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河道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1)对重大危险要采取“两个控制”
前期控制:工程开工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时,针对工程的各种危险源,制定出防控措施。
施工过程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施工和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整改。
GB/T 11062-2020标准下载(2)加强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
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杜绝一切人为事故的发生。
加强对员工队伍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安全专业知识培训。严格加强各种危险源预防管理工作,结合工程特点,针对确认的危险源实施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3)切实加强安全交底制度的落实
交底必须在施工作业前进行,任何项目在没有交底前不准施工作业。交底工作一般在施工现场项目部实施。交底必须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模式,书面交底一式二份,一份交底给被交底人,一份附入安全生产台帐备查。被交底者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接受项目部的管理、检查、监督、指导,交底人也必须深入现场,检查交底后的执行落实情况,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应马上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事故隐患。
成员:周明、李晓波、黄李鑫、夏迎春、李杨、杨春霞
项目部的项目经理为现场应急救援主要负责人,生产施工员和安全员为现场应急救援主要责任人。
2.应急准备及响应流程图
现场总指挥→副总指挥→各组指挥员→现场外围人员疏散组→抢救伤员排除险情组→后勤物资供应组
3.1坍塌事故预防和应急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坍塌事故的发生,降低项目部的伤亡事故发生率,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坍塌事故的种类包括基坑边坡坍塌、脚手架失稳坍塌及施工现场临时建筑(包括施工围墙)等。
(2)预防重大坍塌事故的组织措施
建立与当地社会医疗机构及政府部门的联系。
(3)预防重大坍塌事故的技术措施
项目经理对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项目经理部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编制预防坍塌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
基坑开挖作业前,按设计单位要求,根据地质情况、施工工艺、作业条件及周边环境编制施工方案,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项目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
根据本项目高切坡特点,在开工前,项目部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根据地质勘测报告提供的地质情况,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施工的工艺要求及采取的预防措施,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签字后方可实施。
土方开挖前,首先确认地下线管埋置深度、位置及防护要求后,制定预防措施,经项目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后,方可作业。土方开挖时,对相邻建(构)筑物、道路的沉降和移位情况进行观测。
作好施工区域内临时排水作系统的规划,临时排水不得破坏相邻建筑物的地基和挖、填土方的边坡。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发生滑坡、坍塌的地段挖土时,由设计单位确定排水方案。场地周围出现地表水汇流、排泄或地下水管渗漏时,项目部应组织排水,对边坡采取保护措施。在开挖中,当局部基坑低于地下水位时,项目部合理选用降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
边坡坡顶堆置各类建筑材料的,应按规定距离堆置。各类施工机械距边坡和桩孔边的距离,应根据设备重量、边坡的支护、土质情况确定,并不得小于5m。
机械开挖土方时,作业人员不得进入机械作业范围内进行清理或找坡作业。
项目部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造成边坡塌方或土体失稳。
边坡和支架作业时,应指派专人指挥、监护,出现移位、开裂及渗漏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撤离工作现场,待险情排除后方可继续作业。
雨期施工,项目部应对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进行认真的检查和维护,保证排水畅通。特别是稳定性差的土质边坡、顺向坡,应充分考虑雨季施工等诱发因素,提出预案措施。
项目部配备一定数量的园木、槽钢、毛竹片、砂包、水泵等,确保发生重大坍塌事故时及时投入使用。
项目部应准备一些日常的创伤用药以及一定数量的挡架,便于发生坍塌事故时在社会医疗机构到来之前能进行常规的以及必要的自救,能有效地防止灾害事故影响的扩大。
(5)坍塌事故的控制和处理
当事故发生以后需全员撤离时,应立即联系足够的车辆保证人员安全快速撤离。
在事故发生区域设置警戒线,除抢救人员可以进出外,禁止任何无关人员进入事故发生区域,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坍塌事故的处理应遵循“四不放过原则”。
项目部应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时整改,加强预防,更有效地控制坍塌事故的发生。
项目部应将处理事故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汇总整理。
在本工程临时用电中,由于电器设备、电缆反复移动,临时用电的作业人员多、环境在不断变化,工地触电事故随时可能发生。所以本工地编制触电应急预案,具体如下:
假设工地用电人员由于误动作发生低压触电事故;电缆被砸断发生低压触电事故。
5m绝缘杆,1根;
70mm2铝芯线各长50m,2根;
