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19-01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DD 2019-01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D 2019-0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96.2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3150
下载资源

DD 2019-0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D 2019-01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以图面可表达的岩石或岩石组合为填图单元。在此基础上归并段、组、群等岩石地层单位。注意与 亢积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和标志层的识别与表达。新建地层单位应按照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进行 命名、审批和公开发表。

6. 2. 1调查内容

火山岩的岩石分类和命名按照GB/个17412.1 一1998执行。重点调查以下内容: A 查明火山岩的岩石类型、时空展布特征及其与周围岩石的关系。调查层状喷出岩相关岩性垂向 和侧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岩层厚度等,测量火山岩层的产状,建立火山岩层序。查明火山碎屑岩 中碎屑的种类、粒度(包括占优势颗粒和最大颗粒的粒径)及其垂向和侧向的变化情况、熔结 程度等。对于非层状火山岩(侵出相、火山颈相、隐爆角砾岩相、潜火山岩相等),调查其分 布形态、产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及其在火山机构中的位置等,结合火山岩的层序,建立火山 活动时序; 查明火山岩区沉积岩(包括火山碎屑沉积岩)分布、产状、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特征,研究 沉积环境。尤其注意对同一套火山岩中沉积岩夹层产状的测量、形成环境分析及其中化石的调 查; 建立火山喷发韵律、火山岩系地层层序和火山活动时序。厘定不同火山构造的相互关系,确定 测区火山活动时序。通过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火山活动旋回等进行区域对比,查明火山地层的 时空演化规律; 划分火山岩相类型,查明岩相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各种岩相的形成环境、相序结构、岩相组 合,进行相分析,恢复火山活动的演变历程; 确定火山构造的级别和类型,查明火山构造的空间组合方式和时空分布、火山构造与区域构造 的关系,探讨火山活动的迁移演化规律和大地构造背景; 调查火山岩对自然地理、地貌及自然资源特征、分布的制约概况,特别是分析火山岩相、火山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意义

6. 2. 2 填图单位

状。查明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查明岩体相带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查 明侵入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 和区域性脉岩)特征;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特别是形成序次和空间展布规律。注意对成矿有 利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调查不同类型侵入体与区域构造的切割关系,确定前构造、同构 造、后构造侵入体; 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分析岩浆源区及岩石成 因类型。区分花岗岩同源、异源(如岩浆混合)等类型。同源花岗岩应研究同化混染和结晶分 异作用,岩浆混合花岗岩需确定混合端元及混合岩石特征; 分析不同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和岩浆作用过程,确定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成因联系GBT 29478-2012 移动实验室有害废物管理规范,建立区域构 造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 )调查侵入岩对自然地理、地貌及自然资源特征、分布的制约概况

6. 3. 2 填图单位

6.3.2.1以成分(岩性)、结构(粒度)相似及时 次相近的侵入体为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 入岩,均按“岩性+时代”标示,对不同变形强度岩体,可用叠加花纹分区与表达。有可靠年龄依据的, 寸代表示到世,没有年龄依据的,依据地质体接触关系等推测到纪或代。按照不同侵入体的成因关系和 若浆系统,建立更高一级的组合单元。 化系统的侵入体,可进一步归并单元,建立岩 套和超岩套:岩浆混合作用的侵入体, 元单位和混合形成的岩石单位归为岩套。 居复杂程度,可以建立亚岩套和超岩套不同级别单位体系。 6.3.2.2注意与侵入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的内外蚀变带、剪切带,重要的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 体,流动构造、放射状和环状构造、脉体,矿化蚀变带等的表达

6.4. 1 调查内容

4.2.1低级变质的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按照6.1. 岩以可表达的岩石或岩石组合为基本填图单位。变质表壳岩在分析构造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 进一步归并岩段、岩组、岩群等构造岩层单位。变质深成片麻岩填图单位采用“时代+片麻岩+

