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1*53-2017 输变电工程地基基础检测规范.pdf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可按表A.1的格式进行记录。表中的地基类型是指关然地基、换填地基、 压处理地基和强夯处理地基等类型(下同)
表A.1标准贯入试验记录表
力触探试验数据可按表A.2的格式进行记录
JGT2*3-2009 混凝土抗冻试验设备.pdfA.2*力触探试验数据可按表A.2的格式进
表A.2圆锥*力触探试验记录表
A.3静力触探试验数据可按表A.3的格式进行记录。
A.3静力触探试验数据可按表A.3的格式进行记录。
表A.3静力触探试验记录表
Q/GDW11*53—2017A. *十字板剪切试验数据可按表A.*的格式进行记录表A.*十字板剪切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地基类型:检测孔编号:工程地点:年月日十字板规格:D(mm)H(mm)K,或K(1/mm,kPa/ μ )稳定水位:钢环/传感器编号:深度原状土重塑土P,/8C.P, / sP' / s"C备注(m)P / &0记录:校核:第页共页A. 5当采用人工记录时,平板载荷试验数据可按表A.5的格式进行记录。表A.5平板载荷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地基类型:检测孔编号:压板尺寸:年月日荷载油压荷载测读沉降读数本级沉降累计沉降备注级别(MPa)(kN)时间表1表2表3表 *(mm)(mm)记录:校核:第页共页55
B.1本附录方法适用于天然地基和处理地基的标准贯入、*力触探、静力触探等原位试验数据的标 准值计算。 B.2标准贯入、*力触探、静力触探等原位试验数据的标准值,应根据各检测点的试验结果,按单 位工程进行统计计算。当试验结果需要进行深度修正时,应先进行深度修正。 B.3原位试验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应按式(B.1)~(B.3)计算:
式 (B.1)~(B.3)中: Φ一一原位试验数据的试验值或试验修正值,当同一检测孔的同一分类土层中有多个检测点 时,取其平均值;当难以按深度划分土层时,可根据原位试验结果沿深度的分布趋势自上 而下划分(3~5)个深度范围进行统计; 一原位试验数据的变异系数; 一参与统计的个数。 单位工程同一土层或同一深度范围白 应按公式(B.*)~(B.5)确定
式(B.*)~(B.5)中: 原位试验数据的标准值: 统计修正系数。
中=Y中m [1.70*,*.*78 Vn n?
Q/GDW 11*532011
C.1当采用重型圆锥*力触探推定地基土承载力或评价地基土密实度时,锤击数应按式(C.1)修正:
氏中 N*3.5—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力触探锤击数; N*3.5—实测重型圆锥*力触探锤击数;
N*35 =agN3.5
表C.1重型圆锥*力触探锤击数修正系数a
C.2当采用超重型圆锥*力触探评价碎石土(桩)密实度时,锤击数应按式(C.2)修正:
式中: Nian 实测超重型圆锥*力触探锤击数:
N120=agNi20
Q/GDW 11*532017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
D.1.1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 破碎层以及软弱或不密实的混凝土。 D.1.2 桩头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应重合。 0.1.3 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 0.1.* 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mm~5mm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桩顶应设置钢筋网片1~2层,间距*0mm~100mm。 0.1.5 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且不得低于C30。 D.1.* 高应变法检测的桩头测点处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截面尺寸相同。 D.1.7桩顶应用水平尺找平
D.2.1桩顶设计标高以上浇筑高应变检测保护桩帽,桩帽高度*00mm,与桩身混凝土分开浇筑。 D.2.2高应变检测保护桩帽范围内宜设置钢筋网片3~5层,间距*0mm100mm。 D.2.37 高应变检测保护桩帽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且不得低于C30 D.2.*高应变检测保护桩帽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重合,浇筑混凝土时,做好预埋地脚螺栓保护 防止混凝土污染及高应变锤击影响后期使用。 D.2.5高应变法检测的桩头测点处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截面尺寸相同。 D.2.*桩顶应用水平尺找平。
D.2.1桩项设计标高以上浇筑高应变检测保护桩帽,桩帽高度*00mm,与桩身混凝土分开浇筑。 D.2.2 高应变检测保护桩帽范围内宜设置钢筋网片3~5层,间距*0mm~100mm。 D.2.3 高应变检测保护桩帽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且不得低于C30。 D.2.*高应变检测保护桩帽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重合,浇筑混凝土时,做好预埋地脚螺栓保护, 防止混凝土污染及高应变锤击影响后期使用。 D.2.5高应变法检测的桩头测点处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截面尺寸相同。 D.2.*桩顶应用水平尺找平。
