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896-2021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规范.pdf

DB11T 1896-2021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896-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32522
下载资源

DB11T 1896-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896-2021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规范.pdf

5.4.2潜在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4,之1针对已经出现的险情 4.2.2将受灾害隐患威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及附属设施、农田及林地、公共设施 后重置费用作为潜在经济损失 时市场建材、物料价格计算

5.5.1.1建(构)筑物已经损毁或倒塌,无修复可能,定为毁坏。 5.5.1.2建(构)筑物结构构件出现损伤,但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或建(构)筑物已不具备基本正 常的使用功能,定为损坏。 5.5.1.3建(构)筑物结构构件无破坏,或局部轻微裂缝损伤,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基本正常,不加 修复可继续使用,定为基本完好。 5.5.2道路损毁等级分为3级,分别为毁坏、损坏和基本完好。 5.5.2.1路面出现崩塌、滑坡堵塞或大于50cm的沉陷、裂缝、隆起,无法通行、需限制通行或大修才 能通行,定为毁坏。 5.5.2.2路面出现小于15cm的下陷或隆起,路肩、挡墙、垒面、路堑有细微裂缝,造成一定的通行障 碍,崩塌落石,需清理修复后才能通行商品房施工组织设计(长城杯格式 筏形基础)_secret.doc,定为损坏。

DB11/T18962021

5.5.2.3路面、路堤未受到破损或破损甚微,道路可通行,定为基本完好。 5.5.3农田损毁按照可耕种、修复后可耕种和不可耕种三种情况分别计算。 5.5.3.1农田无破坏,或局部有轻微破坏,不用修复可继续耕种,不影响作物生长和收入,定为可耕 种。 5.5.3.2农田局部受到破坏,需要修复才能继续耕种,定为修复后可耕种。 5.5.3.2农田大面积受到破坏,不能耕种,定为不可耕种。 5.5.4其他附属设施、公用设施损毁也可参照式(1)进行计算,或按当地当时市场价格扣除残值计算,

崩塌应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灾害体(危岩体)基本特征、灾(险)情、诱发因素和已有防治: 按照附录A中表A.1填写野外调查记录。 崩规模按表4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个等级,

.2崩塌规模按表4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

崩塌稳定性评价等级划分为欠稳定、较稳定和稳定3级,稳定性判别按照附录E中表E.1崩 性野外判别进行定级。

6. 2. 1 危岩体

6.2.1.1调查危岩体所在斜坡顶底高程、坡向、坡度、地层岩性、微地貌类型、物质组成。 6.2.1.2调查危岩体分布高程、尺寸规模、风化程度、控制性结构面类型及其产状。

6.2.1.2调查危岩体分布高程、尺寸规模、风化程度、控制性结构面类型及其产状。 6.2.1.3测量岩层产状和结构面产状,分析与斜坡坡向关系。 6.2.1.4调查岩体是否存在软弱夹层、临空面、裂隙的贯通性、张开、闭合、充填特征、变形迹象 综合分析危岩体形成的控制性结构面及影响危岩体稳定性的结构面组合关系。

6. 2. 2 堆积体

6.2.2.1调查崩塌堆积体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物质组成等

6.2.2.1调查崩塌堆积体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物质组成等。

6.2.2.2参照表5分析崩塌灾害形成机理和运

参照表5分析崩塌灾害形成机理和运动形式。

DB11/T 18962021

表5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

3调查崩塌时间、崩塌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6.2.3.1调查崩塌灾害前七天每日降雨量以及当天日最大降雨量和时最大降雨量。 6.2.3.2调查崩塌灾害发生时的其他自然影响因素:地震、冻融渗透、自然演化等。 6.2.3.3调查崩塌灾害发生时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因素:开挖坡脚、爆破、堆填加载、蓄水、排水 灌溉、水库水位变化等。

6.2.4已有防治措施

6.2.4.1调查已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6.2.4.2以往崩塌防治工程及其现状情况

6.3稳定性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6.3.1分析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及影响范围。

6.3.3分析崩塌堆积体在暴雨等条件下失稳破坏的可能性

7.1.1滑坡应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滑坡体特征、滑坡周界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滑面特征、诱发因素 和灾险情信息等。按照附录A中表A.2填写野外调查记录