Ø20综绳长30m,1根;
Ø12尼龙绳长 30m(存项目部);
手电 6只(电工、抢险组、防护组、救护组、经理、副经理各1个);
符合安全的电工工具由电工自带;
本应急预案只能模拟演练,要求应急救援小组的每一个同志熟知。
(4)事故险情内部快速通报
如遇触电事故时,在现场的项目人员要立即用对讲机向项目经理汇报险情;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现场人员迅速进行抢救触电者脱离电源。
项目经理立即带领抢救指挥组成员赶赴出事现场。抢救、救护、防护组成员携带着各自的抢险工具,赶赴出事现场。
首先抢救组和项目经理一起查明险情:确定触电者的电源是高压电还是低压电?触电电源是否被切断?是否还有发生触电的可能和危险物?抢救组提出救护方案 ;项目经理主持商定抢救方案。对低压触电事故的处理,采取边抢救边汇报的处理方式。对高压触电事故采取边准备边汇报的处理方式,项目经理向公司主管副总经理请示汇报批准后组织实施。
防护组负责把出事地点附近的作业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并进行警戒不准闲人靠近,对外注意礼貌用语。
抢救组电工负责快速使触电者脱离低压电气线路的电源,其方法:
如果事故离电源开关较近,应立即切断电源开关;如果事故离电源开关太远,不即立即断开,救护人员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棒等、绝缘杆等绝缘物作为工具,拉开触电者或挑开电源线使之脱离电源;如果触电者因抽筋而紧握电线,可用干燥的木柄斧、胶把钳等工具切断电线;或用干木板、干胶木板等绝缘物插入触电者身下,以隔断电流。
脱离电源后的救护。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尽量在现场救护,先救后搬;搬运中也要注意触电者的变化,按伤势轻重采取不同的救护方法:
如触电者呈一定的昏迷状态,还未失去知觉,或触电时间较长,则应让他静卧,保持安静,再旁看护,并召请医生。
如触电者已失去知觉,但还有呼吸和心脏跳动,应使他舒适地静卧解开衣服,让他闻些氨水,或在他身上洒些冷水,摩擦全身,使他发热。如天冷还要注意保温。同时,迅速请医生诊治如发现呼吸困难,或逐渐衰弱,并有痉挛现象,则应立即进行人工氧合,即用人工的方法,以起到恢复心脏跳动和人工呼吸互相配合的作用。
如触电者呼吸、脉搏、心脏均已停止,也不能认为已经死亡必须立即进行人工氧合,进行紧急救护。同时迅速请医生抢救。
人工氧合基本内容和步骤
①口对口(鼻)式人工呼吸法的步骤
使触电者仰卧,头部尽量后仰鼻孔朝天,下鄂尖部与前胸大体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触电者颈部下方可以垫起,但不可在触电者头部下方垫枕头或其他物品,以免堵塞呼吸道。
使触电者鼻孔(或口)紧闭,救护人深吸一口气后紧靠触电者的口(鼻)向内吹气,为时约2s。吹气完毕,立即离开触电者的口(鼻),并松开触电者的口(或鼻),让他自行呼气,为时3s。
②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步骤
如果触电者呼吸没停而心脏跳动停止了,则应进行心脏挤压。施行胸外挤压是使触电者仰卧在比较坚实的地或地板上,仰卧姿势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的姿势同。操作方法如下:
1)救护者脆在触电者腰部一侧,或者骑跪在他的身上,两手相叠,手掌根部放在心窝稍高一点的地方,即两乳头间略下一点,胸骨下三分之一处。
2)掌根用力向下(脊背方向)挤压,压出心脏里面的血液。对成人应压陷3~4cm。以每秒挤压一次,每分挤压60次为宜。
3)挤压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让触电者胸廓自动复原,血液充满心脏。放松时掌根不必完全离开胸廓。触电者如系儿童,只用一只手挤压,用力要轻一些,以免损伤胸骨,而且每分钟挤压100次。应当指出,心脏跳动和呼吸互相联系的,心脏跳动停止了,呼吸很快就会停止;呼吸停止了。心脏跳动也维持不了多久。一旦呼吸和心脏跳动都停止了,则应当同时进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如果现场仅一个人抢救,则两种方法交替进行,每吸气2~3次,再挤压10~15次。急救过程中,如果触电者身上出现尸班或身体僵硬,经医生做出无法救活的诊断后方可停止人工氧合。
救护组在抢救触电者恢复清醒的情况下,联系救护车,用担架将伤员抬到车上,送往医院继续救护。
对发生触电事故的电气线路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修复工作。
触电事故应急抢险完毕后,项目经理立即召集土建队长、安全员、机械员和有关班组的全体同志进行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责任人以及制订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整改措施,并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审、修订。
项目经理部向公司安质部书面汇报事故调查、处理的意见。
3.3机械伤害应急救援预案
在技术和管理措施上加强危险源的监控,预防事故发生。对危险设备和区域进行明显标识,事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本单位采取的危险源监控及预防措施主要有:
各种危险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并安规范配备足够的消防栓和灭火器材。
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单位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员工预防、应急处理事故的技能;单位制定安全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级从管理上对事故进行防范。
(2)应急救援预防措施:
遵守项目部各种机械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正确操作、合理使用,以防止或减少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机械伤害会造成机械损坏和人员伤亡,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各机械操作人员应高度重视,严防机械事故发生。当发生机械意外伤害时,能有效阻止伤害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最大限度减轻对人员的伤害,将机械伤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1)机械设备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是企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完成各顶施工生产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级机械管理部门、操作人员必须思想到位、认识到位,认真执行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面的政策、法令及上级有关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3)机电部门要督促各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认真学习基本规程,对违反规程的有权制止,并可进行处罚,待改进后,方可继续操作。
