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公司商住楼中央空调安装工程施组设计本商住楼中央空调安装工程施组设计旨在确保施工过程高效、安全且高质量完成。项目位于某公司综合商住楼,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包括办公区、商业区及住宅区。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的多联机系统和水冷机组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区域的使用需求。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施工准备,包括技术交底、设备材料采购与验收、现场勘查及临时设施搭建;二是施工进度计划,按照工期要求合理安排各工序交叉作业,确保按时交付;三是施工工艺流程,明确设备基础制作、管道敷设、风管安装、电气连接及调试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四是安全管理,制定详细的施工安全方案,加强现场人员培训,确保施工过程中无安全事故;五是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音、扬尘和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与先进的施工技术应用,本工程将实现节能高效、舒适环保的目标,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空调系统服务。
6.3.7.2管道保温的工序如下:
将橡塑保温管套沿纵向剖轻轻拉开公路桥梁隧道施工组织计划--01--(23份),套入水管后,用手进行紧逼,然后用胶水密封管套纵缝。
管套与管套之间连接时,必须在管套的端面(环缝)上涂上保温胶水,管套的纵缝要求错开,且纵缝一般不得垂直向下,管套与管套之间用胶水将接缝密封。
管套与木环之间连接时,必须在管套端面和木环端面,分别涂上保温胶水,进行紧逼。
6.3.7.3管道保温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管道的管件(三通、弯头等)和部件(阀门等)保温的厚度与直管相同。在现场按实物形状加工,开料尺寸要准确,接缝不大于1mm,且要用胶水进行填充黏合。绝对不允许有露空现象。
风机盘管进出口处的保温,必须要把保温材料包扎在水盘范围内,以防冷凝水滴在天花上。
管道保温工作必须在管道试压合格和进行除油漆处理后方可进行。
6.4系统调试和试运行
通风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要进行系统调试,具体调试安排届时将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调试方案。
6.4.1空调水系统的调试
6.4.1.1空调水系统的调试必须在管道试压、冲洗、保温完成后进行。
6.4.1.2水系统试运行开机程序为:冷冻水泵→冷水机组。
6.4.1.3水系统试运行关机程序为:冷水机组→冷冻水泵。
6.4.1.4冷冻水系统试运行,应尽量使通过各台机组、冷冻水泵的水量接近相同,注意观察压力表、温度计,调节阀门使通过各台机组、冷冻泵的水量、温差保持在合理范围。
6.4.1.5风柜(新风柜)、风机盘管的水系统试运行,按不同的设计工况进行试运行,测定与调整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使之符合设计规定参数,注意观察压力表、温度计,调节阀门使通过各风柜、风机盘管的水量、温差保持在合理范围。
6.4.2风系统的调试
6.4.2.1系统风量的调整:在进行通风机的试运转及对其性能进行综合测定之后,即可进行系统风量的测定和调整。目前国内使用的风量调整方法有流量等比分配法、基准风口调整法、逐段分支调整法及风口速比常法,具体根据实际确定。
新风空调器风量调整:采用基准风口调整方法,用风速仪粗测各风机盘管处新风管风量,计算各风管实测值与设计值之比进行列表,找出各支管最小比值风管。以此风管为基准,调节本系统其他新风管,使比值与设计比值基本相等。再调节三通调节阀,使得相邻两支管的实测值与设计比值近似相等。最后调节新风空调器吸入段的防火调节阀开度,使系统总风量与设计风量相等,再实测一遍各新风观风量,即为实际风量,作好记录。
6.4.2.2室内正压的测定和调整
空调房间一般需要保持正压。由于无特殊要求,室内正压宜5Pa左右,当过度季节大量使用新风时,室内正压不得大于5Pa
测定方法:先实验是否处于正压状态。将燃着的香烟放在微开启的门缝处,若烟飘向室外,即为正压。将微压差计放在室内,其一端接橡皮管引至室外,读取室内静压即为正压值。
调整方法:对于测量结果为负压的房间,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新风量比排气扇排风量少;二是门、窗渗漏比较严重。查出原因,进行调整即可。
6.4.2.3空调器性能的测定与调整
风量的测定:空调器风量的测定与风机测定方法相同,并且在单机试运转时已调整好,可不必再测。
送、回、新风干湿球温度的测定:送风干湿球温度的测定可用干、湿球温度计测送风风口的干湿球温度值作为空调器送风参数,回风干、湿球温度可在回风口测定,至于新风干、湿球温度即为室外参数。
6.4.2.4空调自动调节系统控制线路检查
核实敏感元件、调节仪表或检测仪表和调节执行机构的型号、规格和安装的部位是否与设计图纸要求相符。
根据接线图纸,对控制盘下端子的接线(或接管)进行核对。
根据控制原理图和盘内接线图,对上端子的盘内接线进行核对。
对自动调节系统的联锁,信号,远距离检测和控制等装置及调节环节核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敏感元件和测量元件的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要求全室性控制时,应放在不受局部热源影响的区域内;局部区域要求严格时,应放在要求严格的地点;室温元件应放在空气流通的地点。
在风管内,宜放在气流稳定的管段中心。
“露点”温度的敏感元件和测量元件宜放在挡水板后有代表性的位置,并应尽量避免二次回风的影响。不应受辐射热、振动或水滴的直接影响。
6.4.2.5调节器及检测仪表单体性能校验
敏感元件的性能试验,根据控制系统所选用的调节器或检测仪表所要求的分度号必须配套,应进行刻度误差校验和动特性校验,均应达到设计精度要求。
