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8566-2007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 8566-2007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1008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8566-2007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本附录提供了一个过程参考模型,该模型是根据过程目的和过程结果、以及描述过程间关系的体系 结构而刻画的,该模型描述了由组织或项目实现本附录的期望结果。该过程参考模型适用于为了业务 成功和后续的持续过程改进而需要进行过程评估的组织。 该过程参考模型并不表示具体的过程实施途径,也未规定系统/软件生存周期的模型、方法或技术。 相反,该参考模型旨在由组织基于其业务需要和应用领城来进行剪裁。在顾客需求环境中由组织的项 自来应用组织的已定义过程。 该参考模型的目的和结果是证明组织的过程是否较好地实现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对于过程评估 者来确定组织实现过程的能力,并为策划组织过程改进而提供原始材料是有用的。该参考模型与标准 正文紧密结合,提供了详细的过程期望值,并包括一些附加过程,它们对软件组织进行可靠的、可重复评 估是非常重要的。

D.1生存周期基本过程

D. 1. 1获取过程

获取过程的目的是获得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或服务。该过程开始于标识顾客的需要并结束于 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或服务。 获取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定义获取要求、目标、产品和/或服务的验收准则和获取策略; b) 制定明确地表达顾客和供方的期望、职贵和义务的协定; ) 获取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或服务; d 监督获取过程,以便满足诸如成本、进度和质量之类的约束: e) 验收供方的可交付产品。 属于获取过程的子过程(活动)如下: a 获取政策; b) 获取策略; c) 效益分析; d) 技术要求; e) 法律和行政要求: f 资金要求; g) 项目要求; h) 招标GTCC-062-2018 电动转辙机(ZD6系列)-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 供方资质; j) 建议评价; K) 签订协定: 1) 对供方监督; m) 验收: n 合同结束

D. 1. 1. 2获取策略

获取策略过程的目的是确保要获得的产品符合业务使命、目标和目的,并提供策划获取项目全部内 容的基础。本过程包括了业务基础设施(预算、资金投人)、获取方法(OTS、定制的)和通用政策(获取 策略、进度确定)的组合。 结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开发满足获取政策和用户/需方业务需要的获取大纲管理方法; b) 标识对于不同方法或可选方法的特定目标(资金、合同、项目、技术)和目的, c) 标识获取的关键成功因素; d) 标识各种的解决方案以满足需方的需要和期望, e) 标识不同的和可替换的方法或解决方案中隐含的业务风险、资金、技术和资源问题; 棕识产品更新的要求

D. 1. 1. 3 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过程的目的是在满足日益深化和不断改变的需方需求和业务需要中为获取建立持续的相 关性和效益。 结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分析获取效益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 b)完成获取的成本效益分析。 D.1.1.4技术要求 目的: 技术要求过程的目的是建立获取的技术要求。它包含了考虑产品生存周期展开所引出的功能性和 非功能性要求,以此建立技术要求基线。 结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 1. 1. 4 技术要求

) 定义并开发合适的技术要求,包含环境影响的评价、安全和安全保密性要求,以与用户的需求 和期望相匹配; b) 收集并定义当前的和今后的获取需求: c 把要求和可能的解决方案通知给所有受影响的各方, d) 应建立把新的或变更的要求纳人已建立的基线的机制; e) 定义一种机制来标识和管理技术变更对技术要求的影响: f) 要求应包括要遵循的相关标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和安全保密性标准。 注:GB/T16260的质量模型有助于提出技术要求。

D.1.1.5法律和行政要求

法律和行政要求过程的目的是定义裁定方面的问题一期望、债务、法律的和其他一些符合国家和 国际合同法的问题。 结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定义符合相关国家的、国际的和管理法律、指南和政策的合同方法, b) 定义协议(合同性的)条款和条件,以描述供方如何满足需要和期望, c) 建立验收准则,建文处理违背合同行为的机制: d) 建立需方直接或间接地设定、修改或评价知识产权的权利: e) 当适用时提供担保和服务等级协议; f) 定义供方提交其他要求(例如,质量计划、有条件转让协定等)的规定: 名 建立所有权、规章制度和其他产品责任问题的认可准则。 注,子过程中应确定这些条款的景终决定

