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试用)》2017年修订.pdf

《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试用)》2017年修订.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1717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试用)》2017年修订.pdf

9.1.2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

9.1.2.1 土地变更调查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与用地管理信息空间位置基本重合,标注为”本 年度批准本年建设”(B)。其中,属于之前年度批准用地的,分别标注为“ B+年度"。 9.1.2.2 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与用地管理信息空间位置未重合,标注为”本年度未批先建” (W) 9.1.3 农转用批准用地空间范围(年度批准建设用地空间范围扣除范围内现状为建设用地 的图斑)与本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新增建设用地图斑进行比对, 批准建设用地信息空间范围超 出新增建设用地图斑的部分,标注为”本年度批准本年度未建设" (P)P图斑作为单独的 图层保存。

.1.4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纟

GB/T 51373-2019 兵器工业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标准9.2新增耕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

6 22新增耕管理信自套全标况

9.2.2新增耕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

9.2.2.1 新增耕地图斑与历年增减挂钩拆旧项目区、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区套合,基本重 合的分别标注为增减挂钩新增耕地( ZJG)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新增耕地( GKF) 9.2.2.2 对未标注为ZJGGKF的新增耕地图斑,与已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区套合,基本重 合的分别标注为往年验收本年变更新增耕地( ZZWB本年验收本年变更新增耕地( ZZB) 9.2.2.3 对未标注为ZJGGKFZZWBZZB的新增耕地图斑,变更前地类为园地、林地、 草地或坑塘水面等农用地的,标注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 TZ)。 9.2.2.4 对上述标注以外的新增耕地图斑,标注为其他方式增加耕地( QT)。 9.2.2.5 对ZZL、ZZW进行套合检查。 9.2.3 统计汇总新增耕地管理信息分类面积

10城镇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将城市(201)建制镇(202)和村庄(203)范围作为城镇村士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

10.2调查统计方法 以城镇村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 结合日常地籍调查, 开展年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获取 城镇村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实现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的图数一致和年 度更新。 10.2.1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地区,利用地籍调查成果,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以街道、建 制镇、村庄为基本单元,统计汇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10.2.2未全面完成地籍调查的地区,在地籍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基础地理、高分辨率遥 惑影像等数据资料,补充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以街道、建制镇、 村庄为基本单元,统计汇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10.2.3确实存在困难、难以开展补充调查的地区,可以通过选择典型区域、抽样推算的方 法,以街道、建制镇、村庄为基本单元,统计汇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11.1.1 按行政调查区域统计。 11.1.2 年初面积应与上一年度国家数据库中面积保持完全一致。 11.1.3 各地类面积之和等于行政调查区控制面积。 11.1.4 按权属性质统计面积之和等于行政调查区控制面积。 11.1.5 县级土地变更调查统计表应由县级数据库生成。 11.1.6 更新后数据库统计结果、增量更新统计结果与逐级上报的统计表应保持一致。 11.1.7 各级上报的统计报表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正确。 11.1.8 县级以下的数据统计汇总,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由省统一开展。 11.2 县级统计汇总 11.2.1 依据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更新数据库,按附录 D格式和要 求,由数据库直接生成土地变更一览表。 11.2.2 依据土地变更一览表,按附录 E格式和要求,由数据库直接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 表。 11.2.3 3依据土地变更一览表,由数据库直接生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 质、耕地坡度分级、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三大类”总表)

11.1.1 按行政调查区域统计。 11.1.2 年初面积应与上一年度国家数据库中面积保持完全一致。 11.1.3 各地类面积之和等于行政调查区控制面积。 11.1.4 按权属性质统计面积之和等于行政调查区控制面积。 11.1.5 县级土地变更调查统计表应由县级数据库生成。 11.1.6 更新后数据库统计结果、增量更新统计结果与逐级上报的统计表应保持一致。 11.1.7 各级上报的统计报表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正确。 11.1.8 县级以下的数据统计汇总,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由省统一开展。 11.2 县级统计汇总 11.2.1 依据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更新数据库,按附录 D格式和要 求,由数据库直接生成土地变更一览表。 11.2.2 依据土地变更一览表,按附录 E格式和要求,由数据库直接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 表。 11.2.3 3依据土地变更一览表,由数据库直接生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 质、耕地坡度分级、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三大类”总表】

