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303-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pdfICS 07.060 D 10
oecificationforgeoheritageinvestigat
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
给水管球墨铸铁管、中水管线为ABS管、雨污水为钢筋混凝土管程施工方案附录H(规范性附录)地质遗迹调查原始资料检查表 附录1(规范性附录)地质遗迹点命名规则 26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地质遗迹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28 附录K(规范性附录)地质遗迹图图例 3C 参考文献· 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颖、曹晓娟、翟刚毅、毛晓长、方建华、杨更、范晓、许红根、陈君、殷秀兰 赵逊、陈安泽、李继江、张智勇。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遗迹调查的术语和定义,工作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和精度,设计书编审,调查内容 和方法,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成果编制与验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0001一19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质遗迹geoheritage 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 的地质现象。 3.2 地质遗迹点geoheritagesite 由成因上相同或相关、空间上相连的地质遗迹构成的区域或范围, 3.3 地质遗迹集中区geoheritageconcentrationregion 若干个地质遗迹点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区域范围。 3.4 地质遗迹调查geoheritageinvestigation 采用资料收集与分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等综合方法和手段,调查一定区域内地质遗迹点特征、范 围和保存现状,分析其成因演化,评价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提出保护和利用规划建议的工作。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质遗迹geoheritage 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 的地质现象。 3.2 地质遗迹点geoheritagesite 由成因上相同或相关、空间上相连的地质遗迹构成的区域或范围。 3.3 地质遗迹集中区geoheritageconcentrationregion 若干个地质遗迹点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区域范围。 3.4 地质遗迹调查geoheritageinvestigation 采用资料收集与分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等综合方法和手段,调查一定区域内地质遗迹点特征、范 围和保存现状,分析其成因演化,评价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提出保护和利用规划建议的工作。
1.1地质遗迹依据学科和成因、管理和保护、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等因素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 地质灾害三大类、十三类和四十六亚类,分类见附录A。 1.2十三类为地层剖面、岩石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化石产地、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水
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地震遗迹、地质灾害遗迹。
4.2.1查明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分布与保存现状,评价其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为地质遗迹的保护、管 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2.2具体工作任务包括:
a)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调查区内已有的与地质遗迹相关的资料,筛选出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现象。 b) 了解调查区地形地貌、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对筛选出的地质现象进行野外核查与 调查,查明其特征、分布及保护利用现状,圈定范围,确定地质遗迹点。 了解区域地质条件,分析总结地质遗迹分布规律及成因演化。 d)编制相关图件,建立地质遗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 e) 开展地质遗迹评价与区划工作,提出保护与科学利用建议
