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55-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55-2020 地下水原位测试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8.4.3当涉及轻质非水溶性有机污染物(LNAPLS)与重质非水 溶性有机污染物(DNAPLs)时,不同深度的水质会出现较大差别: 需要分别在测试并水面和测试并的底部位置布置测试仪器或采 样。
9.1.1试坑单环注水试验是野外测定包气带非饱和岩土层渗透 系数的简易方法之一。因试验装置简单,未消除侧向渗透影响,故 试验成果精度稍差,适用于测定毛细管作用不大的砂土层、砂卵砾 石的渗透系数。 试坑双环注水试验也是一种野外测定包气带非饱和岩土层渗 透系数的简易方法。相对于试坑单环注水法,装置较复杂,由于内 环水只产生垂直渗入,基本排除了侧向渗透的影响,故试验成果精 度较高。适用于测定毛细力作用较大的黏性土、粉土的渗透系数。 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其渗流假定符合达西定律,渗入土层的 水等于钻孔套管内的水位下降后减少的水体积。对于渗透系数较 小的岩土层,采用常水头注水试验时间较长,采用降水头注水试验 可以缩短试验时间。适用于为测定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黏性土、 粉土和砂土的渗透系数。 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水头保持不变,适用于为 测定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土层、碎石土层的渗透系数
9.1.2注水试验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DB37/T 3568.2-2019标准下载.1.2注水试验所需主要仪器
(1)试坑单环和双环注水法包括试环、水箱、流量瓶、量杯、胶 皮管、支架、钟表和记录纸; (2)钻孔降水头或常水头注水法包括水箱、水泵、水表、量桶 瞬时流量计、秒表、卷尺、栓塞、套管、电测水位计。
与试验前资料进行对比,以确定注水试验的渗入深度
9.2.5本条对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技术要
1进行地下水位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注水试验水头的计算零 点。地下水位观测的稳定标准,主要是考虑试验所能达到精度确 定的,参照相关规范执行。 2一般在土层中采用套管脚黏土止水是比较可靠的,在基岩 中常用栓塞止水,其中气压、水压栓塞的止水效果优于顶压式栓 塞。 3对孔壁稳定性差的试段,要求及时下入护壁花管以避免塌 孔。
塞。 3对孔壁稳定性差的试段,要求及时下入护壁花管以避免塌 孔。 9.2.6关于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的试验时间,主要从两方面考 虑:对于地下水位以下试段,土层不存在饱和过程,试验时间相对 较短;对于地下水位以上试段,在试验过程中,存在土层饱和时间 问题,试验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据一些单位钻孔注水试验时间统 计,大部分试验在1h内完成。为了留有余地,积累资料,本次规程 规定观测时间控制在2h,是可以满足大多数试段试验要求的。 9.2.7在粉性土较重的土层中进行注水试验,提高试验质量十分
9.2.6关于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的试验时间,主要人
虑:对于地下水位以下试段,土层不存在饱和过程,试验时 较短;对于地下水位以上试段,在试验过程中,存在土层饱 问题,试验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据一些单位钻孔注水试验日 计,大部分试验在1h内完成。为了留有余地,积累资料,本 规定观测时间控制在2h,是可以满足大多数试段试验要求白
9.2.7在粉性土较重的土层中进行注水试验,提高试
