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某路段明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某省某路段明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25.47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省某路段明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沿构件全长拉线量取最大矢高

⑦顶板模板在单跨结构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双跨结构砼强度达到100%时,方可拆模,拆模时不得用撬棒,重锤硬击,拆除后的模板必须进行清理并堆放整齐。

T/JFPA 0003-2020 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导则(2)侧墙、顶板钢筋施工

侧墙顶板钢筋一次绑扎,具体施工同底板。

(3)侧墙、顶板砼施工

①在砼浇注前,应检查脚手架,模板是否稳固平整,钢筋、预埋件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②砼浇注分层进行,一次浇注50~70cm。

③侧墙砼浇注时要加强振捣。

④具体施工同底板砼施工。

施工便道在基坑内所占据的明挖段结构,即“区间明挖段结构分段施工示意图”中的第13、14、15施工段长17~18m,因运输需要,不能按正常的顺序施作。只能在此施工段的最后施工。

本段施工时同样先施工右线区间隧道,然后做区间隧道防水层,再施作出入段线结构,最后施作左线区间隧道,具体施工同其它部位。

7.2出入段线独立段明挖施工方法

从明暗分界处掘进的暗挖区间与1号风井向进口掘进的区间贯通并且在区间右线进洞段30m范围已完成二次衬砌的条件下,出入段线独立段进行施工。

本段施工顺序为:首先施作Z(Y)LCK0+232.036~Z(Y)LCK0+330段而后进行管线改移,最后施作与车辆段接口段。

本段地表以下0~6m左右为砾砂层,砾砂层地下水丰富,为强含水透水层,施工时分两期沿基坑周围地表注浆施作止水帷幕,再开挖土方,必要时打设钢插管,并注浆加固地层。

7.2.1围护结构施工

在出入段线独立段南北两侧通长设两道止水帷幕,止水帷幕从地面到砾砂层下3m,止水帷幕宽度为2m,施作止水帷幕时,注意避开管线及附近已做好的区间隧道。

1、止水帷幕注浆的工艺设计

注浆材料主要依据地质条件和注浆的目的来进行选择,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本段止水帷幕主要选择以下浆材:

①上部人工素填土、粘土层:选用超细水泥—水玻璃浆液(或改性水玻璃浆液)。

②中部、砾砂层:选用普通水泥—水玻璃浆液。

③底部砾质粘性土层、强风化花岗岩层:选用普通水泥—水玻璃浆液。

另外,注浆所用的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注浆参数主要包括:注浆压力、凝胶时间、扩散半径、水灰比、体积比和注浆速度等。

根据设计要求及注浆液在地层中的扩散能力,注浆孔均采用梅花型垂直布置,横向布置双排,纵向、横向间距均为1.5m。

(1)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②采用套管护壁水冲法成孔,不得采用泥浆护壁成孔。

③钻孔(套管)内不得有杂物,以便有利于注浆管安设。

④在钻孔过程中详细做好钻孔记录,以利于注浆材料的选择及注浆管的确定。

⑤完成钻孔,安设好注浆管后,将套管拨出。

将注浆管沿套管内壁下到钻孔底部,然后拨出套管进行封孔作业。在孔底至地面以下3m段采用砂填充,在地表以下3m至孔口部位采用速凝水泥砂浆充填,以防止注浆时返浆。

注浆方式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浆,即在注浆带内由孔底土层分段进行注浆,每次注浆段长0.6~1.0m,注完此段后,再后退注另一段,直至全孔注浆完毕。注浆过程中每间隔5分钟应做好详细的注浆记录。

在已注好的地段每间隔10~20m进行钻孔取芯检查,以岩芯的提取率和岩芯加固效果的好坏占岩心长度的百分率作为评价注浆加固效果的指标。

5、施工便道处的止水帷幕处理

为确保止水效果,施工便道处也施作止水帷幕。便道分期降低时,随便道断面截除多余部分,以便行车。

出入段线独立段结构埋深较浅,靠结构南侧采用1:1放坡土钉支护,靠结构北侧开挖深度较大处采用1:0.75放坡开挖,深度较浅处采用1:1放坡。

(1)结构南侧埋深较大处,采用Φ22砂浆锚杆,L=3500,间距1.5×1.5m梅花型布置,网片采用A3、φ6@150×150喷射砼,标号C20砼厚度100mm。

