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140-2019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标准.pdf

JGJT140-2019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2317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140-2019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标准.pdf

鉴于中类建筑在抗震安全性工的特殊要求,其层间变位角 直应专门研究确定。

.1.9根据国内外的工程设计经验,对高层建筑常用结构类 盖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的抗震设计:从确保其传递剪力 黄隔板作用等抗震性能方面作出了规定。当楼盖中配置构造预 寸筋时,板厚不受此限制。

上连续板或梁某一跨破环,可能引起多跨结构中其他各跨连续 不。为避免发生这种连续破坏现象,根据国内外规范及工程经 出本条设计规定。

剪力作用所产生较大对角拉应力的情况下:再承受锚具引起的劈 裂应力。在外节点,锚具宜设置在节点核心区之外的伸出凸端 上。仪当有试验依据或其他可靠的工程经验时:才可将锚具设置 在节点区,此时,应在保持箍筋总量的前提下某医院门诊大堂装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处理好箍筋的布 置问题。

3.1.12无粘结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耐久性能很

处于腐蚀性环境中的建筑结构需采用预应力技术时,有其优越 性。国家有关现行标准对其设计有详细规定,在有抗震设防要求

的建筑结构巾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时,应符合 本标准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3.1.13缓粘结预应力筋是一种新型的预应力筋材料:经多年的 试验研究,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设计方法:集中反映在现行行业 标准《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87中。在结构 中采用缓粘结预应力筋时,其材料性能、预应力损失、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387的相关规定:对 其抗震设计的要求,应符合本标准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 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3.2地震作用及结构抗震验算

3.2.+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通常指跨度大于24m屋架、悬挑长

度大于2m的构件、跨度不小于18m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板柱结 构中跨度大于9m的平板。表3.2.4给出了对多层建筑结构中需 并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时的地震作用系数取值:对高层建筑结 构:竖向地震作用宜按时程分析方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 计算:同时其地震作用系数尚不应小于表3.2.4的规定。对跨度 大于24m屋架:长悬臂和其他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竖 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主要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B50011对大跨钢筋混凝土屋架的取值规定:对长悬臂和 其他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场地类别为Ⅱ类以上的情况 下,坚向地震作用系数提高约25%~30%

基本组合主要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并加人了预应力作用效应项,预应力 效应包括预加力产生的次弯矩、次剪力、次轴力。当预应力 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 应取1.2是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作出的规定。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对钢筋混凝土相同 的规定。

3.2.8由于预应力对节点的侧向约束作用使节点混凝

双向受压状态,不仅可以提高节点的开裂荷载:也可以提高节点 的受剪承载力。国内试验资料表明,在考反复荷载使有效预应 力降低后:预应力作用对受剪承载力的贡献可取V,=0.4Vx, 式中V为作用在节点核心区预应力筋的总有效预加力。 预留孔道穿过节点:会对截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弱,进而影 响节点的承载能力:特别是穿过节点的预留孔道总截面面积较大 时,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因此:在进行节点核心区抗震承载力 验算时,应考虑这种削弱的影响。

计算时:其未计及预应力对提高构件受剪承载力的有利作用即 取预应力分项系数为0,是偏于安全的。

一定的预压应力故对混凝土强度等级提出一定的要求。参考国 内外的应川经验.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0。对于梁、 柱等构件:巾于构件内平均预压应力和锚固区应力较高:出于技 术利经济方面的考德:一般采用(40或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十: 当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或降低楼盖混凝土强度等级以方便 施工时,也可采用强度等级低于(40的混凝土,但应对正常使 用极限状态下构件的最大压应力利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锚固区混 凝土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进行验算。

3.3.2在建筑工程中.应川最厂泛的是预应力钢绞线。

4.1.1在我国:预应力混凝士框架、排架及门架等已得到较多 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也较 多。预应力混凝士的其他结构形式:如巨型结构、带转换层结构 签工程的应川和理论研究尚处于积累阶段:故本标准未包括这方 面的内容。

