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5481-202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程.pdf

SY/T 5481-202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5071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5481-202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程.pdf

d)利用上、下层位的断裂体系登合辅助解释及组合断层; e)断层解释结果分三级:一级断层(控制盆地、坳陷或凹陷边界的断层)、二级断层(控制二 构造带发育和形成的断层)、三级断层(控制局部断块、圈闭、高点的断层,以及零星分布 断层); f)充分使用连井线、任意线,检查断层的落实程度; g)对探井钻遇的断层位置、落差、断层倾角等进行检查; h)对断裂位置、断裂组合、断层落差、延伸长度等进行检查

8.2二维地震资料断层解释

a)在水平叠加部面和偏移部面上,根据反射层的断层识别标志确定正断层和逆断层: b)在面上,断层上、下两盘的断点位置应有明确的标记; c)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综合区域构造特征进行断层平面和空间 组合。

8.3三维地震资料断层解释

JTG 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pdf8.3.1窄方位地震资料断层解释

窄方位地震资料断层解释的内容包括: a)宜使用断层增强处理(如构造导向滤波)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断层解释。 b)使用相干、曲率、方差、倾角等能反映断层分布的地震属性辅助解释断层。 c)使用三维可视化、相干体或曲率体等属性切片辅助解释及组合断层。 d)使用单一或融合属性体刻画断层,辅助进行断层平面组合。 e)断层解释结果的调整与完善应包括: 1)采用平面与韵面结合的方式,检否断层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2)调整不合理的断层解释结果,补充未解释出的断层,完善断层平面组合 3)不同方向的剖面上,同一断层面应闭合。

8.3.2宽方位地震资料断层解释

9.1标签(样本)数据建立

标签(样本)数据建立要求: a)在构造模式指导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标签(样 b)地震标签(样本)数据总量应满足深度学习的要求。

9.2人工智能解释模型建立及应用

人工智能解释模型建立及应用的内容应包括: a)根据地震资料特征构建解释模型; b)以标签数据为标准训练解释模型,满足精度要求; c)解释模型预测结果满足精度要求; d)将最终模型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开展智能构造解释

9.3人工智能构造解释结果质量控制和修正

人工智能构造解释结果质量控制和修正应包括: a)智能构造解释结果应符合研究区地质规律; b)地震解释层位和断面应闭合; c)智能解释不合理的区域,采用人工解释进行修正

10.1图件编绘基本要求

构造图的比例尺应根据测网密度(或勘探程度)和地质任务确定。二维地震资料时间构造图、 图(深度图)概查、普查区域的成图比例尺以1:500000或1:200000或1:100000或1:500 宜;详查、精查区域的成图比例尺以1:50000或1:25000为宜,三维地震资料时间构造图、构 (或深度图)比例尺以1:25000或1:20000或1::10000为宜

10.1.2 断点符号和断点的平面组合

断点符号和断点的平面组合应包括: a)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应合理,并符合地质规律。 b)不同级别的断层应用粗细不同的断层线表示,不可靠断层应用虚线表示。 c)断层上、下盘应标明掉向。 d)断层的水平断距在图面上大于5mm 时要区分断层上下盘。 e)大比例尺编图时,断层应用双线表示。正断层上升盘为细实线,下降盘为粗实线,掉向在粗 实线上标注;逆断层上升盘为细实线,下降盘为粗虚线,掉向在粗虚线上标注,断面倾向在 细实线上标注;小比例尺编图时,断层可采用单实线表示。 f)断层符号表示按照 SY/T 5615 的规定执行

10.1.3 等值线编绘

等值线编绘应包括: a)等值线线距应视作图比例尺、勘探目标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同一张图应用相同等值线线距, 在特殊部位可加密等值线,以点划线表示。 b)等值线的编绘既要充分依据实际资料,又要符合地质规律。 c)等值线应匀称、圆滑,偏离数据的位置应小于等值线线距的三分之一。 d)构造图等值线的标注值应为海拔高度,高于海拔零线用正值表示,低于海拔零线用负值表 示;深度图等值线标注值均为正值。 e)地震剖面(段)品质为三级的区域或不可靠区域,等值线用虚线表示。 f)逆断层下盘逆掩部分等值线用虚线表示,上盘等值线用实线表示,或上、下盘分别编图。 g)断层上、下盘的等值线应与断层掉向及落差符合。

