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278-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278-2019 浅层地热能监测系统技术规范.pdfICS 91.140.99 F 15
NB/T102782019
Technicalcodeofshallowgeothermalenergymonitoringsystem
路床试验路段施工方案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与定义 基本规定 监测系统设计 3 监测系统施工 8 监测系统调试与验收· 监测系统维护及运行 ·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监测孔结构·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监测井结构· 14 附录C(资料性附录) 监测系统验收表 15 附录D(资料性附录) 监测评估报告 17
NB/T 102782019
本规范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规范由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井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省地质局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浙 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风神净化空调设备工程有限公司、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山 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洁能工程技术开发公司、湖北草立集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制冷学会。 本规范主要起章草人:陈焰华、刘红卫、於仲义、夏惊涛、胡志高、陈传伟、刘国涛、刘朝阳、黄真 银、段新胜、胡平放、胡松涛、雷建平、陈继文、马宏权、张望喜、柯立、周敏锐、赵丰年、杨东、朱 娜、马春红。 本规范干2019年首次发布
NB/T102782019
浅层地热能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过程中!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等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监测系统的设计、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296 管井技术规范 GB5031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66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462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778 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GB/T14914 海滨观测规范 GB/T50063 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 GB/T50785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GB/T 51040 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规范 DZ/T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54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 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NB/T10097 地热能术语 SJ/T 11449 集中空调电子计费信息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SL531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标准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浅层地热能shallowgeothermalenergy
NB/T102782019
4.1浅层地热能监测系统宜作为地源热泵系统的组成部分,列入建设计划,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 4.2监测系统建设不应影响地源热泵系统既有功能,不降低系统技术指标,并应保证作业和环境安全。 4.3监测系统应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中心软硬件设备及系统组成,软件应具备综合 分析功能。
NB/T102782019
4.4监测系统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与设备,监测设备和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综合测试和调试, 测量精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4.5监测井(孔)位的布置,应便于监测系统的建设、数据传输和设施维护。 4.6监测系统数据宜采用自动实时采集方式,当无法采用自动方式采集时,可采用人工采集方式。 4.7监测系统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1.1浅层地热能监测系统应包括地质环境、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状态、室内外环境和末
a)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对岩土体地温背景值、地温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b)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宜对水位、水质、水温、热源井抽灌量、含砂量、岩土体地温背景值、地 温变化情况以及周边地面、管网、建构筑物变形、热源井及附属设备运行情况(热源井淤塞、 井管腐蚀等)等进行监测; C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宜对地表水水位、水质、水温、流速、流向、取排水口淤积情况等进行监 测。海水源热泵系统还宜对潮位、海水透明度、盐度、渗流系数等进行监测。