裂缝摔制等级确定的:为了增加梁端截面延性:则需要采川 混合配筋方式.配置一定数量的非预应力钢筋,这在某种程度1 曾加广梁的强度储备。国内外研究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要 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临界截面的屈服先于柱截面产生塑性 胶,皇现梁铰侧移机制是难以实现的:若确保在边节点处的梁端 现铰、柱端不出现铰:皇现混合侧移机制时结构仍是稳定的 文将同时依靠梁铰和柱铰么耗散地震能量:其对柱端的截面延性 办有较高要求。

4.2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

4.2.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跨度一股较大:若截面高宽比过大 容易引起梁侧向失稳:故有必要对梁截面高宽比提出要求。关于 梁高跨比的限制:采用梁高在(1/12~1/22)10之间比较经济。 4.2.2在抗震设计:为保证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延性要求 梁端兜性铰应具有满意的塑性转动能力。国内外研究表明对梁 瑞塑性铰区域混凝土截面受压区高度和受拉钢筋配筋率加以限制 是最重要的。本条是参考国外规范及国内的设计经验作出具体规

容易引起梁侧向失稳,故有必要对梁截面高宽比提出要求。关于 梁高跨比的限制:采用梁高在(1/12~1/22)l0之间比较经济。

4.2.2在抗震设计:为保证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

梁端塑性铰应具有满意的塑性转动能力。国内外研究表明:对梁 端塑性铰区域混凝土截面受压区高度和受拉钢筋配筋率加以限制 是最重要的。本条是参考国外规范及国内的设计经验作出翼体规 定的。在计算截面配筋换算配筋率时,可计入钢筋和预应力筋位

置的影响,截面配筋换算截面面积可按下式(1)进行

4.2.3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普通钢筋混合配筋的部分预应 力混凝土有利于改善抗裂性能和提高能量耗散能力.可改善预 应力混凝士结构的抗震性能。预应力强度比入的表达式为:

A,h JvA,h, + fiAh

4.2.+控制梁端截面的底面配筋截面面积A、和顶面配筋截准

而积A的比值A/A·有利于满足梁端塑性铰区的延性要求 本标准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截面A/1、面积比的具体限值 的规定:是参考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及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有关规 定.经综合分析确定的。同时考虑到预应力作用通常在梁端截面 产生正弯矩,与地震反复荷载作用效应叠加后.底部钢筋可能承

受较大的拉力,因此对梁端截面的底面纵向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 率作出相应的规定。

+.2.5分析研究利实测表明T形截面受弯构件当翼缘

拉区时,参加1.作的翼缘宽度较受压翼缘宽度小一些为了确保 翼缘内纵向钢筋对框架梁端受弯承载力作出贡献:故作出不少于 翼缘内部纵筋的75%应通过柱或铺固于柱内的规定。本条是借 鉴新西兰《混凝士结构设计实用规范》NZS3101作山的规定。

4.2.6预应方混凝土框架梁端筛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

和箍筋最小直径等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规范》GB50011有关条款的要求。本条对预应力混凝土大 腋区端部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区域,规定采用较密的箍筋,以 受变延性,

4.2.7对扁截面尺寸的要求是根据国内外有关标准和资料提

2.7对扁梁截面尺寸的要求是根据国内外有关标准和资料 的。跨高比过大,则扁梁体系太柔对抗震不利:研究表明该 取25比较合适

4.2.8为避免或减小扭转的不利影响:对扁梁的结构布置和

面高度,可避免其对垂直于该边梁方向的框架扁梁产生扭矩:当 与此边梁相交的内部框架扁梁宽度大于柱宽时:也将对该边梁产: 生扭矩:为抵抗此扭矩:对于框架边梁应采取有效的配筋构造措 施,考虑其受扭的不利作川

