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2006.pdf

水利水电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2006.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2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1859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水利水电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2006.pdf

ICS 27.140 P 10 备案号:J520—2006

ICS27.140 P 10 备案号:J520—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目次

定的。 在GB50287一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就喀斯特地区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和内 容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鉴于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并 影响水电水利建设的安全和经济效益,为做好喀斯特地区的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认真总结国内 外经验和吸取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就水库渗漏、坝基稳定和渗漏、地下洞室围 岩稳定和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内容、技术方法和评价原则作出了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宏、张性一、王惠明、屈定伸、杨正仪、王元生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DB34/T 3144-2018 长输天然气管道交流杂散电流干扰检测,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 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2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L/T5010水电水利工程物探规程 DL.T5109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地质规程

4.0.1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工程区喀斯特规律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 介其对工程及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利用条件和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4.0.2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评价,应在调查区域喀斯特发育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4.0.3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技术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谷或至坝下游河段间地段的地质构造、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等。 5.1.2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范围应包括有碳酸盐岩分布的水库河床、库岸,以及水库至邻谷(含 地下水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相邻低谷、低地),水库至坝下游河段间的地段。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 应包括库周碳酸盐岩分布高程至下水库河谷侵蚀面的范围。 5.1.3地形地貌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区域地形地貌、水系概况、剥夷平面、阶地的发育情况、水文网演变情况和河谷发育史。 2调查水库、低邻谷、坝下游河段及分水岭等重要地段的地形特征,确定地形地貌裂点的高程。 5.1.4碳酸盐岩及其层组类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调查区域地层,查明碳酸盐岩层的层位及其与上覆及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非喀斯特岩层的分布 情况。 调查碳酸盐类岩石的化学成分、造岩矿物。 3调查碳酸盐类岩的类型。 4调查碳酸盐类岩层的层组类型及其喀斯特发育特征,参见附录A。 5查明各岩层层组类型中,喀斯特岩层与非喀斯特岩层的组成关系,查明在喀斯特透水岩层中是否 有相对隔水夹层存在或在强喀斯特化岩层中是否有弱喀斯特化夹层存在,以及它们的存在及组合关系对喀 斯特特征及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6调查碳酸盐岩岩性、岩相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层组类型划分、喀斯特发育强度的影响。 5.1.5地质构造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调查所处区域构造部位,查明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确定分布在水库的喀斯特岩层向低邻谷 或坝下游河段的延伸情况;查明碳酸盐岩层之间,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及之间的水力联系。初步判断是否存 在喀斯特渗漏问题以及可能发生渗漏的部位。 查明碳酸盐岩层是否因断层错位,使两者成为同一喀斯特层(即所谓的构造缺口)。 性质断层的喀斯特发育强度差别。 的产状及其与地下水循环总体方向的关系。沿走向与地下水运动总体方向 致或接近一致的断层,是地下水的通道,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沿延伸长的结构面、褶皱轴部的纵张裂 隙以及它们的交汇部位,地下水活动强烈,喀斯特发育程度较高。应调查这些部位是否形成规模较大的喀 斯特洞穴或管道, 6调查大褶皱构造中的背斜倾伏端、向斜翅起端以及褶皱转折端等部位的喀斯特发育强度。 5.1.6喀斯特现象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个体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组合类型的名称、平面位置、发育高程、形态、成因、规模、所处 的地貌部位和径流分带部位等,应侧重调查与地下径流循环关系密切的喀斯特现象。 2对规模较大、人能进入的地下喀斯特管道,应进行追索,研究其发育与地貌、岩性、构造和水文 地质条件的关系。并应对其发育高程、方向、形态、底坡、规模、充填物以及喀斯特充填率等进行量测、 素描、测试等。 3调查喀斯特管道系统的发育高程和延伸情况,尤其是向分水岭方向和向坝下游方向的延伸情况; 查明与渗漏有关的喀斯特洞穴网的情况。 4对勘探工程揭露的喀斯特现象,除进行全面描述记录外,并应统计钻孔、平洞、竖井中的线喀斯 特率;确定弱喀斯特化带的埋藏深度。 5调查喀斯特泉的位置、高程、成因及其赋存条件,分析判断该泉水位与当地的喀斯特地下水位的 关系,进行泉水的动态观测,包括流量、水化学成分和水温;对大流量泉水尚应进行地下水联通试验,证 实其补给源。 6调查喀斯特出露条件,并划分喀斯特类型。 7调查并区分新生代以前形成的古喀斯特及新生代以来形成的近代喀斯特。调查古喀斯特对地区喀 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8调查喀斯特发育史以及不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相互关系

