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135-2018 载体桩技术标准.pdf

JGJ/T 135-2018 载体桩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3011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135-2018 载体桩技术标准.pdf

入一一复合地基增强体竖向承载力发挥系数,按地区经 验确定,无经验时可取0.80~0.95; R一载体桩增强体的承载力特征值(kN),按本标准 第4.2节确定; 入一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系数,按地区经验确定,无 经验时可取0.85~0.95; α一一地基土承载力提高系数,按地区经验确定,无经 验时可取1.1~1.3,砂性、粉士取高值,黏性土 取低值; m一 载体桩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m的计算应按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I79 执行; fak一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载体桩复合地基增强体桩身强度验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执行。 载体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 代规范》IGIL79 执行

1应通过查阅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原有构筑物和地下管 线分布资料、现场踏勘等进行施工环境调查,对存在影响施工的 建筑、管线、地下构筑物等应进行勘察,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 相应保护措施: 2应依据审查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设计文件及 现场施工条件等,结合工程经验,确定施工工艺和设备,并编制 施工方案; 3应进行施工图会审和设计交底; 4应对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进行性能和运行安全 检查; 5 应对拟用的混凝土、钢筋、构件等原材料进行见证检验: 6应进行工艺试验施工,并根据施工结果调整工程桩的施 工工艺。 6.0.2施工前应进行设备的调平,避免施工中桩机倾斜过大导 致施工安全事故。 6.0.3成桩过程中应结合地质情况、桩间距及桩长,合理安排 施工顺序。施工顺序应本着减少影响邻桩质量的原则,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应有利子保护已施工桩不受损坏; 2应采取退打的方式自中间向两端或自一侧向另一侧进行: 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应由毗邻建筑物一侧向另一侧施工; 3持力层理深不一致时,应按先浅后深的顺序进行施工。 6.0.4载体桩施工可分为成孔、载体施工和桩身施工三部分 (图6.0.4)。成孔可采用锤击跟管、振动锤、液压锤、柴油锤

图6.0.4 载体桩施工工艺

潜孔锤等沉管方式,也可采用旋挖、长螺旋等辅助引孔方式 成孔。 6.0.5载体施工宜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通过输入施工参 数自动控制每次夯击时锤的提升高度,自动记录每次夯击的贯人

6.0.6当在饱和黏土中施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柱锤锤底出护筒的距离不应超过5cm; 2施工中测完三击贯人度后TB/T 3481-2017标准下载,应检查桩端土体是否回弹。 当土体回弹量超过5cm时,应分析原因,处理后重新测量。 6.0.7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 6.0.8抗拔载体桩施工时,经测量三击贯入度满足要求后,应 再次沉护筒至载体内,深度应满足抗拔构造要求且不得小于 50cm, 随后方可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成桩。

7.0.1载体桩基应进行桩位、桩长、桩径、桩身质量和单桩承 载力的检验。 7.0.2桩位、桩长、桩径等的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规定。 7.0.3施工前应对混凝土、钢材、预制构件等进行检查,并应 进行相关的抽样检测。 7.0.4施工中应对成孔、钢筋笼、混凝土进行检查,混凝土应 留试块并进行相关试验,试块留置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的规定。 7.0.5施工过程中应对水泥砂拌合物的总体积、三击贯人度进 行检查。 7.0.6载体桩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质量的抽样 检测。 7.0.7 载体桩基桩的单桩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桩承载力检测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法可按本标 雅附录A执行; 2单位工程检验桩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 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 2根。 7.0.8桩身质量检测可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并应按现行行业标

7.0.6载体桩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质量

1单桩承载力检测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法可按本标 准附录A执行; 2单位工程检验桩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 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 2根。 7.0.8桩身质量检测可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并应按现行行业标 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106执行。低应变法检测数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下为三桩或三桩以下承台,每个承台下基桩抽检数量 不得少于1根; 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载体桩项目,抽检数

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 3其他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 10根。

