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DBJ51 T061-2016)

四川省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DBJ51 T061-2016)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2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962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四川省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DBJ51 T061-2016)

5.4.1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接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规范》GB50007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有关规定执 行;对以端承型为主且桩端下存在软弱层的复合地基,复合地基设 计等级为甲级或对沉降有严格要求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 技术规范》JGJ94进行沉降计算。 5.4.2复合土层压缩模量采用复合地基承载力对天然地基承载力 的提高倍数的方法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对天然地基承载力的提高 倍数宜按下式计算:

25.4.3降计经验系数

5.4.4复合地基计算变形值应小于建筑物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的 允许变形值JLZJ-Y-GL-001-2020 北京市普通公路日常养护预算编制办法(路基、路面、桥梁、泵站、运行保障)(试行),并应满足下式要求:

3 + S1 + 82 ≤[s]

一复合土层计算变形量(mm),按本规程第5.4.3条计算; s复合地基下天然地基计算变形量(mm),按国家现行 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进 行计算; 褥垫层压缩变形量(mm),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进行让算:

[3]一建筑物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变形允许值,各类建 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 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采用对于框架结构,应由 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应由 倾斜控制,必要时尚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5.4.5复合地基基床系数可采用下列方法计算确定,并宜通过两 种或多种方法相互验证: 1当有实测基底反力和基础沉降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K = Pip/ s

式中K,依据实测基底反力和基础沉降计算的复合地基平均基 床系数,kN/m; Pip——基础各划分区块基底实测反力平均值,kPa; Sip—基础各划分区块实测基础沉降平均值,m。 2当有由大量实际工程实测沉降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获取的沉 降经验系数时,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K, = Po /(VeSip)

5.5.1褥垫层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或碎石等,可就地取材采用原 槽砂哪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5.5.1褥垫层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或碎石等,可就地取材果用原 槽砂邱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l

2当单桩承载力较高时或沉降较大时,可在褥整层中铺设塑 料土工格摄、经过防腐处理的钢筋网片等加筋材料; 3膨胀土、风化泥岩等地基宜采用厚度不大于200mm、强度 等级不高于C15的混凝土或渗透性小的密实灰土作为褥垫层; 4膨胀土、软岩碎料不得用作褥垫层材料。 5.5.2垫层厚度宜取100mm~300mm,不宜大于桩身直径的 0.35倍。 5.5.3褥垫层应铺设至基础外边缘线且不应小于0.5倍的桩径;桩 顶标高变化交界地段褥垫层可仅在布桩范围内铺设。 5.5.4褥垫层压实度不应大于0.94。 5.5.5褥势层压缩变形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规范》GB5007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5.0.1大直径系混凝王桩桩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干作业、人工挖孔灌注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采用泥浆护壁导管法的水下混凝土按水下混凝土要求设计 配合比,且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5.6.2人工挖孔护壁应进行专项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低于 C20; 2厚度及配筋应满足稳定性要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 3护壁外侧应为齿状。 5.6.3当桩间距较大时,可在桩顶设置强度等级不低于C20、边长 不宜小于1.5倍桩径、厚度不宜小于0.5倍桩径的桩帽以减小桩土

10MPa;对于饱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1.2~4MPa。软土宜取低值 密实黏性土宜取高值。 3)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4)单桩注浆量应根据桩径、桩长、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 承载力增幅及注浆方式等因索确定、可按下式估算。

G,= & d+ & n d

式中Ge——注浆量(t),以水泥质量计; 0.5~0.7,对于卵石、砾石、中粗砂取较高值; —桩侧注浆导管断面数; d基桩设计直径,m; 5)对单桩、桩距大于6d的群桩和群桩初始注浆的数根基桩的 注浆量应按(5.6.3)估算值乘以1.2的系数。 6)后注浆作业开始前,宜进行注浆试验确定注浆参数。

成扎;松散碎石主、破碎的强风化岩层等易跨孔地段宜采用湿作业 法成孔。 3组合成孔法适用于含漂石或大孤石的碎石土层、砾卵石层 岩溶发育岩层或裂隙发育的地层,以及穿透旧基础或含大粒径填料 的填土场地;采用回旋钻、潜孔锤引孔的直径宜比设计桩径小 50 mm ~ 100 mm。 6.1.5湿作业法成孔施工应根据地层情况选择适用的稳定液。 6.1.6当遇软土、松散砂土等易孔、缩径的土层时,应采用护 简等护壁措施。 6.1.7成孔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施工记录及质 量证明文件。 6.1.8桩孔深度必须满足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最短桩长等设 计要求。 6.1.9桩孔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设置警示线围护,成孔暂停施工时 应进行孔口遮盖。 6.1.10成孔施工达到设计深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孔位、孔 深、成孔形态、持力层的岩土性状、孔底沉渣等进行检验。 6.1.11成孔质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混凝土灌注。每浇筑50m 必须留1组试件,每组试件3块,测定同条件养护的立方体抗压强 度。每个灌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试件。 6.1.12冬期施工时,混凝土人孔温度不得低于5℃。 6.1.13桩间土清理和截桩应由人工完成,且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 下自

6.2.1施工前应了解现场范围内的电力和通信等架空线路、建(构) 筑物、地下障碍物等环境状况,必要时应采取保护、迁改等措施; 对场地周围渗漏的水渠应采取加固措施。 6.2.2施工场地范围应设置警戒线和安全标志,严禁外来人员进 入施工场地: 6.2.3施工场地应具有保持设备稳定的强度和行走平稳,确保在 成孔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偏移。对不利于施工机械运行的松软场地, 应进行适当处理。 6.2.4设备组装应在设定的隔离区内由专业人员按程序完成:施 工前成孔机械必须经校验合格,不合格机械不得使用。成孔开钻前 和完成后应进行设备检修,并填写设备检查记录。 6.2.5成孔钻具上应设置控制深度的标尺,并应在施工中进行观 测和记录 6.2.6施工所用的水、电、道路、排水、临时用房等设施必须在 开工前准备就绪。 6.2.7测量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施工影响的位置,开工 前应进行复核并妥善保护。 6.2.8成孔施工前应进行桩位复核,确定桩孔中心。 6.2.9成孔施工前应组织项目有关人员和现场监理进行开工安全 验收。

