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32224-2020 热量表.pdfC.1.3本地总线接口
本地总线接口应符合GB/T26831.6的规定
数据格式为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偶校验Q/CR 2.1-2014 铁路电缆槽盖板和人行道步板 第1部分:活性粉末混凝土型,1位停止位。
C.2.2.1光学接口链路层应符合GB/T26831.2的规定。 C.2.2.2光学接口波特率应为2400b/s。 C.2.2.3当空闲时间大于330个比特的时间时,应向热量表发送唤醒消息。唤醒消息由55H组成,持 续时间(2.2士0.1)s。在唤醒消息结束后33~330个比特之间开始通讯
C.2.2.1光学接口链路层应符合GB/T26831.2的规定。 C.2.2.2光学接口波特率应为2400b/s。 C.2.2.3当空闲时间大于330个比特的时间时,应向热量表发送唤醒消息。唤醒消息由55H组成,持 续时间(2.2士0.1)s。在唤醒消息结束后33~330个比特之间开始通讯
C.2.2.1光学接口链路层应符合GB/T26831.2的规定。
S及本地总线的链路层应符合GB/T26831.2的
应用层应符合GB/T26831.1和GB/T26831.3的规定。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整体式热量表误差测试与计算
热量表的测量点不应小于表D.1的范围。当没有另外说明时,热计量表出口温度应在(50土5)℃范 围内,冷计量表出口温度应在(15士5)℃范围内,冷热计量表应分别按热计量表和冷计量表的要求进行 测试。
D.2.1测试前应读取并记录检定模 D.2.2测试时,将配对温度传感器分别放人不同温度的恒温槽内,在各测量点下测量热量表,读取并记 录检定模式下累积热量结束值及流量标准装置的标准流量值,测试累积热量值等于累积热量结束值减 累积热量的初始值, D.2.3当通过通讯接口读取热量表测量数据时,应至少有一次通过显示值进行数据读取, D.2.4根据恒温槽的标准温度、流量标准装置的标准流量值.按5.1的规定计算标准热量值
D.3.1热量表第i个测量点的误差按公式(D.1)计算
D.3.1热量表第i个测量点的误差按公式(D.1)计算,
式中: Ebj—一第j个测量点的误差; C,一一第i个点的测试累积热量值; Cs第j个点的标准热量值。 D.3.2各测量点的误差E均不应大于6.4.1的最大允许误差。
Csjt Ecj E.
E一一第j个测量点的第k次的误差; Ci一第j个点第k次的测试累积热量值; C一一第j个点第k次的热量值的约定量值; E,一一第j个测量点的误差。 E.3.2计算器各测量点的误差E,均不应大于6.4.2.2的最大允许误差。 E.3.3当温度传感器和计算器不可拆分时,可采用分量组合的测试方法。将配对温度传感器分别置入 恒温水槽中,标准温度值使用恒温槽的标准温度。分量组合的各测量点误差均不应大于6.4.2.5的最大 允许误差。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配对温度传感器误差测试与计算
恒温槽的工作区域最大温差0.01 感器温度范围和置人深度的要求。
F.2.1温度传感器应在表F.1温度范围中选择3个测量点,宜选取(5士5)℃、(50士5)℃、(80士5)℃ (95土5)℃、(135±5)℃、(160士10)℃,高温、中温、低温应在热量表工作温度范围内均勾分布
.2.2温度传感器温差的配对误差测试宜在同一标准恒温槽中进行,配对温度传感器测试时不应带 套管。 F.2.3温度传感器在测试时,浸没深度应为可插入长度的90%~99%。 F.2.4温度传感器和计算器不可拆分时,应采用分量组合试验及计算方法
F.3.1将配对温度传感器浸人同一恒温槽中,恒温槽温度调整到对应的测量点, F.3.2分别读取并记录恒温槽所置3个温度测量点标准温度计给出的温度标准值。以及配对温度传 感器进、出口温度传感器电阻测量值。 .3.3由进、出口温度传感器三次测得电阻测量值及温度标准值,按照GB/T30121温度/电阻方程来 十算被测进、出口温度传感器对应的三个特征常数Roin、Ain、Bin,Roout、Aout、Bout F.3.4进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在任一温度点θ对应的电阻值按公式(F.1)和公式(F.2)计算
Rn=Roin X(1+A×0+Bn X0°) Raut =Raou X(1 +Aau X+Beu X 32)
Rin 当温度为时进口温度传感器对应的电阻值,单位为欧姆(Q); Roin 进口温度传感器在0℃时对应的电阻值,单位为欧姆(Q); Am 进口温度传感器对应GB/T30121温度/电阻方程中常数A的特征值; Bi 进口温度传感器对应GB/T30121温度/电阻方程中常数B的特征值;
Rout 当温度为6时出口温度传感器对应的电阻值 Roout一出口温度传感器在0℃时对应的电阻值; Aout—一出口温度传感器对应GB/T30121温度/电阻方程中常数A的特征值; Bout 出口温度传感器对应GB/T30121温度/电阻方程中常数B的特征值。 F.3.5任一温度点θ下进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按公式(F.3)和公式(F.4)计算