D. 1. 1. 6资金求

资金要求过程的目的是为建立基础设施规定要求,以便对获取项目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 吉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建立需方的财务管理、风险和成本, b) 定义和记录管理获取成本和支出的财务条款, 合同授予过程的财务方面应可追踪到输出: d) 资金要求应用于编制项目活动的预算,以便项目活动得到经过授权的预算控制, e) 应针对一致同意的成本估算模型,提出供方的成本报告需求:; f) 根据已定义的规程(与合同数据和项目管理的业绩有关)建立管理支出的要求, g) 建立要求的优先顺序,以确保获取生存期解决方案与要求的相对重要性相互协调。 一顶日

D. 1. 1. 7 项且基求

制来完成获取项目。 该过程的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建立资金、技术、合同和项目要求间的一致性; 6) 定义关于项目的组织、管理、控制和报告的要求; 定义由胜任的团队(例如,法律的、合同的、技术的、项目的胜任资源)为项目配备合适人员的要

求及其明确的职责和自标; d) 建立受影响的各方之间交换信息的需要; 对需要支付费用的中间工作产品和中间版本建立完成和验收要求: f) 标识与项目生存周期和供方有关的风险 定义相互合作的所有权以及与供方的关系的要求; h) 定义顾客及供方使用和分发产品的权利; 建立支持和维护要求。 D.1.1.8招标 目的: 招标过程的目的是制定并发布必需的获取要求。该文档包含但不限于合同、项目、资金和技术要 求,以供招标书(CFP)和邀标书(ITT)使用。 结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定义招标/邀标和评标的规则,应符合获取的策略和政策; 应组合技术和非技术要求的基线,以配合CFP/ITT, c) 建立CFP/ITT引用的协定(合同)条款和条件: 定义CFP/ITT成本和支出涉及的财政条款; 定义CFP/ITT涉及的项目条款, f) 定义CFP/ITT涉及的技术条款; 根据符合相关的国际、国家法规法律、要求和政策的获取政策制定并发布CFP/ITT。 D.1.1.9供方资质 目的: 供方资质评价过程的目的是评价并确定潜在的供方是否具备进入建议/标书评价过程所要求的资 质。在该过程中,应评价技术背景、质量系统、服务、用户支持能力等等。 结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建立供方资质的考核准则; 必要时进行供方能力确定:; c 应就投标方案评价初步审查具备要求资质的供方; d)标识并评价任何不足; e)评价并完成需方要求的纠正措施。 D.1.1.10建议评价 目的: 建议评价过程的目的是为进人合同/协定谈判,评价建议的/投标的方案和/或相关的现货(OTS) 产品。 结果: 该过程的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根据CFP/ITT要求,评价建议的/投标的方案, b) 建立证明现货产品合格的准则,该现货产品是作为建议/投标方案的(一部分)内容出现的; c) 需要时针对已定义的计划评价OTS产品,以确定适合需方需要和期望的程度; d)把成功的建议/投标方案的供方纳人合同/协定谈判中。 D.1.1.11签订协定 目的: 签订协定过程的目的是谈判并批准合同/协定,其内容明确且无歧义地规定了供方和需方的期望、

求及其明确的职责和自标; d) 建立受影响的各方之间交换信息的需要; e) 对需要支付费用的中间工作产品和中间版本建立完成和验收要求; f) 标识与项目生存周期和供方有关的风险; g) 定义相互合作的所有权以及与供方的关系的要求; h) 定义顾客及供方使用和分发产品的权利; i) 建立支持和维护要求

D. 1. 1. 8 招标

D.1.1.9供方资质

供方资质评价过程的目的是评价并确定潜在的供方是否具备进入建议/标书评价过程所要求的资 质。在该过程中,应评价技术背景、质量系统、服务、用户支持能力等等。 结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建立供方资质的考核准则; b) 必要时进行供方能力确定: c 应就投标方案评价初步审查具备要求资质的供方; d) 标识并评价任何不足; e)评价并完成需方要求的纠正措施。 D.1.1.10 建议评价 目的: 建议评价过程的目的是为进人合同/协定谈判,评价建议的/投标的方案和/或相关的现货(OTS) 产品。 结果: 该过程的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根据CFP/ITT要求,评价建议的/投标的方案, 6) 建立证明现货产品合格的准则,该现货产品是作为建议/投标方案的(一部分)内容出现的; c 需要时针对已定义的计划评价OTS产品,以确定适合需方需要和期望的程度; d)把成功的建议/投标方案的供方纳人合同/协定谈判中。 D.1.1.11签订协定 目的: 签订协定过程的目的是谈判并批准合同/协定,其内容明确且无歧义地规定了供方和需方的期望、