上角标”的代号表达,并可对同时代有成因联系的片麻岩填图单位进一步归并为片麻岩套。对仍能识别 原岩的非层状填图单位以“原岩名称+时代”的代号表达,图例说明中在岩石名称前冠以“变质”前缀。 6.4.2.2注意对特殊变质岩(榴辉岩、蓝片岩、超高温变质岩等)和特殊标志层的识别和表达。 6.4.2.3注意与变质作用关系密切的矿化蚀变带、流体运移通道、地质和成矿指示意义明确的岩石或 岩石组合的表达。注意变质岩中透入性构造形迹的表达。

6.5(蛇绿)混杂岩(带)

6. 5. 1调查内容

以岩块和基质作为调查的主要对象,开展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调查研究。重点调查以下内容: a) 调查各类岩块的规模及相互关系、产状、岩石(组合)类型、矿物组成、内部原生和变形构造、 古生物化石特征,查清主要岩块的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 调查基质岩石(组合)类型、古生物化石和变质变形特征,以及特殊类型基质的变质温压条件、 原岩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 c) 调查构造变形样式,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分析不同期次构造的变形机制,调查分析主要构造期 的形成时代; d) 调查(蛇绿)混杂岩(带)与区域内其它相关构造岩石单元的时空配置关系,探讨其成因联系 及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e) 调查与蛇绿(混杂)岩有关的成矿地质: f) 分析研究蛇绿(混杂)岩各岩块、基质的时态、位态,恢复洋板块地层层序。划分混杂岩类型, 研究其形成、就位过程及构造环境

以可识别、填绘的各类岩块、基质作为基本填图单位。岩块(片)类型按照三大岩类进一步划分: 安“主要岩性+时代+环境”命名;基质类型按照构造岩、变质岩的岩石或岩石组合细分,按“主要岩 生+时代”命名;岩性代号正体与斜体区分岩块与基质。经历相同增生、就位过程的岩块、基质组合, 可归并为混杂岩,按照“时代+地名+混杂岩”命名。区域上,同一洋盆削减、碰撞残留的蛇绿(混杂) 岩组合,按照“地名+时代+蛇绿(混杂)岩带”命名、表达,便于区域对比。注意与俯冲增生、碰撞等 购造作用关系密切的矿化蚀变带、流体运移通道等的表达。

6. 6. 1调查内容

重点调查以下内容: a) 调查不同地貌类型的物质组成,及各种地貌形态要素和组合地貌的相互关系,分析第四纪沉积 物成分、成因类型与地貌及环境变化的关系; DJ 调查第四纪沉积物岩性、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确定覆盖层填图单位,研究 其地层层序、地质特征与变化规律; 调查特殊岩性夹层,如古生物化石富集层、化学沉积层、古土壤层、泥炭层、砾石层等,研究 其地质构造与环境变化意义,确定地层对比标志层; d 调查古人类文化层及古人类遗址,探讨其地质背景与环境变化因素; 采集必要的样品,根据需要进行粘土矿物与重矿物分析、粒度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微体古生 物鉴定、宏体古生物鉴定、1C测年、光释光测年、古地磁测量等; 确定地层地质时代,分析岩性、岩相、古生物、古气候等特征,了解古风化壳特征与类型,开 展多重地层划分对比; 调查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貌、水系和沉积物特征,查明新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探讨 其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n, 调查活动断裂的分布、延伸、规模、产状、性质、活动性等基本特征,研究活动断裂的活动期 次和活动时代、对松散沉积物的控制及古地震活动特征; 调查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地质遗迹与地貌景观,提出保护和合理开发建议; 调查人类地质作用现象,分析总结人类地质作用对现代地质作用过程的影响:

k 部署在重要经济区和不同类型生态环境交错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应重点加强第四纪地层序列、 地质结构、活动构造特征、地质环境演变以及人类地质作用综合调查研究,分析地表作用对自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和演化趋势; 部署在重要盆地的区域地质调查,应重点加强盆地充填序列、盆地深部地质构造格架调查研究, 查明赋存盐类、铀、砂金、油气、地下水等资源的地质体的产状和分布特征; 部署在重要成矿区带,服务于浅覆盖区地质找矿的区域地质调查,应重点加强覆盖层、隐伏基 岩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成矿地质背景调查研究,强调隐伏基岩顶面地球化学特征与第四系地表水 系及沉积物的对比。