E.1高应变法检测时的冲击响应可采用对称安装在桩顶下桩侧表面的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冲击力可按 下列方式测量: a)采用对称安装在桩顶下的桩侧表面应变传感器测量测点处的应变,并将应变换算成冲击力。 b)在自由落锤锤体顶面下对称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冲击力。 E.2在桩顶下侧表面安装应变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图E.1a~图E.1c)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变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宜分别对称安装在距桩顶不小于2D或2B的桩侧表面处;对于 大直径桩,传感器与桩顶之间的距离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D:传感器安装面处的材质和 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相同,传感器不得安装在截面突变处附近。 b 应变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的中心线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同侧的应变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 器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80mm。 各传感器的安装面材质应均匀、密实、平整;当传感器的安装面不平整时,可采用磨光机将 其磨平。 安装传感器的螺栓钻孔应与桩侧表面垂直;安装完毕后的传感器应紧贴桩身表面,传感器的 敏感轴应与桩中心轴平行;锤击时传感器不得产生滑*。 安装应变式传感器时,应对其初始应变值进行监视;安装后的传感器初始应变值不应过大, 锤击时传感器的可测轴向变形余量的绝对值应符合下列规定:混凝土桩不得小于1000u8; 钢桩不得小于1500u8 E.3自由落锤锤体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图E.1d)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E.2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 保证安装在桩侧表面的加速度传感器距桩顶的距离,不小于下列数值中的较大者:0.*H、D或B。 E.*当连续锤击监测时,应将传感器连接电缆有效固定。
E.1高应变法检测时的冲击响应可采用对称安装在桩顶下桩侧表面的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冲击力可按 下列方式测量: a)采用对称安装在桩顶下的桩侧表面应变传感器测量测点处的应变,并将应变换算成冲击力。 b)在自由落锤锤体顶面下对称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冲击力。 E.2在桩顶下侧表面安装应变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图E.1a~图E.1c)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变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宜分别对称安装在距桩顶不小于2D或2B的桩侧表面处;对于 大直径桩,传感器与顶之间的距离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D;传感器安装面处的材质和 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相同,传感器不得安装在截面突变处附近。 * 应变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的中心线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同侧的应变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 器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80mm。 各传感器的安装面材质应均匀、密实、平整;当传感器的安装面不平整时,可采用磨光机将 其磨平。 d) 安装传感器的螺栓钻孔应与桩侧表面垂直;安装完毕后的传感器应紧贴桩身表面,传感器的 敏感轴应与桩中心轴平行;锤击时传感器不得产生滑*。 安装应变式传感器时,应对其初始应变值进行监视;安装后的传感器初始应变值不应过大, 锤击时传感器的可测轴向变形余量的绝对值应符合下列规定:混凝土桩不得小于1000u8; 钢桩不得小于1500u8 .3自由落锤锤体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图E.1d)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E.2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 保证安装在桩侧表面的加速度传感器距桩顶的距离,不小于下列数值中的较大者:0.*H、D或B。 王.*当连续锤击监测时,应将传感器连接电缆有效固定。
