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4514-2022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pdf7. 8. 1 统测布置原则
统测布置原则如下: 地下水水位统测点剖面布置、区域性地下水位统测点均匀布置,根据不同的情况宜考虑含水 层富水性强弱,承压水或潜水,水质类型,所处的部位等,在多层含水层分布区,应设置分 层地下水水位统测点; 泉水应按不同类型、不同含水层(组)、泉水分布密度设置泉水水位统测点
某水库截污工程土建施工组织设计7. 8. 2统测时间
测流布置原则如下: a)进出水文地质单元的地表水流量; b) 小流域地表水径流量; 支流汇入主干河流的流量; d)进出灰岩区的流量。
7. 9. 2 采用方法
根据流量大小采用不同测流方法,主要采用流速仪断面法测流
7.9.3流速仪断面法技术要求
断面法技术要求如下:
DB37/T 45142022
除单图幅为整个调查区外,不做单图幅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单图幅根据该幅水文地质条件进行 资源评价。
8.1.2可按重点区段评价
对主要的富水带,地下水重点开采地段或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地带等重点区段, 求可按重点区段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中要注重对边界条件的控制。
8.1.3可按行政区评价
结合行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需求,可按照行政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中要注重对边界 条件的控制。
8.1.4按地下水系统评价
以地下水系统作为评价单元,进一步进行亚区、块段的划分
表7不同评价类型区评价内容一览表
DB37/T 45142022
评价原则如下: a)应分别评价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深层承压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开采潜力; b)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水质分级以溶解性总固体为标准,按照<1g/L、1g/L3g/L、3g/L~10g/L 10g/L~50g/L、大于50g/L五个等级进行评价,已被严重污染和可引发地方病的劣质地下水, 需指出其所在的含水层,圈出其分布范围,单独予以评价; C 评价工作充分体现“动态”的观点,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的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判断今后地下水资源量可能发生的变化;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选择,一般可采用均衡法、开采试验 法、相关分析法、疏干补偿法、数值法等;一般应采用两种或三种方法相互对比验证,并评 价其保证程度: e 为便于各规划部门使用,要求将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分配到各级行政单元中,原则上以最小 计算块段所属范围分配。若一个计算块段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单元,则以计算块段中 的资源模数、面积并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配;
8.3.2评价基本要求
3.2.1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评价: a)应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 b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在平原区宜采用补给量总和法评价,同时计算排泄量,用水均衡方法 进行校核;在山地丘陵区宜采用排泄量法或河川径流量分割法评价,在岩溶地区宜采用补给 量总和法或排泄量法评价; C 降水量要尽可能用长系列的资料,并要求延长到评价工作年份,计算近几十年来年系列降水 量的均值及其相应的降水入渗补给量; d 除降水量要延长系列外,其他相关数据,如开采量、河川径流量、渠道引水量、灌溉面积、 灌溉定额、地下水位埋深等要采用评价时段的最新数据; e 对于研究程度比较高、资料比较丰富、资料系列比较长的地区,宜参考模拟计算所建立的地 下水均衡式和分项补给量,并根据近几十年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变化,对补给项 作适当的修正; 以动态的观点分析研究各级地下水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的改变,对已有水文地质参数进行甄别和修正,通过调查工作对缺少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 补充。 3.2.2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应在可能的富水地段、蓄水构造分布区基本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下水资源。控制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C+D级精度要求,为进一步勘查提供依据。其评价方法如 a) 根据历年降水量、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动态、开采量长期监测资料,以及是否引发地下水环境 问题,计算评价地下水环境问题约束条件下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地
下水均衡式和分项补给量,并根据近几十年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变化,对补给项 作适当的修正; 以动态的观点分析研究各级地下水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的改变,对已有水文地质参数进行甄别和修正,通过调查工作对缺少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 补充。 8.3.2.2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应在可能的富水地段、蓄水构造分布区基本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地下水资源。控制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C+D级精度要求,为进一步勘查提供依据。其评价方法如 下。 a 根据历年降水量、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动态、开采量长期监测资料,以及是否引发地下水环境 问题,计算评价地下水环境问题约束条件下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地 下水环境问题约束可以转化为地下水最大允许水位理深和最大允许水位降深约束。 b)岩溶水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下降不能导致海水、咸水、污染水等劣质水入侵;同时,还要 满足下列条件:
a) 根据历年降水量、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动态、开采量长期监测资料,以及是否引发地下水环境 问题,计算评价地下水环境问题约束条件下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地 下水环境问题约束可以转化为地下水最大允许水位埋深和最大允许水位降深约束。 b) 岩溶水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下降不能导致海水、咸水、污染水等劣质水入侵;同时,还要 满足下列条件
DB37/T 45142022