表F.2温度传感器温差的误差计算点
F.3.7第j个计算点对应的进、出口温度传感器的误差按公式(F.5)和公式(F.6)计算,其绝对值不应大 于2℃。
第j个温度计算点6对应的进口温度传感器的误差,单位为摄氏度(℃); Eouti一一第j个温度计算点θ对应的出口温度传感器的误差,单位为摄氏度(℃); mi 第j个温度计算点θ对应的进口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0outi 第j个温度计算点θ对应的出口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第j个温度计算点对应的温度约定量值,0=,单位为摄氏度(℃)。 .3.8配对温度传感器温差的误差计算应按表F.3给出的计算点计算,冷热计量表需分别按照热计量 表和冷计量表的温度计算点进行计算
.3.8配对温度传感器温差的误差计算应按表F.3给出的计算点计算,冷热计量表需分别按照热计量 表和冷计量表的温度计算点进行计算
GB/T32224—2020
3热计量表配对温度传感器温差的误差计算点
热计量表误差计算点,6s一0u2Amin:当0n >80C,只计算温差大于10K的计算点 b冷计量表误差计算点,ou—≥A0min
F.3.9第i个计算点的误差E,按公式(F.7)计算,误差均不应大于对应的最大允许误差
E 第j个温度计算点的误差; i 第i个温度计算点进口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outi 第j个温度计算点出口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ingj 第个温度计算点对应的进口温度约定量值,单位为摄氏度(℃); 8outs 第j个温度计算点对应的出口温度约定量值,单位为摄氏度(℃)
配对温度传感器和计算器不可拆分时的测试与给
F.4.2分别读取并记录恒温槽所置3个温度测量点标准温度计给出的温度标准值6。及计算器显示出 的进口温度值及出口温度值6t .4.3所有进口温度值及出口温度值与温度标准值的差值均不应大于2℃。 F.4.4进口温度传感器及出口温度传感器在3个不同测量点组合出的温差的误差按公式(F.8)计算 相同温度点组合的计算方法见F.4.6,为不同温度点的组合温差误差按公式(F.8)计算,式中j≠k。
Ej 配对温度传感器第讠个进口温度和第个出口温度计算点温差的误差; inj一一第个测量点计算器显示的进口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out 第k个测量点计算器显示的出口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一 第个测量点对应的恒温水槽的温度标准值,单位为摄氏度(℃): 第k个测量点对应的恒温水槽的温度标准值,单位为摄氏度(℃)。 5所有组合的温差的误差Ei均不应大于6.4.2.5给出的最大允许误差。 6进口温度传感器及出口温度传感器在同一温度点的温差差值应满足公式(F.9)
式中: uti 第j个计算点出口温度标准值下出口温度传感器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GB/T32224—2020附录G(规范性附录)流量传感器误差测试与计算G.1流量标准装置流量传感器的前后管道应为直管段,直管段长度应满足被测流量传感器的要求。G.2测量点G.2.1流量传感器误差测量点应按表G.1的规定,每个温度测量点下所有流量测量点均需进行测试。表G.1测量点测量点热计量表冷计量表冷热计量表出厂检验(50±5)℃(15±5)℃(50±5)℃[n~(n + 5℃)],且(15±5)℃(15±5)℃不低于10℃温度型式检验(5±1)℃b(50±5)℃(5±1)℃(50±5)℃(85±5)℃(85±5)℃a4±10%出厂检验0.1g,+10%. +20%qaio% (Qa=Q)流量bq±5%(qa/qb=qu/q=q/qd=qd/q=Vq./q:)型式检验q±5%(q/q=qb/q=q/qd=qa/q=/q/q)dqa± 5%(q./q= q1/q=ge/qa=qa/q.=Vq./q)q+10% (q=q)大于DN250的流量传感器,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型式检验温度测量点可仅在a点下测试:a)同型号中规格小的流量传感器在所有水温的测试中,测试结果均在最大允许误差内;b)已给出被测样品与更大规格样品之间存在技术相似性的书面证明,注:9aQbv94d、9.分别为型式检验对应流量测量点的流量。G.2.2测试期间热量表处介质温度变化不应大于2℃。G.2.3最接近0.7q~0.75q的流量点应替换为0.7q~0.75q范围内的值,与测量参考值条件对应。G.3测试G.3.1出厂检验每个测量点测量1次,型式检验每个测量点测量3次。48
