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22-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322-2018 矾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3222018
4.3.1.1勘查单位应编制采样设计。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半工业试验样品的采样设计应征求试验研 究单位的意见。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试验样品采样设计的编制应有矿山建设设计单位参与。 4.3.1.2所采样品应具有代表性,矿石类型、品位、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空间分布等与 矿床的矿石特征应基本一致,并采取一定量的近矿围岩或夹石样品。试验样品的主要有用组分含量应考 患资化,适当低于所代表矿石的平均晶位。应考患样晶中共伴生有用组分的代表性。选矿试验样晶的质 量应根据试验阶段、试验目的和要求确定。采样方法可用刻槽法、剥层法、全巷法或矿心旁切法等。 4.3.1.3试验样品的加工和试验各环节都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要求。矿石加工选冶试验结论应明确, 且应满足不同试验阶段和勘查目的要求。 4.3.1.4对规模大、物质组分复杂、矿石工业类型差异大的矿床(体),应分段、分矿石类型采样。 对不能分采、分选的不同类型矿石可采集混合试验样,但其比例应与不同矿石类型的资源储量比例一致。
GB 51383-2019 钢铁企业冷轧厂废液处理及利用设施工程技术标准 4.3.2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4.3.2.1通过岩矿鉴定,查明矿石矿物组成、粒度、结构构造特征。研究主要矿物(特别是钒矿物和 钒载体矿物)的赋存状态、矿物间的共生关系,为选择合理的矿石加工选冶方法和工艺流程提供依据。 4.3.2.2研究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在选冶过程中的走向与分布,以评价矿石加工工艺的合理性、 其他有用组分的可利用性和有害组分的影响程度
4.3.3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试验程度要求
4.3.3.1普查阶段一股应进行矿石加工选治技本性能类比研充。对无类比条件、组分复杂、有害组分 对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影较大的矿石及国内尚无成熟选冶工艺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 程试验,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初步评价。 4.3.3.2详查阶段应基本查明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做出工业利用的评价。对生产矿山附近有类 比条件的易选冶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易选冶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一般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 脸验;较难选冶、难选冶及新类型矿石、有害组分对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影响较大的矿石,应进行实验室 扩大连续试验。试验成果应明示原矿、尾矿及产品多项分析结果,以反映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在选冶 流程中的回收利用情况及走向。
4.3.3.2详查阶段应基本查明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做出工业利用的评价。对生产矿山附近有类 比条件的易选冶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易选冶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一般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 验;较难选冶、难选冶及新类型矿石、有害组分对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影响较大的矿石,应进行实验室 扩大连续试验。试验成果应明示原矿、尾矿及产品多项分析结果,以反映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在选冶 流程中的回收利用情况及走向。 4.3.3.3动探阶段应详细查明矿石的加工选治技术性能,提出工业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勿选冶矿石应 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大型矿床一般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较难选冶治、难选冶矿石以及新类 型矿石、有害组分对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影响较大的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 工业试验:大型矿床较难选冶、难选冶矿石应进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工业试验。供建设设计利 用的矿石加工选治试验,其原矿、尾矿及产晶的多项分析应齐全,能够正确反映有用、有益及有害组分 在选冶流程中的回收利用情况及走间。 4.3.3.4在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推荐的工艺方案中,应对可能回收的伴生组分及超过允许限值 的放射性核素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的途径与技术指标。对原矿、中间产品、尾矿(渣)或者其他残留 物中铀(针)系单个核素含量超过规定要求,或矿石加工选冶工艺方案中,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排放 可能达不到GB26452相关要求的,对能否转入后续勘查应进行必要的论证。
