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T 8.2-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ICS91.120.25 P 15
DB/T 8.2—2020 代替DB/T8.2—2003
DB11/T 1580-2018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资源调查规范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观测场地要求· ? 钻孔建设· 6 记录室 设备配置? X 设备安装与试运行· 归档资料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钻孔的整体构成设计示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钻孔井盖和井盖信息设计示例. 附录C(资料性附录) 记录室设计示例· 附录D(规范性附录) 仪器安装记录
备安装与试运行 资料 (资料性附录) 钻孔的整体构成设计示例· (资料性附录) 钻孔井盖和井盖信息设计示例 (资料性附录) 记录室设计示例·…· (规范性附录) 仪器安装记录表·
钻扎的整体构成设计示 钻孔井盖和井盖信息设计示例 记录室设计示例·· 仪器安装记录表
OB/T8的本部分是《地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如下: 重力台站(DB/T7一2003); 地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8.1一2003); 地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8.2一2020); 也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B/T8.3一2003); 地磁台站(DB/T9一2004); 测震台站(DB/T16一2006); 强震动台站(DB/T17一2018); 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T18.1一2006); 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18.2一2006); 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DB/T19一2006) 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DB/T20.1一2006); 地下流体台站第2部分:气氢和气汞台站(DB/T20.2一2006);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DB/T60一2015);
本部分为DB/T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T8.2一2003,与DB/T8.2一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观测场地的部分技术要求,增加了观测场地工作条件要求和综合观测要求等内容; 修改了钻孔的部分技术要求,删除了涉及土孔的技术要求,增加了钻孔地面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记录室、主要观测设备和辅助观测设备的部分技术要求; 删除了综合观测墩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增加了设备安装与试运行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归档材料的技术要求,增加了观测场地与钻孔勘选报告、钻孔施工报告、测量段岩性 验报告、仪器安装报告和台站试运行报告等材料的内容要求。 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部分由地震监测预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 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唐磊、邱泽华、吕品姬、吴云、李正媛、杜瑞林、陈志遥、张燕、郭燕平、吴凯。 本部分于2003年11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部分为DB/T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T8.2一2003,与DB/T8.2一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观测场地的部分技术要求,增加了观测场地工作条件要求和综合观测要求等内容; 修改了钻孔的部分技术要求,删除了涉及土孔的技术要求,增加了钻孔地面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记录室、主要观测设备和辅助观测设备的部分技术要求; 删除了综合观测墩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增加了设备安装与试运行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归档材料的技术要求,增加了观测场地与钻孔勘选报告、钻孔施工报告、测量段岩性 验报告、仪器安装报告和台站试运行报告等材料的内容要求。 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部分由地震监测预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 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唐磊、邱泽华、吕品姬、吴云、李正媛、杜瑞林、陈志遥、张燕、郭燕平、吴凯。 本部分于2003年11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