6元需稳定液及其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搅拌时间不少于30min,回收的稳定液需加入适量的钠基 影润土、纯碱等进行搅拌调整,静置24h后使用,稳定液的pH宜 为8~10: 2施工中应及时清除钻渣,测量稳定液的黏度、比重、含矿 量与胶体率,监测稳定液的性能指标变化,并对稳定液进行净化: 3当地层条件或护壁效果变化时应及时调整稳定液性能,不 满足要求时应加人处理剂; 4混凝土灌注前,孔底0.5m以内的稳定液相对密度应小于 1.25、含砂率不得大于8%,遇有细砂、中砂等的特殊地层的黏度宜 控制在25Pa·s,其他地层中黏度不得大于28Pa,s; 5稳定液池(槽)应按设计要求开挖放坡或用砖砌和水泥砂 浆翻筑,稳定液池(槽)设警成液面位于池(槽)顶下0.5m处。 6.3.5钻进过程中应通过旋挖钻机配备电子控制系统显示调整 钻杆的垂直度,并应检查钻杆的垂直度。终孔后钻孔垂直度应小 于19%0。 6.3.6钻孔终孔前应减小回次钻进深度,及时量测钻孔深度,保 证钻孔深度满足设计要求。严禁以超挖钻孔深度的方法预留沉渣 深度。 6.3.7旋挖钻机成孔时应采取间隔成孔,桩机同时施工时出土堆 放位置距桩孔口的最小施工净间距不得小于6.0m,并及时清除。 6.3.8孔径小于等于1.0m时宜采用正循环清孔,孔径大于1.0m 时宜采用吸反循环或气举反循环清孔。 6.3.9孔事故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事故处理前应详细了解塌的深度、范围、塌孔部位的地 层、孔内稳定液指标、淤塞情况等,查明孔原因

6.3.1旋挖法适用于填土、硬塑状黏性土、砂土、粒径不大手 200mm的碎石土及风化软岩。 6.3.2旋挖成孔应根据地层情况选用钻头和钻杆及控制钻进进度 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密和实砂卵石地层及饱和抗压强度大于10MPa的岩层 宜采用机锁式钻杆; 2在松散的砂土中钻进时,宜采用挖砂钻头,可慢进尺且每 回次进尺不宜过大; 3在卵石、石地层钻进时,应慢速钻进并给予适当的钻压 钻进中发生卡钻时及时处理; 4在较被碎的基岩、胶结层钻进时,可使用多种钻具配合 钻进; 5 在坚硬的基岩中可采用局部气举反循环全断面被岩钻进; 6在钻进过程中,每回次钻进深度不宜超过0.5m。 6.3.3钢护筒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壁厚宜为8mm~10mm,外径宜较设计桩径大200mm~ 300mm; 2护简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定位应牢固 可靠; 3护筒安放深度宜至不易期的稳定地层,顶部宜高出地面 00mm以上并满足孔内稳定液面高度要求; 4钢护简四周应用黏性土实封填,避免由于漏水造成孔口 丹塌护筒下沉。

2功孔深度小于5.0m时,可采取深埋护筒法,并将护筒四周 填土夯实后重新钻孔。 3孔深度大于5.0m且孔不严重时,可回填到垢孔以上 2.0m,并采取改善泥浆性能、提高泥浆高度、深埋护简等措施;块 孔严重时宜立即用砂砾石土或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回填,稳定后重 新施工。 6.3.10钻孔倾斜、弯曲时应宜采用大于原钻孔直径的钻头进行扩 孔,或在钻孔不斜的孔段加导正装置等措施,保持钻具在正直的情 况下钻进。

照标尺,但应采用测量仪器进行控制性复核。 6.3.16钻杆下钻至设计深度时应分析实际钻孔出土土性与勘察 报告的一致性,如遇异常情况应中止钻进,并及时通知相关方进行 分析研究。 6.3.17钻机提钻时应配备专职人员同步清除螺旋钻杆上的泥 土,严禁钻杆带泥上提。 6.3.18桩长范围内存在容易造成柱身混凝土串孔的土层时,宜采 用隔桩施工。

6.3.19螺纹挤士法适用于般黏性土、粉土、砂土、碎右土等土 层,其他士层应通过成孔、成桩试验和载荷试验确定其适应性。 6.3.20施工机械选择应根据型、孔深、土层情况和试桩的资料 确定,施工应来用带有同步技术的专用桩机。 6.3.21施工顺序应根据专项施工方案、试桩结果、施工图纸及场 地实际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顺序应充分考虑桩间距、地质和周围建(构)筑物的 情况,按流水法分区施工; 2较密集的布桩宜采取从中间间四周成排推进,靠近既有建 筑物时宜由近及远施工; 3宜先长后短、先低后高施工; 4当桩距小2.0m且地下有松散砂层时,应采取跳跃式施工 或果用凝固时间间隔施工。 6.3.22钻进成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机就位必须调直、调平并稳固,钻孔开始前,应关闭钻

6.3.11长螺旋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松软土层、砂砾石层、强 风化软岩。 6.3.12长螺旋钻孔压灌施工前宜进行试验性施工确定设备及施 工工艺参数。 6.3.13钻机移至桩位点时应对准桩位下放钻头,钻头与桩位点的 允许偏差为20mm,钻机塔身应保持垂直,垂直度的允许偏差为 0.5%。 6.3.14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开钻前钻头阀门应封闭,钻头触及地面时应在取掉钻头阀 门插销后方可钻进; 2钻进速度应先慢后快; 3钻杆摇或难以钻进时,应放慢钻进速度或停机,查明原 因和采取措施后继续钻进,禁止强行钻进。 6.3.15钻孔深度量测可采用钻机塔身或钻杆的相对位置作为参