(见附录F表F.1、表F.2、表F.4、表F.7)。 11.2.4依据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结果,生成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统计汇总表、耕地来源类 型统计汇总表(见附录F表F.5、表F.6) 11.2.5依据更新后的数据库,汇总基本农田统计汇总表(见附录 F表F.3)。 11.2.6填写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和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见附录 F F.8、表F.9)。 11.3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数据汇总 11.3.1逐级汇总生成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11.3.2逐级汇总生成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 质、耕地坡度分级、基本农田、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统计汇总表 耕地来源类型统计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三大类表总表) 11.3.3 逐级汇总生成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和村庄土地 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见附录F表F.1、表F.2、表F.4、表F.7)。 11.2.4依据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结果,生成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统计汇总表、耕地来源类 型统计汇总表(见附录F表F.5、表F.6) 11.2.5依据更新后的数据库,汇总基本农田统计汇总表(见附录 F表F.3) 11.2.6填写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和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见附录 F F.8、表F.9)。 11.3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数据汇总 11.3.1逐级汇总生成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11.3.2逐级汇总生成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 质、耕地坡度分级、基本农田、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统计汇总表 耕地来源类型统计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三大类表总表) 11.3.3逐级汇总生成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和村庄土地 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11.4编写士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

依据生成及汇总的客种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按照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依据生成及汇总的客种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按照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见附录G),编写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11.5编写城镇村士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依据生成及汇总的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按照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见附录H),编写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11.5编写城镇村士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依据生成及汇总的表格 ,进行数据分析,按照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见附录H),编写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对县级调查成果,遂级开展县级自检、地(市)级检查、省级检查、国家级核查。 12.1县级成果检查

行政区域界线与权属界线。 变更图斑、线状地物的位置、范围及地类认定。 设施农用地、临时用地及拆除图斑批准及核实文件及现场照片等举证材料。 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证明文件等材料。 士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土地变更一览表、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土地变更调查各类面积 统计汇总表,以及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等各类图斑信息核实记录报表。 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包。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城镇村士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2.1.2.1 检查变更内容是否齐全、完整、规范,符合本规程要求。 2.1.2.2 检查实地、调查记录表、数据库三者是否一致。 2.1.2.3 按统一的质量检查标准开展各级数据库及更新包的检查

地(市)、省级检查及汇

地(市)级、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照遥感影像,对本地区所有遥感监测图斑、新增 建设用地图斑、新增耕地图斑、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和其他地类变更图斑的变更情况 进行内外业逐图斑全面检查,检查图斑地类和范围变更的正确性,并进行数据库质量检查。

以下成果: 县级更新数据包。 基本农田调查成果图层。 土地变更调查各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图斑信息核实记录各类报表。 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调整)等变化依据。 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证明文件等材料。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对地方上报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开展流量审查、 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检查、 地类一致性 检查、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

对地方上报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开展流量审查、 检查、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

以省为单位,对变更流量进行审查,发现不符合规律及异常超大流量,对其进行重点核

12.3.2.1依据遥感影像、相关证明材料和互联网 +举证照片,检查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 斑范围和地类变更的正确性。 12.3.2.2审查灾毁农用地相关材料的完整性。检查灾毁农用地图斑地类变更的正确性,计 算错误比例

12.3.3地类一致性检查

12.3.3.1内业抽样检查

3.3.2外业抽样检香

在开展内业抽样检查时,开展外业抽样检查,利用遥感影像、基础数据库和互联网 +照 片制作外业检查数据,实地检查设施农用地和临时用地图斑的正确性, 以及拆除图斑实地是 否已拆除。必要时开展互联网+在线检查。