1)对于泉排型岩溶水含水层系统,天然条件下泉水是岩溶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最大允 许水位降深的确定原则要满足以下条件:地下水动水位标高不低于泉水出流标高;要保 证泉水维持一定的景观流量,以实现其观赏功能,且能够维持下游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如维持一定的河水基流量等; 2) 对于潜排型岩溶含水层系统,天然条件下侧向径流为岩溶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最大 允许水位降深的确定原则要满足以下条件:地下水动水位不在第四系覆盖层底板上下波 动,确保不会发生岩溶塌陷;地下水位降低不会对下游水源地的正常开采造成不可接受 的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表水的捕获量(地下水对地表水排泄量的减少量,或地表水 补给地下水的增加量)不能太大而导致地表水流量的大量减少、从而影响水生生态环境。 c)孔隙水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下降不能导致海水、咸水、污染水等劣质水入侵;同时,还要 满足下列条件: 1)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地区,以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作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的主要 约束条件:防治土壤盐渍化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约束为大于或等于2m~3m;防治土 地沼泽区,地下水生态水位理深约束为大于或等于2m~3m;防治土地沙化草甸分布区, 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约束为小于或等于3m~4m;防治土地沙化乔、灌木分布区,地下水 生态水位埋深约束条件为小于或等于8m; 2) 在地下水原本埋藏较深或近年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地区,地下水位约束条件为水位不 再继续下降,建立新的水位动态平衡。 d 对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大型水源地或潜力较大的富水地段应采用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计算可 开米资源量。 e)一般地区可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选用如下方法计算可开采资源量: 1)含水层开采条件比较好、开采程度比较高的平原地区,用补给资源减去不可夺取的消耗 量作为开采资源量; 2) 富水地段,以往已经完成的选定开采方案条件下,通过模型计算可开采资源量; 开采和动态监测历史较长的地区,采用地下水水位变幅稳定时段的开采量作为开采资源 量; 4 群井抽水试验或较长时间的单井开采抽水试验所取得的可开采资源量
8.3.2.3深层承压水可利用量评价方法如下
面沉降量和总地面沉降量作为最大充许水头理深和最大充许水头降深的约束条件,进而依据 最大充许水头降深计算深层承压水可利用量:如果目前的实际水头理深已大于最大充许水头 埋深,则应分别计算保持目前水头稳定条件下、以及保持最大允许水头埋深条件下的深层承 压水可利用量: 6 对于研究和开采程度高,具有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或具有较长系列监测资料的地区,要 求对各个深层承压含水层的容积储存量、侧向补给量、弹性释放量、弱透水层被压缩释放量、 越流量逐项分别计算,并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2.4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方法如下: a 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b 应在着重考虑开采盈余量,咸水、微咸水的可扩大开采资源量、依靠环境容量可扩大开采资 源量和增加评价深度可扩大开采资源量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 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公式
α = Q 可开采资源/Q 开采量
DB37/T4514—2022式中:Q可开资源一一开采层的可开采资源量;Q开采量开采层的实际开采量。2)水源地(富水地段)开米潜力:α=Q允许开采量/Q开采量式中:Q允许开采票开采层的可开采资源量;Q开采量开采层的实际开采量。开采潜力分级标准见表8。表8地下水开采潜力分级标准开采潜力指数(α)a >1.20.8 DB37/T45142022 在成果编制前首先对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加强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提升 形成演化规律的总结。要有研究式成果编制的理念,编制的成果做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理论 9. 1. 1一般要求 般要求如下: a) 数据库建设贯穿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要求建立野外数据库、资料收集数据库、测试数据 库和综合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要分阶段进行,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实现数据采集的数字化,使用“野外数据采集 系统”完成野外数据库建设; 使用“数据整理与录入系统”完成收集资料的整理,建立资料收集数据库; 在野外数据库和资料收集数据库建设基础上,完成测试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录入。 9. 1.2数据库建设 数据建设方法如下: a)野外数据库由各种野外调查资料建成的数据库,包括各种地质、地貌、构造、水文地质、遥 感解译验证、点的调查、取样、野外实验施工情况、动态长观访问情况等,同时也包括通过 收集获得的各种野外调查原始资料; 资料收集数据库由各种收集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组成的数据库; 测试数据库指各种样品的测试数据库,在建立测试数据库的同时,建立反映数据质量的元数 据库塔吊QTZ63安装拆卸施工方案,包括实验测试单位、测试设备与环境、数据质量等; d 综合数据库包括: 1)管理技术文档资料,包括任务书、设计、审查验收意见等过程管理文档资料; 标准图幅说明书及联测图幅、重点区段、行政区或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3) 相关图件。 图件编制一般要求如下: a)编制的图件应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相配套; 按标准图幅、重点区段、行政区或地下水系统均需编制以下图件:实际材料图、立体水文地 质结构图、包气带结构图、水文地质图(含至少两个水文地质部面图、1:200000的所属水文 地质分区图)、地下水水化学图、地下水环境图、地下水质量分区图、地下水资源图、地下 水开采潜力分区图、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图、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和埋深分区图、 地下水水位变差图; C 地理底图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建1:50000地理底图综合空间数据库数据,并视工作区情况 补充公路、铁路等现状资料或取舍不相关资料; d 制图和图形数字化阶段,地理底图要素不应删减,出图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可对地理底图 进行适当简化,以便出合适比例尺要求的纸介质图件: DB37/T45142022 e 图形库的建立要求以单要素内容表示,每一要素为一个独立图层; 综合图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均要求以单要素图层形式输入图形库,使用单要素图层的叠加, 生成综合图件; g 图件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适应“用户”需要,图面简洁易懂 具体要求详见DB37/T43142021 9.3.1应按照E.1提纲编写标准图幅编写水文地质说明书。 9.3.1应按照E.1提纲编写标准图幅编写水文地质说明书。 注:如果工作区只有一个标准图幅DL/T 5538-2017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工程建设预算项目划分导则,水文地质图不再编制水文地质说明书,而编制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编 写提纲按照E.2执行。 9.3.2按项目调查图幅范围编写调查报告;待覆盖地下水系统或地表水流域的调查工作完成后,汇总 调查成果,编写地下水系统或地表水流域的调查评价报告。如按图幅联测、重点区段或行政区进行了1: 50000水文地质调查,应按照E.2提纲编写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