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对经预查发现的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点,应搜集并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 初步了解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在进一步搜集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同时,大 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对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同类型矿山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类比评价:对开采 技术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应大致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特征,地下水类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大致了解矿(化)体项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初步了解矿区环境地质状况及放 射性异常情况,为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4.4.3.1水文地质
4.4.3.1.1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区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 4.4.3.1.2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和平、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量。 收集大气降水资料及历年最高洪水位及标高。 4.4.3.1.3基本查明矿区各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规 律及水文地质特征。 4.4.3.1.4基本查明地表水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大致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初步确定水文地质边 界及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估算矿坑涌水量,评价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 4.4.3.1.5提出工业及生活用水供水水源方向。调查老隆及采空区的分布及积水情况,估算积水量。 4.4.3.1.6划分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
4.4.3.2工程地质
4.4.3.2.1根据矿体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矿体及项底板围岩的力学性 质,调查老隆、采空区的分布范围,研究对井巷稳定性的影响。 4.4.3.2.2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风(氧)化带、节理、裂隙、岩溶、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 其对矿体及顶底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对露天开采的矿床应对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初步评价。 4.4.3.2.3划分矿床工程地质勘探类型
4.4.3.3环境地质
4.4.3.3.1收集研究历史上的新构造运动(地震)资料,调查矿区内期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情况,预测其发展趋势,分析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 4.4.3.3.2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及含量。开展放射性调查,基本查明矿 区内放射性核素的组成及含量,确定异常的空间分布范围。 4.4.3.3.3划分矿床环境地质类型,预测矿山开采、矿石加工选冶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矿区 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4.4.3.3.4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进一步开展勘 探工作提供依据。
4.4.4.1水文地质
4.4.4.1.1详细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的分布范围、汇水面积、水位、流量、流速、动态变化,调查老 摩的分布和积水情况,评价对矿床充水的影响。详细查明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动态变化及其补 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矿坑充水因素。
DZ/T 03222018
DZ/T 03222018
4.4.4.1.2详细查明矿区内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空间分布规律及理减条件,详细查 明各含水层的高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 4.4.4.1.3详细查明断层破碎带、风化带、节理、裂隙及岩溶等的发育情况、充填与胶结程度、富水 性、导水性及其变化。 4.4.4.1.4对地下开采的矿山,预测矿坑第一开采水平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对露天开采的矿山, 除计算露天采场外边坡之内的地下水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外,还应按暴雨频率计算直接进入采坑 的大气降水以及露天采场四周汇入采坑的正常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 4.4.4.1.5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水文地质勘查程度满足不了开采设计要求的,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 作。 4. 4. 4. 1, 6 5对矿坑水和矿山供水进行综合利用评价,提出工业及生活用水供水水源方向,提供水量、 水质资料。 4.4.4.1.7划分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
4.4.4.2工程地质
4.4.4.2.1测定矿体及围岩的力学性质参数,如体积质量(亦称体重,下同)、硬度、湿度、块度、 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内摩擦角、松散系数、安息角、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调查老 隆、溶洞的分布和充填情况,对工程地质性能进行研究。 4.4.4.2.2详细查明断层破碎带、风(氧)化带、节理、裂隙、泥化带、软弱夹层等的分布、产状、 现模及充填胶结、充水情况,确定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4.4.2.3详细查明沉积松散岩类的岩性、厚度和分布范围,提出边坡角的建议。对露天采场边坡的 稳定性做出评价。 4.4.4.2.4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4.4.4.3环境地质