10.1.4地质符号使用

编图时地质符号的使用按照SY/T5615的规定执行。

10.1.5制图系统制作构造图

制图系统制作构造图的技术要求: a)制图系统成图时要进行网格化方法和参数的试验以确定最佳网格化方案; b)制图系统生成的构造图可适当编辑,对等值线的修改幅度应小于等值线间距的三分之

10.1.6 构造图图式与样式

构造图图式与样式按照 SY/T 5331、SY/T 5615 的规定执行。 10.1.7图件名称、井位标注、图件说明 图件名称、地震测网、并位标注、图件说明等按照SY/T5331、SY/T5615的规定执行

10.2时间域地震资料构造图编

10.2.1 时间构造图编绘

10.2.1.1 二维地震资料时间构造图编绘

二维地震资料时间构造图编绘的要求应包括: a)用时间偏移剖面编图时,以主测线数据为主,联络测线数据作为参考; b)1:5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0ms~250ms为宜,1:2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 100ms~200ms为宜,1:1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50ms~100ms为宜,1:50000比例 尺的等值线间隔以25ms~50ms为宜,1:25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ms~25ms为宜; c)图件编绘基本要求按照10.1的规定执行。 0.2.1.2三维地震资料时间构造图编绘 三维地震资料时间构造图编绘的要求应包括: a)1:25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ms~50ms 为宜,1:2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ms~ 25ms为宜,1:1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5ms~25ms为宜; b)不应漏掉幅度大于10ms、面积大于0.2km²的构造圈闭; c)不应漏掉延伸长度大于10个地震道的断层; d)断层在平面上的组合应与时间切片上显示的组合特征一致: e)时间构造图应与时间剖面解释结果一 f)图件编绘基本要求按照10.1的规定执行。

2.2构造图(或深度图

10.2.2.1速度建场

速度建场的技术要求包括: a)利用声波测井、VSP资料、速度谱及岩心测试等资料,建立层速度及平均速度场; b)在剖面上,层速度应沿层分布,纵向变化应与VSP或声波测并趋势一致; c)平均速度平面分布应与时间构造图具有相关性

10.2.,2,2时深转换

宜采用以下时深转换方法: a)用综合平均速度曲线进行转换 b)用空变的平均速度场进行转换,

10.2.2.3并震深度误差

并震深度误差校正的要求应包括:

a)时深转换后,应进行并震误差分析,如深度误差超出标准规定的误差范围,应修改速度场, 确保深度误差符合要求; b)并震深度误差校正符合GB/T33684的规定要求。 10.2.2.4构造图(或深度图)基准面确定 基准面确定分为: a)构造图应换算到海拔高度零米的水平面上; b)深度图需要明确标注出参考面的海拔高度

10.2.2.5二维地震资料构造图编绘

二维地震资料构造图编绘的要求应包括: a)1:5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0m~250m为宜,1:2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 100m~150m为宜,1:1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50m~100m为宜,1:50000比例尺 的等值线间隔以25m~50mm 为宜,1:25000 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m~25im 为宜; b)在有倾角测井资料的地区,可参考使用倾角测井资料修正构造图; c)构造图(深度图)编绘基本要求按照 10.1的规定执行。 10.2.2.6三维地震资料构造图编绘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图编绘的要求应包括 a)1:25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m~50m为宜,1:2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m~ 25m为宜,1:1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5m~25m为宜; b)图面上断层的级别、断层延伸长度、断层组合、掉向应与时间构造图一致; c)不应漏掉幅度大于15m、面积大于0.2km²的构造圈闭 d)构造图编绘基本要求按照10.1的规定执行。

