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SGPC 005-2022 历史建筑综合测绘规范.pdfSpecificationforComprehensiveSurveyingandMappingof
HistoricBuildings
钢管暗敷设技术交底本文件由中国测绘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 勘测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台州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中心、北京浩宇天 地测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绍兴市勘察测绘院、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测绘设计研 究院、城乡院(广州)有限公司、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 院、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浙江中测新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小强、孟勇飞、张轩、薛天纵、尹文广、孙愿平、王峰、间国年、周智勇、 李军吉、于建涛、张文娟、王林、袁大伟、岳仁宾、张圆、曹新运、沈飞、王胜男、邓兴栋、孔祥思、 张礼海、李鑫、危双丰、朱振通、高志国、李振翔、陈磊、金加棋、张。
本文件规定了历史建筑测绘的总体要求和现状测绘、专题调查、修测绘、变形监测以及信息 设与服务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历史建筑测绘的技术设计、作业实施和成果服务
标准标准4.1.2空间基准宜采用206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宜采用985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建筑坐标系、地方坐标系时,宜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当采角其他高程基准时,宜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建立联系。绘绘中国4.2工作要求中国测中国测4.2.1测绘对象应包括历史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历史建筑本体包括历史建筑单体和历史建筑群。4.2.2测绘范围不应小于历史建筑保护范围。4.2.3测绘内容包括历史建筑整体、局部以及核心价值要素的位置、形状、结构与其他属性信息。4.2.4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及管理需求,按照表1确定工作内容。表1历史建筑综合测绘需求工作内容适用需求现状测绘专题调查修测绘变形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C/发现重大价值C/发现重大价值测绘建档MMM且需修且有变形隐患保护修MMMC)MC/管理、利用需要时迁建复建MMSGMMC/管理、C利用需要时/建筑存在安全C/建筑存在变形风险防控M标准隐患时隐患时示?0建筑存在变形团体应急保护MMC/建筑损伤严重隐患时C/现存实物虚拟仿真遗存00中国M科学研究0M000宣传教育0000M注:“M”表示必选;“C”表示条件必选,“0”表示可选4.2.5历史建筑测绘作业安全、工作过程、成果管理应符合GB50026和GB55018的规定。4.2.6测量过程中应避免影响建筑本体。4.2.7符合JGJ/T489中数字化等级I级的历史建筑,宜进行周期性现状测绘,建立研究档案。4.3技术设计4.3.1项目技术设计前,应按照下列要求开展资料收集、现场踏勘、需求分析:a)收集历史沿革、现状描述、核心价值和研究资料,建筑测绘、设计、峻工资料;b)踏勘历史建筑主体结构、复杂情况、人文环境及安全隐患,复核资料真实性;c)需求分析应确定成果内容、形式、规格精度和质量要求,形成需求分析文档。CPC4.3.2根据项目要求、测区概况、资料情况制定技术路线,确定作业方法,按照CH/T100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准4.3.3下列情况应根据技术设评开展首件验证及评审:a)1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中国测绘学会团体
5现状测绘 5.1一般规定 团体标准 念团体标准 5.1.1当对历要建筑的空间分布、保存现状需要进行记录学分析时,应进行现状测绘。 国测绘学会团体 a)数据采集应包含控制测量、业获取,明确控制网等级、采集要素、精度指标; b)影像成果制作应包括影像获取、影像处理,明确分辨率、时相指标; C) )三维模型制作应包括数据获取、模型单元、模型类型、建模方法,明确几何精度、纹理分辨率 指标; d 数字线划图制作,应包含数据处理和成果制作,明确几何表达、尺寸检测中误差。 5.1.3现状测绘精度宜符合JGJ/T489的规定。 5.1.4数字正射影像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月 用于绘制体现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价值要素时,分辨率不低于3mm; b)用于绘制体现顶部、结构、轮廊和空间关系的核心要素时,空间分辨率不低于5mm; c)用于绘制体现基底整体布局的环境要素时,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0mm。 5.1.5现状测绘成果内容要求如下: a)数字线划图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构造详图;对历史建筑群,还应制作纵 断面图、横断面图: C? b)影像成果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立面正射影像图、全景影像成果、鸟瞰图、现状照片成果、视 DC 频成果; (C5 (C5 年 准 c)三维模型成果见JGL9年规定的历史建筑数字化等级要求标准 5.1.6应采集消防通道消防设施、出入口、通风口等与安全密切相关的要素,并在成果中表达。 学会 5.2数据采集 4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
