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486-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486-2021 水电工程岩土体监测规程.pdf9.1.1监测仪器的安装理设应位置准确、时机适宜、措施得当。 9.1.2采用大地测量方法的测点选点、理设、安装、观测和数据处理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259和《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规程》NB/T35116的 有关规定。 9.1.3监测仪器安装埋设前应编制详细的工作方案,并宜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 2监测目的和工作依据。 3监测仪器设备选型。 4与仪器相关的土建施工方法, 5监测仪器现场检验、安装理设、监测数据采集、整编分析等方法。 6 仪器电缆连接与敷设方法。 7监测仪器与电缆的保护和维护方法。 8人员、设备的组织计划和进度安排。 9施工安全、质量、环境保证措施。 9.1.4采用自动化监测的项目应结合观测要求和现场条件开展自动化监测专项设 计,自动化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 范》DL/T5211的有关规定。 9.1.5监测仪器安装理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仪器及监测电缆应统一编码并设置标识。 2监测点施工放样位置应准确无误。监测设施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设 置安全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3监测钻孔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取芯或孔内摄像,并进行地质描述 4监测仪器和电缆的安装与理设后应填写理设记录,并绘制仪器电缆走线 图。 9.1.6观洲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项目应同步观测,发现测值异常应立即复测,查找原因并记录。 2观测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观测断面和观测孔及测点的位置与编号、读数 仪编号、传感器编号、观测人员、观测日期、观测读数、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3量测类仪器仪表应按计量规定送检和自检。 9.1.7监测设施维护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设施、通道应开展日常维护,维护资料应整理归档 2监测测读设备应设置专库进行存放和管理,库房应满足仪器存放要求 3运行期间发生仪器失效时,应分析评价失效仪器对监测数据和系统完整性 的影响,以及对安全分析评价可靠性的影响,提出报废建议或更新改造方案。 4监测系统的更新改造应满足监测数据连续性的要求
9.2.1围岩收敛测桩安装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收敛观测的测桩端头宜采用钻孔安装。钻孔时宜在选定的测点处垂直洞壁 钻孔,将测桩固定在孔内,测桩端头不宜出露过长。测桩端头固定后宜设保护装 置。 2收敛计使用前宜进行标定,标定环境宜与观测的环境相似。对同一工程部 立进行收敛观测时,宜使用同一台收敛计。收敛计需要更换时应重新建立基准值 3收敛观测时应将测桩端头擦拭干净,每次观测应重复测读3次,3次观测 卖数的最大差值不应大于收敛计的精度范围,应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观测读 数值,第1次观测读数值应作为观测初始值。 4观测时应量测环境温度,并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5安装记录和观测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位置与编号、地质描述、收敛计编 号、安装人员和时间、观测人员和时间、初始读数、基线长度、环境温度、工程 施工或运行情况。 9.2.2表面倾斜监测宜采用倾角计或微芯桩,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倾角计测点安装时应将基准板固定在待测部位岩土体上,基准板应水平 布置GB/T 1190-2018 工程机械轮胎技术要求.pdf,基准板定位销方向与待测方向一致,基准板应设保护装置
