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029-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029-201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7T/图H.0.2支撑渗沟计算简图
H.0.3/支撑渗沟内部稳定性应按散粒体内部剪切模式进行验 算。计算时,支撑渗沟体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应根据填充材料确 定,片(块)石可取45°,砂砾石可取35°
撑渗沟支挡力的差值。支撑渗沟支挡力应取支撑渗沟整体稳定 性和内部稳定性均满足要求时所能承担的最大岩土荷载。
J.0.1对滑移式危岩,当后缘有陡倾裂隙且滑面缓倾时GTCC-050-2019 车站列控中心(硬件)-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推 按下式计算(图 J. 0. 1):
当支挡力方向与危岩推力方向在部面上平行时,作用在危岩 支挡结构上的岩土荷载应取危岩推力,当支挡力方向与危岩推力 方向在部面上不平行时,作用在危岩支挡结构上的岩土荷载应取 危岩推力与荷载调整系数的乘积,荷载调整系数应按本标准公式 (4.2.2计算。 J.0.2对滑移式危岩,当后缘无陡倾裂隙时,推力可按下式计算 (图 J. 0. 2) :
图J.0.2后缘无陡倾裂隙的滑移式危 P +
式中:c一滑面粘聚力(kPa);当充当滑面的裂隙未贯通时取通 段和未贯通段粘聚力按面积加权的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 粘聚力取岩体粘聚力; β-滑面内摩擦角(°);当充当滑面的裂隙未贯通时取滑面 平均内摩擦系数的正切,滑面平均内摩擦系数取贯通段和 未贯通段内摩擦系数按面积加权的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 内摩擦数取岩体内摩擦系数; 滑面的裂隙贯通段充水高度(m),根据裂隙情况 及汇水条件确定; B一充当滑面的裂隙贯通段充水范围内沿裂隙走向平均宽 度(m):
Q一危岩所受水平荷载(kN);方向指向坡外时取正值,指向 坡内时取负值;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当支挡力方向与危岩推力方向在剖面上平衍时作用在危岩 支挡结构上的岩土荷载应取危岩推力,当支挡力方向与危岩推力 方向在剖面上不平行时,作用在危岩支挡结构上的岩土荷载应取 危岩推力与荷载调整系数的乘积,荷载调整系数应按本标准公式 (4.2.2)计算
J.0.3对坠落式危岩,支挡结构竖向岩生荷载可按下式
式中:C 危岩体粘聚力(kPa); H 一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m); B—一后缘裂隙未贯通段沿裂隙走尚平均宽度(m); F,一一危岩稳定安全系数; R。一危岩所需竖向支挡力(KN),其反力为支挡结构竖向 岩土荷载; 其余各符号意义同前。
J.0.4对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的倾倒式危岩,当
图J.0.4 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的倾倒式危岩计算简 R。lo= Q· ho+ (5obE G:e) 3 uhB
当危岩体竖向荷载重心位于危岩体底面中点外侧时,支挡结 构岩土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R。l。一危岩所需支挡力矩(kN·m),其反向力矩为支挡 结构岩土荷载; 其余各符号意义同前。 0.5对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的倾倒式危岩,当危岩体竖 荷载重心在转动中心内侧时,支挡结构岩土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图L0.5)
J.0.5对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的倾倒式危岩,当危岩 向荷载重心在转动中心内侧时,支挡结构岩土荷载可按下式 (图 J. 0. 5) :
对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的倾倒式危岩,当危岩体竖向荷 载重心在转动中必外侧时,支挡结构岩土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一后缘陡倾裂隙水压力(kN); 件确定; B一后缘陡倾裂隙充水范围内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B1一一后缘陡倾裂隙未贯通段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危岩体竖向荷载作用点到转动点的水平距离(m); C
附录K拦渣坝库容计算方法