D. 1. 1. 10 建议评价

D. 1. 1. 13 验收

D.1. 1. 14 含同结束

D. 1. 1. 15 供方关系

D. 1. 1. 16 用户关系

D. 1.2. 1 供方投标

GB/T 85662007

供方投标的目的是为了对顾客提出的质询和要求建立一种响应接口,准备并提交方案,并通过确立 相关协定/合同来认可各自的职责。 结果: 供方投标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建立并维护沟通接口,以对顾客提出的质询和要求作出响应; b)根据已定义的准则评价顾客提出的要求,以确定是否提交方案, C 确定开展初步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 d 确定合适的资源以完成所提议的工作; e) 根据顾客要求,准备并提交供方方案; f)获得正式认可的协定。 D.1.2.2签订协定 目的: 签订协定的目的是协商并批准合同/协定,明确、清晰地规定供需双方的期望、职责、工作产品/可交 付的产品以及不利条件。 结果: 签订协定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与供方协商、评审,批准并签订合同/协定; b)对供方能力及完成任务情况的监督机制和缓解已识别风险的机制要加以评审并考虑包含在 合同条款中 c)向招标者/投标者通报的招标/投标选择结果。 D.1.2.3产品发布 目的: 产品发布的目的是对期望的顾客调整产品的可用性。 结果: 产品发布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确定产品发布目录, b) 从配置项中组合发布的产品, 定义且编制发布文档; 确定发布交付的机制及媒体; e) 根据已定义的推则批准发布; 使产品的发布对期望的顾客可用; g)获得交付的认可。 D.1.2.4产品验收支持 目的: 产品验收支持的目的是辅助顾客在该产品的使用中获得对产品的信任。 结果: 产品验收支持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完成并向顾客交付产品; b)在顾客环境中安装产品并使其运行; c)支持顾客验收测试与评审。 注,增加内容的交付宜在增加的完成后。

D. 1. 2. 2 签订协定

D. 1. 2. 4 产品验收支持

GB/T8566—2007

D. 1. 3开发过程

的: 开发过程的目的是把一系列需求转化为满足顾客明确需要的软件产品或基于软件的系统。开发过 的活动系由系统开发方角色和软件开发方角色所用的活动而组成。 果: 并发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收集软件开发需求并达成协定; b) 开发软件产品或基于软件的系统; c) 开发证明最终产品是基于需求的中间工作产品; d) 在开发过程的产品间建立一致性; e) 根据系统要求优化系统质量因素,例如,速度、开发成本、易用性等; f 提供证明最终产品满足需求的证据(例如,测试证据); g) 根据协定要求安装最终产品。 开发过程包括下列子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a 需求引出: 系统需求分析; c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d)软件需求分析: e) 软件设计; f 软件构造(编码和单元测试); g)软件集成; h)软件测试; i) 系统集成; j 系统测试; k)软件安装。 1.3.1需求引出 的: 带求引出的目的是在软件和/或服务的整个生存期中收集、处理和追踪顾客需求和需要的进展,以 键建立定义所需要的工作产品的基准的需求基线。需求引出可能由系统的需方或开发方执行。 果: 需求引出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建立与顾客的持续沟通; b)明确商定的顾客需求并将其作为基线; c)建立变更机制,以便基于变化中的顾客要求评价顾客需要的变更,并将之合并到需求基线中; d)建立顾客需要的持续监督的机制; e)建立确保顾客能容易确定其要求的状态和部署的机制: f)标识并管理起因于技术变更和顾客需要的增强性功能。 1.3.2系统需求分析 的: 系统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把已定义的共利益者的需求转化为一系列能指导系统设计的期望的系统技

