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53-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53-2018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试行)T/CAGHP0532018
图4植生槽(盆)法工艺流程
7.2.2.4植物裁植后浇第一遍透水,日后适度补水,一个月后可适度施肥,成活期满转日常养护。 7.2.2.5给排水系统应定期进行质量巡查,确保植被给排水满足养护的需求
7.2.2.4植物栽植后浇第一遍透水,日后适度补水,一个月后可适度施肥,成活期满转日常养护
2.4植物栽植后浇第一遍透水,日后适度补水,一个月后可适度施肥JT/T 443-2021 液压舵机推舵液压缸试验方法,成活期满转日常养护。 2.5给排水系统应定期进行质量巡查,确保植被给排水满足养护的需求
7.3.1挡土构件承载力、稳定性及耐久性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7.3.2基质配制应符合设计要求,制成品应报监理送检验确认后按设计要求进行回填。 7.3.3构筑物的承载力、变形、稳定及耐久性等指标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7.3.4苗木种类、数量、成活率、生长量等指标应达到验收相关要求
7.3.1挡土构件承载力、稳定性及耐久性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7.3.2基质配制应符合设计要求,制成品应报监理送检验确认后按设计要求进行回填。 7.3.37 构筑物的承载力、变形、稳定及耐久性等指标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7.3.4苗木种类、数量、成活率、生长量等指标应达到验收相关要求。
7.3.1挡土构件承载力、稳定性及耐久性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8.1.17 植生袋法适用于坡率在1:1~1:0.5之间的岩质坡面或已有格构护坡坡面, 8.1.2 植生袋法宜与挡土墙、混凝土格构、柔性防护网等防护工程相结合使用。 8.1.3 植生袋规格、单位质量、断裂强度、等效孔径等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8.1.4 铺杆、连接扣等原材料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1.5 生态袋、连接扣等构件,应对每批次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8.1.6脚手架及坡面施工通道、材料吊运、人工作业等遵照国家相关安全规范要求
植生袋法工艺流程包括清理 土,填充植生袋、封口,堆叠、码砌植生袋,回填 孔隙,喷播草灌或栽植苗木,养护管理等,具体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
T/CAGHP0532018
8.2.2.1修建坡面渗水导水设施,清除坡面浮石、危石,削凸填凹,确保坡面平顺。 8.2.2.2将配置好的种植基质充填植生袋内,填实封装后当天施工用完,如遇降雨应进行遮盖处理。 8.2.2.3植生袋码砌时底部要求平实,袋子的缝线边朝同侧向内摆放,整平压实后紧密相接,分单 元(3层~4层)上下错缝成“品”字形码砌,坡度较大时采用连接扣固稳, 8.2.2.4植生袋与坡面的空隙种植土回填时,采用人工夯实,收工时将当天码叠植生袋淋水使其自 然沉降,确保码叠植生袋的后期稳定。 8.2.2.5植物种植采用专用工具开口,开口不得破坏植生袋整体结构,种植后浇一遍透水,每天适 量补水,直到植物成活再转到正常的养护管理。
8.3.1 基质配比各参数及物理性能等符合设计要求。 8.3.2 植生袋、连接扣等原材料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8.3.3 植生袋垒砌后整齐稳固、平顺自然,自然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8.3.4 种植生长状态良好,成活率、覆盖度、生长量符合设计要求。
8.3.1基质配比各参数及物理性能等符合设计要求。
9.1.1保育基盘法一般适用于极端困难立地条件的荒漠地、石质坡面、崩塌地、泥石流冲积扇等区 域的植被恢复。 9.1.2保育基盘是将专用土壤、有机质、缓释肥料、添加剂等按特定比例混合制作成型的种植基盘 能够满足目的植物保育生长期的营养需求。 13专用墟为由粉砂土泥嘉土种植土按比例湿合后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境
T/CAGHP 0532018
9.1.4有机质材料使用牲畜粪便堆肥、树枝木屑堆肥、农作物废料堆肥时应充分腐熟。 9.1.5缓释肥料由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按一定比例混合。 9.1.6保育基盘法分为保育基盘播种法和保育基盘苗移栽法。 9.1.7保育基盘播种法是将已经填埋目的植物种子的基盘在秋冬季直接埋人施工地,种子随着初 春气温的上升而发芽、生长,成长过程顺应自然环境变化。 9.1.8保育基盘苗移栽法是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基盘播种、培育幼苗,然后转移至施工地种植
9. 2. 1工艺流程
保育基盘法工艺流程包括基质混配、导人模具、基盘成型养护、播种、移栽、养护管理等,工艺 图6所示
9. 2. 2 施工要点
图6保育基盘法工艺流程