4.4.4.3.1详细调查矿区内期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 4.4.4.3.2详细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 出评价。 4.4.4.3.3对放射性核素组成、含量及具有放射性异常的坑、应进行详细查定,对其影响安全生产 和环境的程度做出评价。 4.4.4.3.4对矿山开采、矿石加工选冶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对矿区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 预防建议, 4.4.4.3.5搜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闸明矿区地震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 4.4.4.4遵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相统一、突出重点的原则,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 并做出总体评价,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4.5综合勤查、综合评价
4.5.1根据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查定共伴生矿产的物质组成及质量特征,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赋存 状态,研究查明回收利用的途径及效果。 4.5.2同体共生矿产应随主矿产一起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同体共生矿产的查明及研究程度应 与主矿产相同;对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的异体共生矿产应按该矿种的勘查规范进行勘查评价,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需要,利用揭露主矿产的工程或增加适当工作量,对矿体进行勘查和评价。 4.5.3通过符合要求的矿石加工选治试验证实可回收利用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的途 径,并做出相应评价。
4.5.4矿石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达到一般工业指标要求的,应作为共生矿产按DZ/T0199的要求进行综 合勘查评价;未达到一般工业指标要求,但通过符合要求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证实可回收利用、符合钳 钒综合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应提出综合开发利用途径;矿石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允许限 值,且不符合轴钒综合开发利用要求,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的,应对能否转入后续勘查进行必 要的论证。 4.5.5不能按照钳钒综合开发利用的含铀钒矿床,铂应作为有害组分进行评价。 4.5.6不同工业类型钒矿床中可能存在的共伴生组分参见附录D。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应符合GB/T 25283的有关要求。
4.5.4矿石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达到一般工业指标要求的,应作为共生矿产按DZ/T0199的要求进行线 合勘查评价;未达到一般工业指标要求,但通过符合要求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证实可回收利用、符合销 钒综合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应提出综合开发利用途径;矿石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允许图 值,且不符合轴钒综合开发利用要求,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的,应对能否转入后续勘查进行生 要的论证。 4.5.5不能按照钒综合开发利用的含铀钒矿床,应作为有害组分进行评价。 4.5.6不同工业类型钒矿床中可能存在的共伴生组分参见附录D。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应符合GB/T 25283的有关要求
5.1矿床(体)勤查类型
5.1.1依据主矿体的规模、形态复杂程度、厚度稳定程度、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和岩体 对矿体的影响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系确定矿床(体)助查类型。矿床(体)助查类型划分条件见附求 A。对已确定的勘查类型,在后续的勘查实践中应加以验证,如发现偏差,应及时研究并予修正。 5.1.2依据五个地质因素,结合我国钒矿地质勘查实践,矿床(体)勘查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即第I、 第II、第IⅢ勘查类型,允许有过渡类型。 5.1.3矿床(体)勤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见附录A。
a)应根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修正勘查类型的,其勘查工程间距应作 相应调整: b) 应以矿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检验勘查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c) 当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应适应其变化: d) 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适当加密。 市.2.2 确定方法: a) 类比法:对小型矿床,可采用与同类矿床进行类比的方法确定: b) 地质统计学法:对探矿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中区域化变量的特征,确定最 佳的勘查工程间距: c) 试验法:对中、大型矿床可进行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确定最佳的工程间距。一般采取多 种方法逐步确定。 市.2.3 各勘查阶段工程控制程度的要求: a) 预查阶段。必要时可采用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地质、物探、化探异常,达到初步了解矿(化) 体的目的,对工程间距不作要求; 普查阶段。地表应有稀采样工程大致控制矿体,深部要有工程验证,一股采用类比法确定工 程间距; c)详查阶段。以拟定的勘查类型为基础,在普查基础上用系统的采样工程控制矿体。可参照附录