D. 1. 3. 1然求引

D. 1. 3. 2系统盘求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把已定义的共利益者的需求转化为一系列能指导系统设计的 寄求。 系统需求分析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建立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一组已定义系统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 b) 运用适当的技术以优化首选的项目方案: c) 分析系统需求的正确性和可测试性; d)了解系统需求对运行环境的影响; e 按需要对需求进行优先权排序、批准和更新; 建立系统需求和顾客需求基线间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 g)对基线变更进行费用、进度和技术影响的评价; h)系统需求作为基线并通知到受影响的各方。 D.1.3.3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目的: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的目的是标识哪些系统需求应分配给系统的哪些元素。 结果: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定义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它标识系统元素并满足已定义的需求; b)论述系统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 c) 分配需求给系统元素; d)定义每个系统元素的内部和外部接口; 在系统需求和系统体系结构间进行验证; 分配给系统元素的需求以及它们的接口可追踪至用户需求基线; 维护系统需求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间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 h)把系统需求、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及它们的关系作为基线并通知受影响的各方。 D.1.3.4软件需求分析 目的: 软件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建立系统的软件元素的需求。 结果: 软件需求分析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定义分配给系统软件元素的需求及其接口: b) 分析软件需求的正确性和可测试性: C 了解软件需求对运行环境的影响: d 建立软件需求和系统需求间的一致性和可道踪性; e) 定义实现软件需求的优先顺序; 按要求来批准、变更软件需求; g 评估软件带求的变更对费用、进度、技术的影响; h) 建立软件需求基线,并通知受影响的各方。 D.1.3.5软件设计 闻的:

D.1.3.5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的目的是提供可被实现并能根据需求进行验证的软件的设计。 软件设计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开发软件结构设计并建立基线,该设计描述实现软件需求的软件元素: b)定义每个软件元素的内部和外部接口; c)开发详细设计,该设计描述能被构建和测试的软件单元; 建立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间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

D. 1. 3. 6 软件构造

目的: 软件构造的目的是产生适当地反映软件设计的可执行的软件单元。: 结果: 软件构造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针对需求定义所有软件单元的验证准则: b) 生成由设计定义的软件单元; c)建立软件需求和设计与软件单元间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 d)完成针对需求和设计的软件单元的验证。 D.1.3.7软件集成 目的: 软件集成的目的是组合软件单元、生成符合软件设计的集成软件项,以证明在等价或完整的运行平 台上满足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软件需求。 结果: 软件集成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制定集成策略以使软件单元符合软件设计和已划分优先次序的软件需求; b) 制定软件项的验证准则,确保这些软件项与分配给它们的软件需求的一致性; c) 用定义的准则验证软件项; d) 生成由集成策略定义的软件项, e) 记录集成测试的结果; f) 建立软件设计和软件项之间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 g)制定回归策略,以便当软件发生变更时(包括相关的需求、设计和代码),重新验证软件项。 D.1.3.8软件测试 目的: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保证集成的软件产品满足其已定义的需求。 结果: 软件测试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制定集成软件准则,它证明集成的软件与软件需求一致; b) 用已定义的准则验证集成软件; c)记录测试结果; d) 制定回归策略,以便当软件项发生变更时,重新测试集成软件。 D.1.3.9 系统集成 目的: 系统集成的目的是集成系统元素(包括软件项、硬件项、人工操作和其他系统(必要时)),以产生满 足系统设计和顾客在系统需求中表达的期望的完备系统。 结果: 系统集成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根据系统需求的优先次序开发集成系统的策略; b)制定验证与分配给系统元素的系统需求、包括系统元素间的接口的一致性的准则; c)用已定义的准则验证系统集成: d)制定回归策略,以便系统发生变更时,重新验证系统: e) 建立系统设计与集成的系统元素间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 f 构造一个能证明符合系统设计的集成系统,并能确认可用的、可交付的系统元素的完整集合是 存在的。