2桩端持力层应根据试打桩的打桩阻力与贯入度的关系,结合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综合判定 3采用试打桩预估桩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通过试打桩复打试验确定桩的承载力恢复系数。 b)复打至初打的休止时间应符合本规范表5.3.*的规定。 c)试打桩数量不应少于3根
F.2桩身锤击应力监测
F.2.1桩身锤击应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被监测桩的桩型、材质应与工程桩相同;施打机械的锤型、落距和垫层材料及状况应与工程桩 施工时相同。 b) 监测应包括桩身锤击拉应力和锤击压应力两部分。 F.2.2 桩身锤击应力最大值监测宜符合下列规定: a)桩身锤击拉应力宜在预计桩端进入软土层或桩端穿过硬土层进入软夹层时测试。 b)桩身锤击压应力宜在桩端进入硬土层或桩侧土阻力较大时测试。 F23传威器安装占以下深度的桩身锤击拉应力应按式(E1)计算
F.2.1桩身锤击应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被监测桩的桩型、材质应与工程桩相同;施打机械的锤型、落距和垫层材料及状况应与工程 施工时相同。 b)监测应包括桩身锤击拉应力和锤击压应力两部分
Oi—深度x处的桩身锤击拉应力(kPa); A一一桩身截面面积(m²); 一传感器安装点至计算点的距离(m)。 *最大桩身锤击拉应力出现的深度,应与式(F1)确定的最大桩身锤击拉应力相对 5最大桩身锤击压应力可按式(F.2)计算:
gi—深度x处的桩身锤击拉应力(kPa): 一桩身截面面积(m²):
Op= Fmax A
Q/GDW 11*532017
式中: Op一最大桩身锤击压应力(kPa); Fmax一实测的最大锤击力(kN)。 F.2.*当打桩过程中突然出现贯入度骤减甚至拒锤时,应考虑与桩端接触的硬层对桩身锤击压应力的 放大作用。 F.2.7桩身最大锤击应力控制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9*的有关规定。
式中: Op一最大桩身锤击压应力(kPa); Fmax一实测的最大锤击力(kN)。 F.2.*当打桩过程中突然出现贯入度骤减甚至拒锤时,应考虑与桩端接触的硬层对桩身锤击压应力 放大作用。 F.2.7桩身最大锤击应力控制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9*的有关规定
F.3.1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应按下式计
1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En—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kJ): 一采样结束的时刻(s)。
E. =J' F.V.d
F.3.2桩锤最大*能宜通过测定锤芯最大**速度确定 .3.3桩锤传递比应按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与桩锤额定能量的比值确定;桩锤效率应按实测的桩 锤最大*能与桩锤的额定能量的比值确定。
F.3.2桩锤最大*能宜通过测定锤芯最大**速度确定
Q/GDW11*532017附录G(资料性附录)钻芯法检测记录表钻芯法检测的现场操作记录和芯样编录应分别按表G1、G2的格式记录;检测芯样综合柱状图应按附表G.3的格式记录和描述表G.1钻芯法检测现场操作记录表桩号孔号工程名称时间钻进(m)芯样芯样长度残留芯样初步描述及至编号自自至计(m)芯样异常情况记录检测日期机长:记录:页次:表G.2钻芯法检测芯样编录表工程名称日期桩号/钻芯孔号桩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分段项目(层)芯样描述取样编号备注深度取样深度(m)混凝土钻进深度,芯样连续性、完整性、胶结情况、桩身混凝土表面光滑情况、断口吻合程度、混凝土芯是否为柱状、骨料大小分布情况,以及气孔、空洞、蜂窝麻面、沟槽、破碎、夹泥、松散的情况桩底沉渣桩端混凝土与持力层接触情况、沉渣厚度(强风化持力层钻进深度,岩土名称、芯样颜色、结构构造、或土层时持力层裂隙发育程度、坚硬及风化程度;的*力触分层岩层应分层描述探或标贯结果)检测单位:记录员:检测人员:**
Q/GDW11*53—2017表G.3钻芯法检测芯样综合柱状图桩号/孔号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桩顶标高开孔时间施工桩长设计桩径钻孔深度终孔时间层层底层底分层混凝土/岩土芯柱状图桩身混凝土、持序标高深度厚度序号芯样强度备注力层描述深度(m)号(m)(m)(m)(比例尺)口编制:校核:注:口代表芯样试件取样位置。*5
H.1芯样加工时应将芯样固定,锯切平面垂直于芯样轴线。锯切过程中应淋水冷却金刚石圆锯片。 H.2锯切后的芯样试件不满足平整度及垂直度要求时,应选用下列方法进行端面加工: a)在磨平机上磨平。 * 用水泥砂浆、水泥净浆、硫磺胶泥或硫磺等材料在专用补平装置上补平;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 的补平厚度不宜大于5mm,硫磺胶泥或硫磺的补平厚度不宜大于1.5mm。 H.3补平层应与芯样结合牢固,受压时补平层与芯样的结合面不得提前破坏。 H.*试验前,应对芯样试件的几何尺寸做下列测量: a 平均直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表观直径偏小的部位的直径,取其 两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 芯样高度:用钢卷尺或钢板尺进行测量,精确至1mm。 ) 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精确至0.1°。 d) 平整度:用钢板尺或角尺紧靠在芯样端面上,一面转*钢板尺,一面用塞尺测量与芯样端面之 间的缝隙。 