与此边梁相交的内部框架扁梁宽度大于柱宽附:也将对该边梁产 生扭矩:为抵抗此扭矩:对于框架边梁应采取有效的配筋构造措 施,考德其受扭的不利作用。 4.2.10工程经验表明:由悬臂构件根部截面荷载效应组合的弯 距设计值确定的纵向钢筋:在悬臂构件根部加强部位(指自根部 算起1/4跨长,截面高度2h及500mml一.者的较大值)不得截 断,且加强部位的箍筋应予以加密;为使悬臂构件受弯屈服限制 全确定部位:本条规定了相应的配筋构造措施,使这些部位具有 所需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且要求加强段钢筋的实际截面面积与计 第截面面积的比值不应大于相邻的一般部位的比值。并从配筋构 造上要求在悬臂构件顶面和底面均配置抗弯的受力钢筋。 考虑到预应力作用通常在梁端截面产生正弯矩:与地震反复 荷载作用效应叠加后,底部钢筋可能承受较大的拉力:因此对梁 端截面的底面纵向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作出相应的规定。

+.2.10工程经验表明、由悬臂构件根部截面荷载效应

4.3.1预应力混凝框架结构跨度较天,柱的截面尺寸亦较天, 注的净高Hco与截面高度h的比值Hco/h一般在4左右,此时剪 跨比约为2。当主房框架与附房相时:两层附房相当于一层主 房框架,Hc/h将小于2:对剪跨比小于2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柱,应进行特别设计。若柱无反弯点时,剪跨比可按MxVho 进行计算,M为柱士:下端截面组合弯矩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Vc为对应的截面组合剪力计算值。

同时考虑预应力框架梁超强的情况:提高了二级、三级、四级抗

+.3.3在抗震设计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柱也要求呈现大

受压的破坏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延性。本条应用预应力等效荷 载的概念,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偏压构件柱等效为承受预应力作

用的非预应力偏心受压构件。在计算中将预应力作用按总有效预 加力表示,由于将预应力考虑为外荷载,并乘以预应力分项系数

+.3.+对于承受较大弯矩而轴向压力小的框架顶层边柱:可以

按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米用非对称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柱:弯 距较大截面的受拉一侧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普通钢筋混合配 防,另一侧仅配普通钢筋,并应符合一定的配筋构造要求。编制 组的试验表明:非对称配筋大偏心受压预应力混凝土柱的耗能能 力和延性都较好,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柱在高配筋率下,容易发生料 结型剪切破坏,此时,增加箍筋的效果已不显著:故对预应力混 疑土框架柱的最大配筋率限值作出了规定。预应力混凝土柱尚应 符合现行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框架 注纵向非预应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规定及柱端加密区配箍要求。

4.3.5国内外研究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要求预应力混凝

土框架梁端临界截面的屈服先于柱截面产生塑性:皇现梁铰侧 移机制是难以实现的:若确保在边节点处的梁端出现铰、柱端不 出现铰。呈现混合侧移机制时结构仍是稳定的,这将同时依靠梁 胶和柱铰去耗散地震能量其对柱端的截面延性亦有较高要求: 筛筋宜沿柱全高加密。框架结构中,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所承扭竖 句荷载的结构面积占总结构面积的比值不小于0.25但小于 .70时,与预应力梁相交的上下层框架柱箍筋均宜全高加密。

4.3.6试验结果表明.当混凝土处于双向局部受压时。

承载力高于单向局压承载力。在局部承压设计中,将框架柱

向受力主筋和横向箍筋兼作间接钢筋网片是根据试验研究 设计经验提出的。

4.3.8由于预应力的作用,使节点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

可以提高节点的开裂荷载,也叫以提高节点的受剪承载力。编制 组的试验资料表明,在节点破环时仍能保持一定的预应力:在考 虑反复荷载使有效预应力降低后,取预应力作用的承剪力V,= 0.4Vx:式Vx为作用在节点核心区预应力筋的总有效预应 力。鉴于我国对预应力作用的表达方式有时列为公式右端项,并 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上述V,值约为0.5Nx。新西兰 《混凝土结构设计实用规范》NZS3101中:对预应力抗剪作用取 值为(.7Nx:本标准也参考了上述规范的计算规定。在计算作 用在节点核心区预应力筋的总有效预应力时。应考虑竖向构 牛及楼板等构件对有效预加力的影响。 对于只有一个方向有预应力作用的框架节点:验算非预应力 梁方尚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时,不应考预应力有效预压力 的影响。