9.2.2.1基盘的基质配置及规格尺寸应依据设计要求或经现场试验确定。 9.2.2.2基盘成型风干后结构完整不易松散,具有一定的保水、保摘、透气功能。 9.2.2.3基盘移植前应定点放线,按传统的植苗穴大小相同,挖穴深度比基盘高度深10cm~20cm, 回填土后放置基盘,填实四周,并使周边填土高于基盘2cm左右。 9.2.2.4移植后立即浇一遍水,有条件的采用各种覆盖措施,如干草、树枝、木屑、石块等
9.3.1基质配置专用土壤,有机质,缓释肥料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成分按设计或规范要求取样送检。 9.3.2种植苗木每个基盘2株~3株,苗高15cm~30cm,无病虫害的健壮苗木方可移植。 9.3.3苗木成活率、生长量、覆盖度按设计或规范要求验收
T/CAGHP0532018
建稳定植被群落,改善地表径流条件,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10.1.2地质灾害生物治理人工种植法主要有乔灌种植法、藤蔓种植法、草坪种植法等,坡地和大面 积草坪铺设可采用喷播法。 10.1.3种植法应提前规划好排水及灌溉区域,可利用坡地汇水面明沟或暗沟排水,周围环境较好 且水利条件方便的破损山体,可修水池蓄水或塘坝蓄水,方便灌溉。针对土壤漏水严重,浇灌方式可 以采用微喷灌、滴灌、人工浇灌或多种结合方式。 10.1.4种植法施工前需清理障碍物,地面清理应符合设计图要求,清理范围应延伸到最大清理边 界或周边截水沟外侧3m的水平距离。应尽量保留已有树木。 10.1.5经过工程治理和处置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区域可适当种植草类和浅根型、根系不发育、树 冠小的乔木及灌草植被,不宜种植高大深根的乔木型物种群落。 10.1.6土壤全盐含量大于或等于0.5%的重盐碱地和土壤黏重地区的绿化栽植工程应实施土壤 改良。 10.1.7 排水不良的种植穴,可在穴底铺10cm~15cm砂砾或铺设渗水管、盲沟,以利于排水。 10.1.8美 栽植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栽植材料植物品种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带有病虫、草害,不应出现检疫性病虫害。 乔、灌木应抗逆性强,根系发达。 c) 攀缘植物应有健壮主蔓和发达的根系。 d) 草种应标有种子质量的出厂检验报告或说明,使用前应作发芽率试验,以便调整播种量。 e) 种植前可根据植物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剪,以利于成活。
10. 2. 1乔灌藤施工
a)乔灌藤栽植前应将场地内的渣土、树根及污染物清除干净。 b) 按照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对裁植穴(槽)定点放线。 c) 按照直径大于土球或裸根苗根系展幅40cm~60cm挖栽植穴(槽),穴深宜为穴径的3/4 4/5。栽植穴(槽)应垂直上下挖,上口下底相等。 d) 支撑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应根据立地条件和树木规格进行三角支撑、四柱支撑、联排支撑及软牵拉。 2) 支撑物的支柱应埋入土中不少于30cm,支撑物、牵拉物与地面连接点的连接应牢固, 3) 连接树木的支撑点应在树木主干上,其连接处应撑软垫,并绑缚牢固。 4) 支撑物、牵拉物的强度能够保证支撑有效;用软牵拉固定时应设置警示标志防止行人 倒。 5) 针叶常绿树的支撑高度应不低于树木主干的2/3,落叶树支撑高度为树木主干高度的 1/2。
10.2.2草坪及草本地被施工
10.2.2.1草坪及草本地被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种子材料可按照穴播、条播或撒播方式进行播种。 营养体繁殖材料可按照穴植、条植或撒植的方式进行人工种植。 播种后要覆土,覆土深度应严格控制,并符合《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NY/T1342)的
T/CAGHP0532018
关要求。 d)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播种后镇压对促进种子萌发和苗全苗壮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湿润 地区则视气候和土壤水分状况决定镇压与否。 0.2.2.2铺草皮(草卷)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清除场地多余的杂草、石头,在清除了杂草杂物的地面上进行初步平整,平整后撒施基肥 然后普遍进行一次翻耕。 b) 以生长健壮的草坪作为草源地,按照草皮设计规格起草皮,厚度3cm~5cm为宜。 c) 草皮铺植于地面时,草皮间留3cm~5cm间距,并用碾压器压平或踩平,使草皮与土壤紧 密结合,无空隙。 d) 草皮压紧后浇第一遍透水,按照气候状况浇水,直到草皮生根再转到正常的养护管理
10.3.1乔灌木施工质量检验
10.3.1.1种植苗木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应按设计图纸要求。 10.3.1.2种植带土球树木时,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应拆除。 10.3.1.3种植根系应舒展,回填种植土应分层踏实,种植深度应与原生长面一致。 10.3.1.4支撑须按设计规范标准实施,确保稳固不歪斜或松动。 10.3.1.5成活率按设计规范标准验收