DB11/T18962021

7.1.3滑坡分类按DZ/T0261附录C.1执行。 7.1.4滑坡稳定性评价等级划分为欠稳定、较稳定和稳定3级,按附录E中表E.2进行滑坡 外判别。

7.1.3滑坡分类按DZ/T0261附录C.1执行

7.1.3滑坡分类按DZ/T0261附录C.1执行

7.2.1.1调查滑坡体所处斜坡地理位置、微地貌特征、斜坡形态、坡向、坡度、相对高度等。 7.2.1.2调查滑坡体地层岩性、分布范围、长度、宽度、厚度、面积、体积、平面形态、剖面形态、 控滑结构面及产状、滑移距离、滑体块度、滑体结构、碎石含量等。 7.2.1.3调查滑坡体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 7.2.1.4调查滑坡体前缘和后缘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分析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切 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 7.2.1.5调查滑坡体附近建(构)筑物、道路、树木、阶地、坝、水渠等变形破坏及井泉、水塘渗漏 或干枯等情况。

7.2.2滑床及滑面(带)

7.2.2.1调查滑床地层岩性、产状、擦痕。

7.2.2.2通过应急勘查明确滑面(带)埋深、厚度、岩性(滑带土名称)、主滑方向等。

7.2.3 诱发因素调查

7.2.3.1调查诱发滑坡的自然因素:强降雨、地震、自然演化、冻融渗透、洪水、崩

7.2.3.2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如开挖坡脚、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灌溉、渠塘渗漏及其它, 了解周边人类活动与滑坡的历史关系。

7.2.3.2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如开挖坡脚、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灌溉、渠塘渗漏及其它,

7.2.4.1调查已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居民转移避险情况 7.2.4.2调查以往开展的滑坡灾害勘查、监测以及工程治理措施。 7.2.4.3根据防治需求,开展应急监测和应急勘查工作。

7.3稳定性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

7.3.1滑坡稳定性评价应对滑坡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 7.3.2根据滑坡发育特征,分析滑坡继续活动的可能性和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和险情,圈定滑坡 影响区、威胁对象及危险区

DB11/T 18962021

8.1.1泥石流应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泥石流特征、发育环境条件、诱发因素、灾险情信息和已有防治 措施等,按照附录A中表A.3填写野外调查记录 8.1.2泥石流分类按DZ/T0261附录C中C.3执行。 8.1.3泥石流野外判别按DZ/T0261附录D中D.3执行。

8.2.1.1调查沟道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顶高程、沟口高程、相对高差、沟床比降、沟谷形态、植 被覆盖度等。

8.2.1.3调查新近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工程弃渣、弃土)的堆放位置、堆放 形式和堆放规模。

8.2.2.1调查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流体性质、激发雨量、形成过程,确定泥石流类型, 8.2.2.2调查形成区的水源类型、地形条件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储量。 8.2.2.3调查流通区淤埋、漫流、冲刷、磨蚀、撞击、爬高、堵塞、挤压河道等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 的各种痕迹等。 8.2.2.4调查泥石流的堆积过程、堆积体范围、物质组成、长度、宽度、体积等。

8. 2. 3 诱发因素调查

2.3.1调查泥石流发生前降雨条件,如前七天、前三天、当日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等 2.3.2调查泥石流沟道流域上游是否存在水库溃决外泄情况。 2.3.3调查泥石流沟道流域范围是否存在因崩塌或滑坡导致的堰塞湖。

8.3易发性分析与评价

3.3.1泥石流的易发性分析与评价遵 女DZ/1U22U 时录G执行。 8.3.2结合历史资料判断目前所处的发育阶段,分析今后一定时期内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在泥痕不明 显时,可按设防的降雨频率雨量(一般按50年一遇的最大雨量或近代曾引发规模泥石流的雨量),计 算泥石流流量和泥位线。

3.1泥石流的易发性分析与评价遵循定性评 定单评价为捕的原则,易发性评价D产 录G执行。

3.3.2结合历史资料判断目前所处的发育阶段,分析今后一定时期内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显时,可按设防的降雨频率雨量(一般按50年一遇的最大雨量或近代曾引发规模泥石流的 算泥石流流量和泥位线。

DB11/T18962021

.1.1地面塌陷应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塌陷形变特征、诱发因素、灾险情信息和已有防治措施等,按 照附录A中表A.4填写野外调查记录。

9.1.2地面塌陷规模按表7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巨型四个等级

9.1.2地面塌陷规模按表7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巨型四个等级。

表7地面塌陷规模分级

.3地面塌陷稳定性野外判别参照附录E中表E

9.2.1.1调查每个塌陷坑形态、规模、深度、变形面积、长轴方向、发生时间、发展变化情 9.2.1.2调查分布密集的陷坑群塌陷坑数量、分布面积、排列形式、坑口直径和深度范围 9.2.1.3调查塌陷导致的建筑物倒塌、开裂、倾斜、变形等位置和范围。

