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41740-2022 装配式能源站.pdfJB/T7249、GB/T18430.1和GB5015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能源站 energy station 为暖通空调系统及生产工艺过程提供冷源、热源以及冷热量媒质输配功能的集成系统或设施。 3.2 装配式能源站 prefabricated energy station 冷源、热源、输配、补水定压、水处理、配电及控制等全部或部分功能以模块形式在工厂制造,并在
GB/T 417402022
程现场以模块组装方式集成建造的能源站。 3.3 装配率 prefabrication ratio 能源站中的冷热源、输配、水处理、管道、保温防腐、配电及控制等组件或模块在工厂预制的综合 比例。 3.4 能源站综合制冷性能系数 energy station system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performance ECOP 在设计工况下,能源站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能源站冷源的输人功率之比。 注:单位为千瓦每千瓦(kW/kW)。 3.5 能源站输配能效比 energy station transfer efficiency ratio ETER 在设计工况下GB/T 26655-2022 蠕墨铸铁件.pdf,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用于克服能源站内阻力的总功耗与能源站制取的冷(热)量 的比值。 注:单位为于瓦每于瓦(kW/kW)
按能源站使用侧提供的服务功能分为: 一冷水式; 一冷水热泵式; 冷水热水式。 按冷热源侧换热方式分为: 蒸发冷却式; 冷却塔式; 风冷式; 水(地)源热泵式; 一混合式。 按能源站设置位置分为: 室内型; 室外型。
按能源站使用侧提供的服务功能分为: 冷水式; 冷水热泵式; 冷水热水式。 按冷热源侧换热方式分为: 蒸发冷却式; 冷却塔式; 风冷式; 水(地)源热泵式; 混合式。 按能源站设置位置分为: 室内型; 室外型。
能源站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或按用户和制造商的协议
5.2.1能源站的主要模块,包括冷热源模块,输配模块,换热模块,冷却塔,补水、定压和水处理模块,配 电与控制柜等应在工厂完成制造。 5.2.2能源站的装配率应不小于75%。 5.2.3装配率应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计算和评价
5.3冷热源和换热模块
5.3.1冷热源模块一般要求
冷热源模块应符合下列要求: a)冷热源模块数量及单机制冷量(制热量)选择,应能适应需求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 分负荷要求。可根据负荷特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机组。 b 冷热源模块应采用调节性能优良的冷水(热泵)机组,选用多个冷热源模块时,同类型的模块应 选用同等制冷(热)量的机组。系统负荷调节应采用冷热源模块运行台数与机组变频相结合的 调节方式。 C 冷热源模块的制冷剂选用应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政策的规定。 d 电动压缩式冷水(热泵)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符合GB50736的规定。 冷热源模块选型时,应考虑机组水侧污垢等因素对机组性能的影响,采用合理的污垢系数对供 冷(热)量进行修正。如易产生污垢的水质,应采用有效的防垢措施。 冷热源模块的冷水(热泵)机组应满足GB/T18430.1的要求。 8 冷热源模块的水(地)源热泵机组应满足GB/T19409的要求,
5.3.2冷热源模块的性能要求
5.3.2.1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实测值应不小于GB19577中能效等级3级所对应的指标值。 5.3.2.2水(地)源热泵机组的全年综合性能系数实测值应不小于GB30721中能效等级3级所对应的 指标值。
源站换热模块的设计选型应符合GB50736的相
5.4.1冷热水系统选择
冷热水系统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除设置一台制冷(供暖)机组的能源站外,不应采用定流量一级泵系统。 b 各空调区域冷(热)水水温和供回水温差要求一致、系统管路压力损失相差不大(通常不超过 50kPa)且制冷量不大于2110kW能源站,宜采用变流量一级泵系统, C 制冷量大于2110kW的能源站,宜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温一致且设计 水流阻力接近时,二级泵系统宜集中设置;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流阻力相差较大或各系统水温或 温差要求不同时,宜按区域或系统分别设置二级泵系统。 d) 采用换热器加热或冷却的二次空调水系统的循环水泵应采用变频调节