4.4.2震害调查发现,平腹杆双肢柱及薄壁开孔预制腹板工字 形截面柱易发生剪切破环:而整体浇筑的矩形、工字形截面柱震 害轻微。此外,在柱子易出现塑性铰的区域,亦应使用矩形截 面,且应从构造上予以加强。 4.4.3跨度大于24m的预应力混凝土门架竖向地震作用明显。 故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4.+.+采用通长的折线预应力筋可避免在边节点处配置过密的 普通钢筋,以方便施T并易于保证施工质量。 当采用分段直线预应力筋时:预应力筋的锚固端不应削弱节 点核心区·故不允许将预应力筋直接锚固于节点核心区内。

+.+.2震害调查发现,平腹杠双肢柱及遵壁开孔预制腹板工字

4.4.2震害调查发现,平腹杆双肢柱及薄壁开扎预制腹 形截面柱易发生剪切破环:而整体浇筑的矩形、工字形截 害轻微。此外,在柱子易出现塑性铰的区域,亦应使用先 面,且应从构造上予以加强。

4.+.3跨度大于24m的预应力混凝土门架竖向地震作用

+.+采用通长的折线预应力筋可避免在边节点处配置过密

通钢筋,以方便施:并易于保证施工质量。 当采用分段直线预应力筋时:预应力筋的锚固端不应削弱 核心区,故不允许将预应力筋直接锚固于节点核心区内。

外区域的,对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区段应加密箍筋

4.+.6、+.4.7门架宜发生梁铰的破环机制:然而实际上难以做 到真正的“强柱弱梁”,工程设计经验表明在按照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章节中框架梁、柱抗震 设计方法,对门架构件内力进行调整之后进行截面设计:仍有可 能在柱端发生柱铰。因此,凡是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区段或可能发 剪切破环区段均应加密箍筋

5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

5.1.2设置边梁的的是为加强板柱结构边柱节点的受冲切承

.1.2 设直置边深的时是为加强极构边社节点价 载力及增加整个楼板的抗扭能力。 5.1.+板柱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较大 不易满足使用要求。在板柱中适当布置支撑能有效提高板柱结构 抗侧刚度,减小地震下结构的变形。支撑可以采用钢支撑或屈曲 约束支撑:两种支撑均采用钢材制作。屈曲约束支撑是在钢支撑 的基础上设置了广特殊构造,对钢支撑的受压失稳进行了约束处 理:支撑受压不会失稳:拉压性能一致。标编制单位进行了板 柱等代框架一屈曲约束支撑的拟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结 构体系抗震性能良好。 板柱结构中支撑沿建筑物两个主轴方尚布置:避免两个方间 的刚度相差过大:同时避免刚度不对称而导致结构扭转。平面布 置时支撑间距不宜过大:间距天于2倍楼盖宽度时:宜采用强 生楼板计算:并适当增加楼板厚度。支撑沿竖向连续布置有利于 支撑承扭剪力的上下传递:不续布置时:上层支撑承拍的剪力 会通过楼板传递到下层支撑,因此下层支撑不宜距离太远,邻路 布置较好。 支撑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能够与板柱结构更好地协同工 作。试验表明:支撑先于板柱结构破环或屈服,成为第一道防 线,因此,对支撑按刚度分配的地震倾疫力矩提山明确要求。

5.1.5根据我国地震区板柱结构设计、施工经验及震害调查结

5.1.6考虑到板柱节点是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当8

时:板柱节点应采用托板或柱帽,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 板厚)不小于16倍柱纵筋直径是为了保证板柱节点的抗弯刚度

5.1.7板柱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十分重要,本次修订时。

柱截面的后张预应力筋及板底两个方向的连续非预应力钢筋的受 拉承载力应满足该层柱承扣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轴向压力设 让值。

