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南郊水厂黄村崖隧洞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雅安市南郊水厂黄村崖隧洞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258.56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雅安市南郊水厂黄村崖隧洞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3.3.1、水平收敛监测、拱顶下沉、地表沉降量测方法:

每量测断面布置4条测线。4条测线布置如图1。

在特殊地段,根据具体情况,可另增设测线。

SZY 508-2018标准下载周边收敛量测从两表中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

隧道周边收敛量测频率表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

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量测资料记录与整理及应用:

量测原始记录应呈表格形式,注明断面编号、测点设置时间,量测内容并填写具体量测数值,以便记录施工情况,另外还应有量测人员与记录人员的签名。

每次量测后,将原始记录及时整理成正式记录,对每一测量断面内的每条测线进行整理计算,整理后的量测资料包括:

①原始记录及实际测点布置图

②位移随时间以及距离开挖面间距的变化图

③位移速度、位移加速度随时间以及距离开挖面间距的变化图

这四条曲线,不一定每条测线都要绘制,一般情况下有第一条即可。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应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曲线,可选用对数、指数和双曲线函数等。根据这些函数关系可判断位移趋势值。区别位移与时间的正常与反常曲线。其中反常曲线是指非工序变化所引起的位移急剧增长现象,此时应加密监测,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进行施工处理。

在上述图表中应同时记入开挖、喷混凝土、锚杆施工工序和时间,并将位移警戒线和极限值算出来。

与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每断面两对测点,埋设时保持水平。

将φ10圆钢加工成三角形后焊到安装好的钢拱架上,初喷后钩子露出砼面,用油漆做好标记。

ZW型隧道收敛仪,监测精度+0.01mm。

利用收敛仪测得断面两基点距离的变化,每次连续重复测读三次读数,取得平均值作为本次测点读数。

在各级围岩起始地段整设量测断面,用来掌握各级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净空水平收敛量测与拱顶下沉量测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如位移出现异常情况,则加大量测频率。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频率见下表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距离

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监控量测项目的管理基准

监测项目位移管理等级见下表

(UN/3)≤U0≤(2Un/3)

①拱顶下沉是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反映,量测拱顶下沉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

②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以便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

③指导现场设计与施工。

地表下沉观测点按普通水准点基点埋设。并在预计破裂面以外3~4倍洞径处设水准基点,作为各观测点高程测量的基准,从而计算出各种观测点的下沉量。地表下沉桩的布置宽度如下图所示。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按下表采用

埋置深度(h)与开挖宽度(B)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m)

在拱顶布设固定测点,将钢尺挂在拱顶测点上,读钢尺读数,后视点设在稳定衬砌或者稳定的基准点上,读标尺读数,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3.4、临时监测仪器的埋设安装:

①在断面开挖成形后立即安装反光板(或菱镜)并进行观测,同时测量锚点的稳定性。以不受开挖爆破影响为准。

②收敛测点安装粘贴式反光板(或菱镜),采用全站仪活动测站法观测围岩收敛。

③粘贴式反光板(或菱镜)安装方向以便于设站和照准为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爆破等原因使测点无法观测时,及早恢复测点。

④根据地下洞室的施工环境,对已埋设的反光板(或菱镜)加以保护。

⑤采用钢尺收敛计进行断面的收敛观测时:

A收敛观测断面测量锚点可采用Φ20螺纹钢筋自制加工,前端为“O型圈”并采用防锈处理措施。

B测量锚点钢筋采用钻孔灌浆固定,锚固长度约0.30m;钢筋总长度依据衬砌厚度确定,测点“O型圈”距衬砌表面为5cm。

①收敛观测通过全站仪自由测站法测边、测角观测洞室观测断面上每两测点间的距离。要求每两测点间距离的测量误差不超过±1.0mm。

②当一测回的归零差大于5”,则重测此测回,并标注说明。

③测次:一般情况在洞室开挖或支护后的1~15天内,每天观测1~2次;当掌子面推进到距观测断面大于2倍洞跨度后,2天观测1次;变形稳定后,每周观测1次。

有下述情况时加强观测次数:

A在观测断面附近进行开挖时,爆破前后各观测1次;

B在观测断面作支护和加固处理时,增加观测次数;

C测值出现异常情况时,增加测次,以便正确地进行险情预报和获得关键性资料。

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初期支护状态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对初期支护的观察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状况。洞外观察包括边仰坡稳定,地表水渗透等。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距离

实际量测频率从下表中根据变形速度和距开挖工作面距离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

3.6、资料整编分析要求:

收敛观测记录表中包括工程名称、观测段和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编号与位置、基线长度;所用观测仪器的型号及编号、观测读数、观测时间、观测时的环境温度、观测断面与开挖掌子面的间距、观测断面与开挖/顺序的空间关系等。

绘制收敛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收敛位移与开挖空间(包括进尺及开挖高程)变化关系曲线、位移速率变化的时空关系曲线、收敛位移的断面分布图等。

过程线中横坐标采用时间坐标或时间及距工作面距离(或高程)双坐标;纵坐标采用收敛值(或其速率)量值和距工作面距离双坐标。图中绘制测点布置简图、开挖进尺过程线、同时画出监测仪器附近爆破、各种支护等施工作业的进度曲线。

各种观测仪器的记录表格,将根据规程规范和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完善。并在资料分析中,包含必要的环境量数据和施工地质情况等资料。

仪器的读数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测读,监测数据用专门表格记录。监测系统、连续地进行,严格遵守监测频率规定。每次读数时(2人以上互校),必须同前次测值对照检查,读数值应是稳定值,并仔细备注周边环境和相关特性。在监测中发现异常,要及时复测分析原因,并记录说明。