9.2.2.1调查塌陷坑伴生裂缝形态、延伸方向、倾向、倾角、长度、宽度等。 9.2.2.2调查分布密集的裂缝群裂缝数量、分布面积、裂缝间距、排列形式、产状、规模等

9.2.3.1调查地面塌陷灾害发生前七日降雨量以及当天日最大降雨量和时最大降雨量。 9.2.3.2调查塌陷坑周边地表岩土体及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周边地表水系分布。 9.2.3.3调查塌陷坑附近区域人防工程、煤矿开采情况和地下水开采情况,资料收集困难时可利用钻 探或物探手段探查地下空洞分布情况。

9.2.4已有防治措施

9.2.4.1调查已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居民转移避险情况 9.2.4.2调查以往开展的勘查、监测以及工程治理措施。

9.3稳定性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9.3.1已开展长期专业监测或应急工程测量工作(精度大于或等于1mm),参照GB51044中表 对场地稳定性等级进行定性、半定量评价

地稳定性等级进行定性、半定量评价。 若地表持续变形,应开展应急监测,掌握地面变形特征,预测地面变形影响范围

DB11/T 18962021

10.1.1应急调查成果应具有时效性、准确性、客观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10.1.2应急调查成果应充分利用已有最新成果资料,结合调查、监测分析数据,全面反映应急调查取 得的成果和认识。 10.1.3地质灾害群发时,若应急调查涉及多家单位,调查成果格式和填写内容标准应一致

0.2.1当灾害(隐患)规模为小型,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依照附录B填写突发性地质灾害 (隐患)应急调查登记表。 0.2.2当出现灾情(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或灾害体规模中型及以上时编写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应包 活灾险情情况、灾害体特征、成因分析、发展趋势、灾险情评估、应急处置措施建议等内容,报告提纲 衣照附录C编写

当灾害(隐患)规模为小型,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依照附录B填写突发性地质灾害 应急调查登记表。

10.2.3群发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调查统计依照附录L

10.2.3群发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调查统计依照附录I

10.3成果提交及归档

10.3.1应急调查工作完成后,调查登记表、调查报告、调查记录表等资料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定。 0.3.2审定后的应急调查成果应及时提交使用。 10.3.3应急调查成果应按档案管理规定及时归档

10.3.3应急调查成果应按档案管理规定及时归

DB11/T1896—2021附录A(规范性附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应急调查记录表A.1崩塌野外应急调查记录表崩塌应急调查记录按表A.1填写。表A.1崩塌应急调查记录表编号:区年第号名称野外编号是否新增点口是口否原统一编号地理位置区乡 (镇)村自然村/道路桩号平面X坐标崩塌规模规模经度口大型(7 位)(m)等级口中型坐标平面Y坐标口小型纬度(6位)受灾人口避险转移死亡(人)失踪(人)受伤(人)(户/人)(人)受灾对象口居民家庭财产口景区口社会公共设施教育设施口公路交通设施口铁路交通设施口农业口林地口工业设施口水利设施口其他其他受损情况灾房屋农田 (亩)公共设施E学校个口医院情因灾受损数量口工厂座口公路不可耕种米口损毁率可耕种道路(m)桥梁(座)情况(间)铁路米水库座口电站座口输电线路米口通讯设施座口其他: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灾情等级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威胁居民(户/人)威胁道路(m)威胁房屋(间)潜在经济损失(万元)口特大型险情险情口大型等级中型学校个口医院个口工厂座口公路米口铁路米E小型其他受威胁情况水库座口电站座口输电线路米口通讯设施座其他:崩塌类型口倾倒式口滑移式口坠落式口复合型降雨引发口自然演化口地震激发自然因素发生时间年月日时口冻融渗透口其它灾害成因人为因素口开挖坡脚口堆填加载口蓄水口排水调查时间年月日口灌溉水库其它时前七天前三天前两天前一天日最大降雨量时最大降雨量诱发因素降雨量(mm)13