GB/T 417402022
e)除空调冷水系统和空调热水系统的设 外,两 管制空调水系统应分别设置冷水和热水循环泵
5.4.2 一级泵系统
一级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冷水机组允许变流量运行时,一级泵系统应采用变频泵; b 应考虑蒸发器最大许可的水压降和水流对蒸发器管束的侵蚀与激振因素,确定冷水机组的最 大流量;冷水机组的最小流量不应影响到蒸发器换热效果和运行安全; C 应选择允许水流量变化范围大、适应冷水流量快速变化(允许流量变化率大)、具有减少出水温 度波动的控制功能的冷水(热泵)机组; d)采用多台冷水(热泵)机组时,应选择在设计流量下蒸发器水压降相同或接近的冷水(热泵 机组; 除空调热水和空调冷水系统的流量、管网阻力特性及水泵工作特性相吻合的情况外,两管制定 流量一级泵水系统宜分别设置冷水和热水循环泵
5.4.3 二级泵系统
二级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在供回水总管之间冷源侧和负荷侧分界处设平衡管,平衡管宜设置在能源站内,管径不宜小 于子系统中管径最大值; b 二级泵等负荷侧各级泵应采用变频泵; C 一、二级泵的扬程应经过详细水力计算确定,确保部分负荷工况时,平衡管供、回水接管处的压 差≥okPa
5.4.4空调水循环泵台数
空调水循环泵的台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空调水循环系统的一级泵,其设置台数和流量应与冷水(热泵)机组的台数和流量相对应,并宜 与冷水(热泵)机组的管道一对一连接: b)变流量运行的每个分区的各级水泵不宜少于2台。当所有的同级水泵均采用变频调节方式 时,台数不宜过多; c)空调热水泵台数不宜少于2台;严寒及寒冷地区应设置备用泵
冷却塔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GB50736的规定
冷却水水温应符合下列要求: a)冷却水进口温度由当地设计湿球温度和冷却塔性能确定,运行时的最高温度不宜高于33℃ b)冷却水进口最低运行温度应按冷水机组的要求确定,不应导致冷水机组的冷凝压力或吸排 压差(压比)过低,全年运行的冷却水系统,应对冷却水的供水温度采取调节措施;冷却水进
口设计水温差不宜小于5℃。
口设计水温差不宜小于5℃
5.5.3冷却水系统的设计
冷却水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根据水质情况设置保证冷却水系统水质的水处理装置或采用闭式循环系统: b 水泵或冷水机组的人口管道上应设置过滤器或除污器;过滤器和除污器应选用低阻力型; 冷却水泵的设置台数和流量应与冷水机组的台数和流量相对应,并宜与冷水机组的管道一对 一连接; 负荷变化范围大或运行时冷却塔出水温度可能低于冷水机组要求的系统,冷却塔应采用变频 风机,冷却泵应采用变频泵
冷热水系统和冷却水系统的主要部件应以模块预制的形式在工厂完成制造和试验,并以输配模块 的形式整体交付。每个输配模块需包含水泵、水泵电机、水泵进出口隔振设备、过滤设备和必要的检修 阀门、仪表等。
7.1冷热源模块出厂前应进行水系统运转试验。已完成运转试验的冷水(热泵)机组不需重复试 7.2输配模块出厂前应进行运转试验,输配模块运转时,应无漏水、停机溢水现象,水泵无气蚀。
5.8.1冷源性能要求
能源站综合制冷性能系数(ECOP)不应低于表1规定的限值。多台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和冷去 成的冷水系统,应将实际参与运行的所有设备的名义制冷量和耗电功率综合统计计算。当机组类 同时,其限值应按冷量加权的方式确定。
表1能源站综合制冷性能系数(ECOP限值
6.8.2能源站输配能效比
5.9.2能源站内各模块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能源站的结构布局、模块位置等应满足最大部件的安装和运输需求; b) 宜留有不小于蒸发器和冷凝器换热管长度的维修距离; C 模块与其上方管道、烟道或电缆桥架的净距不小于1m 5.9.3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却塔或集水箱之间的位置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冷却水泵应自灌吸水,冷却塔集水盘或集水箱最低水位与冷却水泵吸水口的高差应大于管道 管件、设备的阻力。 b) 多台冷水机组和冷却水泵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每台冷水机组进水或出水管道上应设置 与对应的冷水机组联锁开闭的电动阀。 c)多台冷却水泵或冷水机组与冷却塔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在每台冷却塔进水管上宜设置 电动阀。当每台冷却塔进水管上设置电动阀时,除设置集水箱或冷却塔底部为共用集水盘的 情况外,每台冷却塔的出水管上也应设置与进水管电动阀联锁开闭的电动阀。 d 当多台冷却塔与冷却水泵或冷水机组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应使各台冷却塔并联环路的 压力损失大致相同。