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274-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规范.pdf

NBT 10274-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10274-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2698
下载资源

NBT 10274-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274-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规范.pdf

ICS 01.040.27 F10

NB/T102742019

CECS 725-2020-T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pdf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

Monitoringandevaluation specificationforshallowgeothermalenergy developmentimpactonthegeologicalenvironment

NB/T10274—2019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地质环境影响监测 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存储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报告编写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水质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NB/T102742019

NB/T102742019

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为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存储以及地质环 镜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系统(包括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不包括 地表水、再生水热泵系统)地质环境影响监测系统建设及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366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DZ/T0225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 NB/T10097地热能术语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P11T125通管地源热有系绘工租技本插范

NB/T 102Z42019

通过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源热泵系统。 3.5 换热孔heatexchangehole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中,埋设地埋管换热器参与热量交换的钻孔。 3.6 热源侧heatsourceside 地源热泵系统中,通过热交换提供冷、热量的循环侧。 3.7 总管mainpipe 地源热泵系统中,各区域支管道汇总后的总管道。 3.8 换热监测孔heatexchangemonitoringhole 通过在换热孔内下入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地理管换热器换热过程中孔内温度 3.9 换热影响监测孔heatexchangeeffectmonitoringhole 通过在钻孔内下入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换热孔、抽灌井温度变化影响范围白 3.10 常温监测孔initialtemperaturemonitoringhole 通过在钻孔内下入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地层原始温度的钻孔

通过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源热泵系统。 3.5 换热孔heatexchangehole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中,埋设地埋管换热器参与热量交换的钻孔。 3.6 热源侧heatsourceside 地源热泵系统中,通过热交换提供冷、热量的循环侧。 3.7 总管mainpipe 地源热泵系统中,各区域支管道汇总后的总管道 3.8 换热监测孔heatexchangemonitoringhole 通过在换热孔内下入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过程中孔内温度变化的换热孔 3.9 换热影响监测孔heatexchangeeffectmonitoringhole 通过在钻孔内下入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换热孔、抽灌井温度变化影响范围的钻孔。 3.10 常温监测孔initialtemperaturemonitoringhole 通过在钻孔内下入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地层原始温度的钻孔。

1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与评价是通过建设监测系统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过程中 境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规律和 2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系统建设应设置地质环境影响监测平台,进行监测数据的 储和预警,监测方式为长期、连续监测

.1.1应监测地源热泵系统热源侧进、出水总管温度、流量,供暖/制冷面积10000m以上的地源 程,并根据工程的规模设置地质环境影响监测孔

a)系统热源侧进、出水总管温度、流量; b)原始地温; c)换热区及周边地温场变化

a)系统热源侧进、出水总管 b)原始地温; c)换热区及周边地温场变化。

5.2系统热源侧总管温度、流量监测

5.2.1监测点应选择管道满液的位置

NB/T 10274—2019

5.2.2总管温度监测宜采用插入式温度传感器,当传感器为后期安装且管道不可开孔时,可采用贴片 式温度传感器。 5.2.3循环流量监测宜采用通过式流量计,当流量计为后期安装且不能破坏原管道时,可采用超声波 流量计。 5.2.4温度传感器精度不应低于0.2℃,流量计精度不应低于0.5级。

5.3地下温度及水位监测

地温场监测扎数量应不少换微扎数里的时1% b)地温场监测孔的类型包括换热监测孔、换热影响监测孔及常温监测孔,换热监测孔应不 中心和边缘均有布设,换热影响监测孔应在布孔区内部和外围均有布设,常温监测孔 布孔区温度影响范围以外,一般不小于10m,监测孔的布置应考虑地下水流动方向; c)监测孔的深度应不小于换热孔的深度。

5.3.3水平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监测要求:

a)地温场监测的类型包括换热监测、换热影响监测及常温监测,换热监测应在地埋管理 和边缘均布设测温探头,换热影响监测应在地埋管埋设区内部和外围均布设测温探头 测测温探头应布设在地埋管埋设区温度影响范围以外,距地埋管埋设区不小于10m; h)所有地埋管埋设层均应监测。

5.3.4监测设备要求

b)温度传感器精度不应低于0.2℃,液位传感器精度不应低于0.5级。 3.5水井温度、液位传感器安装方法: a)水井温度传感器安装方式分为井外埋设和井内埋设。井外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安装于井管外 壁,井内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下入井管内部; b)水井温度应分层监测,温度传感器可按照地层岩性排布,也可均匀排布,间距不宜大于10m, 变温带温度传感器宜加密至间距2m,不同监测孔内的温度传感器排布深度应相同; c)水井液位传感器应采用井内埋设,必须位于水井年最低水位以下,且量程必须大于水位年变化 幅度。

5.3.6竖直地埋温度传感器安装方法:

a)竖直地埋温度传感器安装方式包括地埋管外埋设、地埋管内埋设和单独埋设。地理管外理设是 将温度传感器预先固定在地埋管外部,随地埋管一同下入监测孔后回填;地埋管内埋设是先将 地埋管下入监测孔后回填,再将温度传感器下入地埋管内部;单独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单独下 入监测孔后回填:

NB/T 102742019

NB/T 102742019

b)地理管地源热泵项目中,竖直地理温度传感器测温探头可按照地层岩性排布,也可均匀排布,

b)地理管地源热泵泉项目中, 深头可按照地层岩性排布,也可均匀排布, 间距不宜大于10m,变温带温度传感器宜加密至间距2m,不同监测孔内的温度传感器排布深 度应相同; c)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中,竖直地埋温度传感器排布应与水井相同。 3.7水平地埋温度传感器安装方法: a)水平地埋温度传感器安装方式包括地埋管外埋设和单独埋设,地埋管外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固 定在地埋管外壁,单独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单独埋入监测沟:

5.3.8传感器连接方法

a)传感器附带电缆线长度宜直接到达数据采集器,当必须进行电缆线延长对接时,延长线应与附 带线使用相同型号; b)电缆线延长对接后,接线处应具有不低于电缆线的机械强度及绝缘、防水性能; c)传感器电缆线宜沿水平管沟到达数据采集器,也可另行开沟埋设,埋设深度不应小于冻土层厚度; d)数据采集器宜安装于地面以上或机房内。

5.3.9监测间隔及方式

a)地下温度及水位监测时间间隔不宜大于1h; b)监测方式应为长期、连续监测。

6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存储

1.1宜在监测孔附近或机房内设置监控机柜,在监控机柜内安装带通信功能的数据采集仪表或 1.2为避免产生信号干扰,不同类型的信号应分开采集,即采用多个仪表或模块分别采集电阻 、脉冲等信号。 1.3监测数据采集间隔不宜大于1h。

.1直在系统维护单位任 用于接收远程传输的监测数据, 2.2传输网络可采用互联网或无线通信网络, 互联网宜采用专线

6.3.1数据采集后,宜做现场存储。

6.3.1数据采集后,宜做现场存储。 6.3.2远程监测平台应具备数据显示、存储、导出功能。

6.3.3监测数据应定期导出,并做备份存储。

6.3.3监测数据应定期导出,并做备份存储

6.4.1应对监测数据进行校验;

7.1.1评价内容包括地温场影响评价、地下水水位影响评价及地下水水质影响评价。 7.1.2对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时,应同时考虑监测项目运行以外的影响因素。

7.2.1评价阶段及指标:

NB/T102742019

a)运行季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速率(ai)、影响幅度(a2)及影响范围(as); b)过渡季恢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恢复速率(a4)及恢复程度(as); c)年度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幅度(a)及恢复程度(a); d)多年累计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速率(as)及影响幅度(ag)。

7.2. 2 运行季影响评价:

a)以总管实时温度最大日变化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的影响速率; b)以总管实时温度与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最大差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的影响幅度; c 以换热监测孔实时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温度差值的最大日变化 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的影响速率; d 以换热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的最 大差值,评价运行李地温场的影响幅度; e 以不同位置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的差值,评价运行季地温 场影响的广度范围; f 以换热孔深度以深的地层温度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影响的深度范围, 2.3过渡季恢复评价: a)以相邻运行季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差值,评价过渡季地温场的恢复程度; b 以换热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差值 的最大日变化值,评价过渡季地温场的恢复速率; 以过渡季末换热监测孔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平均温度的差值,评 价过游册温场的板复提

7.2.3过渡季恢复评价:

a)以相邻运行季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差值,评价过渡季地温场的恢复程度; b) 以换热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差值 的最大日变化值,评价过渡季地温场的恢复速率; C 以过渡季末换热监测孔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平均温度的差值,评 价过渡季地温场的恢复程度。

7.2.4年度影响评价:

a)以相邻年度相同运行季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变化值,评价年度地温场的恢复程度; b)以相邻年度相同过渡季末换热监测孔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平均温度的变化值,评价年度 复程度

7.2.5多年影响评价:

a)以多年首末年度相同运行季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差值,评价多年地温场的影响幅度; b)以多年首末年度相同过渡季末换热监测孔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平均温度的变化值,评 多年地温场的影响幅度:

NB/T 10274—2019

c)以多年地温场的影响幅度与年度数的比值,评价多年地温场的影响速率。 7.2.6评价指标定性结论: a)影响速率定性结论按表1确定:

表1地温场影响速率定性评价表

b)恢复速率定性结论按表2确定:

表2地温场恢复速率定性评价表

c)影响幅度定性结论按表3确定

表3地温场影响幅度定性评价表

d)影响范围定性结论按表4确定:

梯田工程施工方案NB/T1027Z42019

表4地温场影响范围定性评价表

e)恢复程度定性结论按表5确定:

表5地温场恢复程度定性评价表

7.3地下水水位影响评价

浆砌石护岸、土方开挖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7.3.1评价阶段及指标

a)运行季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速率(b,)、影响幅度(b2); b)过渡季恢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恢复速率(b3)及恢复程度(b4); c)年度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幅度(bs)及恢复程度(b6); d)多年累计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速率(b,)及影响幅度(b.)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