头阀门。 2钻孔开始时钻进应先慢后快;过程中保持匀速下钻和提钻 钻杆旋转一圈应同时下降或提升一个螺距,在土体中形成螺纹,当 钻至设计深度后停钻。 3提钻应连续进行,在软土层中施工时的提钻速度应放慢。 4当遇到卡钻、钻机摇晃、偏斜或发生异常声响时,应立 停钻,并采取相应措施。 6.3.23桩长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停止施工,由监理或建设单位 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人员共同查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并形成文件资料。 6.3.24施工过程中应对桩项和地表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进行 观测;若发现异常,应分析原因后采取处理措施

隧通水措施及基他安全措施

6.3.27人工挖孔施工开孔前,桩位应定位放样准确,在桩位外 置定位龙门,安装护坠模板必须用桩心点校正模板位置。 6.3.28人工挖孔应采用间隔挖孔方法,以减少水的渗透和防止土 体滑移,防止在挖土过程中因邻柱混凝土未初凝而发生宰孔。 6.3.29挖孔护壁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护壁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 2护壁顶面应比场地高出150mm~200mm,壁厚宜比下面折 壁增加100mm~150mm; 3护壁的厚度、拉结钢筋、配筋、混凝土强度均应符合设计 要求: 4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 5护壁混凝土必领保证密实,并根据土层渗水情况使用速凝剂: 6遇有局部或厚度不大于1.5m的流动性激泥和可能出现涌 土涌砂时,每节护壁的高度可减小到300mm~500mm,并随挖、 随验、随浇筑混凝土,或采用钢护筒或有效的降水措施。 6.3.30挖至设计桩底标高时,应清理护壁上的淤泥和孔底残渣、 积水,并进行隐藏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应立即封底和浇筑桩身滤 土。 6.3.31桩身混凝土必须通过溜槽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用申筒, 串筒末端距孔底的高度不宜大于2m,混凝土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 振鹅密实。 6.3.32挖孔施工应采取下列安全预防措施: 1在开工前、上班前、下班后应检查起重工具的各个部位是 否完好,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 置,钢丝绳无断丝,支架应稳定牢固

6.3.25人工挖孔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碎石土 强风化基岩及软岩,且孔径不宜小于800mm。在地下水位较高, 有承压水的砂土层,厚度较大、裂隙水丰富的岩土层中不宜选用, 工挖孔灌注柱

1人工挖孔桩安全事故类型分析; 2施工中安全控制重点及应对措施; 3施工前的安全准备; 4安全技术控制措施,包括人落人孔内的预防措施、整物落 人孔内的预防措施、起重工具失灵的预防措施、孔内有害气体含量 超标造成事故的预防措施、防触电措施、堤孔的预防措能。脂止引

2不得用人工拉绳子运送人员,必须配备钢丝绳及滑轮且 断绳保护装置,孔内必须设置应急安全绳和软爬梯,并内人员必 乘专用吊笼上下,不得乘坐吊桶或脚踩护壁上下井孔; 3孔内应装设靠周壁的半圆防护板(网),吊渣桶上下时孔 人员应避于护板(网)下; 4孔深度超过5.0m时,每天开工前必须对桩孔内的气体进 抽样检测,有害气体含量超过允许值时应设置专门设备向孔内通 换气(通风量不小于25L/s),在施工过程中,还应随时检查空气中 的含氧量; 5用电设备必须严格接地或接等保护且安装漏电保护器,名 孔用电必须分闸且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以上, 孔内抽水时应在抽干后再进入孔内作业,孔内照明应采用安全矿处 或12V以下的安全灯; 6在软弱土层或渗水层中施工时,应将护壁减小到500mm 节,并宜在开挖前用长1.5m~2.0m的钢筋每隔150mm沿壁侧45 向打入孔周,钢模应在护壁混凝土达到足够的强度后拆除。 6.3.33挖出的土方必须及时运走,不应堆放在孔口周边1m范围 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应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 6.3.34并孔周边必须设置安全防护围栏,高度不低于1.2m,围 栏须采用钢筋牢固焊制。正在开挖的桩孔停止作业或已挖好的成孔, 必须设置牢固的盖孔板,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 5.3.35人工挖孔桩在砂土、卵石土中施工时,不应在孔内直接描 %下水

6.4.1成孔施工达到设计深度,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孔底沉渣采用 下列方法进行清理: 1旋挖干作业成孔应采用平底清孔钻头进行清孔; 2旋挖湿作业成孔时,不易塌孔的桩孔可采用空气吸泥清孔, 稳定性差的孔壁应采用泥浆循环或抽渣筒排渣清孔: 3人工挖孔开挖达到设计深度时,应对孔底沉渣进行人工捡底。 6.4.2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确认合格后方可浇筑 混凝土。泥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6.4.3混凝土输送泵及相关设备的规格和性能应根据工程需要选 用。连接混凝土输送泵与钻机的钢管、高强柔性管,其内径应与混 凝土输送泵及钻机的混凝土输送口管径相匹配。 6.4.4架设漏斗的平台应根据施工荷载、台高和风力经施工设计 确定,搭设完成经验收合格形成文件后方可使用。漏斗被吊起运行 时,其下方严禁站人,作业人员不得用手直接扶持漏斗,应采用拉 绳稳定漏斗:严禁作业人员站在漏斗上面观察混凝土下泄情况。 6.4.5混凝土灌注导管及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管接头宜采用双螺纹方扣快速接头,导管壁厚不宜小于 3mm,导管直径不宜小于300mm,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接头 处直径宜比孔径小100mm; 2整套导管在使用前应进行试压试验,试水压力可取为0.6。 .0MPa: 3导管应居中下放,连接处应安装密封橡胶圈,保证导管的 密封性: 4提升导管的设备能力应能克服导管和导管内混凝土的自重 43