以省(区、市)为单位,将全部遥感监 报的士地变更图斑为总体,按随 机抽样样本量确定公式,计算各省(区、市)抽样图斑的样本量,确定各省(区、市)内、 外业抽样检查样本县的数量。 依据确定的各省(区、市)样本县数量,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 分省(区、市)在全省所有县级调查单位中,随机抽取各省(区、市)内、外业抽样检查的 县级单位。样本量计算公式见公式( 1:

总体和样本大小:某省(区、市)的所有土地变更调查涉及的遥感监测图斑和变更图球 总数为抽样检查的总体N,随机在该省(区、市)抽取检查的图斑为样本

α为弃真概率;将合格的成果错判为不合格,导致全省的成果被拒收的概率为弃真概率, 设定弃真概率α为2.5% β为存伪概率;将不合格的成果错判为合格, 导致全省整体质量评价予以通过的概率为 存伪概率,设定存伪概率β为 2.5% P为批不合格品率;根据对省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的要求,将省级抽样检查的拒收 下界90%,作为省级抽样检查合格率 P的估计值,即用P=90%来计算最多允许错误数。 设定省级抽样检查的置信度为 95%

12.3.3.4抽样检查评价方法

按系统抽样合格判定数计算公式, 计算省级内、 外业抽样检查最多充许错误个数,换算 得出省级最多允许差错发生率,对省级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差错发生率计算公式见公式(2):

根据抽样图斑检查结果,以省为单位进行省级成果整体质量评价,计算全省内业检查发 现错误图斑数量占全部检查样本图斑量的比值,比值不大于省级最多允许差错发生率的视为 合格,否则视为不合格。

12.3.4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

各省分县(市、区)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13.1.1遥感监测成果

13.1.2外业调查成果

外业调查图件。 地物补测资料。 图斑举证数据包。

13.1.3数据库成果

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见附录 F表 F.4 ) 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统计汇总表(见附录 F表 F.5 ) 耕地来源类型统计汇总表(见附录 F表 F.6 )。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三大类总表) (见附录F表F.7)。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见附录 F表 F.8 ) 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见附录 F表 F.9)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见附录 G) 一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见附录 H)。 13.2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汇总成果