G.3.2流量标准装置的介质温度调整到测量点对应的温度, G.3.34 每个测量点测量前应读取并记录检定模式下流量传感器累积流量的初始值。 G.3.4测量并记录检定模式下流量传感器累积流量结束值及流量标准装置的标准流量值,测量累积流 量值等于累积流量结束值减累积流量初始值。 G.3.5当流量传感器和计算器不可拆分时,可用计算器显示的累积流量值代替流量传感器累积流 量值。
4.1流量传感器第j个测量点的第k次的误差E法按公式(G.1)计算;第i个测量点的误差按 G.2)计算
Eue Vsjt Eu =
...................G.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电磁兼容试验方法
H.1.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读取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累积热量和初始累积 流量。 H.1.2静电放电试验方法按GB/T17626.2的规定执行。 H.1.3接触放电电压4kV或空气放电电压8kV。放电方式为单击,次数10次,连续放电时间间隔应 大于10S。 H.1.4测试期间应使热量表或组件保持工作状态,热量表介质流速为零,温差为测量参考值 H.1.5热量表或带电子设备的热量表部件应从不同静电位体接收静电电荷至热量表或组件表面,可能 接触的表面均应做放电试验。放电试验过程中,放电电极应接近热量表,两次放电之间应尽量移除放电 电极。接触放电应在空气放电试验涉及的所有表面上进行,且还应按GB/T17626.2的规定,在垂直耦 合板(VCP)和放置热量表的水平耦合板(HCP)进行接触放电 H.1.6测试后读取结束累积热量和结束累积流量,与初始累积热量和初始累积流量比最低位有效数字 立至多更改一个数字 H.1.7试验结束后测试热量表的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2.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H.2.2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方法应按GB/T17626.3执行。 H.2.3热量表应按表H.1给出的测试条件,经受射频磁场辐射
H.2.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4在每个测试频率下采用校准过程中确立的功率电平。测试应按顺序执行,且天线在两个正交 化。 5各个频率的持续时间不应低于2min。 .6测试频率应采用(26、40、60、80、100、120、144、150、160、180、200、250、350、400、435、500、60
4在每个测试频率下采用校准过程中确立的功率电平。测试应按顺序执行,且天线在两个正交 化。 5各个频率的持续时间不应低于2min。 .6测试频率应采用(26、40、60、80、100、120、144、150、160、180、200、250、350、400、435、500、60
00、800、934、1000)MHz逐步进行。 2.7当热量表或组件有通讯接口时,测试期间,主机应间隔30s将读取数据请求发送至热量表, 应在3个请求内响应。 2.8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3.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表 H.2 测试条件
H.3.4优选对数周期天线或角锥喇叭天线,测试中极化天线分别在两个正交方向上施加影响。频率范 围包含多个测试频率。 H.3.5各个频率的持续时间不应低于2min。 H.3.6测试频率应采用(800、850、900、950、1750、1850、1950、2400、2700)MHz逐步进行 H.3.7当热量表或组件有通讯接口时,测试期间,主机应间隔30s将读取数据请求发送至热量表,热量 表应在3个请求内响应。 H.3.8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3.4优选对数周期天线或角锥喇叭天线,测试中极化天线分别在两个正交方向上施加影响。频率范 围包含多个测试频率。 H.3.5各个频率的持续时间不应低于2min。 1.3.6测试频率应采用(800、850、900、950、1750、1850、1950、2400、2700)MHz逐步进行 H.3.7当热量表或组件有通讯接口时,测试期间,主机应间隔30s将读取数据请求发送至热量表,热量 表应在3个请求内响应。 H.3.8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H.4.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读取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累积热量和初始累积 流量。 H.4.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方法应按GB/T17626.4执行。 H.4.3与热量表或其部件连接的信号线和直流电源线测试条件应按表H.3的规定执行,