一般以松散沉积物岩性为基本填图单位,对于分布面积广、岩性稳定、具有区域对比意义的地层 划分至组级正式填图单位。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可划分非正式填图单位,视情况可归并表达为成 因类型、岩相、年代地层等。成因类型依据沉积标志、地貌标志和古气候与古环境标志综合确定。地层 时代依据地层古生物群组合特征、地层测年数据、地层磁性的极性时与极性亚时划分对比综合确定。

6.7.1应用构造解 造变形时限,建立构造变形序列;研究构造层次,分析构造变形环境和构造动力学;揭示构造对矿产资 源、地质灾害等的控制作用以及构造发育对重大工程建设等的影响。 3.7.2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和叠加置换样式。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派生小构造资料。根 据褶皱卷入的地质体和截切褶皱的地质体时代、年龄等判断褶皱形成的时代。 6.7.3查明中、大型断层及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断层面产状、断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 会带内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特征、断层的组合型式等。确定断层的运动学特征、断层活动次序、断层活 动的时限。视情况开展断层活动的构造年代学分析,确定断层活动时限。 6.7.4对不整合面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查明上下地质体的组成、产状、时代等,查明不整合面的形态、 可能的古风化剥蚀面和后期变形改造特征。确定不整合的类型、性质和构造意义。明确不整合区域大地 构造或局部构造意义。 6.7.5观察褶皱、断层或韧性剪切带等对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和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 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

6.7.6在地质图上以点元、线元充分表示各类构造形迹及其要素。

运用遥感影像的宏观性、连续性和多光谱优势, 对区域构造样式、地层分布、岩石类型、地形 地质环境等信息进行提取,增强调查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调查精度和效率。对于解译标志 译效果好的地区,在野外地质验证基础上,可用遥感解译路线替代地质观测路线。

根据调查工作需要,收集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 进行预处理、数据融合与信息提取。野外调查前,应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制作区域遥感影像图,匹配到数 字(智能)地质调查系统中,作为工作的基础背景图层。利用多光谱数据结合信息增强、识别和提取技 术,开展区域构造格架、岩性、断裂褶皱、地质填图单元解译。鼓励利用高光谱数据探索开展遥感岩石 矿物识别、岩石类型和岩石组合划分。遥感解译结果应在踏勘和野外调查过程中不断验证和修正。

确定不同地质体的岩石组合、结构构 单位空间接触关系及其组合、顺序, 格架,为填图单元划分与完善、基础地质

7.2.2.1沉积岩区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应有实测地层剖面控制,如果工作区前人测制的面能够满 足要求,可在野外验证的基础上直接利用或修订使用;侵入岩区、变质岩区、复杂构造区应充分利用路 线剖面和信手剖面;第四系分布区,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挖掘剖面,视情况可布适量钻孔取芯建立剖面 主 7.2.2.2注意露头的代表性和连续性,剖面线上的露头应大于60%,接触关系清楚,

7.2.2.2注意露头的代表性和连续性,剖面线上的露头应大于60%,接触关系清楚

7. 2. 3 测制要求

7.2.3.1沉积岩剖面(第四系除外),比例尺一般为1:1000~1:5000;第四系剖面比例尺一般为 1:100~1:500。构造地质面比例尺视具体情况确定。 7.2.3.2剖面记录要完整、全面,主要包括岩性、产状、岩相、构造、古生物、蚀变、矿化,以及样 品采集、素描、照片等内容。 7.2.3.3沉积岩实测部面须编制地层柱状图

路线地质调查是沿地质观测路线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目的是全面控制调查区所有地质体和主 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