2测点安装记录应包括测点高程、平面坐标、各组定位销方向、施工情况 等。 3倾角计观测时应擦净基准板表面和倾角计底面,应将倾角计紧靠基准板和 定位销后进行测读,记录观测读数。每次观测应按0°和180°各重复测读3次,3 次观测读数的最大差值不应大于读数仪的允许误差,3次读数的平均值应作为观 测读数值。 4将倾角计旋转90°,应按本条中第3款的要求测读另一方向的观测值。 5倾角计安装后第一次的一组观测读数值宜作为监测基准值。 6微芯桩的安装和观测应按厂家技术要求进行。 9.2.3测斜管安装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斜管钻孔的位置、孔径、深度、倾斜度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 完成后应冲洗,清除钻孔异物。 2测斜管安装前可按设计长度逐节预接,预接时应检查管内导槽是否通畅 对接时导槽应对准,在对接处作好对准标记并编号。 3测斜管全部放入钻孔后,应调整导槽方向,使其中一对导槽方向与预计 的岩体变形或倾斜方向一致,作为A向主观测方向。 4测斜管与钻孔间宜灌入直径3mm~5mm的粗砂或水泥砂浆充填,并应 回填密实。测斜管孔口应用水泥砂浆固定,并安装保护装置。 5测斜管安装后,应测定测斜管管口导槽的初始方位角,初始扭转角宜采 用测扭仪分段测定。 6测斜管安装埋设后应待回填砂土和砂浆稳固后开始观测。 7测斜管观测前应检查活动式测斜仪及探头导轮、弹簧、密封圈的工作情况 观测时应保持每次起测的高程相同,宜先将测斜仪探头导轮放置A向导槽内, 探头缓慢放入孔底,自下而上进行测读,完成正向行程测量;将测斜仪调转180°, 再按相同方法,完成反向行程测量。正向、反向行程测量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和 交验”,校验零偏移值不得超过仪器规定值,否则应重测。 8测斜管的钻孔安装记录宜包括钻孔位置、钻孔深度、孔口高程、钻孔地质 描述、钻孔班报表、观测区和观测断面位置、观测孔编号、安装人员、安装时间
安装深度、管口导槽或观测槽方位角、初始读数、安装照片、孔口保护装置施工 照片。
9.2.4多点位移计安装埋设和观测应符合工
1多点位移计钻孔孔径、深度、方向和孔斜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可 采用潜孔钻、液压锚固工程钻机、回转工程钻机或其他适宜的方法钻进成孔,钻 孔应进行孔内摄像或岩芯描述, 2多点位移计安装理设前应对仪器各组件进行现场检验。检验内容应包括 表筒的灌浆密闭性检查、传感器检验、传递杆和护管检查。仪器检验合格后应按 设计要求在现场组装多点位移计。 3多点位移计安装时,应预置灌浆管和排气管,灌浆管、排气管与传递杆 锚头一起绑扎送至钻孔内。位移计表筒、锚头、传递杆安装就位后,应进行孔内 藿浆。灌浆过程中应防止水泥浆进入传递杆护管内。 4传感器安装后,应根据岩土体可能发生的位移大小,调整每支传感器的 初始量程至合适位置,锁紧传感器,盖上表筒并拧紧。 5多点位移计安装完毕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孔口保护,待回填砂浆固化 后开始观测。 6多点位移计钻孔安装记录宜包括钻孔位置、钻孔地质描述、钻孔班报表、 钻孔深度及方向、孔口高程、多点位移计测点安装深度、测点传感器量程、测点 电缆颜色、锚头型式、初始数据、安装人员、安装日期、安装照片、孔口保护装 置施工照片
9.2.5滑动测微计安装理设、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滑动测微计钻孔孔径、深度、方向和孔斜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应 全孔取芯,并进行地质描述,绘制钻孔柱状图。采用非岩芯钻的钻孔应进行孔内 聂像。钻孔内岩粉应采用清水或压缩空气清洗干净。 2滑动测微计安装前应检查测量环、钻孔和导管。安装导管时应用密封胶 等带有导管底盖的第一根导管与测量环连接,待定位后,将测量环用螺钉固定 并用密封胶带裹好。应依次连接第二根、第三根及后续导管和测量环,直至完成 测孔深度所需的全部导管及测量环的安装。 3导管及测量环的安装后,导管与钻孔壁间应灌浆密实,待水泥浆初凝和终
凝后,应采用滑动测微计探头对全孔进行通畅性探测。初始值测量宜在导管与测 量环埋设灌浆1周后进行。 4滑动测微计安装应记录测量导管孔口坐标、测量环安装数量、孔底与孔口 处测量环的位置。 5滑动测微计钻孔安装记录宜包括钻孔位置、钻孔地质描述、钻孔班报表 钻孔深度及方向、孔口高程、滑动测微计导管长度、测环初始位置、数量、初始 数据、安装人员、安装日期、安装照片、孔口保护装置施工照片。 9.2.6基岩与结构面之间的测缝计安装埋设、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测缝计套筒应安装在基岩表面。根据设计要求,应首先在设计位置用风钻 钻出孔深15cm、孔径大于55mm的安装孔,然后在孔底中心用电锤钻出孔深15 cm、孔径为25mm的锚杆孔。钻孔完成后,孔内用清水清洗干净。 2将一根长25cm,直径20mm的钢筋焊接在套筒的底端,钢筋中心线和套 简中心应在同一直线上。 3将水泥砂浆填入钻孔,然后将套筒钢筋插入钻孔内,套筒筒口应高出岩石 表面1cm左右,最后用塞子堵住套筒口。 4测缝计的安装应在套筒稳固后进行,安装宜在混凝土浇注前的1h~2h内 完成。应首先取下套简内的塞子,将测缝计与套简接口处抹上黄油,然后将测缝 计缓慢推至套筒底,旋转测缝计,直至测缝计转不动为止;预拉测缝计至1/4~ 1/3量程,并用环状铁丝固定测缝计的预拉位置。 5接长测缝计观测电缆,并按设计要求进行保护。 6混凝土凝固后的24h内,测取测缝计的读数,此读数作为测缝计的初始 值。 9.2.7监测岩土体缝隙开合度的表面测缝计安装理设、观测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9.2.7监测岩土体缝隙开合度的表面测缝计安装理设、观测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将测缝计预拉1/4~1/3量程,根据预拉后测缝计两端锚杆距离确定缝隙两 则的安装孔位置。 2用电锤在安装孔位置钻孔,孔深不宜小于10cm,孔径不宜小于12mm。 3采用环氧树脂灌注钻孔,将测缝计两端锚杆推进与钻孔表面齐平
4环氧树脂凝固后安装调试传感器,取掉球向万向节轴承的螺母,并用螺丝 刀拧紧球头顶丝,然后重新装上螺母固定顶丝。 5测取初始值。 6安装测缝计保护罩。