(CSGPC) 标准 5.2.1数据采集可采用测记法、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数字航空摄影或近景摄影测量,并符合下列要求: a测记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要求应符合JGJ489的规定; 学会 中国 c)建筑外立面近景摄影测量作业和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2979的相关规定。 5.2.2现状测绘采集要素应符合JGJ/T489、CH/T6005的要求。 5.2.3总平面图测绘可按测站绘制草图,测记地形要素位置、属性及相互关系,也可采用编码记录或内 外一体化成图方法。 5.2.4历史建筑地下空间现状测绘要求应符合GB/T35636的要求
5.3.1数字正射影像图
3.1.1数字正射影像应采用摄影测量方式获取,影像制作应符合CH/T3007.1的规定。 3.1.2数字正射影像图应标注相应地名、道路名称、历史建筑名称及技术设计书规定的重要地物 3.1.3数字正射影像图输出时,应与相应数字线划图相匹配。
5.3.2立面正射影像图
ASUL 5.3.2.1立面影像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式获取。 5.3.2.3照片无法正摄获取时,照片应做倾斜纠正,且保证影像分辨率优于制作正射影像的分辨率。 5.3.24立正射影像图应进行影像拼接、颜色纠正及镇嵌、幅面裁剪。 测绘” 5.3.3照片成果 中国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 5.3.3.1拍摄对象、像素、参数要求应符合JGJ/T489的规定。 5.3.3.2后期制作一般包括照片角度纠正、幅面裁剪以及颜色校准。
5.3.5全景影像成果
3.5.1全景影像视角范围应保证水平方向360°,垂直方向180°。全景影像分为空中全景影像和 景影像。
5.3.5.2可采用下列方法采集:
a) b) 相机加全景云台方或拍摄地面全景; C 旋翼无人机及其挂载相机拍摄空中全景; 越翼无人机加全景相机拍摄空中全景。 国测绘学会团体
(CSGPC) 中国 ? 空中、入口、各场景信息点可采期文学及语音导览;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 d)每个场景可采用图文、视频及三维模型信息展示; e) 1人 应制作平面导览图,实现场景快捷定位、浏览; f) 移动端展示应实时采集浏览者位置,显示在平面导航图中。
5.3.6.1拍摄内容和成果应符合JGJ/T489的规定。 5.3.6.2后期剪辑时,应删减掉余的视频,通过调色还原历史建筑真实的色彩等。 5.3.6.3视频成果宜添加历史沿革、人文历史故事等文字或语音讲解。 5.3.6.4视频成果宜添加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的背景音乐。
5.4.1三维模型内容和几何表达,以及制作要求应符合JGJT489的规定。 5.4.2采用纸质工程图或CAD等电子数据进行交互式建模时,应具备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R剖) 面图、构造详图及工程说明。 5.4.4可根据需要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制作测绘成果,对不同时相格式、结构、类型、属性、时空 基准的源数据进行致性处理、集成,获得满足要求的融数据。 5.45历更建筑地下空间三维模型构建、地上地下模型集成应符合GB/T41447的规定。 中 牛+ 5.5数字线划图制作
5.5.1建筑单体数字线划图制作
5.5.1.1数字线划图制作技术和精度要求应符合JGJ/T489及GB/T20257.1的规定,可参考GB/T50103、 GB/T50104相关规定。 5.5.1.2数字线划图成果可通过点云数据、摄影测量数据,辅以测稿、影像成果、点云切片、融合数据 绘制:也可利用满足精度要求的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等已有测绘成果编制。 5.5.1.3相同构件的细部尺寸、定位尺寸与相同开间的通尺寸、定位尺寸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综合为 统一尺寸。 5.5.1.4平面形状曲折的建筑物宜绘制展开立面图,并在图名后加注“展开”字样。多边形平面建筑物 宜分段展开并绘制立面图 5.5.1.5单体建筑中的组合历史建筑剖面图应反映剖切位置和可视立面。
5.5.2建筑群数字线划图制作
6.1.1历史建筑测绘建档、风险防控、应急保护、科学研究,应进行专题调查。一般包括基本信息调查、 病害调查、环境调查、风险调查。 6.1.2专题调查类型应根据需求确定,并进行技术设计,规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信息。 6.1.3专题调查应采集并制作具有现势性强的照片,宜制作鸟瞰图、全景影像成果、视频成果。 6.1.4应按照技术设计制作专题调查成果,编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含调查范围、调查方式、调 查结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建议。 6.1.5历史建筑所在地区受灾后,应视受灾情况重新开展病害调查、环境调查、风险调查。