重要,故试验时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从实际试验经验来看,影响 注水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成孔质量和止水效果。成孔形状不规 则和过量沉渣均使试验条件产生偏差,泥皮过厚或孔内含泥量过 多会堵塞渗水通道,影响土的渗透性能。有现场试验反映注水试 验开始时渗透情况正常,但黏土颗粒逐渐堵塞渗水通道时,渗透十 分缓慢;或套管接头不密合、套管与孔壁不止水等,渗流速度很快。 即当实际渗流情况不符合试验设定条件时,易造成计算结果的严 重偏差。
其中h,为试验时间t测得的水头,h。为试验初始水头),当呈非 直线状态时,需要及时调整试验
9.3.1试坑单环注水试验Q关系曲线宜在现场绘制,可以了解 注水试验注入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保证试验结束时,注入流量 已达到基本稳定。
9.3.试坑单环注水试验Q关系曲线宜在现场绘制,可以了解 注水试验注入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保证试验结束时,注入流量 已达到基本稳定。 9.3.2试坑双环自流注水试验Q关系曲线宜在现场绘制,可以 了解注水试验注入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保证试验结束时,注入 流量已达到基本稳定。试验土层的毛细上升高度可采用直接观测 法或土样管法,具体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 T50123的有关规定进行测定,相关规范、手册及教材中推荐的毛 细上升高度h。经验值如表7~表10所示
表7毛细上升高度经验值
表8毛细上升高度经验值
表9毛细上升高度经验值
注:本表引自《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表10毛细上升高度经验值
9.3.4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的形状系数A与钻孔降水头
9.3.4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的形状系数A与钻孔降水头注水试 验相同。
10.2.2自上而下的多阶段压水法,即每钻进一段,自上而下地使 用气压式或水压式栓塞隔离进行试验。压水试验一般不建议采用 双栓塞法及自上而下的综合法,因其止水困难,位置难以确定,试 验质量较差。 10.2.3岩石完整、孔壁稳定的孔段,岩芯完好,岩石透水性很小 (单位吸水量小于0.01L/min)时,试验长度可适当加长,建议在 10m以内即可。 10.2.5压水试验栓塞隔离无效时,需要分析原因,采取紧塞、移 塞、更换栓塞或灌制混凝土塞位等措施。移动栓塞时只能向上移, 移动范围不应超过上一次试验的塞位。如确属裂隙串通而引起的 水位上升,可继续进行压水试验,试验中须详细记录说明。 10.2.6压水试验在实际应用中,最大压力值并非一定是 1.0MPa,需要根据钻孔具体情况而定。当试段埋深较浅时宜适当 降低试段压力。当漏水量很大,不能达到试验规定的压力时,可按 水泵的最大供水能力所能达到的压力进行试验或注水。在实际应 用中,试验压力需要根据孔下水压、管路损失等进行一定的修正。
基、更换栓塞或灌制混凝土塞位等措施。移动栓塞时只能向 移动范围不应超过上一次试验的塞位。如确属裂隙串通而 水位上升,可继续进行压水试验,试验中须详细记录说明
11.1.1抽水试验前,抽水并和观测并均应按降水管并设计与施
就抽水试验井洗井工序和管井洗井工序的质量要求而言,两 者并无差别,因此,管并洗并质量标准同样适用于抽水试验并。 11.1.3采用群并抽水试验时,可采用数值法计算反求参数或识 别和检验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因此需要有模拟区域的水量、水位 和边界条件方面的资料。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唯有通过大流量、大 降深的群井抽水试验才能达到目的。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通过 常规勘察手段能够查明补给和边界条件,利用地下水自然动态资 料能满足数值法计算要求,就不必进行群孔抽水试验;反之,当计 算区域地下水赋存条件复杂,其补给和边界条件难以查明时,则应 进行开采性的群井抽水试验。