7. 3. 2 布设原则

7.3.2.1在预研究地质图上部署地质调查路线。 7.3.2.2按照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以有效控制地质体、观察研究地质体内在关系、解决地质问 题为原则,合理布置观测路线。 7.3.2.3主要包括穿越法和追索法及灵活多样的路线。穿越法垂直于调查区岩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路 线。追索法主要沿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以有效达到调查目 的合理布置灵活多样的路线,

7.3.3.1客观描述岩石及岩石组合特点、产状等,详细观察描述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带、构造带、化 石层、含矿层位、标志层、蚀变带、矿化体等重要地质现象。记录应翔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素 苗图和照片,采集代表性样品和实物标本。 7.3.3.2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必要时可安排剥土、槽探、槽型钻、浅钻等工 程进行揭露。详细观测点之间可不连续观测和记录。

查明填图区地球物理特征,推断、解释各种异常,结合工程资料和地质模型,对覆盖层或隐伏基岩 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解释,了解重要地质体和构造边界的深部延伸特征和关键地质体的深 部形态。

充分收集、处理、分析已有的面积性和控制性部面等地面和航空物探资料。依据目标地质体与围岩 的物性差异,在确保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选择物探方法。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处理和联 合反演,圈定地质体边界、推断地质体的深部延伸和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为编制地质图提供依据。在 基岩埋深较大的覆盖区,利用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孔资料,计算基岩深度

分析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中化学元素迁移、分布、富集的规律及其与基岩、构造、矿化利 境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区域地质体物质特征和地表作用过程研究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根据调查区地球化学景观条件、覆盖情况及覆盖层发育特点和前人工作程度,视情况选择适用的方 法开展面积性地球化学调查和不同比例尺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在基岩出露或残坡积物分布地区,水系发 育的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水系不发育的以土壤测量为主。在准平原、盆地周边、山前地带等野外工 作方法不成熟的特殊景观地区,鼓励选用新方法、新技术开展地球化学调查示范。在工作方法尚不成熟 的特殊景观区应开展方法试验,证实方法有效之后再开展面积性调查。鼓励探索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揭 示深部物质组成架构、新生地壳的分布及成矿地质背景。

通过工程揭露揭示覆盖层及基岩地质构造特征,验证物探推断解释成果,追踪和圈定地质体的重要 接触关系、厚度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活动构造区重点确定活动断裂性质、活动期次及古地震活动周期 等特征。

基岩区槽探和钻探以揭露和验证重要地质体深部延伸为目的。覆盖区钻探工作部署以揭露和验证第 四纪覆盖层组成、结构、层序建立和地层划分为主,部分要兼顾下伏前第四系基岩类型及重要边界的揭 露和验证。

当日采集的文字记录数据、照片、 须进行当日资料整理。每个地质单 调查结束后应进行阶段资料整理,年度工作结束后应进行年度资料整理。内容主要包括

a)野外录入数据的系统性和地质观察内容的齐全性和正确性; o) 分析工作精度和质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C 野外采集的地质调查路线、剖面等数据,通过数字(智能)地质调查系统的数据检查后逐条入 图幅数据库中,形成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和剖面数据库; d) 核实野外地质记录和素描图、照片、录像、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资料,完善数据库。处理物 探、化探数据,进行地质解释,编制成果图件: e) 整理分析揭露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各种样品测试鉴定资料和测井资料,编制钻孔柱状对比 图,确定覆盖层对比综合标志,编制地质部面图; f) 分析隐伏基岩物探、揭露工程资料,确定地层综合对比标志和填图单位,编制基岩地质草图; g 参照附录B编制野外地质图及辅助图件,编写阶段性工作总结或年度工作总结。

a)野外录入数据的系统性和地质观察内容的齐全性和正确性; D 分析工作精度和质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野外采集的地质调查路线、剖面等数据,通过数字(智能)地质调查系统的数据检查后逐条入 图幅数据库中,形成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和剖面数据库; d 核实野外地质记录和素描图、照片、录像、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资料,完善数据库。处理物 探、化探数据,进行地质解释,编制成果图件: e) 整理分析揭露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各种样品测试鉴定资料和测井资料,编制钻孔柱状对比 图,确定覆盖层对比综合标志,编制地质剖面图; f 分析隐伏基岩物探、揭露工程资料,确定地层综合对比标志和填图单位,编制基岩地质草图; g 参照附录B编制野外地质图及辅助图件,编写阶段性工作总结或年度工作总结。