及导管理人部分内外壁与混凝土之间的黏接阻力,瓷筑水下混 的导管宜采用起重机械吊装,禁止作业人员用手托触管口底端扶送 5干作业成孔混凝土浇筑导管下口距孔底不宜大于2.0m; 6每次灌注后应对导管内外进行清洗,检查导管变形,并 接头处涂抹黄油进行养护。 6.4.6混凝土遭注时应保持使用插人式振搞器振实,每次灌注 度不得大于1.5m。 6.4.7湿作业成孔混凝土浇筑应按水下灌注混凝土的要求进行 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滑阅式灌注预拌混凝土,宜掺缓凝剂、减水剂等先 加剂,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落度应为180mm~220mm; 2混凝土宜选用中粗砂且含砂率宜为40%~50%,粗骨料宜选 用最大粒径小于40mm的碎石或卵石: 3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下口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 500 mm; 4浇灌时应保证足够的混凝土初灌量,确保导管下口一次埋 入注面以下; .5导管理人混凝土深度宜为2m~6m,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 深及导管内外混凝土灌注面的高差,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 并应控制提拔导管的速度; 6水下灌注使用的隔水栓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并应保证顺 利排出,隔水栓宜采用球胆; 7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从桩孔内溢出的泥浆应引流至规定地 点,不得随意漫流; 8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导管进水和阻塞、埋管与切孔,发生前 述事故后应判明原因,及时处理:

6.5.5薄层素混凝土褥垫层应按基础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工艺进 行施工。 6.5.6加筋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土层表面应均勾平整,防止土工合 战材料被刺穿、顶破。 2铺设时端头应固定或回折错固且避免长时间曝晒。 3联结宜用搭接法、缝接法和胶结法。采用搭接法的搭接长 度宜为300mm~1000mm,基底较软者应选取较大的搭接长度; 当采用胶结法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 4用于加筋垫层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宜在端部位置挖地沟将 合成材料的端头埋入沟内并夏土固定。

7检验与检测 7.1一般规定 7.1.1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检验与检测应分为施工前栏 验、施工中检验和检测及施工后检验和检测三阶段进行。 7.1.2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检验与检测应具有与桩身质量 有关的资料,包括材料出厂合格证、原材料的力学性能检验报告、 试件留置数量及试验报告、施工组织方案等。 7.1.3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施工完成后的质量检验与检测 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建筑基 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身完整性检测宜采用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 2检测数量与检测方案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 3承载力检验宜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或单桩载荷试验及桩 间土载荷试验,试验设备能力不足时,按本规程第3.0.16条规定执行。 7.1.4桩间土承载力的检测工艺、数据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和本规程附录D、E的规定。 .1.5大直径素混凝土灌注桩复合地基桩侧阻力、端阻力的检测 工艺、数据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GJ106和本规程附录F、G的规定。 .1.6检测受检桩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复合地基设计 文件要求一致,

77为提供设计参数的静载荷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在 有成熟经验的地区,工程桩检测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7.1.8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或方形刚性压 板,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承压板的刚度应满足要求,承 压板中心应与检测桩中心保持二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7.1.9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质量缺陷或对质量存在质疑等 位置应进行静载荷试验

21施工前,人员、设备、场地及技术等准备工作成符合本规 程要求,并应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 7.2.2砂、石子、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 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7.2.3位应严格进行检验,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3 中的有关规定。

表723游注性械位分许信盖

7.3施工中检验与检测续表7.3.1施工过程中应对桩位、桩径、孔深、垂直度、桩长、沉渣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厚度、持力层岩土性状、桩间土、褥垫层厚度及填度和桩体强度2混凝土强度设计要求试件报告或钻芯取样送检等进行检查与检测,并符合表7.3.1的要求。泥浆比重(黏土或用比重计测,清孔后距砂性土中)1.15 ~ 1.20孔底50cm处取样表7.3.1满注桩的桩位和桩径的允许偏差泥浆面标高(高于0.5 ~ 1.0目测地下水位,m)序桩径允垂直度桂位允许偏差(mm)成孔方法沉清平均厚度(mm)端承桩≤50,号许偏差允许偏差垂直于中心线方臀中心线方向和用沉法仪或重睡测量摩擦桩≤100(mm)(%)向和边桩中间桩混凝土期落度(mm)水下灌注160~220干d6,且不大于6作业 70~100摄落度仪泥浆da800 mm 50d4,且不大于护壁<1100150混凝土充盈系数:.1.05 ~ 1.20d > 1000 mm检查每根桩的实际灌注量 50100 + 0.01H150 + 0.01H全护顶标高(mm)±30, 750水准仪,需扣除柱顶浮d≥800 mm筒成70150浆层及劣质桩体孔激d> 800 mm 20<1注柱1001507.3.3施工中应对成孔、清渣、灌注混凝土等进行全过程检查。干作业成孔灌注柱 20<17.3.4桩端持力层检测,桩端为岩石时应进行抗压试验。查验每70150注:1桩径允许偏差的负值是指个别断面。批次同一岩层的检验点包括勘察同一岩层取芯数量在内的总数不宜2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标顶设计标高的距高;d为设计径。少于该批次桩总数的10%7.3.5混凝土强度应通过预留试块的抗压试验进行检验。7.3.2成桩质量检查应包括孔深、桩长等,并符合表7.3.2的规定。表7.3.2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验标准7.4施工后检验与检测序号检查项目允许编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7.4.1施工后桩身质量检验和检测包括桩底沉渣检测、桩身只深不浅,用重锤激,或测孔深(mm)+ 300钻杆、全护筒长度,应确保进完整性检测和承载力检测。检测开始的时机应符合表7.4.1的人设计要求的持力层深度要求: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沉渣厚度控制标准应符合本规程表7.3.2的规定。5051