K.0.2用横断面法计算库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K.0.2用横断面法计算库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自坝址处测量天然沟道的纵断面,测绘出坝和各计算横 断面位置与数目: 2 测量并绘出各计算横断面; 3 在沟道纵断面图上绘出拦渣坝回淤线(图) 4 找出各淤积横断面,计算断面积和间距 5 用逐段累加法按下式求体积:
V. = 2 ±4I(A: +AXRI (K. 0. 2)
图K.0.2用横断面法计算拦渣坝库容平面示意图
式中:A—坝址处坝库淤满后沟道的横断面面积(mm²); l,一一回淤长度(m); 经验系数,取0.3~0.5,视沟道宽深比及坝宽与平均 库宽比例而定,比例数相对较小时取较大值。 采用经验公式时,也可按不同回淤体形状进行分段计算,最 后再进衍累加,
L.0.1坝体自重应按下式计算
附录L泥石流重力坝荷载分析
式中:Wa 单位长度坝体自重(kN Va一一坝体截面面积(m²); Yd 坝体亏工材料平均重度(kN/ml) L.0.2坝迎冲面斜面上的泥石流沉积物及泥石流体重应按下式 计算,
式中:E——坝迎冲面前期泥石流沉积物土压力(k 前期泥石流沉积物的粘聚力(kPa); 9——前期泥石流沉积物的内摩擦角(°);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1流体冲击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Ff 处于运动状态的泥石流静压力(kN/m):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本章为新增的一章,为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要 求而设。 3.1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原则 3.1.2本条相当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 2004第1.0.4条。考虑到三峡工程已经运行,三峡库区蓄水已成 现状,移民迁建已经完成,而兼顾市敛规划、环境保护、土地利用 的要求不应限于三峡库区,本次修订将兼顾事项的提法和适用范 围做了调整。此条也是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 5029一2004第3.1.1.1条扩展而成,此条要求不再限于滑坡防治 而扩展到各种地质灾害防治。 3.1.4考虑到规定内容的差异,本次修订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设计规范》DB50/5029一2004第1.0.6.1条的规定一分为二。本 条相当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一2004第 1.0.6.1条前二句 3.1.5本条为新增条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典型的岩土工 程,地质特性空间变异和时间变化明显,实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 施工是分必要的。 /3.2地质灾害防治等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一般要
3.3.2此条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 /50292004 第3.1.1.5条扩展而成,此条要求不再限于滑坡防治而扩展到各 种地质灾害防治。 3.3.3本条相当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 2004第3.2.4.5和4.2.1.2条。原条文中的水平地震系数对危 岩取0.05,对滑坡取0.0125。本次修订 是考虑到重庆地区存 在7度区,增加了7度区的水平地震系数, 是增加了滑移型岸 坡和滑移型不稳定斜坡的水平地震系数,三是因6度区地震工况 对滑坡不起控制住用而取消6度区对滑坡考虑地震作用的要求。 3. 4地质害防治方案设计 3.4.2此条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一2004 第3.1.1.4条修改、扩展而成,此条要求不再限于滑坡防治而扩 展到各种地质灾害防治。 3.4.4此条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一2004 第3.1.1.2条扩展而成,此条要求不再限于滑坡防治而扩展到各 种地质灾害防治。 3.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程设计 3.5.4用石笼护岸(图1)进行应急抢险时,石笼应沿流向布置, 直径不应小于40gm,下部直径应增至100cm,基础埋置深度不应 小于冲刷深度耳不应小于一个石笼的直径,石笼垒置高度不宜大 于500cm。
3.4.2此条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
