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343-2016 致密气田集输设计规范.pdf

SY/T 7343-2016 致密气田集输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4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36055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7343-2016 致密气田集输设计规范.pdf

引用标准名录 附件致密气田集输设计规范 条文说明· 参考文献· ....

List 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Reference.

莲塘口岸旅检区建筑施工总承包劲性钢骨柱、梁钢筋施工方案List 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Reference.

1.0.1为规范致密气田集输工程设计,做到技术适用、安全环 保,满足经济有效开发,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陆上致密气田集输工程设计。 1.0.3致密气田集输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1为规范致密气田集输工程设计,做到技术适用、安全环 保,满足经济有效开发,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陆上致密气田集输工程设计。 1.0.3致密气田集输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tight gas reservoir

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mD的砂岩地层天然气气藏。 2.0.2采气管道 gas flowlines 自井口装置至集气站之间的管道,包括采气支管与采气干管。 2.0.3采气干管 productionline 将多口气井或井组采出气汇人集气站的采气管道。 2.0.4井丛 well cluster 含有两口及以上气井的并场,也称丛式井场。 2.0.5一体化集成装置 integrated unit 将容器、加热炉、机泵、塔器、白控仪表按一定功能要求 集成安装在整体撬座,实现某种生产过程

开来气的阀门管汇组成件及其配

3.0.1集输工程设计应按照批准的致密气藏开发方案和设计委 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进行。 3.0.2集输工程设计应与气藏工程、钻并工程、采气工程紧密 结合,根据气田开发分阶段的具体要求,统一论证,综合优化 总体规划,分期实施。 3.0.3集输工程总体布局应根据气藏构造型态、开发方式、气 井和回注井分布、天然气处理要求、产品流向、自然条件及周 边社会环境等情况,统筹考虑气用集气工艺、采出水处理工艺 公用工程等,经技术经济对比确定。 3.0.4工艺流程设计应根据气藏工程和采气1程方案、气开产 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产品方案、地面白然条件等因系 通过技术、经济对比确定,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保护与节能的要求。 2利用气开能量,优化简化集气工艺。 3根据气并产出物化学组分、物性特点,预测腐蚀状况 尤化选择系统材料及防腐方案。 4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高效节能设备。 3.0.5实施滚动开发的气田,工程分期和设备配置应考虑近期 和远期的衔接,保证气田有效开发。 3.0.6集输工程宜采用标准化、模块化、撬装化设计。 3.0.7本规范中未涉及的内容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气田集输设 计规范》GB50349的有关规定

4.1.1集输总工艺流程应根据天然气气质、气井产量

4集输总工艺流程应根据大然气气质、气开产量、压力、 温度和气田构造形态、驱动类型、井网布置、开采年限、逐年 产量、产品方案及自然条件等因素,以提高气田开发的整体经 济效益为日标,综合分析确定。 4.1.2集输系统的设计能力应根据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 的年最大集气量确定。每口气开年生产天数应按330d计算。采 气管道的设计能力应按气开的产量和输送压力确定。集气管道 的设计能力宜按其所辖采气管道设计能力的总和的1.2倍确定。

果榭息 温度和气田构造形态、驱动类型、井网布置、开采年限、逐年 量、产品方案及自然条件等因素,以提高气由开发的整体经 济效益为日标,综合分析确定

4.1.2集输系统的设计能力应根据设计委托书

的年最大集气量确定。每口气开年生产天数应按330d计算。采 气管道的设计能力应按气开的产量和输送压力确定。集气管道 的设计能力宜按其所采气管道设计能力的总和的1.2倍确定。

减速度、天然气处理工艺和贸易交接点压力的要求综合论证 确定。

4.1.4致密气宜采用“并下节流,并口不加热、不注醇,中 低压集气,带液计量,并间电接、常温分离,二级分离、集中 处理”的总体工艺。

4.2.1防止水合物生成宜采用井下节流工艺或低压运行方式, 也可通过技术经济对比后选择注入抑制剂、加热等方法。 4.2.2天然气输送温度应高于水合物形成温度3℃以上。 4.2.3井口采用抑制剂防止水合物时,宜采用甲醇、乙二醇。 站场抑制剂储存量应按使用量、供货及运输情况确定,并不宜 小于7d。