13.2.2土地变更调查各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13.2.3 文字成果

14成果资料归档与数据库备份

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对调查过程中形成的 进行整理归档

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采用本地或异地备份方式,定期备份土地调查数

表B.2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

1.3、4,5、6、7、8列填写地方上报增量数据中对应属性内容。 2.1列"行政区代码",为县级行政区行政代码。 3,2列"序号”,所有的图斑按照图幅号排序后再顺序编号,可不连续,须唯一。 4.第9列"情况说明”,填写变更原因的序号。原因分为 6种:灾毁填写“1人为因 素填写“2",环境变迁填写“3",采矿塌陷填写4",污染填写“5",其他填写"6并在备注中说 明具体原因。 5.10列"文件编号”,填写证明文件编号(按照成果目录组织结构及证明材料编号规 则编号)中的序号。 6.11列"备注,填写变更原因为其他原因的具体情况说明 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1.3、4,5、6、7、8列填写地方上报增量数据中对应属性内容。 2.1列"行政区代码”,为县级行政区行政代码。 3,2列序号”,所有的图斑按照图幅号排序后再顺序编号,可不连续,须唯一。 4.第9列"情况说明”,填写变更原因的序号。原因分为 6种:灾毁填写“1人为因 素填写“2",环境变迁填写“3",采矿塌陷填写4",污染填写“5",其他填写"6并在备注中说 明具体原因。 5.10列"文件编号,填写证明文件编号(按照成果目录组织结构及证明材料编号规 则编号)中的序号。 6.11列"备注",填写变更原因为其他原因的具体情况说明 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表B.3设施农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填表说明: 1:2列顺序编号,列表个数为本年增量包中更新过程层新增的设施农用地图斑个数及 遥感监测图斑基础库已为设施农用地的图斑个数之和 23列填写本年增量包更新过程层或基础库的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标识码 (新增设施农用 地与过程层"BSMI字段保持一致;基础数据库中的与 “BSMI字段保持一致),4列填写本年 增量包更新过程层,新增的设施农用地图斑的变更后图斑标识码(与 "BGHSSTBBSM字段 保持一致),基础数据库中已经为设施农用地的, 4列为空 3.5列填写设施农用地图斑与遥感监测图斑重叠部分的遥感监测图斑编号,若与多个 监测图斑重叠以“/分割。 4.6列填写设施农用地图斑与遥感监测图斑重叠部分的遥感监测图斑类型, 若与多个监 测图斑重叠以“/扮割。 47~13列,填写与增量包更新过程层对应的属性内容,图斑面积与增量数据 BGMJ 保持一致。 514列根据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否提供备案的相关材料扫描件填写,提供的填写 Y或未提供的填写“N 6.15列填写用地协议报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农业部门备案的档案编号。 7,16列填写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表B.4临时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填表说明: 1.2列顺序编号,列表个数与本年增量包中,临时用地范围图层( LSYDFW)完全 致。 2.3列填写本年增量包中,临时用地范围图层( LSYDFW)的标识码(与BSM字段保 持一致) 3.4~5列填写临时用地图斑与遥感监测图斑重叠部分的遥感监测图斑编号或类型 ,若与 多个监测图斑重叠以”/分割。 4.6列填写临时用地批准文件中的批准文号(应与本年增量包中,临时用地范围图层 (LSYDFW)的批准文号保持一致)。 5.7~8列填写临时用地图斑面积(应与本年增量包中,临时用地范围图层( LSYDFW) 的图斑面积保持一致)。 6.9列根据地方是否提交证明材料填写,提交填写 “Y未提交“N’ 7.10列填写地方提交证明材料扫描件编号,证明材料编号可多个。 8.11列填写地方提交的合同扫描件编号。 9.12列根据临时用地的实际用途填写数字编码, ①因建设项目施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 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的,填写“G:②因地质勘查所需使用的土地需要临时使用国 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填写 “D';③因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属于临时 用地的,填写“Q。④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的临时用地,填写 “C。(对“地方核实意见 填写为“是"的图斑逐一填写)。 10.13列根据临时用地具体项目用途填写拼音编码,因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等 工程施工临时使用土地,填写“JT"因水库、河渠等水利工程施工临时使用土地的,填写”SL", 因水电、核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项目施工临时使用土地的,填写 “NY;因管线工程项目 施工临时使用土地的,填写“GX,因矿产开采工程项目施工临时使用土地的,填写 CK。 (对“地方核实意见“填写为“是的图斑,根据临时用地用途分类,逐一填写) 1114列地方国土盗源部门需要说明的情况