GB/T32224—2020
表H.3信号线和直流电源线测试条件
H.4.4与热量表或其部件连接的各交流电源线,应按表H.4给出条件,经受固定间隔时间的重复电尖 峰脉冲
1.4交流电源线测试条件
H.4.5试验期间应使热量表或组件保持工作状态,热量表介质流速为零,温差为测量参考值。 H.4.6试验后读取结束累积热量和结束累积流量,与初始累积热量和初始累积流量比最低位有效数字 位至多更改一个数字。 H.4.7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5.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读取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累积热量和初始累积 流量。 H.5.2浪涌(冲击)试验方法按GB/T17626.5的规定执行。 H.5.3信号线和直流电源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a)热量表或其部件的信号线和直流电源线电缆应按表H.5给出条件,经受电浪涌瞬变
表H.5信号线和直流电源线测试条件
b)浪涌耦合到信号线连接时,应连接40Q的阻抗到浪涌发生器的输出端。每条线应经受3个正 瞬态和3个负瞬态的浪涌冲击。 H.5.4交流电源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交流电源线按表H.6给出的测试条件,应能经受电浪涌
浪涌耦合到信号线连接时,应连接40Q2的阻抗到浪涌发生器的输出端。每条线应经受3 瞬态和3个负瞬态的浪涌冲击
H.5.4交流电源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流电源线按表H.6给出的测试条件,应能经受电
表H.6交流电源线测试条件
b)暂态发生器的输出阻抗为22。每条线应经受3个止瞬态和3个负瞬态的浪浦冲击 1.5.5试验期间应使热量表或组件保持工作状态,热量表介质流速为零,温差为测量参考值, H.5.6试验后读取结束累积热量和结束累积流量,与初始累积热量和初始累积流量比最低位有效数字 立至多更改一个数字 H.5.7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6射频场感应传导骚扰
H.6.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H.6.2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试验方法应按GB/T17626.6执行。 H.6.3热量表或带电子设备的计算器和流量传感器的每个电缆端口按表H.7中给出条件,应经受射频 场感应的传导骚扰,
GB/T32224—2020H.6.4频率范围应包括多个测试频率,采用校准过程中确立的功率电平,且用1kHz正弦波进行信号80%调幅。测试应按顺序执行,且天线在两个正交方向极化,H.6.5对于与电绝缘的铂电阻测温元件(在金属保护管中的Pt100传感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引线:应按GB/T17626.6一2017中附录A的电磁钳注人干扰电压。温度传感器的金属外壳应连接至型号M一1的CDN(即金属外壳通过150W阻抗连接至地平面)。H.6.6电磁钳注入期间,注入电流应采用监测探针监测,试验配置示意图见图H.1。试验配置中,2m的电缆代表最长至25m的所有电缆。对于规定电缆长度长于25m的热量表,试验配置中应包括CDN网络,实现电磁注人。单位为毫米2 000a)金属保护管内置电阻的试验2 0001b)精密电阻端接传感器输入的试验说明:被测设备(该实例中,热量表的介质温度已知);电磁钳(射频发生器的电磁电流通过电磁钳被耦合至EUT);M1CDN(代表150Q共模阻抗接地);测温元件(测试期间的温度模拟器);温度传感器的金属保护管(模拟传感器元件和金属保护管之间电容);与温度传感器电容耦合(各线中10nF)的精密电阻:电流钳(用于测量注人电流)。图H.1试验配置示意图H.6.7各个频率的持续时间不应低于2min。H.6.8测试应分别采用(0.15、0.23、0.34、0.5、0.8、1.1、1.7、2.5、3.8、7.0、14.0、21.0)MHz载波频率逐项进行。H.6.9当热量表或组件有通讯接口时,测试期间,主机应间隔30s将读取数据请求发送至热量表,热量表应在3个请求内响应。54
H.6.10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7.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H.7.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H.7.2工频磁场试验方法应按GB/T17626.8执行。 H.7.3热量表应按表H.8给出的场强条件,应能经受工频磁场