二维地震资料构造图编绘的要求应包括: a)1:5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0m~250m为宜,1:2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 100m~150m为宜,1:100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50m~100m为宜,1:50000比例 的等值线间隔以25m~50m为宜,1:25000比例尺的等值线间隔以10m~25m为宜; b)在有倾角测并资料的地区,可参考使用倾角测井资料修正构造图:

10.3深度域地震资料构造图编绘

10.3.1并震深度误差校正

深度误差校正要求: a)对网格化后的各地震解释层位统计并点的并震深度误差,并形成误差场; b)用深度误差场校正各地震解释层位的深度; c)并震深度误差精度要求按照GB/T33684的规定执行。

10.3.2深度域地震资料构造图(或深度图)编绘

深度域地震资料构造图(或深度图)分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编绘,具体编绘要求按照10.1、10.2.2 2.5或10.2.2.6的规定执行。

成果精度符合GB/T33684的规定要求。

构造特征描述的内容应包括: a)主要断层展布及发育特征; b)基底结构及上覆地层构造特征分析; c)构造带划分及构造样式; d)局部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分析的内容应包括: a)构造发育期次、成因机制分析 b)构造演化分析及特征,

11.3构造圈闭特征描述

构造圈闭特征描述的内容应包括 a)目的层地层及地震反射特征: b)构造圈闭类型、形态及要素; c)构造圈闭形成时间和控制因素

12.1 层序地层研究内容

层序地层研究内容应包括: a)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b)确定岩性地层界线与层序地层界线的关系; c)研究盆地(凹陷)内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规律 d)恢复盆地(凹陷)主要沉积时期的古沉积环境: e)对地震异常反射进行地质解释: f)预测生、储、盖层的分布及空间组合关系; g)对目的层段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进行预测; h)对目的层段地层、岩性和复合圈闭的分布进行落 i)为盆地、区带的油气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层序地层研究需要准备的资料应包括: a)选择若干条穿越盆地(凹陷)不同沉积相带并延伸至盆地边缘的基干地震剖面,剖面应过较 多的参数井或探井,并尽可能与地质露头韵面相连; b)具有代表性的参数井和探井的钻井、测井资料、周边露头资料; c)古生物资料、同位素资料、地球化学等资料; d)区域沉积及构造资料。

12.3 层序和体系域解释

12.3.1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解释

占、测井资料层序地层解

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解释的内容应包括: a)利用测井曲线、岩性特征及古生物信息进行单井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初次海(湖)泛面 最大海(湖)泛面和不整合面; b)识别出准层序、分析准层序组合方式; c)确定层序、体系域等地层单元; d)不整合面特征分析; e)判别层序类型(I类层序、Ⅱ类层序); f)沉积相分析; g)层序地层学解释的连井对比部面

12.3.2地震资料层序地层解释

地震资料层序地层解释的内容应包括 a)识别出地震面中各种地震反射终止方式如削截、顶超、上超、下超、视蚀等 b)解释不整合面、初次海(湖)泛面、最大海(湖)泛面 c)确定层序、体系域等地层单元。 2.3.3综合层序地层分析 综合层序地层分析的内容应包括

12.3.3综合层序地层分

综合层序地层分析的内容应包括: a)对比分析露头层序、钻井层序 b)建立综合层序地层格架; c)建立综合层序的地震剖面控制 d)以体系域(或层序)为单元的 e)结合钻井资料,将地震相转化

12.4目的层段沉积微相研究

12.4.1 单并划相

单井划相的内容应包括: a)以钻井取心资料为基础,综合相应的录井资料,进行微相划分; b)对同一地区、同一层段多口井岩心和录井资料分析,建立目的层段单井相剖面及沉积微相模 式图: c)将单井相剖面及沉积微相模式图中的岩性、岩相组合等特征与相应层段的测井曲线组合特征 对比,建立对应关系; d)分析测并曲线形态及它们纵向和平面的组合特征,判定沉积微相分布