表B.5拆除图班核实记录表

1.1列顺序编号。 2.2~5列填写遥感监测图斑信息,与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一致。 3.6/9列占用耕地面积包括可调整地类面积。 4.8列范围面积值遥感监测图斑部分拆除时,拆除的面积。 5.10列,上报了举证资料的填写”是”,未上报举证材料的填写”否” 6.11列,根据地市级检查验收情况填写”实地已拆除,通过验收”或”实地未拆除,不通 过验收。 7.12列,根据省级部门审核情况填写”实地已拆除,通过核查”或”实地未拆除,不通过 核查。 8.13列,根据拆除图斑类型,属于依据土地管理法已拆除的,填写”是" ,其他填写“否”。 9.14列,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琪表说明: 1.土地座落。填写变更图斑所在具体乡(镇) 、村、村民小组或农场、分场等的全称。 2.所在图幅号。填写变更图斑所涉及的所有图幅编号。 3,NQ填写调查表编号。以乡为单位顺序编号,编号为 7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年 度,后三位为自然顺序号;当变更内容较多需要填写多张表格时, 在调查表顺序编号后以分 数并加括号形式注明页数和页号,分母表示总页数。如 2010018(1/2)2010018(2/2) 41栏填写图斑变更前所属的权属单位名称。 5:2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图斑编号。 63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地类编码。当图斑内含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未上图的田坎 面积时,第一行填”/”,以下逐行填写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编码。当图斑为可调整地类时 在相应地类编码后加”K表示,如可调整果园GB/T 42002-2022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类产品信息多语种描述 智能手机,编码为 021K;当图斑为可视为补充耕地园 地时,在相应地类编码后加” KB表示,如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果园,编码为 021KB;当图斑 为本年度批准未建设土地时,在相应地类编码后加" P",表示,如201P。 7,4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面积。当图斑内含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未上图的田坎等时 第一行填图斑总面积, 以下遂行填写对应于3栏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面积。 各地类面积之和 应等于图斑总面积。 85栏填写与4栏面积对应的土地权属性质代号,国有( G),(集体)J。 9.6栏填写变更前耕地的坡度分级代码( 1、2、3、4、5)。 10.7栏,当变更前图斑为耕地且坡度级别为 2、3、4、5时,填写耕地的类型代号, 梯田(TT)坡耕地(PD)。 11.8栏填写图斑变更后所属的权属单位名称。 12.9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图斑号。 13,10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地类编码及所含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未上图的田坎的地 类代码。要求与3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地类编码一致。 14:11栏填写变更后的图斑面积,变更前客图斑面积之和与变更后各图斑面积之和应 相等。当图斑含有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未上图的田坎时,第一行填写图斑总面积,以下逐 行填写对应于10栏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面积。 15.12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土地权属性质代号,国有( G),集体(J) 16.13栏填写变更后耕地的坡度分级代码( 1、2、3、4、5)。 17.14栏,当变更后图斑为耕地且坡度级别为 2、3、4、5时,填写耕地的类型代号, 梯田(TT)坡耕地(PD)。 18.15栏填写地类变更部分变更前的地类编码。 19,16栏填写地类变更部分变更后的地类编码。 20,17栏填写与16栏对应的变更后地类的面积。 2118栏,填写新增耕地来源类型的代号,按照用地管理信息标注结果填写。 22:19栏,填写与17栏对应的建设用地类型代号,本年度以前批准本年度建设( PJ 本年度批准本年度建设(B)本年度批准本年度未建设( P)本年度未批先建( W 23:20栏,备注栏主要填写批地文件文号,以及需要注记、补充说明的其他具体事项 和内容。 24.草图栏。将图斑变更前和变更后状况标绘清楚。 在变更图斑内注明变更后的图斑号 和斜晕线,并用括号注明变更前的图斑号以示区别。 25,调查人、填表人、审核人、调查日期均应按实际日期填写,

附录日 (规范性附录)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简称平衡表)

填表说明: 1.依据一览表的3、9、14栏填写。 2.平衡表中” "位置不允许填写任何数据。 3“年初面积"栏的填写 年初各地类面积及土地总面积(合计) ,应与上一年度”平衡表”年末数据一致。 4“地类变更面积数据”栏的填写 根据一览表的3、9、14栏,将变更数据转抄在”平衡表”中变更前地类、变更后地类 的交叉栏上即可。 5一级地类小计"栏的填写 将横向、纵向二级地类累加值填写在小计栏内。 作为检核,横向累加值应等于纵向累加 值,当不等时需查找原因。 6:年内减少面积”栏的填写。年内减少一级地类数据,将平衡表中本一级地类之外的 7个一级地类数据(横向数据)累加得到。年内减少二级地类数据,将平衡表中本二级地类 之外的其余二级地类数据(横向数据)累加得到。 7“年内增加面积"栏的填写 年内增加一级地类数据,将平衡表中本一级地类之外的 7个一级地类数据(纵向数据) 累加得到。年内增加二级地类数据,将平衡表中本二级地类之外的其余二级地类数据 (纵向 数据)累加得到。 8“年内减少合计”栏、“年内增加合计”栏的填写 “年内减少合计”是将”平衡表”所有二级地类”年内减少面积”累加得到; 年内增 加合计”是将”平衡表”所有二级地类“年内增加面积”累加得到。作为检核条件,这两个 累加合计值应相等,当不等时须查找原因。这两个累加合计值的含义是反映分类变更的总量。 9“年未面积”栏的填写 “年末面积”等于”年初面积”减去”年内减少面积”加上”年内增加面积