d)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适当加密。 5.2.2确定方法: a)类比法:对小型矿床,可采用与同类矿床进行类比的方法确定: 地质统计学法:对探矿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中区域化变量的特征,确定最 佳的勘查工程间距; c) 试验法:对中、大型矿床可进行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确定最佳的工程间距。一般采取多 种方法逐步确定。 5.2.3 各勘查阶段工程控制程度的要求: a) 预查阶段。必要时可采用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地质、物探、化探异常,达到初步了解矿(化) 体的目的,对工程间距不作要求; 普查阶段。地表应有稀疏采样工程大致控制矿体,深部要有工程验证,一般采用类比法确定工 程间距; c) 详查阶段。以拟定的勘查类型为基础,在普查基础上用系统的采样工程控制矿体。可参照附录 A推荐的工程间距,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进行控制,一般沿倾向深部至少应有2个工程控制, 基本确定其连续性。对于大、中型矿床,一般应在详查阶段进行不同工程间距和不同勘查手段 的工程验证,以确定合理的工程间能:
5.2.3各新否价技工器制星度的要求
预查阶段。必要时可采用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地质、物探、化探异常,达到初步了解矿(化) 体的目的,对工程间距不作要求; b) 普查阶段。地表应有稀疏采样工程大致控制矿体,深部要有工程验证,一般采用类比法确定工 程间距; c) 详查阶段。以拟定的勘查类型为基础,在普查基础上用系统的采样工程控制矿体。可参照附录 A推荐的工程间距,对矿体沿走向和向进行控制,一般沿倾向深部至少应有2个工程控制, 基本确定其连续性。对于大、中型矿床,一般应在详查阶段进行不同工程间距和不同勘查手段 的工程验证,以确定合理的工程间距:
DZ/T03222018
DZ/T 03222018
d)勘探阶段。根据详查阶段确定的勘查类型,加密工程间距,详细圈定矿体,确定矿体的连续性, 排除多解性 5.2.4矿床勤查工程间脂参见附录人
.2.4矿床勤查工程间置参见附
5.3查方法、手段选择与工程布置
一般情况下,地表应以探槽、浅井为主,浅钻工程为辅,配合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深部应以钻 探为主,辅以坑探工程。当地形有利或矿体形态复杂一极复杂、品位变化大时,应以坑探为主辅以钻探 工程。当需要采集选矿大样时,也可动用坑探工程。若钻探成果与坑探验证成果相近,可不投入较多的 坑探工程,以钻探为主配合坑探工程。各勘查阶段的工程布置应考虑与后续勘查及矿山建设开发的衔接。 助探阶段的工程布置应征求矿山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重点布设在首采区
5.4.1预查阶段对发现的矿(化)体,可根据少量验证工程所获得的采样资料,为区域远景提供宏观 决策的依据。在能取得资源量估算的必要参数时,可估算预测的资源量。 5.4.2普查阶段除大致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外,地表应有稀疏的工程控制,深部应有工程验证, 估算推断的、预测的资源量。 5.4.3详查阶段应基本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基本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主要矿体出露地表的边 界及延深应有系统工程控制。对矿体风(氧)化带、破坏矿体及影响井巷开拓和开采的断层、破碎带、 合脉等应有工程对其产状和规模加以控制。根据系统采样工程圈定矿体,估算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 5.4.4勘探阶段对主要矿体应在详查控制的基础上由加密工程圈定。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控制主要 产体是间和顶部的边界及风(氧)化带界线:对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控制矿床(体)四周的边界、采 场底部边界,计算剥采比:对能与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周围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根据上述加密后的工 程圈定矿体,估算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 5.4.5各勘查阶段不同类型资源储量比例可参考附录B中的B.1
6.1勤查工作部署原则要求
勘查工作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技术手段,确保工作质量达到相关要求;注重绿色勘查,保护生态 环境
6.2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
地形测量和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国家标准坐标系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地形图测量范围和比例尺 应满足不同勘查阶段地质填图、资源储量估算的需要。不同比例尺的勘查线剖面应是实测的。测量精度 与要求拨照GB/T18341热行
6.3.1根据不同励查阶段目的任务,以地质观系为基础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前应测制 地质剖面图或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图,观察、研究与矿化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统一石命名, 确定填图单位、内容、方法和要求。 6.3.2地质填图比例尺应视勘查区范围、地质复杂程度、矿床规模及勘查阶段的不同而定,矿区地质 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0,矿床(体)地质填图比例尺为1:50001:2000
DZ/T 03222018
DZ/T 03222018
空制矿体在地表的实际位置,构路地表重要地质界线。为保证采样的 一般应揭穿基岩0.5m以上,槽底宽度不小于0.6m