4.2.1防止水合物生成宜采用井下节流工艺或低压运行方式,

备节能保温措施。同时,管道防腐层的选择应能适应加热温度 的要求。

4.3.1气液分离宜设置在集气站。 4.3.2气液分离宜采用重力分离器。重力分离器型式选择宜符 合下列规定: 1液量较少,要求液体在分离器内的停留缓冲时间较短 时,宜选用立式重力分离器 2液量较多,要求液体在分离器内的停留缓冲时间较长 时,宜选用卧式重力分离器。 3气、油、水同时存在,并需分别进行分离时,宜选用二 相卧式分离器。 4.3.3市力分离器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油气分离器规 范》SY/T0515的有关规定。

4.3.4立式币力分离器的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9,TZ D=0.350×10 3 pw.K.

式中:W 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m/s): Re 诺数: g 重力加速度,g=9.81m/s²; d. 液滴直径,取60×10m~100×10^m; P.. 液体的密度(kg/m): P; 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密度(kg/m); 阻力系数,按公式(4.3.62)计算f(Re2),再查 本规范附录B得出f值; : 一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黏度(Pa·s)。 4.3.7分离器内通过丝网捕雾器的设计速度,宜取丝网最大允 许速度的75%。气体通过丝网最大允许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表4.3.7K,常数选取

4.3.8分离器排液系统应根据气液比、产液量波动、停留时间 及生产管理的要求合理设置。 4.3.9分离器排液管道的管径按下式计算:

及生产管理的要求合理设置。

4.3.9分离器排液管道的管径按下式计算:

d =18.8, 4v

武中:d 管道内径(mm): 4 管道内液体的体积流量(m/h); V 管道内液体流速(m/s)。 4.3.10分离器排液管道内的平均流速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 定,可取0.8m/s~1.4m/s,最大不应超过3m/s。 4.3.11气液分离设备宜通过优化结构及分离元件等方式提高分 离效率,减小设备尺寸。 4.3.12对于含液量大的集气站,宜采用二级分离串联组合的 方式。 4.3.13气液混输的集气系统应根据采、集气管道清管工艺和段 塞流计算结果,增加分离器储液空间或设置段塞流捕集器

4.4.1气田增压时机与增压站的布置应满足气田总工艺流程及 总体布局的要求,与气藏压力递减情况及开发方案相适应。 4.4.2根据致密气井产量和压力下降快的特点,宜在丛式井组

4.4.1气由增压时机与增压站的布置应满足气由总工艺流程及

4.4.2根据致密气井产量和压力下降快的特点,宜在

或集气站进行集中增压,增压规模和时间根据产量和压力予 确定,分阶段实施。

4.4.3压缩机配置应满足站内不同生产阶段增压气量的需要,

4.4.3压缩机配置应满足站内不同生产阶段增压气量

宜采用排量大小搭配、撬装式机组,不宜设置备用机组;压缩 机可采用往复式、离心式或螺杆式机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选 确定。同一气田或区块应尽量减少压缩机的类型

气量的波动范围。在满足工艺条件下,压缩机选型宜符合下列 要求: 1当天然气流量不稳定、气量较小或压比较大时,宜选用 往复式压缩机。 2当流量比较稳定,且气量较大时,宜选用离心式压缩机, 3当流量较小、进气压力比较平稳,可选用螺杆式压缩 机。当气质较贫时,可选用喷油螺杆式压缩机。 4.4.5对称平衡式往复式压缩机和螺杆式压缩机可采用无固定 连接压缩机基础

4.4.6与往复式压缩机组连接的管道宜采川金属软管

4.4.7压缩机的驱动方式可采用电动机或燃气机驱动,

当地供电条件、供电距离、供电可靠性、电价、气价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综合比选确定。

4.4.8压缩机组的布置应根据

高寒地区宜室内布置压缩机组,其他地区宜路天或棚式布置。 在周边环境对噪声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应采取针对性降噪措施。

4.5.1采用串接工艺的单井,宜设置井口计量。 4.5.2气井计量宜采用不分离计量方式用于开发生产动态分析。 4.5.3集气站内部生产外输计量,宜采用标准孔板节流装置 计量系统最大允许误差应在土5.0%以内;自用气计量宜采用旋 进流量计,最大允许误差应在土7.0%以内。