H.7.4测试持续时间不应低于2min。 H.7.5当热量表或组件有通讯接口时,测试期间,主机应间隔30s将读取数据请求发送至热量表,热量 表应在3个请求内响应。 H.7.6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8交流电源电压暂隆
H.8.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1.8.2 交流电源电压暂降试验应按GB/T17626.11执行。 H.8.3 热量表或其组件的电源电压在下列测试条件下实现重复短时的降低: a) 测试电平应在10个半周期内电压骤降100%(50Hz电源意味着中断100ms); b) 各个单独电压降应在电源电压零处开始、终止并重复,2次连续电压降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为 (10士1)s,进行10次电压降试验, H.8.4试验结束15min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H.9.1热量表产生的电磁骚扰限值试验应按GB/T9254执行 H.9.2热量表或组件工作在测量参考值条件下,交流电源的骚扰限值应符合表H.9的要求
H.9.1热量表产生的电磁骚扰限值试验应按GB/T9254执行
CJJT 294-2019 居住绿地设计标准H.9电源端子骚扰限值
GB/T32224—2020
表H.10信号与直流电源线上的骚扰限值
H.9.4热量表或组件工作在测量参考值条件下,在测量距离10m处测量时,辐射骚扰限值 H.11的规定
表H.11距离10m处的辐射骚扰限值
GB/T 32224—2020表I.4螺纹型扰动器的速度剖面扰动器尺寸单位为毫米DNA(d10 *)BDEFG29.93515 251513.12510.57.57.5 29.85135.92020 3120 17.50013.010.05.0 35.82025 41.920382521.87515.512.56.041.82051.90032463228.00019.016.06.051.78059.90040 524035.00023.020.06.059.78050 69.900645043.75028.025.06.069.780见 GB/T 1800.2。1.2.2.6螺纹型扰动发生器的垫圈示意图见图1.8GTCC-056-2018 ZPW-2000A.T无绝缘轨道电路设备(发送器)-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尺寸见表1.5。单位为毫米PA 1.6NOB图1.8螺纹型扰动发生器的垫圈示意图表1.5螺纹型扰动发生器的垫圈尺寸单位为毫米DNAB1524.515.52030.520.52537.525.53245.532.54051.540.55063.550.562
GB/T 32224—2020表1.6(续)单位为毫米DNABcDEFGHJKLMNPR3.0720020034026982229522°10010366.9101.63.0245243.023.07250250395324122235015 °12512883.6127.23.0295263.023.07300300445374122240015 °150153100.3152.73.0345283.023.07400400565482162751511 y°200203133.6203.83.03.0244530I.2.3.4圆片型扰动发生器的速度剖面扰动器示意图见图I.12,尺寸见表1.7。单位为毫米101.5Y—Y说明:倒角,不大于R0.25;一D个直径E的孔。加工面的表面粗糙度均为3.2uμm。图1.12圆片型扰动发生的速度剖面扰动器示意图表 1.7圆片型扰动发生的速度剖面扰动器尺寸单位为毫米DNABcDEFGH5050165104418 12545°43.8656518512441814545°56.9808020013981816022*70.010010022015981818022 K°87.512512525018981821022 V°109.415015028521482224022V°131.320020034026982229522V175.065
GB/T32224—2020表1.7(续)单位为毫米DNABcDEFGH25025039532412 22 35015 218.830030044537412 22 40015 °262.5400400565482162751511 X"350.0I.2.3.5圆片型扰动器的垫圈示意图见图1.13,尺寸见表1.8。单位为毫米1. 5图1.13圆片型扰动器的垫圈示意图表1.8圆片型扰动器的垫圈尺寸单位为毫米DNAB50103.550.565123.565.580138.580.5100158.5100.5125188.5125.5150213.5150.5200268.5200.5250323.5250.5300373.5300.5400481.54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