5.1.6斯特现象勘察应包活下列内容:

1调查个体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组合类型的名称、平面位置、发育高程、形态、成因、规模、所处 的地貌部位和径流分带部位等,应侧重调查与地下径流循环关系密切的喀斯特现象。 2对规模较大、人能进入的地下喀斯特管道,应进行追索,研究其发育与地貌、岩性、构造和水文 地质条件的关系。并应对其发育高程、方向、形态、底坡、规模、充填物以及喀斯特充填率等进行量测、 素描、测试等。 3调查喀斯特管道系统的发育高程和延伸情况,尤其是向分水岭方向和向坝下游方向的延伸情况; 查明与渗漏有关的喀斯特洞穴网的情况。 4对勘探工程揭露的喀斯特现象,除进行全面描述记录外,并应统计钻孔、平洞、竖井中的线喀斯 特率;确定弱喀斯特化带的埋藏深度。 5调查喀斯特泉的位置、高程、成因及其赋存条件,分析判断该泉水位与当地的喀斯特地下水位的 关系,进行泉水的动态观测,包括流量、水化学成分和水温;对大流量泉水尚应进行地下水联通试验,证 实其补给源。 6调查喀斯特出露条件,并划分喀斯特类型。 7调查并区分新生代以前形成的古喀斯特及新生代以来形成的近代喀斯特。调查古喀斯特对地区喀 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8调查喀斯特发育史以及不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相互关系。 9调查喀斯特发育规律及其与岩性、层组类别、地质构造、地质结构、地貌部位、地表径流条件、 地下径流条件以及古喀斯特等的关系。

5.1.7喀斯特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

1调查喀斯特含水岩体的渗透性和富水性。划分喀斯特含水层或透水层与相对隔水层,查明相对隔 水层的分布、特性、隔水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程度,以及断层错位是否破坏了含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连续性。 2调查喀斯特含水层的补给范围、主要补给源和补给方式。 3查明喀斯特含水层是否延伸到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查明相对隔水层是否阻断了水库与低邻谷或 坝下游河段间的水力联系,水库是否具备被相对隔水层封闭的条件。 4查明河床及河岸地段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根据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确定河 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参见附录B。 5查明河谷岸坡及分水岭地区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排泄方向,是否有地下水面 低槽存在及其位置、方向,是否有地下水分水岭存在及其位置、方向。预测水库蓄水后地下水分水岭水位 雍高情况。 6对可能渗漏的水库,应通过勘探、水文地质试验,查明渗漏主要通道的位置、规模,以及谷底、 谷坡及分水岭地段喀斯特岩体的渗透系数、喀斯特发育带下限埋深、弱透水层顶板埋深等,作为估算渗漏 量的基础资料。 7对覆盖型喀斯特,应查明覆盖层的厚度,分别对覆盖层和喀斯特岩层的渗透性进行分级,注意覆 盖层上的地面水是否具有悬托性质。 8对理埋藏型喀斯特,应查明喀斯特含水层与河水的补给、排泄关系,作为评价是否存在渗漏问题的 主要依据。 9调查库岸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洼地及喀斯特槽谷至河床间喀斯特暗河系统的分布,平面及剖面形 态特征,规模及发育史;查明暗河系统进口消水洞及出口喀斯特泉的位置及高程。 10调查库岸喀斯特盆地、洼地及槽谷之下喀斯特暗河系统入口附近的地下水位,以及其至河床间的 地下水面坡降。 11收集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地区的降雨资料,包括降雨分配、雨型特征及历史暴雨强度;调查 客斯特盆地、洼地、槽谷历史上产生的内涝灌没情况,包括灌没水位、大数以及相应的河水位。 12通过地下水动态观测,了解与渗漏和浸没内涝问题有关的水文地质条件随季节变化情况,特别是 活季地下水分水岭、地下水面低槽以及库岸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底部地下水位等。