3.8、监测结果分析判断及失稳处理对策:

(1)数据处理、回归分析

①将各点各次读数绘成散点图,再根据散点图绘制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地表下沉等初步的时态曲线和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绘制位移与开挖面距离之间关系曲线。

②根据初步时态曲线的特征选用某一曲线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双曲函数等)进行回归。

③将选定的函数进行变换取代,使其变为线性函数形式,然后用一元线性回归的公式和方法求得该变换后的线性函数的关系a′和b′,再将该系数代入取代公式,得到原选定的曲线函数的系数,即最后求得的回归曲线。

(2)围岩稳定性判断及控制围岩失稳的对策

A基本稳定区,主要标志是变形速率不断下降,即变形加速度小于0,即d2u/dt2<0.(下图Ⅰ区)

B过渡区,变形速度长时间保持不变,即位移加速度等于0,即d2u/dt2=0.(下图Ⅱ区)

C破坏区,变形速率渐增,即变形加速度大于0,d2u/dt2>0.(下图Ⅲ区)

②根据回归后的时间—位移曲线,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水平收敛值和最大拱顶下沉量,并与控制值相比较。

③根据回归分析,当变形达到某一时段后,变形速度量呈下降趋势,即位移加速度小于0时,曲线如下图b和图e形状,说明围岩是稳定的,以或推算围岩位移基本稳定时间,即可以进行二次衬砌的时间。

④根据回归分析,当变形速度呈不变趋势,即位移加速度等于0时,说明围岩进入定常蠕变,处于不稳定状态中,须发出警告,加强支护系统。

⑤根据回归分析,当变形达到某一时段后,变形速度呈增加趋势,即位移加速度大于0时,曲线如下图aIII区,说明围岩趋于坍塌危险状态。此时采取如下措施:立即通知工地负责人停止开挖加强支护岩层暴露面;向现场监理工程师通报情况,共同分析研究围岩及支护失稳原因,采取相应对策。

对未支护的围岩调整支护参数,如增设超前支护或喷砼,增设钢支撑或加密钢支撑,加密系统锚杆增设钢筋网,加厚喷层厚度等。

改变施工方法,增设临时仰拱,大断面开挖分部支护,如“CD”、“CRD”工法等。

对已作初期支护地段采取加密锚杆,挂网复喷砼。

3.9、监测资料的整理:

监测资料按合同文件要求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规定及时整理、分析、反馈,对工程不同时期进行安全监控,并起着指导施工和改进设计方法的关键作用。切实保证资料的准确可靠,全面完整,防止数据资料损坏和丢失,表示方法力求简洁、清晰、直观、尽可能采用图表以便于保管,归档和查询。

4.0、临时监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钻孔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孔位不得偏斜,并且对材料、设备、人员情况进行检查。

(2)灌浆工程开工前,对灌浆施工准备、材料、人员等的配备情况进行检查。

(3)组织长期从事安全监测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本项目施工管理,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4)采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做观测资料录入工作,建立专用的误差处理、数据计算,及时准确地提供观测成果。

(5)对于观测施工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4、临时监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并设专职安全员,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将组织长期安全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此项工作,保证施工安全。

(3)对从事钻孔、灌浆工作的人员进行岗位安全生产教育,做到操作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4)所有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输部位必须安装安全防护装置。

(5)钻孔和灌浆的回水与弃浆必须及时排出,确保安全工作。

(6)对从事钻孔、灌浆、洞内观测的施工人员发放各种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

4.1监测数据的处理:

(1)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

2)根据现场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或散点图,在曲线趋平缓时进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当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骤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及时加强支护,必要时停止掘进,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3)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断围岩稳定状况,变形基本稳定符合下列条件:隧道周边变形速率有明显减缓趋势;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速度小于0.2mm/d,拱顶相对下沉速度小于0.15mm/d。

4)围岩及支护的稳定性根据开挖工作面的状态、净空水平收敛值及拱顶下沉量的大小和速率综合判断,并及时反馈于设计和施工中。

5)测量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现象或与设计不符时,及时提出,以便修改支护参数。

6)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工程对策建议。以此作为设计施工变更最重要的依据,做到信息化设计与施工。

7)测点埋设情况和量测资料纳入竣工文件GBT 3093-2021 柴油机用高压无缝钢管.pdf,以备运营中查考或继续观察。

(2)异常的监测结果处理

隧道监控量测结果出现异常时,按以下方法处理:

1)如果是由于基底下沉引起的,尽快将仰拱封闭,如仍然下沉,在墙角处加设锚杆,复喷混凝土并在基底钻孔注浆加固、换填或桩基。

2)如果是由于围岩压力引起的,可多次复喷并用锚杆加固围岩,补强初期支护。在下一循环施工时,修改支护参数,增强初期支护,同时增大观测频率;必要时通过监理同意施作二次衬砌,如果需加强衬砌则由设计单位同意。

3)如出现变形速率突然增大出现不稳定征兆时,进行适时监测观察,委派专职观察员对初支进行监视;如伴有响声及新生裂缝,立即暂停正常施工,加强支护和采取可能的抢救性措施。

4)遇下列情况之一,立即采取补强措施,改变施工方法或设计参数,增强初期支护:隧道开挖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围岩类别比预计的要差;喷射混凝土层裂缝多、裂缝大或不断发展;位移速率长期无明显下降,实测位移值已接近规定的允许值,位移量可能超过预留变形量。

(5)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改变设计参数,适当降低初期支护:确认围岩类别、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比预计有明显好转或有具体工程类比;初期支护未全部完成,位移已收敛,达到施作二次衬砌的条件。

JCT539-1994 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pdf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如下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