3.5.4//用石笼护岸(图1)进行应急抢险时,石笼应沿流向布置 直径不应小于40cm,下部直径应增至100cm,基础埋置深度不应 小于冲刷深度耳不应小于一个石笼的直径,石笼垒置高度不宜大 于 500cm。
图1石笼单侧护坡示意图(单位:cm)
间值。 3滑坡体积较大时,滑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取值对工程投资 影响大,部分体积较大的滑坡可能是分区段滑动,各区段有不同 的威胁对象,因此,本条规定对体积为500×10m°以上的滑坡, 滑坡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应做专门论证。 4.1.3本条为新增条文。按第4.2节计算的滑坡支挡结构岩土 荷载随稳定安全系数的变化而变化但又不与其成正比,还受多因 素影响,更无实测值,故滑坡支挡结构岩士荷载不存在荷载标准 组合效应值和荷载基本组合效应值。极限平衡状态下支挡结构 岩土荷载在稳定系数大于或等于1时为负值或为0,无法充当荷 载标准组合效应值。为能进行设计算,本条与第3.3.5条第3 款将按第4.2节计算的滑坡支挡结构岩土荷载既视为荷载标准 组合效应值也视为荷载基本组合效应值人 4.1.4此条为新增条文。滑面深度不同时,支挡结构岩土荷载 大小、分布范围和作用点位置均不同,未必是较大的岩土荷载起 控制作用。 4.1.5此条为新增条文。切坡和填方都可能造成新的致灾地 质体。 4.1.6此条为新增条文,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 5029一2004第3/4.1/4条第2款和第3.4.1.5条第1款扩展而 成,此条要求不再限于抗滑桩
4.1.6此条为新增条文,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
4.1.7此条为新增条文
滑坡稳定性和支挡结构岩土荷载计算
4.2.7各级支挡结构独立承担荷载的意思是:最上一级支挡结
4.2.9本条为新增条文。按本条规定,沿既有滑面滑动而产生
2004第3.4.2.4条第1款关于岩质地基水平承载历确定方法的
4.3.8特定结构面无论位于抗滑桩底面与方还是位于抗滑桩底
例如,抗滑桩外侧岩体呈岩墙状 其破坏方式可能是滑动以 外的破坏方式(如:倾倒、折断),故除应计算抗滑稳定性外,还应 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T143有关危岩稳定性计 算的要求计算块体不受结构面抗剪强度控制的破坏方式(如:倾 倒、折断)的稳定性。
4.4预应力锚索 预应力锚索设计计算 4. 4. 9 条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 2004第3.5.2.4条索计算公式的修改。修改后的公式与第3. 3.5条第1款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原则一致。采用总安 全系数法表达式后,锚索安全度有所提高。
7.2.2斜坡式护岸的坡率一般可采用1:1.50~1:1.35。
JGJ 26-2018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7.2.2分 斜坡式护岸的坡率一般可采用1:1.50~1:1.35。 7.2.6 斜坡式护岸还可采用护面墙、方格三维网、生态植草
水深限制,容易侵占航道或内河码头水域,影响船舶航行。对此 设计中应予以注意。 3受洪流以及强风波浪的影响时,可使墙前底流速增大,抛 石基床护肩宽度通常按0.6倍墙身宽或1/4波长考虑,有时护底 宽度会不够,应采取适当延长护底宽度等措施 Ⅱ设计计算 7.3.9在挡墙施工或运用过程中,各种荷载的大小及分布情况 是随机变化的,因此应根据挡墙不同的工作条件和荷载机遇情况 进行荷载组合。荷载组合的原则是:考虑各种荷载出现的机率, 将实际上可能同时出现的各种荷载进行不利的组合,并将水位作 为组合条件。本标准表7.3.9将作用在挡墙上的荷载组合分为 常运行水位情况、设计洪水位情况和冰冻情况四种,在特殊组合 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特殊组合工中分为施工情况、校核洪水位 情况两种,特殊组合Ⅱ只考虑遭遇地震情况。由于地震与设计洪 水位或校核洪水位同时遭遇的机率极少,因此本标准规定,地震 荷载只应与正常挡水位情况下的相应荷载组合。 如果挡墙遇到墙前水位降落的情况,应考虑水位骤降的工 况。由于挡墙的稳定受水平力的影响较大,因此遇到有墙前水位 降落的情况,挡墙设计时必须进行验算。 广构造要求 度与趾高或后郵长度与高的比值的取值,是根