5.2.1工程地质测绘及喀斯特调查应遵守下列规定: 1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水库河床、库岸、水库至低邻谷(含地下水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相 部低谷、低地)、水库至项下游河段间的地段,以及可能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涝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 谷地区。 2喀斯特水库工程地质问题综合性勘察的测绘工作,应结合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测绘进行,比例尺可 选用1:50000~1:10000,通过测绘,确定可能产生渗漏地段和可能发生浸没性内涝地段:库首地段和专 门性勘察的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10000~1:2000。 3工程地质测绘中宜米用遥感技术 .2.2勘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基础上布置,宜先采用适宜的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勘察,当物探 发现异常后用钻孔检验,再作钻孔间的穿透或洞探扩大控制范围。 5.2.3利用物探探测喀斯特的发育主导方向、相对隔水层顶板、洞穴的空间分布、地下暗河的位置、地下 水流速、流向等,可为合理布置钻探提供依据。物探成果的地质解释,应有一定数量的钻孔资料验证。物 深工作的布置应遵守DLT5010的有关规定。

5.2.4钻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勘探剖面应大致与地下水补给、排泄方向一致,并结合可能的防渗处理方案布置。为查明渗漏问 题时,应根据可疑渗漏库段的宽度和条件的复杂程度,每段布置1~3条剖面;为查明浸没性内涝问题时, 可沿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消水口至河边出水口方向布置剖面。 2钻孔宜布置在勘探剖面上,为查明渗漏问题的钻孔,可布置在水库河段的岸边、谷坡和分水岭地 段,以查明河谷水动力条件类型、渗漏边界条件、岩体的渗透性、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是否存 在地下水分水岭及其高程、河谷岸坡是否存在地下水低槽及其水位、流向等;为查明浸没性内涝问题的钻 孔,宜布置在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消水洞口附近。 3以查明地下水位为主要目的的钻孔应进入最低地下水位以下不小于10m,其中部分钻孔应进入喀斯 特弱发育带顶板以下不小于10m;以查明岩层界限或断层切割情况为主要目标的钻孔应穿过目标层(带) 不小于10m。为查明喀斯特垂向发育深度为主要目的的钻孔,应穿过水库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不小于 10m 5.2.5洞探工作应根据下列情况布置:

1 对经物探或钻孔发现异常的地段,应采用洞探追索,查明喀斯特洞穴或管道的延伸方向、长度、 规模及相互连通情况, 2利用洞探查明灌浆惟幕线上的洞穴位置、规模和充填情况。 5.2.6水文地质试验及专门试验可包括下列内容: 1钻孔压水试验和钻孔抽水试验。 2示踪试验(连通试验)。 3水均衡研究。 4地下水渗流场研究。 5水温场研究。 6水化学场和水同位素场研究。 7堵洞抬水试验。 8地下水动态观测。 5.3渗漏问题分析评价 5.3.1水库渗漏问题的分析评价,应在综合分析地形、地貌、岩层层组、地质构造、喀斯特发育特征、相 对隔水层的分布、水动力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渗漏条件对水库进行分区、分段,分别评价水库是否 漏水、漏水途径和去向,渗漏形式(裂隙性或管道型)、渗漏量及渗漏影响等。 5.3.2水库渗漏问题分析评价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1地质地貌综合分析方法。 2地下水动力条件分析方法。 5.3.3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库,不存在向邻谷渗漏问题: 1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无低邻谷。 2水库周边有连续的相对隔水层分布,构造封闭条件好,水库与邻谷两地间喀斯特岩层的联系被隔 断。 3水库所在河谷的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水库与低邻谷之间存在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喀斯特地下 水分水岭。 5.3.4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库,不存在向坝下游河段渗漏问题: 1水库至坝下游河段之间有相对隔水层连续分布,隔断了两地间的喀斯特岩层联系。 2水库所在河谷的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河谷岸坡的地下水位向分水岭方向持续升高,并且在水库 至坝下游河道之间(在坝肩防渗惟幕控制范围外),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 5.3.5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有低邻谷存在,分布在水库区的喀斯特岩层延伸到低邻谷,或者延伸到坝下游 河段。具有上述地形地质特征的水库,其水动力条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将可能存在水库向低邻谷或坝 下游渗漏问题: 1水库所在河谷具排泄型或悬托型水动力条件。 2水库所在河谷虽具补给型水动力条件,但水库与低邻谷间有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岭 存在。 3水库所在河谷虽具补给型水动力条件,但库岸地下水面坡降平缓或有朝向坝下游的地下水面低槽 存在,在坝端防渗处理范围以外,库岸地下水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 5.3.6当水库至低邻谷间或水库至下游河段间分布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时,应根据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地 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判定是否存在渗漏问题。理藏型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在洪枯季节均补给河水,水 库一般不存在渗漏问题;反之,将存在渗漏问题。 5.3.7渗漏途径和渗漏水的去向可按下列内容分析: 1当渗漏水沿喀斯特含水层运动时,该喀斯特含水层在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的最低出露地段是漏水 的去向。 2断层、破碎带、褶皱轴、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以及地下水面低槽带等,是喀斯特强烈发育 带,当它们的走向与渗漏水排泄方向一致时,此带将是主要的渗漏途径。 3当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的喀斯特管道系统已沟通时,则该喀斯特管道系统是主要的渗 漏通道。 4当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有大流量的喀斯特泉或泉群出露时,应在分析该地段地质条 件和地下水出露情况的基础上,采用水文网分析法、水均衡法以及地下水连通试验等方法,确定该泉水是 否受水库所在河段的地下水补给,判断是否为主要的漏水去向。 2。一相据滚透金质性征一水动太性占及浓混水的流太一公析确定水库的流温型式滚温式可为管