(2)结构北侧埋深较大处,坡度1:0.75,采用Φ22砂浆锚杆,L=4000~4500,间距1.2×1.2m,梅花型布置A3、φ6钢筋网片@150×150,喷射砼标号C20砼厚度100mm。

(3)埋深较浅处,(靠近出入段线出入终点)采用Φ22砂浆锚杆,L=3000,间距1.5×1.5m,梅花型布置A3、φ6钢筋网片@150×150,喷射砼标号C20砼厚度100mm。

与区间隧道明挖段施工的土钉墙支护相同,此处不再重复。

此明挖段起始20m范围的右侧与暗挖区间隧道相距极近,土方开挖和土钉墙施工时,严格按技术交底资料精心操作,防止损坏主体结构。

出入段线独立段大部分穿过砾砂层,地下水丰富,为强含水、透水层。但基坑周围已地表注浆施作了止水帷幕。所以降水工作将主要是止水帷幕以内的地下水,故在基坑开挖中线位置设置一排深井井点降水,井点间距20m,本段共布置8个深井井点。

1、深井井点系统设备同区间明挖段降水。

2、井深:H≥H1+△h+iL+l

经计算:井管埋深为13.5m。确定井深为13.5m。

3、深井埋设:同区间明挖段降水。

4、深井井点施工程序,同区间明挖段降水。

5、井点监测:同区间明挖段降水。

6、排水设施:同区间明挖段降水。

7、降水施工技术保证措施,同区间明挖段降水。

8、为防止降水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施工措施,同区间明挖段降水。

出入段线独立段埋深较浅。土石方开挖全部采用敞口放坡开挖,土钉支护。施工便道设在YLCK0+320位置,也根据分层开挖高度分二次逐步降坡至基坑底。

开挖机械、开挖方法同区间明挖段。分层开挖时先将结构北侧较高的错台挖除,然后分上下两层进行开挖,由于一号路交通疏解的需要本段将分二期进行施工,故开挖工作也将分二期进行。一、二、三层将在一期开挖完成,而四、五层在二期开挖完成。

开挖北部错台(第一层)由施工便道向东西两侧开挖,第二层开挖从施工便道向东西两侧开挖,开挖深度3m,第三层由两端向施工便道开挖到基底,第四层从西向东,第五层从东向西开挖到底。开挖施工工艺同区间明挖段施工放坡开挖。施工时开挖边坡暴露1.5m即进行土钉墙支护,并在基坑中设排水沟排出积水。

出入段线独立段为双跨框架结构,结构长度:左线159.467m,右线为159.999m。埋深较浅,基底大部分处到含水较大的砾砂层,故在结构垫层施工前将根据设计要求,对基底采用必要的加固措施。

结构分期分段施工,分两期十段进行施工,第一期施工1—6段,第二期施工7—10段。

7.2.5施工中对暗挖隧道的保护

本段内出入段线与区间右线结构相距很近,后施工的工序如施工不当,将危及已建成的结构,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区间隧道的施工,达到该出入段线施工前,靠进洞口长约30m的二次衬砌能完成。

2、在出入段线独立段施工中加强区间隧道的洞内监测,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3、在出入段线独立段施工时,要加强成品保护意识,制定专项施工措施指导施工。

4、在出入段线独立段施工时,控制大型机械靠近区间右线隧道,用人工辅助完成刷坡、清底工作。

5、边坡支护插打土钉时,严格控制土钉打入深度和方向,避免损坏隧道结构。

6、作好基坑开挖时的防排水工作,严防地下、地表水渗漏至下方区间隧道范围。

7.3明挖结构防水层施工

明挖区间隧道防水标准为二级,不得有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偶见的湿渍。防水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刚柔相济、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砼自防水为主,柔性防水层为辅,对变形缝、施工缝等特殊部位进行多道防水处理。

(一)明挖结构外防水层施工方法、流程及技术措施

明挖结构外防水主要是在底板、侧墙、顶板外侧全包防水方案,形成一个封闭的防水层,以达到止水的目的。

防水层施工工艺流程程序如下:

①底板与侧墙拐角处要用防水水泥砂浆把腋角抹圆顺,避免卷材打折。

②垫层一定要铺设平顺,不允许有凹凸不平处,避免在卷材铺设时有空腔出现。

③防水板搭接用热合机进行焊接,接缝为双焊缝,中间留出空腔以便充气检查。

在主体结构完成之后,在结构侧墙外侧涂2mm厚无焦油双组份聚氨酯涂料,再铺一层350g/m2无纺布,然后砌240砖墙作保护层。注意涂料防水层要与底板ECB板防水层有良好的搭接,以保证防水效果。

