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1026-2021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pdf

GB/T 41026-2021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3951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41026-2021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pdf

食肉类carnivore

鳍脚类pinniped

啮齿目动物的统称,上下颌各具一对门齿,终生生长。无犬齿,门齿与前白齿间具有空隙。 注:极地生活种类较少,是北极陆生动物食物网中重要的营养级。极地常见啮齿类包括欧旅鼠(Lemm lemmus)等

CJJ 122-2017: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无水印 带书签)GB/T 410262021

免rabbit 兔形目兔科动物的统称,上颌2对门齿,后一对隐于前一对门齿后方。上唇具有唇裂,耳廓发达。 注:极地可见北极兔(Lepusarcticus),是北极陆地食物网中重要的组成。 7.2.2.5 偶蹄类artiodactyl 鲸偶蹄目偶蹄亚目动物的统称,第3、4指(趾)同等发育,其余各指(趾)退化。上门齿退化,白齿结 构复杂,适于草食。 注:是北极大型陆生食草动物,极地常见偶蹄类包括麝牛(Ouibosmoschatus)、驯鹿(Rangifertarandus)等, 7.2.2.6 鲸类cetaceans 鲸偶蹄目鲸河马亚目动物的统称,体型大、多呈梭性,体毛退化,汗腺和皮脂腺消失,前肢鳍状、后肢 消失。异孔位于头顶。一些种类仅分布于极地及附近水域。 注1:鲸豚类分为须鲸类(Mystacoceti)和齿鲸类(Odontoceti)。须鲸外鼻孔一对,口内具有角雉鲸须;齿鲸鼻孔 1个,颌上着生有圆锥形齿。 注2:极地分布的鲸类包括北极露脊鲸(Balaenamysticetus)、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长须鲸(Bal aenopteraphysalus)、白鲸(Delphinapterusleucas)、虎鲸(Orcinusorca)、一角鲸(Monodonmonoceros)、南瓶 鼻鲸(Hyperoodonplanifrons)座头鲸(Megapteranouaeangliae)等

免rabbit 兔形目兔科动物的统称,上颌2对门齿,后一对隐于前一对门齿后方。上唇具有唇裂,耳廓发达。 注:极地可见北极兔(Lepusarcticus),是北极陆地食物网中重要的组成。 7.2.2.5 偶蹄类artiodactyl 鲸偶蹄目偶蹄亚目动物的统称,第3、4指(趾)同等发育,其余各指(趾退化。上门齿退化,白齿结 构复杂,适于草食。 注:是北极大型陆生食草动物,极地常见偶蹄类包括麝牛(Ouibosmoschatus)、驯鹿(Rangifertarandus)等, 7.2.2.6 鲸类cetaceans 鲸偶蹄目鲸河马亚目动物的统称,体型大、多呈梭性,体毛退化,汗腺和皮脂腺消失,前肢鳍状、后肢 消失。鼻孔位于头顶。一些种类仅分布于极地及附近水域。 注1:鲸豚类分为须鲸类(Mystacoceti)和齿鲸类(Odontoceti)。须鲸外鼻孔一对,口内具有角雉鲸须;齿鲸鼻孔 1个,颌上着生有圆锥形齿。 注2:极地分布的鲸类包括北极露脊鲸(Balaenamysticetus)、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长须鲸(Bal aenopteraphysalus)、白鲸(Delphinapterusleucas)、虎鲸(Orcinusorca)、一角鲸(Monodonmonoceros)、南荆 鼻鲸(Hyperoodonplanifrons)、座头鲸(Megapteranouaeangliae)等

