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637-2019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DB32/T 3637-2019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2/T 363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5 M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0061
下载资源

DB32/T 3637-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3637-2019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8. 1. 1 功能与类型

田间道路功能与类型要求如下: a) 田间道路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田间道分为一级田间道和二级田间道。 6) 一级田间道是项目区内连接村庄与乡村道路、村庄与二级田间道,供农业机械、农用物资、农产 品运输和其他生产、生活需要而通行的道路。 C 二级田间道是连接生产路与一级田间道的道路 d) 生产路是项目区内连接田块与田块、田块与田间道,为田间作业服务的道路

8. 1.2 布置与等级

田间道路布置与等级要求如下: a)「 田间道路应与村庄、田块、灌排沟渠、农田防护林网等布置相结合,尽量减少占地和拆迁。 b) 各级田间道路应相互衔接,功能协调,形成路网,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平原区田间道路通达度 应不低于100%,丘陵区应不低于90%。 田间道宜沿斗渠一侧布置,路面高度应参照斗渠渠顶高度确定;生产路应根据田块布置情况,沿 农渠一侧布置,高度应参照农渠渠顶高度确定。 d) 路网密度应满足:田间道不超过3.0km/km²,生产路不超过8.0km/km²。 e) 田间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减少生境破碎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保护生物多 在信 样化,布置生态通道, f)田间道路两侧宜适当布置绿化。采用混凝土等材料硬化的田间道,路肩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田间道路布置与等级要求如下: a)「 田间道路应与村庄、田块、灌排沟渠、农田防护林网等布置相结合,尽量减少占地和拆迁。 b) 各级田间道路应相互衔接,功能协调,形成路网,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平原区田间道路通达度 应不低于100%,丘陵区应不低于90%。 c) 田间道宜沿斗渠一侧布置,路面高度应参照斗渠渠顶高度确定;生产路应根据田块布置情况,沿 农渠一侧布置,高度应参照农渠渠顶高度确定。 d) 路网密度应满足:田间道不超过3.0km/km²,生产路不超过8.0km/km²。 e) 田间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减少生境破碎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保护生物多 庄信 样化,布置生态通道DB32/T 4041-2021 大气综合排放标准.pdf, f) 田间道路两侧宜适当布置绿化。采用混凝土等材料硬化的田间道,路肩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8.1.3项目区外田间道工程

立于项目区外1km以内为项目区对外的主要由间道,因损坏严重,可进行修复;与外界主要道路 建田间道

8.2.1田间道路基宽度为路面宽度与两侧路肩宽度之和。 路 路肩和路基宽度应符合表14的规定。

司道路面、路肩和路基建

8.2.2田间道最大纵坡不超过8%,最小纵坡满足雨雪水排除要求,宜取0.3%~0.4% 8.2.3一级田间道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二级田间道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砂石 路面,常有履带式农用机械通过的宜采用砂石路面。 8.2.4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厚度宜采用15cm~20cm;砂石路面面层厚度不应小于12cm 3.2.5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可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土)、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土)、石灰稳定粒料(土)、 真隙碎石等或其它适宜的当地材料铺筑,基层填筑厚度宜为10cm~20cm。砂石路面基层宜采用石灰稳定粒 料(土)、填隙碎石、天然砂砾等或其它适宜的当地材料铺筑,基层填筑厚度宜为8cm~12cm 8.2.6路基填方压实度不小于90%。 3.2.7田间道由混凝土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时应按照JTGD50四级公路的规定进行设计。 3.2.8 田间道路肩边缘应高出路基两侧地面0.5m以上,路肩宜采用素土夯实。 8.2.9 田间道宜设置必要的下田坡道、错车道和倒车平台。路面宽度小于3.5m的田间道宜设错车道和倒车 平台。错车道路面宽度不宜小于6.0m,路基宽度不超过8.0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 3.2.10田间道根据需要设立安全标志,包括警告标志、禁令标志等,设置标志需符合GB5768的规定

8.3.1生产路路面和路基宽度应符合表14的规定。 8.3.2生产路路面宜采用素土夯实。

8.3.2生产路路面宜采用素土夯实。

9农田防护与生态整治工程

程和生物措施。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和景观生态工程。 9.1.2各项工程应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护、修复、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应坚持保护自然、维护农田 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程和生物措施。包括农由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农由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和景观生态工程。 9.1.2各项工程应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护、修复、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应坚持保护自然、维护农田 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9.1.3丘陵区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25°以上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 济林和水土保持林;25°以下坡耕地应修筑梯田和保土耕作,配套相应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平原沙土区河 沟、堤坡应开展林草护坡,并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 9.1.4平原地区,河道堤岸防护率达到90%以上;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率应达到95%以上。 9.1.5农田林网化率应达到80%以上,农田林网网格最大不宜超过20hm²,包括农作物、农田林网、林地 园地、牧草地等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9.1.6植被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树木成活率应达到90%以上。 9.1.7采用混凝土衬砌的渠道,宜设置动物迁移与逃生通道。宜建造生态沟渠,渠道断面形式应多样化 增加渠道婉蜓性,丘陵区可适当在渠道设置多级落差。 9.1.8宜将平整区内生态条件较好,适合生物栖息和繁殖的零星斑块规划为生物栖息地,通过生态沟渠、 生态道路、生物通道将生物栖息地与非平整区域连通,构建无障碍的生物应急通道网络。 9.1.9堤岸防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应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9. 2. 1农田防风