DB/T8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地壳形变观测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的观 室、设备配置、设备安装与试运行和归档资料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监测的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的建设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531.3一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3部分:地壳形变观测 GB50011一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T50266一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B/T31.1一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仪第1部分:倾斜仪 DB/T 31.2—2008 3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仪第2部分:应变仪 DB/T 40.1—2010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网第1部分:固定站形变观测网 DB/T 45—2012; 地震地壳应变观测方法地倾斜观测 DB/T 54—2013 地震地壳应变观测方法钻孔应变观测 DB/T 682017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钻孔倾斜仪boreholetiltmeter 安装在钻孔(竖井)内测量地面倾斜随时间变化的仪器。 3.2 钻孔应变仪boreholestrainmeter 安装在钻孔(竖井)内测量地壳应变随时间变化的仪器。根据工作原理分为分量式应变仪和体积应 变仪。 [GB/T18207.2—2005,定义8.1.13] 3.3 测量段 measuringsection 满足测量要求,钻孔内安放钻孔倾斜仪或钻孔应变仪探头的位置。 3.4 记录室recordingroom 用于安放钻孔倾斜仪或钻孔应变仪的主机设备和通用设备的建(构)筑物
4.1基础工作条件要求
4.1.1 应具备连续稳定供电条件,满足仪器运行要求。 4.1.2 应具备连续稳定通讯条件,满足数据传输要求。 4.1.3 应具备安全保障条件。 4.1.4 宜具备交通便利条件,满足及时维护需求
4.2.1 观测场地宜选在活动断裂带两侧,但应避开断层破碎带。 4.2.2 地层倾角不宜大于40°,岩体完整,岩石结构均匀、致密。 4.2.3 应避开地热异常高温区。 4.2.4 应避开地下水强泾流区。 4.2.5 应避开地下岩溶发育区
4.3.1观测场地应避开冲积扇、洪积扇、山洪通道、风口、易遭雷击区域。 4.3.2 应避开对钻孔地倾斜和钻孔地应变观测有影响的发展规划区域。 4.3.3 钻孔地倾斜台站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应符合GB/1T19531.3一2004中4.1的规定;钻孔地应变台 站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应符合GB/T19531.3一2004中4.2的规定。 4.3.4观测场地避开各种干扰源的距离应符合GB/T19531.3一2004中第5章的规定。 4.3.5 观测环境综合干扰的测试方法应按照GB/T19531.3一2004中附录C的规定执行
5.1.1 钻孔的整体构成设计参见附录A。 5.1.2全孔的岩芯采芯率宜不小于70%。 5.1.3宜对钻孔进行密闭性测试。
5.2.1钻孔的斜度应不大于1°。 5.2.2孔径应符合DB/T31.1—2008中4.2.12和DB/T31.2—2008中4.2.11的规定。 5.2.3 钻孔深度宜不小于30m。
5.3.1应保证安装探头的测量段基岩完整,避开岩石裂隙段、岩脉、透镜体、富含水层。 5.3.2 应连续采芯。 5.3.3 应按照GB/T50266一2013中2.9的规定,对测量段的岩芯进行岩右压缩变形试验GB/T 12085.6-2022 光学和光子学 环境试验方法 第6部分:砂尘.pdf,测算岩右弹 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
应保证安装探头的测量段基岩完整,避开岩石裂隙段、岩脉、透镜体、富含水层
5.4.1从地表到基岩应安装标准密封套管,套管嵌人基岩宜不小于1
.4.1从地表到基岩应安装标准密封套管,套管嵌人基岩宜不小于1m。 .4.2套管与孔壁间应灌注水泥浆,并做翻浆处理
5.5.1钻孔口套管周围应砌水泥井台,并加带锁井盖,井盖应标有钻孔和仪器信息;井盖和井盖信息的 设计参见附录B。 5.5.2钻孔口周围地面应做不透水处理,处理面积宜不小于4m×4m。 5.5.3钻孔上方不得修建建筑物
5.5.3钻孔上方不得修建建筑物
6.1应在钻孔附近建设记录室Q/CR 469-2015 高速铁路CRTS I 型板式无砟轨道用水泥乳化沥青砂浆,也可利用已有建筑物做记录室,记录室距钻孔宜小于20m,面积宜不 小于6m;附录C给出了记录室的一个设计示例。 6.2记录室的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一2010对乙类建筑的规定。 6.3 记录室应采取防火和防盗措施,宜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6.4记录室温度应保持在一20℃~十45℃,相对湿度应在20%~90%。 6.5记录室应采取防尘措施。 6.6 记录室的综合防雷措施应符合DB/T68一2017的规定
6.1应在钻孔附近建设记录室,也可利用已有建筑物做记录室,记录室距钻孔宜小于20m,面积宜 小于6m;附录C给出了记录室的一个设计示例。 6.2记录室的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一2010对乙类建筑的规定。 6.3记录室应采取防火和防盗措施,宜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6.4记录室温度应保持在一20℃~十45℃,相对湿度应在20%~90%。 6.5记录室应采取防尘措施。 6.6 记录室的综合防雷措施应符合DB/T68一2017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