D. 1. 3. 7 软件集成

D.1. 3.8 软件测试

D. 1. 3. 9 系统集成

D. 1. 3. 10 系统测试

GB/T 8566—2007

D.1.3.10系统测试 自的: 系统测试的目的是确保每个系统需求的实现进行了依存性测试并且该系统做好交付准名 结果: 系统测试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制定证明集成系统符合系统需求的准则; b)用已定义的准则验证集成的系统; c)记录测试结果; d)制定回归策略,以便当现行系统元素发生变更时,对集成的系统进行重新测试。 D.1.3.11软件安装 目的: 软件安装的目的是在目标环境中安装满足协定要求的软件产品。 结果: 软件安装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制定软件安装策略; b 制定证明与软件安装需求符合的软件安装准则, 在目标环境中安装软件产品; d)确保做好软件产品在其预定的环境中使用的准备。 D.1.4运作过程 目的: 运作过程的目的是在其预定的环境中运行软件产品,并向软件产品的顾客提供支持。 结果: 运作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标识并评价软件在其预定的环境中正常运行的条件; b) 在其预定的环境中运行软件: c) 按照协定为软件产品的顾客提供帮助和咨询。 运作过程包括下列子过程的目的和绪果: 可运行使用; b)对顾客支持。 D.1.4.1可运行使用 目的: 可运行使用的目的是确保产品在其预定的使用期间及在其安装的环境中正常、有效的运 结果: 可运行使用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标识并监督产品引人和运行的运行风险; b)根据需求在其预定的环境中运行产品; c)制定证明符合协定要求的运行使用准则。 D.1.4.2对顾客支持 目的: 对顾客支持的目的是在对顾客的帮助和咨询过程中建立并维护服务的可接受级,以支持 效使用。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D. 1. 4 运作过程

D. 1. 4. 2 对顾客支护

在过程不断实施的基础上标识并监督用于对顾客支持的服务需要 b 在过程不断实施的基础上评价所提供的支持服务和产品本身的顾客满意度 c 提供处理顾客询问和请求并解决运行问题的运行支持; a) 提供适当服务满足对顾客支持的需要。

D. 1. 5 维护过程

维护过程的目的是在交付以后为了改正缺陷、改进性能或其他属性、或适应变更的环境而修改系 软件产品。 果: 注:在维护组织运行完整性的同时,目标是修改和/或退役现行系统/软件产品。 维护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制定维护策略以避照发布策略管理产品的修改、迁移和退役; b) 标识现行系统的变更对组织、运行或接口方面的影响; c) 根据需要更新受影响的系统/软件文档; d) 开发修正产品并进行有关试验以证明没有降低需求; e) 将升级产品迁移到顾客环境中, f 按需要以受控方式使产品从使用中退役,使对顾客的于扰减到最小, 名 将系统/软件的修改通知受影响的各方。

维护过程的目的是在交付以后为了改正缺陷、改进性能或其他属性、或适应 统/软件产品。

D.2. 1文档继制过程

目的: 文档编制过程的目的是编写并维护由过程产生的所记录的软件信息。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制定标识在软件产品或服务的生存周期中产生的文档的策略; b) 标识应用于软件文档编制的标准; ) 标识由过程或项目产生的文档; d) 规定、评审、批准全部文档的内容和目的; e) 根据标识的标准编写文档并使之可用; 按定义的准则维护文档

D.2. 2 配置管理过程

配置管理过程的目的是建立并维护过程或项目的全部工作产品/项的完备性,并且使其对相关方 用。 果; 配置管理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制定配置管理策略; 标识并定义由过程或项目产生的全部工作产品/项,并将其纳人基线; c) 控制工作产品/项的修改与发布; d) 使受影响的各方能够得到修改与发布信息: 记录并报告工作产品/项的状态和修改; 保证工作产品/项的完备性和一致性;

a 制定配置管理策略; b) 标识并定义由过程或项目产生的全部工作产品/项,并将其纳入基线; c) 控制工作产品/项的修改与发布; d) 使受影响的各方能够得到修改与发布信息: e) 记录并报告工作产品/项的状态和修改; 保证工作产品/项的完备性和一致性;

g)控制工作产品/项的存储、处置和交付。

g)控制工作产品/项的存储、处置和交付。

D.2. 3质量保证过程

质量保证过程的目的是保证工作产品和过程避循预先定义的措施和计划。 洁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制定实施质量保证的策略: b) 产生并维护质量保证的证据; c) 标识并记录问题和/或与协定要求不符合的内容, 验证产品、过程和活动对适用的标准、规程和需求的依从性。 D.2.4 验证过程 目的: 验证过程的目的是证实过程或项目的每个软件工作产品和/或服务正常反映了规定的需求。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制定并实现验证策略; b) 标识所有要求的软件工作产品的验证准则; c) 执行要求的验证活动; d) 标识并记录缺陷; e) 使验证活动的结果对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用。 D.2.5确认过程 目的: 确认过程的目的是证实体现软件工作产品的特定预期用途的需求是否被满足。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制定并实现确认策略; b) 标识所有要求的工作产品的确认准则; ) 执行要求的确认活动; 标识和记录问题; e) 提供所开发的软件工作产品适合于其预期用途的证据; f) 使确认活动的结果对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用。 D.2.6联合评审过程 目的: 联合评审过程的目的是使共利益者相对于协定的目标、对过程的进展保持一种共同的理解,以及对 保证开发满足共利益者的产品而应做什么有一个共同的理解。联合评审是针对项目管理和技术层面 的,并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存周期。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根据项目需要进行管理和技术评审: b) 通过共利益者间的联合评审活动来评价过程活动的状态和产品; C 评审结果通报受影响的各方: d) 追踪产生于评审的行为项,直至结束; 标识并记录间题