8不稳定科坡治理一 一柱友 本章是新增的一章。 8.1一般规定 8.1.1不稳定斜坡有几种类型,对不同类型有不同对策,区分不 稳定斜坡破坏类型是治理设计的第一步人 8.1.2有时同一个不稳定斜坡有几种破坏方式。此时不稳定斜 坡治理设计应同时满足不同破坏方式的设计要求。 8.1.3不稳定斜坡,无论何种破坏方式,受水的影响都很大,地 表排水应是治理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8.4 滑移型斜坡 8.4.1、8.4.2滑移型斜坡和滑坡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滑面是潜在 的,后者的滑面是既成的。滑移型斜坡失稳就是滑坡。治理滑移 型斜坡是为了防止其滑动,治理滑坡是为了防止其继续滑动或再 次滑动。因此滑移型斜坡支挡结构岩土荷载计算与滑坡支挡结 构岩土荷载计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是,对受岩土体强 度控制的斜坡,支挡结构岩土荷载计算时需要搜索最不利的 滑面。 8.4.3/有放坡条件时,放坡是滑移型斜坡治理的有效措施。对 放坡,本标准以稳定系数不小于稳定安全系数为统一要求。
地顶 10. 2检 测 10.2.1、10.2.2锚杆的基本试验用于确定锚杆承载力,为工程 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根据锚杆 基本试验结果,必要时, 可对锚杆数量、间距及施工方法进行调整。锚杆的验收试验,用 于检验锚杆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0.2.4目前对桩的测试方法,通常采用静载荷试验、低应变动 测、预埋管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试验。一般抗滑桩尺寸较大,水 平承载力较高,静载荷试验从技术上难度较大。因此一般采用低 应变动测、预埋管声波透射法。当桩长太于15m或桩径不小于 1.5m时,应采用预埋管声波透射法检测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 技术规范》JGJ106的要求 10.2.6采用钻芯孔进行单孔或跨孔声波检测,可与钻孔芯样进 行综合评定。 10.3监 测 监测网点布设 10.3.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网,由监测线(剖面)和监测点组 成,监测网可分别建立高程网和平面网.以能全面监测其变形方 位、变形量、变形速度、时空动态及发展趋势,监测其致灾因素和 相关因素。防治工程变形测量的实施,应按国家变形监测对沉降 或位移的规定,分别选定测量点,埋设相应的标石标志。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宜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
线,高程控制网可二次构网,分基本网、扩展网。扩展网可布设为 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平面控制网,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由控制点组成基准网、由 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基准网,可采用测角网、 测边网、边角网、导线网或GPS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 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 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10.3.4监测点设计布置,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仪器,注 意时空关系,控制关键部位。 埋设仪器位置,应选择能反映出预测的施工和运行情况,特 别是关键部位和关键施工阶段的情况。在施工中尽早获取资料, 并逐步修正设计。 10.3.7位于不动体上的基准点和照准点/作为绝对位移监测 点,要避免误选,在崩滑体或其它斜坡变形体上,同时应避开临空 影响。 小V监测周期及精度 10.3.24治理工程监测,应满足控制施工强度、保证施工安全和 判定防治工程效果的需要,其年限应为工程竣工后1~3年,且监 测资料显示稳定后,需延长至少一个水文年。 10.3.25对防治效果监测的周期,应视不良地质体的活跃程度 及季节变化筹情况而定。在雨季每半月或一月测一次,干旱季节 震等情况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在发现有大滑动可能时,应 一次或数次
10.3.24治理工程监测,应满足控制施工强度、保证施工安全和 判定防治工程效果的需要,其年限应为工程竣工后 1~3 年,且监 测资料显示稳定后,需延长至少一个水文年。 10.3.25对防治效果监测的周期,应视不良地质体的活跃程度 及季节变化筹情况而定。在雨季每半月或一月测一次,干旱季节 震等情况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在发现有大滑动可能时,应 立即缩短观测周期DB34/T 3103-2018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必要时,每天观测一次或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