当覆盖层较厚(大于3m)或风化带较深时以浅井(钻)揭露,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深度应揭穿 矿体顶底板与围容界线或掘至基誉, 浅井四壁应平整
当地形条件有利或矿体形态复杂、钻探难以控制、需要网度验证和采集选矿大样时,可选择坑探工 程。坑探工程布设以控制矿体为主,并考患将来可为矿山建设生产所利用。其质量要求按照DZ/T0141 执行。在符合施工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对能利用的以往探采工程进行清理,并进行编录和采样
6.6.5.1矿体及其项底板35m内的围岩、近矿围岩蚀变、控矿构造标志层的岩矿心采取率不低于80%, 若连续有两个回次或厚大矿体内部矿心采取率低于80%时,其连续长度不能超过5m,否则应采取补救措 施。围岩岩心的分层平均采取率一般不低于70%。 .6.5.2采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证矿体及其顶底板围容的采取率,并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 避免矿心粉碎、贫化。对风化、氧化强烈或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矿体,应严格控制钻探回次进尺的长度 和钻进时间,防止钻进中漏矿。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工艺时,穿矿(包括矿体顶、底板)孔径应满 是米样要求。 6.6.5.3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和岩矿心保管工作。钻孔 弯曲度应符合规程要求,钻孔偏斜超差时应及时设法补教。见矿厚度大于30m时,见矿点和出矿点均应 加测钻孔弯曲度和孔深。 6.6.5.4钻孔即将终孔时,应研究和对照两侧部面的地质情况,确认钻孔施工已达到助查设计目的, 在穿过矿体底板20m或一定深度后,经研究和判断深部已无新的发现,最后一次岩心无矿化和蚀变现象, 地质人员与项目技术负责人研究后方可终孔 6.6.5.5应按有关要求做好封孔工作,封孔质量不符合规程或设计要求时应返工重封。岩心钻探工程 按照DZ/T0227要求执行,岩矿心管理按照DZ/T0032的规定执行。
6.7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
6.7.1.1采样应有代表性,应分矿石类型分别采样。采样的方法、规格应通过试验或类比确定。 6.7.1.2采样时应沿着矿石质量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样品。一般是沿着矿体(或矿层)厚度的方向布 置。探槽、坑道工程中采用连续刻槽法采样,其样槽断面规格和样品长度视矿(化)体厚度大小、矿石 美型变化情况、矿化均匀程度及工业指标而定,尽可能使用锯片机切割取样。断面规格一股选用5cm× cm~10cm×5cm,采样长度一股为0.7m~2m,以不大于矿体可采厚度为宜。穿脉坑道一股在一维腰线 上连续采取,矿化不均匀时可在两壁采样。沿脉坑道在掌子面或顶板采样,样品间距视矿化均匀程度而 定,一般为10m20m。采样时应按勘查线间距,在矿体顶、底板上应各有一个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 矿样品以控制矿体的边界。 6.7.1.3钻孔岩矿心采样一般沿其长轴方向旁取一半作为样品(1/2劳心法),应确保两半心的矿 化相对均匀,并尽可能使用金刚石刀具切取。遇不同回次的岩矿心直径或采取率相差较大时应分别采样。
6.7.1.4不得跨层、选择性采样,不得混样、错号。难以识别的矿石或可能的矿化地段,应连续采样, 采取的样品应能控制矿(化)体的顶、底板界线
6.7.2.1加工要求:在加工全过程中,样晶质量总损失率不得大于5%,样品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样 品加工全部达到1m~0.83mm(16目~20目)后,缩分为正、副样两部分,进一步磨细至0.074mm(200 目)后送化验室的正样质量不少于200g,副样保存最小质量不少于200g。 6.7.2.2分步缩分加工:分析样品的制备按切乔特公式进行缩分:
DZ/T 03222018
Q一缩分时取得的最小可靠质量(kg): K一—缩分系数,一般采用0.1~0.2; d一样品碳碎后最大颗粒的直径(mm) 6.7.2.3机械联动线加工:经过一次破碎、缩分,直接达到要求粒度和质量数。应按确定的加工方法 和操作规程进行,严防混染。样品缩分的均匀性应进行试验。 6.7.2.4样品制备质量按照DZ/T0130热行
6.7.3.1光谱全分析
用以确定基本分析、矿石化学全分析、组合分析项目。在矿体不同空间部位、不同矿石类型、品级 及某些围岩、蚀变带中采样。样品可从基本分析样的副样中挑取或单独采取
6.7.3.2基本分析
理常用以明行中主用,不新日一股为:具地有用租达到业要求(共 生矿产)时,也应列入基木分析项目
6.7.3.3矿石化学全分析
全面了解矿石化学成分及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在光谱全分析和岩矿鉴定基础上,按主要 矿体、分矿石类型或品级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每种矿石类型或品级一般做1~2个。根据需要,围岩亦 可做少量化学全分析。
6.7.3.4组合分析
用以查明矿石中伴生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一般按矿体从同一块段、一个或几个相邻探矿工程中, 分矿石类型或品级依样品长度的比例组合成一个样品。采取组合样的工程分布应避免过于集中或分散。 样品从基本分析样的副样中提取,单个组合分析样品的质量按单样长度加权求得,一般为100g~200g。 分析项目一般根据光谱全分析和化学全分析的结果,结合矿石质量特征确定。对有可能回收利用的、对 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及工业利用有重大影响的伴生组分,以及有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可能会造成环境 污染的有害组分均应列为组合分析项且
6.7.3.5物相分析
中主租的式存联金、相种突 日小力 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采集与分析应及时进行 以免样品氧化,
DZ/T 03222018
样品件数应视矿床规模和矿石物质成分复杂程度而定。 主组分测试项目主要为游离钒、吸附钒、类质同 象钒等。游离钒的含量比例可作为判
6.7.3.6单矿物分析
必要时可进行单矿物分析,用以查明矿石中主要有用稀散元素或贵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 含量及其与主元素之间的关系,采样时应注意代表性。样品可从矿体露头或工程揭露的矿体上采取,在 实验室可用各种机械分选方法获得,单矿物样品的质量需根据分析项目和实验室要求确定。
6.7.4化学分析质量