7.0.9载体桩复合地基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7.0.9载体桩复合地基的检

1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宜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增强 体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有经验时,可采用增强体竖向抗压静载 荷试验、桩间土的载荷板试验。 2载体桩复合地基和增强体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的检测方 法和检测数量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 79执行,桩间土的载荷板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 础设计规范》GB50007执行。 3增强体应进行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 7.0.10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从成桩到开 始检测的休止时间,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7d,粉土不应少于 10d,非饱和黏性土不应少于15d,饱和黏性土、淤泥或淤泥质 土不应少于25d, 7.0.11给设计提供参数的单桩静载荷试验可采用快硬水泥施工 载体,用钢管或预制构件代替桩身进行试验

附录 A载体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A.0.1载体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 法,有经验的地区工程桩验收时也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A.0.2加载反力装置可采用堆载法、锚桩法,或采用堆载和锚 相结合的方法。 A.0.3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应符合表A.0.3的规定。

表A.0.3试桩、锚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括号内的数值用于工程验收检测多排桩且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4d,或厅 平台支墩下2倍~3倍宽度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已进行加固处理的情况

A.0.4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每级加荷量宜为预估极限荷载 的1/10~~1/8。 A.0.5慢速维持荷载法测读桩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 后,第5min、10min、15min时应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 读一次,累计1h后可每隔0.5h读一次。 A.0.6桩的沉降量稳定标准:每级荷载作用下,每小时内的桩 顶沉降量不得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2次。

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为前级荷载作用下沉降 量的5倍且总沉降大于60mm;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止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推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 5《高层建筑筱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I79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总则 36 术语和符号 38 2.1 术语 38 3 基本规定· 40 载体桩设计· 42 4.1一般规定 42 4.2 竖向受压承载力计算 43 4.3 受拔承载力计算 50 4. 4 沉降计算 51 5 载体桩复合地基设计 52 5. 1 一般规定 52 5.2复合地基设计··· 52 6 施工 54 7 验收 56

1.0.1载体桩应用时首先应从建筑安全考虑,确定方案是否可 行,然后再根据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建筑场地情况、结构形式和 荷载,确定桩长、桩径等设计参数,并考虑施工工艺对环境的 影响。 1.0.2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市政、水利、航 空等领域建设工程中载体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1.0.3载体桩施工一般采用全护简护壁成孔,然后在护筒内填 料劵实,形成载体,根据成孔的方式不同,其施工工艺也不同。 随着近年来施工工艺的不断发展,载体桩的尺寸和成孔方法已经 有了较大的发展,载体桩已从最初桩径400mm~450mm,桩长 小于12m,发展为桩径350mm~800mm,最大桩长可达40m。 施工技术从最初的柱锤冲击成孔、振动沉管成孔,发展到旋挖 长螺旋、液压锤、潜孔锤等成孔工艺相结合的施工工艺,而每 种施工工艺适用于不司的土层,所谓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 件,是指设计时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施工工艺。例如 为防止施工中地基土扰动影响施工质量,在某些地基土中可采用 振动沉管的工艺施工,而在卵石、基岩等较硬土层中柱锤冲击成 孔无法施工时,可采用旋挖和载体施工相结合的工艺施工;在砂 土或射石土层中施工较为困难时,可采用先施工水泥土桩,再施 工载体桩的组合施工工艺。设计时根据被加固土层和持力层的土 性及单桩承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填料体积和三击贯人度,当有多 种方案可选择时,必须结合上部结构类型、地质条件及荷载分布 综合考虑,确定最优方案。 载体桩施工具有一定的振动效应,当拟建场地周围存在既 有建筑,且施工对既有建筑有影响时,为减小施工对既有建筑

物的影响,可采用无振感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如静压法施 工,或者施工中采取减振、隔振措施,有效减小施工振动对周 围的影响。