强调应以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为主, 因为建立数值模型所需要的含水层导水系数、释水系数、越流参数 及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是无法获得的。 11.1.5若抽水并和观测并稳定水位的日动态变化很大时,需要 掌握日动态变化规律。抽水试验结束后,测量抽水试验前后的孔 井)深,目的是核查抽水段深度、层位、孔(井)是否珊塌、沉淀和淤 基。淤塞严重会影响资料的精度,引起孔(井)类型的变化(如完整
算区域地下水赋存条件复杂,其补给和边界条件难以查明时,则应 进行开采性的群井抽水试验。强调应以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为主, 因为建立数值模型所需要的含水层导水系数、释水系数、越流参数 及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是无法获得的。 11.1.5若抽水并和观测并稳定水位的日动态变化很大时,需要 掌握日动态变化规律。抽水试验结束后,测量抽水试验前后的孔 井)深,目的是核查抽水段深度、层位、孔(井)是否珊塌、沉淀和游 基。淤塞严重会影响资料的精度,引起孔(井)类型的变化(如完整 井转变为非完整井等)。
掌握日动态变化规律。抽水试验结束后,测量抽水试验前后的孔 井)深,目的是核查抽水段深度、层位、孔(井)是否珊塌、沉淀和游 塞。淤塞严重会影响资料的精度,引起孔(井)类型的变化(如完整 井转变为非完整井等)。
表11抽水试验异常现场的分析与处理
续表11现象原因处理用压风机将压缩空气送人测水管堵塞(下管前未检查)水管,将堵塞物冲出水位降深s改变,而测水管水位基本不变测水管与孔底间距太小,抽水过提出测水管,逐根检查程中孔内沉淀物堵塞测水管按非稳定流处理,查清阻水地下水补给源不足边界或降低抽水强度水位降深s渐降,出水量Q也逐渐变小随抽水进行,堵在滤网上的砂粒停抽,向孔内注水或用风管增多,使过水断面渐渐减小对准过滤器工作部分冲洗11.2布置11.2.1群井抽水试验时,抽水主井可呈三角形、矩形、圆形布置(图7~图9),抽水主并一般不少于3口,多的可以达到6口或8口,观测井一般不少于3口,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多层含水层,需分层研究时,需要分层布置观测井,并查明相互之间的补给关系。2000015000100002000000001图7抽水试验井呈三角形关系布置示意图1一抽水井;2一观测井.128:
20000200001100001000020000C00000120000图 8 抽水试验井呈矩形关系布置示意图1一抽水井;2一观测井00Q150001500020000000图9抽水试验井呈圆形关系布置示意图1一抽水井;2一观测井11.2.4本条对抽水试验观测并的距离做出了规定。(1)对承压含水层来说,与抽水井最近的观测并距离不宜小于含水层的厚度是为了使所抽含水层中的观测井避开因抽水在抽水并附近形成的三维流和紊流的影响。(2)对潜水含水层,在下降漏斗曲面水力坡度小于0.25的范围内,上述布置距离亦适用。(3)非完整井抽水,为避开非完整井影响,将在含水层中的观测井布置在离抽水井1倍~1.5倍含水层厚度以上,可以用该观测井的资料以完整井公式计算参数;为测定含水层的各向异性时,:129
则观测井需要布置在离抽水井1倍含水层厚度以内 11.2.8土体深层沉降点的埋设应分为成孔工艺和成标工艺两部 分,测点深度、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11.3.2标准级配砂粒径可按D50=(8~12)d50控制,其中D50 和d50分别为滤料试样、滤管段含水层土体筛分中能通过网眼的 颗粒累计质量占试样总质量5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