10.3.2.1选择优良种籽,不得含有杂质,播种前应做发芽试验和催芽处理,播种量满足设计和规范 的要求。 10.3.2.2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后应及时喷水,水点宜细密均匀,浸透土层8cm~10cm。 10.3.2.3成坪后的覆盖度应达到验收标准
10.3.3铺草皮(草卷)施工质量检验
10.3.3.1草块、草卷运输时应用垫层相隔,分层放置,运输装卸时应防止破碎, 10.3.3.2当日进场的草块、草卷数量应做好测算并与铺设进度相一致。 10.3.3.3草块、草卷铺设前细整找平及排水坡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0.3.3.4草块、草卷在铺设后的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10.3.3.5铺设草块、草卷,应及时浇透水,浸湿土壤厚度应大于10cm。 10.3.3.6成坪后的覆盖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1.1.1土工格室法适用于坡率缓于1:1.5、坡高小于10m的岩质坡面。 11.1.2土工格室施工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平整坡面,并清除坡面浮石、危石,削凸填凹,确保坡面 平顺。 11.1.3从坡顶至坡脚铺挂土工格室,连接时将土工格室组件并齐,将相应的连接塑件对准,先用主
T/CAGHP0532018
锚杆呈“品”字形固定拉开,拉紧土工格室,再用辅锚杆按一定的比例固稳。 11.1.4按照设计的锚杆位置放样,利用钻杆按照设计要求钻孔并冲孔、灌浆。 11.1.5 铺设时应先在坡顶用固定钉进行固定,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固定坡脚。 11.1.6土工格室固定好后,向格室内填充客土,种植土要从坡顶往下分层(约5cm~10cm)回填, 尽量填满每个格室,浇水让其沉实。每层种植土回填后浇透水再回填第二层,并高出格室1cm~ 2 cm。 11.1.7 可选择喷播或种植乔灌草的方式进行绿化 11.1.87 植物栽植后及时灌溉,日后适度补水,一个月后可适度施肥,直到植物成活再转到正常的养 护管理
11.2.1植生毯法适用于坡率缓于1:1的稳定土质边坡或回填边坡、马道、坡面凹陷处等。 11.2.2施工前应清理不利于目标植物生长的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平整边坡,把低洼处填平, 高凸处削平。 11.2.3植生毯应延伸出坡面20cm~40cm,埋人土中压实,然后自上而下平铺到坡脚,中间用“U” 形钉等材料固定,毯之间相互搭接,宽度不小于10cm。 11.2.4植生毯与坡体土壤间要密切接触,无悬空现象。 11.2.5不 植生毯法宜与撒播、喷播相结合使用。 11.2.6喷播完成后应及时盖上无纺布进行养护,及时浇水保湿,促进种子发芽。
11.3.1台阶种植适用于坡率大于1:1的地质条件稳定的坡面或具有台阶微地形的坡面, 11.3.2施工前清除坡面石块杂物等,将坡面整理平顺。 11.3.3 边坡坡脚和分级平台应设排水沟,坡顶设置截水沟。 11.3.4应按设计文件要求,在坡面修筑台阶,在平台上等距开凿种植槽,种植槽位置、数量、规格应 符合设计要求。 11.3.5种植槽内回填专用基质,基质配比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11.3.6种植法可参考本标准其他章节
11.4.1生物谷坊适用于沟底比降较大(5%~10%)、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以巩固并抬高河 末,制止沟底下切,同时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用于泥石流灾害形成区的治理。 11.4.2生物谷坊应根据工程建设地点的实际状况选择谷坊的材料。生物谷坊可采用萌藥性较强 的活立木,如柳、杨、槐等植物材料。 11.4.3生物谷坊措施布设应符合相关工程设计的要求。
11.4.3生物谷坊措施布设应符合相关
a 桩料选择:按照设计要求的长度和桩径,选生长能力强的活立木。 b) 埋桩:按设计深度打入土内,桩身应与地面垂直,打桩时勿伤及桩料外皮,芽眼向上,各排桩 位呈“品”字形错开。 编篱与填石施工要求:以活立木为经,从地表以下0.2m开始,安排横向编篱;与地面齐平
T/CAGHP053—2018
时,在背水面最后一排桩间铺柳枝厚0.1m~0.2m,桩外露枝梢约1.5m,作为海漫;各排 编篱中填人卵石(块石),靠篱处填大块,中间填小块,编篱(及其中填石)顶部做成下凹弧形 溢水口:编篱与填石完成后,在迎水面填土,高与厚各约0.5m
5.1生物拦挡措施主要包括树枝围栏、木栅栏等。 5.2生物拦挡措施布设应符合相关工程设计的要求。 5.3生物拦挡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树枝围栏在垮塌体下方打入木桩,在木桩上再钉上横向的木条或树枝,并根据跨塌的严重 程度布置一排或者两排。 b) 木栅栏由纵木、横木和支架构成,横木稍向斜坡内倾斜,纵木等放在横木上。对陡斜坡可用 一根或两根支架木用于支撑横木;斜坡比较平缓时,横木可改成立木形式,横木用镀锌铁丝 绑扎在立木上
11.6.1生物排导措置主要包括木排导槽、圆木排导槽、木板导槽等。用于泥石流堆积区氵 积扇的生物治理。
11.6.1生物排导措置主要包括木排导槽、圆木排导槽、木板导槽等。用于泥石流堆积区沟道各冲 积扇的生物治理。 11.6.2生物排导措施布设应符合相关工程设计的要求。 11.6.3生物排导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11.6.2生物排导措