4)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熟悉本机构造、原理、性能及安全技术要求,做到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经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应操作资格证,方可上机操作机械;一切轮式机械操作人员,必须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驾驶执照后,方可单独操作。
5)机械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机械设备的保养规定,认真及时地做好各级保养,正确操作、合理使用,经常保持机械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6)所有机械各种仪表应齐全有效,特别是行走机械必须有良好的制动性能及照明效果,不得带病坚持工作。
7)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观察和巡视机械工况,精力要集中,不得与他人谈笑、打闹、看书报以及做其它无关的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8)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凡洒后、患病和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不能正常工作的人员,不允许驾驶和操作机械。非本机人员不得操作机械,驾驶人员只能驾驶本人驾驶证上准驾范围内的车辆。
10)机械操作人员和配合人员必须穿戴合符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不得穿拖鞋和高跟鞋,女工头发应束紧不得外露。
2)调度指挥中心在得知发生机械意外伤害后,立即通知应急救助小组赶到事故发生地点。
3)处理机械意外伤害时,应弄清有无人员受伤,有无受困人员,首先解救受伤、受困人员。根据人员受伤害的程度实施现场救治或用应急车及时送往县人民医院。
4)在处理机械意外伤害时,所需的物资、设备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动,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
5)在解救受伤及受困人员时,如需用到起重设备,而外调起重设备不能及时到场时,在可能情况下,现场装载机或挖掘机也可临时用作应急起重设备。
3.4高处坠落与物体打击事故应急预案
1.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
由于撞击、摔打、坠落、挤压、摩檫、穿刺、拖拽等造成的人体闭合性或开放性创伤和骨折、出血及休克、失明等,现场救护的基本方法有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当事故发生后,立即停止现场作业活动,将伤员移至安全平坦的地方,现场有救护经验的人员立即对伤员进行如下紧急救护:
1)止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和加垫屈肢止血法等。
2)包扎:有外伤的伤员经过止血后,要立即用急救包、纱布、绷带或毛巾等包扎起来。如果是头部或四肢外伤,一般用三角巾或绷带包扎,如果没有三角巾或绷带,可以用衣服或毛巾等物来代替;如果是四肢外伤,则要根据受伤肢体和部位采用不同的包扎方法。
3)固定:骨折是一种比较多的创伤。如果伤员的受伤部位出现剧烈疼痛、肿胀、变形以及不能活动等现象时,就有可能是发生了骨折。这时,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迅速、及时而准确的给伤员临时固定。常见的骨折是四肢骨折和脊柱骨折,根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可采用相应的方法固定。
4)救运:经过急救以后,就要迅速向地面医院转送。搬运伤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搬运不当,会使伤情加重。
a)如果伤员伤势不重,可采用捕、背、抱、扶的方法将伤员运走。
b)如果伤员有大腿或脊柱骨折、大出血或休克等情况时,就不能用以上的方法进行搬运,一定要把伤员小心的放在担架上抬运。
c)对于脊柱骨折的伤员,一定要用木板做的硬担架抬运,伤员放在担架上要用皮带等物固定好。
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监测频度、监控报警值、监测数据的记录制度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深基坑监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通过对基坑边坡变形的监测,判断边坡的滑动面深度、滑动范围及其变形发展趋势,评估开挖施工对边坡自身稳定性和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情况,提供预警信息;
通过动态监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工序和工艺的调整,以便采取更为合理、 有效的支护措施,及时指导施工,优化施工方案。避免基坑工程坍塌等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快捷地进行;
通过动态监测,掌握控制基坑的稳定性参数和因数随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为动态化设计,变更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检验边坡加固效果,评价安全稳定性;
积累量测数据,总结经验,为未开挖区段的施工提供工程类比的依据。为节省工程投资,提高深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基坑边坡水平位移及竖直沉降,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项目部根据设计要求与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主要监测项目:
从事本监测工作的测量人员均持证上岗,并从事过相关监控量测工作,所有监测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具体见下表:
在基坑边坡坡顶、分级平台、周边建筑物上设置变形观测点,利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观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
监测基点的选取对基坑的变形监测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监测成果的准确性。监测基点设置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边坡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基坑顶部、分级台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20m。坡顶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置在临边两个阳角位置。对有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部位及可疑点应加深、加密布点。
(4)监测仪器的选取与测试
监测仪器宜选取采用精度≤1”的高精度全站仪,本项目监测仪器为全站仪1台,并已标定合格。量测采用角度交汇法进行观测。
监测点的保护、管理工作极为重要。是取得准确观测数据的关键,因此在施工期间不得破坏和损坏,保护工作采取以下措施:
监测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巡管,定期复核;必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做好标记;在监测点附近设埋醒目的警示标志防止遭施工机械等损坏,监测标志一旦遭受碰损,应立即复位并复测;对施工人员进行基准点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施工人员保护基准点的保护意识。
4.2巡视检查和裂缝观测
项目部派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及时报给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指导下,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在人工巡视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
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本工程项目部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 形裂缝进行监测。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开挖一个A4纸平面大小的洞约50cm深,之后用混凝土浇注至地面高度,用两块长方形铁片分别埋设在裂缝两边的混凝土内,并使这两块铁片在裂缝处相互搭接约5cm长,在搭接处用红油漆涂色,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裂隙,只要用游标卡尺测出这条裂隙的宽度数据,读数据就是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
监测过程持续至竣工验收后,在此期间的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
量测数据采集完成,应及时整理分析,绘制各种曲线图。数据呈收敛趋势时,及时回归分析,推测地面的最终位移值及稳定时间,评价高边坡的安全性、施工方法和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1)地面变形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地面变形主要为平面位移,监测相关数据整理完后,及时绘制边坡位移量u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边坡位移量u与开挖高度h、速率v与边坡开挖高度h的关系曲线。
(2)裂缝观测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3)减载数据的分析与与整理
当边坡滑移过大,进行减载处理的情况下还需绘制边坡滑移量u与边坡滑移速度v与荷载w 关系曲线,裂缝发展宽度u 和速率v 与荷载w 的关系曲线。
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
(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累计位移应小于20mm。
(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
(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
(4)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坡体位移速率v持续下降时(du2/d 2 t<0),坡体趋于稳定状态;
当坡体位移速率v 无收敛趋势时(du 2 /d 2 t=0),坡体不稳定,应加强支护;
当坡体位移速率 v 出现增长时(du 2 /d 2 t>0),坡体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必要时减载处理,加强支护。
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并通过其它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劳务队伍选择:挑选参加过类似工程优秀专业施工队伍参加本工程施工。
2.对特殊技术工种的人员均持有有关劳动部门或建设主管部门统一考核颁发的操作作业证及技术等级证书。
3.本工程主要劳动力配备见下表,普通力工按需配置。拟投入本工程的劳动力视现场工程进展情况随时增减GB/T 34370.10-2020 游乐设施无损检测 第10部分:磁记忆检测.pdf,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
项目管理人员及主要劳动力配备表
项目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名单
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4.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5.临边防护栏杆大样图
DB5301/T 27-2019 建设项目公交首末站配建指南.pdf7.应急救援线路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