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一般经历资料收集与分析、遗迹点筛选,设计书编制与审查,野外调查、 合研究与成果编制,建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成果审查与验收等工作阶段,
4.4.1地质遗迹调查应采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4.4.2地质遗迹调查应调查反映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地质现象。 4.4.3重要的地质遗迹点应进行野外实地调查。 4.4.4野外工作用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编制出版的地形图或地方有关单位测制并通过审查的专用地形 图、遥感图等,工作手图的比例尺应大于成图比例尺
5.1.1根据任务要求,收集调查区的相关资料,筛选出调查对象,确定重点工作区域,选择调查方法和技 术路线,拟定工作方案,编制设计书。 5.1.2设计书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格式规范,文字精练,附图附表齐全。设计书编写提 纲参见附录B。
设计书经任务委托方组织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
地质遗迹调查应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开展野外调查,厘定地质遗迹类型、描述其特征、圈定地 分析其成因与演化过程、客观评价其价值、阐述保存现状与保护利用条件、提出保护与利用建议
6.1.2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应进行遗迹筛选,填写地质遗迹筛选信息表,见附录C。 6.1.3对反映地质遗迹特征的重要地质现象应填写地质遗迹调查表,见附录D。 6.1.4野外工作结束后,应编写野外工作小结,进行遗迹鉴评,填写地质遗迹鉴评结果表,见附录E。 6.1.5地质遗迹价值等级评价标准,见附录F。 6.1.6整理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填写地质遗迹点信息采集表,见附录G。 6.1.7地质遗迹调查结束后,应开展原始资料检查,并填写地质遗迹调查原始资料检查表,见附录H。 6.1.8地质遗迹点命名规则,见附录1。 6.1.9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开展综合研究,编制相应的报告和图件。地质遗迹调查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 录了,地质遗迹图图例见附录K
6.1.2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应进行遗迹筛选,填写地质遗迹筛选信息表,见附录C。 6.1.3对反映地质遗迹特征的重要地质现象应填写地质遗迹调查表,见附录D。 6.1.4野外工作结束后,应编写野外工作小结,进行遗迹鉴评,填写地质遗迹鉴评结果表,见附录E。 6.1.5地质遗迹价值等级评价标准,见附录F。 6.1.6整理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填写地质遗迹点信息采集表,见附录G。 6.1.7地质遗迹调查结束后,应开展原始资料检查,并填写地质遗迹调查原始资料检查表,见附录H。 6.1.8地质遗迹点命名规则,见附录1。 6.1.9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开展综合研究,编制相应的报告和图件。地质遗迹调查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 录J,地质遗迹图图例见附录K。
调查地质遗迹点的地理位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气候、水文,以及与地质遗迹相关的人 等相关内容
6.2.2地质遗迹特征调查
调查地质遗迹点的分布、规模、形态、物质组成、性状、组合关系等基本内容,分析研究地质遗迹点的 背景(岩性、地层和构造)、成因(内外营力)及演化,确定地质遗迹点类型,圈定地质遗迹点范围,初步 其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分类侧重调查以下内容: a)地层剖面侧重调查分层特征、接触关系及地层序列。 b)岩石剖面侧重调查岩石结构、岩性分层及岩相序列。 c)地质构造剖面侧重调查地质体和构造形迹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结构与先后序次。 d) 17 古生物化石产地侧重调查古生物化石的个体种属及数量、埋藏特征、赋存层位,收集反映古生 态与古地理环境的证据。 e)重要岩矿石产地侧重调查矿体的结构形态、产状、控矿构造和围岩蚀变等;矿业遗迹侧重探、 采、选、冶、加工、商贸的遗址调查和矿业史料的收集;陨石产地侧重调查陨石的成分、数量、形 态、体积、质量等。 f)岩土体地貌侧重调查地貌单元的岩性、形态、规模、组合、结构关系、地理分布、地貌形成的控制 因素等特征,以及景观的美学特征。 g)万 水体地貌侧重观测水体流量、流速、水温、水质、形态、规模等,以及不同季节的景观特征及其依 存的地质地貌环境。 h)冰川地貌侧重调查冰川的宽度、长度、海拔及其所遗留的角峰、刃脊、冰斗、湖泊和冰堤的形 态、规模及它们的组合关系。 i)火山地貌侧重调查火山的形态、大小及其喷发期次、时代和岩性成分等。 j) 海岸地貌侧重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岩岸角、海滩、海岸沙丘等地貌单体的形态、数量 组合和分布等特征。 k) 构造地貌侧重调查断块山,断陷盆,断层崖,褶皱隆起的面积、形态、位移距离和活动构造的位 置、性质和时代等。 1)地震遗迹侧重调查地震位置及引起的地质灾害现象,收集地震发生过程的证据、破坏征状、影 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了解地震的时间、震中、震源、震级和烈度。 m)其他地质灾害侧重调查灾害的类型、规模、形态、分布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等,了解灾害发生