则。干作业的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小于10根,湿 作业成孔时检测比例不小于20%且不小于20根,并应对桩底沉渣 进行翔定 .4.4采用钻芯法进行桩基检测时,检测报告中必须包含芯样检 则结果(回次钻进量、回次芯样长度、回次混凝土采取率)、桩径、 芯样照片、混凝土芯样特征捕述等信息。 7.4.5承线力检测应在桩身完整性检测后,根据桩身完整性检测 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桩进行。 7.4.6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除应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 则技术规范)JGJ106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工程,“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按本 规程附录H进行静载荷试验: 2单杆复合地基承载力较高时,按本规程第3.0.16条规定进 订检测执行: 3单桩复合地基载试验抽检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少于总桩 数的2%,且不得少于6根 .4.7复合地基增强体承载力检验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和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 DBJ51/T014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等级为甲级、有特殊要求的乙级、成桩质量可靠性较 低的复合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应按本规程附录J进行增强体竖向 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检测:

7.4.1检测开始的时机

7.4.1检测开始的时机

用茶件时 单桩竖向承载力可果用高应变动力试验,高应变试验抽检桩数在 一条件下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应少于5根; 3单桩静载荷测试抽检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总桩数 1%,且不得少于3根; 4对桩端均进人稳定岩石的复合地基,单桩竖向抗压承载 可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检验情况并结合成桩后桩身质量检验扩 告、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进行核验。 7.4.8当对检测结果有异议时,应进行验证检测。对声波透射法 检测结果有异议时,可采用钻芯法验证检测;对钻芯法检测结果有 异议时,可采用在同一基桩增加钻孔验证检测。当声波透射法未自 对全段桩长进行完整性进行判定时,应采用钻芯法进行桩身完整性 补充检测。 7.4.9对灰土、砂石等混合土垫层,可选用环刀取样、静力触探 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人试验等方法进行质量检验;对碎石、级配 砂石垫层,可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压实系 数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或其他方法进行检验。 7.4.10采用环刀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取样点应选择位于错 ? 层垫层厚度的2/3深度处,条型基础下垫层每10m~20m、独立柱 基及每50m²~100m不应少于1个点;采用贯人测定或动力触探法 检验时,检验点的间距不应大于4m。 7.4.11加筋垫层中土工合成材料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挖至设计标高后的间款期后进行,间歌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8.2.2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场地标高相同,验收应在施工结束 后进行: 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可先进行中间验收, 待全部桩施工结束,基坑挖到设计标高后,再做最终验收, 8.2.3大直径素混凝土复合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8.2.3的 规定。

8.1.1天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验收应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 项目负责人组织,勘察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 责人参加,并按本规程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 8.1.2.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验收应分别按主控项目和一般 项目进行验收。其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及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本规 程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有关规定。 8.1.3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设计有待殊要求的工程应进行 降观测和监测。沉降观测和监测周期应包括施工和使用期间,并监 测至稳定标准,监测资料经整理后按规定存档。 8.1.4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隐蔽工程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 格后,于隐藏前通知有关人员检查验收,并形成中间验收文件和提 出工程验收申请。 8.1.5地基处理工程的验收,当采用一种检验方法检测结果存在 不确定性时,应结合其他检验方法进行绕合判断

表8.2.3大直径表混海土桩复合地基置量检验标2

8.2.1天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验收宜在施工完成、桩间土开 56

部分每施工完1层~2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按不同荷载阶段分 次观测; 5施工期间观测不应少于4次,建筑物歧工后每2个月~3个 月观测1次,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6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等特殊情况,应增加观 测次效。 8.3.5沉降稳定标准宜采用100天内所有观测点的沉降量进行评 价,稳定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 8.3.6观测过程中应及时记录施工情况、周边环境变化,并应根 据施工进度、指标变化和环境变化等情况,动态调整监测方法和监 测频率。 8.3.7观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复合地基设计、施工单位。复合地基设 计、施工单位应综合分析监测情况,动态评价地基处理效果,及时 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

8.4.1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监测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环境保 护要求确定监测项目和监测内容,并编制监测方案。 8.4.2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设计要求和工程需要时宜监测下 列项目: 1桩土荷载分担情况、身应力应变和设计要求的内容;

表C.0.1岩石按坚链程度分然

附录D平板静载荷试验要占

附录E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静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E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静载荷试验要点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 简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本条第1、2款要求确定时,可取s/b=0.01所对应 的荷载(承压板的宽度或直径大于2m时,按2m计算),其值不 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E.0.8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3点,各试验实测值 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该平均值作为该处理地基的承 载力特征值。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增加试验数量并结合 就程县体情况确定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附录F灌注桩极限侧阻力测试试验要点 F.0.1本测试试验要点适用于采用理设桩身轴力测试元件的静载 试验,测试桩极限侧阻力包括极限端阻力。 F.0.2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F.0.3桩身轴力和位移测试元件及其理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多点自动测量功能,仪器的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1μ6, 测力范围不小于200MPa,或1000wu。 2出厂前应做抗拉、抗压标定,并提供温度修正方法,其连 接线缆的密封绝缘性能应大手0.2MPa,钢筋计理设深度超过100m 时,应按密封耐压要求专门定做。 3轴力元件埋设位置应设置在主要受力土层上、下界面处, 且间距不宜大于:3m。 4每个测试面上钢筋计按2.5d(d桩直径)确定数量,不宜少 于两个且在裁面上均布; 5标定断面设置在距离试桩桩顶至少1d处,当桩顶设置钢护 筒时,标定断面应离开钢护筒下端0.5d。 6轴力元件连接到安装钢筋并下设完毕,应进行联机测试, 以观测其工作状态,当轴力元件在自由状态下初始读数稳定,且与 标定证书初始读数偏离不超过10%时,可视作安装成功。联机测试 正常后,可进行灌注施工。 72

附录F灌注桩极限侧阻力测试试验要点

图F.0.11分折所需的典线样式

F.0.12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 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桩身极限摩阻力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当极差超 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 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侧摩阻力和极限端阻力