a)地源侧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 b) 用户侧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 c) 热泵机组、水泵及辅助设备耗电量: d 热泵机组、阀门、水泵、辅助设备等运行状态。 5.1.4室内外环境监测内容宜包括空气干球温度、相对湿度等。 5.1.5末端系统监测宜对用户空调的使用时间、用能情况等进行监测 5.1.6监测项目应按表1、表2、表3进行设置。
表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监测项目设置
注2:小型项目是指浅层地热能应用面积小于2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小于5000m²的公共建筑;中型项目是指浅层 地热能应用面积在20000m²~5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5000m²~20000m²的公共建筑;大型项目是指浅层地热 能应用面积超过5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超过20000m²的公共建筑;重要及特殊项目是指有科研示范等特殊 要求。其他建筑利用浅层地热能时根据单位面积负荷大小参照以上分类执行。
2:小型项目是指浅层地热能应用面积小于2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小于5000m²的公共建筑;中型项目是指浅层 地热能应用面积在20000m²~5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5000m²~20000m²的公共建筑;大型项目是指浅层地热 能应用面积超过5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超过20000m²的公共建筑;重要及特殊项目是指有科研示范等特殊 要求。其他建筑利用浅层地热能时根据单位面积负荷大小参照以上分类执行。
表2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监测项目设置
2:小型项目是指浅层地热能应用面积小于2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小于5000m²的公共建筑;中型项目是指浅层 地热能应用面积在20000m²~5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5000m²~20000m²的公共建筑;大型项目是指浅层地热 能应用面积超过5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超过20000m²的公共建筑;重要及特殊项目是指有科研示范等特殊 要求,以及位于软土区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项目等。其他建筑利用浅层地热能时根据单位面积负荷 大小参照以上分类执行。
表3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监测项目设置
注2:小型项目是指浅层地热能应用面积小于2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小于5000m²的公共建筑;中型项目是指浅层地 热能应用面积在20000m²~5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5000m²~20000m²的公共建筑;大型项目是指浅层地热能应 用面积超过50000m²的居住建筑和超过20000m²的公共建筑;重要及特殊项目是指有科研示范等特殊要求。其 他建筑利用浅层地热能时根据单位面积负荷大小参照以上分类执行。 注3:潮位监测为海水源热泵系统特有
NB/T102782019
.1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地质环境监测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按表1要求设置岩土地温背景值监测孔、换热孔间岩土地温变化监测孔和换热孔内岩土地温 变化监测孔,形成监测网; b 设置换热孔间岩土地温变化监测孔和换热孔内岩土地温变化监测孔时,单个埋管区域应设置不 少于2组监测孔,当埋管区域较大时,应适当增加监测孔数量;有多个埋管区域时,每个区域 应设置不少于1组监测孔。当埋管区域跨越不同地质结构单元时,应在不同地质单元分别至少 设置1组监测孔; c) 应根据地埋管管群形状,选择代表性换热孔布设为换热孔内岩土地温变化监测孔。换热孔间岩 土地温变化监测孔应布置在换热孔内岩土地温变化监测孔与相邻换热孔的中间位置; d 每个项目应至少设置1个岩土地温背景值监测孔,孔位离地埋管管群最外围的距离不宜小于 10m; e 沿地温监测孔垂直方向应根据地层变化分层设置地温监测点,地温监测点不宜少于5个; f 地温监测孔深度应大于埋管深度2m,孔径不宜小于130mm,孔斜不应超过1°; 温度传感器及线缆的埋设应满足长期监测的要求,宜采用埋设测管方式。测管宜采用PE管, 管底应密封,管壁不渗漏: h) 线缆出监测孔后可沿水平换热管路布置。当现场不具备布置水平测线条件时,宜采用无线发射 的方式; i 当地埋管埋设区域有地下水径流时,地温变化监测孔应沿地下水径流方向设置,岩土地温背景 值监测孔应设在地下水径流上游部位; j 自动方式采集岩土地温监测数据时,在热泵系统运行期间,换热孔内的数据采集、传输频率宜 每30min1次,其他监测孔宜每60min1次;热泵系统停止运行期间,采集、传输频率宜每60mir 1次。采用人工方式时,热泵系统运行期间宜每天1次,停止运行期间宜每周1次; k 监测孔应设置明显可见的标识; n
5.2.2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质环境监测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质环境监测设计,应满足以
1)应优先利用场地周边已有水井作为监测井,抽水井和回灌井可兼作监测井,一井多用,应 设置井台(井室)和显著标识; 2) 监测井的布置及设计应符合GB/T51040《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3 基岩监测井在稳定基岩段可采用裸孔结构,松散砂层监测井和基岩监测井不稳定井壁段应 设置钢管或滤管护壁; 4) 线缆出监测井后宜沿水平输水管路布置。当现场不具备布置水平测线条件时,宜采用无线 发射的方式; 5)已报废或完成使用功能的监测井应进行回填处理; 6)典型监测井结构参见附录B。 水位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自动监测系统的静压类水位传感器或人工监测时的测管管头应安装在监测井动水位以下。 浮子类水位传感器其线缆应有防止浮子变动时拉断的措施; 2)自动监测时的监测频密