极地鸟类polarbirds 在地球南、北两极地区进行产卵、孵化和育等繁殖活动的鸟纲动物, 注:迄今已记录到50余种南极鸟类和120余种北极鸟类。 7.2.3.2 雷鸟ptarmigan 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鸟类,体长约30cm~40cm,羽色多随季节而变化,冬季除尾部黑色之外通体 白色,春夏季羽呈褐色,眼上有红色裸皮,喙短呈黑色,脚趾上下均着生硬毛,繁殖于北极及附近区域。 注:极地可见的雷鸟包括柳雷鸟(Lagopuslagopus)和岩雷鸟(Lagopusmutus)。 7.2.3.3 作鸭类gooseandduck 雁形目鸭科鸟类的统称,喙扁平,前3趾间具蹼,善于游泳。 注:部分种类繁殖于北极地区。极地雁鸭类有王绒鸭(Somateriaspectabilis)、欧绒鸭(Somateriamollissima)、长 尾鸭(Clangulahyemalis)、粉脚雁(Anserbrachyrhynchus)等。 7.2.3.4 企鹅 penguin 企鹅目企鹅科鸟类的统称,前肢鳍状,体羽呈紧密的鳞片状,腿短并移至躯体后方,体色黑白为主 分布于南半球。 注:企鹅是南极最重要的鸟类类群,一共18种。帝企鹅(Aptenodytesforsteri)、阿德利企鹅(Pygoscelisadeliae)仪 繁殖于南极,白眉企鹅(Pygoscelispapua)、纹颊企鹅(Pygoscelisantarctica)、长眉企鹅(Eudypte: chrysolophus)、白颊黄眉企鹅(Eudyptesschlegeli)繁殖于南极,其他繁殖于亚南极、澳洲、非洲、南美洲以及加 拉帕哥斯群岛,

极地鸟类polarbirds 在地球南、北两极地区进行产卵、孵化和育雏等繁殖活动的鸟纲动物, 注:迄今已记录到50余种南极鸟类和120余种北极鸟类。 7.2.3.2 雷鸟ptarmigan 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鸟类,体长约30cm~40cm,羽色多随季节而变化,冬季除尾部黑色之外通体 白色,春夏季羽呈褐色,眼上有红色裸皮,喙短呈黑色,脚趾上下均着生硬毛,繁殖于北极及附近区域。 注:极地可见的雷鸟包括柳雷鸟(Lagopuslagopus)和岩雷鸟(Lagopusmutus) 7.2.3.3 作鸭类gooseandduck 雁形目鸭科鸟类的统称,喙扁平,前3趾间具,善于游泳。 注:部分种类繁殖于北极地区。极地雁鸭类有王绒鸭(Somateriaspectabilis)、欧绒鸭(Somateriamollissima)、长 尾鸭(Clangulahyemalis)、粉脚雁(Anserbrachyrhynchus)等。 7.2.3.4 企鹅 penguin 企鹅目企鹅科鸟类的统称,前肢鳍状,体羽呈紧密的鳞片状,腿短并移至躯体后方,体色黑白为主 分布于南半球。 注:企鹅是南极最重要的鸟类类群,一共18种。帝企鹅(Aptenodytesforsteri)、阿德利企鹅(Pygoscelisadeliae)仪 繁殖于南极,白眉企鹅(Pygoscelispapua)、纹颊企鹅(Pygoscelisantarctica)、长眉企鹅(Eudyptes chrysolophus)、白颊黄眉企鹅(Eudyptesschlegeli)繁殖于南极,其他繁殖于亚南极、澳洲、非洲、南美洲以及加 拉帕哥斯群岛

骥形目海燕科鸟类的统称,体小型,上体和头部多褐色或灰褐色,下体白色。鼻管状,位于喙背面

GB/T41026—2021

GB/T 410262021

嘴海雀(Alcatorda)、白翅斑海鸽(Cepbhus rrtte)等

7.2.4其他代表性动物

2.4其他代表性动物

堪察加拟石蟹KamchatkaCrab 红色帝王蟹Redkingcrab 甲壳纲十足目石蟹科拟石蟹属。体色暗红,尾部呈扇形。右边的螯通常天于左边的螯,第5对 化为交配肢。幼体摄食浮游生物,成体以鱼、虾和其他底栖动物等为食。 注:堪察加拟石蟹(Paralithodescamtschaticus)主要分布于楚科奇海、白令海及巴伦支海等。成体通常生活在 200m以下的海底地带,喜泥砂质底;每年冬末初春从深水处迁移至50m或更浅的海区进行交配。个体大 长到足距1.8m,是重要的渔业资源