附录H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荷试验要点

H.0.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 基静载荷试验。 丑6.2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单桩复合地 基静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为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 面积;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为方形或矩形,其尺寸 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荷载作用 点(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 H.0.3试验应在桩顶设计标高进行。承压板底面以下宜铺设厚 100mm~150mm的粗砂或中砂垫层(桩身强度高时取大值)。当采 用设计的褥垫层厚度进行试验时,试验承压板的宽度对独立基础和 条形基础应采用基础的设计宽度,对大型基础试验有围难时应考虑 承压板尺寸和垫层厚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H.0.4“试验标高处的试坑宽度和长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 倍。基准梁及加荷平台支点(或错桩)宜设在试坑以外,且与承压板 边的净距不应小于2m。 日0:5试验前试坑内应采取防水和排水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 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而影响试验结果。 .0.6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加 载等级宜为8~12级。

H.0.7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 30min读记一次。当60min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 级荷载

的大承压板进行试验时,b或d按2m计。 4)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 压力的一半。 H.0.11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 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当极差超过平 均值的30%时,应增加试验数量,并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复合地 基承载力特征值。工程验收时应视建筑物结构、基础形式综合评价, 对于桩数少于5根的独立基础或桩数少于3排的条形基础,应取最 低值。

附录厂复合地基增强体承载力静载荷试验要点

制定说明 《四川省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DB51/T061 一2016),经根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四川省工 程建设地方标准(大直径素混凝土置换灌注桩复合地基技术规 范》编制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42号)批准编制。 本规程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调查研 究,总结了近年我省大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有关 技术法规、类似技术标准和研究成果,通过专项试验取得了制 订本规程所必要的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 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 顺序以及条文内容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 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 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 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

1.0.1明确了制定本规程的目的。 1.0.2明确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和内容。大直径素混凝土 作为复合地基的增强体,因其直径较大(大于600mm)、单桩 承载力较高,所形成的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变形 小的特点,主要适用于荷载较大、大底盘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 地基处理。就基础形式而言,一般用于筏形基础、箱形基础、 局部筱板基础、多桩承台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 大直径系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与一股刚性桩复合地基二样 仍是由刚性桩桩体、桩间土、桩项褥垫层共同组成,因此认为 大直径素混凝土复合地基仍属于刚性桩复合地基。目前认为 其基本承我原理与其他刚性桩复合地基相同,增强体是主要承 载构件,桩间土的抗压刚度小于桩的抗压刚度,在承载过程中, 先出现桩顶应力集中,当桩顶应力超过褥垫层的抗冲切极限承 载力时,桩项应力不再增加,应力向桩间土转移,同时桩顶被 动剩人垫层,爵整层材料间桩间流动,桩间土流降,直全应 力平衡。桩土相对位移(沉降差)调整了桩、桩间土的应力分 配。通过刚性桩体、桩间土与褥垫层共同作用组成复合地基承 担上部荷载。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多年来没有形成一套 独有的设计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仍沿用一般刚性桩复合地基设 计方法进行设计施工。目前,经过多项工程的测试研究年,取 97

取材的原则,对挖出来的卵石及粉土进行了利用,按照水泥: 卵石:粉土=1.5:1.5:1的质量比,适量加水,作为桩身主 材料。采用设计方法为:单桩在工作时不定能达到其承载的 状态,所以须进行折减,设计时乘用小直径桩头软帽法进行折 减,成桩后,桩头折合为直径400mm、高300mm的刚性桩 头,使刚性桩桩头缩小,从而降低置换率,达到合理布桩的目 的。沉降变形计算仍按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 有关规定执行。成桩后,采用钻芯法对桩身进行检验,表明桩 身相当完整,所取桩芯已半胶结状,室内抗压强度已超过C20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所做单桩复合地基检验,承载力特征值对 应于500kPa,单桩复合地基竖向变形值不足4mm。目前本工 程已建成并投人使用,总沉降量及沉降差均控制在规范许可范 围内,使用状况良好。 部分设计者根据上部结构建筑方案的调整,在原来设计的 人工挖孔桩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大直径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进 行地基处理。桩径为1130mm(含:330mm的护壁),设计桩端 进人石灰岩200mm~300mm。设计桩身强度等级为C20。复 合地基表面设置500mm厚的毒垫层,垫层材料采用5mm~ 16mm的石屑或中粗砂,夯填度不得大于0.9。沉降测试结果 表明:从设计±0.00开始测试至工程结构封顶,本工程沉降仅 为 3 mm ~ 4 mm。 部分设计者在大型储疆基础下采用了大直径刚性桩桩网 复合地基对地基进行处理,对大直径刚性桩桩网复合地基的设 100

计、数值模拟分析、优化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根据计算分 析,采用刚性桩桩网复合地基可大幅度减小基础的沉降、不均 匀沉降。对储罐基础进行充水预压沉降监测,采用三维有限元 计算结果同实际测试结果较为接近。在储键下桩顶承台上、桩 间土安装了土压力计,根据实测值得出桩土分担比。采用大直 径刚性桩桩网复合地基,相对传统桩筱基础节省投资60%以 上,节省工期50%以上。 1.0.3说明了我省独有的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选 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因素,尤其强调因地制宜和结合当地的工 程经验。 1.0.4强调本规程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的技术标准并 密切配合的协调关系

2.1.2根据目前国内对桩、墩以及长径比等问题尚末达成统 认识的现状,在不考虑成桩工艺的前提下,明确了此类桩的 界定标准,同时说明本规程中的素混凝土桩包括了为降低混凝 土标号面采取的非受力钢筋构造的混凝土灌注桩。 2.1.3此类复合地基是我省独有的,具有部分置换和一定程 度增强桩间土(包括软岩)的作用;但大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 地基中的褥垫层的作用有别于普通直径桩土复合地基,尤其对 非摩擦型增强体面言更是明显,主要还是通过桩项刺人变形发 挥桩间土的承载力。 2.1.4目前此类复合地基得垫层的通用傲法是采用碎石材 料。但根据大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点和被加固地 基的自身特性,如膨胀土、泥岩等,需要具有隔水效果的混合 土、低标号薄层混凝土,或不同材料叠合组成,采用其他褥垫 层材料虽然是扩展了普通直径桩土复合地基的功用,但其协调 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1.5考虑到普通直径桩土复合地基已大量开展加筋垫层的 使用,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发展,在增强桩土协同作用效果的同 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基础度的要求和节约工程造价,由 于本规程目前专门研究的资料尚不够充分,但考虑今后的发展 应用,从技术引领的角度在此给出此术语。 102