5.2.1~5.2.4板柱体系在咚尚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受力情 况与升板结构在使用状态下是相似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可按国家 现行标准《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GB/T50130或《无粘结 预应力混凝士结构技术规程》JG92规定的方法进行。本节这 儿条主要是根据上述规范的有关规定编写的

5. 2. 1~5. 2. 4

2. 7~5. 2. 9

不程》JG92的有条款作出规定日的是强调在柱上板 带巾设置暗梁,以及为了有效地传递不平衡弯矩:除满足受冲切 承载力计算要求外:板柱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亦十分重要:设讯 应给予充分重视。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应与等代框架梁

苑度范围内楼板承担的竖向荷载弯矩相组合:该竖向荷载矩应 考虑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总弯矩在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之间的 分配。 5.2.10、5.2.11为了推迟板柱结构柱端截面出现塑性铰,故规 定对柱的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以提高其正截面受弯承 载力。

的增大系数比其他柱略有增加、以提高抗震能力

5.2.13国内外多次地震震害证实.板柱结构属抗震不利线

因此,为保证板柱结构在大震下的结构安全,宜进行大震弹塑性 变形验算。

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

预应力筋采用无粘结筋,在地震中无粘结预应力筋保持弹 性,由于预应力的作用,使得结构回到地震前未发生变形时的位 置。结构自复位能力是通过后张拉预应力筋施加轴向压力实 现的。 耗能钢筋采用满足抗震性能的普通钢筋:设置于梁顶和梁 底:穿过框架节点预制柱预留孔道:填充砂浆锚固:为避免钢筋 过早屈服,在靠近结合面区段内钢筋与混凝土设置为无粘结。地 震作川下耗能钢筋在交替拉压的过程发生屈服消耗能量。 研究表明这类结构具有与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类似的 承载力和延性。框架梁、柱可以视为刚体不发生变形,梁端相对 于梁柱结合面产生摇摆变形,后张预应力筋施加轴向预紧力使结 合部缝隙闭合,地震后结构仅有微小残余变形,甚至没有残余 变形。

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当采取了可靠的节点连接方式和合理的 构造措施后:其性能可等同于预应力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并采 用与预应力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和 设计。 本标准第4章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和门架的设计要求, 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与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 构造及受力机理有差异,设计时可不遵守本标准第4章的相关 规定。

6.1.3套简灌浆连接方式在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普

我国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 与技术标准。当结构层数较多时,柱的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 接保证结构的安全。对于低层框架结构,柱的纵向钢筋连接也 可以采用一些相对简单及造价较低的方法。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问抗侧力构件和水平构件应连续、费通, 以便于穿连预应力筋。不规则的建筑会出现较多的非标准构件

图2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旗帜形”滞回曲线示意

图2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旗帜形”滞回曲线示意

6.1.6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

6.2预应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6.2.1预应力混凝士叠合梁可采用葡粘结预应力筋和部分粘结 预应力筋。当采用部分粘结预应力筋时,无粘结段宜设置在节点 核心区附近,无粘结段范围宜取节点核心区宽度及两侧梁端一倍 梁高范围:无粘结段预应力筋的外包层材料及涂料层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92的相关 规定。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高度为计算跨度的1/12~1/22时比 较经济。预应力叠合梁的截面高宽比过大容易引起梁侧向失稳, 因此对梁截面高宽比提出要求。 编制组完成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均表 明,当预应力筋的无粘结范围取节点区与梁端部一倍梁高范围 时,能够保证预应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 性能。 6.2.2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端结金面主要包括框架梁与节点区 的结合面、梁自身连接的结合面以及次梁与主梁的结合面等几种

的结合面、梁自身连接的结合面以及次梁与主梁的缩合面等儿种 类型。结合面的受剪承载力的组成主要包括:新旧混凝土结合面 的粘结力、键槽的抗剪能力、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抗剪能力、梁 纵向钢筋的销栓抗剪作用、预应力筋的抗剪作用等。 本标准不考虑混凝士的自然粘结作用是偏安全的。取混凝土 抗剪键槽的受剪承载力、后浇层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穿过结合 面的钢筋的销栓抗剪作用之和作为结合面的受剪承载力。地震往 复作用下,对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和混凝土键槽的受剪承载力进行 折减,参照混凝土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方法,折减系数 取0.6。