≤F.7 土地利用现状变史表( 三大葵”总表, 年)

王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报告题目:××省(或市或县)××××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一、本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开展情况 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检查抽查情况 本辖区内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内外业检查、抽查情况。 三、本年度各主要地类变化情况 (一)耕地变化情况。 ××××年度,耕地减少面积,同期耕地增加面积,增减相抵,耕地面积净增减面积。 减少的耕地中,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灾毁耕地、生态退耕面积、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面积。具体是: (1)建设占用耕地:说明本年批准建设、批而未用、未批先建三种情况; (2)灾毁耕地:说明灾毁 原因、灾毁程度(可复垦和难以复垦)及分布区域等情况; (3)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说目 年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数量和原因,本年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面积。 增加的耕地中,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面积。具体是: (1)补充耕地:说明 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等补充耕地情况DBJ/T15-150-2018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程,以及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新增园地面积; (2)说明 调整变为耕地面积。 耕地内部变化面积及原因。 (二)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年度,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具体说明本年批准建设、批而未用、未批先建总量和占用农用地、 未利用地面积。同时说明往年批而未用本年实际建设的面积。 本年度建设用地减少面积。具体说明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 (三)未利用地变化情况。 ××××年度,未利用地面积净增减面积。 减少的未利用地中,开发为农用地、建设占用未利用地面积。 增加的未利用地中,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面积及其原因、建设用地变为未利用地面积。 (四)基本农田变化情况 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以及变化原因、依据等。 (五)其他数据变化情况 包括变更中其他超大流量变更情况及其原因;权属性质中国有变集体的面积、原因;耕地中梯田变坡度 的面积、原因,坡度分级变化面积及原因;其他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四、土地利用与管理情况分析 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管理工作,通过与相关数据以及上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比 较,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结合耕地保护工作,分析耕地占补平衡、农业结构调整、灾毁耕地、耕地净增减和耕地总量情况 及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二)结合用地计划管理工作,通过年度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与年度计划的比较,分析说明建设用地保 障、调控目标实现和用地供需矛盾情况。 (三)结合土地利用管理等工作,分析往年批而未用建设用地年度开工建设情况、未利用地开发情况, 以及年度新增和存量批而未用土地挖潜空间情况,说明批而未用土地清理工作情况。 (四)结合土地执法检查工作,分析变更调查反映的本年度未批先建面积情况,以及未批先建中主要地 类情况。 五、存在问题、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报告题目:××省(或市或县)××××年度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一、本年度城镇村士地利用现状调查开展情况。 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分析。 1、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 2、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统计与分析。 3、城镇土地利用权属状况分析。 三、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1、城镇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分析 选取地均产值(如工业产值、商业服务业产值、地均 GDP二、三产业增加值、地价水平值等指标,分 析城镇土地产出效益,重点分析城镇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等主要生产性、经营性用地的土地产出效益以 及相应的时空分布特征 2、城镇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考虑城市居民居住、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对土地利用(主要是住宅用地、公共管理 与公共服务用地、商服用地)的需求,参照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中关于人均土地等相关指标的规定,从空间 和时间维度对城镇土地利用供需关系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四、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 分析村庄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变化情况。 五、存在问题、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