H.5芯样试件出现下列情况时,不得用作抗压或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试件有裂缝或有其他较大缺陷时。 混凝土芯样试件内含有钢筋时。 ) 混凝土芯样试件高度小于0.95d或大于1.05d时(d为芯样试件平均直径)。 岩石芯样试件高度小于2.0d或大于2.5d时。 e 沿试件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达2mm以上时。 试件端面的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内超过0.1mm时。 g)试件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超过2°时。 h)表观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大于芯样试件平均直径的0.5倍时
H.1芯样加工时应将芯样固定,锯切平面垂直于芯样轴线。锯切过程中应淋水冷却金刚石圆锯片。 H.2锯切后的芯样试件不满足平整度及垂直度要求时,应选用下列方法进行端面加工: a)在磨平机上磨平。 b 用水泥砂浆、水泥净浆、硫磺胶泥或硫磺等材料在专用补平装置上补平;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 的补平厚度不宜大于5mm,硫磺胶泥或硫磺的补平厚度不宜大于1.5mm。 H.3补平层应与芯样结合牢固,受压时补平层与芯样的结合面不得提前破坏。 H.*试验前,应对芯样试件的几何尺寸做下列测量: a) 平均直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表观直径偏小的部位的直径,取其 两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 芯样高度:用钢卷尺或钢板尺进行测量,精确至1mm。 ) 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精确至0.1° d) 平整度:用钢板尺或角尺紧靠在芯样端面上,一面转*钢板尺,一面用塞尺测量与芯样端面之 间的缝隙。 H.5芯样试件出现下列情况时,不得用作抗压或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试件有裂缝或有其他较大缺陷时。 混凝土芯样试件内含有钢筋时。 ) 混凝土芯样试件高度小于0.95d或大于1.05d时(d为芯样试件平均直径)。 岩石芯样试件高度小于2.0d或大于2.5d时。 e) 沿试件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达2mm以上时。 试件端面的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内超过0.1mm时。 g)试件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超过2°时。 h)表观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大于芯样试件平均直径的0.5倍时。
Q/GDW116532017
1.1桩身内力测试适用于桩身横截面尺寸基本恒定或已知的桩。 1.2桩身内力测试宜根据测试目的、试验桩型及施工工艺选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振弦式传感器、滑 动测微计或光纤式应变传感器。 1.3传感器测量断面应设置在两种不同性质土层的界面处,且距桩顶和桩底的距离不宜小于1倍桩径。 在地面处(或以上)应设置一个测量断面作为传感器标定断面。传感器标定断面处应对称设置4个传感 器,其他测量断面处可对称埋设2~4个传感器,当桩径较大或试验要求较高时取高值, 1.4采用滑动测微计时,可在桩身内通长埋设1根或1根以上测管,测管内每隔1m设测标或测量断 面一个。 1.5应变传感器安装,可根据不同桩型选择下列方式: a)钢桩可将电阻应变计直接粘贴在桩身上,振弦式和光纤式传感器可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在 桩身上。 b)混凝土桩可采用焊接或绑焊工艺将传感器固定在钢筋笼上,对采用蒸汽养护或高压蒸养的混凝 土预制桩,应选用耐高温的电阻应变计、粘贴剂和导线。 1.6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及其连接电缆,应有可靠的防潮绝缘防护措施:正式测试前,传感器及电缆的 系统绝缘电阻不得低于200MQ2 1.7应变测量所用的仪器,宜具有多点自动测量功能,仪器的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1u8。 1.8弦式钢筋计应按主筋直径大小选择,并采用与之匹配的频率仪进行测量。频率仪的分辨力应优于 或等于1Hz,仪器的可测频率范围应大于桩在最大加载时的频率的1.2倍。使用前,应对钢筋计逐个标 定,得出压力(拉力)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1.9带有接长杆弦式钢筋计宜焊接在主筋上,不宜采用螺纹连接。 1.10滑动测微计测管的埋设应确保测标同桩身位移协调一致,并保持测标清洁。测管安装可根据下列 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a)对钢管桩,可通过安装在测管上的测标与钢管桩的焊接,将测管固定在桩壁内侧。 b)对非高温养护预制桩,可将测管预埋在预制桩中;管桩可在沉桩后将测管放入中心孔中,用含 膨润土水泥浆充填测管与桩壁间的空隙。 对灌注桩,可在浇筑混凝土前将测管绑扎在主筋上,并应采取防止钢筋笼扭曲的措施, 1.11滑动测微计测试前后,应进行仪器标定,获得仪器零点和标定系数。 1.12当桩身应变与桩身位移需要同时测量时,桩身位移测试应与桩身应变测试同步。 1.13测试数据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量,但未采用六线制长线补偿时,应按式(1.1)~(1.2)对实测应变 值进行导线电阻修正:
采用半桥测量时: 采用全桥测量时:
'一修正前的应变值; r导线电阻(Q2) R一一应变计电阻(Q)。 b)采用弦式钢筋计测量时,应根据率定系数将钢筋计实测频率换算成力值,再将力值换算成与钢 筋计断面处的混凝土应变相等的钢筋应变量。 采用滑动测微计测量时,应按公式(I.3)~(I.4)计算应变:
修止前的应变值; 一导线电阻(Q); R一一应变计电阻(Q)。 b)采用弦式钢筋计测量时,应根据率定系数将钢筋计实测频率换算成力值,再将力值换算成与 筋计断面处的混凝土应变相等的钢筋应变量。 c)采用滑动测微计测量时,应按公式(I3)~(L4)计算应变
式中: e仪器读数修正值; e'仪器读数; ZO 一仪器零点; K一率定系数; 一应变值: eo—初始测试仪器读数修正值。 d) 数据处理时,应删除异常测点数据,求出同一断面有效测点的应变平均值,并应按式(I.5) 算该断面处桩身轴力:
式中: e一仪器读数修正值; e'一仪器读数; 20仪器零点; K一率定系数; 一应变值: eo—初始测试仪器读数修正值。 d)数据处理时,应删除异常测点数据,求出同一断面有效测点的应变平均值,并应按式(I.5)计 算该断面处桩身轴力:
式中: e——仪器读数修正值; e'—仪器读数; 仪器零点; K—率定系数; 一应变值: eor 初始测试仪器读 d) 数据处理时,应删 算该断面处身轴
式中: Q桩身第i断面处轴力(kN)。 ,一第i断面处应变平均值,长期监测时应消除桩身徐变影响。 E;一第i断面处桩身材料弹性模量(kPa);当混凝土桩桩身测量断面与标定断面两者的材质、配 筋一致时,应按标定断面处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确定。 A;—第i断面处桩身截面面积(m²)。 e)每级试验荷载下,桩身不同断面处的轴力值制成表格,并绘制轴力分布图。桩侧土的分层阻力 和桩端阻力应分别按式(L.6)~(I.7)计算:
式中: Q桩身第i断面处轴力(kN)。 S,一一第i断面处应变平均值,长期监测时应消除桩身徐变影响。 E一一第i断面处桩身材料弹性模量(kPa);当混凝土桩桩身测量断面与标定断面两者的材质、配 筋一致时,应按标定断面处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确定。 A一第i断面处桩身截面面积(m²)。 e)每级试验荷载下,桩身不同断面处的轴力值制成表格,并绘制轴力分布图。桩侧土的分层阻力 和桩端阻力应分别按式(1.6)~(1.7)计算:
式(1.6)~(1.7)中: (n—桩的端阻力(kPa):
式(1.6)~(1.7)中: —桩的端阻力(kPa):
桩检测断面顺序号,=1,2, .,n,并自桩顶以下从小到大排列; u桩身周长(m); l第i断面与第1断面之间的桩长(m); Qn桩端的轴力(kN); Ao—桩端面积(m²)。 f)桩身第i断面处的钢筋应力可按式(I8)计算
桩检测断面顺序号,=1,2, ..,n,并自桩顶以下从小到大排列; u—桩身周长(m); l第i断面与第计1断面之间的桩长(m); Qn—桩端的轴力(kN); Ao—桩端面积(m²)。 )桩身第i断面处的钢筋应力可按式(I8)计算
Os—桩身第i断面处的钢筋应力(kPa); Es钢筋弹性模量(kPa); &si—桩身第i断面处的钢筋应变。 1.14指定桩身断面的沉降以及两个指定桩身断面之间的沉降差,可采用位移杆测量。位移杆应具有 定的刚度,宜采用内外管形式:外管固定在桩身,内管下端固定在需测试断面,顶端高出外管100mm 200mm,并能与测试断面同步位移。 1.15测量位移杆位移的检测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16.2.4条的规定。数据的测读应与桩顶位移测量同 步。
Q/GDW 116532017附录J(资料性附录)静载试验记录表J.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按附表J.1的格式记录。表J.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桩号日期荷位移计(百分表)读数油压测读本级沉降累计沉加载级载时间3号降(mm)备注(MPa)1号2号4号(mm)(kN)检测单位:校核:记录:J. 2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按附表J.2的格式记录。表 J.2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上下工程名称桩号日期表距加载卸载水平位移油压观测循荷载(mm)加载上下环转角备注(MPa)(kN)时间数上下上下加载卸载表读数差表表表表检测单位:校核:记录:70
DB15/T 1925-2020标准下载输变电工程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编制背景 编制主要原则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主要工作过程 : 标准结构和内容, 74 条文说明
Q/GDW116532017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在参考了相关国家、行业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基础上,结合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地 基基础质量检测需求进行编制。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本标准主要参考文件: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DL/T5024 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DL/T5493电力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340 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
