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108-2002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pdf

TB10108-2002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38350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B10108-2002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

斜拉桥主塔施工方案(共9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主*单位:铁道专业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施行日期:2002年7月1日

关于发布《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等

铁建设【2002】24号

以上标准由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和铁 路工程技术标准所组织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二〇〇二年三月十六日

本规范是根据铁道部铁建设函【1999】50号文的要求,在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108一92)基础上修订面成 的。 本规范共分10章,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 勘测、设计、施工、监控量测、工程验收。 本规范主要修订的内容有:围岩分类改称围岩分级,级别和 顺序与国家标准统一,并充实了施工阶段分级的评定方法;增加 了专业术语的定义;增加了在洞口段设计与施工中考虑环境保护 的有关规定;增加了湿喷混凝土有关技术要求;增加了洞口施工 章节;增加了采用喷锚构筑法和复合式衬砌时在勘测、设计和施 工中的有关技术要求;充实了建筑材料、防排水、监控量测等有 关章节的内容。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 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 有关资料寄交铁道专业设计院(北京市朝阳门外大街227号,* ***:100020),并抄送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北京市海淀区 羊坊店路甲8号,****: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单位:铁道专业设计院。 本规范参*单位: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汶京、郑天中、高万春、关宝树、徐 祯祥、韩忠存、刘艳青。

5.8防排水· 25 5.9二次衬砌 26 监控量测·· 30 303365 6.1 监控量测计划与内容· 6.2 监控量测作业· 6.3 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与反馈 工程验收·· 3 7.1质量检验 3 7.2工程验收 本规范用词说明 39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40

1.0.1为了满足铁路隧道工程应用喷锚构筑法进行设计和施工 的需要,使铁路隧道建设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 要求,制定本规范。

女小,前定中必心 1.0.2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为140km/h的新建, 改建标准轨距铁路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采用喷锚构筑法修建隧道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合理地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保持围岩稳定: 2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支护、封闭, 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开挖作业应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保持隧道升挖轮廓圆顺; 4施工中必须对围岩和支护进行观察、量测,并根据反馈 信息进行动态设计。 1.0.4按喷锚构筑法修建隧道时,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的* 策和法规,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环境。 1.0.5采用喷锚构筑法进行铁路隧道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 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2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为140km/h的新建

0.3采用喷锚构筑法修建隧道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为主要支护手段,通过对围岩的监控 指导设计与施工,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一部分,合理地利 岩的自承能力,以保持围岩稳定的隧道修建方法。

锚人围岩体内加固围岩的一种杆形构件。

隧道开挖后,用于控制围岩变形及防止塌所及时施作的

在围岩与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条件下,在初期支护内侧施 作的最终衬砌。一般采用模筑混凝土。

将水泥、骨料和水在拌和机中拌和后,压送到喷嘴喷出的 种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法

将水泥和骨料干拌后压送到喷嘴,在喷嘴的前端让其与水合 流的一种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法。

2.1.8喷射钢纤维混凝土

均匀分散混人有短钢纤维的喷射混凝土,

沿隧道轴向以一定角度斜插入开挖面拱部前方,对围岩 预加固的支护

2.1.10动态设计observational designing

在隧道施工中根据围岩地质条件变化对隧道预设计进行 和修正。

3.1.1隧道勘测应为采用喷锚构筑法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基 础资料。

内容、范围、精度等应根据隧道规模及其使用目的确定,并 合有关规定。

3.1.3在勘测前,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工程地质及

1.3在勘测前,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工程地质 文地质等条件,并综合考虑勘测的阶段、方法、范围等,* 应的勘测计划

在勘测过程中,当发现实际的地质情况与最初预计的情况不 符时,应及时修改勘测计划

3.1.4勘测结果应根据规划、设计、施工的不同需要分别整理 和保管。

3.1.4勘测结果应根据规划、设计、施工的不同需要分别整理

3.2.1设计阶段地质勘测可采用测绘、弹性波探测、遥 深、试验坑道等方法。施工阶段地质勘测可采用开挖工作 现察、物探、超前钻孔、辅助坑道、勘探坑道等方法。 .2.2设计阶段工程地质调查应重点查明下列情况: 1断层及其破碎带等; 2风积沙与含水砂层; 3膨胀岩、挤压性围岩、岩溶、煤系地层、黄土等; 4滑坡、岩堆、采空区等; 5地热、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