在由双跨框架向单跨框架过渡的三角区防水以及出入段线由单跨框架向双跨框架过渡的三角区防水,也采用1.5mm厚的ECB板350g/m2无纺布进行防水,具体施工见模板安装一节。

顶板外防水层包括2mm双组份聚氨脂涂料80mm厚,C15细石砼保护层部分。

4、阴阳角处防水层施作

先将阴阳角做成r=50mm的圆角,然后安设1.5mm厚的ECB板(或涂焦油双组份聚氨脂涂料)再铺一层350g/m2无纺布做保护层。

1)、材料的保管与使用

①按防水工程需要进料,并应妥善贮存保管。材料应贮存在阴凉干燥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70℃,应有防火措施。

②材料贮存期不超过一年。要根据每日需用量开罐使用,最好当天尽快用完。每次开罐倒料后应及时加盖封严。

③材料应有专门贮存地点,使之不受露水、雨淋、日晒的侵袭,并应远离火源。

④夏、冬两季所用的固化剂应分开贮存,且不得相互混用。

⑤材料或配料若不能一次用完,应及时盖严密封做短期贮存,并注意尽快用完。

施工机具应经常维修保养,使用前应进行检查,保证完好,否则应及时调拨补充备用。

①涂膜防水的基层应坚实,具有一定强度;清洁干净,表面无浮土、砂粒等污物。

②基层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松动,对于残留的砂浆块或凸起物应以铲刀削平,结构的露筋、外露铁丝、铁件必须用砂浆、砼覆盖或清除,不允许有凹凸不平及起砂现象。

⑤对于不同种基层衔接部位、施工缝处,以及基层因变形可能开裂或已开裂的部位,均应嵌补缝隙,铺贴绝缘胶条补强或用伸缩性很强的硫化橡胶条进行补强。

①配制:将聚氨酯甲组份料与底涂乙料按1:3~1:4(重量比)的比例,准确称量并混全搅拌均匀即成底层涂料。

②涂抹:小面积施工可用油漆刷将配好的底层涂料细致均匀地涂刷在处理好的基层上。大面积施工应先用油漆刷沾底层涂料,将阴阳角、排水口、预埋件等细部均匀细致地涂抹一遍,再用长把滚刷在大面积基层上均匀地涂抹底层涂料。

要注意涂抹均匀、厚薄一致,且不得漏涂。一般涂布用量以每平方米0.15~0.20kg为宜。涂抹后应间隔24h以上(具体时间应根据施工温度测定),等底层涂料固化干燥后,方可施工下道工序。

①配制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甲组份料:乙组份料=1:1.5(重量比)。

称量准确,甲乙料混合偏差控制在5%以内,不得任意改变配比、加大甲料或乙料用量。

若甲乙料混全搅拌后粘度大,不易涂抹施工,则可加入重量为搅拌液的10%的甲苯或二甲苯稀释拌匀。禁止使用一般涂料所用的稀释剂或酮类稀释剂。

②涂膜防水构造及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是:基层处理→涂刷底层涂料(即聚氨酯底胶)→涂刷第一道涂膜防水层(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涂刷第二道(或面层)涂膜防水层(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稀撒石碴→保护层施工。

涂刷顺序应先涂垂直面、后水平面;先阴阳角及细部、后大面。每层涂抹方向应相互垂直。

③在阴阳角、排水口、管道周围、预埋件及设备根部、施工缝或开裂处等需要增强防水层抗渗性的部位,应做增补涂刷。

④在前一层涂料固化干燥后,应先检查其上有无残留的气孔或气泡,如没有,即可涂刷施工;如有,则应用橡胶板刷将混合料用力压入气孔填实补平,然后再进行第一层涂膜施工。

涂刷第一道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用塑料或橡皮板刷均匀涂刮,做到厚薄一致,厚度为2mm(即2kg/m2)。

平面或坡面施工后,在防水层未固化前不宜上人踩踏,涂抹施工过程中留出施工退路,分区分片用后退法涂刷施工。

施工温度低或混合料搅拌液流动度低的情况下,涂层表面留有板刷或抹子涂后的刷纹,要预先在混合搅拌液内适当加入二甲苯稀释,用板刷涂抹后,再用滚刷滚涂均匀,使涂膜表面光滑。