当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底盘之间宜设平衡管,或在各台冷却塔底部设置共 用集水盘。 5.9.4室外型能源站或能源站的冷热源机组为空气源、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式机组时,其室外模块 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 应避免污浊气流的影响; 噪声和排热应符合周围环境限制的要求; d)应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a 能源站的结构布局、模块位置等应满足最大部件的安装和运输需求; b) 宜留有不小于蒸发器和冷凝器换热管长度的维修距离; 模块与其上方管道、烟道或电缆桥架的净距不小于1m, 5.9.3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却塔或集水箱之间的位置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冷却水泵应自灌吸水,冷却塔集水盘或集水箱最低水位与冷却水泵吸水口的高差应大于管道 管件、设备的阻力。 b) 多台冷水机组和冷却水泵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每台冷水机组进水或出水管道上应设置 与对应的冷水机组联锁开闭的电动阀。 C 多台冷却水泵或冷水机组与冷却塔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在每台冷却塔进水管上宜设置 电动阀。当每台冷却塔进水管上设置电动阀时,除设置集水箱或冷却塔底部为共用集水盘的 情况外,每台冷却塔的出水管上也应设置与进水管电动阀联锁开闭的电动阀。 d 当多台冷却塔与冷却水泵或冷水机组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应使各台冷却塔并联环路的 压力损失大致相同。当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底盘之间宜设平衡管,或在各台冷却塔底部设置共 用集水盘。 5.9.4室外型能源站或能源站的冷热源机组为空气源、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式机组时,其室外模块 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a)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人空气之间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b)应避免污浊气流的影响; c)噪声和排热应符合周围环境限制的要求; d)应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5.10绝热和防腐要求
5.10.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管件、阀门等)应进行绝热保温: a) 不保冷(保温)时,冷(热)损耗量大,且不经济; b 介质必须保证一定状态或参数时; 不保温时,散发的热量会对能源站内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或不安全因素; d) 管内介质温度可能低于管外空气露点温度,需要防止设备与管道表面凝露; e 安装或敷设在有冻结危险场所时。 5.10.2 能源站采用的绝热材料选择应符合GB50736的相关规定。 5.10.3 各模块的绝热应在出厂前完工,主要管路的绝热宜在出厂前完工。 5.10.4 防腐处理的要求如下: a) 蒸发式冷凝器、冷却塔及附属结构应做防腐处理,并能通过中性盐雾500h的试验(NS 验; b) 换热器、管道及其部、配件的材料应根据接触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使用环境等条件,结合材 耐腐蚀特性、使用部位的重要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 各模块的防腐应在出厂前完工,主要管路的防腐宜在出厂前完工
GB/T 417402022
能源站应能检测和记录以
总耗电量; b) 冷热水侧总流量; ) 冷热水侧进、出口水温、压力; d) 补水量; 每个模块的耗电量; 每个冷热源模块的流量,进、出口水温; g) 水泵功率、进出口压力: h) 压缩机、水泵、冷却风机等设备的启停状态和累计运行时间; 设置中间换热器时,换热器的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压力; j) 设置分集水器时,分集水器的温度、压力(或压差); 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1) 其他约定的检测要求。 