12.4.2 沉积相研究

沉积相研究的内容应包括: a)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属性等信息进行地震相分析 b)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地震信息进行储层预测:

c)目的层段连井沉积微相对比分析; d)利用地震相、单并相、储层预测、连并相分析等成果,开展沉积相或沉积微相研究

12.5层序地层图件 层序地层图件宜包括: a)年代地层图; b)区域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周期图; c)层序(体系域)层速度平面图; d)层序(体系域)砂泥岩百分比图; e)层序(体系域)地层视厚度图; f)层序(体系域)地震相分布图; g)层序(体系域)沉积相(体系)图; h)目的层段储层物性预测图; i)烃源岩分布预测图; j)有利储层分布预测图; k)有利盖层分布图; 1)有利勘探区带预测图。 13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解释 13.1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主要类型 地层、岩性和复合圈闭类型主要包括 a)地层圈闭主要包括:地层超覆圈闭、 不整合遮挡圈闭、地层尖灭圈闭; b)岩性圈闭主要包括:砂岩透镜体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礁体圈闭、浊积砂体圈闭、火成 岩圈闭、成岩圈闭; c)古潜山圈闭; d)异常压力圈闭; e) 复合圈闭。

13 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解释

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解释需要的基础资料应包括: a)使用相对保持振幅处理的地震资料: b)层序、体系域研究成果,研究区的钻井、测井资料及区域地质研究成果。

13.2.2解释过程中需要的其他资料

解释过程中需要的其他资料应包括: a)地质模型及正演数据; b)波阻抗数据体; c)相十数据体; d)其他地震属性数据体。

13.3 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识别与解释要

,1 地层圈闭识别与解料

地层圈闭识别与解释的内容应包括: a)目的层段的标定; b)超覆点、尖灭点、剥蚀点位置识别; c)圈闭顶、底板地层的岩性预测; d)目的层储层物性分析; e)油源及运移途径分析。

13.3.2 岩性圈闭识别与解释

.3.3 古潜山圈闭识别与

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的层位解释按照7.2或7.3的要求执行,断层解释按照8.2或8.3的要求 执行。

13.5 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评价图件

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评价图件主要包括: a)圈闭所在层系的单并相、地震相、沉积相图; b)圈闭顶面、底面形态图; c)圈闭的顶、底板岩性预测图; d)圈闭储层厚度图; e)圈闭储盖组合及油源分析图; f)油藏模式图或油藏剖面图; g)圈闭综合评价图; h)其他相关图件。

14 地震资料解释合理性的确认

确认内容应包括: a)利用单井综合柱状图、测井曲线、VSP测井资料、地面地质资料等对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进 行综合分析,标准层标定误差不大于半个相位。 b)时间域层位标定伸缩系数要求应满足: 1)相邻两个目的层间的伸缩系数宜控制在0.8~1.2; 2)全并段总的伸缩系数应控制在 0.9~1.1。 c)深度域层位标定伸缩系数要求应满足: 1)相邻两个目的层间的伸缩系数宜控制在0.9~1.1; 2)全并段总的伸缩系数应控制在0.98~1.02

14.2层位解释合理性确认

14.3断层解释合理性矿

14.4 时深转换速度合理性确认

按照 10.2.2.1 中 b)、c)的要求确认时深转换速度的合理性。

14.5 编图合理性确认

确认内容应包括: a)与已有钻井资料吻合; b)各级断层位置、平面组合、断距、延伸长度及上下盘地层厚度等合理; c)等值线勾绘合理、正确; d)构造的形态、轴向、高点在平面上的展布符合地质规律;构造与其控制断层的关系合理 e)浅层、中层、深层构造高点的继承性或高点位置的平面变化符合地质规律