⑤涂刷第二道涂膜:第一道涂膜固化后,即可在其上均匀涂刮第二道涂膜,方法与第一道相同,但涂刮方向应与第一道的涂刮方向相垂直。涂布第二道涂膜与第一道相间隔的时间根据第一道涂膜的固化程度(手感不粘)确定,一般不小于24h,亦不宜大于72h。

当24h后涂膜仍发粘,而又需涂刷下一道时,要先涂一些涂膜防水材料,保证可以上人操作,不影响施工质量。

⑥稀撒石碴:在第二道涂膜固化之前,在其表面稀撒粒径约2mm的石碴,涂膜固化后,这些石碴即牢固地粘结在涂膜表面,作用是增强涂膜与其保护的粘结能力。

⑦设置保护层:最后一道涂膜固化干燥后,即可设置保护层。

①角部做法:在基层涂布底层涂料之后,应先进行增强涂布,同时将玻璃纤维布铺贴好,然后再涂布第一道、第二道涂膜。

②管道根部:将管道用砂纸打毛,并用溶剂洗除油污,管根周围基层应清洁干燥,在管根周围及基层涂刷底层涂料,底层涂料固化后做增强涂布,增强层固化后再涂布第一道涂膜;涂膜固化后沿管道周围密实铺贴十字交叉的玻璃纤维布做增强涂布,增强层固化后再涂布第二道涂膜。

③施工缝(或裂缝处理):施工缝处往往变形较大,应着重处理,先以弹性嵌缝材料(勿用硅酮密封胶)填嵌裂隙,再涂刷底层涂料,固化后沿裂隙涂抹绝缘涂料(溶剂溶解的石蜡或石油沥青)或铺设1mm厚的非硫化橡胶条,然后做增强涂布(厚约2mm),增强层固化后再按规定顺序涂布第一道及第二道涂膜。

(4)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

材料搅拌方式及搅拌时间掌握不好,或是基层未处理好,均可使涂膜产生气孔或气泡。气孔或气泡直接破坏涂膜防水层均匀的质地,形成渗漏水的薄弱部位。因此施工时应予注意:材料搅拌应选用功率大、转速不太高的电动搅拌器,搅拌容器宜选用圆桶,以利于强力搅拌均匀,且不会因转速太快而将空气卷入拌合材料中,搅拌时间以2~5min为宜;涂膜防水层的基层一定要清洁干净,不得有浮砂和灰尘,基层上孔隙应以基层涂料填补密实,然后施工第一道涂层。

每道涂层均不得出现气孔或气泡,特别是底部涂层若有气孔或气泡,不仅破坏本层的整体性,而且会在上层施工涂抹时因空气膨胀出现更大的气孔或气泡。因此对于出现的气泡或气孔,必须予以修补。对于气孔,应以橡胶板刷用力将混合材料压入气孔中填实,再进行增补涂抹;对于气泡,应将其穿破,除去浮膜,用处理气孔的方法填实,再做增补涂补。

基层质量不良,有起皮或开裂,影响粘结;基层不干燥,水分蒸发产生的压力使涂膜起鼓,在湿度大、且通风不良的环境施工,涂层表面易有冷凝水,冷凝水受热汽化可使上层涂膜起鼓。涂膜起鼓后就破坏了连续整体性,容易破损,必须及时修补。修补方法:先将起鼓部分全部割去露出基层,排出潮气,待基层干燥后,先涂底层涂料,再依防水层施工方法逐层涂抹,若加抹增强涂布则更佳。修补操作要注意,不要一次抹成,至少分两次抹成,否则容易产生鼓泡或气孔。

涂膜防水层的端部或细部收头处出现同基层剥离翘边部分割去,将基层打毛、处理干净,再根据基材质选择与其粘结力强的底层涂料涂刮基层,然后按增强和增补做法仔细涂刷,最后按顺序分层做好涂膜防水层。

涂膜防水层施工后、固化前,未注意保护,被其他工序施工时碰坏、划伤,或过早上人行走、放置工具,使防水层遭受磨损而变形损坏。

对于轻度损伤,可做增强涂刷、增补涂刷;对于破损严重者,应将破损部分割除(稍大一些),露出基层并清理干净,再按施工要求,顺序、分层补做防水层,并应加上增强、增补涂刷。