的时间序列和主要原因
6.2.3保护利用状况调查
周查地质遗迹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保护利用建议
6.3.1.1应系统收集调查区自然地理、经济、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矿产资源、遥感影像、旅游资源、人 文历史等相关调查和研究资料,建立资料清单。 6.3.1.2利用收集的资料和遥感解译资料,筛选相关地质遗迹,填写地质遗迹筛选信息表。 6.3.1.3实物工作量应包括资料收集的数量、遥感解译的面积、调查面积、调查路线的长度、调查点的数 量、照片数量以及遗迹点数量。 6.3.1.4野外工作用图一般采用1:50000地形图,也可根据调查内容和范围选择适宜比例尺的地形 图或遥感图。 6.3.1.5省(自治区、直辖市)域地质遗迹调查成图比例尺为1:500000~1:2000000;重要地质遗迹 集中区成图比例尺不小于1:250000;重要地质遗迹点调查成图比例尺不小于1:50000。 6.3.1.6使用野外数字采集系统采集的野外数据,应在野外工作期间将所有野外记录及时整理并导出 调查表和信息采集表。
6.3.2资料收集与筛选
收集调查区内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初步确定调查对象;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资 料及其他地质地理资料,进一步确定调查对象;通过地方史籍(县志、考古、历史记载)及高精度遥感影像 地质图等,确认地质遗迹的调查范围,填写地质遗迹筛选信息表(见附录C)
选择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已有资料,建立地质遗迹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初步确定地质 证.圈定地质遗迹分布范围,为野外实地调查提供基础资料
6.3.4.1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路线采用穿越和追索相结合的方法,控制调查区地质遗迹的主要特征。对沿途不同地质 行观测和记录,填写地质遗迹调查表(见附录D)
6.3.4.2定点和描述
地质遗迹调查点分为观察点、遗迹特征点和边界点。观察点主要记录描述地质遗迹的形态和组合、 地貌单元特征;遗迹特征点主要描述地质遗迹的特征;边界点主要描述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地质遗迹 调查点应进行定点测量,记录位置和高程,并对重要地质现象或景观点勾绘信手剖面、素描,照相或摄像, 记录其规模和形态及结构等特征。地质遗迹点的命名应遵循命名的规则,见附录1。
影像应反映地质遗迹的地貌单元、保存现状及宏观特征等
6.3.4.4圈定范围
对地质遗迹出露边界控制点进行划定,根据遥感解译图和地质图,结合地质现象和景观点的分布确 定地质遗迹的范围、规模
7.1.1地质遗迹评价遵循分类评价的原则
.1.2地质遗迹价值级别应组织专家集体鉴评确定,并填写地质遗迹点鉴评结果表(见附录E)。鉴评 的标准,参见地质遗迹价值等级评价标准表(见附录F)。省域地质遗迹调查对地质遗迹级别进行初步评 价,确定为Ⅱ级(国家级)及以上地质遗迹,需开展全国(或世界)范围的对比研究
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评价内容包括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美学性、保存程度、可保护性 六个方面。 a)科学性:评价地质遗迹对于科学研究、地学教育、科学普及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b)稀有性:评价地质遗迹的科学含义和观赏价值在国际、国内或省内的稀有程度和典型性。 c)完整性:评价地质遗迹所揭示的某一地质演化过程的完整程度。 d)美学性:评价地质遗迹的优美性、视觉舒适性和冲击力。 e) 保存程度:评价地质遗迹点保存的完好程度。 f)可保护性:评价影响地质遗迹保护的外界因素的可控制程度长阳新城13#、14#楼季节性施工方案,
7.3.1.1按照附录A中十三类分别邀请同领域的专家组成鉴评专家组,经集体讨论,确定地质遗迹点 的级别,填写地质遗迹点鉴评结果表,见附录E。 7.3.1.2每一类型地质遗迹点鉴评专家不少于三人
选择与本项地质遗迹级别类相同或相似的地质遗迹点进行对比,对比的特征与要素(属性)应反映遗 迹的重要特征和价值,对比的对象不少于两个
7.4.1 地质遗迹分为I级(世界级)、Ⅱ级(国家级)、Ⅲ级(省级)及I级(省级以下),具体划分标准见附 录F。
7.4.2I级(世界级):
c)具有国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地貌
7.5.1地质遗迹区划包括自然区划和保护区划。依据地域聚集性、成因相关性和组合关系等条件按类 型进行自然区划;依据地质遗迹的等级、保存现状和可保护性等因素进行保护区划。 7.5.2地质遗迹自然区划按照地质遗迹出露所在的地貌单元、构造单元,结合遗迹分布规律高层房屋建筑外挂脚手架施工方案,进行划分 分为地质遗迹区、地质遗迹分区、地质遗迹小区三个层次。 7.5.3地质遗迹保护区划按照地质遗迹的等级、保存现状和可保护性进行划分。保护区划应当遵循自 然属地和行政区划分原则。保护区级别分为特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世界级地质遗迹分 布区可划分为特级保护区;国家级地质遗迹分布区一般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省级及以下地质遗迹分布区 一般划分为一般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