调节仪表和检测仪表,应作刻度特性校验,调节特性的校验及动作试验与调整,均应达到设计精度要求。
调节阀和其他执行机构的调节性能,全行程距离,全行程时间的测定,限位开关位置的调整,标出满行程的分度值等均应达到设计精度要求。
6.4.2.6自动调节系统及检测仪表联动校验
自动调节系统在未正式投入联动之前,应进行模拟试验,以校验系统的动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无误时,可投入自动调节运行。
自动调节系统投入运行后,应查明影响系统调节品质的因素,进行系统正常运行效果的分析,并判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自动调节系统各环节的运行调整,应使空调系统的“露点”、二次加热器和室温的各控制点经常保持所规定的空气参数,符合设计精度要求。
6.4.2.7空调系统综合效果测定:空调系统综合效果测定是在各分项调试完成后,测定系统联动运行的综合指标是否满足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如果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在测定中作进一步调整。
确定经过空调器处理后的空气参数和空调房间工作区的空气参数。
检验自动调节系统的效果,各调节元件设备经长时间的考核,应达到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要求。
在自动调节系统投入运行条件下,确定空调房间工作区内可能维持的给定空气参数的允许波动范围和稳定性。
空调系统连续运转时间,一般舒适性空调系统不得少于8小时。
空调系统带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试验的测定与调整,应由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配合进行。
6.5资料整理编制交工调试报告
将测定和调整后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电气设备及自动调节系统设备的单体试验及检测、信号,联锁保护装置的试验和调整数据。
空调处理性能测定结果。
房间气流组织调试结果。
自动调节系统的整定参数。
对空调系统做出结论性的评价和分析。
本工程工程量大、项目多,应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确保施工进度。施工中以总进度网络为依据,按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专业工种分解为不同的进度分目标,以各项技术、管理措施为保证手段,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
1.1按施工阶段分解,突出控制节点。
以关键线路和次关键线路为线索,以网络计划中心起止里程碑为控制点,在不同施工阶段确定重点控制对象,制定施工细则。达到保证控制节点的实现。
1.2按施工班组分解,明确分部目标。
以总进度网络为依据,明确各个班组的目标,通过合同责任书落实责任,以分头实现各自的分部目标来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1.3按专业工种分解,确定交接时间。
在不同专业和不同工种的任务之间,要进行综合平衡,并强调相互间的衔接配合,确定相互交接的日期,强化工期的严肃性,保证工程进度不在本工序造成延误。通过对各道工序完成的质量与时间的控制达到保证各分部工程进度的实现。
1.4按总进度网络计划的时间要求,将施工总进度计划分解为季度、月度和旬期进度计划。
2、施工进度计划的动态控制
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动态控制过程,施工现场的条件和情况千变万化,项目经理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种信息,不断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进度拖后,要分析原因,并系统分析队后续工作会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措施,以保证项目最终按预定目标实现。其进度动态控制循环图见下页。
sy/t 5524-2019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地震勘探钻机车3、保证工期的管理措施
3.1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配置高效项目管理层。本工程施工的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均由有丰富工程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并针对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后勤保障工作配置项目副经理主抓分项工作。
施工进度动态控制循环图
3.2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多劳多得,优质优价,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3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对各个工种、工序制定严厉的奖罚制度,对工期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实行重奖重罚。
3.4在总进度计划控制下,坚持逐月、逐周编制出具体工程部位施工计划和工作安排。如发现未能按节点工期完成计划,要及时检查,分析原因,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和调整计划。
3.5定期召开工程例会,由工程施工总负责人主持,各专业工程施工负责人参加一般刷(喷)浆工程施工工艺,听取工程施工进度问题的汇报,协调工程施工内部矛盾,并提出明确的计划调整方案。
3.6对于影响工期的关键工序,项目经理要亲自组织力量,加班加点进行突击,有关管理人员要跟班作业,确保关键工序按时完成。
4、保证工期的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