D. 2. 4 验证过程

D. 2 5 确认过程

D.2. 6 联合评审过程

审核过程的目的是适当时独立地确定所选产品和过程与需求、计划及协定的依从性。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制定并实现审核策略; b)根据审核策略确定所选软件工作产品和/或服务或过程与要求、计划和协定的依从性; c)由合适的独立部门完成审核活动: d)标识审核中检测到的问题,并通知那些负责纠正措施并解决问题的部门。 D.2.8问题解决过程 目的: 问题解决过程的目的是确保识别、分析、管理和控制全部被发现的问题,并确保其得到解决。 结果: 问题解决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 制定问题管理策略; 记录、识别问题,并对其加以分类; ) 分析并评估问题,以确定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d 实施问题解决方案; 追踪问题直至结束; f)通告所报告的全部问题的状态。 注:问题解决管理可以引发变更请求。 D.2.9易用性过程 目的: 易用性过程是充分考虑共利益者的兴趣和需要,以达到优化支持和培训、提高生产率和工作质量, 改进人员工作条件、减少用户被系统拒绝的机会的目的。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系统满足用户要求并考虑其能力和技能的限制; b)在系统设计中应综合人为因素、人机工程学知识和技术: c 标识并执行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 d)系统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对人员健康、安全和绩效的影响; e) 系统应提高用户业务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D.2.10 产品评价过程 自的: 产品评价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性的检查和测量确保产品满足用户明确的和隐含的要求。 结果: 产品评价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建立评价的需求; b) 标识产品评价的准则; c 定义评价使用的方法,并标识和执行带要的活动; d) 根据已定义的准则收集测量(值)并评估结果; e) 将产品评价活动的结果用于感兴趣的各方。 注:执行产品评价的要求可参见GB/T18905"软件产品评价”。评价可由需方、开发方或第三方评价者进行。

审核过程的目的是适当时独立地确定所选产品和过程与需求、计划及协定的依从性。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制定并实现审核策略; b) 根据审核策略确定所选软件工作产品和/或服务或过程与要求、计划和协定的依从性 ) 由合适的独立部门完成审核活动: d)标识审核中检测到的问题,并通知那些负责纠正措施并解决问题的部门。 D.2.81 问题解决过程 目的: 问题解决过程的目的是确保识别、分析、管理和控制全部被发现的问题,并确保其得到解决 结果: 问题解决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制定问题管理策略; b) 记录、识别问题,并对其加以分类, ) 分析并评估问题,以确定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实施问题解决方案; e) 追踪问题直至结束; f 通告所报告的全部问题的状态。

易用性过程是充分考虑共利益者的兴趣和需要,以达到优化支持和培训、提高生产率和工作质量、 改进人员工作条件、减少用户被系统拒绝的机会的耳的。 结果: 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系统满足用户要求并考虑其能力和技能的限制; b) 在系统设计中应综合人为因素、人机工程学知识和技术: c 标识并执行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 d)系统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对人员健康、安全和绩效的影响; 系统应提高用户业务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D.2.10 产品评价过程 自的: 产品评价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性的检查和测量确保产品满足用户明确的和隐含的要求。 结果: 产品评价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建立评价的需求; 标识产品评价的准则; c 定义评价使用的方法,并标识和执行需要的活动: d) 根据已定义的准则收集测量(值)并评估结果; e 将产品评价活动的结果用于感兴趣的各方。 注:执行产品评价的要求可参见GB/T18905"软件产品评价”。评价可由需方、开发方或第三方评价者进行