规模及相互连通情况。 2利用洞探查明灌浆惟幕线上的洞穴位置、规模和充填情况。 5.2.6水文地质试验及专门试验可包括下列内容: 钻孔压水试验和钻孔抽水试验。 2 示踪试验(连通试验)。 3水均衡研究。 4地下水渗流场研究。 5水温场研究。 6水化学场和水同位素场研究。 7 堵洞抬水试验。 8地下水动态观测。 5.3渗漏问题分析评价 5.3.1水库渗漏问题的分析评价,应在综合分析地形、地貌、岩层层组、地质构造、喀斯特发育特征、相 对隔水层的分布、水动力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渗漏条件对水库进行分区、分段,分别评价水库是否 漏水、漏水途径和去向,渗漏形式(裂隙性或管道型)、渗漏量及渗漏影响等。 5.3.2水库渗漏问题分析评价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1地质地貌综合分析方法。 2地下水动力条件分析方法。 5.3.3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库,不存在向邻谷渗漏问题: 1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无低邻谷。 2 水库周边有连续的相对隔水层分布,构造封闭条件好,水库与邻谷两地间喀斯特岩层的联系被隔 新。 水库所在河谷的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水库与低邻谷之间存在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喀斯特地下 水分水岭。

5.3渗漏问题分析评价

2水库所在河谷的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河谷岸坡的地下水位向分水岭方向持续升高,并且在水库 全坝下游河道之间(在项肩防渗惟幕控制范围外),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 5.3.5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有低邻谷存在,分布在水库区的喀斯特岩层延伸到低邻谷,或者延伸到坝下游 河段。具有上述地形地质特征的水库,其水动力条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将可能存在水库向低邻谷或坝 下游渗漏问题: 1水库所在河谷具排泄型或悬托型水动力条件。 2水库所在河谷蛋具补给型水动力条件,但水库与低邻谷间有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岭 存在。 3水库所在河谷虽具补给型水动力条件,但库岸地下水面坡降平缓或有朝向坝下游的地下水面低槽 存在,在坝端防渗处理范围以外,库岸地下水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 5.3.6当水库至低邻谷间或水库至下游河段间分布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时,应根据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地 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判定是否存在渗漏问题。理藏型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在洪枯季节均补给河水,水 车一般不存在渗漏问题;反之,将存在渗漏问题。 5.3.7渗漏途径和渗漏水的去向可按下列内容分析: 1当渗漏水沿喀斯特含水层运动时,该喀斯特含水层在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的最低出露地段是漏水 的去向。 2断层、破碎带、褶皱轴、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以及地下水面低槽带等,是喀斯特强烈发育 带,当它们的走向与渗漏水排泄方向一致时,此带将是主要的渗漏途径。 3当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的喀斯特管道系统已沟通时,则该喀斯特管道系统是主要的渗 漏通道。 4当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有大流量的喀斯特泉或泉群出露时,应在分析该地段地质条 件和地下水出露情况的基础上,采用水文网分析法、水均衡法以及地下水连通试验等方法,确定该泉水是 否受水库所在河段的地下水补给,判断是否为主要的漏水去向。 5.3.8应根据渗透介质特征、水动态特点及渗漏水的流态,分析确定水库的渗漏型式。渗漏型式可分为管 道型渗漏和裂隙性渗漏。

