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N/T 0987.3-2013 出口危险货物中型散装容器检验规程 第3部分:复合中型散装容器.pdf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0987.3—2013 代替SN/T0987.3—2001
碧水外滩住宅小区3#楼筏板基础砼施工组织设计出口危险货物中型散装容器检验规程
SN/T 0987.3—2013
货的固体的中型散装容器型号”。 本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入境检验检 疫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晶、于智睿、丁宇、于燕燕、张彬、汪蓉、曹丽静。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N/T0987.32001
SN/T0987.32013
出口危险货物中型散装容器检验规程 第3部分:复合中型散装容器
出口危险货物中型散装容器检验规程
容器rigidinnerrecep
当不封闭在一个空间和不利用外包装且内空时,保持其形状不变的容器
柔性内容器flexibleinnerreceptacle 任何非刚性内容器,都视为是柔性的。
何非刚性内容器,都视为是柔性的。
4.1只有具备外包装时,内容器才具有盛装功能。一个刚性的内容器是当不封闭在一个处所和不利用 外包装且内空时,保持其形状不变的容器。任何非刚性内容器被认为是柔性的, 4.2外包装通常由刚性材料构成以形成对内容器的保护,使之在输运和装卸过程中不会受到物理损 坏,但外包装并不具备盛装货物的功能。必要情况下外包装应包括底盘。 4.3外包装完全封闭型的复合式中型散装容器在设计上应能在渗漏和液体试验后随时容易确认其内 容器的完整性。 4.431HZ2型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的容量不应大于1250L。 4.5内容器应使用具有已知规范标准的合适材料制造,且其强度应足以适合其容量和用途。制造材料 应足以抗老化,并能抵抗由于所装物质或(如果有关的话)紫外线辐射造成的强度降低。必要时应考虑 低温性能。在正常运输条件下,任何所装物质的渗透均不应产生危险。 4.6需要进行紫外线防护时,应采用添加炭黑或其他合适的颜料或抑制剂的方法。这些添加剂应同内 装物质相容,并且在内容器的整个使用寿命中始终保持有效。如果使用的炭黑、颜料或抑制剂与制造设 计类型检验样品时所使用的添加剂不同,只要炭黑、添料或抑制剂的含量不会对制造材料的物理性质造 成不良的影响,可以免除重新试验。 4.7可将添加剂加入内贮器的材料,以增强抗老化性能,或用作其他用途,但这类物质不应对材料的物 理或化学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4.8除了同一生产工艺所产生的剩余材料及其再生物外,不应使用旧材料来制造内外容器。 4.9用于运输液体的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应具有减压装置。减压装置应在容器内部压力超过其液压试 验压力时,能够排放出足够的蒸汽以防止内容器破裂。做到这一点可以使用常规的减压装置,也可以通 过其他的结构方法。 4.1031HZ2型中性散装容器的内容器应至少有三层薄膜构成。 4.11外包装的结构及其材料的强度应适合于复合式中型散装容器的容量和用途。且不应有任何会损 坏内容器的凸出部分。钢或铝制的外包装应采用具有足够厚度的合适的金属制造。 4.12天然材料制成的外包装应使用经过彻底风干、干燥的、无任何会降低包装任何部位强度的瑕疵的 木材。外包装的顶部和底部可使用经过防水处理的木材制造,例如使用硬质纤维板、颗粒板或其他合适 的种类。 4.13胶合板外包装应采用经过充分风干的旋转锯木片、藻木片或者锯木片制造,材料应干燥、无任何 会降低包装强度的瑕疵。相邻层板应使用防水胶粘结。其他合适的材料也可以和胶合板一起用于制造 包装。包装材料应钉牢或紧固在四周角柱及上下两端,也可以用其他等效的合适装置来组装。 4.14再生木外包装的四壁应使用防水的再生木制造,如硬质纤维板、颗粒板或其他合适的类型。包装 的其他部分可使用其他合适材料制造。 4.15纤维板外包装,应按照其容量和用途采用高度强、质量好的实心的或双面瓦楞纤维板(单层或多 层)制造。包装外表面的防水性能应保证采用Cobb测定吸水量方法试验30min以上,试验所测定的重 量增加不应超过155g/m²,纤维板应有适当的弯曲性。切割和折叠纤维板时不应有任何破痕和开缝以 保证安装时表面完好、无缝隙、无破损、无过度弯曲。瓦楞纤维板的槽应使用防水胶牢固地粘在面层材 料上。
SN/T 0987.32013
接部分的制造应采用胶条紧固,搭接并粘率,或搭接并用金属U形钉紧固。搭接部分应有相应的重合 长度。采用粘结、胶条封闭处使用防水胶。 4.1731HZ2型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的外包装应将内容器的所有侧面密封。 4.18作为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组成部分的任何完整底盘或可拆卸底盘应适合于在复合中型散装容器装 载至其最大总重时的机械装卸操作。 4.19托盘或完整底盘在设计上应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在装卸中造成损坏的凸出部分。 4.20.外包装应紧固于可拆卸底盘上以保证其在装卸和运输时的稳定性。所使用的可拆卸地盘上不应 具有任何会损坏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的凸出部分。 4.21为增加堆码性能而使用的木支撑等类似加强装置应位于内容器之外。 4.22适用于堆码的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其堆码的受力面应能安全地将负荷扩散。这样的复合中型散 装容器在设计上应保证其内容器不承受任何上面堆积的负荷。 4.23装液体的中型散装容器在首次使用及经修理再次投入使用时都应进行密封性试验。试验时, 中型散装容器不必装有自己的封闭装置。