4.5.4湿气交接计量宜按双方计量协议确定的方式执行。计量 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GB/T 18603和现行行业标准《原油天然气和稳定轻烃交接计量站计量 器具配备规范》SY/T5398的有关规定。

4.6截断保护与安全泄放

4.6.1采用并下节流工艺的并口应设置可靠的截断保护设施。 4.6.2致密气安全泄放系统设计应简化。当气液比较小时,闪 蒸与放空分液可合并设置。 4.6.3集输站场放空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 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和现行行业标准《卸压和减 压系统指南》SY/T10043的有关规定。

5.0.1采气管道宜采用井间串接方式。 5.0.2采气干管流速宜控制在4m/s~10m/s,采气干管敷设宜 采用“米”字型。 5.0.3针对井间串接放射状采气管网,串接宜在井场完成。 5.0.4对于滚动开发的气由,天然气集输管道阀室应考虑预留 口,满足后期进气需要 5.0.5集输管道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 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气田集输设计规范》GB50349的 有关规定。

5.0.1采气管道宜采用井间串接方式。 5.0.2采气干管流速宜控制在4m/s~10m/s,采气干管敷设宜 采用“米”字型。 5.0.3针对井间串接放射状采气管网,串接宜在井场完成。 5.0.4对于滚动开发的气由,天然气集输管道阀室应考虑预留 口,满足后期进气需要。 5.0.5集输管道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 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气田集输设计规范》GB50349的 有关规定。 5.0.6集气管网布置形式应根据集气工艺、气田构造形态、井

5.0.6集气管网布置形式应根据集气工艺、气用构造

6.1.1站址应根据已批准的气由开发总体规划、集输管道的走 句、所在地的城镇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依托条件确定。 6.1.2站址选择应综合分析交通运输、水源、电源、公用设施 和生活基地等依托条件。改扩建工程宜在既有站场内或其附近 实施。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SY/T0048的有关规定。 6.1.3站场与周围设施的区域布置防火问距、噪声控制和环境 保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8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T.业企业噪声控 制设计规范》GB/T50087和《T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 的有关规定。 6.1.4站场的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表6.1.4的有关规定。防洪设 计标高应比设计洪水位高0.5m以上。在淤积严重地区,还应计 人淤积高度

表6.1.4气田集输站场的防洪设计标准

6.1.5站场邻近江河、湖泊、海岸布置时,应采取又防止可燃、 有毒液体流入水域的措施。

6.1.5站场邻近江河、湖泊、海岸布置时,应采取防止可燃某县人民医院中央空调制冷站、换热站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有毒液体流入水域的措施

6.1.6站场平面布置应满足功能需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节约用地, 6.1.7站场宜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模块在平面布置的基 础上进行组合,并满足工艺要求。

.1.8站场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气田开发并网布置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及气田生产可 依托条件统一规划布置各类站场,站场位置应符合集输工程总 流程和产品流向的要求,并应方便生产管理。 2应根据开发方案提供的并位及钻并安排,结合管网布 置、气体流向、当地地理环境及地形条件,对布站位置进行方 案比选,合理确定站场位置和数量。 3应根据致密气由单并压力、产量下降快的特点,合理确 定集气半径。地形平坦地区,集气半径不宜大于8km,以水平 开为主开发区域的集气平径不宜大于10km。山区可适当减少。 4天然气宜集中处理,各类站场宜联合建设

6.2.1 井场应按无人值守设计。 6.2.2 并场流程及设施宜简化,可不设置放空设施 6.2.3 开场流程宜预留新并接入。 6.2.4 井场宜设保护围栏。 6.2.5井场设计应适合工程所在地的环境条件,优先利用太阳 能、风力等天然资源。

6.3.1气田边远区块、布井密集区和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宜设 置集气阀组。 6.3.2 阀组应具备集气、截断功能,可设清管;宜采用撬装化 设计。阀门宜选手动。

6.3.3 阀组集气半径不宜超过5kmJC/T 585-2015标准下载,辖井数不宜超过10口。 6.3.4 集气阀组应按无人值守设计。 6.3.5 集气阀组宜与井场合建,可不设放空设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