2.3设计阶段水文地质调查应重点查明下列情况: 1地形、地貌; 2地表水径流与地下水的联系; 3 力 承压水及地下水量、水位; 4水利用情况; 5 水的腐蚀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6含水层及其透水系数; 7影响地下水状态的其他工程; 8异常涌水、突泥的可能性。

3.2.3设计阶段水文地质调查应重点查明下列情况: 1地形、地貌; 2地表水径流与地下水的联系; 3承压水及地下水量、水位; 4水利用情况; 5水的腐蚀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6含水层及其透水系数; 7影响地下水状态的其他工程; 8异常涌水、突泥的可能性。 3.2.4施工阶段工程地质调查应完成下列工作: 1根据对围岩性质的直接观察、量测和试验结果,核定岩 层构造、岩性、地下水等情况; 2及时预测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 3为验证或修改设计提供依据; 4核宗或修正围崇级别

3.2.4施工阶段工程地质调查应完成下列工作:

1根据对围岩性质的直接观察、量测和试验结果,核定岩 层构造、岩性、地下水等情况; 2及时预测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 3为验证或修改设计提供依据; 4核定或修正围岩级别。

3.3.1根据调查结果应对下列各项内容作出工程评价并提出处 理措施: 1围岩自稳性; 2隧道涌水量、涌水压力、突发涌水等; 3岩土膨胀压力; 4 滑坡、偏压; 5围岩状态和土压特性; 6高应力地区应力场; 7 瓦斯、岩溶及人为坑洞等。 3.3.2隧道围岩级别的划分可分为设计阶段围岩级别的判别和 施工阶段用岩级别的悠正两卡进行

3.3.3设计阶段围岩级别应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

3.3.3设计阶段围岩级别应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

3.3.4隧道围岩级别的修正应付合下列安求: 1在设计阶段围岩基本分级的基础上,应结合隧道工程的 特点,考虑地下水状态、初始地应力状态等因素进行修正; 2地下水状态的分级宜按表3.3.4一1确定;

表3.3.4一2地下水影响对围岩级别的修正

4当无实测资料时H大绿洲工程资料*制方案(30P).pdf,可根据隧道埋深、地貌、地形、地质、 构造运动史、主要构造线和开挖过程中出现的岩爆、岩芯饼化等 特殊地质现象,按表3.3.4一3对围岩初始地应力状态作出评 估:

表3.3.4—3初始地应力状态评估

4.1.1喷锚构筑法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即施工前预设计和施 工中修正设计。施工前预设计应包括监控量测设计。 4.1.2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包括围岩在内的支护结构、断面形 状、开挖方法、施工顺序和断面闭合时间等因素,合理地利用围 岩所具有的自承能力。 4.1.3在软岩及土砂地层中开挖隧道时,应采用封闭的曲线形 衬砌结构,衬砌断面周边外轮廓宜圆顺。 4.1.4设置衬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应向围岩较好地段适当延长; 2对衬砌有不良影响的软硬地层分界处应设置变形缝; 3隧道洞口宜采用一定长度的加强衬砌。 4.1.5洞口段衬砌、洞门和洞外路基等设计应统筹考虑,并宜 减少边仰坡开挖保护植被和生态环境

4.1.3在软岩及土砂地层中开挖隧道时,应采用封闭的

1 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应向围岩较好地段适当延长; 2对衬砌有不良影响的软硬地层分界处应设置变形缝; 3隧道洞口宜采用一定长度的加强衬砌。 4.1.5洞口段衬砌、洞门和洞外路基等设计应统筹考虑,并宜 减少边仰坡开挖保护植被和生态环境

4.2.2喷射混凝土及砂浆采用的骨料除应符合国家王

准外DLT 2279-2021标准下载,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准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掺量宜为混合料质量的1%~3%。 4.2.6全长粘结型锚杆杆体宜采用20MnSi,也可采用Q235钢 筋,直径宜为16一22mm;缝管式锚杆宜来用20MnSi钢管,亦 可采用Q235钢管。 4.2.7初期支护的钢架宜采用钢筋、钢管或型钢制成。 4.2.8钢筋网材料宜采用Q235钢筋,直径宜为6~12mmo 4.2.9防水隔离层的材料应满足粘结性、抗裂性、耐久性、延 伸性、无毒、易施工、难燃、无污染、破损后易修补及硬度不宜 过大等要求,必要时还应满足抗冻、抗冲击、抗腐蚀等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