2015年12月,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16年度公司第1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2015)1240号),项目启动。 2016年1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立编写组,正式启动标准编制工作。 2016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组织召开2016年基建类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启动会,审定标 准编制大纲。 2017年3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编写并通过专家审查,同意修改后开展意见征集。 2017年5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开展意见征集。 2017年6月,完成标准意见征集并形成送审稿 2017年6月,公司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审查组审查结论为:经 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报批。 2017年6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本标准第1章中,地基基础工程属隐蔽工程,容易存在质量隐患,且发现质量问题难,出现问题处 理更难。因此,地基基础质量检测工作是整个输变电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标准第5.1.1条中,建筑地基分部工程抽样验收检测是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以强制性条文的形式规定的。建筑地 基强度和承载力检验是现行《建筑地基 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以强执行条文的形式规定的。 工程桩的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是现行《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桩基验收中的主控 项目,也是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和《电力工程基桩 检测技术规范》DL/T5493以强制性条文形式规定的必检项目。 本标准第5.1.2条中,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与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各种检 则方法在可靠性或经济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GBT 51301-2018标准下载,多种方法配合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应根 据检测目的、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结合场地条件,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实现各种方法合理搭配 优势互补。 本标准第5.3.6条中,本条所说的"基桩受力状态”是指桩的承压、抗拔和水平三种受力状态;“同 条件”是指“地基条件、桩长相近,桩端持力层、桩型、桩径、成桩工艺相同”。 本标准第5.3.9条中,桩基工程属于一个单位工程的分部工程中的分项工程,一般以分项工程单独 验收。对于变电站、换流站工程,建议按功能属性划分,如变压器、主控室等;对于架空输电线路工程 建议按施工标段划分。 本标准第5.3.10条第b款中,对于大吨位或特殊地段的基桩,因受条件限制无法采用常规堆载法 锚桩法或联合法进行试验,国内外均已有较多桩身加载法静载试验(自平衡载荷试验)工程实际,但其
Q/GDW116532017
顶不能自由转动的不同约束条件及桩顶施加垂直荷载等试验方法,也有循环荷载的加载方法。这一切都 可根据设计的特殊要求给予满足,并参考本方法进行 桩的抗弯能力取决于桩和土的力学性能、桩的自由长度、抗弯刚度、桩宽、桩顶约束等因素。试验 条件应尽可能和实际工作条件接近,将各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使试验成果能尽量反映工程桩的实 际情况。通常情况下,试验条件很难做到和工程桩的情况完全一致,此时应通过试验桩测得桩周土的地 基反力特性,即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它反映了桩在不同深度处桩侧土抗力和水平位移之间的关系, 可视为土的固有特性。根据实际工程桩的情况(如不同桩顶约束、不同自由长度),用它确定土抗力大 小,进而计算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弯矩。因此,通过实验求得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具有更实际、更普 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