1)自动监测系统的静压类水位传感器或人工监测时的测管管头应安装在监测井动水位以下。 浮子类水位传感器其线缆应有防止浮子变动时拉断的措施; 2 自动监测时的监测频率,热泵系统运行期间宜每30min1次,热泵系统停止运行期间宜每 60min1次。人工监测时,热泵系统制冷、供热季宜在抽水前、停泵前各监测1次,过渡 季运行宜每周1次。
1)自动监测系统的静压类水位传感器或人工监测时的测管管头应安装在监测井动水位以下。
NB/T 102782019
c)抽水、回灌量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宜在抽(回)水总管、热源井进出口处及溢流管上安装计量装置,监测地下水抽水量、回 灌量、溢流回扬量; 2)自动监测时,监测频率宜每30min1次;人工监测时,宜每天1次; 3)计量装置的选用及安装应符合GB/T778《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 水水表》的有关规定。 d)水温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监测井内应设置温度传感器; 2)自动监测时,宜每30min1次;人工监测时,宜每天1次。 e)水质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水质全分析采样要求及水质全分析项目应符合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的相关 要求; 2)中小型项目每年、大型和重要及特殊项目每季度应取样进行水质全分析; 3)发现地下水水质出现较大变化时,应加密取样监测频率; 4)每个制冷季、供热季应对抽水井取水样分析含砂量、矿化度等,发生换热器堵塞或回扬发 现地下水长时间浑浊时,应加密取样频率。 f 变形监测宜符合以下规定: 1)宜对抽水影响范围内的地面沉降、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开裂与倾斜、地下管网沉降及位移 变形等进行监测; 2)变形监测范围应以控制周边主要建构筑物、管网和地面沉降变形敏感区为准,宜在井群影 响半径范围内: 3)沉降测量的基准点宜设置在最深热源井的井口管上,或外围不受抽水影响的稳定物体上; 4)监测等级、监测网点布置、监测方法等应符合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DZ/T0154《地 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的相关要求; 5) 新建项目宜与主体建筑沉降监测结合进行,应在热泵系统运行前取得基准值,运行期内宜 连续进行监测,运行前两年内每季度应监测1次,变形稳定后每年应监测1次;出现异常 情况应加密监测点位布置和监测频次。 g)应布置一个监测井,观测抽水、回灌影响范围内含水层的温度变化,温度传感器宜按含水层变 化分层设置。 3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地质环境监测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按表3设置水位、水温、流速监测点; b)水库、湖水等流动缓慢水体,应在退水口周边30m范围内监测水温;江河等流动水体,应在 退水口下游50m范围内监测水温; C 闭式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抛管换热器布设区域应设置不少于1个水温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应垂 直于换热器延伸方向,每个断面监测点数量不少于3个;水温监测点位置宜根据水文条件、换 热器形状和尺寸确定; d)开式系统宜在取水口、退水口附近进行水质监测;闭式系统宜在每个抛管换热器区域中心及边 缘进行水质监测。具体采样分析方法参照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e)在海水内埋设前端换热器时,应对水下泥沙或砂砾的渗流系数、密度、比热容、换热系数进行 测定; 监测频率参照第5.2.2条地下水监测频率执行。 )热有系统运行太监测
NB/T102782019
5.2.4热泵系统运行状态参数监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监测数据和结果应能反映系统运行状态。 5.2.5地源侧、用户侧供水及回水总管、支管上均应设置温度、压力监测点,供水总管上应设置流量 监测点。 5.2.6热泵系统设置有中间换热器时,应在换热器的一、二次侧供水及回水总管上设置温度、压力监 测点,供水总管上设置流量监测点。 5.2.7热泵机组与循环水泵电耗应分别监测,监测点应设置在动力配电柜(箱)处;不同类别水泵应 单独安装电量计量装置。 5.2.8应对水过滤器及水处理设备的进出口压差进行监测,当压差超限时应报警。 5.2.9应对热泵机组、水泵的工况转换及联锁阀门的启停状态进行监测。 5.2.10应监测并记录热源井淤塞、洗井、腐蚀破损与修复、输配水管网维修更换、热源井封井情况, 以及深井泵及附属设施(线缆、井室、阀门、井管)运行及使用情况。 5.2.11 应监测并记录地埋管换热管群、管路、分集水器、井室等的清洗、维护、修复情况。 5.2.12 自动监测时,宜每30min1次:人工监测时,宜每天1次,
5.3.1空调房间温湿度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楼层和功能空间布置,监测点位、数量及方法应符合 GB/T50785《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的相关要求。 5.3.2监测点应避开电磁干扰,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并易于安装检修。 5.3.3室外温湿度监测应将传感器置于室外空气中(设有防辐射罩),应采取措施防晒、防雨、防风、 防死角。 5.3.4自动监测时,宜每30min监测1次;人工监测时,宜每天监测1次。
5.4.1末端系统监测应对用户的用能量和使用时间进行检测、采集、存储和统计。应按楼层和楼栋分 别设置监测仪表,宜按一户一表配置监测(计量计费)设备。 5.4.2末端系统监测数据采集宜使用计量计费系统自动采集,人工采集为辅。监测选用的当量空调表 热量表等仪表,应符合SJ/T11449《集中空调电子计费信息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5.4.3监测仪表应能准确识别末端系统运行状态,具备防盗、计量失效报警功能。 5.4.4人工监测宜每天1次,自动监测宜按设定时间间隔采集数据。
数据采集分辨率不低于11bit; c)具备工业环境的现场应用能力和过压保护工