2.1.1载体桩包括两部分:混凝土桩身和载体。载体桩承载力

2.1.1载体桩包括两部分:混凝土桩身利载体。载体桩承载力 高的基本原因在于桩端土体密实,通过夯实填料挤密桩端土体形 成载体。载体桩从受力原理分析,混凝土桩身相当于传力杆,载 体相当于扩展基础,上部荷载通过桩身传递到载体,再通过载体 内水泥砂拌合物、挤密土体、影响士体逐级扩散,最终传递到载 体下持力层。 载体桩施工步骤主要分为成孔、载体施工、桩身施工。载体 桩成孔的施工方法有多种,如柱锤冲击、振动沉管、旋挖或液压 锤、潜孔锤等成孔工艺,成孔到设计标高后,分批向孔内投人水 泥砂拌合物,水泥砂拌合物中的水泥含量先少后多,用柱锤反复 夯实,达到设计要求的三击贯人度后,再填人水泥拌合物夯实到 护简底齐平,载体施工完毕,最后再施工混凝土桩身。桩身可现 施工,也可预制。在含水量较高的软弱士层中施工时,由于施 工挤土效应,为减小施工对邻桩的影响,优先采用预制桩身。 2.1.2根据被加固土土性,载体施工可填料,也可不填料,因 此载体分为填料载体和无填料载体。无填料载体是指在中风化岩 层等土层中施工载体时,由于被加固士层密实度或强度较高,无 需外加填料直接夯实施工,达到设计要求三击贯人度所形成的载 体,夯实的主要目的是挤密桩端沉渣或虚土。 本次标准修订将载体施工填料由原来的碎砖、碎混凝土、水 泥拌合物、碎石、卵石及矿渣等修订为水泥砂拌合物,一方面可 提高载体核心区域的抗压强度,有效提高单桩承载力,另一方面 水泥砂拌合物可通过护筒与柱锤的孔隙填人护筒内,提高载体的 施工功效。填料载体由夯实的水泥砂拌合物和挤密土体、影响土

2.1.2根据被加固土土性,载体施工可填料,也可

体三部分组成(图1)。根据现场开挖 及对桩端土体取样分析,载体的影响 区域约为桩端以下深度3m~5m,横 可径长2m~3m。施工完毕时,桩端 下这个范围的士体都得到了有效挤密。 2.1.5载体桩桩长包括两部分:混凝 主桩身长度和载体高度,其中混凝土 桩身长度即从桩顶到载体顶的高度 (即承台底标高到施工时护筒底标高的 长度),载体因桩端十体土性和三击贯

体三部分组成(图1)。根据现场开挖 及对桩端土体取样分析,载体的影响 区域约为桩端以下深度3m~5m,横 可径长2m~3m。施工完毕时,桩端 下这个范围的土体都得到了有效挤密。

2.1.5载体桩桩长包括两部分:混凝 土桩身长度和载体高度,其中混凝土 桩身长度即从桩顶到载体顶的高度 (即承台底标高到施工时护筒底标高的 长度),载体因桩端土体土性和三击贯

图1填料载体构造 一水泥砂拌合物:2一挤密 土体;3一影响土体

度的不同,填料和影响范围也不同,一般深度约为3m~5 在进行承载力和变形计算时,从安全角度考虑,本标准规定 高度的计算值取2m。当在中风化岩中施工无填料载体时, 没有填料,所以载体高度为0,

但在进行承载力和变形计算时,从安全角度考虑,本标准规定载 体高度的计算值取2m。当在中风化岩中施工无填料载体时,由 于没有填料,所以载体高度为0。 2.1.8标准三击贯入度是以直径为355mm、质量为3500kg的 柱锤,落距为6.0m,自由落体连续三次锤击的贯入度。三击贯 人度测量时应注意两点:首先,第二次锤击测得的贯人度不大于 前一次锤击的贯入度,若发现不符合此规律,说明土体密实度不 够,应查明原因,重新实后进行测量;其次,当采用非标准锤 施工时,可通过调整锤的提升高度,确保锤端单位面积上的冲击 能量与标准三击贯人度测量时的冲击能量相同。 2.1.10由于载体桩单桩承载力高,因此在以承载力设计控制为 主的复合地基工程中可将载体桩施工成复合地基的竖向增强体, 增强体可采用素混凝土载体桩,也可以配钢筋,既发挥增强体单 桩承载力,同时合理利用桩间土承载力