6.7.4.1样品测试以由具有相以能力的名矿测试单位承担。 6.7.4.2内部质量检查: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的结果应分批进行内检分析,用于评价原分 析结果的偶然误差。内检样由送样单位从原分析样的副粗样中抽取,编密码送原测试单位进行内检分析。 内检样的数量不低于参与资源储量估算样品总数的10%。基本分析内检样一般不少于30件。 6.7.4.3外部质量检查:外检样由原测试单位从内检合格样品的正余样中抽取,连同原分析结果和分 所方法说明送具有相应能力的召矿测试单位进行外检分析,用于评价原分析结果的系统误差。外检样的 数量不低于参与资源储量估算样品总数的5%,一般不少于30件。 6.7.4.4化学分析质量及内、外检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办法按照DZ/T0130执行,内、外检合格率不得 低于90%
6.8矿(岩)石物理性能测试
6.8.1在详否、勘探阶段应测定矿石、夹石和矿体项、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采样与试验项目一 股包括:矿石、夹石和矿体顶、底板围岩的体积质量、湿度、块度、孔隙度、松散系数、安息角、抗压 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及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RQD值网该由钻探编录时统计岩 (矿)心长度大于10cm的完整岩心的累计长度/该分层总进尺求得,而不是实验室测试结果。 6.8.2若有、矿石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一股不少手三组,采集位置应重点放在矿体及其上下 盘围岩。采样应有代表性,能反映出各种岩石、矿石的主要特征。 6.8.3矿石的体积质量样应分矿石类型采集,在空闻间分布上应有代表性,主要有用组分平均含量应与 其矿石类型基本一致。每种矿石类型的小体积质量样数应不少于30件。测定体积质量的同时应测定主 组分的品位、湿度、孔隙度等。对裂隙发育或松散多孔的风化矿石,应采集1件~3件大体积质量样品, 对小体积质量值进行校正。直接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大体积质量样数应不少于5件。小体积质量样品的 股不小十0.125m
6.9原始地质缩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制
6.9.1原始地质编录应在现场及时进行,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地质现象。同一矿区内地层名称、 代号、岩石命名和使用应统一,勘查线、探矿工程、样品、标本、地质点、物化探点(线)、矿体、块 交的编号应有序排列,标记分明,便于否我。图例、地质编录格式、色谱花纹等应统一。岩矿心除普通 编录外,还应全孔拍照,拍照时应有标准颜色、比例的对比,同时还应有探矿工程名称和岩矿心进尺信 息。文、图、表、影像等各类记录载体反映的坐标数据及内容应相互对应。应将全部原始地质资料制成 光盘,便于保存和使用。 6.9.2野外工作结束后,应按相关管理规定组织野外验收, 6.9.3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应按工作阶段及时进行,综合研究应贯穿勘查工作始终
6.9.4报告编制按照DZ/T0033有关要求执行。报告编制单位应有相应的能力和工作背景,报告主编 及参编人员应为承担勘查工作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报告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初审,实行勘查项目监理的 应说明监理单位能力、监理工作及监理报告结论
7.1.1概略研究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概略研究可由地质勘查单位完成。应分析已取得 的地质资料,评价矿床开采的内外部建设条件,类比邻近或类似矿床,结合矿区的白然经济条件、环境 保护要求等,对矿床开发做出技术经济评价,对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 结论。 7.1.2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采用投资及生产成本是根据同类 矿山生产估计的,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有内蕴经济意义。一般普查阶段应做概略研究,详查或勘探阶段 的矿床,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只进行概略研究。
7.2.1预可行性研究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应在详查或勘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通常由 具有相应能力的矿山建设设计单位承担。 7.2.2通过国内、外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综合矿产资源条件、采选工艺、矿山内外部建设条件、环 境保护以及项目预期经济效益等,对矿山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做出初 步评价,为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勘探决策、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7.3.1可行性研究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应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通常由具有相应 能力的矿山建设设计单位承担。 7.3.2可行性研究应对矿山建设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做出详细评价,为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 确定和矿山建设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8矿产资源储量类型及划分条件
热行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热行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热行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9.1.1预查、普查阶段的工业指标,可参照本规范附录B中钒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确定。 9.1.2详查、勘探阶段的工业指标,应结合勘查工作,由具有相应能力的矿山建设设计单位对工业指 标进行论证,并根据符合要求的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成果确定伴生组分综合评价指标。
9.2.1结合矿体特征及探矿工程实际,选择道宜的资源储量估异方法。估异方法主要包括儿何法(地 质块段法、断面法等)、地质统计学法、距离幕次反比法、SD法等。
DZ/T 03222018
DZ/T 03222018