NB/T 102782019
5.5.9数据中心功能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数据中心监测软件宜具有管理、数据采集、查询维护、数据分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安全防护 等功能; 应具备监测数据或监测仪表异常报警功能,自动生成日志文件留存; 数据中心应具备扩展功能,可向第三方平台系统传输数据; d 应通过技术防护措施和非技术防护措施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保障系统数据安全; e)数据中心应具有数据备份策略,自动备份数据资料,保存时间不应低于2年。 5.5.10数据中心电源应设置双路市电,配置不间断工作电源系统(UPS),如不能设置双路市电,应 配置后备柴油发电机组。 5.5.11数据中心建设和硬件配置应符合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的要求,达到B级标准,机 良应目有自好的由磁兼容工作环境关键设备应有宜金后备系统
5.6.1监测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按国家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校准和标定。 5.6.2监测设备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5.6.1监测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按国家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校准和标定。
a)温度监测仪器测量误差不超过土0.2℃; b)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测量误差不超过士0.5℃、土3%RH; c 压力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大于土0.01MPa; d 流量监测仪器测量误差不大于土1.0%; e 电量传感器的输入功率精度应不低于3.0级; f 水位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大于±20mm; g) 超声波物位变送器测量误差不超过土0.5%F·S; h)末端计量仪表的计时误差不大于0.1%。 6.3地下传感器根据其使用要求,应具有防水、抗压及防腐蚀、防冻、稳定可靠等性能。
a)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准备施工材料、设备、场地等,准确测放监测孔孔位; b) 钻孔前,钻机立轴中心与井管中心偏差不应大于10mm; 应校正钻杆垂直度,钻机塔架头部滑轮组、立轴与孔位中心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 d) 泥浆循环钻进时,钻场应设简易泥浆循环系统,配置沉淀池和循环池,沉淀池体积应不 孔体积的1.5倍,并及时清除沉淀池中的沉砂。
a 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准备施工材料、设备、场地等,准确测放监测孔孔位; b) 钻孔前,钻机立轴中心与井管中心偏差不应大于10mm; c 应校正钻杆垂直度,钻机塔架头部滑轮组、立轴与孔位中心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 泥浆循环钻进时,钻场应设简易泥浆循环系统,配置沉淀池和循环池,沉淀池体积应不小于成 孔体积的1.5倍,并及时清除沉淀池中的沉砂。
6.1.3监测孔钻进应符合下列规定
NB/T102782019
a) 应根据设计和地层特征,选择适当的钻速、钻压、泵(气)量等进行钻进: 如地层复杂,可下置套管、变径钻进,终孔孔径不应小于设计值; ) 终孔时应测量孔斜,终孔孔斜不应大于设计值。孔斜超出标准时,应采取措施纠正; 终孔深度应大于设计孔深,终孔后应进行清孔换浆。 6.1.4 下置温度传感器或测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y 直接埋设温度传感器时,应预先检查、标记温度传感器,绑扎固定好温度传感器和线缆,在监 测孔清孔、验收完成后立即将其下入孔内指定位置。当线缆(管)承受浮力较大时,应在最下 端部位适当增加配重; b) 在监测孔清孔、验收完成后,应将带有温度传感器、信号线的测管管底封闭,测管入孔后应立 即回填钻孔。 6.1.5 监测孔回填应采用与换热孔相同的材料和工艺。 6.1.6 监测孔完成后应做好孔口保护,设置标识。 .1.7 监测孔施工过程中,应同时进行钻孔编录,获取地层资料,绘制岩性柱状图及监测设备安装示 意图。
6.2.1监测井施工过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和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 察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6.2.2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准备材料、设备、场地等,准确测放监测井井位。 6.2.3共用热源井时,可在热源井井口盖板上预留监测管孔,并下置测管。测管应下置至深井泵泵头 下5m。测管宜采用DN40镀锌管,测管下端2m应钻凿一定数量的小孔。 6.2.4水位、水温传感器和测线下入测管后应预留一定长度的测线,下置过程中应通过数据采集设备 对传感器、测线进行检测;测线、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应安装牢固并有保护措施。 6.2.5当利用监测井监测岩土体温度时,宜在填砾前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井管与孔壁间。 6.2.6井口端测线布置完成后,宜将线缆穿入到DN25的PE管内,做好密封,随水平集管接入到数 据中心。 6.2.7无线发射(接收)装置安装应稳妥可靠,符合通信传输装置安装要求。 6.2.8监测井完成后应做好井口保护,设置标识。 6.2.9监测井施工过程中,应同时进行钻孔地质编录,绘制岩性柱状图及井孔结构图等