11.4.2用水泵抽水位波动20mm~30mm,流量波动小于或等 于3%;用空压机抽水,水位波动100mm~150mm,流量波动小于 或等于3%。设观测并时,最远的观测并水位波动小于20mm~ 30mm。 本条对于不同含水层稳定延续时间(抽降由小到大)要求进行 了规定;多孔抽水试验要求最远的观测并稳定达到上述要求。稳 定延续时间应根据抽水试验的目的、场地和区域水文地质的研究 程度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异,根据含水层的类型,补给条件、 水质变化和试验的目的等因素,可适当增长或缩短抽水稳定延续 时间在场地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单纯为了测定渗透系数,稳定 延续时间可短些,相反在岩溶地区,水位受潮汐影响的地区,受地 表水补给明显动态变化较大的地区和进行群孔抽水时稳定延续时 间可长此
11.4.3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前需要观测自然水位
6进行抽灌一体化设计。通过抽水试验期间的抽灌一体化 试验,评估需要采取工程回灌时,提出合理的抽灌方案建议。 当坑外承压水位降幅大于控制值或环境允许值时宜在坑外布 设回灌管井,回灌水源应优先采用经处理后的同源地下水或自来 水,回灌目的层应与减压降水目的层相同,回灌管并的深度不宜超 过隔水唯幕深度。 如某项目,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于基坑开挖范围内潜水 含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互相连通,基坑的隔水惟幕部分未能完全 插入隔水层,基坑内外水层连通,采用坑内降水更为优先,减压井 的过滤器不超过隔水幕的深度,即悬挂式止水雌幕降水”,群井 抽水后含水层的地下水通过隔水雌幕底部绕流进入井内,由于地 下水流程增加,水力坡度变小,基坑范围内含水层顶板处地下水位 达到设计降深时,抽水量要比坑外降水小。坑外的承压水头下降 小,对坑外因降水引起的环境影响小,坑内降水的优点得到充分发 挥。 后期通过数值模型分析(图17),单独采用坑内减压降水的方 式后,在坑内水位降至设计降深后,坑外最大降深约为3.5m;在 坑内减压降水同步坑外采用回灌的抽灌一体化降水方式后,在坑 内水位降至设计降深后,坑外的最大降深从3.5m减少到1.2m, 周边天然基础的建筑物附近的水位降深减少值至1m左右满足环 境允许值的要求。 7备用电源启动时间确定。整个降水过程中备有双电源,以 确保降水连续进行,如电源供电无法保证会造成基坑坑底突水,后 果不堪设想。后期通过群并抽水试验的水位恢复数据,并结合基 坑承压水抗突涌验算的安全系数来确定双电源切换的时间极限, 这个时间是根据停泵后水位恢复速度和抗突涌水位所计算得到的 极限时间,备用电源必须在极限时间范围内启动
3.02.5P2.0图17降水运行后预测基坑水位降深等值线图对比图138·
12回灌试验12.1一般规定12.1.3回灌试验的目的是综合考虑试验场地工程性质、基坑围护设计、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保护标准等,确定回灌层位,确定回灌量、回灌压力和回灌井的结构,并预测回灌引起的地下水水位上升造成的沉降回弹规律及其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作用,进行合理、可靠的基坑降水回灌环境保护评估,并提出有效的回灌施工工艺与抽灌一体化控制措施,同时实现基坑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双控制。12.1.7回灌水源的水质需要符合以下原则:(1)水源水质应优于原地下水的水质。(2)水源中不应含有能使井管和过滤器腐蚀的化学成分。12.2并点和测点布置12.2.4坑外回灌井沿基坑外缘根据基坑形状采用一排、二排或三排线状平行垂直或交叉布置(图19),当基坑附近有既有建(构)筑物需要保护时,根据回灌需要,回灌井可适当加密加深,并需要0000002(a)线状平行垂直布置O2(b)线状平行交叉布置图19坑外回灌井布置示意图1一回灌井;2一基坑止水惟幕:140:
在既有建(构)筑物与基坑之间布置回灌井。 考虑回灌工程应用,用于基坑外地下水回灌时,回灌试验宜布 置在基坑外侧地下水水位下降较大,沉降相应边较大的区域,且地 下水回灌必然带来地下水水位上升,对承压水抗突涌不稳定区域 会带来危害,回灌试验区域应远离承压水抗突涌稳定性不足的区 域。
回灌开滤料规格、正水密团需要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滤料规格要求:
D50=(6~12)d50
含水层土、滤料试样筛分中能通过网眼的颗粒, 累计质量占试样总质量50%时的最大颗粒直 径。 量不应小于95%计算滤料用量,滤料用量按下
实际填充滤料量不应小于95%计算滤料用量,滤料用量按下 式计算:
式中:V 滤料用量(m); D 填滤料段井径(m); ? 过滤器外径(m); 填滤料段的长度(m); α 一 超径系数,取1.2~1.5。 (2)在黏土球充填形成的止水封闭层上部回填石屑,在回灌井 管周围理设3个注浆管均匀注浆至地表,形成注浆封填段。防止 注浆时浆液沿井壁管注人下部滤料层内 12.3.4地下水回灌装置能够确保基坑周边不会因为降水引起地 面沉降,或确保地下水资源平衡不流失,同时实现优化回灌水的水
面沉降,或确保地下水资源平衡不流失,同时实现优化回灌水的水 质,回灌水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水质变坏和污 染。
12.4.1回灌试验在抽水试验基础上,可采用单井回灌试验和群 并回灌试验。群井回灌试验加压回灌要求计算最大压力,以并壁 外不冒水为前提。地下水水位较低、渗透性好的含水层采用自然 重力回灌,厚度较大、渗透性较好的含水层采用真空回灌,地下水 水位高、渗透性差的含水层采用压力回灌
12.5.4利用回灌试验资料,回灌影响半径R的计算公式也适用 于加压回灌。
12.5.6当有地层变形监测资料时,应绘制对应观测井的水位与 地层变形关系曲线。
12.5.6当有地层变形监测资料时,应绘制对应观测井的水位与
回灌试验与抽水试验计算得到的水文地质参数不同,回灌试 验得到的渗透系数值偏小,计算参数建议采用抽水试验结果,按本 规程附录M计算
13.1.1根据野外弥散试验地下水流场的形成条件,可将野外弥
散试验分为现状流场下的野外弥散试验和人工流场下的野外弥散 试验。 现状流场下的野外弥散试验主要依赖于示踪剂注入并与观测 并之间的现状水力坡度进行。当在现状状态下,地下水具有一定 的水力坡度,一般情况下,在地下水径流的上游方向设置示踪剂注 入并,根据需要,在下游一定距离一定方向上设置示踪剂观测井。 人工径向流场可分为径向发散流场和径向收敛流场(见图 20),径向发散流场是通过钻孔向含水层中注水形成的,而收敛流 场则是在抽水情况下形成的。与发散流场相比,收敛流场下的弥 散试验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径向收敛流弥散试验与抽水试验同时进行,可以同时求解 水文地质参数和弥散参数: (2)流速稳定且能人为控制,地下水流速大,试验所需时间少, 且示踪剂溶质信息检测成功率高; (3)投放到地下水中的示踪剂,通过抽水试验重新被抽离含水 层,避免了含水层的人为污染。 由于上述个优点,近年来,径向收敛流野外弥散试验越来越 多地被用于野外弥散参数的确定,故本章仅涉及现状流场下的弥 散试验和人工流场下的径向收敛流弥散试验
(a)径向收敛流场(b)径向发散流场图20人工径向流场示意图13.1.2用于野外弥散试验的测试仪器包括抽水泵、电导率仪、电导率探头、水位计、盛水器、示踪剂及其投放器、取样瓶和采样瓶等。尽管现状流场弥散试验能获得较准确的含水层弥散参数,但在地下水平缓、水力坡度较小、水流方向未知的情况下,试验将很难进行。故野外弥散试验前应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当场地具有明显的地下水流向时(水力坡度和土层渗透系数分别要达到0.5和10m/d),才可进行现状流场下的野外弥散试验。通常在粗砂、砂卵石层中的野外弥散试验的成功率高,细粒物质含水层理条件下试验时间长,成功率低。黏性土中由于无法通过抽水形成稳定的人工流场,故也不适用于野外弥散试验。13.2测试并和测点布置13.2.1在进行弥散参数测定之前,应通过钻探或原位测试等手段,查明含水层的层数和顶底板理深、含水层的岩性和结构、含水层的延伸方向及其稳定性,为预测弥散通道提供依据。本条文所指地下水特征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承压性能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主要化学成分。地下水的现状流向可用于比选野外弥散试验的方法。通过抽水等手段,了解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系数、:144:
流速、流向等水文地质参数,用以选择试验范围、示踪剂注人浓度、 注入形式和采样时间等
王大形工 13.2.2为保证注人井的示踪效果并提高试验精度,观测井一般 布置1层~3层。由于试验在现状水力坡度下进行,示踪剂注入 井和观测井之间的距离不建议过大,以避免试验时间过长,具体应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砂土井间距建议为3m~6m;碎石土井间 距建议为5m~10m。 13.2.3径向收敛流弥散试验应布置不少于1口注人井和1口抽 提井,可通过观测抽提井中示踪剂浓度计算弥散参数。因野外弥 散试验周期长、成本较高,为防止抽提井中示踪剂浓度观测数据异 常导致试验失败,故本条规定还建议布置不少于1口观测并,可同 时通过观测并中示踪剂浓度观测数据计算弥散参数,进一步确保 试验成功。 13. 2.4 如地下水无明显的流向,则各井也可以不沿着地下水流
13.2.2为保证注人井的示踪效果并提高试验精度,观测井一般 布置1层~3层。由于试验在现状水力坡度下进行,示踪剂注入 井和观测井之间的距离不建议过大,以避免试验时间过长,具体应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砂土井间距建议为3m~6m;碎石土井间 距建议为5m10m。
13.2.3径向收敛流弥散试验应布置不少于1口注入并和
提井,可通过观测抽提井中示踪剂浓度计算弥散参数。因野外弥 散试验周期长、成本较高,为防止抽提井中示踪剂浓度观测数据异 常导致试验失败,故本条规定还建议布置不少于1口观测井,可同 时通过观测井中示踪剂浓度观测数据计算弥散参数,进一步确保 试验成功。
向,因为径向收敛流是人工形成的流场,应保证在一条线上。
向,因为径向收敛流是人工形成的流场,应保证在一条线上。 13.2.5由于不同深度示踪剂浓度可能不一致,故根据经验间隔 2m~5m布设1个测点,具体根据试验井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等综 合确定。
m~5m布设1个测点,具体根据试验井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等 确定。
13.3.1并直径应满足示踪剂注入和观测的要求,井直径200mm 可满足一般抽水泵尺寸的要求,弥散试验示踪剂的注入量一般大 于100L,并直径小于200mm则不利于示踪剂的瞬时注入,也可能 使示踪剂注入后并内的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弥散试验要求示踪剂 投放井直径与该井到抽水井之间的距离相比很小,而各试验井的 间距最小可为2m~3m,故当井直径超过300mm时,不满足上述 要求。 13.3.2滤料、填料确保不对示踪剂浓度检测产生不利影响。
13.3.2滤料、填料确保不对示踪剂浓度检测产生不利
13.3.4孔隙水压力计的埋设方法按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4孔隙水压力计的理设方法按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采用。
13.4.1理想的示踪剂应当是无毒、廉价、能随水移动,即使以痕 量存在也容易被测定出来且不改变地下水的天然流向,在所需要 的时间内化学性质稳定,在所研究的含水层中不被所通过的固体 吸附和滤出,同时又不在地下水中大量存在
13.4.2示踪剂包括离子化合物、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
13.4.3示踪剂的注入方式分连续式
注入)两种,连续注入所需示踪剂溶液用量大、体积大、投放时间 长,不但会引起地下水物理性质(密度、黏度)的改变,且流场性质 也不好控制,故很少采用。注入示踪剂的浓度应确保能够测量到, 且可进行相关的定量计算,可根据经验公式进行估算,并应考虑地 下水流量、介质的吸附作用、渗流速度、示踪剂运移距离及背景浓 度等。
1正式抽水试验开泵前,应对抽水并、注入并和观测并进行 2次或3次水位观测,以确定无明显的天然地下水流向,各并进行 2次或3次示踪剂背景值测试,确定井中地下水拟用示踪剂物质
的背景值。 2需注意监测抽水井和观测井示踪剂前缘到达及峰值达到 这两个时刻,并在其将要到来之前,增加监测频率,以准确测定示 踪剂前缘和峰值达到监测井的时间