9.2.1.1黄泛平原工程类型区、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和脱盐平原工程类型区应根折 防风需要布置农田防风林。 9.2.1.2农田防风林宜采用林带混交形式,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或 与主害风向垂直线呈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垂直。 9.2.1.3平原区林带走向应与田、沟、渠、路有机结合,以渠、路定林,渠、路、林平行,渠、路宜设 置在林带阴面。 9.2.1.4丘陵区主林带应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与上下坡路边造林、河边造林及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 成林网。 9.2.1.5主林带由1~2行乔木、1~2行灌木组成。副林带宜乔、灌混交。

9.2.1.1黄泛平原工程卖型区、 工程类型区和脱盐平原工程类型区应根据 防风需要布置农田防风林。 9.2.1.2农田防风林宜采用林带混交形式,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或 与主害风向垂直线呈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垂直。 9.2.1.3平原区林带走向应与田、沟、渠、路有机结合,以渠、路定林,渠、路、林平行,渠、路宜设 置在林带阴面。

9.2.1.7乔灌配置宜采用疏透结构,疏透度为25%35%,透风系数为50%60%。水杉林带受本身树形 的限制,疏透度为45%,透风系数为70%。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不规定疏透度指标。 9.2.1.8适地适树选择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宜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合理混交,乔灌搭配。 9.2.1.9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等风害严重地区应选择树体高大、树冠适宜、根深、抗风的树种;其余地区 农田内宜选用根深、冠窄、干直、速生、抗逆、株高不大的树种,避免遮阴过大。

9.2.2.1一级田间道和斗渠(沟)两侧宜栽植护路护沟林;单侧栽植时宜栽植在沟、路的南侧或西侧。 9.2.2.2护路护沟林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结合,形成复层结构。宜模拟自然条件下植物群落,结合经 济草种、树种和绿篱的种植,建设绿桥、绿廊等生态道路和沟渠。 9.2.2.3坡面不宜裸露土壤。一、二级田间道未硬化路路基两侧边坡宜铺植草皮,生产路两侧宜种植地被 植物。 9.2.2.4护路护沟林的树种应适地适树,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 9.2.2.5硬质化渠道两侧堤顶、堤坡不宜种植树木;外坡脚不宜种植大型乔木,

岸坡防护工程包括护坡与护基。护坡工程布设在枯水位以上,护基工程布设在枯水位以下。 年平均最低水位。岸坡防护工程的原则是先护基后护坡,

9.3.2.1护基宜采用抛石、石笼、木桩等以天然材料为主的形式。 9.3.2.2抛石护基宜用石质坚硬的石灰岩、花岗岩块石,直径宜为20cm~40cm,块石体在水中的临界休 止角为1:1.4~1:1.5,抛石的厚度宜为40cm~80cm。 9.3.2.3石笼护基宜用铁丝、竹条等材料做成箱形或圆柱形,内填块石、砾石或卵石。笼的网格大小以不 漏失填充的石料为度,铺设厚度宜为40cm50cm

9.3.3.1满足防护要求前提下,护坡宜优先采用生态护坡形式。

9.3.3.1满足防护要求前提下,护坡宜优先采用生态护坡形式。

足防护要求前提下,护坡宜优先采用生态护坡形式。

9.4.1.1梯田田坎防护林

要求如下: a) 梯田田坎防护林宜布置在梯田田坎外坡距坎顶1/3~1/2处,树种宜为灌木。 6 坎高低于1m,采用平行密植,株距为0.5m;坎高1m~2m,栽植2~3行呈品字型排列的 灌木,株行距0.5m×0.6m;坎高大于2m,栽植2~3行灌木,株行距0.5m×0.8m

要求如下: a) 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冲田两侧的山坡应营造护坡防护林。 b) 平直斜坡的护坡林宜重点布置在斜坡中部:凹型斜坡的护坡林宜重点布置在斜坡中上部;凸型斜 坡的护坡林宜重点布置在斜坡中下部;阶梯型斜坡的护坡林宜重点布置在斜坡陡而较长的地段。 c)护坡林的方向宜垂直于坡面径流。受地形等因素限制可沿等高线布设。护坡林上方边缘每隔50m~ 100m应布置一道截流沟,沟高度宜为0.5m~1m。 护坡林上栽灌木、下栽乔木,林带宽度宜为10m20m。上部灌木株行距1m×1m,中部乔木株行 距1.5m×1.5m,下部乔木株行距2m×2m。 7 4.1.3坡比小于1:1.5、土层较薄的沙质或土质坡面宜种草护坡。不同立地条件适宜的草种见表15

