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687-2022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pdf

SY/T 6687-2022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3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38877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6687-2022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pdf

ICS 75.180.10 CCS E11

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687—2022 代替SY/T6687—2013

深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应用范围及条件 4.1应用范围 4.2应用条件 技术设计: J 5.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5.2地电模型正演分析及施工参数设计 1 5.3接收测线/网设计 5.4发射源设计 5.5设计书 5 仪器设备 6.1发射系统 5 6.2接收系统 6 6.3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要求 6 资料采集 6 7.1仪器测试与准备 6 7.2发射源布设技术要求 7.3接收观测点布设技术要求 7.4测量工作 8 7.5作业安全要求 8 7.6数据采集与记录 9 7.7现场数据处理 .10 7.8资料质量评价 .10 资料检查与验收 .11 8.1原始资料 8.2现场处理资料 11 8.3统计表 8.4测量资料 8.5施工总结

8.6 采集资料提交

资料处理与解释 12 9.1预处理 12 9.2异常信息提取与识别 ..·12 9.3定性解释 ·· ..·12 9.4定量解释 9.5综合地质解释 9.6处理解释图件 9.7图件制作 +·+ *·13 9.8成果报告 ·13 附录A(资料性) 井中电磁法记录班报格式 ·15 附录B(资料性)质量评定表格式 20

资料处理与解释料 9.1预处理 12 9.2异常信息提取与识别 ·12 9.3定性解释 12 9.4定量解释 9.5综合地质解释 9.6处理解释图件 ·13 9.7图件制作 ··· *.·13 9.8成果报告 13 附录A(资料性)井中电磁法记录班报格式 15 附录B(资料性)质量评定表格式 20

SYT 66872022

本文件规定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井中电磁勘探的技术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等工 作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井地电磁法(频率域)、地井电磁法(时间域)、井中激发极化 法(时间域)等勘探方法,矿产资源等勘查参照使用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SY/T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6055石油重力、磁力、电法、地球化学勘探图件编制规范 SY/T6589陆上可控源电磁法勘探采集技术规程

利用地质、录井、电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的一维、二维或三维地层深度一电阻率分 模型。 3.6 地面接收电极MNgroundreceivingelectrodeMN 在地面测量水平电场分量时使用的电偶极对,简称接收电极。 3.7 电性发射源ABboreholeelectricsourceAB 在井中或地面发射电流信号时使用的供电偶极,通过该偶极向地下发射不同波形的电流信号。 3.8 水平分辨率horizontalresolution 横向分辨率 目标层水平方向能分辨的最小距离。 3.9 垂直分辨率verticalresolution 目标层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利用地质、录井、电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的一维、 :二维或三维地层深度一电阻率分 模型。 3.6 地面接收电极MNgroundreceivingelectrodeMN 在地面测量水平电场分量时使用的电偶极对,简称接收电极。 3.7 电性发射源ABboreholeelectricsourceAB 在井中或地面发射电流信号时使用的供电偶极,通过该偶极向地下发射不同波形的电流信号。 3.8 水平分辨率horizontalresolution 横向分辨率 目标层水平方向能分辨的最小距离。 3.9 垂直分辨率verticalresolution 目标层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4.1.1井地电磁法主要用于探测目标层的导电性和激发极化异常特征,评价含油气的空间分布。 4.1.2地井电磁法主要用于探测作业井旁一定范围内的电性异常目标体,确定目标体埋藏深度、距作 业井的距离和方位。 4.1.3井中激发极化法主要用于查证引起地面激电异常的原因,发现、追索、圈定矿体和矿化带,了 解井区岩(矿)层的连接关系及产状、埋深等要素

4.2.1地层(地质)条件

4.2.1.1井地电磁法:埋深不宜大于8000m,目标体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含油气规模能引起 地面观测可分辨的差分异常。 4.2.1.2地井电磁法:目标体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作业井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目标体在并中能 够引起可分辨的异常。 4.2.1.3井中激发极化法:目标体与围岩或其他地质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激发极化效应差异。

4.2.2.1作业并井口直径不小于50mm,且井中激发段为裸眼,满足并中发射电极和井中接收仪器能 顺利人井,并能够采用常规测井方式将井中发射电极或井中接收仪器下放至目标油气藏以下,井眼内 激发段充满盐水或钻井液等可以导电的流体。 4.2.2.2作业井内通行畅通、安全且其附近地形地貌条件适合发射偶极、回线和台站设备的布设。 4.2.2.3作业井宜为直井,井斜度不宜大于30°