5.1原材料、工艺、结构任一项有变更,需重新申请检验。 5.2依据检验批进行抽样,抽样数量见表1。在不影响检验结构的情况下,允许减少抽样数量,一个样 品同时进行多项试验。
5.3从整个抽样批中随机抽取。
6.3.1底部提升试验
6.3.1底部提升试验
6.3.1.1适用范围
6.3.1.2试样准备
6.3.1.3试验方法
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由叉车提升、降低两次,叉子的位置应在中央,使其之间的距离等于进入面长度 的四分之三(进叉点固定者除外)。进叉深度应为进叉方向深度的四分之三。每一可能的进叉方向均应 重复进行此项试验。
6.3.1.4合格准则
内装物无损失并且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包括其底盘,未出现任何会危及运输安全的永久性变形。
6.3.2顶部提升试验
6.3.2.1适用范围
设计为顶部提升的所有型号复合中型散装容器或设计为顶部提升或侧面提升的软件复合中型散装
设计为顶部提开的所有型号复合中型肯
6.3.2.2试样准备
合中型散装容器应充灌至其最大允许总重的2信
6.3.2.3试验方法
6.3.2.3.1使用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的每两个对角线方向的提升装置将其吊起,施加垂直方向的提升力, 保持5min。 6.3.2.3.2使用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的每两个相对方向的提升装置将其吊起,施加向容器中心方向与其 垂线成45°提升力,保持5min
6.3.2.4合格标准
内装物无损失并且复合中型散装容器, 未出现任何会危及运输安全的永久性变开
6.3.3.1适用范围
用于堆码存放的各种复合中型散装容器。
6.3.3.2试样准备
6.3.3.3试验方法和所施加的压力
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应底部向下置放于坚硬平坦的地面,然后按下述要求向其施压分布均匀的试验 负荷,除承受堆码载荷、用塑料材料制造外包装的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外,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受试24h。 承受堆码载荷、外壳为塑料材料的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即11HH1型、11HH2型、21HH1型、21HH2 型、31HH1型和31HH2型)应在40℃条件下受试28d。 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施加负荷: a)一个或多个充灌至其最大允许总重的同一类型复合中型散装容器放置在受试容器之上;或 b)在受试复合中型散装容器上放一平板或复制的中型散装容器底座,然后再将相应的重物放到 其上。 施加试验负荷的计算:施加到复合中型散装容器上的试验负荷应至少相当于运输中其上面堆码的 相同复合中型散装容器数目最大允许总重之和的1.8倍
6.3.3.4合格准则
物无损失并且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包括其底盘,未出现任何会危及运输安全的永久性变形。
内装物无损失并且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包括其底盘,未出现任何会危及运输安全的永久性变形。
6.3.4.1适用范围
体或装靠加压装货或卸货的固体的中型散装容器
6.3.4.2试样准备
通气关闭装置可使用类似的非通气关闭装置代替,或将通气口堵塞
SN/T 0987.32013
6.3.4.3试验方法和所施加的压力
此项试验应使用不低于20kPa的表压至少进行10min。使用合适的方法确定被试容器的气密性 使用气压差试验或将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置于水中。如果使用后一种方法,应对静水压力使用修工 。也可采用其他的方法,但至少应等效
6.3.4.4合格准则
6.3.5.1 适用范围
苏州科技城智慧谷(E地块)孵化器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日于装液体或装靠加压装货或卸货的固体的中型
6.3.5.2试样准备
6.3.5.3试验方法
此项试验应按不低于6.3.5.4的表压至少进行10min。试验期间,复合中型散装容器环应受到任何 机械约束。
(超高支模)锦城南苑南向门厅高支模施工方案6.3.5.4施加的压力
6.3.5.4.121HZ1和21HZ2型复合中型散装容器:75kPa(表压);
3.5.4.231HZ1和31HZ2型复合中型散装容器:采用两值较大的一个。第一个值由下列任何一个方 来确定: a)55℃时,复合中型散装容器内所测得的总表压(即装载物质的蒸汽压力加上空气或其他情性 气体的局部压力减去100kPa)乘以安全系数1.5;总表压应以国际危规所规定的最大充灌度 和15℃充灌温度为依据进行计算;或 b 1.75乘以所装运物质在50℃时的蒸汽压力减去100kPa,但最低试验压力应为100kPa;或 c)1.5乘以所装运物质在55℃时的蒸汽压力减去100kPa,但最低试验压力应为100kPa。两个 值由下面的方法来确定; d) 所装运物质静压的2倍,但最低试验压力应为水的静压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