15.1圈闭可靠性分析

可靠程度确认的主要因素包括: a)地震资料测网密度、地震面品质; b)钻探程度及井筒资料的完整性; c)圈闭基础条件和圈闭解释成果综合分析。

[5.1.2圈闭可靠性分级

[/T 5520 的评价标准,圈闭可靠性分为可靠、较

15.1.3圈闭可靠性分析内容

15.1.4构造圈闭评价图件

构造圈闭评价图件主要包括: a)圈闭构造图; b)储层预测图; c)圈闭生储盖组合配套相关图件 n d)油藏模式图或油藏剖面图; e)其他相关图件。

15.1.5 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评价图

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评价图件主要包括: a)圈闭所在层系的地震相、沉积相图; b)圈闭顶板、底板层构造图; c)圈闭的顶板、底板层岩性预测图; d)储层分析及储层预测相关图件; e)圈闭生储盖组合配套相关图件; f)油藏模式图或油藏剖面图; g)其他相关图件

成藏条件分析内容应包括: a)油气资源潜力分析,并编制相应图件; b)构造对油气生成、运移及成藏的控制作用; c)研究储盖层组合特征,分析生储盖匹配关系,并编制相应图件; d)分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聚集规律。

15.3区带及目标评价优选

区带及目标评价优选内容应包括: a)依据成藏条件分析结果优选有利区带。 b)按照SY/T5520的要求对圈闭进行地质评价。 c)根据圈闭类型、规模、可靠性及成藏可能性进行排序。 d)提出勘探部署建议: 1)并位建议; 2)地震及非地震勘探部署建议; 3)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建议; 4)综合研究建议,

16地震地质实时钻井导向

16.1 入靶实时导向

标志层实钻深度确认及机

确认及调整方法为: a)标志层实钻深度确认:利用随钻录井、测井等数据,通过正钻水平并和已钻井的标志层连井 实时对比,自上而下逐层确认各标志层的实钻深度; b)地质模型调整:利用正钻水平井标志层实钻深度进行速度场重建,完成油藏地质模型的动态调整。

16.1.2实时预测标志层及入靶深度

16.1.3确认着陆状况

16.1.4 非正常着陆的并斜角调整及入靶

非正常着陆的调整方法为: a)延迟着陆:减小井斜角,适时调整入靶点位置和人靶深度,直至入靶; b)提前着陆:增大并斜角,适时调整入靶点位置和人靶深度,直至人靶。

16.2.1 钻遇岩性突变的实时导向

钻遇岩性突变的实时导尚主要内容包括: a)根据地质模型,预警水平井段可能钻遇的岩性突变位置及特征; b)结合随钻地质评价数据,确认预警的岩性变化位置及特征; c)在地质模型上,通过储层富集段顶底界面约束水平井的钻进轨迹

2 钻遇小断层的实时导

钻遇小断层的实时导向主要内容包括:

a)根据地质模型和地震属性,预警水平井段上小断层发育的位置; b)结合随钻地质评价数据,确认小断层发育位置: c)根据地质模型,按照断层性质、断层倾向和断距大小进行并轨迹的调整。

16.2.3钻遇微幅度构造的实时导向

钻遇微幅度构造的实时导向主要内容包括: a)根据地质模型,预警微幅度构造的位置和幅度; b)结合随钻地质评价数据,确认微幅度构造的位置和构造幅度; c)根据地质模型,按照微幅度构造的地层倾角趋势实时调整井斜角,引导水平井钻进。

成果报告编写内容参照附录B的规定执行

成果报告编写内容参照附录B的规定执行。

18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

简述项目的来源、承担单位和解释工作量。

A.1.3勘探程度与历程

描述地震资料解释工区的地震勘探程度、钻

A.1.4勘探成果与潜力分析

A.1.5 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附录A (资料性)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设计编写内容

详细列出构造解释项自地质任务,明确层位和断层解释的工作量,圈闭落实与评价、并 议等研究内容。

A.2.2 实物工作量

也震构造解释的实物工作

列出项目研究需要遵守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究需要遵守的行业标准、

预期的成果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层位和断层解释精度、构造图深度误差、落实有利圈闭规模和提出 并位数量等项目细化考核指标,