9.2.2对于形态相对简单、产状相对稳定、有用组分分布均匀或较均匀的矿体,宜采用地质块段法。 9.2.3对于探矿工程均位于勘查线上的任何产状与形状的矿体,可采用断面法。 9.2.4对于探矿工程信息相对较多、样品数量满足统计学要求,并可计算出变异函数的矿体,可采用地 质统计学法。 9.2.5在有用组分分布均匀或较均匀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距离幕次反比法。幂次的取值应合理,并说 明理由。 9.2.6对以勘查线为主的矿区,可选用SD法,要求最少有两条勘查线,每条线上至少有两个工程,预 测精度时则应加倍
9.2.2对于形态相对简单、产状相对稳定、有用组分分布均匀或较均匀的矿体,宜采用地质块段法。 9.2.3对于探矿工程均位于勘查线上的任何产状与形状的矿体,可采用断面法。 9.2.4对于探矿工程信息相对较多、样品数量满足统计学要求,并可计算出变异函数的矿体,可采用地 质统计学法。 9.2.5在有用组分分布均匀或较均匀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距离幕次反比法。幂次的取值应合理,并说 明理由。 9.2.6对以勘查线为主的矿区,可选用SD法,要求最少有两条勘查线,每条线上至少有两个工程,预 测精度时则应加倍
9.3.1矿体的圈定应按单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矿体内部大于夹石别除厚度的部分 应作为夹石予以圈出。 9.3.2矿体的连接应先连接地质界线,再根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连接矿体一般采用直线,在充 分掌握矿体地质规律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线连接。矿体任意位置圈连的厚度,不得大于相邻地段 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厚度
9.3.3当采用地质块段法、剖(断)面法等传统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时,在遵循地质规律的前提下,
a)一个工程达到最低工业品位,相邻工程无矿,当相邻工程间距大于或等于基本工程间距时,应 按基本工程间距的1/2尖推或1/4平推;当相邻工程间距小于基本工程间距时,按实际工程间 距的1/2尖推或1/4平推; b)一个工程达到最低工业品位,相邻工程品位大于1/2边界品位时,当相邻工程间距大于或等于 基本工程间距时,应按基本工程间距的2/3尖推或1/3平推;当相邻工程间距小于基本工程间 距时,应按实际工程间距的2/3尖推或1/3平推。 当矿体沿走向或倾向在见矿工程外无工程控制时,在符合控矿地质条件的前提下,一般按推断 的工程间距的1/2尖推或1/4半推
9.4.1资源储量估算应在综合研究矿床地质条件、控矿因系的基础上,按确定的工业指标固定矿体的 前提下进行。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各项工程质量应经检查验收合格,不合格工程不能参与相应控制程度 约资源储量估算。 9.4.2根据矿床控制程度,按矿体、块段、能分采的矿石类型及资源储量类型分别估算资源储量。估 算时应圈出开扣除采空区的采动量。 9.4.3应根据矿体的形态、产状及探矿工程布置形式合理选用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矿体形态简单 的一般选用地质块段法(投影法),矿体倾角大于60°的采用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小于45°的采 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矿体倾角介于45°~60°的视矿体特征和工程分布确定。对适于地表露采的 享大矿体一般采用垂直剖面法。当矿体受构造影响而形态复杂或产状扭曲时,可同时采用地质块段法和 事直副面法,交义使用,互为补充。在详查、励探价段,倡导采用矿业软件估算资源储量。 9.4.4达到工业指标要求的异体共生矿产,投相应矿产励查规范要求,圈定矿体并分别估算资源储量, 9.4.5达到工业品位要求的同体共生矿产,按相应矿产勘查规范要求,圈定矿体并分别估算资源储量: 达到边界品位未达到最低工业品位,经论证可采用综合工业指标圈矿的同体共生矿产,应按综合工业指 标圈定矿体并估算资源储量。
9.4.7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的单位,矿石量用干吨表示(取整数);V0量用吨表示(取整数), 矿石品位以质量分数(%)计,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估算参数一股包括矿体的面积、品位、厚度及体积 参数应是实你测定的日 靠数据,实测样品的数量和分布均应有代表性。预查阶段确定矿石体积质量有困难时,可采用类比的矿 石体积质量参数。
可采用几何图形法、坐标计算等多种方法计算面积,一般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直接计算,计算精度应 满足有关要求。
9.5.3平均品位计算
单工程平均晶品位按样晶所代表的厚度加权平均求得,块段平均晶品位按各工程的矿体厚度加权平均求 得,当采用垂直剖面法或水平断面法估算时,先按单工程中矿体厚度加权,再采用面积加权求取块段平 均品位。
9.5.4平均原度计算
单工程中矿体厚度用参与圈矿的单样代表厚度累加求得,块段厚度一股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当矿体 厚度变化很大,且工程分布不均匀时,采用单工程中矿体的厚度与该工程上下或两侧影响的长度加权平 均求得。 对于厚度变化很大的矿床,遇到特大厚度(一般为矿体平均厚度的3倍及以上),应先进行特大厚 度的处理,然后再求平均厚度。处理方法是用特大厚度工程在内的块段的平均厚度代替特大厚度。当工 程分布很不均匀时,可根据影响长度或面积加权,但不应重复使用(4次以上)特大厚度工程划分块段。 若特大厚度工程呈有规律分布,且能圈出特大厚度块段的,可单独划出,不再进行特大厚度处理。
9.5.5矿石体积质量
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矿石体积质量应以实际测定值为依据。一般致密矿石用小体积质量的算术平均 值估算资源储量;对裂隙发育、氧化疏松矿石,一般应用大体积质量样测试值对小体积质量样的测试值 进行校正,也可直接采用大体积质量平均值估算资源储量,但大体积质量样的数量应符合本规范6.8.3 的要求。若矿石体积质量存在有规律性的变化时,可分不同矿体、块段、矿石类型求取相应的平均体积 质量值。当湿度大于3%时,体积质量值应进行湿度校正
按类别统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标明矿产资源储量编码,说明各工业矿体中主矿产、共伴生矿产的 各类别资源储量矿石量、V.0量、金属量(化合物量或矿物量)、平均品位等
DZ/T03222018
DZ/T 0322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矿床(体)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
A.1矿床勤查类型条件
人.1.1矿床勤查类型确定的主要地质依据