9.3.1锚杆应力计安装埋设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应力计应与邻近部位的系统支护锚杆同步施工,锚杆应力计的施工工 艺、所需材料的规格和尺寸应与系统锚杆一致。 2采用焊接方式制作的锚杆应力计,焊接时应采取降温措施,连接后的锚杆 应力计和锚杆应处于同一轴线上。采用螺纹连接锚杆应力计时,锚杆应事先进行 接头螺纹加工。 3锚杆应力计送入锚杆孔后应按支护锚杆灌浆要求进行灌浆,待砂浆固化后 开始观测。
9.3.1锚杆应力计安装埋设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索测力计型号应与张拉锚具配套,仪器安装前宜进行现场检查。监测锚 索张拉前应在支承墩安装锚垫板。钢绞线中心应与测力计、锚垫板轴线重合,应 按要求对监测电缆进行保护和牵引。 2监测锚索加载张拉前应进行锚索测力计观测,宜每隔5min读数1次,读 数不应少于3次。当连续3次读数的最大差值不大于读数仪允许误差时,应记录 观测值作为观测计算基准值。 3监测锚索张拉载荷逐级施加时,每级载荷应进行测读并记录,直至达到 最大张拉锁定载荷。 4锚索测力计锁定后宜每天观测1次,持续时间不宜少于7d,之后的观测 时间间隔应根据工程要求和锚索载荷变化情况确定。当相邻锚索进行张拉时,宜 同步进行锚索测力计观测;当观测锚索需进行张拉载荷补偿时,应在补偿张拉载 荷前后,测读测力计的稳定读数。锚索测力计观测时,宜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 况。 9.3.3土压力计安装理设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压力计安装部位的岩土体表面应修凿平整,表面应垂直监测的压力方向 2土压力计安装时应在岩土体面上铺设水泥浆,放上土压力计,施加压力, 挤出多余水泥浆,使应力计垂直需要观测的压力方向。待砂浆初凝后,应采用膨 胀螺栓或水泥钉将仪器固定在岩土体表面,加压使仪器的感应面与岩土体紧密接 触,测取安装后的读数作为初始值 3监测电缆应按要求进行保护和牵引。
9.4.1测压管安装埋设和观测应符合下列为
4.1 : 1测压管钻孔孔径、方向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宜全孔取芯,并绘制 钻孔柱状图。钻孔完成后应清洗钻孔。需要布置测点的孔段应进行压水试验 2测压管安装前宜根据钻孔柱状图、压水试验成果和工程要求确定测点位置 观测段、导管和进水管。用于点压力观测时的测压管进水管长度不宜大于0.5m。 3测压管安装时应在钻孔底部填入约0.3m厚的中粗砂,将测压管的进水管 和导管依次连接并放入孔内,测压管顶部宜高出地面1m。连接处应密封,孔口 应保护。必要时,进水管段应设置反滤层。 4测压管安装后,应在测压管和孔壁间隙中填入中砾石或中粗砂至进水管 部,再填入1.0m厚的中细砂,上部充填水泥砂浆或水泥膨润土浆至孔口。 5测压管安装、封孔完成后,应向管内注入清水进行灵敏度检验。监测工 作应在检验合格后测取初始值。 6当测压管整孔处于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中时,可不安装测压管,宜在孔口 部位安装管口装置。 7需要进行分层观测渗压时,可采用一孔多管式,应在各进水管间采用膨 润土进行封闭隔离。 8当测压管为水平方向安装时,钻孔宜向下倾斜,下倾角不宜小于3°。 9采用自动化观测时,可在测压管管底布置渗压计。 9.4.2采用钻孔方式埋设渗压计时,渗压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渗压计钻孔孔径、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钻孔内测点观测段长度不宜小 于1.0m,钻孔底部宜填入中粗砂,中粗砂厚度不应小于0.4m。
2渗压计埋设前应放置在清水中浸泡2h以上,排出气泡,然后装入细砂 包中,从包口引出渗压计监测电缆。 3将包裹渗压计的细砂包放入钻孔底部,填入中砂至观测段顶部,再填入 享1.0m的细砂,细砂上部充填水泥砂浆或膨润土浆至孔口。 4分层理设渗压计时,可在一个钻孔内埋设多个渗压计,各渗压计的观测 段长度不宜大于0.5m,并应对各观测段间采用膨润土进行封闭隔离。安装完成 后渗压计和监测电缆应进行编号。 5渗压计埋设前后,均应测读渗压计读数。 9.4.3在岩体和混凝土接触面埋设渗压计时,渗压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进行岩体与混凝土接触面渗压观测时,应在测点部位的岩体表面选择有 透水裂隙通过处挖槽,先铺设中粗砂,放入装有渗压计的经预饱和后的细砂包, 引出监测电缆,用水泥砂浆封闭。 2需要设置集线箱时,应将渗压计按编号通过监测电缆接入集线箱,并量测 监测电缆长度。 3监测电缆、集线箱应设保护装置。
10监测资料整编与综合分析
10.1.1岩土体监测成果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监测相关设计文件。 2监测工作方案。 3 监测仪器的合格证、技术参数、使用说明。 4监测仪器和电缆的检验测试记录、安装理设记录。 5 观测记录、维护记录、巡视检查资料。 6监测工程质量评定资料。 7监测分析周报告、月度报告、年度报告、专题报告、验收报告。 8建立监测数据库。 10.1.2现场监测资料应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和校对。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分机 原因,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校对或复核,并记录有关情况。 10.1.3水电工程岩土体监测资料整编与综合分析工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溪 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的有关规定