极筐帕尾Arcticbasket

蛇尾纲蔓蛇尾目筐蛇尾科筐蛇尾属。主要特征为5条腕足,每一条分为2个小腕,而小腕文逐 为更多的细小分支,常缠绕成团,中央盘及腕上不具骨板。活动时,腕伸展开像一个具有很多网目 或筐,以捕捉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注:北极筐蛇尾(Gorgonocephalusarcticus)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此外在西北大西洋、墨西哥湾也有分布。是 大陆架和深海底栖生物的主要组成类群之

甲壳纲磷虾目磷虾科。小型甲壳动物类群,约有23种磷虾分布在南极和亚南极海域,主要以润 物为食,同时也是海洋哺乳类、鸟类、鱼类和头足类的直接或间接饵料。 注1:是南大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关键类群,磷虾各种在形态、生命周期、群体迁移、食性、繁紧殖、捕食者等方 现出相似的特征,但在成体大小、寿命和对温度的适应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2:南极大磷虾(Euphausiasuperba)是南大洋海域分布最为广泛、个体最大(42mm~65mm,2g)、生物量 的磷虾。环极分布,幼体或成体常以集群方式出现。

GB/T 410262021

藻类algae 单细胞、多细胞聚合或多细胞叶状体,以光合作用产生能量,无根、茎、叶分化的生物。 注:是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极地地区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或冰雪中。极地地区藻类主要包括:极 地雪藻(Chlamydomonasnialis)和南极冰藻。 3.2 地衣Lichens 由真菌和藻类形成的共生复合体 注:根据形态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三种类型。由于其对极端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是极地生态系 统重要组成部分。南极地区分布的特有地衣主要包括:墨里黄烛衣(Candelariamurrayi)、巢状地图衣(Rhizo carponnidificum)、南极石耳(Umbilicariaantarctica)、玛乌菘石黄衣(Xanthoriamawsonii)、南极松萝(Usne antarctica)。 3.3 苔藓植物Bryophyta 仅有茎叶的分化,无维管组织,以孢子繁殖的小型绿色植物 注:包括苔纲、藓纲和角苔纲,是极地生态系重要组成部分。南极地区分布的苔藓植物主要包括:纤细拟大萼苔 (Cephaloziellaeriliflora)、南极角齿藓(Ceratodonantarcticus)、南乔治亚牛毛藓(Ditrichumaustro georgicum),南极卷毛藓(Dicranoueisiaantarctica)。 3.4 被子植物 angiosperm 有真正的花,子房(果实)包被胚珠(种子)的植物, 注1:南极地区仅有两种被子植物,分布于南极半岛地区,包括:南极发草(Deschampsiaantarctica)、南极漆姑草 (Colobanthus quitensis), 注2:北极地区约有100余种被子植物,常见的主要包括:斯瓦尔巴德罄粟(Papaverdahlianum)、北极柳(Salir arctica)、北极棉(Eriophorumscheuchzeri)、北极毛(Ranunculushyperboreus)、北极蒲公英(Tararacum arcticum)、北极卷耳(Cerastiumarcticum)、北极毛花马先蒿(Pedicularisdasyantha)、北极岩须(Cassiopetet ragona)、北极掌劳(Drababellii)、北极繁缕(Stellariahumifusa)、北极委陵菜(Potentillahyparctica)、北极 蝇子草(Silenefurcatasubsp.Angustiflora)。 3.5 化石植物fossilplants 地质历史时期曾经生长的植物。 注1:现今极地地区都有化石植物的发现,对于认识极地地区环境演变,大陆演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2:南极乔治王岛上的化石植物主要包括:沈氏密锥蕨(Thyrsopterisshenii)、南极狄戎苏铁(Dionantarctica)、少

地质历史时期曾经生长的植物。 注1:现今极地地区都有化石植物的发现,对于认识极地地区环境演变,大陆演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2:南极乔治王岛上的化石植物主要包括:沈氏密锥蕨(Thyrsopterisshenii)、南极狄戎苏铁(Dionantarctica) 脉假山毛棒(Nothofagusoligophlebia)等

地质历史时期曾经生长的植物。 注1:现今极地地区都有化石植物的发现,对于认识极地地区环境演变,大陆演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2:南极乔治王岛上的化石植物主要包括:沈氏密锥蕨(Thyrsopterisshenii)、南极狄戎苏铁(Dionantarctica) 脉假山毛棒(Nothofagusoligophlebia)等