研究表明,混凝土抗剪键槽的受剪承载力一般股为(0.15~ 0.2)「Ak:但由于混凝士抗剪键槽的受剪承载力和钢筋的销栓 抗剪作用一般不会同时达到最大值:内此在计算公式中,对混凝 土抗剪键槽的受剪承载力进行折减,取.1fAk。抗剪键槽的受 剪承载力取各抗剪键槽根部受剪承载力之和;梁端抗剪键槽数量 一般较少,沿高度方向一股不会超过3个:不考虑群键作用。抗 剪键槽破环时:可能沿现浇键槽或预制键槽的根部破坏:因此计 算抗剪键槽受剪承载力时应按现浇键槽和预制键槽根部剪切面分 别计算:并取二者的较小值。设计,应尽量使现浇键槽和预制 键槽根部剪切面面积相等。 钢筋销栓作用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主要参照日本的装配式 框架设计标准的规定以及国内相关试验研究结果,同时考虑 混凝土强度及钢筋强度的影响。 由于日前有关预应力叠合梁结合面抗剪性能的研究较少,因 此:本标准偏于安全地考虑预应力筋的作用。 6.2.3预制柱底结合面的受剪承载力主要由新混凝土结合面 的粘结力、粗糙面或键槽的抗剪能力、轴压产生的摩擦力、梁级 可钢筋的销栓抗剪作用或摩擦抗剪作用等组成,其中后两者为受 剪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柱受压时:计算轴压产生的摩擦力时:柱底接缝灌浆层上 下表面接触的混凝土均有粗糙面及键槽构造:因此摩擦系数取 0.8。钢筋销栓作用的受剪承载力算公式与本标准第6.2.2条 相同。当柱受拉时:没有轴压产生的摩擦力,且由于钢筋受拉。 计算钢筋销栓作时:需要根据钢筋中的拉应力计算结果对销栓 受剪承载力进行折减。

6.3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

假定。耗能钢筋的最大拉应变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取0.075;依据现行国家标准《预 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无粘结预 应力钢绞线用锚具效率系数应大于0.95:组装件预应力筋受力 长度的总伸长率应大于2%:因此,规定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 应变取为0.02,极限强度取为0.95fpk。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 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一2014规定了预应力钢绞线的 0.2%屈服力Fp0.2值应为整根钢绞线最大力F.x的88%~95%, 本标准取为0.9/mk

3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梁等效矩 应力图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宜过大以保证该结构体 自复位能力。

6.3.3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梁等效短

计算。计算接缝处混凝土界面产生的压力(时.后张预 应力,可取为(o+100)MPa。

6.3.6由于连接处结合面缝隙张开,耗能钢筋受拉时的伸长A

节点缝隙处的变形。 耗能钢筋受压应力可根据受压混凝土的变形协调和耗能 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在位移极限状态下,也可取1.25f

6.3.9框架自复位能力是通过后张拉预应力筋施加轴向压力实 现的,在设计阶段,应通过选择适当的弯矩比值来保证框架的自 复位能力。在反复荷载作用下,耗能钢筋承担的截面弯矩M.应 小于截面总弯矩的一半。 预制混凝土梁在梁柱结合面耗能钢筋受弯承载力M.和后张 预应力筋受弯承载力M.由截面平衡条件导出。在极限状态下, 计算耗能钢筋受弯承载力时:由于耗能钢筋在邻近结合面区段无 粘结,钢筋周边无混凝土包裹:钢筋的应力发挥不受混凝土应变 的制约:耗能钢筋的抗拉强度取极限强度标准值;耗能钢筋受压