8. 2. 1基本要求

8.2.1.1野外验收以项目任务(或合同)、设计、审批意见和技术规范为主要依据。 8.2.1.2须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和主要实物工作量,完成野外资料整理,编制野外地质图和野外 总结。 8.2.1.3应在野外现场进行,在室内检查基础上进行实地检查。野外验收天数3~5天。 8.2.1.4野外验收意见应对野外工作作客观评价,提出补充调查工作意见。通过野外验收后方可进入 成果编制阶段。 8.2.1.5补充调查工作应在期限内完成。

8.2.2.1野外记录、地质剖面、岩心编录、探槽剖面描述及素描图等。 8.2.2.2样品测试鉴定采(送)样单、主要测年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典型实物标本。 8.2.2.3物探、化探、揭露工程工作记录、原始数据、处理解释数据和图件。 8.2.2.4野外地质图、实际材料图和其他相关图件。 8.2.2.5野外工作总结报告。 8.2.2.6野外资料数据库。 8.2.2.7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材料

8.2.3重点验收内容

8.2.3.1设计任务完成情况。 8.2.3.2重要地质体、地质界线、地质现象的控制程度;野外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及一致 8.2.3.3野外地质图与地质实际情况符合程度。 8.2.3.4关键地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程度。 8.2.3.5重要发现须实地查验核实。

按野外验收意见,补充完成野外调查工作后,转入室内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阶段,主要包括: a)全面整理各种岩石、矿石、矿物、化石、构造及其它标本; b) 整理分析样品分析测试报告,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根据综合研究及分析结果,修改、绘制综合性图件和成果图、报告插图、插表等; 根据野外资料,结合古生物鉴定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确定地层及岩浆岩的时代、序列,建 立地层和岩浆岩格架; e 对各种构造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调查区变形序列、主构造期的构造组合和构造格架; f) 在对所有资料全面综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确定区域地质调查 报告的主要内容。

9.2.2根据需求编制以下图件

a 部署在重要成矿区带、服务于浅覆盖区地质找矿的图幅,编制1:50000基岩地质图、1:50000 地表地质图。选择编制反映成矿地质背景的专题图件。 b 部署在重要经济区、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的图幅,编制覆盖层地质剖面 图与三维地质结构图、基岩地质图。选择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地貌图、活动构造图等专题图件。 C) 部署在重要盆地、服务于油气、沉积型矿产、水资源等调查的图幅,编制三维地质结构图。选 择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层序地层学图件、航空物探推断岩性构造图等专题图件。

9.3.1报告编写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反映图幅总体地质特征,突出解决关 建地质问题,揭示自然资源生成、赋存、分布和生态环境变迁的基础地质背景。 9.3.2以工作区范围编制成果报告,多幅联测编写联测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作为成果报 告附件单独编写。 9.3.3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参照附录C编写。报告编写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精炼、主题突出、层次清 晰、图文并茂、各章节观点统一协调,着重突出调查所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及进展成果。所附插图美观、 图例齐全。

9.4.1原始资料数据库内容包括预研究、野外调查、工程、物(化)探和样品测试等数据。 9.4.2成果数据库包括成果图件和区域地质图报告数据库 9.4.3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按DD2006一06、DD2006一07等要求执行,并在成果验收之前提交项目管理单 位进行数据库验收。

完成成果评审验收后,需提交以下成果: a)原始资料数据库和实际材料图(纸介质) b)1:50000地质图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纸介质与电子文件)、成果数据库。

完成成果评审验收后,需提交以下成果: a)原始资料数据库和实际材料图(纸介质) b)1:50000地质图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纸介质与电子文件)、成果数折