10.2变形监测资料整编
10.2变形监测资料整编
0.2.1岩主体表面变形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成果。 2统计本次位移量、累积位移量及特殊阶段相对位移变化量。 3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过程线图。 4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图。 5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图。 0.2.2围岩收敛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仪器要求,计算基线观测长度。 2绘制收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收敛值与开挖空间变化关系曲线 的断面分布图
10.2.1岩主体表面变形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成果。 2统计本次位移量、累积位移量及特殊阶段相对位移变化量。 3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过程线图。 4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图。 5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图。 10.2.2围岩收敛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仪器要求,计算基线观测长度。 2绘制收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收敛值与开挖空间变化关系曲线、收敛值 的断面分布图。
3根据测点的布置形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计算收敛观测各测点位移的分 配。 10.2.3测斜仪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测点相对位移和累积位移。 2绘制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并附钻孔柱状图。 3绘制各观测时间的位移变化值与深度关系曲线 4有明显位移的部位,绘制该部位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 5计算测点的位移矢量及其方位角,绘制位移矢量与深度关系曲线,方位 角与深度关系曲线,测区位移矢量平面分布图。 10.2.4表面倾斜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观测读数值和倾角计给定的关系式,计算两个方向的角位移 2根据需要,计算角位移及其方向。 3绘制角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 0.2.5多点位移计和滑动测微计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测点位移。 2绘制测点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 3绘制观测孔位移与孔深关系曲线。 4绘制观测断面上,各观测孔的位移与孔深关系曲线。 5选择典型观测孔,绘制各测点位移与开挖面距离变化的关系曲线
10.3.1锚杆应力计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锚杆应力计的出厂率定参数、公式,计算锚杆应力。 2绘制锚杆应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3绘制锚杆应力时间与空间分布图。 10.3.2锚索测力计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测力计出厂率定参数、公式,计算观测锚索实际载荷值。 2根据张拉过程中每级载荷的测力计读数,绘制测力计读数与载荷关系曲 线
3根据锚索锁定前后测力计读数,计算载荷锁定损失。 4绘制锚索监测载荷与时间关系曲线。 10.3.3土压力计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土压力计的出厂率定参数、公式计算接触压应力 2绘制岩体接触压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3绘制断面岩体接触压力变化值分布图。
10.4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
