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高标准农由建设等新要求,同时, 应统筹考虑排水、道路、林网、供电、土地整理等,进行合理规划
3.1.4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 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向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 特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应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 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 提高用水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切 调。不同的水文年份,可供水量、需水量差异很大,水资源平衡分 析必须考虑水文年份。应与工程发展规模、类型相适应,提出符合 灌溉设计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及其平衡分析结果, 3.1.5特殊土地基主要指冻胀性、湿陷性、膨胀性地基以及有可 溶盐类裂隙溶洞滑坡体和地下水位高的不良地段
工作制度主要指确定灌溉系统的轮灌组、轮灌顺序和时间
工作制度主要指确定灌溉系统的轮灌组、轮灌顺序和时间
4.0.1节水灌溉应合理开发利用灌溉水源,避免地下水超采 坏生态环境。
4.0.3、4.0.4地表水水源工程,应考虑上下游、不同用水斤
水需求,确保发展灌溉所用水量控制在灌溉可利用量范围内:地下 水水源工程,应从生态平衡的角度,避免地下水超采。 4.0.5微灌时蓄水工程规模宜按每次灌水量不小于150m/hm 确定。对于南方灌溉田块零星分散的山区,可利用雨水集蓄,修建 地头水柜(水塘)等水源工程
5.0.1灌溉制度受气候条件、作物品种、土壤理化性状、地下水理 深、耕作与农艺技术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在灌溉试验的基础 上提出节水灌溉制度。在当地无实测资料或资料系列较短时,可 参照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种植模式相近地区的试验资料, 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当无法取得条件相似地区的试验资料 时,可采用分析计算法确定
0.2灌溉制度设计时,除工程措施外,应充分考虑农艺措
系。因此,在确定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时,不能单纯强
系。因此,在确定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时,不能单纯强调高产, 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满足节水、增产、增效的综合要求。
往不能满足作物丰产灌溉的要求。为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 益,应在作物产量形成对缺水最敏感的阶段进行灌溉,其他阶段少 灌或不灌。
6.1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要求
5.1.1~6.1.32006年9月,国家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50363一2006施行以来,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对渠系水利用 系数、管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指标没有提出异议,故这 次修编仍采用这些取值范围。渠系水利用系数在井渠结合灌区利 部分井渠结合灌区可降低的原因,是为了有利于地下水的回补。 5.1.42013年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23,根据《节水 翟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一2006执行中反馈的情况,对灌 区按照不同等级进行划分,提出的系数存在误差,同时考虑到本材 准是工程技术标准,因此仅对不同节水灌溉形式的灌溉水利用系 数进行规定。喷灌的灌水利用系数受风速影响较大,综合考虑 后确定为不应低于0.8。
6.1.1~6.1.32006年9月,国家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50363一2006施行以来,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对渠系水利用 系数、管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指标没有提出异议,故这 次修编仍采用这些取值范围。渠系水利用系数在井渠结合灌区和 部分井渠结合灌区可降低的原因,是为了有利于地下水的回补,
6.2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
6.2.2附录A公式(A.0.1)中的井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井 水近距离输送或就地利用的情况。 5.2.5为便于测算统计分析和应用,首尾测算法一般以一年作为 则算期,测定灌区渠首当年引进的水量和最终灌到由间并贮存在 乍物计划湿润层的水量,用后者与前者的比值来测算当年的灌溉 水利用系数。综合测定法是用典型渠段法测定渠系水利用系数, 用平均法或实测法测定由间水利用系数,并用渠系水利用系数和 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计算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方法
6.2.2附录A公式(A.0.1)中的井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井 水近距离输送或就地利用的情况。 6.2.5为便于测算统计分析和应用,首尾测算法一般以一年作为 测管期测宝满炬首当年引进的水是和最级满到中间并贮存在
/.1.1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范》SL 558一2011第4.2.1条~第4.5.7条的有关规定,提出水稻灌区 格由化和旱作物灌区平整土地,采用短唯、窄哇、短沟进行灌溉,有 利于保证灌溉质量和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参考国内有关研究成 果,提出了睦田、灌水沟和格田尺寸的取值范围。 7.1.4地形高差较天的地区,应采取调压池、调压阀等压力调节 借施;系统规模大、用水随机性强的加压灌溉系统宜选配变频调速 设备。
果,提出了睦田、灌水沟和格田尺寸的取值范围。 7.1.4地形高差较天的地区,应采取调压池、调压阀等压力调节 措施;系统规模大、用水随机性强的加压灌溉系统宜选配变频调速 设备。
7.2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
7.2.1~7.2.7渠道防渗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主要工程措 施。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 2010,对防渗材料选择、防渗结构论证、断面尺寸设计、防冻胀要 求、警示和防护设施设置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7.3.1~7.3.6根据管道输水灌溉推厂的经验,并参照现行国家 标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的有关规定,提 出了管道级数、田间固定管道长度、支管间距、给水栓密度以及设 置安全保护装置等技术要求。移动式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一般采用 地面移动软管进行灌溉,在北方地下水灌区应用较多。根据华北、 西北、东北地区运用情况,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要求。
7. 3. 1~7. 3. 6
7.4.1~7.4.6根据不同类型系统的特点和我国实际运用状况, 对不同喷灌技术型式的选择提出相关技术要求,同时,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一2007第4.1.1条~第 1.4.4条的有关规定,分别提出了喷灌强度、喷灌均匀系数、日运 行时间等主要技术要求。
7.5.1~7.5.7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一2009的有关规定,并根据不同微灌技术形式的特点和我 国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微灌水源过滤型式、施肥(药)装置设置以 及首部和管网的技术要求。针对近年来膜下滴灌技术发展较快的 现状,提出各地宜通过对比试验,分析覆膜与不覆膜条件下的滴灌 效果和效益;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应采取措施回收 地膜。
7.6.1东北地区春李经常出现严重十旱,影响作物播种和出苗: 但出苗后若能赶上雨季,正常年份降雨可基本满足后期生长需要 因此保证出全苗、壮苗成为生产的关键环节。吉林、黑龙江省的经 验表明,只要水源和设备有保证,采取注水灌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据此提出了水源控制面积和注水灌设备等基本要求
7.6.2插秧后田面保持5mm~25mm薄水层返青活苗德化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在返
以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含水量 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量 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饱和含水量的60%~ 80%。为了充分利用雨水,除黄熟期外,雨后可以调蓄30mm~ 50mm的水层深度。
考虑到灌溉工程项目大部分为公益性项目,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 0。
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0。 8.0.3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后评价规范》GB/T 30949一2014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指标及其计算 方法(附录B)。
30949一2014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DB34/T 1974-2013标准下载,提出了相应的指标及其计算 方法(附录B)
0.4节水灌溉经济效益体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互
9.0.1、9.0.2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应该注重供水量测和灌溉 控制的管理设施建设,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同步开展:应对工程管 理人员开展培训,掌握工程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9.0.3~9.0.5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工作要求,加大对地下 水灌区的水位和水量、次生盐碱化地区的水盐动态、生态环境脆弱 地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监测,开展灌溉试验,实施科学灌溉,合 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