按照DZ/T0273—2015规定执行,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节项目概况 简要叙述所属工程、项目名称、组织实施单位、任务书要求、调查区范围及面积、项目工作起止时 间、填图科学家、主要填图人员及单位。 第二节自然经济地理和交通概况 第三节地质地貌特征

第二章目标任务 第一节总体目标任务 第二节年度目标任务 第三章预研究 第一节前人调查概况 简述调查区研究程度。 第二节资料收集与质量评价 前人资料收集列表,可利用程度评价,可利用资料建库。地形图、遥感数据准备与质量评述。 第三节野外核查 简述野外预研究所取得的初步认识及完成工作量情况。已有野外工作基础,可以省略。 第四节预研究地质图编制 全面对比分析和研究地、矿、物、化、遥资料,及发表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初步总结规律,找出存 在问题,提出重点调查内容。依据预研究成果,包括前人资料和野外核查,编制全要素预研究地质图及 工作部署图。 第四章区域地质概况及填图单位厘定 第一节地质和地理概况 根据前人及野外踏勘资料,全面系统概述调查区交通、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及区域地质背景特征,对 工作区地质地理条件进行评述, 第二节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 对调查区工作程度进行全面系统列述,并对其成果资料和地质认识进行评估,对本次工作可收集利 用的地质资料和成果要具体说明。 第三节存在问题 通过对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预研究及野外踏勘,梳理调查区存在的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对 本次工作需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 第四节填图单位划分初步方案 野外需按岩石及岩石组合、结构构造等合理划分填绘各地质实体,提出岩石或岩石组合初步划分及 区域地层单位划分对比方案。 第五章调查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调查内容 简述区域地质的基本调查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调查方法 简述区域地质调查精度要求、工作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第六章数据库建设 简述区域地质野外原始数据库、国际分幅地质图的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案。专题性地质调查与填图, 原始数据采集和成果表达可采用多种方式。 第七章工作部署

简述人员组织、技术装备、工作计划、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及计划实物工作量。 第八章质量保障 简述区域地质调查的质量保障体系。阐明项目组织管理、人员组成情况及项目质量、技术装备、安 全、财务等保障措施。在设计中要具体阐明填图科学家的品德、能力和业绩。 第九章预期成果 简要说明通过本次工作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解决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科技创新、成果 转化和人才培养等。 第十章经费预算 应按照国家、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要求编写。 第十一章附图 预研究地质图、工作部署图等图件

简述人员组织、技术装备、工作计划、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及计划实物工作量。 第八章质量保障 简述区域地质调查的质量保障体系。阐明项目组织管理、人员组成情况及项目质量、技术装备、安 全、财务等保障措施。在设计中要具体阐明填图科学家的品德、能力和业绩。 第九章预期成果 简要说明通过本次工作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解决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科技创新、成果 转化和人才培养等。 第十章经费预算 应按照国家、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要求编写。 第十一章附图 预研究地质图、工作部署图等图件

B.3辅图及简要说明(位置可依据具体情况合

图例置于主图右侧,应有详细文字说明。 标注接图表、坐标系、线段比例尺、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志、填图科学家、主要填图人员、制图 据库建库人员等信息,注明地质图引用格式。具体格式和位置参考图式。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比例尺:1:50000 (仿宋,三号

xxx幅 (仿宋,二号) (图幅号)(仿宋,三号)

GBT 12604.7-2021 无损检测 术语 泄漏检测.pdf图C.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外封面格式

图C.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外封面格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 (仿宋,三号) 地质调查专报第号 (仿宋,三号)

比例尺:1:50000(仿宋,三号)

xx幅 (仿宋,二号) (图幅号)(仿宋,三号)

填图科学家: 单 位:(仿宋DB51/T 5036-2017 四川省屋面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小四) 报告编写人: 单 位:(仿宋,小四) 隶属项目名称(正副负责人): 单 位:

B.2引用格式:填图科学家、编写人,出版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xxx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 调查局地质调查专报XXX号。

图C.2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内封面格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