2.1.6由于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较高,桩间距 较大,采用普通的复合地基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 较困难,且具有一定的操作安全风险,因此根据目前我省已经 通过专项论证许可,给出了的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2.1.8基床系数是基础设计必要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指标,但 关于复合地基的基床系数确定,目前国内的有关技术标准尚未 明确给出,实际中基本上依靠设计人员的工程经验取值,确存 在与工程实际条件相差的现象。随着此类复合地基的大量使 用,此指标的给出将是迟旱的间题。由于目前可依据的实测资 料不是很多,但作为国内第一本扩展性的复合地基标准,有必 要率先进行以示引领。 2.1.9通常情况下的试验性施工基本上是为检验选用设备和 施工工艺控制参数,但更应强调在满足施工需求的同时进行 为设计提供相关参数的测试内容,以扩充试验性施工的作用 和效果

合安监部门管理,在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向时 制订安全专项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0.13避免因桩间土、地下水沿桩身周边下渗而造成桩间土 和桩端土的软化而影响复合地基的性能或增大工后沉降。 3.0.15~3.0.16由于目前省内大多检测单位尚不具备施加 大吨位荷载的设备条件,同时考虑到加载检测的现场安全,结 合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测试验方式。 经过多项工程的专项论证和实际检验验证,此检验方式具有安 全性和可靠性。

4.2.1本条提出了补充勘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解决针对性间 题的目标。 4.2.4本条建议增加的旁压试验主要是针对硬塑状黏土和裂 隙发育的全风化、强风化软岩,查明其桩端承载特性,为准确 确定桩端阻力和估算复合地基沉降提供全面的依据。 4.2.5主要为配合即将布实施的新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 关于风化岩层采用波速划分的技术手段做提前的技术准备。 4.2.6主要考虑采用此种方式可确保取芯样的完整性。

无法采用普通桩径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方法完成,需要采取 桩、桩间土计算复核计算确定,其计算需要有桩间土承载力指 标。比较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方式是采用桩施工后的桩间土载 荷试验结果,但有时往往无法实现,因此,需要在补充勘察时 进行提供。 2由于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的桩基本属于端承 型,对桩端承地基的承载力要求较高,四川省裂隙发育的泥岩 普遍存在,其工程性能遇水软化的待征比较明显,由此对复合 地基的性能应先较大,为确保工程安全,桩端或场地否需要采 取后压浆等技术措施需依据软化系数确定。 4为选择增强体持力层和控制复合地基均匀性提供全面 和可靠依据。 4.3.21为确定增强体持力层和控制增强体长度提供依据 详细表述的图件。

5.1.1为使复合地基设计具有充分的依据,本条给出了比较 详细的基础性资科要求。尽管目前有些项目尚不能完全满足, 但就设计工作的严谨性而言,应力争实现。 5.1.2由于我省地质环境复杂多变,近年来出现了~些在不 良地质作用尚未提前治理的情况下开展地基处理而导致的地 基必须重新处理的工程案例,因此要求必须在环境安全稳定的 前提下进行地基处理工作,以确保处理后的地基满足上部结构 的要求。 5.1.3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主要用于处理高层建筑基 底下的黏性土以及粉土、砂土、全风化、强风化泥岩或卵石层 下卧全风化、强风化泥岩经修正后的承载力仍然不能达到设计 要求而桩端持力层一般为承载力较高的中等风化岩的地基,为 避免桩土应力过大,减少对增强体以及对基础结构的要求,对 本条所提及的地基应进行预先处理(二次处理),以提高大直 径装复合地基的性价比。 5.1.4~5.1.6目前对于复合地基设计深度尚不如建设工程 具有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相应的规定要求,针对目前有些复合 地基工程的设计文件最多类似于方案设计深度,导致一些复合 地基设计文件的质量不能满足施工和质量控制要求,同时增加 了众多过程中的协调、沟通程序等工作难度,也造成了工程的 111

质量隐患基至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设计文件的深度加以

5.2.1桩承载类型与场地条件密切相关,由于其产重影响复 合地基的工程性能和工程造价,因此在桩承载类型的选择上需 要考虑多种因素。 5.2.2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成桩模式可根据地层情况 采用适宜的工艺,如采用击人式桩体,可采用预应力预制桩; 采用现浇混凝土桩体,可选用构造配筋的混凝土注桩、索混 凝土桩,成桩工艺也可采用螺旋成孔、机械旋挖成孔及人工挖 孔工艺。 桩径与施工工艺有关,如采用人工挖孔桩工艺,要求桩径 不小于800mm;采用长螺旋钻中心泵灌工艺,一般桩径为 600mm~800mm;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工艺,桩径为 800 mm ~ 1400 mm, 5.2.3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主要适用于承载力较高的 建(构)筑物,故桩端应选用承载力及压缩模量较高的岩层作 为桩端持力层,间时因大直径素混截土桩复合地基桩体具有较 强的置换作用,尤其在地基条件较好的场地,在其他参数相同 时,桩越长,桩的荷载分担比越高,设计时一般应将分布均勾、 承载力较高的地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桩的 端阻力,减小沉降。 5.2.4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的增强体尽管仍称为