A.3.1相关资料收集

A.3.2资料品质分析与评价

A.3.3研究难点及技术对策

A.4.1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

A.4.2 层位和断层解彩

A.5.1 质量控制体系及规范

项目运行应遵守的质量控制体系及相关规范

A.5.2重点质控环节与指标

A.6资源配置与进度安排

投入的人力资源、技术装备情况(软件、硬件

遵循的质量规范,计划实施的质量保障措施。

预期提交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清单。

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情况、地形地貌、

描述工区所处的构造单元名称及其与相邻构造间的关系;区域地层发育特征,不整合面的类型及 分布,各地层单元的地层特征、岩性特征、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等

B.1.3勘探开发概况

描述工区勘探历程、地震勘探程度、钻探程度、油气藏分布及三级储量情况、油气井点分布、 闭分布情况等。

B.1.4 项目完成情况

简述项目研究需要使用的各种基础资料收集、分析、整理情况,包括测井曲线的校正、钻井地 的调整、地震资料的解释性处理等。

B.2.2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按目的层对地震资料的品质逐层进行分析评价,对完成任务的不利因素 响程度进行评估。

B.2.3地震反射地质层位标定

利用地质露头、VSP、合成地震i 区域性不整合面、区域性标志层等 方法,建立地震反射层与地质分 根据地质任务确定地震解释层位。

B.2.4 层位和断层解释

阐述基干剖面解释、二维地震层位对比解释和三维地震网格加密解释等情况,以及层位解释和 只别的相关技术方法,并对层位和断层解释可靠性进行分析。

B.2.6成图精度分析

成图精度分析应包括时深转换方法及精度分析。

B.2.7 构造和断裂特征

迷自的层段构造、断裂的主要发育类型与展布特征,对局部构造、断裂进行分类和分级,对主 要断层和构造分别进行特征描述

对目的层段发育的局部构造圈闭分类,逐一进行特征描述,分析圈闭的形成期、改造期,构造运 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圈闭的控制作用,分析控制圈闭断裂的封堵性及其在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所起的 乍用。根据地震资料对圈闭的控制程度、地震资料的品质及圈闭附近已钻井的误差分布情况,对圈闭 并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价

B.2.9构造演化特征

B.3.1 有利区带分析

阐述油气显示特征、油源分析、储盖分析、 区域构造分析 成藏条件综合评价。

对圈闭可靠性、含油气性综合评价,并进行圈闪

项目研究参考的主要文献。

项目研究参考的主要文献。

C.1 检查制度及方法

C.1.1 分级检查制

C.1.2检查方法和检查率

附录C (资料性)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

附录C (资料性)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

C.3.1按本文件规定执行各级检查的负责人,宜根据各自的职责进行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质量检查, 并达到检查的数量。 C.3.2对检查出的问题按具体情况决定整改或返工,并在整改或返工完成后及时组织复查。 C.3.3各级检查人员宜按本文件要求执行检查、达到检查数量,宜对检查成果的质量负责,并妥善 保存检查记录。

地区地震反射地质层位标定质量检查表

工区二维地震资料加载及解释质量检查表

地面垫层采用三合土施工工艺工区三维地震资料加载及解释质量检查表

表 C.5 工区二维

层构造图(深度图)质量检查表

工区三维 层构造图(深度图)质量检查表

GB/T 13634-2019 金属材料 单轴试验机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SY/T 5481—2021表 C.8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工业制图质量检查表存在检查人整改整改检查人复检序号检查项目检查要求合格问题及日期结果及日期结果超覆、剥蚀、尖灭点是否可靠识别特征的可1靠性各种岩性体、古地貌外形及顶面是否具有外形标志、地震属性特征拾取相位的准确性;制图精度及可2特征点的准确性;靠程度速度场的合理性3图件编制齐全按13.5规定的内容完成波阻抗剖面利用特殊处理、层速度剖面4模型正演资料验证可靠性模型正演其他各种属性30

中华人民共和国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程 SY/T 5481—2021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 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排版印刷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880×1230毫米16开本2.5印张70千字印1—400 2022年1月北京第1版2022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书号:1550218383定价:48.00元 版权专有不得翻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