6.3.1监测设备安装前应对型号、规格、尺寸、数量、性能参数进行检验,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6.3.2管路上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监测仪表安装应符合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 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 6.3.3水量监测仪表安装应符合GB/T778《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的相关要求。 6.3.4电量监测仪表安装应符合GB/T50063《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6.3.5冷热量监测仪表安装应符合SJ/T11449《集中空调电子计费信息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6.3.3水量监测仪表安装应符合GB/T778《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的相关要求。 6.3.4电量监测仪表安装应符合GB/T50063《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6.3.5冷热量监测仪表安装应符合SJ/T11449《集中空调电子计费信息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6.3.6渗流传感器安装应符合SL531《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规范》的相关要求。 6.3.7潮汐监测设备在短期验潮站可只设立水尺和水准点,在长期验潮站应设置验潮井。具体安装应 符合GB/T14914《海滨观测规范》的相关要求。
NB/T102782019
DB34/T 3437-2019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低速动力车梯次利用要求NB/T102782019
3.8监测设备安装后应对设备运行状况 传感器参数变化、遥测终站 项参数设置、数据发送和固态存储器数据的写入、读取及监测数据的一致性检查等。
6.4.1数据中心施工应符合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和GB50462《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 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 6.4.2数据中心的施工应包括部署和配置检测硬件和监测软件,设置运行环境和参数。 6.4.3数据中心设备应检验合格后进行安装,设置主机房(机柜)区、辅助支持区和管理区。 6.4.4数据中心安装完成后,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系统调试和性能测试。
6.4.1数据中心施工应符合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和GB50462《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 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 6.4.2数据中心的施工应包括部署和配置检测硬件和监测软件,设置运行环境和参数。 6.4.3数据中心设备应检验合格后进行安装,设置主机房(机柜)区、辅助支持区和管理区。 6.4.4数据中心安装完成后,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系统调试和性能测试。
7.1.1监测系统施工完毕后,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设备、系统、软件的联合调试、性能测试和试运行。 7.1.2监测系统调试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共同配合完成。 7.1.3 监测系统调试前的准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应编制系统调试方案,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 b) 系统调试应由专业施工和技术人员实施; C 对施工完毕的监测系统外观和安装状态应进行检查,确认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要求; 应在地源热泵系统运转正常24h后,进行监测系统调试。 7.1.4 监测系统调试过程应进行记录,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测试监测设备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和存储数据的正确性、一致性; b) 监测系统应用软件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应正常,并验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某酒吧装修施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各项性能应满足 设计要求: ) 监测设备、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等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应正确,并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 书要求; d)应对通信过程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并符合设计要求。 7.1.5监测系统调试应分夏、冬两季进行,调试结果应达到设计要求。调试结束后,应提交完成的调 试报告及操作维护手册。
7.2.1监测系统的竣工验收,应符合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和GB50462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 7.2.2监测系统的峻工验收,应在完成设备和管线安装、系统联合调试及性能测试、系统试运行后进行。 7.2.3监测系统调试完成后,在实际工作条件下联合试运行不应少于一个月。 7.2.4系统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形成验收意见,并填写验收表 浅层地热能监测系统验收表参见附录C。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验记录 b) 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记录; c) 监测井(孔)检验记录; d)监测仪表、设备检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