要求如下: a) 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冲田两侧的山坡应营造护坡防护林。 b) 平直斜坡的护坡林宜重点布置在斜坡中部:凹型斜坡的护坡林宜重点布置在斜坡中上部;凸型斜 坡的护坡林宜重点布置在斜坡中下部;阶梯型斜坡的护坡林宜重点布置在斜坡陡而较长的地段。 c)护坡林的方向宜垂直于坡面径流。受地形等因素限制可沿等高线布设。护坡林上方边缘每隔50m 100m应布置一道截流沟,沟埋高度宜为0.5m~1m。 d) 护坡林上栽灌木、下栽乔木,林带宽度宜为10m~20m。上部灌木株行距1mx1m,中部乔木株行 A 距1.5m×1.5m,下部乔木株行距2m×2m。

表15不同立地条件护坡的适宜草种

9. 4. 2. 1截水沟

要求如下: a) 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上部是荒坡时,宜在交界处布设截水沟。 b) 蓄水型截水沟宜沿等高线布设,排水型截水沟比降宜取1%~2% c) 截水沟的间距宜为20m~30m。 d) 存在纵向坡度的截水沟,应在沟中每5m10m布设高20cm30cm的小土挡;若设计流速大于不冲 流速应衬砌防护。 e) 排水型截水沟排水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做好防冲措施,宜采用混凝土或砌石衬础 防护。

9. 4. 2. 2 排水沟

安求如 a) 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终端宜连接蓄水设施或排水沟道。 b) 排水出口位置在坡脚时,排水沟宜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排水出口在坡面时,排水沟宜沿等高 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布设。 务平 C) 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跌水处宜做防冲处理, 4.2.3坡面沟道工程布置须考虑坡面径流, 合理他

9.5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9.6.1景观生态工程指建设由田、水、路、林、村等要素构建的生态斑块、廊道等生态工程以及人工景观 工程,可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改善景观效果,体现项目区自然和人文特色。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自然 景观生态工程、景观提升美化工程等。 .6.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是指按照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原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建设的农由生态斑块建 设工程和生物廊道建设工程,包括人工林地、园地、湿地、耕地,供动物运动的道路、沟渠、桥涵等的生态 爱被、缓冲带与生态岛等。 9.6.3自然景观生态工程是指为保护分布于农田区域的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符合景观生态学原 理的自然景观而设立的工程,如天然林地、草地、水体等。

A.1黄泛平原工程类型区

(资料性附录)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类型区

区域范围:莲云港市郊、灌云县、灌南县、涟水县、淮安市郊、泗阳县、泗洪县、睢宁县、徐州市郊、 丰县和沛县的全部以及沭阳县南部地区、宿迁市郊大部分地区、邳州市西南部地区、贾汪区南部地区、铜山 区大部分地区、东海县和赣榆区东部边界带状区域。地貌:由废黄河冲积泛滥形成的黄泛平原、沂、沭河洪 积冲积平原及滨海平原;土壤:以潮土为主,自河流两侧向外呈现由砂至粘的分布特征,整体质地轻,土壤 巴力较低,并有盐渍化的威胁,

A.2冲积缓斜平原工程类型区

区域范围:赣榆区与东海县的大部分地区、沭阳县与宿迁市郊北部地区、新沂市西部及南部地区 匕部地区。地貌:倾斜、波状平原为主,少量分布丘陵与岗地。土壤:以砂姜黑土和潮土为主, 存在砂姜层,耕性差,适耕期短,

A.3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

区域范围:盱眙县全境、赣榆区与东海县西北部地区、新沂市北部地区、铜山区与贯注区北部地区、扬 州市郊与仪征市北部地区、镇江市郊与句容市大部分地区、南京市郊大部地区、溧水区大部分地区、高淳区 东北部地区、金坛区西部地区、溧阳市西部及南部地区、宜兴市南部地区。地貌:低山丘陵、黄土岗地、低 洼平原。土壤类型:棕壤、基性岩土。

A.4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

区域范围:响水县东北部地区、滨海县东北部局部地区、射阳县与大丰区东部沿海地区、东台市与如东 县东部沿海地区、通州区东部大部分地区、海门市和启东市东北部沿海地区。地貌:条田化平原、海湾低平 原、盐土平原与盐田,是全省海涂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土壤:以滨海盐土为主,含盐量高,