5.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井的电性资料、试油及综合解释资料; 作业井的井况及其基本数据资料; 测区地质资料; 作业井的钻井、录井资料; 测区地层、岩石等物性资料; 探测范围内其他并分布及施工情况; 重点井的钻井、录井、电测井、试油、综合解释等资料; 目的层解释评价图件; 其他和作业井有关的物探资料。

测区踏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了解作业井及其周围地面设施及地下管线埋置情况等: 了解测区地面施工条件(地形、交通、人文、气候等) 调查电磁干扰源及其特征

模型建立主要包括: 根据收集的地质、地球物理和井筒资料,建立作业井或测区地电模型; 开展模拟研究时,宜将目标层划分成单独的一层; 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为施工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5.2.2施工参数设计基本原则

如已开展方法有效性试验,应正确设置获得的最佳观测技术参数,否则应开展生产前试验,以确 定最佳观测技术参数,主要参数包括脉宽、延时、记录长度、记录次数、叠加次数、并中发射场源, 地面发射场源、发射波形、接收电极MIN长度等。施工参数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脉宽:激发极化法供电方式主要有单向长脉宽和双向短脉宽两种。在普查和大部分详查区应采 用双向短脉宽供电方式。当需要研究异常或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时,也可采用长脉宽供电方式。 一一延时:选择延时需兼顾考虑减少电磁耦合所带来的影响。 一 记录长度:选择具有记录长度可选功能的仪器,合适的记录有利于克服高频干扰,提高观测 精度;当研究放电特性时,记录长度可以适当减小。 一 记录次数:使用具有选择采样块数的仪器,井中激发极化法采样块数宜适当增加。 叠加次数:应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叠加次数。 井中发射场源:根据作业井或测区的地电模型模拟结果及测井电阻率和目标层的位置,确定 作业井中和发射电极的数量和沉放深度

地面发射场源:根据作业井或测区的地电模型模拟结果及测井电阻率和目标层的位置,确定 地面发射电极的长度、方位和位置。 发射波形:根据作业井或测区地电模型的研究结果,确定发射波形类型和叠加次数。 接收电极MN长度:根据作业井或测区的地电模型研究结果,确定接收电极MIN的长度, 单位为米(m)。 在需要判断目标体深度位置时,应采用井中激发电极B等间距多位置激发,且宜超过目标 层顶底边界50m。

5.3接收测线/网设计

5.3.1地面接收测线/网设计

5.3.1.1依据地形地表条件,地面接收测线/网设计主要有网格状、放射状、不规则状等。在地形平 坦且目标油藏不确定的工区宜采用网格状部署测网;在地形平坦且目标油藏为圆形或椭圆形圈闭的卫 区,宜采用以井为中心的放射状部署测网;在高差起伏大的复杂地形区,宜采用不规则状部署测网 地面接收测线/网设计示意图见图1。测网覆盖的范围宜超过目标体边界5~10个测点,

图1 地面接收测线/网设计示意图

5.3.1.2网格状测网的主测线宜垂直探测目标,线距应根据目标体的水平范围确定,异常段适当加密 测线。地面接收电极MN长度为10m~20m,点距为10m~20m。线距和点距决定了并地电磁法的 水平分辨率,水平分辨率一般宜为线距和点距的二分之一。 5.3.1.3放射状测网以井口为测量起算点,测线间隔30°为宜,异常段加密测线至15°。靠近井口为 M点,远离井口为N点,MN长度为10m~20m,点距为10m~20m。 5.3.1.4不规则状测网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变化进行测点布设,MN长度为10m~20m,点距为10m 20m。 5.3.1.5当测线遇到障碍物时,可在障碍物两侧分段测量,并记录测点方位、距离和坐标。