应力可根据受压混凝土的变形协调和耗能钢筋应力应变关系 算,也可取1.25fv。计算后张预应力筋受弯承载力时预应 筋强度值按照计算的应变值导出。

0.3.10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

节点的影响及正交梁的约束作用,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 度b先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方 法计算,再扣除耗能钢筋和后张预应力筋预留孔道的宽度。本条 的规定是为了保证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节点具有足够的承 载力。

6.3.14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宜优先考虑设置在梁的中心位 在侧向荷载下容易控制附加伸长:提供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彩 钢筋周边应与锚固砂浆充分包裹,满足粘结力传递要求。

6.3.14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宜优先考虑设置在梁的1心位

耗能钢筋在结合面一侧穿过柱中预留孔道灌浆锚固某铁路工程冬季施工方案,另 留置一定的无粘结区段,锚固在预制梁预埋管内。如预埋管采 钢管由于钢管的约束作用,锚固长度可适当降低.预埋管内 固长度1可取25d:若锚固砂浆中掺入适量纤维,锚固长度

可适当降低至20db。考虑到预理管形式不统一:且此时尚应满 足钢筋搭接要求,因此规定锚固长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搭接长度:且不应小于 25db。锚固砂浆的配合比、和易性、砂浆强度等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灌浆浆体性 能指标。 耗能钢筋在柱内应粘结锚固:在梁靠近梁柱交界面附近无粘 结。对于框架柱:耗能钢筋穿过柱且锚固于框架柱内:在强震 作用下:穿过中柱的耗能钢筋在柱的一侧受压,另一侧受拉。 拉、压应力的转换主要依靠穿过节点区钢筋的粘结力实现。在反 夏荷载作用下,节点区钢筋与混凝土会发生粘结力退化,导致耗 能钢筋产生滑移,良好的粘结锚固性能是确保混凝土与钢筋能够 共同T.作的必要条件: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B 50011通过限制贯穿中柱的每根钢筋直径不应大于柱在该方向截 面尺可的1/20来满足纵问钢筋伸人节点的握裹要求,考虑耗能 钢筋通常设置5的无粘结段,因此要求柱截面高度应大于 25dh:耗能钢筋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时:也可通过调整钢筋直径 降低锚固长度。 后置导槽为安装耗能钢筋的构造措施,依据实际情况设置。

6.3.15穿过结合面的顶部与底部的耗能钢筋与预制梁顶部

筋搭接锚固。锚固区应沿水平和竖向布置附加约束钢筋:防 苗固区产生劈裂破坏,实现耗能钢筋的可靠锚固。附加约束钙 应具有屈服强度Acfk·上部钢筋用0.7Aftks/,计算,下 钢筋用0.7A/ks/l,计算。

部钢筋搭接锚固。锚固区应沿水平和竖向布置附加约束钢筋:防 正锚固区产生劈裂破环,实现耗能钢筋的可靠锚固。附加约束钢 筋应具有屈服强度Acfk·上部钢筋用0.7Aftks/,计算,下 部钢筋用0.7A/tks/计算。 6.3.16梁柱结合面之间的连接效果取决于结合面上砂浆的性 能:在结合面砂浆里掺加增强纤维是为了增加砂浆的韧性和极限 变形能力,不发生压碎或脱落。纤维可采用钢纤维,也可采用有 机合成纤维。 砂将的拓压强度应该与预制湿凝土的抗压强度相近加单

.3.16梁柱结合面之间的连接效果取决于结合面上:砂浆的性 能:在结合面砂浆里掺加增强纤维是为了增加砂浆的韧性和极限 变形能力,不发生压碎或脱落。纤维可采用钢纤维,也可采用有 机合成纤维。 砂浆的抗压强度应该与预制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相近。如果 砂浆的强度比梁端的混凝土强度大很多,会显致在高应变下梁端

部混土过早地压环。 6.3.17预制梁吊装就位后,对梁柱结合部灌注砂浆,砂浆达到 设计强度后张拉预应力,角钢托架在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折 除,也可作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第二道防线

设计强度后张拉预应力华盛国际大厦施工组织设计.doc,角钢托架可在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拆 除,也可作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第二道防线,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