2.1.8标准三击贯人度是以直径为355mm、质量为35

3.0.2随看近儿年载体桩技术的发展,载体桩技术的应用已经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前已积累了大量在残积土、强风化和全风 化等岩土中施工载体桩的资料和经验,故本次标准修订中,被加 固土层增加了这类土。对于软塑~可塑状态的黏土、素填土、 杂填土和湿陷性黄土,只要经过成桩和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满足 设计要求,也可作为被加固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中施工载体桩时,经过填料夯击,破坏了原状 土结构,土颗粒重新排列,载体周围的地基土土性发生较大变化: 如密实度提高,孔隙比降低等,使得在载体周围一定范围内黄土 湿陷性被消除。利用载体桩在黄土中的施工特性,当承载力和变 形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可有效减小混凝土桩身的长度。为研 究载体桩施工后黄土湿陷性消除的情况,编制组做了相关试验和 研究,表1为某工程载体桩施工前后载体周围地基土物理力学参 数指标的变化。试验桩混凝土桩身长度为9.0m,桩间距1.8m, 三击入度为12cm,土样从9.0m深度处开始取样,沿深度方向 每米取一组,取样的水平位置位于两试桩中心连线的中点。

表1某工程裁体桩施工前后载体固围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指标变化

由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在混凝土身以下4m范围内,湿陷 系数明显降低,湿陷性被消除。载体桩设计时可将护简底标高设 计在湿陷性黄土底面上2m~4m范围内,三击贯入度小时取大 直,三击贯入度大时取小值,施工载体桩后,可保证混凝土桩身 加载体穿透湿陷性黄土。 3.0.6本标准上一版中规定载体桩设计时应进行单承载力的 验算,对于承台或役板下多桩基础,桩间距小时A,可能相互叠 加,影响群桩中单桩承载力的发挥,故本次修订增加了载体桩群 桩应按实体基础计算桩端地基土承载力。 3.0.8在腐蚀性地区应用载体桩时,须考虑其耐久性。载体桩 桩身与普通混凝土桩一样,因此其防腐措施也相同。桩端载体部 分,在选材上与桩身一样,当载体施工填料达到0.6m时,折算 成球体后直径一般达到约1m,载体内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将远大 于桩身部分,因此载体的防腐蚀能力也将大于桩身。 3.0.10载体桩施工中成孔或填料夯实可能影响到相邻桩的施工 质量,如桩身缩颈、产生裂缝,或由于桩间土的上移带动桩身上 移,引起桩身与载体的脱离,可通过控制相邻桩的上浮量来保证 桩身的质量,根据实践经验,对于桩身混凝土已达到终凝,相邻 桩的上浮量不超过20mm,对于桩身混凝土处于流动状态的相邻 桩,上浮量不超过50mm,则对邻桩影响较小,因此本次标准修 订规定: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相邻桩的上浮量,对于混凝土终凝 后的邻桩,其上浮量不应超过20mm;对于身混凝土处于流 动状态的相邻桩,上浮量不应大于50mm。

4.1.3设计中应根据地质条件、施工影响范围和设计荷载,确 定合适的桩间距。合适的桩间距是指既能满足设计要求,义不至 于影响到相载体桩承载力,且造价最经济的桩间距。桩间距过 小,施工载体时产生的侧向挤土压力可能导致邻偏移。当桩长 短且土体的抗剪强度低时,可能导致土体滑移破坏,使地面隆 起、邻桩桩身上移。为研究载体施工的影响范围,标准编制组进 行了相关试验。 某住宅小区采用桩径410mm,桩长为5.0m的载体,载 体的被加固土层为黏土。施工完毕后并挖取土和土工试验,结果 表明:在夯实填充料外沿水平方向0~300cm间土体孔隙比有一 定的变化(表2),沿水平方向90cm范围内,孔隙比变化明显: 但超过90cm后孔隙比变化很小。实测夯实填充料固化后水平直 径为105cm,施工影响约1.45m,相当于4倍桩径