极地生物勘探bioprospectinginpolarregions 对南极和北极地区自然发生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具有商业价值的基因和生物化学资源的探查。 注:有些生物探勘活动可由原来的非商业性生物科学研究经过深入研发发现具有商业价值后转化或延伸为某种 有商业意义的探查活动,如某些微生物调查活动

GB/T 410262021

适于生长在温度条件为0℃~20℃,在0℃及以下能够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不高于15℃ 生长温度不超过20℃的细菌。 注:根据生长温度的不同嗜冷菌分为专性嗜冷菌和兼性嗜冷菌。专性嗜冷菌是生长温度不超过20℃的一类 物,最适生长温度不超过15℃,在0℃及以下可以生长繁殖;兼性嗜冷菌最高生长温度可以超过20% 0℃~5℃的环境中可以生长, 来源:GB/T15919一2010,3.10,有修改

适冷 svchrotolerantbacteria; 能够耐受低温环境,最低生长温度小于7℃,最适生长温度高于20℃,最高生长温度大于25 类的总称。 注:适冷菌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机制。

抗冻蛋白antifreezeproteinAFP

能抑制冰晶生长、具有提高生物抗冻能力的蛋白质或糖蛋白质的总称。 注:抗冻蛋白是最初从南极与北极地区的海洋鱼类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能与冰晶相结合的特异性蛋白质,它能 体液内冰核的形成与生长,维持体液的非冰冻状态。先后从极区鱼类、昆虫、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中发现 已发现五种,包括抗冻糖蛋白、抗冻蛋白I、抗冻蛋白Ⅱ、抗冻蛋白Ⅲ、抗冻蛋白IV

抗过冷性supercoolingtolerance

极地变温动物对过冷环境温度的忍耐特性, 注:是衡量极地无脊椎动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指标之 一,极地海洋(包括沿海海洋性盐湖)无脊椎动物的抗过 力,对动物适应外部水体冰冻形成初期自 化有着重要意义

西南极裙褶皱带WestAntarcticfolded belt

GB/T 410262021

位于东南极冰盖腹地冰穹A地区北部,冈瓦纳古大陆形成期间的古老山脉 注:中新世后逐渐被巨厚的冰层覆盖,

GB/T 410262021

9.1 北冰洋表层水ArcticOceansurfacewater 位于北冰洋30m~50m以浅,主要由融冰水及沿岸径流汇人形成的低盐水体。 9.2 北冰洋中层水ArcticOceanintermediatewater 北冰洋大西洋水 位于北冰洋200m~900m深度,由进人北冰洋的相对高温、高盐的大西洋水冷却而成的 注:温度高于一0.2℃,盐度变化范围34.5~34.93。 9.3 北冰洋深层水ArcticOceandeepwater 位于北冰洋中层水以下至洋底的水体。 注:温度变化范围一0.95℃~一0.2℃,盐度变化范围34.9~34.99,变化缓慢。 9.4 穿极流transpolarcurrent 从楚科奇海进人北冰洋,流经北极点后文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天西洋的海流, 注:该海流为影响北冰洋水文特征的两大海流之一,流经格陵兰海的一段为东格陵兰洋流。 9.5 波弗特环流 Beaufortgyre 加拿大海盆中约75°N~85°N、170°E~130°W海域内,由风力驱动的顺时针涡流。 注:北冰洋表层主要洋流体系为穿极流和波弗特环流。 9.6 环极边界流 Arctic circumpolarboundarycurrent 环绕北冰洋中心海盆的沿陆坡流动的边界流。 注:该海流是北冰洋大西洋水的主要输运通道, 9.7 南极陆架水Antarcticshelfwater 南极大陆周围因流冰群渐次形成的,位于南极陆架之上,季节跃层之下的冷水体 注:冰下水体温度约为一1.9℃,盐度可增大到34.7,由此密度增大而下沉。通常以盐度34.6为阈值分 水和高盐陆架水。 9.8 亚南极表层水Subantarcticsurfacewater 副热带南极表层水Subtropicalantarcticsurfacewater 在南大洋极地锋面带以北海域的表层,较南极表层水暖且咸,厚而均勾的水体。 9.9 南极绕极流 Antarcticcircumpolarcurrent 35°S~65°S,受西风带影响,与西风带平均范围一致,自西向东环绕南极大陆,深达海底自 的海流。 注1:该流上部为风生漂流,下部为地转(科氏力)流。 注2:除小股流速很弱的南极沿岸流外,南大洋海流主要为自西向东环绕南极大陆,宽阔深厚而强劲的 9.10 南极绕极水Antarcticcircumpolarwatermass 南极绕极流中,介于表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的水体