5.3.9水库渗漏量的估算,应在综合分析水库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喀斯特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地 质类比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水量均衡法或水文测验法进行估算。在估算水库渗漏时宜采用多种方法,相 互验证。 5.3.10工程地质类比法是将勘察的水库与已建成的渗漏条件相似的水库相类比,估算水库渗漏量。类比 水库的喀斯特发育强度、特征、水动力条件、渗漏型式、渗漏距离和渗流水头等应具有相似性, 5.3.11当渗漏岩体为均质岩层,下垫相对隔水层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生裂隙性渗漏,在不考虑降雨渗入 补给的情况下,可按式(5.3.11)估算水库渗漏量:

式中: Q一水库渗漏量,m/s; B一一渗漏段宽度,m; K一一渗透系数,m/s; h1、h2一一水库正常蓄水位水边和低邻谷水边的含水层厚度,m; H1、H2一水库正常蓄水位标高和低邻谷水面标高,m; L一一水库岸边至低邻谷的水平距离,m。 5.3.12当低邻谷或下游河段出露的大流量泉、泉群是由水库河段补给,且流量近似河道漏失的水量时 可根据水库河段的水位与泉水流量关系,外推估算水库渗漏量。 5.3.13当拟建水库的河段存在漏水问题时,可采用水文测验法,在漏水河段的首、尾设流量测验断面 测定天然河道漏水量,按水位一漏水量关系,用外推法估计水库漏水量。 5.3.14应分析评价水库渗漏对水电水利工程的影响,可包括下列内容: 对水电水利工程的发电、灌溉和供水效益的影响, 2 对有关地段地基、边坡稳定性和水工建筑物安全的影响。 3 对地下洞室渗水量、地下水压力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对农作物生长和城镇、厂矿等稳定性的影响。 5.3.15水库充许渗漏量的大小,应在综合分析其对水工建筑物安全、经济效益的影响和防渗处理的难易 程度等因素之后确定,必要时进行专门论证。水库允许渗漏量不宜大于河流多年平均流量的5%。 5.3.16水库防渗处理的必要性、方案和范围等,应根据渗漏对水工建筑物安全、经济效益的影响和渗 型式等,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后确定: 1对于因水库渗漏危及水工建筑物安全或有重要对象被浸没时,不论渗漏损失量的大小,均应进行 防渗处理。 2水库渗漏的处理措施可分为地下和地面两类:地下措施主要有灌浆惟幕和堵洞;地面措施主要有 铺盖、表面堵洞(缝)和隔离。在具体实施时,可联合采用几种措施。 54温没性内港间题分折评价

5.4浸没性内涝问题分析评价

5.4.1评价喀斯特浸没性内涝问题时,应搜集和分析下列资料: 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至河床及水库的距离、高差及地下水坡降。 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的地下(内涝)水位与河水位变化及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的地下(内涝)水位或水位涨、落过程与暗河出流量的关系。 4 水库蓄水淹没暗河出口后,库岸地下回水雍高的范围。 水库淹没暗河出口对其泄流的影响, 6 水库蓄水后地下回水对地下水库容量的减少及其对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泄水的影响。 水库淹没暗河出口,引起的喀斯特管道局部淤塞对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排水的影响。 5.4.2 可采用地质类比法,对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涝问题进行评价。 5.4.3可按下列情况判定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涝问题的可能性: 1水库蓄水不淹没暗河出口,对相应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内涝将不会产生影响。 2当所研究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与水库之间有一级或多级剥夷面存在时,新发生或明显加居 原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小。 3当所研究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暗河,除被水库淹没的排水出口外,尚有其他高于水库的 泄水口存在时,新发生或明显加剧原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小。 4当水库淹没暗河出口的水深小于5m时,在相应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新发生或明显加剧原有 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小。

2当所研究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与水库之间有一级或多级剥夷面存在时,新发生或明显加剧 原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小。 3当所研究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暗河,除被水库淹没的排水出口外,尚有其他高于水库的 世水口存在时,新发生或明显加剧原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小。 4当水库淹没暗河出口的水深小于5m时,在相应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新发生或明显加剧原有 浸没性内洗的可能性较小。

5暗河出口被没后,由于水库蓄水,地下回水占据地下水库容量的份额较大,或造成暗河管道淤 塞严重时,可能导致或明显加剧原有的浸没性内涝。 6水库库岸存在低于或接近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时,有发生浸没性内涝的可 能性。 5.4.4喀斯特浸没性内涝的工程处理,可开挖排水隧洞或明渠,将集水排出