D. 2. 11 变更请求管理过程

变更请求管理过程的目的是确保管理、追踪并控制变更请求。 结果: 变更请求管理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制定变更管理策略; b) 记录并标识变更请求; c) 识别与其他变更请求的依赖性及关系, d) 定义证实变更请求实现的准则; e) 区分变更请求的优先级,估计资源需求; 根据资源的优先级和可用性,批准变更; g) 实施批准的变更,并追踪之直至其结束; 通告变更请求的状态

D.3生存周期组织过程

D.3. 1 管理过程

标识组织的业务目标; b)标识并定义过程框架,它包括达到组织的业务目标需要的软件过程集合; 制定过程定义、实现和改进的策略; d)为实施该策略提供支持; e) 使全体员工了解组织的使命、核心、任务、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 f 组织中的个体应分担公共的任务和文化,并理解业务目标,以使得他们能有效地行使职责: g) 组织中的每一成员应了解其在达到业务目标中的角色,并能够胜任那个角色。 21拍理

D. 3. 1. 2 组织管理

目的: 组织管理的目的是在提供软件产品和服务所需实施的过程中建立并执行软件管理实践,它们与组 织的业务目标是致的。 注:通常组织的运作范围比运作软件过程的范围更宽泛,在业务范围内有效地实施软件过程,要求有一个合适的组 织环境。 结果: 组织管理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组织在合适的管理基础设施中进行投资; b)标识最佳实践,以支持实现有效的组织和项目管理; c)为基于这些管理实践而评价组织业务自标的实现与否提供基础。 D.3.1.3项目管理 目的: 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在项目需求和限制的范围中,标识、建立、协调并监督生成产品和/或服务所需的 活动、任务和资源。 结果: 项目管理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定义项目的工作范围; b) 评价用可用的资源和限制达到项目目标的可行性; 测量并估计完成工作所需的任务和资源, d) 标识并监督项目中的元素间、项目间以及组织单元间的接口; e) 制定并实现项目执行计划; f) 监督并汇报项目的进展; g 当项目目标未达到时,采取纠正偏离计划的措施并预防问题的重现。

D.3. 1. 3 项目管理

目的: 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在项目需求和限制的范围中,标识、建立、协调并监督生成产品和/或服务所需的 活动、任务和资源。 结果: 项目管理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定义项目的工作范围; b) 评价用可用的资源和限制达到项自目标的可行性; c 测量并估计完成工作所需的任务和资源, d 标识并监督项目中的元素间、项目间以及组织单元间的接口; e 制定并实现项目执行计划: f) 监督并汇报项目的进展; 当项目且标未达到时,采取纠正偏离计划的措施并预防问题的重现

D.3. 1. 4 质管理

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在组织和项目级上,通过监督产品和 带求。 结果: 质量管理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建立基于顾客明确和隐含的质量要求的质量目标; h) 制定整体策略以达到已定义的目标; c)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过程策略; d) 执行已标识的质量控制和保证活动并证实其性能; e) 监督针对质量目标的实际性能; f) 当未达到质量目标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D. 3. 1. 5 风险管理

3..5风险管理 的: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持续地识别、分析、处置并监控风险。 果: 风险管理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确定实施风险管理的范围: 定义并实施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c) 在项目实施期间,随着风险的演变识别风险; d) 分析风险,确定应用资源处理这些风险的优先级; e) 定义、实施和评估风险测量,以确定风险状态的变更和处理活动的进展; ? 根据风险的优先级、概率和后果或其他已定义的风险阈值,采取适当的处理以纠正或避免风险 的影响。

D. 3. 1. 6测量

测量的目的是在组织和其项目中收集并分析与已开发的产品和实现的过程相关的数据,以支持过 是的有效管理,并客观地证明产品的质量。 吉果: 测量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建立并维持组织的承诺以实现测量过程; b) 标识组织和管理过程需要的测量信息; 标识和/或开发由所需信息衍生出的合适的测量集合; d) 标识并执行测量活动; e 收集、存储、分析要求的数据,并解释这些结果; f) 用信息产品来支持决策并为对话提供客观基础; g) 与过程拥有者评价并交流测量过程和测量(值)。

D. 3. 2 基础设施过程

基础设施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其他过程的执行而需要维持稳定的和可靠的基础设施 结果: 该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为支持组织单元内的过程,定义基础设施需求: 标识并规定基础设施要素; c 获取基础设施要素; d 实现基础设施要素; 维护稳定的和可靠的基础设施。 注,基础设施可以包括硬件,软件方法,工具 用主开发运行和维拍