9.1 北冰洋表层水ArcticOceansurfacewater 位于北冰洋30m~50m以浅,主要由融冰水及沿岸径流汇人形成的低盐水体。 9.2 北冰洋中层水ArcticOceanintermediatewater 北冰洋大西洋水 位于北冰洋200m~900m深度,由进人北冰洋的相对高温、高盐的大西洋水冷却而成的水体。 注:温度高于0.2℃,盐度变化范围34.5~34.93。 9.3 北冰洋深层水ArcticOceandeepwater 位于北冰洋中层水以下至洋底的水体。 注:温度变化范围一0.95℃~一0.2℃,盐度变化范围34.9~34.99,变化缓慢。 9.4 穿极流transpolarcurrent 从楚科奇海进人北冰洋,流经北极点后文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天西洋的海流 注:该海流为影响北冰洋水文特征的两大海流之一,流经格陵兰海的一段为东格陵兰洋流。 9.5 波弗特环流 Beaufort gyre 加拿大海盆中约75°N~85°N、170°E~130°W海域内,由风力驱动的顺时针涡流。 注:北冰洋表层主要洋流体系为穿极流和波弗特环流。 9.6 环极边界流 Arctic circumpolarboundary current 环绕北冰洋中心海盆的沿陆坡流动的边界流, 注:该海流是北冰洋大西洋水的主要输运通道。 9.7 南极陆架水 Antarctic shelfwater 南极天陆周围因流冰群渐次形成的,位于南极陆架之上,季节跌层之下的冷水体 注:冰下水体温度约为一1.9℃,盐度可增大到34.7由此密度增大而下沉。通常以盐度34.6为阈值分为低盐陆架 水和高盐陆架水。 9.8 亚南极表层水Subantarcticsurfacewater 副热带南极表层水Subtropicalantarcticsurfacewater 在南大洋极地锋面带以北海域的表层,较南极表层水暖且咸,厚而均勾的水体。 9.9 南极绕极流 Antarcticcircumpolarcurrent 35°S~65°S,受西风带影响,与西风带平均范围一致,自西向东环绕南极大陆,深达海底的整个水层 的海流。 注1:该流上部为风生漂流,下部为地转(科氏力)流。 注2:除小股流速很弱的南极沿岸流外,南大洋海流主要为自西向东环绕南极大陆,宽阔深厚而强劲的南极绕极流。 9.10 南极绕极水Antarcticcircumpolarwatermass 南极绕极流中,介于表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的水体