10.4.1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绘制地下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库水位、降水与管内水位存在相关性时 司时绘制库水位、降水与地下水位相关关系曲线。 2绘制地下水位沿断面方向分布曲线。 10.4.2渗压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地下水渗压值和地下水位。 2绘制水位或渗压与时间关系曲线。库水位、降水与管内水位存在相关性 时,同时绘制库水位、降水与地下水位相关关系曲线。 3绘制水位或渗压沿断面方向分布曲线。 10.4.3渗流量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绘制渗流量与时间关系曲线, 2根据分段渗流量汇集路径,绘制分段渗流量和总渗流量分布图
10.5.1岩土体监测分析应根据变形、应力、地下水监测资料和地质条件,结合巡 视检查、环境量、施工等因素,综合评价岩土体的稳定状况。 10.5.2岩土体监测分析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准确性。 2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3当采用数学模型分析法时,建立效应量和原因量的关系,确定效应量时 效分量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4当出现异常或险情时,根据监测和巡视资料分析原因和发展趋 加强监测措施的意见和处理建议。 10.5.3变形监测资料分析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绘制表面变形的位移量等值线图。 2分析岩土体内部变形的深度和范围 3对比分析同部位的表面变形与深部变形成果。 4分析变形成果与环境量、施工信息相关关系。 5分析判断变形发展趋势,研究提出监控指标。 10.5.4应力应变监测分析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 统计分析应力变化的趋势及部位。 2分析应力监测成果与变形监测成果的相关性。 3分析应力监测成果与施工信息、环境信息的相关性。 10.5.5地下水监测分析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统计分析地下水变化趋势及部位。 2分析地下水监测成果与工程措施、水文地质条件的相关性, 3分析地下水监测成果与施工信息、环境信息的相关性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执行”。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 《水电工程岩爆风险评估技术规范》NB/T10143 《水闸设计规范》NB/T35023 《水电工程测量规范》NB/T35029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NB/T35039 《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规程》NB/T35116 《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NB/T10512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DL/T5211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259 《水电工程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796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DL/T5807 《水电工程库区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809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目次1总则,423基本规定434巡视检查444.1一般规定444.2巡视检查内容.444.3巡视检查方法和要求5变形监测基准网.455.1 一般规定.455.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456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466.1一般规定.466.2变形监测.466.3应力应变监测..466.4渗流渗压监测.46地下洞室围岩监测.477.1一般规定.477.2变形监测.477.3应力应变监测497.4渗流渗压监测,..498边坡监测....508.1一般规定..508.2变形监测..508.3应力应变监测5140
9主要仪器安装埋设、观测和运行维
9主要仪器安装埋设、观测和运行维护
9.1一般规定 .53 9.2变形监测 .53 9.3应力应变监测. 9.4地下水监测 55
10监测资料整编与综合分析
10.1一般规定 56 10.2变形监测资料整编 .56 10.3应力应变监测资料整编 ..56 10.4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 10.5综合分析 56