a)木排导槽用圆木或木板制成的箱形斜槽,排泄小沟道的洪水或稀性泥石流。 b) 圆木导槽由横木(垂直沟岸,向岸坡内延伸)、纵木(平行流向)和立木(垂直河床)3部分构 成,沟床底按照一定间距加“木肋板”,“木肋板”前缘上下端分别为一根立木,横放圆木 2层~3层。 当沟道岸坡比较陡时,护岸部分用横木垂直打入岸坡;岸坡较缓时,护岸部分用立木打入岸 沟。在两根纵木之间裁植灌木
12.1.1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灌溉方式一般采用具有自动控制的微喷灌、滴灌、渗灌等精准灌溉 模式,避免浇水过量产生坡面径流对滑坡体或潜在不稳定灾害体稳定造成影响。 12.1.2有灌溉水源条件的就近接市政输水管道,缺水地区利用附近地形条件修建蓄水池,雨季蓄 水,旱季灌溉,确保植物养护需水要求
12.2.1管道应避免穿越障碍物,并应避开地下电力、通信等设施,明装管道和阀门应依据项目区域 气候条件,必要时可采取保温及防锈等措施。 12.2.2输配水管道宜沿地势平顺位置布置,主管宜竖向于坡面平顺布置,支管宜竖向于植物种植 水平行布置,毛管宜顺植物种植行布置。
T/CAGHP0532018
水又不产生坡面径流为佳。 12.2.4输配水管道前端应设置自动开关系统、过滤装置、过压装置、开关检修及冲洗装置,以便后 期维修。 12.2.5微喷灌、滴灌设备安装应符合《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的相关要求进行质量检 测及验收
13.2成活期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成活期管理时间一般为6个月,工作主要为扶正、补植、松土、除草、防病虫害、设施维护等 b) 视当地气候环境变化及缺水状况,应及时补水,满足植物成活期需水要求。 c) 应全面普查植被生长状况,对生长不良、病枯死植物应及时更换或补植原规格树种。 d) 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一经发现受害症状,要及时彻底治愈,并定期做好喷药防治工作 e) 截排水设施及灌溉设备应及时疏通、维修,确保排水畅通和灌溉设备运行完好。 f) 成活期结束后,乔、灌成活率应≥98%,藤蔓生长量达1m~2m,草本覆盖率应>98%。 13.3 生长期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生长期管理时间一般为12个月,工作主要为补水、补肥、修剪、病虫害防治、设施维护等。 生长期管理期间,及时清除死株、枯枝等杂物 c) 应根据植被生长情况补水、补肥,根据植被生长适时修剪并注重病虫害防治。 d) 生长期结束后,乔、灌成活率≥95%,藤蔓生长量达2m~3m,草本覆盖率应>95%。 13.4 管护期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管护期管理时间根据区域、立地条件等不同,管护时间一般为12~24个月,工作主要为补 水、补肥、修剪、病虫害防治、设施维护等。 b) 应根据植被生长情况浇水和施肥,可以靠自然降水养护,若遇干旱,应适时浇水,浇水应遵 循“多量少次”的原则。 C) 视植被生长情况,每年初春、夏末施肥一次(复合肥),确保植物生长健康、旺盛。 d) 目标群落物种成活率>90%,乔灌保存率≥85%,藤蔓垂直绿化覆盖率应>80%,草本覆盖 率应>85%。 13.5养护期间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定期做好喷药防治工作,养护期内应根据季节和病虫害发 生规律采取预防措施,在病虫害易发时期,每月对易感植物喷药1次2次。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法和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农药.尽量采用生态防治或生物防治方法
13.3生长期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3.4管护期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4.1.1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监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及后期植被生长效果监测,以后期植被生长 效果监测为主。
.1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监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及后期植被生长效果监测,以后期植被生 监测为主。 .2施工安全监测一般可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测同步进行,监测工作以人工巡查和巡视 主要对于生物治理工程中有关安全施工的内容进行监测
T/CAGHP 0532018
14.1.3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监测可参照《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水利水电 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中的有关内容