GB/T41026—2021

注:该水体的特征是绕极环流中最厚、温度和盐度较高的水层, 9.11 南极中层水Antarcticintermediatewater 西风和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南极表层水北流,由于冬季深对流在亚南极区下沉至密度较小的亚南极 表层水之下,形成的可达三大洋赤道以北(在北大西洋远达25°N)的北流水体。 9.12 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modewater 由冬季冷却作用在亚南极区上层形成的,位于南极表层水和南极中层水之间,平均深度为100m~ 700m的特定水团。 9.13 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deepwater 为等量补偿北流的南极底层水,形成的叠加其上,深度为数百米至4000m之间,向南流动的水体 注1:该水体温度为0.5℃~2.5℃、盐度为34.70~34.76;分上下两层,上层出现温度最大值和溶解氧最小值,温度 最高值在500m~600m水层,下层是该水团的主体,在700m~1300m水层呈现盐度最大值;温、盐最大值 饶极分布均勾,差别甚微。 注2:源自北大西洋深层水,在南大洋从2500m~4000m的深度上升到接近海面。 9.14 南极底层水Antarcticbottomwater 由南极陆架水与绕极深层水混合形成,下沉到3km~4km以下的南极海盆底部海底的低温、高密 度水体。 注:该水团终年温度约为一0.5℃、盐度为34.6~34.7,高密度使其向北呈三角形展开流入三大洋的洋盆,对各大洋 的总热量至关重要。流出的水体由等量的流人水体补偿,形成了叠加其上、向南流的绕极深层水。 9.15 南极沿岸流Antarcticcoastalcurrent [南极]极地东风流currentofeastwindinpolar 在极地东风的作用下,65*S以南南极大陆周围较窄的海域内向西流动的微弱海流。 注1:南极沿岸流向极一侧为南极大陆的辐聚带。东风流背极、与西风带毗邻的一侧是南极辐散带。 注2:南极沿岸流并非均勾分布,最强处位于威德尔海东部20°E~30°E处。 9.16 南大洋极锋Southernoceanpolarfront 南极锋Antarcticfront 变动于48°S~62°S之间的稳定环绕南极洲,南北范围约几十公里海面下沉,海流、水温、盐度、营养 盐及生物跃变的锋面。 注:2000年,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将60°S定义为南大洋的北界就是以南大洋极锋为南大洋的北界作出的, 9.17 海冰密集度seaiceconcentration 海冰覆盖面积与观测区面积的比值 9.18 海冰厚度 seaicethickness 从冰面至冰底的垂直距离。 9.19 海冰区边缘线 sea iceedge 海冰分布区域的廊线。 注:即冰水分界线。

注:该水体的特是绕极坏流中最厚、温度和盐度较高的水层。 9.11 南极中层水Antarcticintermediatewater 西风和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南极表层水北流,由于冬季深对流在亚南极区下沉至密度较小的亚南极 表层水之下,形成的可达三大洋赤道以北(在北大西洋远达25°N)的北流水体。 9.12 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modewater 由冬季冷却作用在亚南极区上层形成的,位于南极表层水和南极中层水之间,平均深度为100m~ 700m的特定水团。 9.13 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deepwater 为等量补偿北流的南极底层水,形成的叠加其上,深度为数百米至4000m之间,向南流动的水体, 注1:该水体温度为0.5℃~2.5℃、盐度为34.70~34.76;分上下两层,上层出现温度最大值和溶解氧最小值,温度 最高值在500m~600m水层,下层是该水团的主体,在700m~1300m水层呈现盐度最大值;温、盐最大值 饶极分布均勾,差别甚微。 注2:源自北大西洋深层水,在南大洋从2500m~4000m的深度上升到接近海面。 9.14 南极底层水Antarcticbottomwater 由南极陆架水与绕极深层水混合形成,下沉到3km~4km以下的南极海盆底部海底的低温、高密 度水体。 注:该水团终年温度约为一0.5℃、盐度为34.6~34.7,高密度使其向北呈三角形展开流入三大洋的洋盆,对各大洋 的总热量至关重要。流出的水体由等量的流人水体补偿,形成了叠加其上、向南流的绕极深层水。 9.15 南极沿岸流Antarcticcoastalcurrent [南极]极地东风流currentofeastwindinpolar 在极地东风的作用下,65*S以南南极大陆周围较窄的海域内向西流动的微弱海流。 注1:南极沿岸流向极一侧为南极大陆的辐聚带。东风流背极、与西风带毗邻的一侧是南极辐散带。 注2:南极沿岸流并非均勾分布,最强处位于威德尔海东部20°E~30°E处。 9.16 南大洋极锋Southernoceanpolarfront 南极锋Antarcticfront 变动于48°S~62°S之间的稳定环绕南极洲,南北范围约几十公里海面下沉,海流、水温、盐度、营养 盐及生物跃变的锋面, 注:2000年,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将60°S定义为南大洋的北界就是以南大洋极锋为南大洋的北界作出的。 9.17 海冰密集度seaiceconcentration 海冰覆盖面积与观测区面积的比值 9.18 海冰厚度 seaicethickness 从冰面至冰底的垂直距离。 9.19 海冰区边缘线 sea ice edge 海冰分布区域的廓线。 注:即冰水分界线,

GB/T 410262021

SCARGPS会战SCARGPSEpochCampaigns 为了在南极建立和维持一个高精度的测量参考框架,自1995年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