表 2土体孔隙比沿与填充料表面水平距离的变化

载体桩为挤土效应的桩,因此桩间距不宜小于3倍桩身置 径。通过载体桩模型箱试验结果表明,当被加固土层为砂土时, 其影响范围小于黏性土,这是因为砂土内摩擦角较大、抗剪强度 高,影响范围小于黏王,因此砂土中桩间距可略小于黏土中桩间 距。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室内试验,当被加固土层为粉土、砂土 或碎石土时,桩径为300mm~500mm的载体桩,最小桩距不宜

小于1.6m;当被加固土层为黏性土时,桩间距应适当增加,尤 其当被加固土层为含水量超过20%的黏性土时,桩间距不宜小 于4倍桩径,月不宜小于2.0m。当桩径大于500mm时,由于填 料会相对较多,故施工影响区域大,其最小桩间距应相应适当 增加。 不同地区的同一类土,其成因不同,由于其颗粒的矿物成 分、含水量、塑性指数、渗透系数、应力历史、灵敏度以及边界 条件等不同,抗剪强度指标不同,挤密施工影响范围也不同,故 施工最小间距也不一样,如在北京的黏性土中施工载体桩,桩间 距小于1.8m时,容易造成邻桩的影响,但在江苏和河南等地区 的黏性土中施工载体桩,其最小间距可达1.6m,依然能确保载 本桩施工质量,因此设计时应综合地区经验确定桩间距,没有地 文经验时应进行试桩确定合适的桩间距, 载体桩施工成孔工艺采用全护壁护筒施工,柱锤冲击成孔 振动成孔都属于挤土工艺,对周围地基土有一定的影响。为减小 邻桩的影响可采用旋挖成孔、落阳铲成孔等和载体施工相结合的 设计桩间距可适当减小

4.2竖向受压承载力计算

4.2.2确定载体桩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载荷试验,本次标准 修订规定设计等级为甲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的乙级的载体桩基础, 在设计之前为设计提供依据时,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 特征值。其他情况的载体桩基础,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以采用 相近的工程资料选用或通过公式进行估算。

4.2.2确定载体桩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载荷试验,本次标准 修订规定设计等级为甲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的乙级的载体桩基础, 在设计之前为设计提供依据时,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 特征值。其他情况的载体桩基础,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以采用 相近的工程资料选用或通过公式进行估算。 4.2.3所有承载力估算都是根据现有地质条件和经验参数对单 桩承载力的预估,当试验的单桩承载力与预估计算承载力有差异 时,应以试验为准,对原设计计算中选取的参数进行调整。 通过试验发现,载体受力变形曲线呈缓变型,接近浅基础 的载荷试验曲线。载体桩承载力主要源于载体(图2为某一项目 载体和载体载荷试验的曲线对比)。通过曲线分析发现:载体

4.2.3所有承载力估算都是根据现有地质条件和经验参

桩承载力的预估,当试验的单承载力与预估计算承载力有差异 时,应以试验为准,对原设计计算中选取的参数进行调整。 通过试验发现,载体桩受力变形曲线呈缓变型,接近浅基础 的载荷试验曲线。载体桩承载力主要源于载体(图2为某一项目 载体和载体桩载荷试验的曲线对比。通过曲线分析发现:载体