5.3.2井中接收测点设计

5.3.2.1SBEM井中接收正交的三分量磁场分量和垂直电场分量,MN长度为5m~10m,点距为 5m~20m。 5.3.2.2BIPEM井中接收垂直电场分量,MN长度为10m~20m,点距为5m~20m。

a)地面发射电极A,由在作业井井口附近10m~50m范围内地面埋置的多个导电铝箔、铁棒或

者铜编织带组成,且不与井口套管接触; b)井中发射电极B,一般宜选用高纯度铜或合金材料制作成棒状发射电极,沉放至井中,由专 用电缆分别将地面发射电极A和井中发射电极B连接至电磁信号发射机输出的A端和B端, 构成可发射不同类型电磁波形信号的井中电性发射源AB; c)井中发射电极B的位置应从目标以下开始,按照激发点距依次激发,直到目标以上大于5个 激发点,激发点间距决定了井地电磁法的垂直分辨率,垂直分辨率一般宜为激发点间距的 分之一。

用电缆分别将地面发射电极A和井中发射电极B连接至电磁信号发射机输出的A端和B端, 构成可发射不同类型电磁波形信号的井中电性发射源AB; c)井中发射电极B的位置应从目标以下开始,按照激发点距依次激发,直到目标以上大于5个 激发点,激发点间距决定了井地电磁法的垂直分辨率,垂直分辨率一般宜为激发点间距的二 分之一。 4.2地井电磁发射源设计: a)地面发射电极A,由在作业井井口附近300m~500m范围内地面埋置的多个导电铝箔、铁棒 或者铜编织带组成; b)地面发射电极B,由在作业井井口附近2000m~4000m范围内地面埋置的多个导电铝箔、铁 棒或者铜编织带等组成,地面电极A、电极B和作业井口呈一条直线,由专用电缆分别将地 面发射电极A和电极B连接至电磁信号发射机的A端和B端,构成对测区发射不同类型电 磁波形信号的地面电性发射源AB。

5.4.2地井电磁发射源设计:

5.4.3井中激发极化发射源设计

a)地面发射电极A至井口的最佳距离,应通过试验选定。在井深小于500m时,可选用50m~ 300m;当井深为500m~1000m时,可选用150m~500m。 b)“无穷远”地面发射电极B至井口的距离,原则上要保证供电电极A在观测井段范围呈点源 场性质,当采用梯度装置时,“无穷远”发射电极B至井口的距离一般宜为井深的3~5倍; 采用电位装置时,一般宜达到井深的5~10倍。

5.5.1正文主要包括

a)项目概况(地质任务、工作量及设计端/拐点坐标等); b)工区概况(测区地理、地质概况、测井概况和岩石物性特征等); c)模型论证及施工参数设计; d)采集方法及技术要求; e)处理解释方法及技术要求; f)组织管理(队伍组织、仪器配备及进度安排等); g)施工管理(质量及安全管理等); h)资料归档要求。

市政工程泵站施工组织设计5.5.2附件主要包括;

6.1.1发射机的功率应不小于任务需求。一般情况下,作业井探测深度在5000m~8000n 发射电流强度大于50A的发射机。

1.1发射机的功率应不小于任务需求。一般情况下,作业井探测深度在5000m~8000m时宜 射电流强度大于50A的发射机。 1.2发射机应有外控能力和完善的保护电路,其供电时间的误差应小于土1%;电流读数以模 表显示时,其误差不应超过满刻度的土3%;以数字显示时,不应超过土2%土1个字。

6.1.3发电机的输出频率和额定电压应满足发射机要求。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变化应不超过土5%。 6.1.4发射电极由多个导电铝箔、铁棒或者铜编织带等组成,应经常保持清洁、无锈蚀。 6.1.5井中发射电极应耐高温、耐高压、耐酸碱、抗腐蚀、抗氧化,采用高导材料制作。 6.1.6地面发射回线应选用内阻小、绝缘性能好、轻便、强度高的导线。不能使用绝缘外层磨损、漏 电的导线。 6.1.7井中发射供电电缆的技术指标应满足:

GBT 23248-2020 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pdf6.1.7井中发射供电电缆的技术指标应满足

电阻不大于3Q/km; 额定电流不小于70A; 额定电压不低于1200V; 额定温度不低于250℃; 绝缘电阻大于5MΩ; 抗拉力大于10kN; 一标准外径11.8mm±0.2mm。 6.1.8绞车系统的电缆应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绕线盘上,电缆长度应大于作业井深度100m以上。 6.1.9井中激发或接收电缆应由专门的下井装置下井,深度误差不大于1%。发生电缆遇卡事故,应 将电缆解卡后重新在标准井中进行深度系数校正。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