1.0.1岩体监测是水电工程的基础技术工作,在工程项目技术工作中的比例虽 小,但涉及的范围广、部位多。目前国内制定了以大坝为主要监测对象的混凝土 坝、土石坝监测技术规范,边坡相关的监测规范也在制定中,而输水、泄水、通 航、发电厂房等建筑物基础、水工隧洞和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的监测技术要 求则较为分散和缺乏系统性。水电工程的安全,首先是其地基岩土体的安全,因 此,需要有统一的岩土体监测技术标准,本规程的修订对水电工程岩土体的安全 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2水电工程监测涉及水工结构、工程地质、工程测绘、仪器仪表、统计数学、 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大致可分为结构健康监测和岩土体安全监测两方面 且各有侧重。其中,结构健康监测主要针对以大坝为代表的各类水工建筑物结构 安全进行的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而岩土体安全监测则是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 针对建筑物地基及周边岩土体和加固措施,开展的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工作。如: 地下洞室群开挖期间的围岩收敛变形和应力调整监测;大坝建基面及工程边坡开 挖期间的变形回弹和应力调整监测;边坡岩体变形与锚索、锚杆等支护应力监测 等。
3.0.13.0.2规定了开展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工作的主要技术依据、流程和项目内 容。 3.0.3收集工程资料和地质资料是监测设计的前提和基本要求。 3.0.7对于三面或多面临空的边坡,其水平位移的正方向为最大可能变形方向或 实际变形方向
4.1.1~4.1.4巡视检查是水电工程岩土体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岩土体监测只能 按重要部位、监测断面针对性布置监测项目,难以做到岩土体的全面监测。而 工程中一些异常现象,如裂缝、片帮、鼓包、渗水等,且采用点式监测的方法 很难及时发现,而巡视检查则弥补了点式监测的不足,可以及时排查隐患或发 现缺陷。因此,巡视检香与仪器监测同时进行
4.2巡视检查内容 4.2.1~4.2.2水电工程中的地基、边坡、地下洞室均要求开展巡视检查工作。其 中,水工建筑物地基、地下洞室围岩的巡视检查主要以施工期为主。 运行期地基、地下洞室因构筑物覆盖无法巡查,但能通过对建筑物巡查来间 接反映地基、地下洞室围岩的状况。 4.3巡视检查方法和要求 4.3.1巡视检查除了采用传统的方法外,也提出了结合新技术拓宽检查的手段。 如:近年来边坡巡视检查常采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巡视检查。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工 作强度和安全风险,而且检查范围更广阔
5.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6.1.1~6.1.2明确了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的监测周期、项目和监测依据。 6.1.3明确了1、2、3级各水工建筑物结构的地基监测项目必设和选设的项目, 4、5级水工建筑物未做规定。 6.1.5施工期间,地基测点的周边区域存在开挖爆破、灌浆等施工时,观测频次取 表6.1.5中的上限值;地基性态趋于稳定取表6.1.5中的下限值。运行期,遇强降 雨、地震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地基监测频次取表6.1.5中的上限;地基性态趋于 稳定时取表6.1.5中的下限值,
6.2.2~6.2.5分别对泄水、输水、地面厂房、通航等建筑物的基础变形监测布置提 出要求,
6.3.1主要是针对地基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监测,通过对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监 测,获取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监测成果,从而间接反映和评价地基的应力应变状 况。 6.3.2~6.3.5分别对泄水、输水、地面厂房、通航等建筑物的基础应力应变监测布 置提出要求。
6.4.2~6.4.5分别对泄水、输水、地面厂房、通航等建筑物的基础渗流渗压监测 布置提出要求,
7.2.2详细规定了大型地下房洞室群围岩变形监测布置要求。
7.2.3规定了水工隧洞围岩变形监测布置要求。
同室围岩收敛观测采用收敛尺,或在围岩表面安装反射棱镜测量的方式。对 于跨度小于10m的隧洞,由于开挖粉尘的影响,采用收敛尺进行收敛观测优于 采用反射棱镜测量,且受施工的干扰小,故本规程仍推荐采用收敛尺进行围岩收 敛观测。对于跨度超过10m的隧洞或洞室群,不仅需要进行围岩收敛观测,而 且也要掌握围岩的内部变形,因此一般采用多点位移计对洞室围岩的表面和内部 变形进行观测。 7.2.4结合开散式、埋藏式和气垫式调压室的特点,对其围岩变形监测断面布置 和仪器选择进行了规定
内部分已建地下厂房监测
7.4.2~7.4.4分别规定了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水工隧洞、开散式、埋藏式和气 垫式调压室的地下水监测布置要求