改进过程的目的是建立、评估、测量、控制并改进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改进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开发一组组织过程资产,并使其可用; b)定期评估组织的过程能力,以确定在达到组织目标中过程实施有效性的范围;

C) 在现有基础上,改进关于达到业务目标的组织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改进过程包括下列子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a)过程建立: b)过程评估; c)过程改进。 D.3.3. 1过程建立 目的: 过程建立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适用于其业务活动的整个生存周期过程的组织过程。 结果: 过程建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与每个过程适用性的指示一起,建立所定义的和维护的标准过程集合; b), 与期望的性能特性一起,标识标准过程的详细的任务、活动和相关的工作产品; c) 根据项目需要,制定裁剪产品或服务标准过程的策略; d) 产生并维护与具体项目所用的标准过程集合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D. 3. 3. 1过程则立

D.3. 3.2 过程评估

D. 3. 3. 3 过程改进

人力资源过程的目的是给组织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并维持其能力以及与业务需求的一致性 吉果: 人力资源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通过适时评审组织和项目的需求,以标识组织和项目运作所需的角色和技能:

b)为组织和项目提供人力资源; c)基于组织和项目的需要,标识并提供一组跨组织的公共培训; d)通过所建立的机制使组织的知识资产可用(或可收集)和可挖掘。 人力资源过程包括下列子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a)人力资源管理; b)培训; c)知识管理。 D.3.4.1人力资源管理 自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给组织和项目提供具有技能和知识的人员,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其任务,并 很密切地在一起工作。 结果: 人力资源管理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标识并招聘具有要求的技能和资质的人员; b)支持个人与小组间的有效交互; c)工作团队具有共享信息并有效协调其活动的能力; d)根据对个人和小组绩效的监督,定义客观准则,提供绩效反馈信息并提高绩效。 D.3.4.2培训 目的: 培训目的是为组织和项目提供具有所需技能和知识的人员。 结果: 培训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开展或获得满足组织和项目需要的培训; b 利用诸如培训策略和教材的机制,开展培训以确保全体人员具备完成分配的任务所需要的 技能。 D.3.4.3知识管理 目的: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在整个组织内收集、共享、重用和改进员工的知识、信息和技能。 结果: 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为共享跨组织的公共和领域信息而建立并维护基础设施; b)整个组织内的知识是可用的可共享的; c)组织应选择一种合适的知识管理策略。 D.3.5资产管理过程 目的: 资产管理过程的目的是管理从概念到退役的可重用资产的生存期。 结果: 资产管理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编制资产管理策略; b) 建立资产分类表; 定义资产验收、鉴别和退役准则; d) 运行资产存储和检索机制; 记录资产的使用;

D.3. 4.3知识管理

f)控制资产变更; g)根据存储、检索机制DB14/T 712-2018 高速公路施工驻地、场站、工地试验室建设指南,将所发现问题、进行的修改、创建的新版本及删除的资产通告资产的使 用者。

D.3.6重用大纲管理过程

D.3.6重用大纲管理过程

重用大纲管理过程的目的是策划、建立、管理、控制和监督组织的重用大纲,以系统地探求重用 时机。 结果: a 制定组织的重用策略,包括其目的、范围、目标和对象; b) 识别潜在的重用领域时机; c) 评估组织的系统性重用能力; d) 评估每个领域潜在的重用, e) 评价重用建议以保证重用产品适合于建议的应用; f) 在组织内实施重用策略; g 建立运作在受影响的各方之间的反馈、沟通、通告机制: h) 监督并评价重用大纲。

D. 3. 7 领域工程过程

领域工程过程的目的是开发并维护领域模型、领域体系结构和领域资产。 : 领域工程过程成功实施的结果为: a 选择领域模型和领域体系结构的表示形式: b) 建立领域界限以及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 c) 在被开发领域中JC/T 2340-2015 热反射混凝土屋面瓦,领域模型能够捕获基本的公共特性和不同特性、能力、概念和功能; d)不 在被开发的领域内部领域体系结构描述系列家族; 规定归属于领域的资产; f 获取或开发归属于领域的资产,并在其整个生存期中维护它们; g) 在领域资产的生存周期中维护领域模型和体系结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