柔性防水层施工完毕后,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对防水膜进行保护,在底板及顶板,采用C15细石砼进行保护,在侧墙处,砌筑砖墙保护层。

(1)细石砼及砖墙保护层在施工中小心施工,不允许破坏已硬化的防水膜。

(2)侧面及顶层回填材料严格符合设计要求,并小心摊铺、碾压,严禁夹杂大块石头或坚硬杂物。

(二)结构施工缝、变形缝防水施工及技术措施

顶板施工缝主要采用两道微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外防水层及细石砼保护层防水。

2、侧墙、底板施工缝防水

侧墙的施工缝分纵向、横向施工缝,底板施工缝主要是横向施工缝,施工缝同样采用两道遇水膨胀止水条,止水条施工工艺同顶板。

明挖的施工缝较多,其防水影响较大,在留施工缝的地方,依设计按下列要求进行:

(1)施工缝的止水条,其材质、性能、规格符合设计要求。

①对于水平施工缝,先浇筑砼后根据止水条的规格在砼基面中间用木条压出一条平整、光滑槽。对于环向或竖向施工缝,采用在端头模板中间固定木条,砼浇筑后形成凹槽。

②止水条安放前,先浇筑的砼基面必须充分凿毛,清洗干净,排除杂物。

③水平施工缝在砼浇筑前,先在基面上敷设50mm与砼同标号水泥砂浆,环向或竖向施工缝控制砼入模点与基面有一定的距离,经均匀、充分振捣后使基面与新浇筑面砼有50mm水泥砂浆,新老砼结合良好。

区间隧道及出入段线隧道均要设置变形缝。

变形缝防水施工的关键是止水带的固定砼灌注,止水带定位安设见下图:

为了保护中埋式塑料止水带的固定和砼浇注密实,我单位采用如下技术保证措施:

①在中埋式止水带选材上严把质量关。

②从结构内伸出φ12拉筋来固定上下堵头木模板,再用上下堵头模板夹住止水带,达到固定作用。

③在加工制作钢筋时,把箍筋制作成“凹”形状,以便固定止水带。

④在浇注砼时,用特制φ33mm插入式振动棒,充分振捣砼,使之密实,达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三)主要技术保证措施

1、防水层施作完成后,应认真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及时修补,绑扎及焊接钢筋时,应做好成膜保护。

2、侧墙上的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3、顶板上采用防水钢筋砼,在浇注时应找平压光,当顶板不平顺应做砂浆找平层,并做横向泛坡。

4、侧墙为防水钢筋砼,应做砂浆找平层,钢筋外露应切除。

5、顶板与侧墙转角处的涂膜应增设一布三涂的防水膜,增加长度,顶板与边墙为1m。

6、底板上的附加防水层应由底板向侧墙上延铺铺至与底板相交施工缝以上不小于60cm的位置。

7、当有转角时用砂浆做成圆弧,其半径不小于5cm。

本标段共需8.8万方回填土,将在基坑开挖及区间隧道掘进时,把可利用的碎石土、砂土,存放到业主指定的临时存碴场,于回填时二次倒用。

结构侧墙砖砌保护层外侧和顶板保护层外侧,回填不少于0.5m厚的粘土层。其它部位采用素土、爆破石碴回填。

GB/T 39950-2021 LED灯用氧化铝陶瓷散热元件.pdf本标段明挖段回填料共有三种:侧墙边及顶板上不少于0.5m厚的粘土层、素土层及爆破石碴。

明挖段的砾质粘性土,取样试验后,若能满足设计要求或简单处理过后能满足设计要求,即存放在业主指定的临时堆土场,留作回填之用。不合格者弃于南山市政后海弃土场内。

粘土及素土回填前,分别取样测定其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做压实试验,以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压实密度等参数。爆破石碴利用时,要进行粒径挑选后堆存。

1、根据试验数据,确定分层厚度回填按分层摊平夯实,并在顶板保护层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开始。

2、侧墙顶板范围0.5m以内采用粘土回填,采用人工使用小型机具夯填,夯与夯之间重叠不小于1/3夯底宽度。其他范围采用机械压碾,按薄填慢行,先轻后重,反复压碾,搭接宽度20cm。

3、分段夯填接茬处,已填土坡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高度不大于0.5m。回填标高不一致时,应从低处向高处逐层填压。

新余市某大桥引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每层按设计要求取样进行密实度试验。

5、回填时防止机械或机具碰撞防水保护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