“桩”,也是顺应工程习惯,但实际上此“桩”非彼:“桩”,两 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在承载性能发挥和对变形控制 要求上,因此,在进人持力层的深度较真正的桩要求要低一些 5.2.5普通的复合地基要求仅布置在基础范围之内,但根 据近几年的工程实践和测试研究,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后对复 合地基的抗震性能研究发现,无论是普通的桩土复合地基还 是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增强体仅布置在基础范围 内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外围桩受水平地震力较大,极易产生 剪切破坏,复合地基的整体稳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弱等,因 此,有必要在基础外缘再布置1~2排的保护桩,以增强复 合地基的抗震性能。 5.2.6桩间距根据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沉降量控制及土性 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 设计时桩径与距应首先满足承载力与变形要求,从施工 角度应考虑选择较大的桩距,以防止新成桩对已成桩的不良影 闸。在满足承载力与变形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桩长调整单 桩承载力和桩距。当采用非挤土工艺、部分挤土工艺施工,栅 距置取3~5倍桩径;采用挤土成桩工艺时可适当加大桩距, 宜取3~6借桩距。桩长范围内有饱和粉土、粉细砂、软塑质 土时,为防止施工时发生窜孔、缩径、断桩,减少新成桩对已 成桩的不良影响,宜采用较大桩距。 考惠到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适用的地层受成桩施工 扰动较小,因此,本规程并未和其他类似标准一样采用与桩桩 113

径关联的方式确定桩间距,而是采用中心距与桩径比的方法, 主要是考虚桩土荷载分担比,

预处理的方法,但不限于本条所列出的内容,应根据工程实际 条件采取其他方式或综合方法进行处理。 5.3.5关于复合地基深宽修正间题,无论学术界还是工程界 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达成共识的结论,按目前的保守处理方 式,确实存在一些有撑工程常识的结果,如部分工程经过地基 处理后按仅能取深度修正系数1.0得到的承载力却小于其天然 地基经过深宽修正的承载力,而地基处理后由于基础形式多样 和不同区域周边类似超载约束效果降低,完全按通常的深宽参 正自然带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目前工程界在不进行宽度修 正的同时并不提倡按实际条件进行深度修正,也是出于安全考 虑。根据目前对多项工程的基底反力的实测结果表明,按《建 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修正方式存在着较多的富余量 因此,本规程提出可根据处理地基上基础形式、周边约束等实 际条件并结合工程经验适度提高深度修正系数的建议,但由于 目前缺少充足的监测资料,无法提出具体的修正方法,有待阻 着经验积累进行完善。

5.3.1~5.3.2目前由于缺少对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更为深人的研究,经过多项工程监测结果证明,其承载力设计 计算方法仍可沿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中的普通 直径的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出于工程 实用和确保安全方面的考虑。 考虑到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适用的地层受成桩施工 扰动较小,且基本属于端承型,因此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桩 端阻力发挥系数较普通桩土复合地基的系数适度提高。 根据多项工程验证,加之目前大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采用的成桩工艺对桩间土扰动破坏较小,实际的桩承载力发择 系数、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经验值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推荐值高30%左右, 但为工程安全,本规程提出的经验值仅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 规范》JGJ79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推荐值高10%~ 15%。 5.3.3大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体强度是桩体承载力发 挥的必要条件,必须保证桩体有一定的安全度,参考《建筑地 基处理技术规范》在JGJ792002中取3,而在JGJ792012 中取4DB33 T2523-2022商业综合体运营管理与评价规范.pdf,桩体材料强度须根据增强体上的压力进行验算,其验 算方法参照JGJ79的相关规定。 5.3.4本条提供了拟采用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间土 114

5.4.1~5.4.2尽管大直径素混截土桩复合地基在承载机 理上有别于普通桩径的复合地基,但目前尚未获得能够反膜 其变形规律的实用设计计算方法,只能沿用《建筑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GB50007、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方法进行解决 尽管预测计算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但仍不失是一种比较安 全的解决方案。

5.4.3~5.4.4根据多项工程实测资料,沿用现行国家、行业 标准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差距较大,因此,本规程适度降低了 变形计算经验系数。 5.4.5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对复合地基基床系数提出一种可 行的确定方法,而此参数对基础设计却又是一个关键的指标, 为了使地基处理与上部结构设计密切结合,满足结构设计需要 的同时,合理进行结构设计和控制工程造价,本标准依据基本 理论提供了几种复合地基基床系数的确定方法,以供根据工程 其体条件选用。

5.5.3褥垫层宽度应能使基础附加荷载扩散至褥垫层层底时 能够在桩身范围之内。 5.5.5当设置的褥垫层较厚时,其变形量较大,应进行变形 计算。

5.6构造和辅助措施

5.5.1桩预与基础之间设置褥垫层,选用的材料应能充分发 挥其在复合地基中的协调作用: 1保证土共同作用; 2通过调整褥垫层厚度来调整桩垂直荷载的分担,通常 樽垫层厚度越薄,桩承担的荷载比例越高; 3减少桩底面的应力集中; 4调整桩土水平荷载的分配; 5及时封闭复合地基表面,防止浸水软化。 5.5.2根据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褥垫层 厚度不宜过厚。并且在桩间距较大时可以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混 凝土或设置桩帽以减小桩土的压缩变形的不利影响。

无论大直径索复合地基增强体采用何种承载类型JJG(水利)002-2009 浮子式水位计检定规程,其成桩 工艺基本上是采用目前桩基工程常用的方式,而此涉及施工方 法和质量控制的相关技术标准已有多部,即使是新近采用的旋 挖工艺,我省也已有相关的专项规程,因此,此章内容不再重 复说明。

考虑到本规程为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基 班直径不小于800mm,四川地区现有成桩工艺主要为人工挖 孔、机械成孔灌注桩。受现阶段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条件限制 当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大于8000kN或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 于800kPa时,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难以直接按复合地基 检测方法实施,因此,考虑分别测试单桩承载力和桩间土承载 力,或分别测试侧阻力、端阻力和间土承载力后再按照复合 地基理论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对单桩承载力、侧阻力 端阻力和桩间土承载力等的检测,分别在《建筑基桩检测技术 规范》JGJ106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做了明 确规定;另外,桩身完整性检测相关方法在《建筑基桩检测技 术规范》JGJ106也有明确规定。因而,本规程对上述检测按 照有关国标、行标、地方标准执行。重点对当单桩承载力特征 值不大于5000kN的情况进行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傲相 关详细规定。 考虑到采用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建构筑物其重 要性一般为(较)重要建筑,且本项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 建议对不合格处通过专家论证会商处理,不在规范中做明确 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