6.3.1病害调查因素包含格局、承重体系、墙体、门窗、楼梯、油饰、粉刷、装饰构件、基础设施、周 边环境等。 6.3.2建筑病害详细分类可参考古建筑相关规定执行。 6.3.3设定调查指标时应明确是否采用仪器设备。 6.3.4应归纳历史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现存的主要间题。 6.3.5调查成果包含病害部位及位置、病害类型、严重程度及形成机理。病害部位应拍摄照片并编号。 6.3.6病害图件宜在历史建筑病害调查后绘制,应对病害类型、分布情况和严重程度真实、准确、完整 记录。 团体 6.4环境调查 贝则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 7
6.5.1风险调查要素应包含建筑基本信息、保存信息、使用信息,抗震、抗台风、抗暴雨、抗洪水设防 信息和需求分析中要求的其他要素。 6.5.2抗震信息应包含设防烈度和设防级别。 6.5.3风险调查报告应分析风险隐患管道防腐保温施工方案,提出处理建议。 6.5.4风险评估等级较高时,应向管理部门报告,并建议开展变形监测。
7.1.2技术设计应包括场区控制网布设和控制测量、定位放线测量、结构安装测量复核测量;明确控 7.1.3修和使用期间应根据JGJ8的适用条件进行变形监测,监测要求见第8章。 7.1.4修完减后应进行规划核验测量和现状测绘 国测绘学会团体
7.2.1修测绘应收集以下资料: a)历史建筑图则、建档资料、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测绘资料等: b)修设计图纸与有关变更文件; c)修施工组织设计或修方案: d)技术设计中要求收集的其他资料。 7.2.2修工程设计前,应按照第5章开展现状测绘,获取历史建筑整体或局部施工对象的位置(平面 位置和高程)、尺寸、姿态,制作现状测绘成果。 7.2.3施工测量前,应进行方案编制、测量数据准备、施工图校核、控制点检核、测量仪器和量具的检 验校正与维护、施工场地测量
7.3.1过程测量要求应符合JGJ/T408的规定。CCC T 7.3.2定位放线完成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对轴线交点位置、轴线夹角及轴线间距进行测定。 7.3.3放样完成后,应对放样结果进行长度、形状以及相互关系检验,复核测方法和精度要求应符合 GB50026规定,并编制象核报告。 团体 7.3.4历史建筑进存迁建复建时,还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轴线投测和竖向传递。 司测绘学会团体
8.1.1当历史建筑本体或周边环境开展保护修、应急保护或影响建筑稳定性完整性的其他工程时, 宜开展变形监测。 8.1.2历史建筑变形监测内容包括建筑本体变形监测和周边环境变形监测。 8.1.3技术设计应包括现状描述、影响因素分析、监测内容、测点布置、数据分析及建议,明确监测方 法、等级、监测周期、预警值设置指标。 8.1.4根据对历史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历史建筑的变形监测工作分为常态变形监测和应急 变形监测。 8.1.5变形监测的方法、精度指标和作业要求应符合GB55018、JGJ8的规定。 8.1.6变形监测应设置预警等级及其相应变形限值,等级和变形限值宜按照建筑重要性及权属单位要求 确定。 8.1.7变形监测过程中,应对可观察、量测的核心价值要素的缺失、变形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8.1.8每次变形监测结束后,应及时对数据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8.2监测点布设 8.2.1历史建筑变形监测点布设应微合下列规定: (CS a)监测点布设应避开观测障碍及核心价值要素部位; 体标准 b)监测点埋设时应采用外贴式安装,避免安装标志对历更建筑本体造成损害: 8.2.2历史建筑变形监测点点位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能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宜布设在建筑四角、大转角、支撑柱,以及重要位置处;当 建筑结构或地质结构复杂时,应适当加密; b)高低层、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宜布设沉降和位移监测点: c)对于出现裂缝的,在裂缝两侧应布设沉降监测点; d)采用极坐标测量进行倾斜观测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顶部监测点和底部对应点; e)采用倾斜仪进行倾斜观测时,应将倾斜仪布设在主要墙体或支撑柱上。
8.3.1下列情况下钢铰线预应力圆形水池工程施工方案,应对历史建筑进行常态化变形监测: a)周边场地施工可能对历史建筑地基产生影响时; b)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可能导致安全风险时; c)周边人群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对历史建筑产生影响时: e)专项调查成果中有影响历史建筑安全的其他因素时。 佳 8.3.2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强巡查、提高监测频率,或开展应急变形监测! a)建筑结构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等影响,可能或已经出现异常情况; b周边施至对环境出现较大影响可能危及历史建筑安全: 1测绘学会团体 国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