DB11/T1896—2021表A.1(续)编号:区年第号微地貌时代岩性产状坡顶高程坡底高程坡向坡度(°)地层(m)(m)(o地质环境陡崖口陡坡岩性缓坡口平台背景口顺向斜坡口反向斜坡斜坡结构类型土质岩质土石混合按岩层倾向与斜坡的关系分类口切向斜坡口直立斜坡分布高程(m)宽 (m)厚 (m)高 (m)体积(m)风化程度顶:底:口全风化口中风化口微风化口未风化裂缝填充情况口层理面口片理或劈理面节理裂隙面口断层主要结构危岩体控制面类型面产状裂缝贯通情况口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口层内错动带口构造错动带裂缝渗水情况临空面口存在口不存在裂缝变形迹象现场稳定性判别稳定较稳定欠稳定软弱夹层口存在口不存在有口无分布位置形态长度(m)宽度(m)高度(m)体积(m)物质组成堆积体崩塌源位置块径(m)最大:一般:堆积体处置情况群测群防口专业监测口避让(不宜治、不可治、成本高)口立警示牌防治口应急排危除险建议口裂缝填埋口地表排水口地下排水口削方减载口坡面防护口反压坡脚口支挡口锚固口灌浆口工程治理口植树种草口坡改梯口水改旱口减少振动口生物工程其他信息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14

DB11/T 18962021

泥石流应急调查记录按表A.3填写

DB11/T18962021

表A.3泥石流应急调查记录表

DB11/T 1896—2021表A.3(续)编号:区年第号最大爬高(m)泥位(m)淤埋(m)侧蚀(m)堵塞程度流通区特征其他特征前七天降雨量(mm)前三天降雨量(mm)当日降雨量(mm)当日降雨强度(mm/h)诱发因素房屋/间农田/亩公共设施直接经济发生时间(年大牲畜损失/死亡/人全半道路损失/月/日)头全毁半毁桥梁/座毁毁/km(万元)泥石流发生历史易发程度高易发中易发口低易发口不易发发展阶段口发育期旺盛期口衰退期口停歇或终止期防治措施现状口有口无已采取措施口稳拦口排导口避绕口生物工程监测措施现状口有口无已采取措施口雨情口泥位口专人值守口群测群防口专业监测口避让(不宜治、不可治、成本高)口立警示牌防治建议口应急排危除险口工程治理其他信息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18

DB11/T 18962021

DB11/T18962021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调查登记表

表B.1应急调查登记表

DB11/T 1896202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调查报告提纲

一、概况 (一)任务来源 简述地质灾害调查的时间、地点、任务、参加调查工作的单位和人员组成、数量。 (二)灾(险)情概况 对已经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说明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类型、规模、灾害发生过程、灾害发 生历史(变形发育史)、信息来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 对出现险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应说明受威胁对象及潜在经济损失。 二、灾害(隐惠)基本特征 首先从宏观描述灾害(隐患)所处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背景特征,如微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情 况、斜坡特征(顶底高程、坡向、坡度、坡长、坡宽)或沟道特征(沟长、沟宽、沟床纵坡、沟道形状、 两侧坡度等),地层岩性、构造发育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岩层产状及与斜坡关系等: 其次按不同灾害类型详细描述灾害(隐惠)发育特征。如崩塌灾害(隐惠)描述危岩体相对位置 尺寸规模、主控结构面类型、产状、节理裂隙发育、裂缝填充、贯通、渗水情况、风化程度、变形破坏 形迹、崩塌堆积体特征;滑坡灾害(隐)按顺序分别描述滑体、滑面、滑床特征、变形破坏形迹;泥 石流灾害详细描述物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发育特征;地面塌陷灾害描述塌陷灾害位置、规模、裂缝 发育等特征。 若灾害(隐惠)现场开展了应急监测或应急勘查等工作,需将监测或勘查成果一并进行阐述, 三、成因分析 从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两个方面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演化和发生的原因。 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针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分析现状条件下灾害体的稳定性,预测失稳的工况条件、失稳规模以及影 响范围。 针对灾害隐惠,根据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初步分析灾害体的稳定性,继续活动的可能性及发展 趋势,预测潜在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受威胁对象等。

DB11/T18962021

五、灾情或险情评估 以受灾体的成本价值为基数,根据灾损程度和修复成本确定灾害损失;根据可能受威胁的范围、危 害强度和价值损失,进行险情评估,明确灾害规模等级、灾(险)情等级。 六、应急处置与防治建议 根据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和应急勘查成果,结合灾情或险情、地方政府管理需求,提出地质灾害应 急处置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危害程度、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提出全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对 策与建议(包括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工程治理措施、安全避让、避险搬迁、监测预警等),为地方政府防 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E.1崩塌稳定性野外判别

DB11/T18962021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

表E.1崩塌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

E.2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

广东某220kv变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划分为欠稳定、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可按表E.2执行

表E.2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

DB11/T 18962021

E.3地面塌陷稳定性野外判别

表E.3地面降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

车间及成品仓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B11/T1896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