儿乎提供了90%的单桩承载力,类似扩展基础,因此本标准提 出按实体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来计算载体桩单桩承载力,单桩承 载力特征值R。=f。·A。当载体桩持力层为中风化岩时,其承 载力往往比标高在其上的强风化、全风化岩为持力层的载体单 桩承载力高,但由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中规定f.计算时对中风化岩不进行深度修正,按上一 返规程计算的载体桩单桩承载力往往小于以标高在其上强风化 全风化岩为持力层的载体桩单桩承载力,这与实际不符。本标准 规定该类桩单桩承载力计算中A。取桩身截面,f根据载荷试验 或由公式f二山fk确定。

图2载体和载体桩曲线对比

随看近年来施工工艺的不断完善,载体桩技术有厂长足的发 展。载体施工技术和振动沉管、旋挖、液压锤、潜孔锤等工艺相 结合后,载体桩施工成孔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载体桩的应用范 围有了较大拓宽,载体桩被加固土层从一般黏性土、粉士、砂 土、碎石土拓宽到残积土、强风化岩、全风化岩等土(岩)层 载体桩直径和桩长也有了较大变化,载体桩直径从最初

400mm450mm发展到最大达800mm,桩长也发展到最长达 40m。本次标准修订被加固土层增加了残积土、全风化、强风 化,拓宽了载体桩的应用范围,标准中等效计算面积选取的表格 中也增加了这些土,为设计提供了依据。载体桩设计时A一般 根据经验确定,为了方便设计,根据收集的工程资料进行分析, 本次修订给出基于桩径为450mm~~500mm的Ae经验取值,当 有现场载荷试验时,设计计算的A。可根据载荷试验反算进行取 值。表3为部分载体桩的统计。

表3部分载体桩的统计

主:由于实际工程中载荷试验很多未达到破坏,故表中某些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头 按单桩载荷试验曲线推算值。

4.2.4为确保满足桩身混凝王强度要求,按现行行业标准《建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对桩身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进行验算, 由于载体桩在护筒内施工,桩身混凝土质量易保证,结合经验规 定对桩身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的载体桩,其成桩工艺系数取 0.75~0.90;当桩身采用预制桩时,成桩工艺系数取0.85。对 某些桩身外施工水泥土或固化士的复合型载体桩,由于桩外围适固 化土或水泥土对芯桩的施工保护和环箍作用,提高了桩身混凝土 的抗压强度,其成桩工艺系数可适当提高,最大不超过0.98

为拥保满定凝工独强度安求,按现们们业标雅《娃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对桩身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进行验算。 由于载体桩在护筒内施工,桩身混凝土质量易保证,结合经验规 定对桩身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的载体桩,其成桩工艺系数取 0.75~0.90;当桩身采用预制桩时,成桩工艺系数取0.85。对 某些桩身外施工水泥土或固化士的复合型载体桩,由于桩外围固 化土或水泥土对芯桩的施工保护和环箍作用,提高了桩身混凝土 的抗压强度,其成桩工艺系数可适当提高,最大不超过0.98。 4.2.5持力层下某士层压缩模量与持力层压缩模量之比小于1/3 时,该土层即为软弱下卧层。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中规定,当桩中心距小于6倍桩径时,对群桩应进行整体 的软弱下卧层验算。载体桩的间距不超过3.0m,一般为整体受 力,因此载体桩的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按实体基础进 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等代实体基础的附加应力扩散平面为 载体的等效计算面,即混凝士桩身下2m,等代实体基础边长为群 桩中外围桩形成的投影面边长加2倍扩散等效计算宽度。 4.2.6载体桩群桩也存在相互影响,当载体桩群桩的A。大于 单桩A。之和时,表明A相等叠加,会影响单桩承载力发挥。 因此本标准规定对独立柱基和满堂布桩的载体桩基础进行群桩整

4.2.5持力层下某士层压缩模量与持力层压缩模量之比

时,该土层即为软弱下卧层。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中规定,当桩中心距小于6倍桩径时,对群桩应进行整体 的软弱下卧层验算。载体桩的间距不超过3.0m,一般为整体受 力,因此载体桩的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按实体基础进 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等代实体基础的附加应力扩散平面为 载体的等效计算面,即混凝土桩身下2m,等代实体基础边长为群 桩中外围桩形成的投影面边长加2倍扩散等效计算宽度。 4.2.6载体桩群桩也存在相互影响,当载体桩群桩的A。大于 单桩A之和时,表明A,相等叠加,会影响单桩承载力发挥