8.1.5对河道边坡、移民场地边坡监测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3.1.7边坡监测预警是边坡监测的重要工作内容。 边坡的安全警戒等级和相应的预警标准主要取决于边坡的重要性、失稳或功 能失效时所造成的损失。例如:建筑物地基的边坡,坝基、坝肩边坡等对变形限 度和稳定性均有严格要求,其预警标准较高;对变形无明确要求,但必须保证整 本或局部稳定的边坡,不能发生失稳破坏,其预警标准则可按照变形速率或累计 变形量控制。 众多的边坡监测预警经验表明,监测工作能及时发现边坡的变形发展趋 势和范围,但较准确地提出边坡工程变形预警值仍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与边 波高度、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支护类型、坡顶荷载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国 内的边坡变形稳定计算方法复杂且需进一步完善。水库边坡变形破坏预报极为 重要,在地质模型和监测的基础上,选择建立适宜的、有效的监测预报模型。 预报模型建立后,利用已经发生的类似的滑坡、崩塌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 析,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相应的预报判据。
8.2.2谷幅监测是表面变形监测的一种,主要就是量测两点间的距离变化。通过 监测高拱坝坝肩河谷两岸宽度的变化,掌握水库蓄水对岸坡变形的触发机理以及 岸坡变形的时空演化规律,从而揭示拱坝谷幅的变形机理。 国内已建拱坝中,如ET(240.0m)、LJX(155.0m)、JPYJ(305.0m)、XLD (285.5m)均存在谷幅减小现象,特别是JPYJ、XLD蓄水后拱坝两岸谷幅的持 续变形,引起行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 XLD水电站大坝蓄水后,在上游布置了4条谷幅监测线,下游布置了3条 谷幅监测线,共14个谷幅间观测点。观测点于2012年12月取得区域基准值, 在蓄水期影响谷幅变形的主要因素为水压、温度和时效。JPYJ水电站大坝坝址
区布设了11条谷幅监测线,其中坝顶以上高程的上游侧、坝肩、下游侧各布置 1条测线,在大坝下游两岸的8条平洞内共布置了8条测线。 8.2.3近年来,随着水电开发逐渐转向川滇藏交接地区,这些地区山高谷深,人迹 罕至,采用传统的监测手段,时间和人力成本比较高,国内学者、技术人员尝试 采用遥感、卫星图片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Radar)来对堆积体、滑坡体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早期监测工作, 这对于滑坡的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8.2.4明确了电站下游的河道边坡监测以表面变形为主。 8.2.5明确了移民场地边坡的监测范围,并进一步明确边坡监测的主要内容。 8.2.6提出了边坡变形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微芯桩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监测新技 术,用于测量测点角度变化和加速度变化,具有长距离无线传输、低功耗、布置 灵活的特点,从HZY水电站的滑坡监测情况看,效果较好。 8.2.7边坡深部变形监测一般根据边坡岩土体特性、支护设计和管理要求确定。 在边坡的深部变形分析中,需要掌握边坡内部坡体沿测斜孔全段的扭曲情况 采用测扭仪对测斜管的全孔段扭曲情况进行监测,并与测斜仪观测成果同步解算 但实际工作中,测斜管的扭曲变形观测工作一般1次/年或1次/半年,甚至未测, 故规程未对测扭仪的使用作出明确要求。 固定式测斜仪主要用于监测已经确定的滑面位错变化,一个滑面上的固定式 测斜仪连续监测点不少于3个,且需跨过滑面。 柔性测斜仪工作原理与活动式测斜仪相同,最大优点是可以实现自动化观测 降低了人工观测的强度。
8.3.2边坡应力应变监测要与变形监测统筹布置,其目的是为后期开展监测分析 时,分析边坡支护措施应力应变变化与边坡变形的相关关系,从而为边坡变形机 理的深入分析提供支持。 8.3.3明确了边坡应力应变监测要结合边坡不同的支护型式,针对性地布置支护 应力的监测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除满足工程监测需求以外,布设锚索测力计的目的还在于对 各种载荷、长度的结构锚索进行抽查,对检查和评价锚索施工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8.4地下水监测 8.4.3在边坡岩体隔水层分层布设地下水位监测孔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查明各层 渗流渗压情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边坡治理。 8.4.5采用量水堰观测流量时,根据流量大小选择量水堰板形式。三角形堰板适 用于11/s~701/s的流量;梯形堰板适用于101/s~3001/s的流量;矩形堰板适用于 大于501/s的流量。堰板上游3倍~5倍堰上水头设置水尺,水尺上游设整流装 置。
9主要仪器安装理设、观测和运行维护
9.1.2对于采用大地测量法的测点选点、安装理设、观测和数据处理,国内相关规 范已提出明确要求,基本满足水电工程岩土体变形监测的需要,本规程不再提出 具体要求。 9.1.4由于自动化监测技术发展迅速,自动化观测手段和方法多样。故本条规定 了自动化监测实施前要开展专项设计,强调设计的重要性。 9.1.5规定了岩土监测的主要工作环节,并提出岩土体监测的土建要求。这些要 求是保证仪器安装埋设工作质量的基础。 9.1.6明确了岩土体监测技术要求,如发现异常复测查因、观测记录要求、量测设 备送检定检。 9.1.7规定了监测设施,包括仪器、电缆、观测墩标、观测通道等的日常维护、测 读设备的专库存放和管理,以及相关资料整理归档等要求。同时对仪器失效后的 技术处置也提出了要求。
