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76.29-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276.29-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29部分:岩体强度试验(承压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
)Z/T0276《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分为31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第2部分:岩石含水率试验; 第3部分:岩石颗粒密度试验; 第4部分:岩石密度试验; 第5部分:岩石吸水性试验; 第6部分:岩石硬度试验; 第7部分:岩石光泽度试验; 第8部分:岩石抗冻试验; 第9部分:岩石耐崩解试验; 第10部分:岩石膨胀性试验; 第11部分:岩石溶蚀试验; 第12部分:岩石耐酸度与耐碱度试验; 第13部分:岩石比热试验; 第14部分:岩石热导率试验; 第15部分:岩石击穿电压和击穿强度试验; 第16部分:岩石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 第17部分:岩石放射性比活度试验; 第18部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第19部分: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 第20部分:岩石三轴压缩强度试验; 第21部分:岩石抗拉强度试验; 第22部分:岩石抗折强度试验; 第23部分: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 第24部分:岩石声波速度测试; 第25部分:岩石抗剪强度试验; 第26部分:岩体变形试验(承压板法); 第27部分:岩体变形试验(钻孔变形法); 第28部分:岩体强度试验(直剪试验); 第29部分:岩体强度试验(承压板法); 第30部分:岩体锚杆荷载试验; 第31部分:岩体声波速度测试。 本部分为DZ/T0276的第29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部分由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负责起草GB/T 42230-2022 钢板卷道路运输捆绑固定要求,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 本部分起草人:谭睿、陈华、刘军、石丙飞。
DZ/T 0276.292015
DZ/T 0276.29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29部分:岩体强度试验(承压板法)
DZ/T0276的本部分规定了承压板法测定岩体强度 本部分适用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中Ⅲ级及Ⅲ级以下的岩体强度承压板法试验
压板对半无限空间岩体表面施加压力,量测出岩体
试点受力方向宜与工程岩体实际受力方向一致
3.2.1承压板取直径300mm的圆形。 3.2.2试点边缘至洞壁边缘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1.5倍,至洞口或掌子面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 的2倍,至临空面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6倍,试点间距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3倍。 3.2.3试点表面以下3倍承压板直径范围内的岩性宜相同。 3.2.4试点表层受扰动的岩体应清除干净。 3.2.5承压面应加凿平整,并用砂轮打磨,起伏差应小于承压板直径的1%。承压面以外1.5倍承压板 直径范围内岩体表面应平整,无松动块石。
3.2.1承压板取直径300mm的圆形
刚性承压板法试验加压系统与传力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清洗试点表面,铺垫一层水泥浆,放置刚性承压板并挤压出多余水泥浆,使承压板平行试点表 面。水泥浆厚度应小于承压板直径或边长的1%。 b)试验完成前,不应移动刚性承压板。 承压板应满足刚度要求,单块承压板厚度不宜小于6cm,当刚度不足时,可采用叠置钢垫板或 传力箱的方式提高承压板的刚度。 d 在承压板上依次安装千斤顶、传力柱、钢垫板,在钢垫板和岩体间填筑砂浆或安装反力装置(如 图1所示)。 e) 施加接触压力使整个系统接触紧密。 f)整个系统应具有足够刚度和强度,所有部件中心应保持在同一轴线上,轴线应与加压方向 一致。
DZ/T 0276.292015
图1刚性承压板试验安装
在承压板两侧各放置简支测量支架两根,测量支架应满足刚度要求。支点宜设置在距试点 心4倍承压板直径以外。 刚性承压板法试验应在承压板上对称布置四个测表,应在板外沿径向对称设置变形测表,每 宜设置2个
5.1液压干斤顶。 5.2液压枕。 5.3测力枕。 5.4液压泵及管路、压力表:液压泵、管路、压力表的最大加载量压力不应超过额定工作压力的80%。 5.5刚性承压板。 5.6 钢垫板。 5.7 传力柱。 5.8 反力装置。 5.9 测量支架。 5.10 位移测表: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 5.11 测量表座。 512一处孔名上位敌计
5.2液压枕。 5.3测力枕。 5.4液压泵及管路、压力表:液压泵、管路、压力表的最大加载量压力不应超过额定工作压力的80% 5.5刚性承压板。 5.6钢垫板。
白水水库工程水力机械设备采购及安装招标文件(II标)(商务条款)5.3测力枕。 5.4液压泵及管路、压力表:液压泵、管路、压大 5.5刚性承压板。 5.6 钢垫板。 5.7 传力柱。 5.8反力装置。 5.9测量支架。 5.10 位移测表: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 5.11 测量表座。 5.12 钻孔多点位移计。
5.9测量支架。 5.10位移测表: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 5.11测量表座。 5.12钻孔多点位移计
DZ/T 0276.292015
6.1试验宜采用干斤顶加载。对千斤顶作的率定曲线和承压板面积,计算施加的载荷值与对应的压力 表读数值。 6.2检查各测表的工作状态,进行初始稳定读数,观测每隔10min测读1次,连续3次读数相差不大 于0.01mm时,开始加压。 6.3载荷的级差应由大到小递减,预估极限载荷pmx,载荷小于0.50pmx时,级差为0.10pmx;载荷为 0.50pmax~0.75pmax时,级差为0.05pmax,载荷大于0.75mx时,级差为0.025max。 6.4当载荷与变形关系曲线不呈直线或承压板周围岩面出现裂缝时,应减小载荷级差,最小级差可取 0.01MPa~0.02MPa。 6.5试验采用逐级连续加载,直至试点破坏。 6.6加载应采用变形控制。每级载荷施加后立即读数,每隔10min读数一次,当各测表相邻两次读数 之差与同级载荷下第1次读数和前一级载荷下最后一次读数差之比小于5%时,可施加下一级载荷。 6.7可在承压板的上测表读数稳定后测读承压板的外测表1次。 6.8加载结束后分3级~5级缓慢卸载,每级卸载后应测读1次变形。卸载完成后,每隔10min测读 测表1次,持续1h。 6.9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a)某级压力下,承压板的上测表和外测表的读数不停地变化,且在2h内,这种变化有不断增大 的趋势,可认为岩体已破坏。 b) 总变形量超过承压板直径的1/12。 c) 压力表读数显示载荷加载后无法维持,可认为岩体已破坏。 d)承压板周围岩面发生明显隆起或径向裂缝持续发展的情况,可认为岩体已破坏。 e)当设备出力不够,岩体未能达到破坏,但载荷已经达到工程设计压力的2倍。 6.10试验结束后,应描述裂缝发生及发展情况,裂缝产状及性质,承压板周围岩面隆起程度、位置及范 围。必要时应切槽检查。 6.11试验过程记录内容和格式见表A.1
7.1岩体抗压强度按式(1)计算:
式中: R岩体抗压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力 作用于试点上的法向载荷JG/T 196-2018 钢板桩,单位为牛(N); A一一承压板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7.2根据测表读数计算各级压力下承压板上侧和外侧岩体变形量,
DZ/T 0276.2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