14.2.1后期植被生长效果监测应包括以下主要项目: a) 植被盖度监测,主要包括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等。 b 生物量监测,主要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C) 生长发育情况监测,主要包括植物高度、多度、频度等。 d 功能及多样性监测,主要包括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等 14.2.2 后期效果监测应在管护期内进行,一般不少于1a
14.2.1后期植被生长效果监测应包括以下主要项目: a 植被盖度监测,主要包括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等。 b 生物量监测,主要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C) 生长发育情况监测,主要包括植物高度、多度、频度等。 功能及多样性监测,主要包括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等。 14.2.2 后期效果监测应在管护期内进行,一般不少于1a。 14.2.3后期效果监测可根据养护管理周期分为成活期监测、生长期监测、管护期监测,监测频次分
成活期一般为1个月1次,生长期监测一般为3个月1次,管护期监测一般为6个月1次。 4成活期监测、生长期监测、 照表1进行
表1不同养护管理期后期植被生长效果监测项目对照表
然恢复条件较好的区域,可采用面上调查;自然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应以定位样方观测为主 14.2.6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可采用投影法、网格法、目测法等方法进行监测。 14.2.7地上生物量可采用间接估算法进行监测,地下生物量可采用挖掘法或剖面法进行测定, 14.2.8植被平均高度可采用各样方所测高度与样方数的比值的方法进行监测。 14.2.9植物多样性监测一般是指对样方内植物种类的多少及变化进行监测
15.1.1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质量验收,应按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的顺序进行,地质灾害 生物治理工程的分项、分部工程划分可参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一2012)的相关 规定。 15.1.2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施工与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一同实施时,应先对地质灾害防治施工进行 验收。 15.1.3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物资的主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设备等须具有质量合格证 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监测报告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及设计要求、植物材料、工程
T/CAGHP0532018
b)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标准及国家现行相关专业验收标准的规定。 c) 工程质量的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 d) 关系到植物成活的种植土、基质、基盘及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按规定进 行见证取样检测。 5. 1. 4 峻工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a) 完成了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要求及合同约定的各项工程。 b) 监理单位对峻工工程质量进行了检查、核定,并认可工程竣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同意 验收。 c) 工程质量控制资料齐全完整。 d) 有关安全和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数量及抽检结果符合相关规定或要求。 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工程技术档案齐全完整 f) 施工单位已签署并向业主单位提交了《工程质量保修书》。 5.1.5 5工程峻工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施工管理文件:施工开工申请、开工令、施工大事记、施工日志、施工阶段例会及其他会议记 录、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及有关文件、施工总结等。 b) 施工技术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及审查意见、施工安全措施、施工环保措施、专项施工方案、技 术交底、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申请、设计变更通知及图纸、施工图设计、工程定位测量及 复核记录等。 