A.1.1.1矿床勘查类型的确定应依据矿体规模、 主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复杂程度、构造和岩体对矿体 的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综合确定。 A.1.1.2矿体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其具体划分条件见表A.1。
表A.1矿体规模划分条件表
A.1.1.3矿体形态复杂器质分为三类:
A.1.1.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分为稳定、较稳定、不稳定三种 a)稳定:厚度变化系数<50%; b)较稳定:厚度变化系数50%~100%; c)不稳定:厚度变化系数>100%。 A.1.1.5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根据矿体V:0晶位变化系数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 a)均匀:品位变化系数<20% b)较均匀:品位变化系数20%~50% c)不均匀:品位变化系数>50%
A.1.1.6构造、岩脉对矿体影响程度分为三种
a)影响程度小;矿体内基本无断层和岩脉穿插,或有少数断层,但对矿体影响不大: b)影响程度中等:矿体内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态影响明显: c)影响程度大:矿体受多条断层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
A.1.2矿床查类型划分
根据五个地质因素,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为如下三种: 第1励查类型(面单型):矿体规模大至中等,形态面单,厚度稳定,构造、石脉影响程度小, 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层状一似层状、板状一似板状的大脉状、大透镜状矿体; b) 第Ⅱ勘查类型(中等型):矿体规模中等,产状变化中等,厚度较稳定,构造、岩脉影响程度 中等,破坏不大,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脉状、透镜状、矿柱等矿体:
c 第Ⅲ勘查类型(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岩脉影响大,主要有 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的小透镜体状、扁豆状、鞍状、钩状矿体。 A.1.3矿床勘查类型的运用原则 矿床勘查类型的运用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和在实践 中验证并及时修正原则。在影响矿床地质特征的五个地质因素复杂且变化较大时,应以引起主矿体特征 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作为确定矿床勘查类型的主要依据,允许存在过度类型
c)第Ⅲ勘查类型(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岩脉影响大,主要有 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的小透镜体状、肩豆状、鞍状、钩状矿体
A.1.3矿床勤查类型的运用原则
矿床励查类型的运用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 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和在实践 中验证并及时修正原则。在影响矿床地质特征的五个地质因素复杂且变化较大时,应以引起主矿体特征 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作为确定矿床勤查类型的主要依据,允许存在过度类型
A.2矿床勤查工程间距
各勤查类型工程间距见表A.2
DZ/T 03222018
表A.2钒矿床勤查工程间距参考表
钥矿床勘查类型实例见表A.3
DZ/T 03222018
表A.3钒矿床勘查类型实例
DZ/T 03222018
表A.3组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续)
DZ/T 03222018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及不同勘查阶段资源储量比例
(资料性附录)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及不同勘查阶段资源储量比例
B.1钢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见表B.1
表B.1钒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
B.2各防香阶价股盗激信量比例要求
a)普查阶段:推断的资源量一般应不少于总资源量的30%: 详查阶段:控制的资源储量一般应不少于查明资源储量的30%,大型资源储量规模矿床可适当 降低。原则上主要矿体均应达到查明程度: C 勘探阶段:探明的、控制的资源储量之和一般应不少于查明资源储量的50%,资源储量规模为 大型的矿床可适当降低。探明的(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的需要: d)达不到上述资源储量比例的,应说明具体原因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钒矿床资源储量规模划分 钒矿床资源储量规模划分见表C.1
DZ/T 03222018
麦C.1钒矿床资源储量规模划分表
DZ/T03222018
表D.1钢矿床主要工业类型
T/CBDA 18-2018 建筑装饰装修室内吊顶支撑系统技术规程DZ/T 03222018
表E.1钒矿主要矿物及其性质表
DZ/T 03222018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钒矿石选治难易程度划分
DZ/T 03222018
我国钒矿资源分布于全国19个省(区、市),有独立钒矿床和伴生钒矿床两类,前者以产于寒武系 黑色岩系中的沉积型钒矿床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 百者主要以伴生于容聚型钒钛磁铁矿床申的钒矿床为代表JC/T 2458-2018 聚苯乙烯颗粒泡沫混凝土,主要分布于四川、安徽、河北等省(区)。 截至2012年底,全国钒矿保有资源储量(V0)5272.01万吨,其中以伴生有用组分赋存于岩浆型钒 钛磁铁矿床中的钒资源量占全国钒矿保有资源储量的37%,主要分布于四川攀枝花一西吕地区、安徽马 按山地区及河北承德地区,这三个地区钒钛磁铁矿床中伴生钒的资源量分别占全国钒钛磁铁矿床中伴生 钒总资源量的83.52%、7.42%、4.05%,其他地区仅占5.01%。 我国钒钛磁铁矿床中的伴生钒通常在铁精 矿中富集,在冶炼过程中作为副产品加以综合回收,是我国钒产品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国主要钒钛磁铁矿区钒钛磁铁矿床中伴生的回收利用实例参见表H.1。
DZ/T03222018
H.1我国主要钒钛磁铁矿区钒钛磁铁矿床中伴生钒的回收利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