6坝址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程地质勘察应在调查区域喀斯特发育规律、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6.1.2地形地貌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坝址区地形地貌特征,河谷地貌类型,研究不同地形地貌条件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2调查坝址区及其上、下游的河流流向,河湾、单薄分水岭、盆地及大冲沟的地形特点,研究喀期 特分布与河流发育的关系。 3调查河谷阶地的地质结构,分析其成因类型,剥夷面发育情况及分布高程,根据喀斯特形态特征 或洞穴的成层性,与阶地和剥夷面对比,研究喀斯特发育史,喀斯特发育与地文期的关系。 6.1.3岩性及岩层层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查明项址区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类型、分布、厚度。 3查明碳酸盐类岩层中的非碳酸类岩层、夹层的分布、连续性,以及两类岩层的组合关系。根据岩 层的可溶性和渗透性,进行分层并划分层组。

查明项证区的智破分布、形念、性质等,研究不回构造部位对略斯特发育和形念的影响。 2查明坝址区主要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延伸、性质,主要结构面的特征,研究断层与喀斯特 的关系,断层对喀斯特岩层的切割错位情况,各含水岩体之间的水动力关系,喀斯特发育系统和地下水渗 流途径等。 3查明坝址区河谷地质结构类型

cad2008完美全套教程6.1.5喀斯特现象勤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坝址区地表和地下喀斯特现象的位置、规模、填充情况、相互间的连通关系,以及地下喀斯 特发育随深度变化的规律。 2查明沿主要断层带、层面等主要结构面的溶蚀程度。 3 查明是否存在贯通坝址上下游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5.1.6 喀斯特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查明各层组岩层中地下水赋存条件,划分喀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及其层位、厚度、空间分布、 向坝下游延伸情况、与大坝位置的相互关系。 查明喀斯特泉的出露位置、高程、泉水动态、成因类型。 查明喀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遭受断层切割情况,相对隔水层的封闭条件是否遭到破坏。 查明坝基岩层的透水率,并进行岩体渗透性分级 查明坝址区各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及其在洪枯季变化规律。 查明坝基喀斯特含水层与河水的补排关系,确定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 查明各喀斯特含水层水质、水温及其与喀斯特发育程度的关系, 5.1.7 根据坝址区岩层层组类型、河谷地质结构类型和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划分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 结构类型,参见附录C。

6.2.1工程地质测绘及喀斯特调查应遵守下列规定: 1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根据研究渗漏、稳定及工程处理方案的需要确定,测绘的范围应包括可能被 利用防渗的相对隔水层分布地段或两岸地下水位相当于正常蓄水位的地段。调查范围应大于测绘范围,包 括坝址区附近的喀斯特泉出露地段以及河谷岸坡至分水岭间的喀斯特发育地段。 2综合性勘察的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专门性勘察的比例尺可选用1:2000~1:1000。 6.2.2物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坝基范围内,可布置地震折射剖面、地震测井及沿平洞壁的地震波速测试。 2在坝基范围内的钻孔中,可进行孔内电视、孔间无线电波透视。 3可进行孔间或洞间层析成象, 4可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等探测坝址区喀斯特发育程度、洞穴 与管道位置、规模及相互连通情况。 6.2.3勘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勘探工作控制范围应能满足渗漏、稳定及工程处理方案的需要;选定的工程处理方案线上要有足 够的勘探资料表明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6.2.3勘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2勘探剖面应根据地质条件,建筑物特点和防渗要求布置。在选定的坝址横部面不得少于3条,可 布置在选定的坝轴线及其上、下游;纵面可布置3条,布置在河床和两岸 3除应在各勘探剖面上布置钻孔外,在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所需的低地下水位地段、高地下水位地 段、断层错断相对隔水层地段上以及重要的喀斯特现象分布地段上也应布置钻孔。 4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钻孔应进入到最低地下水位以下不小于10m:防渗线上的钻孔应进入到微 透水层内,或进入喀斯特弱发育带顶板以下不小于10m。 5对坝址区的重要建筑物和防渗地段,以及喀斯特洞穴网,应布置平洞进行探查。 6.2.4水文地质试验和专门性试验可包括下列内容: 1坝基范围内和防渗惟幕线上的钻孔,均应进行钻孔压水试验;根据需要,河床钻孔应分层和分段 测定套管内外稳定水位。

1坝基范围内和防渗惟幕线上的钻孔,均应进行钻孔压水试验;根据需要T/CCMA 0080-2019 土方机械 排气烟度 推土机测量方法.pdf,河床钻孔应 测定套管内外稳定水位。 2大降深竖井或钻孔群孔抽水试验。 3示踪试验(连通试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