13.5成果资料及应用
13.5.2径向收敛流弥散试验的解析解十分复杂,难以
弥散度是多孔介质的内在参数,不依赖于流场,可应用于其他 水动力条件。径向收敛流场是在抽水条件下形成的,地下水由四 周向抽水孔流动,流动速度比现状状态下要大很多,示踪剂的横向 弥散与纵向弥散相比很小,因此径向收敛流弥散试验在实际应用 时常常用来获取含水层的纵向弥散参数。 含水层的有效孔隙 验等获得
13.5.3弥散试验成果图宜包括各并水位变化曲线、示踪剂浓度
13.5.4径向收敛流弥散试验运用径向收敛流溶质运移模型,需
(1)含水层为均质、等厚、各向同性,顶底板水平。 (2)忽略现状或人为诱导的区域地下水运动,在试验开始前, 采用定流量抽水使水位达到稳定,以抽水并为中心,得到一个等 温、稳定的径向水平流场。 (3)各井孔均为完整井,瞬时注入示踪剂对含水层及其他井孔 没有干扰,或产生干扰可以忽略不计。
(4)示踪剂投放并直径与该并到抽水并之间的距离相比很小。 (5)示踪剂一经注入则立即与井中水完成混合均匀,且示踪剂 浓度较小,可忽略密度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 (6)示踪剂在向抽水孔运移过程中只考虑对流和机械弥散,忽 略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满足Fick定律。 (7)示踪剂不发生任何反应或者只被吸附于含水层固体颗粒 表面,但吸附作用被认为是可逆的,满足瞬时线性等温吸附方程。 (8)抽水井中示踪剂的浓度对含水层中示踪剂的浓度影响很 小,可以忽略不计。 (9)国内外已有研究测得的弥散度如表13所示
表13国内外已有研究测得的弥散度
野外弥散试验的成果应用须考虑试验的尺度效应,国内外已 有研究测得的野外弥散试验弥散度呈现出随着试验尺度的增加而 增大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于理想的均匀介质,弥散度是一个常 数.而实际含水层都不存在绝对的均质
14.4数据采集与传输
14.4.1数据采集设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所获得测量数据的可靠 性,而性能检测在现场一般往往不具备检测率定的条件DB61/T 914-2014 同步碎石封层施工技术规范,因此本条 款提出可通过提供国家授权的质检机构或其他机构(如第三方检 则机构)的产品有关检验报告来予以保证。 结合数据采集设备“物联网十”的发展应用,数据采集与传输 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使数据采集设备集成具备多种数据传输方 式,以适应本地有线组网、无线公网实现数据实时远传的需要,因 而地下水原位测试中可优先选用具有物联网特性的数据采集装 置
14.4.2本条仅对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功能提出了要求,而对系统
14.4.2本条仅对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功能提出了要求,而对系级
组网形式未做具体规定,是考虑到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对 具体组网形式依据测试项目自身特点去选取。数据传输系统除了 本地的通信联络,如果有要求尚可包括数据远程传输
A.0.1黏土球的质量是否适用于封孔止水对于黏土球封孔止水 效果影响显著,黏土球的溶解所需时间是黏土球的重要技术指标, 其中黏土球溶解时间指黏土球在清水中浸泡后通过40目标准筛 后残余质量不大于5%时所需时间,为达到较好封孔止水效果,黏 土球溶解时间不建议大于30min。 本规程修编过程中收集了目前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5类黏 土球材料,针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了测试,主要常规技术参数指标 如表14所示。
表14黏土球常规物理参数
各试样颗粒分析如表15所示。
T/CBDA 17-2018标准下载各类黏土球剪切强度、膨胀性及溶解时间如表16所示
表16黏土球剪切强度、膨胀性及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