ARGPS会战SCARGPSEpochCampaigns

GB/T41026—2021

实施的全南极国际GPS联测。 注:我国的长城站于1995年,中山站于1997年开始,也参加了该会战。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Com mitteeonAntarcticResearch)要求参与国均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施测,并实现会战数据获取共享。每年的1月 20日~2月10日会战, 10.2 极方位投影polarazimulthalprojection 用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的两极之一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网投影到平面上,能保持由投 影中心到任意点的方位与实地一致的投影。 注:特点为经线为放射直线,纬线为同心圆。 10.3 极地地图符号polarmapsymbols 在极地地图上,表达极地地区地理要素内容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和体状符号。 10.454C 冰下地形测绘subglacialtopographysurveying 获取和处理用于描绘极地冰下地形地貌的空间数据与信息的过程与技术。 注:通常采用冰雷达、GPS等硬件设备及专业软件集成冰下地形测绘系统。现有南极冰厚与冰下地形数据库(Ant arctic Bedrock Mapping,Bedmap2), 10.5 长城站天文大地原点GreatWallStationAstrogeodeticOrigin 在长城站附近的西山包上采用天文天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测绘原点。 注:建于1985年我国建立长城站时,是该地区测绘的大地坐标起算点。该点坐标:58°57'52"W,62°12'59"S。 10.6 中山站天文大地原点ZhongshanStationAstrogeodeticOrigin 在中山站附近的友谊山上采用天文大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测绘原点。 注:建于1989年我国建立中山站时,是该地区测绘的大地坐标起算点。该点坐标:76°22'24"E,69°22'29"S。 10.7 中山站卫星跟踪站ZhongshanSatelliteTrackingStation 建立在南极中山站北侧,连续跟踪导航卫星信号的基础设施。 注:主要目的是确定该永久性地面观测站的精确坐标及其随时间变化速度。中山卫星跟踪站不仅是该地区各项测 量工作的精确位置基准,还是地壳运动研究以及导航卫星轨道确定的基础设施。其主要的卫星观测磁坐标: 76°21'47"E,69°22'12"S。

GB/T41026202

GB/T 410262021

A 埃尔斯沃思造山带 8.5 埃里伯斯火山 8.10 B 白化天气 5.5 北冰洋表层水 9.1 北冰洋深层水 9.3 北冰洋中层水 9.2 北极臭氧亏损 5.7 北极筐蛇尾 7.2.4.2 北极霆… 5.4 北极涛动 5.17 北极植被 7.1.5 被子植物 7.3.4 冰川. 6.1 冰筏沉积 6.6 冰盖· 6.2 冰盖排出量 6.5 冰脊 9.22 冰架 6.4 冰架海腔 6.8 冰间湖 9.28 冰间湖生态系统 7.1.2 冰裂隙探测 6.13 冰山· 6.3 冰隙间光化学过程 5.8 冰下地形测绘 10.4 冰下水华 7.1.4 冰芯记录 6.12 冰缘水华 7.1.3 冰站气象观测 5.1 波弗特环流· 9.5 c

长城站天文大地原点 潮汐沟缝 9.26

极地【环境]监测 极地T3综合征

GB/T41026—2021

堪察加拟石蟹 7.2.4.1 抗冻蛋白 7.4.4 抗过冷性…· 7.4.5 L 兰伯特裂谷 .. 8.11

堪察加拟石蟹 7.2.4.1 抗冻蛋白 7.4.4 抗过冷性…· 7.4.5 L 兰伯特裂谷 ...8.11

欺骗岛火山 3.12 鳍脚类 7.2.2.2 企鹅 7.2.3.4

GB/T 410262021

藻类 .3. 贼鸥 7.2.3.13 中山站天文大地原点 10.6 中山站卫星跟踪站 10.7 珠母云 5.2

GB/T41026—2021

GB/T 410262021

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pdfGB/T41026—2021

8.11 7.3.2

GB/T 410262021

玉溪施工组织设计定稿(1-6章)GB/T41026—2021

ZhongshanSatelliteTrackingStation Zhongshan Station Astrogeodetic Origin

ngshanSatelliteTrackingStation ngshan Station Astrogeodetic Origin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