11.2 能源站控制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能源站有代表性的参数,如供回水温度、压力等,就地检测仪表应使于观察; 能源站冷、热水泵等水系统设备,应设置手动控制装置; c 插人式水管温度传感器应保证测头插人深度在水流的主流区; d) 同一水系统上安装的压力(压差)传感器宜处于同一标高; e) 测压点和取压点应设置在管内流动稳定的地方; 选用的传感器,其设置与安装应符合GB50736的规定; g 供水温度应能根据室外气候情况和空调负荷动态变化进行调节。 11.3冷水(热泵)机组宜采用由冷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采用自动方式运行时, 相关设备及附件与冷水(热泵)机组应进行电气联锁,顺序启停, 11.4定流量一级泵系统采用冷水机组定流量、用户变流量方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总 的旁通调节阀应采用压差控制。 11.5 二级泵和多级泵空调水系统中,二级泵等负荷侧各级水泵运行台数宜采用流量控 变频宜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 .11.6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冷水机组变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总供、回水管之间的旁通调节阀可采用流量、温差或压差控制; b) 水泵的台数应与冷水(热泵)机组对应,变频控制宜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 应采用精确控制流量和降低水流量变化速率的控制措施。 ,11.7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控制调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冷却塔风机开启台数或转速宜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控制; b) 当冷却塔供回水总管间设置旁通调节阀时,应根据冷水机组最低冷却水温度调节 可根据水质检测情况进行排污控制。
5.13能源站外观、施工和调试试验
6.1.1测量仪器、仪表准确度按GB/T10870一2014中表C.1的规定,经校验(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测量按以下规定进行: 测量仪表的安装和使用按GB/T10870的规定: 空气、湿球温度的测量采用取样法测量,取样器按GB/T10870一2014附录B的要求。
6.2.1能源站各模块应接制造商规定的方法进行安装,且不应进行影响制冷量、制热量或水 构造改装。
6.2.2测试时,参数偏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6.2.2测试时,参数偏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能源站测试时的流量、扬程、水温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 能源站应在额定频率、额定电压下运行,其频率偏差值不应大于0.5Hz,电压偏差不应大 于士5%,
表5能源站测试流量、扬程和温度的偏差
6.2.3试验使用的水质应符合GB/T29044的规
6.3.1冷热源模块试验
6.3.1.1冷热源模块的冷水(热泵)机组需按照GB/T18430.1的要求进行测试,并同时测试其在能源 站设计工况下的性能。 6.3.1.2冷热源模块的水(地)源热泵机组应按照GB/T19409的要求进行测试,并同时测试其在能源 站设计工况下的性能
电压和额定频率下,各模块进行水系统运转试验
GB/T 417402022
6.3.3能源站性能试验
1能源站综合制冷性能系数试验
6.3.3.1.1能源站冷却水泵功率、冷却塔功率
能源站安装完毕后,运行冷却水系统,调整各输配模块冷却水泵的水流量,使其等于设计流量。 安GB/T3216规定的方法,测量各水泵的扬程、输人电功率。 安GB/T7190.1规定的方法,测量冷却塔的输人电功率
6.3.3.1.2能源站综合制冷性能系数
ECOP=Q/P。+P,+P.)
Q 每台运行冷水(热泵)机组在能源站设计工况下的制冷量,单位为于瓦(kW) P。 每台运行冷水(热泵)机组在能源站设计工况下的功率,单位为千瓦(kW); P 每台运行冷却塔的功率,单位为千瓦(kW)
6.3.3.2能源站输配能效比试验
能源站安装完毕后,调整各输配模块冷热水泵的水流量,使其等于设计流量, 如能源站冷热水系统为一级泵系统,按GB/T3216规定的方法,测量各冷热水泵的扬程、输人电功 率和能源站的输出扬程。按公式(1)计算ETER 如能源站冷热水系统为二级或多级泵系统,按GB/T3216规定的方法,测量各一级泵的扬程、输人 电功率。按公式(1)计算ETER
各模块按GB25131的规定进行试验。
6.3.5外观、施工和调试试验
银据6.3.1~6.3.5各项试验内容,记录测试参数和结果,并根据相应标准的规定进行计算 式验报告应有试验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签字
能源站各模块均应做出厂检验,检验合格后方能
能源站完工后均应做现场检验,检验合格后方能
8.1.1能源站各模块应在明显位置上设置永久性铭牌,铭牌内容应符合各模块标准的要求。能源站应 在总控制平台所在模块的明显位置上设置永久性铭牌,铭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铭牌内容应按 表7。