4.2.6载体桩群桩也存在相互影响,当载体桩群桩的A大于 单桩A。之和时,表明A。相等叠加,会影响单桩承载力发挥。 因此本标准规定对独立柱基和满堂布桩的载体桩基础进行群桩整 体承载力验算。

4.3.2载体桩桩端存在载体,抗拔时载体的锚固作用较为明显: 其受力类似扩底桩,因此载体桩常常被设计为抗拔耕,抗拔载体 桩与抗压载体桩最大的区别为抗拨载体桩必须将桩身钢筋伸入载 体内,且满足一定的长度。由于土层、填料体积及三击贯入度不 司,施工对周围地基士的挤密效果不同,抗拔破坏模式也不完全 相同,要精确计算桩身侧阻的提高及载体对受拔承载力的贡献较 为困难,自前本标准仍参照传统桩基受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 载体桩受拔承载力的计算,结合载体桩的施工特点和工程经验给

4.4.4由于载体桩桩间距一般为1.8m2.4m,在上部荷载作 用下桩和桩间土受力呈整体变形,故载体桩基沉降按等代实体基 础进行验算。计算方法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等效作用面取 载体计算底面,即混凝土桩身下2m,等效计算面积为载体桩 包括载体)形成的实体投影面面积,等代实体边长为外围桩形 成的投影边长加2倍载体的扩散等效计算宽度。 载体桩桩身刚度大、压缩变形小,且载体核心区为水泥砂拌 合物,硬化后类似混凝土,其强度高、压缩模量大。载体影响深 度为3m~5m,水泥砂拌合物下的地基士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密, 压缩模量提高,压缩性也显著降低。为简化计算,本标准将沉降 计算深度取混凝土桩身下2m,该位置下的地基土压缩模量仍按 原状土的压缩模量进行取值,综合考虑,该简化计算方法的结果 与实际较为相符。 4.4.6桩基沉降计算时,桩端地基土的附加压力一般有两种计算 方法,其一为将承台底压力扣除承台底以下桩土实体基础外围侧 阻后,除以桩端受力面积;另一种计算方法为将附加压力按某一 角度沿深度扩散,扩散角度为1/4土的内摩擦角。采用第一种计

5.1.1载体桩复合地基将载体桩设计成复合地基的增强体,载 体桩施工采用挤土工艺成孔,在一定程度上挤密了桩间土,故在 欠固结回填土、液化土或湿陷性黄土中进行载体桩复合地基处理 时,可考虑载体桩施工对欠固结回填土的挤密、液化和湿陷的消 除。具体处理效果与设计参数相关。

5.1.1载体桩复合地基将载体桩设计成复合地基的增强体,载

5.2.1载体桩复合地基增强体直径一般为400mm~600mm,其 桩土压力分配受桩间距、桩间土的土性及褥垫层影响较大。为了 让增强体承担更多荷载,对于桩间距大于2m的复合地基,一般 会在距桩顶1倍桩径的范围内将桩径增大,有利于增强体承载力 的发挥。桩顶扩径的尺寸,根据设计参数和桩士荷载分担比例 确定。

5.2.5载体桩复合地基与常规的增强体为有胶结强度的复合地 基一样都是通过褥垫层发挥桩与桩间土的承载力,实现桩土共同 受力,

5.2.5载体桩复合地基与常规的增强体为有胶结强度的复合地

载体桩复合地基受力时单桩侧阻力和轴力随深度的变化与常 规CFG桩复合地基类似(图3为某载体桩复合地基加载时实测 逛身侧阻和轴力随深度的变化),因此载体桩复合地基设计时承 载力计算公式参照常规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进行推算,即 复夏合地基承载力为增强体承载力和桩间土承载力的复合,但由于 载体桩复合地基中增强体是一种以桩端载体承载为主的桩型,因 比桩土承载力的发挥比例不同,承载力计算中的参数与CFG桩 复合地基计算参数不同