9.2.1对围岩收敛观测的安装埋设、观测、记录提出了具体要求。
2根据工程经验,当开挖掌子面距观测断面1.5倍~2.0倍洞径后,“空间 效应基本消除。观测断面距掌子面1.0倍洞径时,位移释放量约为总量的60% 80%,距离掌子面越远,释放量越大,因此,要求测点埋设尽量接近掌子面。 9.2.2岩体表面倾斜观测是采用倾角计量测岩体表面倾斜角位移。原规程推荐采 用便携式倾角计进行岩体表面倾斜观测,本规程仍然保留。考虑到监测自动化技 术的发展,提出了采用新型倾角观测仪器,即微芯桩,该仪器兼具倾角自动观测 和报警功能,且安装观测更为简单,设置倾角预警阈值后,当倾角变化超过阈值, 仪器可立即报警。 9.2.3采用钻孔测斜孔进行钻孔横向岩体位移观测,本条对测斜孔的钻孔安装埋 设、观测提出明确要求。 测斜孔安装过程中,采用打铆钉孔对测斜管进行逐节预接,确保对接处的导 槽对准,这是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 对于软岩或破碎岩体,也可采用砂填充间隙。在预计的位移突变段,多采用 填砂方法,以防止侧斜管发生剪断。 测斜孔观测普遍采用常规的测斜仪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国内外开发 了一种新的测斜仪器,称为柔性测斜仪。该仪器可对测斜孔实现自动化观测,推 荐使用。无论采用常规的测斜仪还是柔性测斜仪,仪器厂家均提供了专业的数据 采集和分析软件,极大简化和降低数据处理的工作强度。 9.2.4多点位移计为岩土工程监测常用的位移监测仪器。推荐采用金属杆传递位 移的多点位移计。当采用金属丝式位移计时,按厂家说明书要求进行安装 多点位移计安装前的现场检验,特别强调对位移计表筒的灌浆密闭性检查 灌浆过程中一旦出现浆液注入表筒内,将使位移计失效。实践中,仪器厂家提供 的位移计锚头主要分为灌浆锚头和液压锚头,灌浆锚头主要用于水平或向下钻孔 中埋设多点位移计。对于向上钻孔中埋设多点位移计,为保证监测成果质量,推 荐采用液压锚头。 9.2.5滑动测微计是为监测沿某一直线的应变和轴向位移分布而制造的高精度便
2根据工程经验,当开挖掌子面距观测断面1.5倍~2.0倍洞径后,“空间 效应基本消除。观测断面距掌子面1.0倍洞径时,位移释放量约为总量的60% 80%,距离掌子面越远,释放量越大,因此,要求测点埋设尽量接近掌子面。 9.2.2岩体表面倾斜观测是采用倾角计量测岩体表面倾斜角位移。原规程推荐采 用便携式倾角计进行岩体表面倾斜观测,本规程仍然保留。考虑到监测自动化技 术的发展,提出了采用新型倾角观测仪器,即微芯桩,该仪器兼具倾角自动观测 和报警功能,且安装观测更为简单,设置倾角预警阈值后,当倾角变化超过阈值 器可立即报整
携式仪器,从原理和功能看,这是一种比较新颗的钻孔多点位移计。
.4.1测压管坚固耐用、观测方便、经济,但观测值其有一定的滞后性,适用在地 下水较丰富部位使用。 压力表和渗压计的量程按预估地下水的最大压力选用,渗压计需有足够的富 裕度。 9.4.2渗压计对地下水压力反应较为敏感,对工程中需要及时反映地下水压力变 化部位、岩体渗透性很小的部位、以及不宜埋设测压管的部位采用渗压计
10监测资料整编与综合分析
10.1.1建立和完善监测技术档案,属于监测资料整编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中, 监测相关设计文件不仅指监测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也包括相关的工程地质和水 文地质条件、主要建筑物及地质部面图、重要监测项目的安全监控指标和技术警 戒值等。 10.1.2监测的时效性非常重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和校对,监测数据出现异常 时,要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现场校对或复测,并记录有关情况”是岩土工程安 全监测的基本要求。
T/DZJN 17-2020 绿色微型数据中心技术规范.pdf10.2变形监测资料整编
10.2.110.2.5提出了岩土体变形类监测常用的主要监测仪器或手段的资料整编 要求,如表面变形监测、围岩收敛观测、测斜仪观测、表面倾斜观测、多点位移 十和滑动测微计观测等,除了按照仪器参数计算出各监测物理量外,还需要物理 量的时间关系曲线、物理量变化值分布图等。
10.3应力应变监测资料整编
10.3.1~10.3.3提出了岩土体应力应变类常用的主要监测仪器或手段的资料整编 要求,如锚杆应力计、锚索测力计、主压力计等JT/T 1180.10-2018标准下载,除了按照仪器参数计算出各监 测物理量外,还需要物理量的时间关系曲线、物理量变化值分布图等。 10.4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 10.4.1~10.4.3地下水监测常用手段或方法主要为测压管和渗压计。 10.5综合分析 10.5.1明确了岩土体监测分析的基本要求,如合理性和准确性检查、分析方法、 异常情况的监测措施建议等。
10.3.1~10.3.3提出了岩土体应力应变类常用的主要监测仪器或手段的资料整编 要求,如错锚杆应力计、锚索测力计、土压力计等,除了按照仪器参数计算出各监 则物理量外,还需要物理量的时间关系曲线、物理量变化值分布图等。
10.5.1明确了岩土体监测分析的基本要求,如合理性和准确性检查、分析方法、 异常情况的监测措施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