GB/T 41740—2022表7铭牌内容(续)能源站功能标志内容冷水式冷水热泵式及冷水热水式设计制冷工况总输人电功率/kWV设计制热工况总输入电功率/kWECOPV耗水量/(m/h)冷热水流量/(m/h)VV站外扬程/m制造商名称和商标V制造年月及产品编号注:“”表示“需要”;“”表示“可选项”;“”表示“不需要”。8.1.2能源站应设有工作情况标志,如:管路名称、水流方向、阀门状态等,8.1.3应在相应的地方(如铭牌、产品说明书等)标注产品所执行标准的编号。8.2随机文件能源站出厂时应随带下列随机文件:a)各模块产品合格证,内容包括:型号和名称;产品编号;制造商名称和商标;检验结论;检验员,检验负责人签章及日期。b)能源站产品说明书,内容包括:主要模块名称、数量;能源站工作原理,特点及用途;能源站主要技术参数;能源站结构示意图、电气线路图等;能源站操作说明、使用要求、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c)各模块产品说明书,内容包括:模块名称;工作原理,特点及用途;主要技术参数;结构示意图、电气线路等:安装说明、使用要求、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d)装箱单。8.3包装和贮存8.3.1各模块应妥善包装,附件及备件应单独装箱,包装应符合GB/T13384的规定,12
封盖。 8.3.3冷水(热泵)模块出厂前制冷系统应充入或保持规定的制冷剂量,或充人0.02MPa~0.05MPa (表压)的干燥氮气。 8.3.4各模块的水系统管路和预制的水系统管路应干燥后封闭所有接口。 8.3.5各模块和预制件应存放在通风干燥、不易燃烧、无腐蚀性物质的环境中。露天存放时,应采取防 雨措施
封盖。 8.3.3冷水(热泵)模块出厂前制冷系统应充入或保持规定的制冷剂量,或充人0.02MPa~0.05MPa 表压)的干燥氮气。 8.3.4各模块的水系统管路和预制的水系统管路应干燥后封闭所有接口。 8.3.5各模块和预制件应存放在通风干燥、不易燃烧、无腐蚀性物质的环境中。露天存放时,应采取防 雨措施。
GB/T 417402022
附录A (规范性) 装配率的评价方法
能源站的装配率应根据表A.1中评分项分值,按照公式(A.1)计算: A=(P,+P2+P:+P)/100 ×100% .. ( A.1 ) 式中: A 装配率; P, 冷热源设备指标得分值; P2 输配系统指标得分值; P 防腐与绝热指标得分值; P 电控系统指标得分值
能源站的装配率评价项目和要求应按表A.1
表A.1装配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A.3.1空调冷热源设备
A.3.1.1冷水(热泵)机组和换热模块的装配化比例按公式(A.2)计算:
A.3.1.1冷水(热泵)机组和换热模块的装配化比例按公式(A.2)计算:
1.1冷水(热泵)机组和换热模块的装配化比例按公式(A.2)计算:
p=(2μp1:) /n
P1 空调冷热源设备的总装配化比例; 71 一 空调冷热源设备的数量(台); 单台空调冷热源设备的装配化比例。 A1.3.1.2 单台空调冷热源设备的装配化比例按以下方式计算: a) 冷水(热泵)机组在工厂完成机组装配且以装配状态出厂,装配化比例按表A.2计算。对于分 体式机组,如已在工厂完成装配和运转测试,现场安装时无需管路焊接和充注制冷剂,则等同 于整体机组。
表A.2冷水(热泵)机组装配化比例评分表
表A.3换热模块装配化比例评分表
A.3.2.1输配模块
A.3.2.1.1输配模块的总装配化比例按公式(A.3
输配模块的总装配化比例按公式(A.3)计算:
P2 输配模块的总装配化比例 n 输配模块的数量(台); 力2i 单台输配模块的装配化比例。 A.3.2.1.2 输配模块在工厂完成装配且以装配状态出厂时,每台输配模块的装配化比例按表A. 计算。
GB/T 417402022
DB31T 1257-2020 疟疾疫点处置规范.pdf表A.4输配模块装配化比例评分表
A.3.2.2管路系统
管路系统装配化比例按公式(A.4)计算: p2b=lp/Lp .....(A.4) 式中: 管路系统的装配化比例; 工厂预制的管路长度,单位为米(m); L 能源站内除各独立模块内管路之外的水系统管路总长度,单位为米(m)
A.3.2.3补水、定压和水处理设备
1防腐措施装配化比例按公式(A.6)计算:
式中: P3a 一防腐措施的装配化比例; a。一一工厂预制的防腐管路和支撑的长度,单位为米(m); A。一一能源站内除各独立模块内管路和支撑之外的管路和支撑的总长度,单位为米(m) A.3.3.2绝热措施装配化比例按公式(A.7)计算:
式中: P3b一 绝热措施的装配化比例; a; 工厂预制的绝热措施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一能源站内除各独立模块内绝热措施之外的绝热措施总面积JC/T 2069-2011 中空玻璃间隔条 第1部分:铝间隔条,单位为平方米(m")
P4e——能源站内控制线缆的装配化比例; n。—一能源站系统级预装控制线缆数量(台); N.一能源站系统级除各模块并人集控系统通信线外的控制线缆的总数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