c) 施工物资文件:工程所用材料(包括种子、种植土原材料、水泥、钢材、钢材焊连接、砂、碎石 块石、预制块、预制构件等)的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使用台账、不合格项处理记录等。 d) 施工记录文件: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 e) 工程峻工测量文件:测量放线资料,工程最终测量记录及测量成果图。 f) 施工质量评定文件:各分项(工序)、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等。 g)工程竣工验收文件:竣工图、峻工总结报告、峻工验收申请、竣工验收会议记录、工程峻工验 收意见书、工程质量保修书等。 h) 其他应提供的有关资料。 5.1.6工程峻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将有关文件及相关技术资料归档。 5.1.7 验收意见若有整改意见时,施工单位应及时按照要求进行整改。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 且织,施工单位向工程运行管理维护单位办理移交手续
15.2.1竣工验收应包括基质理化性质、基质层厚度和抗侵蚀性能、植被群落、地质灾害防治效 果等。 15.2.2应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15.2.3本标准的分项、分部质量等级均应为“合格”。 15.2.4种植土质量、基质等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规定。 15.2.5基质稳固性、植被建植质量、目标群落稳定评价方法及标准应符合《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 设计规范》(T/CAGHP050一2018)的相关规定。 15.2.6乔灌木成活率、草坪覆盖率及植物生长状态等指标应达到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 的相关规定
T/CAGHP0532018
16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
16.1.1施工进场前,应接受环境保护培训,以提高作业人员环保意识,并将环境保护培训记录保存 留底。 16.1.2 施工时应按环境保护要求搭设隔音板围挡或合理协调施工时间,尽量减少噪声扰民。 16.1.3 机械设备开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操作,防止操作不当产生噪声, 16.1.4 施工现场周围设置铁板或其他硬质材料对现场加以围挡,减少沙土和扬尘的流散及弥漫。 16.1.5 应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对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应按各类废弃物投放管理要求 分类投放,禁止随手乱扔,造成环境污染。及时对外脚手架进行清理处理,以免造成扬尘。 16.1.6加强对施工现场粉尘、噪声、废气的监控工作。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粉尘、废气和污水的污染。 16.1.7 在施工中,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时,如油漆、稀料、各种胶等,应指定地点储存,以免造成有毒 有害气体挥发。 16.1.8废弃物场内运输时,要按废弃物分类搬运,搬运过程中要做到不遗酒、不混投。 16.1.9施工废水、生活污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河流和农田
T/CAGHP0532018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
B.1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可参考表B.1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可参考表B.1的规定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DL/T 1398.34-2014 智能家居系统 第3-4部分:家电监控模块技术规范表B.1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T/CAGHP0532018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报告 C.1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峻工验收报告可参考表C.1的相关规定。
1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
T/CAGHP0532018
C.4分部(子分部)工程安全功能和植物成活要素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可参考表C.4 的相关规定。
T/CAGHP0532018
CY/T 231-2020 图书出版发行物联网平台总体结构表D.1生物措施验收评价记录(续)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剧厂联系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