图3某载体桩复合地基加载时实测侧 阻力和轴力随深度的变化

6.0.6载体桩施工的机理是土体的密实理论,载体施工的目的 是有效挤密桩端土体。当桩端土体为含水量高的黏性土,尤其是 饱和黏性土时,施工中若锤出护筒过多,容易造成黏性士结构破 坏从而降低地基土的承载力,达不到密实的效果,因此本标准规 定当桩端为饱和黏性土时,应严格控制锤出护筒的距离,一般不 超过5cm,减少柱锤对土的扰动破坏。 载体施工后的密实度是载体施工成功与否的关键,密实度通 过三击贯人度控制。对于某些含水量较高的黏性土,若锤出护筒 太多,施工中可能造成黏性土结构破坏,形成橡皮土,这样有可 能测量的三击费入度小,但实际上地基士的密实度没有达到要 求,由于橡皮土都会反弹,再次检测孔底时一般会发现回弹。故 在该类土中施工时,要求在测完三击贯入度后检查孔底士的回 弹,当回弹量超过1cm时,说明土体未有效挤密,必须劵实后 再次测量三击贯人度。

6.0.8载体桩的载体对受拨承载力有显著的作用,因

保桩身的受拨力能有效传递到载体。施工中测量完三击后必须继 续沉人护筒,将护筒沉人载体内一定深度,将钢筋锚固在载体 内,钢筋的锚固长度满足受拔承载力的要求。载体桩受拔时,将 荷载传递到载体,充分发挥载体的锚固作用,

7.0.8由于载体桩为混凝土桩身加载体,混凝土桩身属于一维 杆件,故载体桩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可采用反射波法进行检 测。反射波法检测时,桩端反射波的相位与桩端面积、材料密度 及波在材料中的传播速度相关,受桩端地基士士性、填料体积的 影响,低应变检测时载体桩桩端反射波可能呈现同相位或反相位 的反射,因此检测时应根据地质情况、施工资料并结合静载荷试 验综合判断桩身完整性。

7.0.9为保证复合地基受力,在进行承载力检测时,规定载1

高速公路施工组织方案示例7.0.9 为保证复合地基受2

桩复合地基检测包括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和增强承载力检测。由 于载体桩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承载力较高,其桩间距往往较大: 因此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时载荷往往较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因 比本标准规定在有经验的地区,可以采用增强体单桩承载力和桩 间土承载力检测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验收。 7.0.11普通灌注桩载荷试验必须有一定的休止时间,主要是确 保扰动土的恢复和桩身混凝土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由于载体 其承载力主要源于载体,桩侧部分提供比例较少,因此给设计提 供参数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可采用快硬水泥施工载体,用 钢管或预制构件代替桩身进行试验,这样较短时间内载体强度满 足要求,可以将上部荷载传递到载体下持力层,可提前进行载荷

桩复合地基检测包括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和增强承载力检测。由 于载体桩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承载力较高,其桩间距往往较大 因此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时载荷往往较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因 此本标准规定在有经验的地区,可以采用增强体单桩承载力和桩 间土承载力检测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验收。 7.011普通薄注桩裁荷试验必须有一定的体止时间、主要是确

7.0.11普通灌注桩载荷试验业

保抗玩动土的恢复和桩身混凝士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由于载体桩 其承载力主要源于载体,桩侧部分提供比例较少,因此给设计提 供参数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可采用快硬水泥施工载体,用 钢管或预制构件代替桩身进行试验,这样较短时间内载体强度满 足要求,可以将上部荷载传递到载体下持力层,可提前进行载荷 试验,缩短时间。

某高速公路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统一书号:15112:3146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