A.5脱盐平原工程类型区

、如东县与通州区西部地区、

A.6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

区域范围:海安市、姜堰区的全部以及江都区、泰州市郊、泰兴市、如皋市的北部绝大部分地区和靖江 市的北部沿边界带状地区。地貌:高沙平原。土壤:以灰潮土为主,绝大部分为砂土,漏水漏肥,水土流失 严重。

A.7沿江平原工程类型

区域范围:扬申市、丹阳市、常州市郊、江阴市、张家港市、南通市郊的全部以及江都区、泰州市郊、 泰兴市、如皋市南部局部地区、靖江市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常熟市东北部沿江地区与太仓市东部绝大部分地 区。地貌:三角洲平原。土壤:以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灰潮土为主,大多为粘壤土,保水保肥性能较 好。

A.8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区

区域范围:南京市郊南部与沿江地区、溧水区北部与西南部局部地区、高淳区西部与南部地区、扬州市 郊与仪征市南部沿江地区、镇江市郊与句容市北部沿江地区、金坛区与溧阳市东部大部分地区、宜兴市北部 大部分地区。地貌:位于丘陵、低岗之间,区内地势平坦,以河谷与冲沟平原为主,沿江少量分布新三角洲 与江心洲。土壤:以渗育水稻土和潴育水稻土为主,土质肥沃,

A.9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

区域范围:洪泽区、宝应县、金湖县、 阜宁县、建湖县、盐城市郊、无锡市郊 昆山市、吴江区的全部以及常熟市西南部和太仓市西南部局部地区。地貌:以水网圩田与湖荡 也势低洼。土壤:以潴育水稻土为主,土质肥沃。

王地综合整治工程模式

B.1.1基础条件:黄泛平原工程类型区,地势平坦、经济条件欠发达。 3.1.2工程特征:田块以条田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道水或农用井水;灌溉方式为提水或自流灌溉; 渠道特征为明渠或低压管道布置;排水采用自排与抽排结合排水方式;一级田间道为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 二级田间道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等,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林网类型为农田防风 和护路护沟林

B.2冲积缓斜平原模式

B.2.1基础条件:冲积缓斜平原工程类型区,地势轻微倾斜、局部波状起伏、经济条件欠发达, B.2.2工程特征:田块以条田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塘坝水、河道水或农用井水;灌溉方式为提水或自 流灌溉;渠道特征为明渠或低压管道布置;排水采用自排方式;一级田间道为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二级 田间道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等,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林网类型为护路护沟林。

B.3.1基础条件: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地势高低起伏、工程建设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 B.3.2工程特征:田块为条田形式或梯田形式;灌溉水源引用水库水、河道水或塘坝水;灌溉方式为提水 或自流灌溉;渠道特征为明渠或低压管道布置;排水采用自流方式;一级田间道为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 二级田间道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等,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林网类型为农田防风林 和护路护沟林。

B.4.1基础条件: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濒临黄海、水质矿化度高、土壤盐渍化严重、生态 风频警。

特征:田块以条田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道水;灌溉方式为提水灌溉;渠道特征为明渠布

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等DB31T 1223-2020 一次性食品安全封签管理技术规范.pdf,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林网类型为农田防风林和护路护沟林。

表用哦生 B.5.2工程特征:田块以条田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道水;灌溉方式为提水灌溉;渠道特征为明渠或 低压管道布置;排水采用自排与抽排结合排水方式;一级田间道为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二级田间道路面 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等,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林网类型为护路护沟林

B.6.1基础条件: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土壤砂性重、漏水漏肥、水网相对密集。 B.6.2工程特征:田块以条田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道水;灌溉方式为提水灌溉;渠道特征为明渠或 低压管道布置;排水采用自排与抽排结合排水方式;一级田间道为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二级田间道路面 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等,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林网类型为护路护沟林

B.7.1基础条件:沿江平原工程类型区,濒临长江、冲积土质、洪水侵潜在危险大、经济相对发达。 B.7.2工程特征:田块以条田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道水;灌溉方式为提水灌溉;渠道特征为明渠布 置;排水采用自排与抽排结合排水方式;一级田间道为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二级田间道路面宜采用水泥 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等,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林网类型为护路护沟林,

B.8河谷冲积平原模式

B.8.1基础条件: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区,水资源丰富、土质优良、经济相对发达 B.8.2工程特征:田块以条田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道水或塘坝水;灌溉方式为提水灌溉;渠道特征 为明渠布置;排水采用自排水方式;一级田间道为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二级田间道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 土路面或砂石路面等,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林网类型为护路护沟林。

基础条件: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T/CHTS10027-202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技术指南及条文说明.pdf,地势低平、水网密集、涝渍灾害严重。

网圩由平原工程类型区,地势低平、水网密集、涝渍灾害严重, 田块以条田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道水或湖泊水:灌溉方式为提水或自流灌溉:渠

表C.1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组合特征汇总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